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世界里,亚洲金融中心只能是香港。李家坡想追,但是跟不上。
东京不算,因为我们根本不把日本算进亚洲里。投行里本来就用Asia-ex-japan 来定义亚洲市场。因为日本奇葩的商业法律,东京交易所其实只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优先股交易所。加上资本管制,算了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日本各个财阀的交叉持股有多乱。
金融中心的要求是没有资本管制,所以上海还深圳不算。资金调配不受监管,所以香港还是世界最大的提款机。每次经济危机,大行要抽调资金,香港都是不二之选。
一个参与者要对当地法制有信心,看看亚洲通用的信用证LC上用哪个地方的法律。
一个是体量。虽然上海和深圳的交易量早就抛离香港,但是上千亿的日交易量还是很有流动性保证的。
虽然这十几年李家坡在后台方面抢了很多业务,但是前台业务还是得摆在香港。无他,香港飞北京只要三个半小时,飞上海也就是三个小时,当天来回不是不可能的。李家坡飞过来就要8小时,这个地理优势跑不了的。李家坡在东南亚倒是一个小中心。但是东盟的体量摆在那,没有意义。
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因为她是中国的金融窗口。而中国是亚洲第一大经济体,所以没啥真正不真正的。
当然是香港了...知乎上好像不把香港贬成二线城市就不幸福一样,何苦呢...香港作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竟然也要被否定,真是耍流氓了。现在还拿港口理论来嵌套金融中心位置,怕不是傻子吧。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法律体系受国际认可,港币自由兑换且同美元硬挂钩,外汇、债券、股票、衍生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善,这是上海中长期内都比不了的。
中国站起来了,但是很多事情还是要脚踏实地去做,不要以为自己发达一些了就目空一切,对周边国家甚至是特别行政区不是咬牙切齿就是冷嘲热讽,远着呢...特别是金融方面,没有匹配实体经济进步的动能。香港无论再怎么衰落,中期内也是中国对外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窗口。法律体系不变,上海更多是有限开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什么时候各种国际企业签合同仲裁能走中国法,再来谈上海是亚太金融中心吧。
卧槽这个答案怎么这么多赞...
卧槽为什么还有人点赞啊这里什么干货都没写啊,到底什么情况....
真正的中心是北京,因为你不能说非资本形式的资源整合与分配不算金融。毕竟资本,只是社会运行的一种方式而已。
关于金融中心的讨论,其实稍微内行点的人都是有共识的,但为啥还是会成为“月经问题”呢?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金融行业太大了,每个人都只是接触自己的一个小圈子,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我们就用数据说话,系统的谈下“金融中心”的定义和地点,彻底了解这个问题。
首先,回答作者的问题,“亚洲金融中心”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亚洲最发达的经济体日本、韩国和台湾省的金融中心分别在东京、首尔和台北,三个地方都是资本项下开发、法律与国际接轨、具有完整的金融产品体系,我从业以来反正从没听过哪个日本的企业会跑到香港上市。因此,香港和新加坡争的充其量是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还要抛掉印度市场),但新加坡不管是上市企业质量、市值和交易量,跟香港还不是一个级别。
那是否说香港就是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首先说股票市场,刚查了下,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截至17年年中的总市值分别是4.46万亿、3.42万亿和3.17万亿美元(对比日本交易所是4.9万亿美元,新加坡大概是0.6万亿)。再从交易量的角度,最近一个月上交所大概在2000亿人民币,深交所约2500亿-3000亿人民币,港交所平均日成交额大概在800-1200亿人民币。
注1:交易量其实是比总市值更重要的指标,因为其反映了市场参与者数量和资金量,所有的中介机构(如投行)都是靠交易量赚钱,所有的公司选择上市地点也会考虑流通性。
注2:A股股市波动很大,15年5月上交所单日交易量可以超过1万亿,最近一段时间算是A股略偏“淡季”。
其余债券市场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数据就不用查了,香港的规模和内地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但即使体量上比不过内地,香港仍然是中国大陆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金融中心,原因其他答主已经提到,主要是法律接轨和资本项下开放。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所有的内地房地产基本都在香港上市,为的是能在海外融到低成本的资金;所有的跨境并购,第一层SPV载体都是设在香港,后面再是BVI、Cayman等,主要是基于法律和税务考虑(在香港连注册公司都是个很赚钱的生意,做过才知道有多坑爹)。
OK,回到答复的主题,到底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在哪?上海、北京、还是深圳?
