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水浒里的军师吴用,放到三国里是什么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yang-59-83-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这个问题下的几篇回答, @项天鹰 以及 @曹豫 两位大神的回答确实都很优秀。

他们都列举了很多战例,尤其曹豫大神还对比三国、水浒进行了数据分析。

但是在结论推导方面,鄙人斗胆对 @曹豫 大神的回答提出一些异议,以供商榷。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曹豫兄只对比了吴用和三国众谋士的表现和胜率,但似乎忽略了两本书的写作手法、营造的大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人物表现和胜率所造成的影响。本回答主要就这一问题进行补充分析和讨论,敬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开篇声明,由于《水浒传》是虚构度较高的,偏向英雄传奇类的文学作品,故而适合与之对比的应当是《三国演义》。所以本回答只考虑《三国演义》的情节,不涉及《三国志》的正史内容。

那么接下来首先要谈的,是人物定位。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称为“智绝”,作者极写诸葛之智,故而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水浒传》同样塑造了自己的“智绝”——没错,正是吴用。与《三国演义》作者描写诸葛亮相似,水浒作者不吝笔墨,极写吴用之智略。

我们虽不能直接说吴用的智谋等同于诸葛亮,但要说在二人在各自世界中的定位比较接近,是没有问题的。

找准了人物定位,再来说说表现手法。

既然两书中都有各自的“智绝”,那么两书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两位人物之智的呢?

如前文所述,诸葛亮和吴用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小说家集中笔墨、着重描写的人物。曹豫大神的回答中已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兹不赘言。

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二者之间极大的差异。

《三国演义》中除诸葛亮之外,尚有司马懿、贾诩、郭嘉、程昱、周瑜、陆逊甚至大前期的李儒等一大批谋士、智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这样的格局,我们可以称之为“一超多强”。

而《水浒传》除吴用之外,只有梁山阵营的宋江、公孙胜、朱武等人在智谋方面偶有表现,而与梁山敌对的势力,无论是朝廷、辽国还是方腊,几乎挑不出任何一个称得上足智多谋的人物。所以,《水浒传》的格局是基本只有吴用这“一超”,而缺乏“多强”。

这两种格局,进一步造成了诸葛亮和吴用在各自大环境下的优势和劣势。

诸葛亮的劣势在于,由于某些高阶对手(如司马懿)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其计谋的成功率。与此同时,诸葛亮获得的优势则是,由于众多强劲同行的衬托,更加凸显了他的绝顶智谋。

吴用的优势在于,强劲对手的缺位,造就了他智力碾压的地位,从场面上看,这种碾压态势甚至超过演义诸葛亮对其他谋士的碾压。对抗者或者搅局者的缺失,使得吴用计谋成功的难度有所降低,所以计谋成功率提高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有利的同时也会有弊,由于缺少其他谋士的衬托,难免会使读者在观感上认为吴用的计谋并没有那么强,“吴用虐菜论”也正是这样产生的。

正如有陈佩斯的光速倒地,才能显得朱茂队长枪法准;有五常互刷副本战绩,才衬托出各自的强大。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看,也同样如此,大环境的营造和对手的衬托往往要比独角戏的高光来得更有效。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三国演义》中,谋士们见招拆招或相互搅局的情况不少,营造了一个高谋略的世界。比如诸葛亮打败过无数牛人,但也有司马懿、姜维等人都能令诸葛亮吃亏,甚至昙花一现的郝昭都曾令诸葛亮吃瘪。由于大家互相烘托,读者不会认为诸葛亮菜,而是会认为司马懿厉害或者姜维有两把刷子,乃至于惊问:“这个郝昭是何方神圣?他怎么能够让第一智者诸葛亮如此头痛?”

也正是因为郭嘉、程昱等曹营谋士乃至曹操本人都曾在智谋方面有过不少亮眼的表现,所以当贾诩在宛城让曹操损兵折将,甚至让曹魏谋士集体隐身时,人们才会觉得贾诩此人相当可怕。

《三国演义》的谋士中,要论阴损毒坏奸,李儒可谓出类拔萃。要知道,这位可是毒死少帝,摔死何太后,一条毒计就让洛阳无数富豪绝户的主儿,吴用出过的所有“毒计”加一块儿恐怕都没他的狠。大家可以尝试询问身边熟读演义的朋友,看看他们是因为李儒坏就说他菜,还是会惊叹于他既能设下伏兵大败曹操,又能识破连环计,将其定位为“高智力的坏人”?恐怕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后者。

得益于同行、对手的存在,当三国谋士天团中的人物用计失败时,读者也往往会归因于“对手强大”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客观因素,而不至于对用计者本人过分苛责。

而吴用最缺乏的恰恰是对手的衬托,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以下一些令人产生偏见的情况。

一是当剧情需要推进时,作者不得不安排吴用单方面失算,让他的计谋出现一些纰漏,典型的例子就是伪造蔡京书信用错印章。这就难免会让读者形成“吴用是漏勺”的刻板印象,有时哪怕并非吴用的过错,读者也会习惯性地将黑锅甩给吴用。比如智取生辰纲事件,其实吴用的整个计划都很周密,事情的败露是因为剧情杀出现的X因素何清。这种偶然事件的不可预判性很强,换一个人来照样露馅,强行要求吴用如此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了。

二是当吴用策略成功时,也会因对手的缺位而让印象分大打折扣。比如攻破曾头市时,吴用使出了“番犬伏窝”的木马计,大获全胜。然而比较尴尬的是,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诈降这一招并不新鲜,毕竟演义中的各种诈降计数次被识破,曾头市居然没有一个人看得出来。于是大家又难免认为这种成功太过偶然,并非吴用太聪明,而是对手太蠢。

就这一段而言,可以参考《三国演义》程昱识破黄盖诈降计,并提醒曹操注意火攻的情节。哪怕作者给曾头市安排一个像样点的智囊给吴用搅局,同时让吴用做好预案成功迷惑对手,都能够让读者对吴用的印象分提高不少。

说到这里,还需要提到第三个方面:写作视角。

《三国演义》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而《水浒传》则恰恰相反,是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三国演义是帝王将相的史诗,《水浒传》则是草莽英雄的悲歌。

视角不同也是造成偏见的原因之一。

基于水浒的微观视角,吴用的计谋以“赚人”为多,并且往往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情节;而水浒中很多军事谋略反而不如那些小计策来得出彩——这些也会拉低现代读者的印象分。

《三国演义》并非没有赚人的情节,只是不像水浒这样频繁且高度集中在一人身上。程昱赚徐庶也用了假书信,甚至一人扮演了吴用、萧让两人的角色;诸葛亮赚姜维的手段,也类似于宋江赚秦明;水浒有吴用使时迁盗甲的情节,三国也有胡车儿盗戟的桥段。但由于三国对计谋的描写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因而大大冲淡了“赚人”给读者留下的负面印象。

《水浒传》也并非没有精彩的军事计谋,尤其以梁山泊对抗童贯、高俅的五次“围剿”为最。如果要客观评价吴用的智谋,这些加分项是不容忽略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和吴用在各自的世界中都属于“智绝”的定位,但由于写作视角和表现手法的差异,严重拉低了吴用的观众缘,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刻板印象。

那么假设让梁山穿越到三国世界,应当如何给吴用的智谋定位呢?

基于以上分析,鄙人认为,虽然吴用胜率奇高,但由于对手的缺位,不宜过份高估。但也不能因为剧情杀和“赚人”、“拱火”等情节对吴用过份低估。

鄙人的结论是:如果穿越到三国时代,没有先知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吴用应当能够成为一个比较合格的军事幕僚。吴用擅长拿捏人的心理以及微观战术操作,定位类似于贾诩、程昱、郭嘉等人,出一些实用的奇计,或者玩谍战,给敌方搞搞破坏等都不在话下。以百分制计,个人认为吴用智谋评分设定在90~95之间不为过。


最后说个题外话,有不少人喜欢以出身论英雄,捧三国,踩水浒,抓住梁山好汉的出身就说他们不行。

然而经过认真的阅读、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三国演义》写帝王将相不假,却也有着浓重的草根英雄情结。

《三国演义》主角团蜀汉阵营的人物中,关羽曾因行侠仗义成为逃犯,张飞曾屠猪卖酒,赵云来路不明,诸葛亮曾躬耕陇亩。主公刘备虽然贵为皇亲国戚,却家道中落,织席贩履为生。这些人物的出身和事迹,如果以微观视角展开来写,就会与梁山好汉们高度吻合。另一方面,梁山好汉们虽多为草根,但也不乏出身不凡之人:柴进是前朝皇帝子孙;呼延灼、杨志等人是将门之后,曾身为朝廷命官;史进、穆弘等豪杰出身庄主,也比较类似三国时代的武力豪族。

纵观中国古代史,出身草根的帝王将相更是不胜枚举。汉高祖刘邦不过是泗水亭长;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是乞丐;后赵石勒曾是奴隶;后周太祖郭威脖颈处有麻雀刺青,人称“郭雀儿”,按水浒中的粗鄙之语说就是“贼配军”出身。萧何、赵普等人出身小吏,最终贵为宰辅;韩信、卫青、狄青等名将也都出身低微。

无论三国还是水浒,对主角团这些草根英雄总体都是持颂扬态度的,这来源于古代市井文艺从业者的草根情结,以及不以出身论英雄的历史观念。所以用出身为依据来贬低一个人的水平是站不住脚的,岂不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user avatar   xiang-t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看看吴用用兵的战绩呗。

大败何涛时吴用在看行李,是晁盖指挥的。之后大败黄安,吴用设计,完胜。

江州劫法场,用错印章,吴用留在梁山,晁盖事先连地形都没勘察,救了人出来都不知道往哪逃,差点团灭,严重败笔。智取无为军是宋江定的计策。

三打祝家庄,前两次吴用都在看家,最后的计策是孙立献的,吴用策划了骗李应上山。

高唐州斗法,总共打了六场。第一仗林冲败阵,吴用在后面还没到。第二仗之前吴用没主意,宋江主动提出要和高廉斗法,结果又输了。第三仗吴用设计留杨林、白胜设伏兵,伤了高廉。第四仗靠公孙胜碾压。第五仗吴用设计歼灭高廉精锐部队。第六仗吴用设计冒充援军攻破高唐州。

大破连环马。第一仗宋江没问吴用,自己就布阵了,吴用在山上看家,宋江战败。第二仗吴用依然看家,宋江依然战败。第三仗活捉凌振,吴用提出了要把凌振骗到水边,而具体怎么骗是晁盖安排的。骗徐宁上山是吴用策划的。最后大获全胜,是宋江自己安排的,问了一下吴用和徐宁的意见,吴用和徐宁表示滋磁。

聚义打青州,第一仗试探性接触,平手。第二仗活捉呼延灼,不知道是谁的计策,第三仗破青州是吴用的主意。

大闹华山,完全靠吴用的计策。

芒砀山降魔,第一仗史进输了,吴用不在。第二仗靠公孙胜的策略和法术取胜。

曾头市中箭,打了四仗,前两仗平手,第三仗晁盖自己凭本事输的。最后一仗是林冲和呼延灼指挥,战败。

一打大名府,第一、第二仗获胜。第三仗是吴用献计,获胜,第四仗吴用安排伏兵获胜。

擒关胜,第一仗张横战败,第二仗三阮战败,第三仗平手,第四仗大获全胜,不知道是谁的计策。

二打大名府,第一仗获胜,第二仗吴用定计擒索超。然后宋江病了,撤兵。

三打大名府。吴用第一次担任主帅,犯了让孔家兄弟冒充乞丐的错误,最终大获全胜。但是,吴用在这里犯了最大的错误。自从晁盖上山以来,梁山军在作战中除李逵以外,没有任何滥杀百姓的记录,但是吴用在大名府却没有及时约束队伍,屠杀百姓五千余人,被蔡福通过柴进劝谏才想到约束部队,造成了梁山的最大污点。李逵在江州砍百姓时还不是梁山成员,而杀扈家满门之后,宋江至少给予了象征性的惩罚,之后宋江多次强调军队纪律的重要性,虽然裴宣定的军纪在李逵这里总不能执行,但是至少还能震慑一般喽啰。祝家庄之战后,凡是宋江或晁盖指挥的战斗,再没有出现喽啰随意屠杀百姓的情况。然而吴用对于部下在大名府的杀掠行为事前无约束,事后无惩罚,严重暴露了其治军水平的低下,不仅与一流名将相差太远,而且不如宋江。我们对比三国演义里曹操治军,曹操也屠杀百姓,但是他的军队要接到命令才能屠杀,曹操命令他们不许屠杀的时候,就会有割发代首这样的情况,主帅以身作则,士兵凛然遵命。梁山军则是不等吴用下令自己就杀起来了,事后也没有任何惩戒。作为一个幕僚,吴用的表现是合格的,作为全军主帅,吴用的表现堪称稀烂。

降水火二将,吴用提议派林冲和杨志监视关胜。打曾头市,吴用提出派时迁侦查,劝宋江等时迁回来再行动。最后定计也是吴用安排。

打东平府,吴用献计派顾大嫂进城救史进,出了意外,坑了。捉董平是宋江自己的计策。东昌府捉张清,是吴用的计策。

我们综合看一下大聚义前吴用的功劳与错误。

功劳如下:

第一,擒黄安。

第二,破高唐州。

第三,破青州。

第四,破华州。

第五,破大名府。

第六,破曾头市。

第七,破东昌府。

此外,还有擒呼延灼和擒关胜这两仗,书中未写明靠谁的计策,有可能是吴用的献计。

吴用的错误如下:

第一,江州救宋江出了馊主意。

第二,大名府之战对二孔委任失当。

第三,大名府破城后治军不严。

第四,营救史进出纰漏。

综合来看,直到大聚义,吴用在骗人上山方面堪称无敌,统率水平很低,但是用兵打仗的时候基本上从来没有计策失败的时候,虽说江州劫法场太草率,但也要考虑时间太紧,根本来不及周密准备的问题。而且当时吴用在梁山看家,前方都是晁盖指挥。

要黑吴用的,说吴用不如某某人的,好歹拿出证据来,被你们抬出来黑吴用的蒋干之流,有哪个在三国演义里有比吴用更好的战绩?黑梁山是黄巾军水平的人,说说黄巾军穿越到宋朝怎么把大辽打服了。

————————————————————

接着补充大聚义之后的部分。

梁山军对阵童贯,梁山军约三万,官军十万。

第一次打败童贯的部署,是宋江和吴用一起商量着安排的。结果是击毙陈翥,歼灭官军上万。

二败童贯,“原来今次用此十面埋伏之计,都是吴用机谋布置”。结果是击毙马万里、王义、韩天麟、吴秉彝、李明、段鹏举、周信,擒获酆美,歼灭官军约五万。

高俅围剿梁山,出兵十三万。

吴用提议派董平和张清袭扰,平手。

第一次大战,书里没写计策是谁出的,梁山军击毙荆忠,活捉党世雄,歼灭官军上万,官军船只全部损失。梁山方面董平负伤。

呼延灼、张清、秦明、关胜挑战官军,打伤梅展,活捉韩存保。

第二次大战,吴用定计,火烧官军战船一千五百余艘,击毙刘梦龙、牛邦喜,歼灭官军约六万。

假招安,又是吴用设计,再次击败高俅。

朝廷派来丘岳、周昂指挥的援兵约七千人。吴用策划袭击船厂,张清打伤丘岳。

海鳅船造完之后,高俅又招募了约一万水手,此时官军的总兵力应该是近八万。

和高俅的最终决战是宋江和吴用一起安排的。战果是生擒高俅、徐京、梅展、闻参谋、王文德、李从吉,击毙丘岳、叶春、王瑾,歼灭官军约三万,俘虏不计其数。

在宣和三年的孟夏到初冬的这短短几个月内,梁山总共和官军进行了五次大决战四次小战,官军先后出动了约二十五万人,最终只剩下了约九万,这还是在梁山释放了很多俘虏的情况下。而梁山军从大聚义时的约三万人扩展到了约七万(丹徒分兵时明确说梁山军有六万五千,招安散去了几千,打辽国也有损失,所以招安时的梁山军至少七万)。

梁山开局兵力是三万,而官军在五次大战中出动的兵力依次是十万、九万、十三万、十二万、八万,最少的时候也有梁山军的两三倍,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倍。请问各位黑梁山的人,连续五战,每次都击溃兵力是自己三四倍的敌人,杀敌和俘虏数是自己本身兵力的五六倍,这在《三国演义》里是什么水平?

