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拉康的三维世界——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第1页

  

user avatar   mocona-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晚上的美术教室里面有一个狗子石膏像,你看不见。

你知道这里有一个狗子石膏像实在,但是教室里一片黑你看不见。

于是你打开电灯,看见了石膏像,但是你看到的只是电灯光线反射的高光和投影,你看到只是你的脑子分析光影的想象。

你觉得没啥关系,因为你毕竟还是看到了,于是你开始画石膏像,但是你画出来一团糟,教室的电灯还老化一闪一闪,你又看不见狗子了;你翻开课本,照着几何立方体打型,按着三大面五大调去画,画了一夜,天亮了,你看着你的画,感觉还挺像的,虽然光线跟晚上不一样了,你现在看到的狗子石膏像跟你画里面的狗子石膏像不一样了,但你知道,画里的狗子是按照象征来画的狗子。

那么问题来了,你画的狗子,是实在狗子呢?还是潜在狗子呢?


user avatar   Palomar-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半年前的草稿了,翻新一下写成答案。

高赞小姐姐(匿名了就不说ID了)的答案很容易让人以为三界的关系是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呈先后顺序展开的,然而实际上三界并非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关系,而是相互扭结并且自始至终共同作用于主体的,即所谓三界的拓扑学。比如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二阶段,孩子所欲望的母亲并非纯粹是想象界的,母亲已被卷入了象征秩序,作为父法的一部分被孩子所欲望,而此时的父亲也并非是象征的父亲,而是想象的父亲,因为它是通过想象关系的母亲对孩子施加影响的。


所以我想从三界的拓扑学说一下拉康的三界关系。

想象界:

弗洛伊德在区分自我力比多与性欲力比多时提出,一个统一的自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发展而来的。但性欲力比多却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拉康继承了这一理论,自我的形成起自性欲力比多脱离混乱状态,有了一种确定的投注形式之时,这个最初的投注形式便是自恋,儿童从镜像中认识自我,然后将自身的情欲力比多投注在自我身上。

但是镜中的“自我”的像并非完全是自我本身的像,其中还包括他人——母亲的影响。儿童从一出生就渴望返回最初与母亲一体的“一”的状态中,而从镜像中,儿童通过对自我和母亲的往返的力比多投注中,获得了“自身是完满的”这一假象,对自我躯体的认同构成了确立自身完整性的“理想自我”,而对母亲的认同与力比多投注则构成了“一”的“自我理想”。

儿童的自身完满性假象是想象的产物,因为母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再与儿童回到“一”了。母亲早已被象征界的父亲权力所剥夺。想象界的特点便是一个“完满”的谎言,掩盖了母亲这一根本的缺失,但儿童并不知道这一点。


象征界:

儿童得知这一缺失的时刻,便是他进入语言秩序的时刻,弗洛伊德用来引出强迫重复时举的“Ford/Da”的例子,被拉康用来解释儿童进入象征秩序的节点。儿童在不得不面对母亲的缺失之时,开始使用语言替代自己缺失的母亲,此时在场与缺席辩证地颠倒,“Ford/Da”是对缺席的母亲的命名,是对母亲的谋杀——因为以后不再需要真的母亲了,只需要母亲的替代“Ford/Da”就可以了。儿童因此被引入象征界的陷阱里,象征界将儿童对母亲的欲望,欺骗性地转化为对象征性费勒斯的欲望。

拉康颠倒了索绪尔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的位置,但是基本继承了索绪尔的能指概念,即语言符号是一个自足的意指系统,符号的意义不是来自其与指涉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而是来自符号系统内部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拉康进一步取消掉了所指概念,称所指只是能指链条的运作效果,因主体在意指链条中所处位置的局限性,将能指的意指效果误当成了所指。

儿童进入语言秩序之后,错误地将“Ford/Da”的语言能指当成了指向母亲所指的符号,但“Ford/Da”并不指向母亲,它只是语言结构中一个偶然的能指符号而已。并且,这个符号也会被各种能指符号所替代,在儿童的“肛门期”,他开始学会放弃对母亲的追求,转而走入象征界的秩序骗局中,这一骗局便是象征界的父权规训。

象征界的父权从儿童一出生便已经为他做好了局,先是以侵入母亲的方式让儿童想象出自己与母亲“合二为一”,当儿童不得不失去母亲的时候(这是必然的,因为“一”的状态根本就不存在),父权再次在象征界为他布下了迷宫,诱惑他说只要遵循父权,拿到了费勒斯,就可以与母亲再次“合二为一”。


实在界:

但儿童永远拿不到父权的费勒斯,永远也得不到能指链条的核心——主能指。因为主能指是不存在的。弗洛伊德在《图腾与塔布》里提到,原初之父早已被杀死,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图腾和围绕其构成的父权体制,在拉康这里,这套父权体制便是象征界的能指链条。

但是在个体寻求主能指的时候,会依照某种回溯的逻辑认为,一定存在可以和主能指合而为一的某个对象。弗洛伊德指出创伤性场景的意义不是在它原发的时候就出现的,而是在它成为记忆痕迹之后,这便是创伤性效果的延宕性。在拉康的理论里,和主能指合而为一的某个对象从一开始便不存在,只是主体从回溯的逻辑中推断它“应该”是存在的。于是主体围绕着能指的逻辑链不断地追求与寻找,但最终的结果却必然是失败。

“物(das Ding)是使记忆和知觉达成一致的前提,但也是使这种一致性归于失败的原因。”这个“物”便是掉落在实在界的东西,是能指链运动的原动力,是所有主体都在寻找但压根不存在的东西。

在拉康的波罗米结中,象征界对实在界“物”的侵入(对“应该有一个原初之父与物合而为一”的回溯性推断)产生了象征的费勒斯——语言和父法。象征界对想象界的侵入(通过被父权化的母亲对儿童产生影响)产生了想象的费勒斯——一个与母亲“合而为一”的谎言。而想象界与实在界的交集则是无法被解答的他者的欲望——(母亲也无法解答的)你究竟想要什么?这三个切割后的产物再次交集,便是那个根本不存在却又使一切围绕着它强迫重复的“对象a”。


啊。。通俗易懂的语言。。




  

相关话题

  学哲学会降低文学能力吗? 
  不喜欢吃妈妈做的菜怎么办? 
  有什么值得拜读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吗? 
  什么是审美陌生化? 
  网络通俗文学中,“工业革命流”要如何平衡好“爽”感与“严谨”感呢? 
  武志红《巨婴国》具体烂在哪里? 
  遇到文学装b男如何反击? 
  在咨询关系之外,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应该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精神分析会被现代心理学抛弃?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拉康的三维世界——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东方文化学刊,却没有型月文化学刊之类的呢?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童贯率西军攻辽败得那么惨?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