这里需要先引用一个基础知识,金融市场可以大致分为债券市场、股票和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其余市场规模太小,无需讨论。
每一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里,可以大致分成市场化参与机构(如企业、银行、投行、基金等)、政府审批机构(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和政府性质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如交易所、清算机构等)。这三类参与者到底谁才是决定“金融中心”的地位?说个形象的比喻,大家找老婆肯定是先看女生自身条件(市场参与者),再看父母同意不(政府审批机构),最后去哪做婚姻登记(交易所、清算机构)你会在乎吗?
注1:那些单纯认为各种交易所在上海,所以金融中心在上海的,就是犯了这个低级错误。
注2:这个问题在其余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不存在的,因为纽约、东京、伦敦等都是集所有市场要素于一身,中国情况特殊,下文会说到。
政府审批机构三会都在北京自然不必说,那市场参与者呢?
请参见证监会的官方研报:
间接融资(贷款)占比大概80%以上,直接融资(股权)占比不到20%。中国所有企业最大的金主都是银行。实际上,不只是实业,哪怕是高大上的PE、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其中很多最终资金来源也是银行表外,说银行是“金融行业之母”一点也不为过。那银行总部都在哪?到北京西二环金融街溜一圈就知道了。
再来说占比20%的股权市场,可以分成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类:
一级市场中先来看“大名鼎鼎”的投行名单:
上述名单中券商的总部所在地,招商证券(第3)和平安证券(13)在深圳,国泰君安(第5)德邦(第6)和海通(第7)在上海,广发(第8)在广州,兴业(第16)在福州,其余全部在北京,特别是中信、中信建投和中金,三家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
顺带提下,所有的外资券商都在北京,高盛高华、UBSS、摩根华鑫、一创摩根等等。
再来看PE。
所有大家熟知的PE,鼎晖、弘毅、高领、中信系(中信产业+金石+中信资本)、腾讯投资等等都在北京,只有海通开元、平安和招商系在深圳。
顺带提下,所有的外资PE基本都在北京。
最后看下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含货币基金规模)。
上述排名基金总部所在地,博时(第5)、南方(第6)、招商(第8)在深圳,易方达(第3)和广发基金(第12)在广州,汇添富(第11)在上海,其余都在北京。
至于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不再赘述,结论一致。
如果深究其原因,美国的金融讲究的是“专业”,中国的金融讲究的是“搞定”二字,不展开分析,懂得自然懂。
这下可以抛出业内基本是共识的结论:中国的金融中心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北京;任何说是上海、深圳基本都属于金融圈小白水平。
那为啥很多人都会以为在上海呢?估计一是很多人对金融的认知还是在改革开放前,二是新闻中关于金融的曝光频率上海明显更高,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区别吧。
最后分享一个亲历的小故事,2014年特斯拉的CFO到中国谈合资厂的方案,高盛的3把手白人老头子Mark亲自迎接(Mark长居北京顺义某别墅),特斯拉CFO问Mark:“大家都说你是中国通,你认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在哪?”