————————————————————

我们再看征辽国。

第一战,宋军七万,对阵檀州来的阿里奇、楚明玉指挥的辽军三万,击毙阿里奇,辽军逃跑,宋军夺取密云县,包围檀州,宋江派李俊等人假扮粮船。

第二战,辽军耶律国珍、耶律国宝部一万人来救援檀州。耶律国珍、耶律国宝被击毙,一万辽军全军溃散。

第三战,宋江与吴用共同设计,夺取檀州,大获全胜,枢密院同知赵安抚指挥两万宋军前来增援。

第四战,卢俊义、朱武指挥三万宋军与耶律得重在玉田县交战,张清负伤,击毙耶律宗云、耶律宗霖,宋军战败,被包围在玉田县。

第五战,宋江解围玉田县,辽军大败。宋军进兵蓟州。

第六战,正面对决,击毙天山勇、宝密圣。

第七战,正面对决,击毙咬儿惟康、楚明玉、曹明济。

第八战,吴用设计,攻破蓟州。

第九战,宋江和吴用谋划梁山军诈降,夺取文安县、霸州,活捉定安国舅、欧阳侍郎、金福侍郎、叶清侍郎。

第十战,宋江和卢俊义轻敌,拒绝了吴用和朱武的进言,宋军战败,卢俊义兵困青石峪。

第十一战,宋江指挥营救卢俊义等人,击毙贺拆、贺云,击溃辽军。吴用提议乘胜进攻幽州。

第十二战,吴用设计,击毙贺统军,夺取幽州。

第十三战,兀颜延寿率兵三万五千进攻幽州,朱武和宋江演双簧和辽军斗阵,活捉兀颜延寿,击毙李金吾。

第十四战,兀颜光调集辽军二十余万,倾全国之力,辽国皇帝御驾亲征。梁山军连同朝廷援军共计九万,琼妖纳延、寇镇远被击毙,击溃辽军前锋万余人,但是宋江和吴用对付不了兀颜光的太乙混天象阵,不战而退。

第十五战,吴用和朱武都反对出战,宋江不同意,犹豫不决,辽军主动出击,击败宋军,孔亮、李云、朱富、石勇负伤。

第十六战,宋江没理吴用和朱武,直接和卢俊义商议,卢俊义制订计划后出战。想也知道卢俊义的计划怎么可能赢,宋军又败,杜迁、宋万负伤,李逵被擒,用兀颜延寿交换。

第十七战,吴用还是反对出战,宋江不听,还是按呼延灼制定的策略进攻了,于是又败了一阵。王文斌带了一万宋军来增援。

第十八战,王文斌出战送人头。

第十九战,宋江得了九天玄女指点,又和吴用商量,擒斩敌将太多就不一一写了,结果就是十万宋军“杀的辽兵二十余万不留一个”。

至此,宋军征辽获得全面胜利,辽国纳贡乞降。前期,辽国的兵力过于分散,宋江和卢俊义各指挥三万人,时分时合,每次都能集中优势兵力,将各路辽军逐一击破。和兀颜光的最终决战,十万宋军对二十万辽军,辽国倾尽全部精锐。最终宋江和吴用在自身未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全歼了一倍于己的辽军,如果现实中有人打出这样的战绩,就算是土匪出身也该算民族英雄了吧?

总共十九场战斗中,宋军胜了十三场,输了六场。输了的六场中,卢俊义在玉田县被围那一战吴用没参加,而青石峪之围还有在和兀颜光对阵时的四场失败,都是宋江、卢俊义急功近利,不听从吴用和朱武的正确意见。凡是吴用的意见得到执行,都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场战争中,宋江指挥的总兵力约十万,消灭的辽军超过三十万,虽然兵力没有梁山反围剿那么悬殊,但是取得的战果却要大一倍。在《三国演义》里,用十万人歼灭三十万人是什么水平?注意不是击败了三十万人,而是杀敌三十万。

————————————————————

最后再看征方腊。

计取润州,是吴用的计谋。战斗中宋万、焦挺、陶宗旺阵亡,但是这场战斗挑不出一点失误来,这三位都是负责指挥步兵的偏将,在攻城战中阵亡完全属于正常死亡。消灭南军五万,之后消灭邢政部,兵力不详。

丹徒分兵之后,卢俊义和水军那两路的胜负损折都不能算在吴用头上,只看吴用参与的宋江这一路。

进兵常州时,关胜指挥先头部队,吴用在后面宋江的中军里,韩滔和彭玘是在关胜的指挥下阵亡的,不是吴用能控制的。随后李逵、鲍旭、项充、李衮四个人就杀了张近仁、高可立和三四百南兵,给韩滔、彭玘报了仇。破常州主要靠金节反水,南军兵力不详。击败南军卫忠部一万人。

苏州之战非常顺利,靠李俊破城,宣赞和郭世广同归于尽,是正常阵亡。消灭南军五万。秀州投降。这一路,宋江部三万人遇到的南军提到数量的就有六万,还有常州、秀州守军数量未知,估计宋江一路遇敌至少八万,卢俊义分兵时既然带走了和宋江相同的兵力,那么他面对的敌人数量就算少也不会少很多。加上润州的五万人、邢政的部队,还有常熟、昆山等地守军,仅杭州以北的南军就起码在二十万以上。

接下来是杭州之战,南军守军根据宋军在秀州得到的情报是七万,但是方天定兵分三路点将就出动了九万人,所以应该是总共在十万左右,司行方领三万去德清,厉天闰领三万去独松关,石宝领三万迎战宋江,邓元觉守城。

徐宁和郝思文的出哨命令是宋江下的,吴用也没有阻止,虽然从结果来看,导致了徐宁和郝思文的死亡。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宋江命令关胜每天派人出哨只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命令,并不能说有什么错,派探马就有被袭击的危险,总不能因为这个就不侦查敌情了。

张顺战死涌金门,是他自己的决定,只告诉了李俊,李俊要先请示宋江,张顺死活不听。

宋江祭奠张顺,吴用这时采取了持重态度,干脆劝宋江别去。宋江果然遇到南兵袭击,宋江早有准备,成功反杀。这之后,独松关和德清的南军都被歼灭,宋江和卢俊义合兵攻杭州。

张顺之死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从此开始,宋江、卢俊义、吴用这三个梁山最重要的指挥官心态都崩了。接连损失了董平、张清、徐宁、雷横、张顺等大将之后,整个梁山军上下弥漫着一股复仇气氛。索超、刘唐这些莽撞的变得更莽撞,李逵、鲍旭这些嗜血的变得更嗜血。反围剿和北伐中,宋江与吴用发挥出了他们的最高水平,以弱胜强,宋江有时会慌,而吴用则始终保持着镇定冷静,谨慎用兵,在宋江和卢俊义冒进时及时阻止,宋江也总是能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之前及时听吴用的意见。因此,梁山才能以数万兵马,经大小二十余战,打垮宋辽两国数十万大军。

没想到过了长江之后,梁山的白事一场接着一场,打一仗出殡一次。不仅宋江的心态崩了,吴用的心态也崩了,从主帅到士兵都急于报仇。双方斗争变得你死我活,打官军和辽军的时候,宋江都是以把对方打服为目的,客客气气地“以德服人”,双方文明地交换俘虏。而和南军的战斗则是你死我活,互相抓到对方将领都是直接处死。过去宋江和吴用用兵,总是避免强攻坚城,吴用喜欢安排内应,不安排内应也要下个套阴人,可是对于杭州,宋江和吴用都丧失了这样的谨慎和耐心。宋江和吴用的安排是卢俊义打候潮门,花荣打艮山门,李俊打靠湖门,朱仝打菜市门、荐桥门,宋江自己打北关门,没有助攻,全他娘的是主攻。

第一次强攻,就导致索超和邓飞阵亡。吴用又出了引石宝出战,趁机抢城的昏招。按照宋江和吴用过去对付呼延灼的套路,应该是引石宝出战,然后设法歼灭石宝军,再慢慢打杭州。但是杭州不同于青州,青州没了呼延灼就和白给的一样,杭州没了石宝还有方天定、邓元觉等人。所以宋江和吴用又犯了兵家大忌,急躁投机,寄希望于石宝出战后南军没有防备,趁机进攻,一次性把石宝、方天定、邓元觉都干掉。结果就是证明方天定和邓元觉智力正常,刘唐阵亡。

第三招比前两招更蠢,让李逵、鲍旭、项充、李衮去对石宝执行斩首行动,而且是喝醉了去。这四位喝了酒确实加buff,如果石宝脑子慢些,真硬碰硬地一挑四,也确实有被杀的可能,问题是石宝打不过知道跑啊。而且四人组喝酒之后武力值是涨了,配合度下降了。鲍旭的任务本来是配合李逵的副输出,结果他自己跑去追击石宝,因而阵亡。

这个时候,梁山陷入了死循环,越死人心态越崩,心态越崩越冒进,越冒进越死人。好在关键时刻,吴用的智商终于回来了,利用解珍、解宝提供的情报,派人冒充运粮船潜入杭州,成功破城。方天定身死,石宝和邓元觉逃走。

杭州之战后,宋江再次分兵,卢俊义进兵昱岭关取歙州,宋江进兵乌龙岭。

宋江这个时候的进攻没什么策略可言,就是一鼓作气猛攻,在富阳、桐庐两战两捷,就到了乌龙岭。

宋江原本的计划是水陆并进,但是在李逵指挥的陆地部队被阻拦的情况下,宋江依然命令阮小二指挥的水军冒进,以一千水军对阵五千南军水军,导致阮小二、孟康阵亡,这一点上吴用没有劝阻宋江,责任是不可推卸的。陆地部队让李逵指挥这也是没过脑子的决定,李逵是被南军用滚木擂石赶回来的,说明此处南军有地利或者坚固的工事,李逵所部的定位是在双方正面冲突的时候担任突击队,怎么能在攻坚战的时候还派他当前锋。

解珍和解宝阵亡之前吴用是劝阻了的,但是宋江和二解都没有听吴用的意见。

宋江盛怒之下强行进攻,吴用苦劝他不要冒进,宋江只是不听,结果差点被包饺子,还是吴用安排援兵把他救出来了。夏侯成带五千南军增援乌龙岭。

之后童贯带援军来到军中,在童贯要冒进时,又是吴用拦下了他,先侦查了地形,由宋江谋划方略,宋江留下吴用,自己带一支部队走小路过乌龙岭,击毙邓元觉,攻打睦州。郑彪率一万五千南军来增援。在宋江和郑彪的战斗中,武松断臂,王英、扈三娘、项充、李衮战死,鲁智深失踪。但是这些都是宋江指挥下发生的,吴用在和石宝对峙,锅不能扣在吴用头上。

刘光世又带了宋军援兵赶来,吴用率军增援宋江,由吴用定计,攻打睦州。虽然成功夺下睦州,但派燕顺和马麟防守乌龙岭方向是极大的败笔,这两人根本不是石宝的对手,承担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石宝杀死。

之后宋江从背后攻击乌龙岭,童贯从正面进攻,夺下乌龙岭,石宝自杀,这一战中吕方、郭盛阵亡,但是是战死在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的进攻之中,是正常阵亡。

昱岭关守军五千,歙州守军两万,都被卢俊义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消灭。

最终清溪决战,宋军对方腊军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梁山军数万人,童贯和刘光世指挥的援军数量不详。方腊方面只有一万五千御林军。吴用设计让李俊等人卧底成功。但是这一战,阵亡了秦明、阮小五、郁保四、孙二娘、邹渊、杜迁、李立、蔡福八人。虽然损失惨重,我却挑不出吴用的谋划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八个人都是在正常进攻中战死的。

最后帮源洞之战,又杀了两万南军,鲁智深活捉方腊,彻底获胜。宋军共消灭方腊军约四十万,阵亡将领五十九人。

可以看到,按照小说设定,方腊的实力比辽国更强,不仅兵力更多,而且有法师和强大的水军,能有效运用火炮,武将素质也更高。兵力配置上没有像辽国那二十万大军躲在后面看戏,前线兵力很足。比如说润州之战、歙州之战,梁山军虽然有兵力优势,但都并不明显,在苏州、杭州,梁山军的兵力都是劣势的。

南征期间吴用的表现,确实是不怎么样。他的功劳有五点:

第一,破润州。

第二,破杭州。

第三,乌龙岭救宋江。

第四,破睦州。

第五,破清溪。

他的错误主要有五点:

第一,盲目强攻杭州,导致索超、邓飞阵亡。

第二,草率抢杭州城门,导致刘唐阵亡。

第三,让李逵四人组狙杀石宝,导致鲍旭阵亡。

第四,没有阻止宋江派水军冒进,导致阮小二、孟康阵亡。

第五,派马麟、燕顺防御石宝,导致这二人阵亡。

总体来看,南征期间吴用的表现很差。

所以我的最终结论是,吴用在用兵之术上是有很高的水准的,取得的战绩放在三国演义的谋士之中也是十分亮眼的。

但是,他在格局、心态上与三国演义中的一流谋士差得太远,打顺风仗打得很溜,在遭遇了挫折之后就开始心态急躁,迭出昏招。虽然还是把自己的心态稳定了下来,但已经发挥不出正常水平。

最重要的是,吴用在政治上太弱,在梁山散伙之后,与蔡京、高俅等人的官场斗争以宋江、卢俊义、吴用的完败告终。

所以如果放在三国演义里,吴用只能是一个提供战术建议的幕僚,对于战略问题,他在水浒传中没有表现出什么水平,只能认为很一般,政治水平和治军都很差。虽然和诸葛亮、庞统、周瑜、郭嘉等等著名人物差距甚远,但是在他擅长的阴谋陷害和中小规模战役上,以吴用的战绩来看,他至少也是一个需要三国的一流高手计划周详、准备充分才能打败的对手。


user avatar   cao-yu-66-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毛本《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与百二十回版《水浒传》的吴用军事能力大致在同一档,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远超两书中其他谋士

温馨提示:阅读本文需要一定的实事求是能力

摘要: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吴用在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中具体的智力表现,又列举了毛本《三国演义》中部分顶级谋士的计谋表现,提出了战役胜率、计策成功率、防守胜率、攻城数、方术、阵法数量、以少胜多次数七种评级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最后基于AHP算法定量分析军师们的具体军事能力,最后出于娱乐目的给出了吴用在游戏《三国志12》(PK版)中可能的能力值

正文

想要评价一个人什么水平,首先需要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其次应该提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

事先声明:由于《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的讲史小说,甚至有部分文字完全搬自《三国志》,所以偶尔谈及历史的真实情况对理解《三国演义》是有帮助的;但是《水浒传》可以说是九十九虚一实的小说,除了借用了一些人名之外,基本全靠自由发挥,《水浒》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差距约等于《西游记》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差距,因此史实对理解《水浒传》来说基本没有指导意义,讨论《水浒传》中人物能力如何,应该完全依据《水浒传》的文本

一、吴用基础军事战术数据统计

吴用军事生涯一共献计60次,成功57.5次,失败2.5次,成功率高达95.83%,其中0.5次是因为看守史进的牢头记错了日期,导致史进没有按时间执行计划,一次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太乙混天象阵),只有一次是因为自身谋划失当导致的,如果去除这1.5次后吴用计谋成功率高达98.30%

此外宋江先后共有五次失败是由于没有采纳吴用的正确意见,另有两次吴用求稳,但是宋江的冒险的计划实施成功(方成山、杭州吊孝)

梁山军主要是根据吴用计策攻克的城池包括:祝家庄、高唐州、青州、华州、大名府、曾头市、东昌、蓟州、益津关、文安县、霸州、幽州、盖州、壶关、昭德、襄垣、威胜、山南、纪山关、润州、苏州、德清县、杭州、乌龙岭、清溪县,共二十五处

其对攻城起到一定作用但并非主要因素的:凌州、东平、檀州、陵川、宛州、荆南、睦州,共七处

书中明确数据表明吴用是以少胜多的战绩有:祝家庄、大名府(三次)、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实际五次)、战兀颜光、盖州、决战田虎、苏州、睦州,前后累计十六次

以上都是原文中明确说明计策出于吴用之手的战例,至于梁山军在吴用参与但没明确说明具体作用情况下也攻克了许多城池(如常州等),在此就不记录了

吴用每条计策的具体原文详见底部链接

二、吴用的军事战术风格分析

2.1 吴用计策的历史评价

《孙子兵法》兵势篇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熟读孙吴兵法的吴用正是一位出奇兵的高手,据《五石瓠》记载,江湖人称八大王黄虎的奇兵爱好者张献忠就经常学习《三国》、《水浒》中的奇兵战术:

张献忠之狡也,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者效之。

不仅张献忠,据张德清《贼情汇纂》记载,太平天国众将士也常学其中技巧

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盖由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诀。其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尤为多。

据《庄谐杂录》记载,一度被太平军打的抱头鼠窜的胡林翼竟然也曾嘲笑过太平天国学的不过是《水浒传》中“粗浅”计谋:

至草泽中,又全以《水浒传》为师资,故满口英雄好汉。而所得奇谋密策,无不粗卤可笑。

事实证明,这些粗卤可笑之计恐怕也并非一无是处

据《毛泽东思想万岁》记载,1942年11月12日,在西北局高干会上逐条讲解斯大林关于布尔什维克化的12条时,熟读《水浒》的毛泽东同志曾将三打祝家庄的计策与外国的木马计并称:

革命没有内部变化是不行的,中国的三打祝家庄,外国的新木马计,都是这样。

《毛泽东的文艺美学活动》中对于此事的记录更为详细:

《水浒传》上的祝家庄,两次都打不进去,第三次打进去了,因为搞了木马计。有一批人假装合作打宋江,祝家庄便欢迎得很,相信他们,这是合法的。但这批人暗中准备非法斗争,等到宋江打到了面前,内部就起来暴动。革命没有内部变化是不行的。单单采取合法斗争这一形式也不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打、二打,打不进去,《水浒传》的作者写得非常好,写得完全符合事实。我们对敌人如此,敌人对我们也是如此。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吴用的一些计谋是经过事实检验、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绝非“粗卤可笑”得无用之计

结论:吴用的计谋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也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2.2 吴用最常用的两种计策

吴用前后所提的60条计策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两类,一类可以简单称为里应外合,另一类可以简单称为诱敌埋伏,这两种计策都是低投入超高回报的计策,也正是因为吴用的计策频频成功,所以梁山军虽然攻下许多城池,但士兵损耗并不甚多,接下来先说说吴用最喜欢的里应外合

