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而是一种特殊的投资策略。
一般主动投资策略分为两种,分别是购买价值股和成长股。
学术上评判价值股的指标,包括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等等,而判断成长股的指标包括利润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等等。
价值投资强调从过去财务数据衡量现在是否便宜,成长股投资强调用过去财务数据预测前景。
当然,大部分投资策略并不是纯价值或纯成长,而是兼而有之,还要考虑波动率。
巴菲特自己说“自己策略是格雷厄姆和费雪的结合,但主要是格雷厄姆”——其实就是同时强调便宜和和成长性,而便宜更为重要。
巴菲特著名的“护城河”理论,其实是成长股的概念,强调垄断地位、品牌、知识产权等对企业未来成长带来的确定性。
很多“价值投资者”的问题,就是在于过去强调买好企业,不在乎企业是否便宜。
就比如茅台肯定是好企业。
和一个人争茅台是否是好企业,那纯粹是鸡同鸭讲,浪费时间。
但是,茅台股价贵不贵,是需要分析的。
买在高点,不说赔钱,但肯定几年内不会大赚。
学界在检验(模拟)各类投资策略时,无论是价值投资、成长股投资、低波动率投资,还是各类混合投资,都很难长期获得和巴菲特相同的收益率(年化超过20%)。
巴菲特和大部分学界检验策略的主要区别,在于“集中投资”。
学界在检验一种投资策略时,比如价值—龙头—成长—低波动混合投资:
首先,选股市前20%的企业——这样可以避免小企业交易额太少,策略无法推广或极值影响,
其次,将这数百个企业按行业分类,将其中各行业销售额前列的龙头股筛选出来(比如,销售额超过行业平均值50%以上的企业)
接着,在龙头股里选市盈率最低前50%,又在50%中选过去5年平均利润增速最快的50%,最后再在其中选过去5年年化波动率最小的50%。
这样选出20只股票左右过去股市的数据,模拟它们的收益。
但实际上,巴菲特在二级市场的投资,一般最多重仓5只股票——这和大部分的模拟投资策略,以及金融基础知识——分散投资(分散风险),都是相抵触的。
所以,李录在总结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策略时,提到巴菲特的创新在于强调“能力圈”。
也就是,巴菲特并不仅根据财务报表投资,他还要非常懂相关企业的业务,然后在企业低价时,感觉重仓、集中投资。
这里有个问题,或者说关键点,就是巴菲特等著名投资人有两个散户无法比拟的优势:
1.巴菲特从最早的投资开始,就可以接触企业的管理层,其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是他的朋友,所以巴菲特对这些企业真实业务的了解,远远超过普通散户。(再比如李录认识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对他的工匠精神十分钦佩)
2.巴菲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所以他对商场有直观的感性认识,知道哪些是好生意,哪些是坏生意,而不是像大部分投资人,包括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判断完全依赖财务报表和PPT。(再比如,国内林园也做过很多生意,是最早参与过北京土地排名的私企老板,所以他基本不碰房地产)
大部分人对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应该首先学找到价值股——低价格,但实际上大家都是在找高成长股。
在股价明显高估,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持有,然后成为“被动价值投资”......
如果坚持普通人能够掌握的价值投资,自己的性格(认知)也能忍受投资波动,那么即便无法获得20%以上的年化收益,获得15%的左右收益是有很大可能的——这已经肯定可以跑赢一二线城市房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