Mark回答:”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从前、现在和未来都将在北京,这种趋势还在一直在加深,从未减弱。“后面就不说了,不想被删。
挺有趣但也很模糊的问题。
与上个世纪相比,2018年的今天,更准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已经并不存在“亚洲金融中心”的概念了。甚至连“世界金融中心”的概念都淡化了。这个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多极化,以及“区域整合+区间对抗合作”。
然后,不开玩笑,今天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大中华区+政治辐射地带的金融中心,是北京。更准确地说,基本上都在二环内。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说的什么“管制”之类的,反而是其“中心”地位的彰显。
总结说就是,纽约、伦敦、北京,在各自的范畴内,都有“权力”;东京在自己的范畴内,有有限的“权力”;但香港和上海,在各自的范畴内,几乎没有“权力”。而有关纽约、伦敦和北京......伦敦的“权力”,多多少少也有政治限制;而纽约的权力,华府仅存在形式对抗;只有北京,在其范畴内,“权力”是至高和绝对的。
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意识到,金融的本质,并非形式的自由,而是实质的资本和权力,那他真的还没入门。这跟你我是否主观“喜欢”,真没什么关系。你简直无法想象我对北京的各种管制和朝令夕改,是多么厌烦,是多么希望其所谓“自由化”。而类似纽约,其所谓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什么保证的?依然是资本和权力。什么自由、法制,仅是配套设施,辅助但不决定本质。花街资本通过K街控制华府main street别玩儿过头,而自由仅是保证了资本拥有者的自身利益而已,正如“不自由”也保证了大中华区资本拥有者的某种利益一样。而权力又是由何保证的?是美国这个经济体的体量,美国这个国家的先进工业和科技实力,以及,七大洋四处漂着的那些灰不拉几的战舰。
回到最开始,提到了“这个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多极化”。金融领域也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关键,早已不是“谁遵循现有规则更精准高效”了,而是“谁有能力/权力定义规则”了。
虽然不少人都多次提过了,但还是想附议一句:我能想到的,在知乎上最蠢的行为之一,就是取关之前还要在评论区声明一下了,装得跟要和人断绝外交关系似的。
香港。
金融强不强看两个东西即可:
1,流水。
对应的是资产的规模和数量;
2,信息的加工能力。
为何经常内陆人士都喜欢看香港的最新信息,是有原因的。快,准和狠。
老实说,业内并不太提所谓“流量明星”。
泛娱乐行业的链条大概是这个样子:
明星IP——内容创意制作执行——宣发播出平台——用户
明星是内容和平台方的上游,
业内不提什么流量明星,
划分一般是头部明星、一线明星、二三线明星、夕阳明星这样的,
标准就一个,出场费多少钱。
而内容和平台方采购明星的时候,谁来决定明星的价格呢?
其实,是最终的用户来决定明星的价格的。
泛娱乐行业赚钱就是那么几个套路:广告费、用户付费(门票、电影票、会员费等)、游戏、打赏、衍生品。
头部明星,能够带来更高的用户消费规模,内容和平台方才能赚钱,生态链上面不赚钱的话,整个行业吃什么?
所以,记住这句话,明星值多少钱赚多少钱,是用户决定的。
别再傻傻的问为什么戏子能赚那么多钱,问为什么政府不出来管管之类的。
当年新英体育,雄心勃勃的买下英超版权,准备大干一场,IDG也投了不少钱,结果呢,愿意付费观看英超的人聊聊,本都收不回来。
去年市场大谈特谈的知识付费,现在你看还提吗?
不愿意付钱,谈个锤子哟。
所以知乎上好多人,一边看不起为娱乐业花钱的粉丝,说别人是付智商税;
一边呢,又看不上头部明星,觉得是靠脸吃饭的流量明星。
那您倒是无条件的为喜欢的明星或者内容掏钱呀,而且要掏大钱才行,因为您曲高和寡嘛,俗人10个人每人掏1块您这边要1个人掏10块才能打平对吧。
比如,你愿意为看世界杯付多少钱?100、1000?
你愿意为看有詹俊张璐解说的世界杯付多少钱?100、1000、10000?
或者换个角度,
广告主愿意为你的注意力花多少钱?
前些年互联网有一个价值鄙视链还有印象吧,
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
和前面所讲的一样道理。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