吴用在《水浒传》中已经把里应外合这个招数玩出花来了,先后用这个办法攻克了:祝家庄、高唐州、青州、华州、大名府、曾头市、蓟州、霸州、盖州、壶关、襄垣、威胜、山南、润州、苏州、杭州、清溪县,共十七处,另有打东昌一计,是唯一一次失手

里应外合的重点在里应,如何把自己人弄进城中是个技术活,吴用前后一共设计了9种安插内应方法,堪称里应万花筒、人类外合精华,具体方法如下:

佯装被擒(祝家庄、山南) 、假扮援军(高唐州、苏州)、暗中招降(青州、曾头市)、假扮钦差(华州)、外交人质(曾头市)、装作百姓(江州、大名府)、制造难民(东昌)、诈降(霸州、清溪县)、凭借实力硬混(蓟州、壶关、盖州)、假扮对方主将(威胜)、假扮地方豪强投诚(润州)、假扮敌方军需物品(苏州)、假扮敌方粮船(杭州)、对方主动勾结我方(襄垣)

孙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在古代,同等兵力下守城一方的优势远大于攻城一方,硬攻城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里应外合之计可以极大地降低攻城损耗,比如梁山征方腊出发时总共有六万五千人,打下润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杭州之后还剩下六万人左右,平均每攻克一州战损小于一千人,而仅这润州、苏州、杭州三州的州治就屯了十九万五千人,战损比(梁山比方腊)不高于1:39

再来说说诱敌伏兵方面,吴用至少在高唐州、青州、大名府、梁山、曾头市、东昌、威胜、纪山关八处使用过,全部取得了成功,由于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拥有武将优势,梁山军的野战表现非常之好,而攻城是一件冷兵器时代所有军队都比较头疼的事,那么引诱敌人出城野战就能起到扬长避短的效果,尤其是引诱敌人下河,还可以发挥梁山的水军优势,凌振、张清就是被诱敌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

诱敌的下一步就是打埋伏,吴用有两个埋伏代表作:曾头市番犬伏窝、梁山泊十面埋伏,都是有名目的计策,其余常规抄后门、空营放箭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诱敌埋伏有时候和里应外合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如高唐州、青州,一次趁高廉出城野战时把成夺了,在野外消灭了高廉,一次在野外抓住了呼延灼,让呼延灼里应外合赚城门,二者搭配还真有奇效

2.3 吴用的整体作战风格

尽管吴用以奇谋见长,但是其整体作战风格是偏稳重的,至少有十次建议宋江稳妥行事(混天阵、华州、大名府、东京、壶关、昭德两次、方成山、杭州、乌龙岭),其中宋江采纳三次(华州、大名府、壶关),拒绝七次,在这七次中有两次兵行险着取得了胜利(方成山、杭州),三次蒙受了惨痛的损失(昭德战乔道清前后折损一万余人、混天阵被杀败三阵)、三次在危难之间被吴用派遣的援兵救回(东京、昭德、乌龙岭)

除此之外吴用还在还道村、凌州两次事件中提前派遣援兵,先后救宋江、关胜于危难,还曾劝阻晁盖不要征讨曾头市,但是被晁盖拒绝

总结:吴用作战先求稳,后出奇兵,以最大程度降低己方损失为要

三、吴用的战略决策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水浒传》一书充满着大量的宿命论与是神仙鬼怪故事,符合大多数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不应当以现代无神论的角度来过度解读,整本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寓言、法术、神仙现身,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九天玄女在还道村告知宋江未来的任务和惩罚措施:

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宋江再拜:“愿受天言,臣不敢轻泄于世人。”娘娘法旨道:
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宋江听毕,再拜谨受。娘娘法旨道:“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失忘。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

这段文字并不是宋江在给某人讲故事,不是什么“大楚兴,陈胜王”,而是完全站在宋江的视角看到的整件事情的经过,并无任何阴谋论的解释空间,宋江毫无保留地执行了九天玄女关于梁山集团发展的整体计划,因此并不需要宋吴等人走出什么“未曾设想的道路”,但在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实施上,吴用都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3.1 诏安问题

在诏安问题上,吴用提出的方案是:

吴用说道:“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

这是在第一次诏安人员到达之前吴用作出的判断,事实也不出吴用所料,张干办和李虞侯嚣张跋扈的姿态严重伤害了山寨兄弟的感情,之后的招安事宜基本是按吴用的规划进行的,先后取得了五次反围剿的胜利,若是没有这些战场上的功劳,恐怕梁山刚到东京就会被人拆的散伙,宿太尉的那句:“此辈好汉,智勇非同小可。倘或城中翻变起来,将何解救?如之奈何?”也将毫无说服力

这就好比《西游记》里孙悟空第一次被诏安只封了个弼马翁,第二次造反打败天兵后就被封作齐天大圣是一个道理,由是观之在诏安事项上,吴用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为梁山争取到了和朝廷谈判的资格

3.2 征辽

面对大辽兴兵数路南侵的情况,吴用首先提出了整体战役的思路:

宋江便请军师吴用商议道:“即日辽兵分作四路,侵犯大宋州郡。我等分兵前去征讨的是,只打城池的是?”吴用道:“若是分兵前去,奈缘地广人稀,首尾不能救应。不如只是打他几个城池,去再商量。若还攻击的紧,他自然收兵。”

面对多路南侵的辽国,吴用认为多路迎敌 有很大隐患,不如以攻代防,直插老巢,则四路兵马自退,此围魏救赵之策也,当然计划的选择也可能与梁山总兵力只有六万有关,假如兵分四路则每一路只能分到一万五千人,不如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有把握,最终在地方首都附近打出了一道包围圈(霸州、蓟州、檀州、幽州),逼得大辽收兵投降,行军路线有些P社玩家的意思

把地方前线部队扔下不管,直接杀到对方首都城下逼降也颇有邓艾偷渡阴平的意思

3.3 征田虎

在征田虎过程中,吴用除了开头提出的围魏救赵之策外,主要制定了军队布置和整体行军的计划,和最后的连环计:

吴用道:“卫州左孟门,右太行,南滨大河,西压上党,地当冲要。倘贼人知大兵西去,从昭德提兵南下,我兵东西不能相顾,将如之何?”
宋江以人马众多,不便入城,就于城外紥寨。即日与吴用、卢俊义商议:“如今当去打那个州郡?”吴用道:“盖州山高涧深,道路险阻。今已克了两个属县,其势已孤。当先取盖州,以分敌势。然后分分两路夹剿,威胜可破也。”
宋江升帐,与卢俊义、吴学究计议,兵分两路,东西进征。东一路渡壶关,取昭德,繇潞城、榆社,直抵贼巢之后,却从大谷到临县,会兵合剿。西一路取晋宁,出霍山,取汾阳,繇介休、平遥、祁县,直抵威胜之西北,合兵临县,取威胜,擒田虎。
吴用听罢,起身熟视叶清一回,便对宋江道:“看他色惨情真,诚义士也!天助兄长成功,天教孝女报仇!”便向宋江附耳低言说道:“我兵虽分三路合剿,倘田虎结连金人,我兵两路受敌。纵使金人不出,田虎计穷,必然降金,似此如何成得荡平之功?小生正在策划,欲得个内应。今天假其便,有张将军这段姻缘,只除如此如此,田虎首级只在琼英手中。李逵的梦,神人已有预兆。兄长岂不闻‘要夷田虎族,须谐琼矢镞’这两句么?”

核心的思路是先取盖州,一方面兵分两路抄后门,引诱田虎主力离开昭德决战,以防止田虎北投金人,其计划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虽然过程中有些挫折,但这些挫折主要是因为不可抗力(乔道清、马灵的法术)造成的,其整体战略完全成功,收复大半个河东路

3.4 征王庆

征王庆期间吴用除了打山南和纪山关贡献了关键计策外,主要工作是规划整体行军路线:

吴用道:“此处南去山南军,南极湖湘,北控关洛,乃是楚蜀咽喉之会。当先取此城,以分贼势。”
宋江、吴用备悉来意,随即计议分兵:一面攻打荆南,一面去打西京。当有副先锋卢俊义及河北降将,俱愿领兵到西京,攻取城池。
王庆亲自督征。宋江闻报,与吴用计议道:“贼兵倾巢而来,必是抵死厮并。我将何策胜之?”吴用道:“兵法只是‘多方以误之’这一句。俺们如今将士都在一处,多分调几路前去斯杀,教他应接不暇。”宋江依议传令,分调兵将。

在攻取宛州(南阳)后,吴用立刻建议应该先攻占山南(襄阳),攻克山南后安排又兵分两路,分别攻打西京(洛阳)和荆南(荆州),收复四州王庆四路兴师寻求决战,此时梁山军已发展至二十万人,而王庆先后只派出了十二万军马,面对难得的富裕仗,吴用决定多路出击,最终各路兄弟们发挥都很出色,以很小的代价平定了王庆,但遗憾的是河北降将基本都折在王庆地盘了

3.5 征方腊

征方腊期间主要两次分兵的行军路线是宋江和卢俊义商议,吴用在征方腊期间更多地承担起战术工作,润州、苏州、杭州、乌龙岭、清溪县几处要点都是吴用献计攻克的,此外吴用安排的几路援兵设计得也比较成功,几乎没什么制定战略的描述,只是参与了第二次分兵的路线规划:

宋江与吴用请卢俊义商议:“此去睦州,沿江直抵贼巢。此去歙州,却从昱岭关小路而去。今从此处分兵征剿,不知贤弟兵取何处?”

四、吴用军事成绩含金量分析

那么是不是吴用的对手很弱、战争规模很小,才让吴用攻陷了如此多的城池呢?恐怕也不是

有一些朋友喜欢从战阵规模来说,说梁山打的不过是村战云云,一下我将从兵力、地域两个方面来分析

4.1 兵力方面

早期梁山确实攻击过一些名字像村级单位的地方,可是祝家庄就有一两万人马,而平原县令时期刘备的部众也就三千左右,孙策用玉玺也就换来三千兵马

梁山攻破了祝家庄缴获粮食高达五千万石,缴获好马五百余匹,而《三国演义》里管亥带领数万人取北海借粮只要借一万石(汉朝一石还是宋朝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都不如宋江在祝家庄发的米多:

黄巾贼党管亥部领群寇数万杀奔前来。孔融大惊,急点本部人马,出城与贼迎战。管亥出马曰:“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 宋江又道:“我连日在此搅扰你们百姓,今日打破祝家庄,与你村中除害。所有各家赐粮米一石,以表人心。”就着钟离老人为头给散。一面把祝家庄多余粮米,尽数装载上车。金银财赋,犒赏三军众将。其余牛羊骡马等物,将去山中支用。打破祝家庄,得粮五十万石。

另外也不要小看缴获的这五百匹马,当初公孙瓒和袁绍在磐河决战之时也只能拿出五千马军,何况这仅仅是缴获的数量,一定小于祝家庄的好马储备量,假如祝家庄算是村战的话,磐河之战大概可以说成20个村的大战?公孙瓒算是十村联合村长?

次日,瓒将军马分作左右两队,势如羽翼。马五千余匹,大半皆是白马。
再说宋江已在祝家庄上正厅坐下。众头领都来献功。生擒得四五百人,夺得好马五百余疋,活捉牛羊不记其数。

当然在梁山后期遇到的对手马军含量更高,仅宛州(南阳)刘敏部就能拿出一万骑兵,是以骑名闻名的公孙瓒的两倍

所以如何定义祝家庄是什么级别的战斗单位,还需要大家仔细思考

梁山在另外一场被大家称作村战的曾头市之战中,动用的兵力高达两万两千五百人,曾头市兵力不详,但据打祝家庄梁山只出动了七千人来看,曾头市当有本部数万兵马,更有青州、凌州两处援军,武将也有五虎级别的曾涂和天下坐三望二的史文恭,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除此之外在宋江上山后、大聚义之前梁山面对兵力最少的敌人是芒砀山,最多的是大名府,第一次打大名府大名府在城外就布置了两万五千左右的野战军,而同期梁山兵力只有八千五,却杀的大名府连败三阵,而三打大名府时杀死的部队就有三万人,由此估计大名府总兵力大概在五万左右

大聚义前梁山攻克的城池还有高唐州、青州、华州、凌州、东平、东昌,除了凌州、东平外,其余城池在吴用的计策下,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就拿下了,这些城池没有写明有多少兵马

大聚义后梁山面对的部队数相对比较清晰,童贯八都监联队带了十万人,高俅十节度联队先后调用了十四万人,大辽参与战争的总兵力大约在三十一万到三十七万之间,田虎兵力在六十万以上,王庆兵力在四十六万以上,方腊兵力约四十二万,合计至少203万,三国三大战役的优势方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223万左右,而梁山一方的初始兵力约三万五左右,消灭的部队数仅比三国三大战役少二十万而已,这规模怎么说也不算小了吧

这期间梁山折损的兵力微乎其微,第一次分兵时分给卢俊义三万人,第二次还能分给陆军以三万人,将领虽然折损很多,但兵马损失较小,从润州到杭州最多损失了五千军马,但是折损了二十三位头领,要知道征讨方腊期间一共只阵亡了59位将领

至于曹操、刘备、袁绍那种几乎全军覆没的大败仗根本没出现在梁山身上过

4.2 地域方面

再从地域上看,我绘制了一张水浒世界的各势力地图

深蓝色为与宋江发生过战斗的大辽领土,浅蓝色为史实中大辽领地,其中南京道宋江没有完全打过一遍,但是由于辽国行政区划的太粗糙,只能如此了,大家知道实际上比看上去小一些就是了

浅紫色部分是梁山大聚义前攻克的州郡

从图中不难看出,将这些地方的面积加在一起是要超过全盛时期的蜀汉政权的,兵力也是蜀汉巅峰的两到三倍(夷陵70万+本地守军)

结论:梁山的作战范围要超过任意一个时期的蜀汉政权,消灭的兵力为巅峰蜀汉的两到三倍

4.3 梁山对手能力

许多朋友立足于真实的历史情况,经常喜欢说宋国很弱、辽国强弩之末如何如何,但《水浒》里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的,接下来主要从士兵素质角度看一看梁山对手成色如何

水浒传中的辽国按原文描述是这样的:

话说当年有辽国郎主起兵前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兵分四路而入,劫掳山东、山西,抢掠河南、河北。

要知道北宋的首都就定在河南开封府,此时辽国已经抢到首都附近了,哪有一点日薄西山的样子,辽国士兵也绝非《三国演义》里乌桓这种相对中原有较大的军事科技代差的少数民族,在《三国演义》里乌桓是这样的:

操自勒马登高望之,见蹋顿兵无队伍,参差不整。

乌桓连个队形都排不明白,而大辽士兵素质极高,什么五虎靠山阵、太乙三才阵、河洛四象阵、循环八卦阵、藏头八阵图全都能摆明白,更可怕的是兀颜光摆的太乙混天象阵足足需要二十万人,二者二十万人在兀颜光手下能够如臂使指一般,可见大辽士兵素质非常之高

高俅带领的十节度联军是这样的:

高太尉道:“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等处,武艺精熟。 原来这十路军马,都是曾经训练精兵,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在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些少功名。 金陵建康府有一枝水军,为头统制官唤做刘梦龙。那人初生之时,其母梦见一条黑龙飞入腹中,感而遂生。及至长大,善知水性。曾在西川峡江讨贼有功,升做军官都统制,统领一万五千水军,棹船五百只,守住江南。高太尉要取这支水军并船只,星夜前来听调。又差一个心腹人,唤做牛邦喜,也做到步军校尉,教他去沿江上下,并一应河道内,拘刷船只,都要来济州取齐,交割调用。高太尉帐前牙将极多,于内两个最了得:一个唤做党世英,一个唤做党世雄,弟兄二人见做统制官,各有万夫不当之勇。高太尉又去御营内,选拨精兵一万五千,通共各处军马一十三万。 二将辞谢了,去四营内,一个个选拣身长体健,腰细膀阔,山东、河北能登山、惯赴水,那一等精锐军汉,拨与二将。

十节度的部众都是百战精兵,士兵素质装备不可谓不好,每位节度也都是其他话本小说的主角,其中王焕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来看,更是出身大宋最强的西军,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可以说是现役西军,偌大的剿匪天团,可惜被梁山以少胜多成建制的消灭了

田虎部队最开始因为屡败官军有着骄傲的弊病,被宋江教育几次之后相信也恢复了神智,田虎部虎踞山西,披甲六十余万,仅首都威胜城就屯兵三十多万,卞祥对威胜城防的描述如下,此时威胜已先后派出十万人马援助前线:

当有伪右丞相太师卞祥,叱退多官,启奏道:“宋兵纵有三路,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御林卫驾等精兵二十余万。东有武乡,西有沁源二县,各有精兵五万。后有太原县、祈县、临县、大谷县,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尚可战守。古语有云:‘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田虎势力可以说是城高池深,兵多粮广的典型

至于王庆势力,虽然士兵总数不多,但是骑兵含量极高,骑兵的装备也特别的好,比如纪山关李怀部的铁甲骑兵是这样的:

纪山贼将李怀,统领袁朗、滕戡、马勥、马劲四个虎将,二万五千兵马。滕戡教军士用竹竿挑着黄钺首级,押着冲阵的五千铁骑,军士都顶深盔,披铁铠,只露着一双眼睛。

方腊势力最大的特征应该算是地形险恶、水陆交错,是主场优势最明显的一路,同时还有天命加持和梁山将星暗淡双层BUFF:

