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只要双方的实力没有达到悬殊,就有机会取得胜利。
同盟国之所以输了战争,原因就在于战略的巨大失误,一味地追求歼灭战略,而不从战争形态分析将其转换为消耗战,最后皇帝会战的失利已经证明了,虽然你通过歼灭和突击拿下了大量的土地,但是本质上来讲你没有改变战争的形态,必然走向失败的结局。
如果把时间推到1914年开战,我个人认为同盟国取胜的希望依然渺茫,不如把时间推到小毛奇修改计划的时候,虽然在Zuber的史观之中,施里芬计划事实上一次停留在纸面上的战争设想,而非一个由施利芬将军执笔的缜密计划,但是为了方便理解,故在此继续称之为“施里芬计划”。
首先在那个时候,德国就不应该继续进行愚蠢的造舰竞赛了,应当在外交之上和英国展开交涉,并且把关系缓和下来,以此来把多于的经费调集到陆军建设上来,完成所谓的30万计划,将德国陆军扩充到117万,这样在日后小毛奇在作战的时候能保证兵力充足。
第二点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方面,在鲁登道夫将军所撰的《总体战》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事实上是一个不能自给自足的国家。
在大战前,我们每年要进口小麦一百多万吨,据一份备忘录记载,最高数额甚至达到了一百八十三万吨,饲料国内只能满足五分之二,必须进口八百万吨。
我国在谷物和饲料方面竟然没有任何储备,一方面是政府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另一方面是他们认为战争只是短时间的事情,同时也缺少约十亿马克的经费,同时商业和农业方面也表示反对,他们担忧政府会在更新库存的时候调节粮食价格。
其他食品和生活用品之中,如蔬菜,扁豆,豌豆,米,咖啡,茶叶,以及鸡蛋牛奶黄油等等,在战争初期都没有足够数量供人民和军队在较长一段时间食用。
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前,德国需要尽全力去解决有关的粮食问题,不然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粮食问题将会引发更多的不满与骚乱。
说完了这两点,我们把眼光放在世界来看,首先,第一点,必须和奥匈帝国展开更为紧密的军事合作,最好在战时建立东线指挥部,由德奥双方共同协商面对俄国的威胁,同时确定东线以防守和消耗形态进行作战。
第二点在于,卡死英国的两大生命线——苏伊士运河与巴士拉输油管,这个事情必须由奥斯曼帝国来做,战争爆发之后的三个月,奥斯曼帝国就参战了,德国最好能派遣一支特种部队协助奥斯曼帝国,协助并炸毁巴士拉输油管和苏伊士运河,这样英国的实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削弱。
在战争开始之后,立即进行总动员,获得人数和数量上的双重优势,执行计划,在一开始就投入绝对实力打垮对手,在法国北部尽可能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的让敌人失去战争主动权,占领阿兹布鲁克铁路枢纽和加莱港这样可以逼迫英国人用更远的距离来支援法国人。
写这么多吧,后面的事情就可以参考kr线或者其他的衍生作品去看了,其实战争无非就是实力和犯错,协约国实力比同盟国更强,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犯错,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