明代的历史不太熟悉,但既然撞上这个问题了,就随便吹几句。
咱家估计土木堡之变里的20万人应该没有被全部歼灭。
理由很简单,明军装备比较好,物资辎重比较多,虽然遭遇敌骑冲击,损失很重。但敌人一定会在冲击之后忙着抢掠辎重,不可能把二十万人全部斩杀干净。至少应该有相当一部分部队在丢弃辎重之后退出战场。到底能保存多少,要看敌军是否次日或者当晚发动追击。
如果发动追击的话,还要看追击的力度和规模,战果可能很大,也可能没有抓住溃退的主要方向。如果没有发动追击,而是继续打扫战场的话,那么存活者应该很多。
例如,在富平会战时,宋军全军约20万人(战兵无此数)溃败之后,因为金军追击的力度太弱(只有不到一万人进行了有组织的追击),结果战后几个月收拢整编,竟然还有十几万人保存了下来。
但无论是土木堡还是富平,从战场溃败的溃军肯定都失去了组织架构,需要重新整编,甄别,装备才能投入战斗。
还有一个例子,例如拿破仑征俄时,最终撤退的人数虽然还有相当数量,但其中有几万人都是没有系统组织,不以军队形态存在的溃军。这些人跟随还有组织的战斗部队行动,但他们的行动不受控制。
以至于最终撤离的时候,要毁掉桥梁之前渡河,屡次派军官去喊话,要求这些不成组织的军人跟随前进,但这些人大部分都只是站着烤火,不愿意走。
也就是说,作为军队组织而言,部队已经不存在了,但人员可能还到处流窜有很多。如果能进行收拢的话,应该还能保存相当一部分力量。
但敌军随后即直奔北京进行攻击,明政府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溃败的部队进行收拢、甄别、整编。
所以当务之急,自然是直接调集有组织的整编部队前来北京参加作战,而把整编溃败部队作为次要工作了。
所谓的无兵可用,应该是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才是。
搭车问几个问题:
土木堡事变前后的会战组织,表现极度拙劣,真心看不懂。
几十万人的运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要尽量选择并行的道路来行动来提高运动的速度。
这次事变的会战组织值得从军务作业的各个层面(指挥、野战勤务是重点)深入研究一下,坦白说,不该犯的错误全犯了,感觉不像有一个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在协调指挥。
驻扎在土木堡的时候,驻扎的地方没有水,而敌人进攻的时候,军队正在就水的过程中。
这说明附近是有水源的,那为何前卫部队没有保障起来?
敌人发动冲击以后,警戒部队和后卫部队(如果有的话)没有动作,就那样被冲击垮了,为什么?
这次事变中的主力部队为何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队伍到底展开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