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以此向人说自家有天子福分。 近日司天太监浦文英奏道:夜观天象,有无数罡星入吴地分野,中间杂有一半无光,就里为祸不小。

相比于其他几路反王,方腊方特别喜欢龟缩不出,极少野战,凭借着地形与坚固的防御工事给客场作战的梁山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除此之外方腊一方也有不少关于“精兵”的描述,绝不是黄巾、乌桓这等乌合之众

结论:梁山的对手中不乏士兵素质较高的,面对的各大势力的部队无一是乌合之众

五、吴用的非军事智力表现

接下来谈谈吴用经常被诟病的几个问题、智取生辰纲、江州书信、赚人上山等等

5.1 智取生辰纲

经常有人根据智取生辰纲被人发现一事批评吴用做事不够严密,计策不通、让烂赌的白胜加盟云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指责多少有些不尽不实,先看看原文,智取生辰纲一事到底是怎么泄露的

何清道:“不瞒哥哥说:兄弟前日为赌博输了,没一文盘缠,有个一般赌博的,引兄弟去北门外十五里,地名安乐村,有个王家客店内,凑些碎赌。为是官司行下文书来,着落本村,但凡开客店的,须要置立文簿,一面上用勘合印信。每夜有客商来歇宿,须要问他:‘那里来?何处去?姓甚名谁?做甚买卖?’都要抄定在簿子上。官司查照时,每月一次,去里正处报名。为是小二哥不识字,央我替他抄了半个月。当日是六月初三日,有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推着七辆江州车儿来歇。我却认得一个为头的客人,是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因何认得他?我比先曾跟一个赌汉去投奔他,因此我认得。我写着文簿,问他道:‘客人高姓?’只见一个三髭须白净面皮的抢将过来,答应道:‘我等姓李,从濠州来贩枣子,去东京卖。’我虽写了,有些疑心。第二日,他自去了。店主带我去村里相赌,来到一处三叉路口,只见一个汉子挑两个桶来。我不认得他。店主人自与他厮叫道:‘白大郎,那里去?’那人应道:‘有担醋,将去村里财主家卖。’店主人和我说道:‘这人叫做白日鼠白胜,他是个赌客。’我也只安在心里。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冈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汁药麻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我猜不是晁保正,却是兀谁!如今只捕了白胜,一问便知端的。这个经折儿,是我抄的副本。”

简单来说,七人异地投宿时恰好被警察局长的弟弟看见了,更巧的是警察弟弟还认识晁盖,但晁盖不认识他,第二天有恰巧看见白胜挑着东西路过,什么巧事都让他碰见了

再看看吴用做了哪些工作来掩盖身份:

1.用外地车牌照

2.用假身份证

3.用假的路线信息

4.与白胜分开行动

该做的防范措施基本都做了,犯罪能力至少有刘华强水平了,就算是徐国庆想破这个案子也得二十集左右,可惜就是背时地遇上了无处不在的名侦探何清,白胜身份暴露和自己赌博也没有任何关系,他和店主人同住一村,就算不赌店主人也能认得他

这次作案本身是外地作案,当时只知道生辰纲要从黄泥冈路过,而黄泥冈距离东溪村有比较远的距离,那么肯定不能从东溪村挑一担子酒去,因此让白胜加盟和在安乐村整顿就是必然事件,所以事件败露的根本原因大概可以概括成“在外作案时恰巧被多年不见的在酒店打零工的熟人认出”,这就好比上方谷的那场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5.2 江州书信事件

首先再来回顾一下江州书信的纰漏在哪里:

且说吴用送了戴宗过渡,自同众头领再回大寨筵席。正饮酒之间,只见吴学究叫声苦,不知高低。众头领问道:“军师何故叫苦?”
吴用便道:“你众人不知。是我这封书,倒送了戴宗和宋公明性命也。”
众头领大惊,连忙问道:“军师书上却是怎地差错?”
吴学究道:“是我一时只顾其前,不顾其后。书中有个老大脱卯。”
萧让便道:“小生写的字体,和蔡太师字体一般,语句又不曾差了。请问军师,不知那一处脱卯?”
金大坚又道:“小生雕的图书,亦无纤毫差错,怎地见得有脱卯处?”
吴用说道:“早间戴院长将去的回书,是我一时不仔细,见不到处。才使的那个图书,不是玉箸篆文‘翰林蔡京’四字?只是这个图书,便是教戴宗吃官司。”
金大坚便道:“小弟每每见蔡太师书缄,并他的文章,都是这样图书。今次雕得无纤毫差错,如何有破绽?”
吴学究道:“你众位不知。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因此差了。是我见不到处。此人到江州,必被盘诘。问出实情,却是利害。”
晁盖道:“快使人去赶唤他回来,别写如何?”
吴学究道:“如何赶得上。他作起神行法来,这早晚已走过五百里了。只是事不宜迟,我们只得恁地,可救他两个。”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于生辰纲事件这种纯运气因素(也可以说叫剧情需要),当事人吴用承认是自己谋划失当,两次提到自己“见不到处”,个人认为吴用未能及时发现纰漏的根本原因在于本身缺乏公门经验,有丰富的公务员经验的黄文炳一下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这一点也符合一位熟读兵书的乡村教师的人设,对于达官贵人之间书信往来格式如何一无所知,就会犯这种“皇帝用金锄头”的错误,这也是水浒的真实之处

打东平时有一处文字正好可以与江州书信作出绝妙的对比:

吴用看了宋公明来书,说史进去娼妓李瑞兰家做细作,大惊。急与卢俊义说知,连夜来见宋江,问道:“谁叫史进去来?”
宋江道:“他自愿去。说这李行首是他旧日的表子,好生情重,因此前去。”
吴用道:“兄长欠这些主张。若吴某在此,决不叫去。常言道: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得便熟闲,迎新送旧,陷了多少才人。更兼水性,无定准之意,纵有恩情,也难出虔婆之手。此人今去,必然吃亏。”

虽然吴用没有和达官贵人通信的经验,但是某些方面经验可能还比较丰富、

江州书信事件中还体现出吴用一点可贵的品质在于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一顿饭的功夫就发觉了自己“金锄头”的幻想有纰漏,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人无法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总结:江州书信事件充分暴露了吴用缺乏公门/高层生活经验的问题

5.3 赚人上山

赚人上山一般是被当做道德问题批判的,但似乎在知乎上经常有“吴用杀人全家把人逼上山”的说法,这肯定是不符合事实的,梁山有两位头领的家属有失,一个是秦明,一个是扈三娘,但这两件事和吴用没有任何关系,赚秦明是宋江的主意,杀扈三娘家属是李逵自作主张(或者说强行符合史实)

上述两件惨案和吴用本人没有任何关系,赚秦明发生在青州,当时吴用身在数百里外的梁山,三打祝家庄时也是吴用力排众议主张和扈家庄结盟,扈家庄事件纯属李逵自作主张

吴学究道:“兄长休如此说。只依小生一言:今后早晚祝家庄上,但有些响亮,你的庄上切不可令人来救护。倘或祝家庄上有人投奔你处,你可就缚在彼。若是捉下得人时,那时送还令妹到贵庄。只是如今不在本寨,前日已使人送在山寨,奉养在宋太公处。你且放心回去。我这里自有个道理。”

吴用负责的赚人项目包括:萧让、金大坚、李应、朱仝、卢俊义

其中赚李应的计策最高明,吴用把李应整个庄子全须全尾的搬上了梁山,没有任何人在整个计划中受到肉体伤害,其次则为萧让、金大坚,二人即家属也完好无损的上了山

朱仝本人和家属没有受到伤害,但是在赚朱仝过程中李逵杀死了小衙内,这件事吴用参与了,但是从原文看,吴用没有向李逵下杀人命令的机会,参与此事的几位头领自说自话,已经演化成了一场罗生门,个人认为最大的嫌疑人是柴进,这件事情的相关分析详见底部链接

假如说智取生辰纲是完美的计划和极差的运气,那么赚卢俊义就是极差的计划和完美的运气,表面上所有事情都是像吴用预料的那样一步一步发展的,但计划的核心是有问题的,其计划核心在于“题反诗”,而事实证明就算梁中书等人真看见反诗了,花一千两金子也能解决问题,卢俊义上山的根本推动力是李固,他才是真正的MVP,真正想把卢俊义往绝路上逼的人,前后银子使了无数,可惜柴大官人银子更多

归根结底还是吴用缺乏公门经验,但这次阴差阳错的成功了

卢俊义只有一个老婆,因为和李固通奸陷害卢俊义,后来被卢俊义自己杀了

结论:吴用从未造成过任何一位头领的家属伤亡

六、吴用的其他能力

6.1 武力

吴用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形象,平时是随身带着兵刃的,他的武器在原文里写作“铜链”,实际上据马幼垣考证,应该是“铜锏”一类的武器,吴用初登场时就用兵器隔开了正在恶斗中的刘唐与雷横:

众土兵见雷横赢刘唐不得,却待都要一齐上并他,只见侧首篱门开处,一个人掣两条铜链,叫道:“你们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我看了多时,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来,立住了脚。

后文中有两句赞诗提到了这件事:

文才不下武才高,铜链犹能劝朴刀。
铜链劝刀犹易事,箭锋劝戟更希奇。

第一处是吴用给学生们放假时候的赞诗,第二处是后来花荣用箭法分开吕郭二人缠绕的兵刃的赞诗

综合这两处不难看出,“铜链劝刀”一事能体现出吴用颇有功夫,但是不如花荣神箭厉害(花荣:废话)

此外两赢童贯期间还有一句诗提到过吴用的武功:

一双铜链挂腰间,文武双全师范。

实际上梁山上包括后勤人员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练过一些武术,比如行文的萧让“又会使枪弄棒,舞剑轮刀”,刻印的金大坚“亦会枪棒厮打”,裁缝侯健“自幼只爱习学枪棒”,大外交官柴进“能文会武孟尝君”,连造酒醋的朱富“李云日常时最是爱我,常常教我使些器械”,山上一点武功表现和旁白都没有的只有安道全、皇甫端两位大夫和关系户宋清

至于吴用武功究竟多强,我想至少和只有劝架甘宁凌统一次出手记录的吕蒙差不多吧

结论:至少可以认为吴用的武力要强于《三国演义》中任何一位没有武力描写的军师

6.2 阵图兵法

吴用在征辽期间曾有一度认不出辽兵的阵法,因此经常被人诟病,吴用的阵法理论确实不如朱武,但也不是对阵法一无所知的小白,在原文中提到的吴用会摆的阵法至少有以下几种:

八阵图:

话说公孙胜对宋江、吴用献出那个阵图:“便是汉末三分,诸葛孔明摆石为阵的法:四面八方,分八八六十四队,中间大将居之。其象四头八尾,左旋右转,按天地风云之机,龙虎鸟蛇之状。待他下山冲入阵来,两军齐开,如若伺候他入阵。只看七星号带起处,把阵变为长蛇之势。贫道作起道法,教这三人在阵中前后无路,左右无门。却于坎地上掘一陷坑,直逼此三人到于那里。两边埋伏下挠钩手,准备捉将。”

河洛四象阵

吴用、朱武在将台上看了,此乃变作河洛四象阵。(唯一一个认出来的)

六花阵

当下宋江传令,大兵退十里。吴学究又教宋先锋传令,须分扎营寨,大寨包小寨,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如李药师六花阵之法。

除了上述三种传统阵法外,吴用还先后与宋江升级了两次九宫八卦阵,与宋江第一次改造的九宫八卦阵能让辽国阵法大师兀颜延寿迷失方向,第二次升级后的九宫八卦阵直接战胜了太乙混天象阵

且说宋江等已有细作人探知多日了。宋江与吴用已自铁桶般商量下计策(第一次摆九宫八卦阵之前的描述,可见这版九宫八卦阵是宋吴共同科研的结果,吴用至少是个二作)
却说小将军走到阵里,便奔中军。只见中间白荡荡如银墙铁壁,团团围住小将军。那兀颜延寿见了,惊的面如土色。心中暗想:“阵里那得这等城子?”(由此可见梁山的九宫八卦阵并非原装的阵法,而是经过改造的)
话说当下宋江梦中授得九天玄女之法,不忘一句,便请军师吴用计议定了,申复赵枢密。寨中合造雷车二十四部.........分拨人员,仍排九宫八卦阵势。(终极版九宫八卦阵)

由是观之,吴用至少会四种传统阵法,并和宋江一同研发了两种更为先进的阵法

在水浒传中各阵法威力排序大致如下:

终极版九宫八卦阵>太乙混天象阵>初版九宫八卦阵>八阵图>藏头八阵图>六花阵>循环八卦阵>河洛四象阵>太乙三才阵

太乙混天象阵>五虎靠山阵>鲲化为鹏阵

再说兵法方面,吴用自称研读过孙吴兵法,这两本经典文献三国时期的诸位谋士也有研读的可能,除此之外吴用还学习过九天玄女赠与宋江的秘籍天书三卷:

这里宋江与晁盖在寨中,每日筵席,饮酒快乐,与吴学究看习天书。不在话下。

按宋江在祝家庄的回忆,天书三卷中是含有兵法部分的:

宋江勒马看时,庄上不见刀枪人马,心中疑惑,猛省道;“我的不是了。天书上明明戒说,临敌休急暴。是我一时见不到,只要救两个兄弟,以此连夜进兵。不期深入重地,直到了他庄前,不见敌军,他必有计策,快教三军且退。”

在简本水浒中,吴用还研读了诸葛亮的兵法著作:

吴某不才,幼学诸葛典籍,日夕诵读,一字不忘。

结论1:吴用至少掌握四种传统阵法,同时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掌握威力远超八阵图的《水浒》第一阵法

结论2:吴用熟读兵书,还学习过仙家兵法,实践成绩优异

6.3 医卜阴阳之学

作为一个合格的军师,除了战场用兵之外,奇奇怪怪的知识还是需要学习一个的,孔明有云:“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吴用对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也略有研究,比如曾经通过看卦预测出敌军动向:

宋江自己焚香祈祷,占卜一课。吴用看了卦象,便道:“虽然此处可破,今夜必主有贼兵入寨。”

吴用不仅能看卦知劫寨,《三国演义》里知名的观风识劫寨的方法也被吴用掌握了:

忽然起一阵怪风,飞土扬尘,从西过东,把旗帜都摇撼的歪邪。吴用道:“这阵风,今夜必主贼兵劫寨。可速准备。”

多次帮宋江解梦:

宋江回顾,青衣用手一推,猛然惊觉,就帐中做了一梦。静听军中更鼓,已打四更。 宋江便叫请军师圆梦。
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便叫小校请军师圆梦。
帐外左右听得哭声,入来看时,宋江道:“怪哉!”叫请军师圆梦。
宋江急请军师圆梦,说知其事。

吴用还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在宋江百日病发初期提出了抢救方案:

吴用道:“此疾非痈即疽。吾看方书,菉豆粉可以护心,毒气不能侵犯。便买此物,安排与哥哥吃。”

吴用还有一定的阴阳五行知识,土神从乔道清手中救下宋江后,告诉宋江自己位尊戊己,而宋江并不知道位尊戊己是什么意思,由此可见九宫八卦阵中的阴阳五行知识很有可能来自于吴用

吴用以手加额道:“位尊戊己,土神也。兄长忠义,感动后土之神。土能克水。”

吴用还有一定的法术常识,理论上也学习过法术,但没有具体实践过,当宋江第一次败给高廉的魔法后,吴用提醒宋江可以用回风法破解:

吴学究道:“想是妖法。若能回风返火,便可破敌。”宋江听罢,打开天书看时,第三卷上有回风返火破阵之法。

从此处可以看出,天书三卷中是记载了一些法术的,吴用很有可能学习过,但没有表现出来

结论:吴用知识面甚广,医疗、占卜、解梦、法术、阴阳五行等方面都有所涉猎

6.4 内政后勤

在晁盖夺权到宋江上山之间,梁山上的政务实际上是由吴用一手操办的,甚至在宋江刚上山时,第一次工作分配还是在吴用的主持下完成的,其后这方面工作才慢慢交给了宋江,在宋江主政期间,绝大多数管理事项也是和吴用一起商议着来的,先回顾一下前宋江时期的几条举措:

吴用道:“兄长不必忧心,小生自有措划。宋押司处酬谢之恩,早晚必用一个兄弟自去。白胜的事,可教蓦生人去那里使钱,买上嘱下,松宽他便好脱身。我等且商量屯粮造船,制办军器,安排寨栅城垣,添造房屋,整顿衣袍铠甲,打造刀枪弓箭,防备迎敌官军。”晁盖道:“既然如此,全仗军师妙策指教。”吴用当下调拔众头领,分派去办,不在话下。

在李逵探母回山后,吴用最后一次独立主持了政务:

吴用道:“近来山寨十分兴旺,感得四方豪杰望风而来,皆是二公之德也,众兄弟之福也。然是如此,还请朱贵仍复掌管山东酒店,替回石勇、侯健。朱富老小另拨一所房舍住居。目今山寨事业大了,非同旧日,可再设三处酒馆,专一探听吉凶事情,往来义士上山。如若朝廷调遣官兵捕盗,可以报知如何进兵,好做准备。西山地面广阔,可令童威、童猛弟兄两个带领十数个火伴那里开店。令李立带十数个火家,去山南边那里开店。令石勇也带十来个伴当,去北山那里开店。仍复都要设立水亭、号箭、接应船只,但有缓急军情,飞捷报来山前设置三座大关,专令杜迁总行守把。但有一应委差,不许调遣。早晚不得擅离。”又令陶宗旺把总监工,掘港汊,修水路,开河道,整理宛子城垣,筑彼山前大路。他原是庄户出身,修理久惯。令蒋敬掌管库藏仓廒,支出纳入,积万累千,精通书算。令萧让设置寨中寨外、山上山下、三关把隘许多行移关防文约、大小头领号数。烦令金大坚刊造雕刻一应兵符、印信、牌面等项。令侯健管造衣袍铠甲、五方旗号等件。令李云监造梁山泊一应房舍厅堂。令马麟监管修造大小战船。令宋万、白胜去金沙滩下寨。令王矮虎、郑天寿去鸭嘴滩下寨。令穆春、朱富管收山寨钱粮。吕方、郭盛于聚义厅两边耳房安歇。令宋清专管筵宴。都分拨已定,筵席了三日。不在话下。梁山泊自此无事,每日只是操练人马,教演武艺。水寨里头领都教习驾船赴水,船上厮杀。亦不在话下。

从上述两条材料中不难看出,吴用提出的山寨建设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军事用具,如战船、军械、旗帜、印信等

2.兴建基础设施,建造道路房屋,以解决山寨人员的居住问题

3.修筑军事设施,知名的三关、宛子城都是在吴用执政时期开始修建的

4.扩充情报机关,增设三处酒店

5.训练军队,设立行军条文

6.建立粮草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钱粮核算

这些事项在梁山众头领的努力下都搞得有声有色,吴用在工作安排上也基本做到了人尽其能

这里再插播一个常见问题,有些人认为梁山“不事生产”,纯凭抢劫过活,这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

众头领大喜,杀牛宰马,山寨里筵会。自酝的好酒,水泊里出的新鲜莲藕,山南树上自有时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枣、柿、栗之类,鱼、肉、鹅、鸡品物,不必细说。

这是刚刚打赢黄安时梁山摆宴席的场景,从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梁山集团旗下至少包含一定规模的渔业、养殖业、小规模农业,无论如何算不上“不事生产”, 副食并不缺乏,主要缺乏主粮,从大聚义后职务安排来看,梁山还能够生产兵器、船只、醋、衣物、火炮,这些林林总总的生产计划,基本是由宋江和吴用俩人商量着安排的,梁山兴旺吴用最少也是次功

梁山在反围剿期间有数据可查的出动兵力在三万五左右,考虑到还有看家的部队和五千水军,也就是反围剿时期梁山战兵至少应该在四万到五万之间,考虑到家属及后勤技术人员,梁山辖区的总人口有可能会逼近十万,按《后汉书》郡国志,张掖、酒泉、敦煌等西北郡县,治下人口不过两三万人,尚不及梁山战兵至多,幅员辽阔的益州郡人口也仅仅十一万,再加上没有稳定的税收和四周军事压力,管理梁山的难度不亚于管理一个汉朝的中小型郡县

结论:吴用至少具备一个优秀的中小型郡守的内政素养

七、参照物程昱

跨书对比首先要找到一个参考物,并提出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本文选择的评级指标就是看成绩,而不是名气,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黄忠一直被认为是《三国演义》里的神射手代表,可是黄忠从来没有射死过任何一个武将,唯一一次射中敌方还是在交换俘虏时的背后偷袭,在夏侯尚没有穿铠甲的情况下竟然没射死

黄忠带着夏侯尚,夏侯渊带着陈式,各不与袍铠,只穿蔽体薄衣。一声鼓响,陈式、侯夏尚各望本阵奔回。夏侯尚比及到阵门时,被黄忠一箭,射中后心。尚带箭而回。

在比如说射关羽盔缨一事,黄忠也是先放了两次空弦,在关羽“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基本不准备躲的情况下射中了盔缨,这已经是黄忠最好的射击表现了,而庞德、韩福也曾射中过关羽,但是从来没有被当做神射手对待过

如果客观地评价黄忠的射箭表现,个人认为认为不见得强于射瞎夏侯惇的曹性,同样是射移动靶上的小物体,黄忠还占了一个关羽不防备的小优势,而两个人在名气上就差的太远了,但名气不等于实力,究竟如何还是要根据事实进行分析

确定好评判标准后,就要选取参照物,首先吴用的定位是军师,因此应该找三国中的谋士一类选手和他对比,《三国演义》中恰好有一位绝佳的参照物,那就是被誉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的程昱

7.1 程昱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为什么说程昱是最好的参照物,因为程昱的一些计策与吴用极为相似,开头说过,想要评价一个人,至少要知道这个人全部的表现,本小节接下来的部分就将列出程昱的全部表现,先从程昱能和吴用对照上的几条计策和功劳开始:

1.守御三县

遂留荀彧、程昱领军三万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其余尽杀奔徐州来。
止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被荀彧、程昱设计死守得全,其余俱破。

这部分可以对照吴用的五次反围剿,首先在兵力对比上,五次反围剿梁山VS朝廷是4万VS24万,考虑到中期曹操出征最多也就带过20万左右,这还是在收编了三十万青州军、地盘远大于兖州时期吕布的情况下,因此估计在兵力对比层面上,程昱守三县难度最多和吴用的五次反围剿持平

同时守三县的智力军功章还要分给荀彧一半,而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除了九宫八卦阵是宋江吴用一起设计的,剩下的计策全部是吴用出的

再考虑到程昱是“死守得全”,而反围剿时期梁山选择主动出击野战,并没有过度依赖防御工事,因此考虑到上述三点,在守护老巢的表现上,吴用要强于程昱

2.十面埋伏

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劝操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诱绍追至河上,“我军无退路,必将死战,可胜绍矣。”

吴用的两大招牌伏兵计之一,程昱在仓亭一战也用过,大破袁绍军,一模一样的计谋,没什么高下之分

3.打下邳

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

标准的里应外合+诱敌伏兵,和吴用打高唐州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程昱派降兵内应,吴用派人假装援军内应

4.对吕布的战略规划

程昱曰:“布今止有下邳一城,若逼之太急,必死战而投袁术矣。布与术合,其势难攻。今可使能事者守住淮南径路,内防吕布,外当袁术。况今山东尚有臧霸、孙观之徒未曾归顺,防之亦不可忽也。”

对比征田虎阶段吴用的规划,派卢俊义、关胜等抄到威胜后门防止田虎投奔金人、不进攻威胜而是引诱田虎出城野战,二人思路如出一辙,但其中不同的是,曹操方是优势兵力,梁山方是劣势兵力,在决战之前吴用已经开始考虑对方逃跑该怎么办了

5.赚徐庶

昱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
程昱日往问候,诈言曾与徐庶结为兄弟,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因亦作手启答之。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差一心腹人,持书径奔新野县,寻问“单福”行幕。

程昱赚徐庶的计策超级简单,就是假装她妈写一封信,吃准了徐庶孝顺肯定来,但是程昱连续两次误判了徐母的性格,导致最终只得到了徐庶的身体,而没有得到徐庶的灵魂,相比而言吴用赚人的思路更接近诸葛亮赚姜维,替你纳投名状,有一点吴用要略强于程昱,至少能保障家属的生命安全

6.反冒进

程昱曰:“丞相既知兵法,岂不知兵贵神速乎?丞相起兵,迁延日久,故孙权得以准备,夹濡须水口为坞,难于攻击。不若且退兵还许都,别作良图。”

程昱在濡须口劝曹操不要冒进,但曹操犹犹豫豫地也没下定决心,直到东吴下书才无功而返,劝阻主将不要冒进的工作吴用前后也做了十次

7.识人之术

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
时郭嘉、程昱考较钱粮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进兵徐州,慌入谏曰:“丞相何故令刘备督军?”操曰:“欲截袁术耳。”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程昱、郭嘉曰:“备不肯回兵,可知其心变矣。”
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
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程昱曰:“恐刘岱、王忠不称其使。”操曰:“吾亦知非刘备敌手,权且虚张声势。”

程昱对刘备、关羽的判断十分准确,假如曹操当时采纳了程昱的判断,那么其统一事业的阻碍将减少很多,可惜曹操在斟酌后并没有给予刘备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忍心对关羽下手,此外程昱还能够看出征讨刘备的工作对王忠刘岱来说实在难以胜任,不过这点只要智力正常应该都能想到,总而言之,上述的六条材料充分体现了程昱具有一定的识人之术

但是程昱的识人之术也并非炉火纯青,对袁谭行为的判断就出了偏差

程昱曰:“袁谭被袁尚攻击太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吕虔、满宠亦曰:“丞相既引兵至此,安可复舍表而助谭?”荀攸曰:“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

在这方面程昱和吴用也是很接近的,虽然善于识人但是多疑,吴用也曾精准判断出王伦、高俅、方腊的性格,但是对新投降的关胜也表示出一些怀疑,在识人方面两位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接下来说说程昱的表现中,和吴用相似度没那么高的一些表现,程昱整体来说攻城略地的计策基本只有下邳、仓亭两条,其他的都是一些指导性的思想,除去已经讨论的内容外,程昱其他表现如下:

制定战略、提供行军路线:

曹操复得兖州,程昱便请进兵取濮阳。
程昱等请曰:“北方既定,今还许都,可早建下江南之策。”
程昱曰:“袁绍未除,而遽攻荆襄,倘袁绍从北而起,胜负未可知矣。不如还兵许都,养军蓄锐,待来年春暖,然后引兵先破袁绍,后取荆襄:南北之利,一举可收也。

这三条建议中规中矩,没什么出彩之处,但也都被采纳并实施了,但是也有一次错误的战略规划

昱曰:“马腾屯军西凉,未可轻取;但当以书慰劳,勿使生疑,诱入京师,图之可也。刘备现在徐州,分布掎角之势,亦不可轻敌。况今袁绍屯兵官渡,常有图许都之心。若我一旦东征,刘备势必求救于绍。绍乘虚来袭,何以当之?”
操曰:“非也。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矣。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正议间,郭嘉自外而入。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奈有袁绍之忧,如何?”嘉曰:“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

事实证明曹操和郭嘉的意见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因为程昱不够了解袁绍的决策风格,因此还做出了另一次错误的判断

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

事实是“没主张”的袁绍被刘备忽悠了两句就把这事放下了,后来关羽斩了文丑之后,袁绍也没因此和刘备决裂,程昱在挑拨离间这种事情上貌似一点天赋都没有,后来又想挑拨周瑜与刘备互殴也失败了

程昱曰:“东吴所倚者,周瑜也。丞相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与刘备为仇敌矣。我乘其相并而图之,不亦善乎?”

周瑜与刘备方面在程昱献计之前有冲突,纵观前后文,这条计策唯一的效果只是让周瑜更想报仇了,但是两家没有因为周瑜当南郡太守而直接冲突,总体来说这条计策基本没达到战略设想,可以认为是失败的

在称帝问题上,程昱前后意见不一,也不太清楚是出于什么考虑:

谋士程昱说操曰:“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操曰:“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
程昱谏曰:“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家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矣。”

最后说说程昱的高光表现,赤壁之战看出连环计和诈降计:

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

程昱在赤壁之战的表现堪称曹营最佳,成功识破了对方潜在的战略意图,前两次意见十分正确,但曹操十分头铁的不听,最后的建议虽然被采纳,怎奈为时已晚,最终造成了极其惨痛的损失

7.2吴用VS程昱

在已知吴用与程昱的全部成绩之后,就可以对二者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从7.1章的前半部分我们不难看出,程昱的大部分工作(守三县、打下邳、十面埋伏、赚徐庶等)吴用完全可以胜任 ,其中吴用里应外合的表现要高于程昱打下邳,因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梁山都处于劣势兵力,而曹操打下邳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程昱的最高光表现是识破赤壁之战时的连环计和诈降计,提醒曹操预防火攻,而吴用在方成山也提出过“大兵屯于丛林,恐敌人用火。”,用诸葛亮的话说叫“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假如赤壁之战曹操肯听取程昱的意见,结果将会大有不同,同样地,假如吴用空降到夷陵之战的刘备身边换掉马良,那么陆逊恐怕也得不到今天这种名声

程昱其他的表现中,制定行军路线、谋划战略这些事情,吴用也经常干,从结果上来看工作完成的很不错;关于称帝与否问题程昱前后摇摆,甚至都无法判断他的建议是否正确,至于剩下的计策要么失败了,要么在辩论阶段就被人否了

在内政上,程昱在《三国演义》里只有一次考核钱粮的记录,还曾被授予过东平相,水泊梁山就坐落于东平国中央,灵帝年间有四十四万人口,治理难度高于梁山,《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没有提及程昱的治理成果,在演义里程昱更像领了个虚职,按演义时间线,曹操是建安元年表程昱为东平相,但同年刘备第一次投靠曹操时程昱还在许昌,因此很难比较程吴内政水平

综合来看,除去前后不一的称帝问题以及赤壁的高光,几乎程昱所有的工作吴用都可以完成,但吴用的万花筒级别的里应外合、阵法应用与改造能力等程昱就不见得具备,为了更直观的体现两个人之间成绩与能力上的差距,本文提出了考核军师素养的七种指标:攻城数、计策胜率、防守胜率、战役胜率、以少胜多数、阵法数、方术

其中在计算具体指标时,要求具体的人物明确出场且有一定贡献才能被统计,比如月夜赚关胜,虽然吴用出场了,但是没说计策是吴用安排的,那么这场胜利就不会被统计在吴用身上,同时要求原文必须有明确的描述,比如打华州时没有明确说华州守兵有多少,就不能记作一次以少胜多,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到存在献计成功但是主将不采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失败战役不计入数据统计

除此之外还要定义一下战役胜率,尽管一场战争中可能有许多波折,但是记最后的得胜方胜利一次,比如官渡之战早期曹操吃过亏,但最终胜利了,那么记曹操胜利一次,以少胜多也是以战役为单位统计的

阵法只记录在原文中明确习得或使用过的阵法,算卦解梦等方术有就记1,无则记0

程昱的很多表现描述是不够清晰的,就需要人为的补充一些数据,比如守三县,不知道程昱具体提了多少计策,姑且假定程昱在其中献计十次,全部命中,那么程昱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认为前后献计24次,命中20次,命中率约为83.33 %,以少胜多的战役只有守三县,攻克的城池只有下邳一座,参与的战役只有守三县、打下邳、仓亭之战、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程昱献计但是并未采纳,不计入统计,因此最终得到的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评价指标 吴用 程昱
攻城数 32 1
计策胜率 95.83 83.33
战役胜率 100 100
防守胜率 100 100
以少胜多 16 1
阵法 6 0
方术 1 0

各指标归一化后二人的成绩对比更为明显,为了作图美观,去掉了方术一项

结论:吴用是一位比程昱更加出色的军师

在大致确定吴用水平后,下一步就可以在各方势力中寻找水平相近的军事与吴用进行详细比较了

八、 蜀汉顶级谋士们

刘关诸葛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戏份最多的三人,因此蜀汉势力的受关注度远高于其他两国,这就导致蜀汉一方有些人的名气要大过实力,上一章中提到的神射手黄忠就是一例。除了诸葛亮以外,绝大多数蜀汉的谋士就算是在《三国演义》里,立下的功劳也并不甚多,甚至包括与诸葛齐名的庞统;

像糜竺、简雍、孙乾、伊籍等谋士大多数干的都是外交送信一类的工作,真正的军用人才当真不多,在刘备时期工作出场比较多的只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四人,徐庶由于被Ban表现不多就不多讨论了,而诸葛亮作为终极大BOSS当然要放到最后分析,因此本章先列举一下凤雏与快意恩仇得到法孝直在演义中的全部表现

8.1庞统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1.献连环计

瑜先使肃问计于统曰:“破曹当用何策?”统密谓肃曰:“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作一处,然后功可成也。”

连环计在赤壁之战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这作用,但是这个计策程昱看得破(见7.1),徐庶也看得破,荀攸在听了程昱的想法后也表示赞同

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

由是观之,要不是曹操临时智商下降,孙刘联军这点手段是真的成功不了,庞统的连环计在技术层面上可以说是失败了,但是运气爆棚,属于老天硬送的功劳

2.帮助徐庶逃跑

且说徐庶当晚密使近人去各寨中暗布谣言。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头接耳而说。早有探事人报知曹操,说:“军中传言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杀奔许都来。”操大惊,急聚众谋士商议曰:“吾引兵南征,心中所忧者,韩遂、马腾耳。军中谣言,虽未辨虚实,然不可不防。”言未毕,徐庶进曰:“庶蒙丞相收录,恨无寸功报效。请得三千人马,星夜往散关把住隘口;如有紧急,再行告报。”操喜曰:“若得元直去,吾无忧矣!散关之上,亦有军兵,公统领之。目下拨三千马步军,命臧霸为先锋,星夜前去,不可稽迟。”徐庶辞了曹操,与臧霸便行。此便是庞统救徐庶之计。

庞统这次的计策很不错,帮助徐庶制造了一个合理的脱身机会,同时也要感谢一向多疑的曹操并未察觉一项挂机的徐庶行为异常

3.处理政事

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

4.撺掇刘备取西川

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
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

5.宴会密谋杀刘璋

却说法正密谓庞统曰:“近张松有密书到此,言于涪城相会刘璋,便可图之。机会切不可失。”统曰:“此意且勿言。待二刘相见,乘便图之。若预走泄,于中有变。”
庞统与法正商议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

