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在古代是官职还是地名? 第1页

  

user avatar   novelistli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说:两汉时期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同时也是政区名。在各种文献记载中,有时表示官职,有时表示该官职所掌管的政区,有时则同时表示行政区划和官职。

这种名称上的双重性,并非汉代首创,而是秦制的遗续。

西汉三辅地区大致就是秦内史之地。

“内史”本来就是官名,当是西周昭王以后新设的主内之史,其主要的职务是掌册命。《毛诗》有总结:“内史,掌爵禄废置生杀予夺之法者也。”除策命之外,内史还掌管记载周王的言论。内史金文又称作册内史或作命内史,内史之长称内史尹或内史尹氏,在某些文献中也有省称为尹氏的,如《诗经·大雅·常武》:“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秦、赵两国均设内史之官,其职务是“节财俭用,察度功德”,但这跟京畿的地方长官“内史”不是一挂的,略去不论。)

秦代以内史掌治京畿地方,为了突出京师的重要性,其地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

楚汉之际,项羽在关中封置三秦王,将秦内史之地分属司马欣塞国和章邯雍国,汉高祖刘邦出兵汉中破灭三秦王,于秦内史旧地置渭南、河上 、中地三郡。高祖九年,三郡并作内史,依旧秦制。

西汉景帝二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中元六年改为主爵都尉)同治长安城中,所辖皆京畿之地,故合称“三辅”(旧三辅)。这时的左、右内史、主爵中尉(都尉)依然也是官称,其地即仍官名为名,不称郡,“主爵”之名与前文所引《毛诗》对内史职掌的总结相合,可见这一职官与“内史”的渊源。

武帝太初元年改左、右内史与主爵都尉为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形成了后世熟悉的三辅(新三辅)。《三辅黄图》卷一《三辅治所》:“京,大也。天子曰兆民。” 故称首都为京兆。“尹”本是个动词,作“治事、治理”解,同时也是官称,周代的内史也曾被成为“尹氏”,可见新置京兆尹与旧时内史的渊源。而《汉书·百官表》引张晏注曰:“冯,辅也。翊,佐也。”“扶,助也。风,化也。”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其所辖政区也以官名为名。

西汉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地位高于太守,秩中二千石,与九卿同,并可以参与朝议。东汉迁都洛阳,因三辅为陵庙所在,仍存其名,但减其秩为二千石,同时左冯翊移治高陵,右扶风移治槐里。三国魏将三辅改称为郡,长官称太守,就此结束了三辅地区官名与政区名的二重性,汉以后仍有“京兆尹”,但只是是一个官名,不再是政区名了。

其实汉魏以来还有一个体现这类官名与政区名重合例子,那就是“司隶”。

“司隶”本是周朝始置的官名,掌捕盗贼,管理奴隶、俘虏,使之服劳役。西汉置司隶校尉,察举京师官民及附近各郡一切犯法者。“司隶”成为司隶校尉部的简称。自东汉开始,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统河东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弘农七郡。三国魏建都洛阳,以三河、弘农为司隶校尉所部,号称司州,而以三辅入于雍州。西晋始正式定名为司州,仍以司隶校尉为长官,重合了近四百年的政区名与官名就此分离。(当然司隶两个字,司隶校尉四个字,也不能说完全重合,手动认真脸)




  

相关话题

  1948年美国大选,如果杜鲁门失败,杜威获胜,蒋介石能否赢毛? 
  如何看待皇汉和深度皇汉的行为? 
  明朝是否实质统治了西藏? 
  为什么明朝中后期开始大量招募夷丁?为什么不用汉人编练精锐? 
  「毛泽东时代美国更怕中国」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明朝不是没有西域吗,为啥这个地图西域也是明朝的? 
  就我国现状是不是航母越多越好? 
  假如我也如法仿效瑞典环保少女,会不会受到亲切接待? 
  如何看待抖音 光哥讲历史? 
  五代十国的时候,为什么皇帝这么不值钱,这么多人称帝?称帝合法性在哪? 

前一个讨论
降到什么成本,民用超音速飞机能够有商业价值?
下一个讨论
逼着年轻人选择「躺平」的到底是什么?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