魏延被张任挡住,计划失败

6.向刘璋索要补给

庞统曰:“主公勿忧。有孔明在彼,料想东吴不敢犯荆州。主公可驰书去刘璋处,只推曹操攻击孙权,权求救于荆州。吾与孙权唇齿之邦,不容不相援。张鲁自守之贼,决不敢来犯界。吾今欲勒兵回荆州,与孙权会同破曹操,奈兵少粮缺。望推同宗之谊,速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相助。请勿有误。若得军马钱粮,却另作商议。”

这条建议着实令人不解,前两天摆鸿门宴要杀刘璋,刘备到了葭萌关一仗没打光顾收揽人心了,在刘备入川仅带了五万人的情况下,竟然向刘璋索要精兵三四万、粮食十万斛(约十万石),当年管亥围北海才要一万石,刘璋受到信息的时候估计是这种心情

来了一仗没打,然后就要这么多东西?这条建议的最终目的如果是逼迫刘备与刘璋决裂还好,要是真是要援助的话是不是太侮辱刘璋了?更有意思的是,刘备见到刘璋没保质保量的提供补给后,当时就翻脸了

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这块真的把刘备形象写崩了,最开始进川就起了图谋兄弟家产之心,到了葭萌关也没见他打仗,每天“广施恩惠,以收民心”,最后竟然能说出“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这种话来,当真令人不解

假如这个计策是为了让二刘翻脸,那么庞统是成功的,假如不是,只能说庞统可能认为刘璋是个史诗级冤大头

7.攻蜀三策

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

看到这三条计划,不仅令人想起《是!大臣》里面那句名言:

显然,外交部会给他三个选择,其中两个实际上完全一样,第三个则完全不能接受。比如轰炸华沙或者入侵法国。

庞统这三条建议里,第一条需要他们具有梁山一样的跨省行军能力,第三条和没说一样,刘备毕竟是一个智力正常的选手,最终选择了中计,最终得以成功

庞统在马上谓玄德曰:“杨怀、高沛若欣然而来,可提防之;若彼不来,便起兵径取其关,不可迟缓。”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
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统便喝斩二人;玄德还犹未决,统曰:“二人本意欲杀吾主,罪不容诛。”
庞统曰:“吾今即用汝等引路,带吾军取关。各有重赏。”

有意思的是,抢了涪水关之后,庞统竟然说出:“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这种正义之语,令人无比动容,差点就让人忘了是谁一个劲撺掇刘备打刘璋的

8.雒城之战

庞统曰:“汝二人不必相争。即今泠苞、邓贤下了两个营寨。今汝二人自领本部军马,各打一寨。如先夺得者,便为头功。”于是分定黄忠打泠苞寨,魏延打邓贤寨。二人各领命去了。庞统曰:“此二人去,恐于路上相争,主公可自引军为后应。”
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乃对玄德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庞统谓玄德曰:“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主公令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而进:并到雒城取齐。”玄德曰:“吾自幼熟于弓马,多行小路。军师可从大路去取东门,吾取西门。”庞统曰:“大路必有军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玄德曰:“军师不可。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庞统曰:“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玄德曰:“吾所疑者,孔明之书也。军师还守涪关,如何?”庞统大笑曰:“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
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庞统的杀青之战,最开始野战时思路还算正常,预判到了黄魏争功,派刘备接应,野战得胜,但不知道是不是黄忠魏延的事给庞统提了个醒,庞统竟然怀疑诸葛亮为了不让自己立功而危言耸听,最终一路头铁到落凤坡下,听说地名才想起来不吉利,可惜跑不了了

8.2法正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1.和张松密谋献川

2.出使并勾结刘备

3.派魏延暗杀刘璋失败

4.打雒城当向导

5.劝降刘璋失败

6.判断出刘璋不肯用毒计

7.法正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无不报复。

8.劝刘备打汉中

法正曰:“昔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今张新败,天荡失守,主公若乘此时,举大兵亲往征之,汉中可定也。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此天与之时,不可失也。”

9.定军山辅助黄忠斩杀夏侯渊

忠慌与法正商议,正曰:“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正以手指曰:“定军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险道。此山上足可下视定军山之虚实。将军若取得此山,定军山只在掌中也。”
法正曰:“将军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吾举白旗为号,将军却按兵勿动;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

10.劝进汉中王

11.给刘备提亲

8.3吴用VS庞统+法正

庞统、法正的具体事迹都列过了,从成绩上来看,庞统的内政能力很强,法正的内政能力一般,甚至可以说不好,智谋上庞统几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法正至少有定军山这唯一一个代表作,从庞统入川后的表现来看,庞统略知一些方术,但掌握的不好,法正则完全没有表现,阵图方面二人都没有表现

值得商榷的是连环计到底算不算成功,因为程昱是真的识破了这个计谋,从技术角度来看是失败了,但是从结果来看成功了,还有向刘璋要补给的计策也有这种问题,因此数据统计时分别用庞统1和庞统2来表示最好的/最差的统计结果,同样值得说明的还有庞统的杀青之战,他本人死了,后来的胜利和庞统基本也没什么关系,因此这仗算负

最后再把庞统法正绑在一块与吴用对比,所有百分率取最大值,所有累计数据将二者加在一起:

评价指标 吴用 庞统1 庞统2 法正 法正+庞统
攻城数 32 1 1 0 1
计策胜率 95.83 75 62.5 87.5 87.5
战役胜率 100 66.7 66.7 100 100
防守胜率 100 100 100 - 100
以少胜多 16 1 1 2 3
阵法 6 0 0 0 0
方术 1 1 1 0 1

归一化后的能力六边形如下:

说实在的,这两位功劳加在一起比程昱都难

结论:从成绩上看,吴用是比庞统、法正更出色的军师

九、 曹操的五大谋士

程昱素有曹魏五大谋士之称,与其并列的其他四位分别是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相比蜀汉集团,曹魏谋士的功劳要高上很多

其实五人当中,荀彧的形象与军师相距较远,荀彧常年在许都看家,比较注重情报工作,保账粮草后勤的稳定供应,而将略非其所长,其军事表现只有守三县、打下邳说放水淹城两处,而实际上放水淹下邳基本没什么用,最后还是围到投降,也提过二虎竞食、驱虎吞狼的计策,二虎竞食失败,驱虎吞狼在张飞的神助攻下得以成功,军事上的事荀彧经常不懂就问,这是一个优点,但荀彧终究是内政后勤强于临阵机变,因此不对荀彧进行过度讨论

本章先从被曹操封为军师的荀彧侄子荀攸说起

9.1 荀攸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1.主张攻击吕布

操即聚众谋士议曰:“吾欲攻吕布,不忧袁绍掣肘,只恐刘表、张绣议其后耳。”荀攸曰:“二人新破,未敢轻动。吕布骁勇,若更结连袁术,纵横淮、泗,急难图矣。”
操闻报,即遣史涣追斩眭固。因聚众将曰:“张杨虽幸自灭,然北有袁绍之忧,东有表、绣之患,下邳久围不克,吾欲舍布还都,暂且息战,何如?”荀攸急止曰:“不可。吕布屡败,锐气已堕,军以将为主,将衰则军无战心。彼陈宫虽有谋而迟。今布之气未复,宫之谋未定,作速攻之,布可擒也。

正确的战略规划,刘表、张绣当真没有在后方骚扰,最后成功生擒吕布

2.延津诱敌

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饵敌,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视荀攸而笑。攸知其意

虽然粮草诱敌是曹操的主意,但是荀攸机智的领悟了领导的战略意图

3.官渡之战

荀攸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
荀攸献计曰:“今可扬言调拨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断袁兵归路。袁绍闻之,必然惊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动时击之,绍可破也。”

此战表现出荀攸良好的战术能力,三条建议全部得到成功

4.提议接纳袁谭

荀攸曰:“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

5.破壶关

荀攸曰:“若破干,须用诈降计方可。”

诈降计似乎是荀攸最喜欢的计策,后来在赤壁又用了一次,可惜没有成功,但具体如何实施是曹操安排的

6.铜雀台挖宝

时荀攸在侧,操指曰:“南方旺气灿然,恐未可图也。”攸曰:“以丞相天威,何所不服!正看间,忽见一道金光,从地而起。攸曰:“此必有宝于地下”。却说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间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7.不信任蔡瑁张允

荀攸曰:“蔡瑁,张允乃谄佞之徒,主公何遂加以如此显爵,更教都督水军乎?”操笑曰:“吾岂不识人!止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

8.提醒追击刘备

荀攸进言曰:“江陵乃荆襄重地,钱粮极广。刘备若据此地,急难动摇。”

9.威逼东吴投降

荀攸曰:“我今大振兵威,遣使驰檄江东,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孙权必惊疑而来降,则吾事济矣。”

显然,这条计策失败了

10.诈降计

荀攸进计曰:“江东有周瑜、诸葛亮二人用计,急切难破。可差人去东吴诈降,为奸细内应,以通消息,方可图也。”

蔡中蔡和因为没带家小,立刻被周瑜识破

11.赞成程昱看法

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12.赚马腾

荀攸进曰:“周瑜新死,可先取孙权,次攻刘备。”操曰:“我若远征,恐马腾来袭许都。前在赤壁之时,军中有讹言,亦传西凉入寇之事,今不可不防也。”荀攸曰:“以愚所见,不若降诏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讨孙权,诱入京师,先除此人,则南征无患矣。”

斩了马腾之后不仅没有实现“南征无患”的大好局面,还激活了马孝子为父报仇的决心

13.战马超

荀攸曰:“可取渭河沙土筑起土城,可以坚守。”操拨三万军担土筑城。马超又差庞德、马岱各引五百马军,往来冲突;更兼沙土不实,筑起便倒,操无计可施。

9.2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1.唆使李傕反攻长安

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2.劝阻李傕不要出战

谋士贾诩曰:“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李蒙、王方出曰:“此非好计。愿借精兵万人,立斩马腾、韩遂之头,献于麾下。”贾诩曰:“今若即战,必当败绩。”

3.说跑羌兵

贾诩来到。帝乃屏退左右,泣谕诩曰:“卿能怜汉朝,救朕命乎?”诩拜伏于地曰:“固臣所愿也。陛下且勿言,臣自图之。”
贾诩又密谕羌人曰:“天子知汝等忠义,久战劳苦,密诏使汝还郡,后当有重赏。”羌人正怨李傕不与爵赏,遂听诩言,都引兵去。诩又密奏帝曰:“李傕贪而无谋,今兵散心怯,可以重爵饵之。”帝乃降诏,封傕为大司马。

4.劝李傕投降

却说李傕、郭汜知操远来,议欲速战。贾诩谏曰:“不可。操兵精将勇,不如降之,求免本身之罪。”

5.劝张绣投降

贾诩劝张绣曰:“操兵势大,不可与敌,不如举众投降。”张绣从之,使贾诩至操寨通款。

6.阴谋反曹

诩曰:“此事不可泄漏。来日等操出帐议事,如此如此。”

这次计策设计的还是很漂亮的,派胡车儿拿走了典韦的双铁戟,趁曹操魂飞天外之际仓促发难,大获全胜

7.阻击曹操

却说贾诩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将计就计而行,乃谓张绣曰:“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却虚去西北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绣曰:“然则奈何?”诩曰:“此易事耳。来日可今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蒙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

8.三次追赶曹操

却说贾诩见操败走,急劝张绣遗书刘表,使起兵截其后路。
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还。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

9.劝说张绣投降曹操

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

10.企图劝降刘表

贾诩进曰:“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说之,方可降耳。”

11.反间计赚韩遂

贾诩入见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见若何?”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
却说曹操回寨,谓贾诩曰:“公知吾阵前对语之意否?”诩曰:“此意虽妙,尚未足间二人。某有一策,令韩、马自相仇杀。”操问其计。贾诩曰:“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机密。丞相亲笔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若看见上面要紧去处,尽皆改抹,只猜是韩遂恐超知甚机密事,自行改抹,正合着单骑会语之疑;疑则必生乱。我更暗结韩遂部下诸将,使互相离间,超可图矣。”

12.反间计擒庞德

贾诩曰:“某知张鲁手下,有一谋士杨松。其人极贪贿赂。今可暗以金帛送之,使谮庞德于张鲁,便可图矣。”操曰:“何由得人入南郑?”诩曰:“来日交锋,诈败佯输,弃寨而走,使庞德据我寨。我却于夤夜引兵劫寨,庞德必退入城。却选一能言军士,扮作彼军,杂在阵中,便得入城。”

13.帮助曹丕夺位

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诩教如此如此。

14.担心庞德

贾诩曰:“庞德恃血气之勇,欲与关某决死战,臣窃虑之。”

15.未能解释三马同槽

操病势转加。忽一夜梦三马同槽而食,及晓,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诩曰:“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

16.劝阻曹丕不要南征

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

从上述16条材料中不难看出,贾诩除了劝刘表投降未果外,所有安排都成功了,计策胜率非常之高,但也能看出一些问题,贾诩有三次主动劝说自己的主公投降,尤其是张绣被劝了两次,加上多次主张不要出战,可见贾诩决策多以保守为主

贾诩虽然战场表现有限,但是吴用的里应外合、诱敌伏兵、背后赶杀用的都不错,尤其汉中一战派人假扮败兵进城一手很是高明,但可惜的是累积的功劳太少了

从帮助曹丕夺位过程中的表现来看,贾诩的政治斗争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一点吴用并没有表现

9.3 郭嘉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1.打徐州

郭嘉谏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郭嘉曰:“主公正好卖个人情与刘备,退军去复兖州。”

由于吕布偷家,郭嘉的建议没能实现

2.打吕布

曹操兵行至泰山险路,郭嘉曰:“且不可进,恐此处有伏兵。”

3.建议曹操不杀刘备

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要是郭嘉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麻烦的话,也许会改变主意吧

4.给曹操找台阶下

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

5.给曹操加油

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嘉袖出一书,白操曰:“袁绍使人致书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孙瓒,特来借粮借兵。”操曰:“吾闻绍欲图许都,今见吾归,又别生他议。”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6.劝曹操出击吕布

郭嘉曰:“今可乘其初叛,众心未附,疾往击之。

7.放水淹城

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嘉笑曰:“正是此意。”操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曹兵皆居高原。坐视水淹下邳。下邳一城,只剩得东门无水;其余各门,都被水淹。

8.反对放走刘备

时郭嘉、程昱考较钱粮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进兵徐州,慌入谏曰:“丞相何故令刘备督军?”操曰:“欲截袁术耳。”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郭嘉曰:“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望丞相察之。”
程昱、郭嘉曰:“备不肯回兵,可知其心变矣。”

8.建议先打刘备

郭嘉自外而入。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奈有袁绍之忧,如何?”嘉曰:“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

9.担心关羽杀使者

郭嘉曰:“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其害。”

10.主张先攻击刘表

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11.主张先攻击诸袁

郭嘉曰:“诸公所言错矣。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

12.派袁氏降将进攻

因问之曰:“今袁尚已投袁熙,取之当用何策?”修不答。操曰:“忠臣也。”问郭嘉,嘉曰:“可使袁氏降将焦触、张南等自攻之。”

13.遗计定辽东

操遂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14.神奇预言

使者只得从实告曰:“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9.4 三位谋士的风格分析

从上述的材料中不难看出,这三位谋士的作用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荀攸时最接近吴用的一位,有许多应用于战场上的实际的行动,但是准确率要低于另外两位

贾诩也提出了许多战场上能用得到的计策,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斗争能力,这是吴用、荀攸、郭嘉都没表现出的,但是有点太爱投降了,劝张绣投降两次,劝李傕投降,可能是以己度人,还希望能直接劝刘表投降。针对马超韩遂反间计用的很漂亮,派人混进汉中的办法也很高

比较有意思的在安众追击曹操问题上,贾诩最开始表示曹操肯定有殿后部队,所以不应该追,但是从南阳撤退到安众过程中贾诩是主张追击的,这也许是因为安众追击是史实,但之前的南阳之战并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贾诩表现应为罗贯中杜撰而来,因前后照应不够而脱卯,前文程昱两次劝曹操称霸和不称霸应该也是类似缘故

在回忆吴用在大名府安排撤退时,也安排了精兵殿后,若是贾诩在战场真的看见吴用搬师,恐怕也会说追则必败吧

郭嘉几乎没什么,计策能够在战场上具体实施的,什么反间计里应外合设伏兵等表现一概没有,唯一一条具体执行的战术是挖水灌城,但从结果上来看这条号称能顶二十万精兵的计策并没起到什么作用,没有起到立破的效果,最后还是靠吕布城中内讧才得以破城,由是观之郭嘉其实很不擅长临阵将略

但郭嘉毕竟江湖人称宇宙战神,肯定不是一无是处,郭嘉善于战略层面上规划,经常能分析出某某不敢出兵,咱们可以放心打别人,遗计定辽东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总体来看郭嘉更像一个心里分析师,根据揣摩敌方心里决定进攻顺序这方面很稳,没有误判,但是揣摩结果有时也并不是百发百中,比如认为关羽会杀使者、认为吕布会设伏兵,可能是对比较强的对手会更加谨慎,比较弱的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判断

9.5 吴用VS荀攸、贾诩、郭嘉

这几位的表现虽然要比庞统、法正多,但是多的也有限,在具体表现上,贾诩有很多示例算不上什么计策,毕竟只有朱武才把投降当做计策用,因此在统计时没有记录相应部分

最终得到统计表如下:

评价指标 吴用 荀攸 贾诩 郭嘉 荀+贾+郭
攻城数 32 2 2 1 4
计策胜率 95.83 75 91.67 87.5 91.67
战役胜率 100 100 100 100 100
防守胜率 100 - 100 - 100
以少胜多 16 1 2 0 3
阵法 6 0 0 0 0
方术 1 1 0 0 1

解释一下为什么荀+贾+郭的攻城数只有4,而不是2+2+1,因为荀攸只攻下了壶关和下邳、贾诩是长安和汉中,郭嘉是下邳,而且和荀攸是一次,所以累和之后为4而不是5

归一化后的能力六边形如下:

结论:吴用的军师成绩好过荀攸、贾诩、郭嘉

十、 东吴都督团

说到东吴,一时都让人想不到有谁的气质比较符合“军师”这一身份,不过东吴的顶级人才基本都去当大都督了,因此咱们看看东吴的都督们都有哪些精彩表现,在东吴最出名的四位大都督中,鲁肃在《三国演义》里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老实的外交官,和吴用算不上同行,因此就不研究鲁老实的具体成绩了

由于都督们戏份过多,就选择性的摘抄一部分原文,以概括为主:

10.1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与评析

1.偷袭曲阿

2.计擒太史慈

孙策与周瑜商议活捉太史慈之计。瑜令三面攻县,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太史慈到那里,人困马乏,必然被擒。

3.献计攻会稽

周瑜进曰:“主公大兵一起,王朗必然出城来赶,可用奇兵胜之。”策曰:“吾今准备下了,取城只在今夜。”

4.拒绝送质子入魏

5.主张伐黄祖

6.操练水军

周瑜日于鄱阳湖教练水军,以备攻战。

7.主张与曹操决战

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

8.与诸葛亮斗智斗勇

周瑜谢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肃曰:“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
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孔明议事。孔明至中军帐,叙礼毕,瑜曰:“昔曹操兵少,袁绍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亦必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我已探知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吾亦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彼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孔明暗思:“此因说我不动,设计害我。我若推调,必为所笑。不如应之,别有计议。”

9.计划暗杀刘备(准备都做好了,看见关羽就不敢了)

10.三江口战曹军(胜)

11.反间计杀蔡瑁张允

12.识破诈降计

13.苦肉计

14.火烧赤壁

15.用吕蒙计攻克彝陵

16.计取南郡

17.招婿刘备

18.假途灭虢失败

周都督名声甚高,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是在是一言难尽,先说说周瑜没出纰漏的计策,周瑜擅长的计策就一种,诱敌伏兵(擒太史慈、打会稽、南郡),这三场战斗全都取得了胜利,虽然南郡被诸葛亮偷走了,但这是诸葛亮不守信用在先,在周瑜南郡战争没结束的时候就趁虚而入,不能说周瑜的计策有什么问题

与诸葛亮斗智一次没赢,不过也没什么,全书能和诸葛半仙有来有回的只有郝昭一个,周瑜前后和诸葛亮交手七次全败,但是不丢人,司马懿交手更多、也相当于一场没赢,但是大家不会因此认为司马懿智力不行,只能说演义版诸葛亮智力太高

但是其他计策就一言难尽,比如最开始定计赤壁用火攻,忙前忙后,又是苦肉计,又是连环计,又是诈降书,忙活了好些日子,最后才想起来风向不对,按照网上对吴用江州事件纰漏的批评来看,周瑜都应该被骂死,起码吴用几个小时内就想起来有问题,而周瑜忙活了个把月才想起来

再说苦肉计,这个计策被曹操一眼就看破了,但是为什么曹操最后相信对方是真投降呢?因为阚泽演技太好了,连曹操都骗过了,而阚泽下书和周瑜有关系吗?没有,因为阚泽看破了这是苦肉计,主动找的黄盖,和黄盖一商量都没报告周瑜就去了

再比如说蒋干盗书,和贾诩离间韩遂马超比差得太远,贾诩还知道勾勾抹抹做的真一点,周瑜一点多余安排都没有,也不知道曹操当时脾气怎么那么暴躁,明明过个三五分钟就能想明白这事不可靠的,结果在气头上直接把人砍了,可以说这封假信骗了曹操五分钟,结果曹操恰好抽风

再比如说连环计,在庞统那章已经分析过了,被程昱、徐庶一眼就看破了,但是周瑜连这个计策都没想出来,基本上火烧连环船的几大要素就定了个大基调火攻,识破了二蔡的诈降,设计了不太成功的苦肉计,剩下的几个环节都是他人完善的

再比如想要暗杀刘备,见到关羽直接不敢动手了,连刘备可能会带厉害的保镖来这一点都没考虑到

打南郡之前救彝陵用的是吕蒙的计策,打南郡第一战直接莽进城里中伏,在陆地上独立带兵的成绩很一般,但水战能力很强,其统率能力应超过大多数没带过兵的谋士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里周瑜脾气似乎有点太差了,动不动让人气个好歹,发现忘了算东风之后直接就病倒了,诸葛亮还特别了解周瑜这个特点,从开始气到尾,活活把周瑜气死了

10.2 吕蒙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与评析

1.征黄祖斩陈就

2.参加赤壁之战

第三唤吕蒙领三千兵去乌林接应甘宁,焚烧曹操寨栅

3.计救彝陵

蒙谓瑜曰:“彝陵南僻小路,取南郡极便。可差五百军去砍倒树木,以断其路。彼军若败,必走此路;马不能行,必弃马而走,吾可得其马也。”

4.从征南郡

5.修筑濡须口

吕蒙进曰:“曹操兵来,可于濡须水口筑坞以拒之。”诸将皆曰:“上岸击贼,跣足入船,何用筑城?”蒙曰:“兵有利钝,战无必胜。如猝然遇敌,步骑相促,人尚不暇及水,何能入船乎?”

6.计划刺杀关羽

蒙曰:“彼带军马来,某与甘宁各人领一军伏于岸侧,放炮为号,准备厮杀;如无军来,只于庭后伏刀斧手五十人,就筵间杀之。”

7.提议先攻皖城

蒙献策曰:“现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淝,以充军实。今可先取皖城,然后攻合淝。”
吕蒙曰:“此法皆费日月而成,合淝救军一至,不可图矣。今我军初到,士气方锐,正可乘此锐气,奋力攻击。来日平明进兵,午未时便当破城。”

8.白衣渡江

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面遣使致书曹操,令进兵以袭云长之后;一面先传报陆逊,然后发白衣人,驾快船往浔阳江去。昼夜趱行,直抵北岸。

9.劝降糜芳

吕蒙密谓权曰:“今云长未获,留士仁于公安,久必有变;不若使往南郡招糜芳归降。”

10.麦城围关羽

蒙曰:“吾料关某兵少,必不从大路而逃,麦成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彼军至,不可与敌,只可随后掩杀。彼军定无战心,必奔临沮。却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于临沮山僻小路,关某可擒矣。今遣将士各门攻打,只空北门,待其出走。”

吕蒙的角色和周瑜有所不同,早年表现更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武将,偶尔出一些计谋,到后期成为一方统帅后,智谋似乎还有所提升,此之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

吕蒙职业生涯献计七次,只有刺杀刘备那次因忘记保护鲁肃而失败,剩下的计划都取得了成功,白衣渡江更是流传千古,但此计的大方针是陆逊提供的,由吕蒙完成的细节,作为智将,吕蒙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以少胜多的战绩,但是其攻略荆州诸郡立下的功劳要超过之前讨论的所有谋士

除此之外,吕蒙的统率能力很高,在荆州能够做到秋毫无犯,虽然有攻心的考虑,但总归能体现出吕蒙御下有方,一般的谋士很难再统率方面超过吕蒙

10.4 陆逊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与评析

1.参加赤壁之战

却说孙权差使命持兵符至,说已差陆逊为先锋,直抵蕲、黄地面进兵,吴侯自为后应。
不想孙权在合淝路口,望见江中火光,知是我军得胜,便教陆逊举火为号,太史慈见了,与陆逊合兵一处,冲杀将来。操只得望彝陵而走。

2.参加合肥之战

陆逊,董袭杀出,救了太史慈。

3.濡须口救援孙权

吕蒙箭尽,正慌间,忽对江一宗船到,为首一员大将,乃是孙策女婿陆逊,自引十万兵到;一阵射退曹兵,乘势登岸追杀曹兵,复夺战马数千匹,曹兵伤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

4.智取荆州

陆逊曰:“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

5.火烧夷陵

逊曰:“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
逊笑曰:“公等但恃血气之勇,未知孙、吴妙法,此彼诱敌之计也:三日后必见其诈矣。”
逊教皆退不用,独唤阶下末将淳于丹曰:“吾与汝五千军,去取江南第四营:蜀将傅彤所守。今晚就要成功。吾自提兵接应。”淳于丹引兵去了,又唤徐盛、丁奉曰:“汝等各领兵三千,屯于寨外五里,如淳于丹败回,有兵赶来,当出救之,却不可追去。”二将自引军去了。
逊曰:“非汝之过也。吾欲试敌人之虚实耳。破蜀之计,吾已定矣。”
遂集大小将士听令:使朱然于水路进兵,来日午后东南风大作,用船装载茅草,依计而行;韩当引一军攻江北岸,周泰引一军攻江南岸,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焰硝,各带火种,各执枪刀,一齐而上,但到蜀营,顺风举火;蜀兵四十屯,只烧二十屯,每间一屯烧一屯。各军预带干粮,不许暂退,昼夜追袭,只擒了刘备方止。
逊曰:“吾非惧石阵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

6.南郡败曹仁

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

7.作壁上观四路军

逊奏曰:“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

8.石亭破曹休

却说陆逊唤朱桓、全琮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万军,从石亭山路抄到曹休寨后,放火为号;吾亲率大军从中路而进:可擒曹休也。”
陆逊奏曰:“今曹休大败,魏已丧胆;可修国书,遣使入川,教诸葛亮进兵攻之。”

9.对诸葛亮虚与委蛇

逊曰:“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10.战曹睿

逊集诸将议曰:“吾当作表申奏主上,请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
逊曰:“吾前遣人奉表于主上,不料为敌人所获。机谋既泄,彼必知备;与战无益,不如且退。已差人奉表约主上缓缓退兵矣。”
瑾曰:“都督既有此意,即宜速退,何又迟延?”
逊曰:“吾军欲退,当徐徐而动。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势追赶:此取败之道也。足下宜先督船只诈为拒敌之意,吾悉以人马向襄阳而进,为疑敌之计,然后徐徐退归江东,魏兵自不敢近耳。”

纵观陆逊用兵,自始至终算无遗策,无有不中,唯有战曹睿是因送信兵被捕,计划泄露而未能贯彻落实,以及面对因果律武器八阵图吃了一次小亏,但陆逊也及时作出了正确的布置,可以说陆逊是两书中唯二两位计策命中率达到百分之百的谋士,另一位是徐庶,但是徐庶的表现太少,相比而言陆逊更是久经考验

陆逊的统率才能也远超一般谋士,可与诸葛亮、司马懿交相辉映,缺点是过于心狠手辣,为了迷惑敌人直接派五千部队去送死,在陆逊手下当兵风险略高

10.4 吴用VS东吴都督团

综合来看,三维都督的智力表现中,陆逊最佳,吕蒙次之;从功绩来看,陆逊破刘备七十万大军的军功章基本全落在自己身上,而吕蒙偷荆州的军功章要分陆逊一半,周瑜赤壁之战的军功章也有相当一部分要分出去,整体来看陆逊是三位都督中表现最好的一位,缺点是基本以防御战为主,扩土开疆一事不如吕蒙

最终得到统计表如下:

评价指标 吴用 周瑜 吕蒙 陆逊
攻城数 32 3 3 1
计策胜率 95.83 56.25 87.5 100
战役胜率 100 83.33 100 100
防守胜率 100 100 - 100
以少胜多 16 2 0 1
阵法 6 0 0 0
方术 1 0 0 0

归一化后的能力六边形如下:

十一、终极对决:卧龙VS智多星

作为两书各自的第一军师兼智力天花板,二人经常被拉出来做对比,在知乎上通常会把吴用从人品到能力贬低的一无是处,营造出一种判若云泥的感觉,诚然,诸葛亮在无论是在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上,都是最顶尖的人才,但是相比于诸葛亮,吴用真的一无是处吗?

我相信有相当多的朋友认为黄忠是《三国演义》第一神射手、庞统是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的优质军师、周瑜算无遗策等等等等,但事实上他们在《三国演义》里的成绩确实比不上他们的名声,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庞统是比吴用更优秀的军师,甚至在《贼三国》里吴用还要拜庞统为师(当然据说作者承认《贼三国》里有黑水浒的 成分),无论正史演义,庞统除了处理政务之外,真的不知道比吴用强在哪(包括外貌)

所以接下来,希望大家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文本,具体分析二人之间的差距如何

11.1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数据统计

由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着实太多,就不具体列举出每一条事迹的具体原文了,主要以概括为主,由于戏份过多,统计难免有疏漏之处,也希望有学识的朋友们可以指出具体的错误

1.诸葛亮的主要计策表现:

荆州时期:

隆中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吓退曹操、智激周瑜(2)、定计火攻、草船借箭、五路截曹、智取南郡、智取荆襄(2)、打零陵(3)、二气周瑜(3)、三气周瑜、赠计关羽

入川时期:

计擒张任、计擒李严、激张飞、劝降马超、遣送刘璋、安抚关羽、请援东吴、送张飞酒、激黄忠(2)、战汉水(2)、夺阳平关、伏兵十路、建议攻樊城、劝阻刘备、八阵图退陆逊、安居平五路(5)

平南时期:

离间雍高(3)、借刀杀人、战金环三结(2)、七擒孟获(6)、打三江城、破木鹿、擒祝融、火烧藤甲兵

PS:五擒孟获本质上和诸葛亮没啥关系

北伐时期:

一出祁山:接应赵云、智取三郡(3)、赚姜维(2)、夺冀县、一战曹真、破羌兵、制定守街亭计划、空城计

二出祁山:一打陈仓(3)、二战曹真、计斩王双

三出祁山:二打陈仓、奔袭散关、截杀郭淮、埋伏张郃、杀败司马

四出祁山:劫曹真寨、气死曹真、斗阵胜司马(2)、增灶减兵

五出祁山:割陇上麦、伏兵破司马、以逸待劳、射死张郃

六出祁山:攻北原、识破郑文、埋伏司马、木牛流马、火烧上方谷、送女装、吓退司马懿、遗计斩魏延

PS:上文中小括号里表示你在该战斗中诸葛亮用了几条计策

诸葛亮的计策绝大多数都成功了,但是依然有几次不太成功的案例,这些不成功的计策大部分出自于北伐时期,具体包括:

1.取天水之计被姜维识破并反制

2.第一次打陈仓先后用了云梯、冲车、地道三种方法,全部郝昭防住,三十万人打不下三千人驻守的陈仓

3.六出祁山时攻打北原的计策被司马懿识破,折损万余人

4.送女装给司马懿,但司马懿不吃他这套

5.由于马谡没有按照计划行事,全线崩溃

6.由于关羽没有按照诸葛亮东和孙吴的计策形式,在经诸葛亮建议的攻樊城过程中,老家被吕蒙偷袭

7.上方谷一战由于天气原因未竟全功

综合来看,5、6、7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以及下属执行不力导致的失败,很难认为诸葛亮的计策有什么问题,因此将涉及到的四条计策开除在外后,诸葛亮职业生涯累计用计92次,成功86次,如果不去除的话,累计用计96次,成功87次

结论:诸葛亮的计策成功率在93.48%到90.63%之间

2.诸葛亮攻克的城池数

1.诸葛亮作为主谋攻克的城池南郡、襄阳、荆州、零陵、绵竹、阳平关、建宁、牂牁、越嶲、三江城、桃花渡口、南安、安定、冀县、陈仓、散关、渭南寨

2.诸葛亮并非主谋但对攻城有重大贡献攻克的战绩:雒城、宕渠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池是在诸葛亮采纳其他人的建议下攻下的,比如天水;以及是诸葛亮的下属发挥主观能动性攻下的,比如武都、阴平,这种就不计入诸葛亮的军事表现

结论:诸葛亮累计攻克城池19座

3.诸葛亮的以少胜多记录

数字明确的以少胜多: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吓退司马懿、破羌兵、空城计、射死张郃、八阵图退陆逊

诸葛亮在荆州时期能调动的兵员确实不多,但是自打入川之后,立刻鸟枪换炮,南征带了五十万部队,前四次北伐都是率领三十万部队,第五次十万,第六次三十四万,但对手的兵力并不是很清晰,第一次北伐在司马懿带二十万部队增援之前诸葛亮的兵力似乎还占优势,后续几次北伐曹魏方部队数都不详,最后一次北伐有明确的数据是四十万

除去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一共打了近30场小战役,除去一些劫粮、撤退、闯空门的行动,两军厮杀至少有20场左右,设其中有一半都是以少胜多,那么这期间还有十次,其中射死张郃、吓退司马懿已被统计过

最后认定诸葛亮先后共有16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与吴用持平

4.诸葛亮的战役胜率

这个问题相对复杂一些,主要在于如何定义六出祁山的胜负?很难说每次胜利与否,但诸葛亮一打陈仓至少是失败的,那么最终估计诸葛亮先后参加过五十场战役(充分估计),至少失败一场,估计其战役胜率最高为98%、防守端主要取决于如何认定街亭之战,假如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负主要责任,那么其防守胜率就低于百分之百,反之其胜率则为百分之百

5.诸葛亮的方术表现

诸葛亮在方术层面上表现是非常亮眼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真的会法术,其掌握的法术至少包括:缩地之术、借风、回风咒、制造阴天、续命术、占卜

在阵法上,诸葛亮作为八阵图的原创者,相比造诣很高,至少掌握以下三种阵法:

八阵图、八卦阵、混元一气阵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占星方面建树颇多,曾成功预言出庞统、关羽等人的死讯,对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

11.2 诸葛亮与吴用军事能力的全面对比

在《三国演义》中,不同时期的诸葛亮表现是不同的,荆州时期的诸葛表现最后,对事物的判断达到了预言家的级别,入川之前能未卜先知东吴会打到鱼腹浦,不过考虑到诸葛亮会算卦倒也不难接受这一点,这个时期所有其他势力的智囊在他面前如同智障,奸绝曹操的智力也下滑到征方腊时的董平水平,这段时间的诸葛可谓是全无敌,火烧博望、新野两战是其生涯代表作,后来趁着周瑜曹仁交火的时候趁机连取荆襄也是绝佳妙笔,可以说荆州能归属刘备几乎全是诸葛亮一人之功

入川时期的诸葛表现相对正常,没什么太出彩的地方,出着中规中矩的计策,达到中规中矩的战略目的,立下的功劳并不甚多,这一时期个人认为最差的一点是面对东川的曹操时,直接选择放弃三郡换东吴进兵,虽然目的达到了,但损失当真不小,若不是割让三郡,日后东吴进兵也不会如此容易

南征时期诸葛亮总兵力达到五十万,但并没有像曹操一样仗着兵多将广直接就是干,多数时间还是以用计为主,客观上讲诸葛亮平南时期一些遭遇与梁山征方腊时期的遭遇类似,面对南蛮的奇异地理与怪招诸葛亮也不是每次都一点亏不吃,比如让马岱渡河结果折损了许多军士,不过南征时期诸葛亮运气不错,没有那位将领直接死于这些奇奇怪怪的因素,死的大多数都是士兵,换成宋江征方腊遇到这种情况少说得死几个地煞

北伐时期是诸葛亮表现的最低谷,甚至打出了一百倍兵力围陈仓但是“无计可施”的情况:
孔明受命,起三十万精兵,令魏延总督前部先锋,径奔陈仓道口而来。
土人告曰:“虽不知的数,约有三千人。”孔明笑曰:“量此小城,安能御我!休等他救兵到,火速攻之!”于是军中起百乘云梯,一乘上可立十数人,周围用木板遮护。军士各把短梯软索,听军中擂鼓,一齐上城。郝昭在敌楼上,望见蜀兵装起云梯,四面而来,即令三千军各执火箭,分布四面;待云梯近城,一齐射之。孔明只道城中无备,故大造云梯,令三军鼓噪呐喊而进;不期城上火箭齐发,云梯尽着,梯上军士多被烧死,城上矢石如雨,蜀兵皆退。孔明大怒曰:“汝烧吾云梯,吾却用冲车之法!”于是连夜安排下冲车。次日,又四面鼓嗓呐喊而进。郝昭急命运石凿眼,用葛绳穿定飞打,冲车皆被打折。孔明又令人运土填城壕,教廖化引三千锹钁军,从夜间掘地道,暗入城去。郝昭又于城中掘重壕横截之。如此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无计可破。

在北伐时期诸葛亮的计策也终于被人看破了,姜维、司马懿先后两次识破了诸葛亮的布置,北原一战更是直接折损万余人:

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约折了万余人,心中忧闷。

相比而言,吴用绝大多数攻城战都处于劣势兵力/有一点优势的情况,从来没有处于百倍兵力无计可施的境地,在吴用出谋划策的情况下,除非面对妖法,梁山始终没有折损达到上万人的情况

另一方面,吴用也没有像在入川时期就开始布置八阵图这种“多智近妖”的表现,总体来看我们不难得到下面这个结论

结论:诸葛亮表现出的上限高于吴用,下限远低于吴用

接下来对比二人的攻城表现,首先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吴用攻克了所有想攻克的城池,而诸葛亮没有

从攻城数量上来看,吴用确实要多于诸葛亮,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北伐、南征过程中许多据点并不是城市,而是寨,其中渭南寨、桃花渡口已被统计在内,建宁、牂牁、越嶲三处并没有打过攻城战但是通过野战降服首领的城池也算诸葛亮的战绩,,在这种情况下,吴用攻克的城池数依然高于诸葛亮,具体数字是32:19

吴用攻克的城池中有明确兵力数字的至少有52万左右,这个数字是要超过后五次北伐时期的曹魏方的兵力的平均值,而吴用的平均本钱只有10.25万,远低于诸葛亮六次北伐平均的22.33万

吴用最低的攻城兵力比大概是华州,参加行动可能只有一两千人,可惜的是华州兵力不详,有明确数字的最低兵力比是大名府一战,仅用了8千人,杀死的敌军就超过三万,兵力为守城方的四分之一的攻城战还是少见

与之类似的是诸葛亮偷荆州、襄阳、南郡三处,但诸葛亮当时手下至少有数万兵马,而曹仁在南郡调动部队都是以千为单位的,而且曹操方赤壁新败,留守荆州的部队并不甚多,其余时间诸葛亮攻城多半都有明确的兵力优势,而吴用有相当多的以少胜多攻城战绩

综合来看,无论是攻城数量还是质量,吴用都要强过诸葛亮

野战方面,两位都是高手,两位常年都有着武将优势,在这种演义小说里,斗将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蜀汉和梁山都是武将成色最好的一方,总体来看两人野战胜率都非常高,但吴用没有遭遇过北原这种损失万人级别的失败,不过另一方面诸葛亮野战的战绩更多,巅峰之作火烧博望坡、新野两战的人数比估计也在1:20左右,而吴用参与的野战最低人数比大概为1:3,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总和野战成绩好于吴用

诸葛亮的综合野战成绩好于吴用

再说说阵法,诸葛亮一直被誉为阵法大家,确实名副其实,将普通的八卦阵改造成了威力无穷的八阵图,还能轻易识破司马懿的混元一气阵,但毕竟科技是要进步的,东汉到宋朝期间阵法还是会发展的,吴用就占了时代的便宜,先看二人会的阵法对比

诸葛亮:八阵图、八卦阵、混元一气阵

吴用:终极九宫八卦、改进九宫八卦、八阵图、六花阵、河洛四象阵、普通九宫八卦阵

六花阵据水浒传原文,是李靖改造后的简易版八阵图,其威力想必在八卦阵和混元一气阵之上,诸葛亮的最强阵法八阵图,吴用是学过的,若是诸葛亮真摆出八阵图,吴用绝不会像司马懿、陆逊一样毫无办法

在面对太乙混天象阵时,梁山并没采用八阵图去与兀颜光争锋,在玄女传授破阵之法之前,梁山对混天象阵束手无策,可见混天象阵确实强过八阵图,但是弱于最终版九宫八卦阵,所以这几种阵法的综合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终极九宫八卦>改进九宫八卦>八阵图>六花阵>九宫八卦>八卦阵≈河洛四象>混元一气阵

结论:吴用掌握的阵法的数量与质量都高于诸葛亮

再看看法术与科学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诸葛亮的强项,诸葛亮的法术虽说不一定比得上公孙胜,但是肯定要强于只有理论上略懂法术的吴用要强得多,从对阵木鹿大王时能熟练使用回风咒来看,诸葛亮至少有宋江的法术水平,但是改变天气的能力要低于公孙胜,甚至低于高廉,不过缩地法等法术在水浒中找不到对应的人物,综合来看法术方面:公孙胜>诸葛亮>宋江>>吴用,这一方面诸葛亮完胜

再说科技方面,这也是诸葛亮的强项,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至少发明了超越时空的武器地雷和木牛流马,属于绝顶天才的发明家,而吴用没有任何科技方面表现,这方面诸葛亮完胜

结论:诸葛亮在法术与科技上完胜吴用

综上所述,我们最终得到二人的统计表如下:

最终得到的统计数据如下:

评价指标 吴用 诸葛亮
攻城数 32 19
计策胜率 95.83 93.48
战役胜率 100 98
防守胜率 100 100
以少胜多 16 16
阵法 6 3
法术科技 10 100

由于二人防守胜率都接近100,本次左图略去防守胜率一项,加入法术科技:

结论:二人的军事能力大体在同一水平,但是各有所长

考虑到军事能力明显不如诸葛亮的姜维和司马懿都能识破诸葛亮的计划,那么想来《水浒传》里吴用那句“谋略敢欺诸葛亮”,也未必是夸大其词

11.3 巅峰对决结果

从上一小节中不难看出,二人的实战表现可以被认为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并不完全重合,假如有一位统帅,手下同时拥有诸葛吴用两名人才,假设此次出征只能带一名军师,那么要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假如要与敌方斗阵,请选吴用

假如要攻略城池,请选吴用

假如进行野战,不考虑用火攻,那么选谁都行

假如要进行野战,且地形利于放火,请选诸葛亮

假如敌方会法术,请选诸葛亮

十二、基于AHP的军师评价指标

AHP是一种常见的多指标定决策方法,其核心在于根据定性分析给出一个参考矩阵,在参考矩阵满足一致性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求出每种指标对应的权重,最终据此得出最优目标

AHP通常将重要程度分为1~9,其数值的具体含义如下表所示:

据《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AHP采用1~9的比例尺度的依据如下:

(1)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大多数人对不同事物在相同属性上的差别的分辨能力在1~9,采用1~9的标度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判断能力。如果采用1~100的比例尺度的话,凭借感觉辨别像99和100的差别就有些困难了。

(2)大量的社会调查表明,1~9的比例尺度早已被人们所熟悉和采用。

(3)科学考察和实践表明,1~9的比例尺度已完全能区分引起人们感觉差别的事物的各种属性。

(4)采用其他的比例尺度与AHP几乎同样可以进行理论分析。一般来说,就大多数人的感觉,能够具有正确性与一致性地比较对象不超过7个层级。

接下来分析七种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其中“战役胜率”一项与谋士所在团队有强相关性,和谋士所在团队的士兵素质、武将能力、兵力多寡有着强相关性,由于比较的是个能力,就要尽可能的排出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认为其重要程度最低

防守胜率与攻城数是衡量谋士攻守两端的重要参考,由于在统计数据时,只有在谋士深度参与战役时才记作有效数据,因此其重要程度要略高于“战役胜率”,根据AHP,认为二者同等重要且相对于战役胜率的重要程度为2

计策胜率的要求要比防守胜率与攻城数更严格,因为二者有一定的容错率,比如某场战役某位谋士一共出了三个主意,成功两次,最终攻城成功,那么其攻城数只是上升1,而计策成功率只有0.67,因此认为计策胜率相对于防守胜率与攻城数的重要程度为3,相对于战役胜率的重要程度为5

以少胜多是经典的判断军事能力的指标,因此其要略强于计策胜率,因为有些计策可能是建立在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因此认为其相对于之前几项的重要程度分别为:7、5、5、3

最后是阵法与法术,这两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不可抗力,而阵法还需要士兵结阵,与外界因素还有一定的关系,而法术是纯粹的个人能力,因此最终得到的判断矩阵如下:

判断矩阵最大的特征根为7.536,代入一致性判别公式:

当矩阵为7阶矩阵时,R.I.=1.32,最终得到C.R.=0.0677<0.1,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接下来即可用简单和和积法计算其权重,最终得到的权重向量为:[0.0198184939906794 0.0367427029678685 0.0367427029678685 0.0974981604120677 0.165342163355408 0.311626195732156 0.332229580573951],再将各位谋士的数据进行归一化,最终计算得到的各谋士的得分有:

诸葛亮 82.2507
吴用 69.6928
贾诩 16.8902
法正 16.2540
陆逊 16.1476
荀攸 15.8927
程昱 14.9259
吕蒙 14.5317
郭嘉 14.3202
庞统 14.1212
周瑜 13.2213

吴用与诸葛亮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法术一项落后太多,诸葛亮的82分里有33分来自法术,而吴用这一项上仅得3.3分,而其他谋士们的得分与诸吴有相当大的差距

结论:利用AHP,根据本文的指标可以计算出诸葛亮得分82.2507,吴用69.6928分,余下的最高为贾诩,不足17分

十三、吴用的预计能力值

为了更直观的体现吴用在三国中的水平,鄙人参考游戏《三国志12》(电脑里只有这一个)中诸位武将的能力值,众所周知,《三国志》系列主要参考的是《三国演义》,因此来估计吴用的数据

13.1 智力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吴用的智力与诸葛亮应在一档,肯定强于明显不如诸葛亮的司马懿,那么在游戏中,诸葛亮的智力是100,司马懿排名第二为98(第三名贾诩为97),根据AHP计算结果,吴用要低于诸葛亮,因此认为吴用智力应为99

13.2 统率

吴用作为独立统帅指挥的战役不多,只有大名府和在荆南宋江生病后这两次,其余时间最多是偶尔有“宋江、吴用驱兵掩杀”一类的纪录,虽然统帅次数不多,但是成绩还是很理想的

有人认为大名府一战造成平民损失证明吴用统率能力有待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当吴用下令整顿军纪时也能做到令行禁止,不能因为一次失误彻底否定吴用的统率才能,综合来看吴用属于领兵次数不多,但是战绩非常好的那种

在游戏中,一些顶级谋士的统率是虚高的,比如郭嘉和贾诩,从来没带兵打过仗,但是统率愣是有88,而带兵守三县的荀彧和程昱只有70和62,统率过大军的郭淮只有87,陈仓战神郝昭只有86(当然郝昭缺乏大兵团指挥战绩,没上90也不过分)

同时,一些武力较高的武将统率能力也虚高,比如军纪极差、被高顺逆风翻盘的夏侯惇竟然有92,高顺则只有85

综合来看,可以把吴用的统率值定到高顺、郝昭一档,都是表现较少,但是成绩很好的类型,综合考虑吴用统率应该在85左右

13.3 武力

吴用能用短兵器架开刘唐和雷横的朴刀,平时随身还携带物器,再考虑到赞诗,可以认为吴用至少有一定的武力水平,这种劝架的事在《三国演义》里也有一次,是吕蒙劝凌统和甘宁,但二人用的也都是短兵器,吴王面前也不能过于放肆,而刘唐完全不认得吴用是谁,从场面上看,刘唐是报着干死雷横的心思去的:

众土兵见雷横赢刘唐不得,却待都要一齐上并他
刘唐道:“他不还我银子,直和他拚个你死我活便罢。”雷横大怒道:“我若怕你,添个土兵来并你,也不算好汉。我自好歹搠翻你便罢!”刘唐大怒,拍着胸前叫道:“不怕!不怕!”

总体来看,吴用的劝架难度要高于吕蒙,但是吕蒙有过斩将记录,曾经秒杀过陈就,这点可能提升了他的武力值,吕蒙的武力值是81,算斩将提升了10点武力,那么吴用武力至少71,在凑个整,姑且认为吴用武力为70,考虑到东吴第一神将马忠也只有72,这个数据也算不错了

13.4 政治

上文曾讨论过,吴用的内政至少有一个出色的小郡郡守的水平,在《三国演义》里,天水郡守手下的头号幕僚是尹赏,其政治是66,天水郡据《后汉书》中郡国志记载,当地居民有十三万一百三十八人,与梁山大体相仿,原文中并未提及尹赏的治理成绩,但是吴用被证实治理成绩不错,因此略微上浮,取整数70

结论:吴用的能力值约为:智99统85武70政70

彩蛋两则:三国人物可能如何评价吴用

贾诩:“将军虽善用兵,非吴用敌手。宋军虽撤,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对应闻达追吴用中伏)

陆逊:“吾这条计,但瞒不过吴用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对应吴用在方成山侦破火灾隐患)

附录:吴用每条计策对应的原文


user avatar   sabrewyx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髯公曹操

通臂猿、菜园子刘备

紫髯伯、青眼虎、百胜将、打虎将孙权

毛头星诸葛亮(好像刘备更适合菜园子)

白面郎君关羽

圣手书生张飞

豹子头赵云

没面目孙策

险道神周瑜

天目将夏侯惇

神行太保夏侯渊

短命二郎司马懿

入云龙郭嘉

轰天雷刘晔

浪里白条于禁

中箭虎张郃

金钱豹子曹洪

石将军曹休

及时雨曹真

丧门神曹爽

行者夏侯玄

花和尚笮融

金毛犬诸葛诞

玉麒麟夏侯楙

大刀潘璋

小李广马忠

丑郡马何晏

摸着天张松

神机军师黄皓




以上

所以吴用在三国,差不多应该是

智多星刘禅。

补充说明,刘禅不是弱智,谢谢。


user avatar   zhao-an-ni-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为什么魏、吴粉属于精神小布尔乔亚,而季汉则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 
  老师说“刘备只适合做一个州的军阀,做不了中原之主”说是当时荆州名士说的,那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啊? 
  刘封为什么要夺孟达鼓吹? 
  诸葛亮在担任军师将军一职时,如果用官职称呼他应该是军师还是将军,或者是别的什么? 
  毛泽东的诗词放在五代,南北宋会是什么水平? 
  请问曹操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哪些影响? 
  魏延子午谷奇谋怎样才能具有可行性? 
  如何评价《人民的名义》里的陈岩石? 
  为什么古代艳遇女鬼的总是书生? 
  冷门的历史知识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在日本是实体店干掉电商,在中国却是电商干掉实体?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大宅门黄春的人生?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