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遗憾」? 第1页

           

user avatar   liu-da-ge-jiang-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邓小平是到过香港的,我补充一个感人的细节,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这其中的惋惜之情,估计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邓小平一生中曾5次踏足香港……

早在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乘轮船赴法国留学时,轮船曽在香港停泊一天,那时他还叫做邓希贤,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去香港。

后来邓小平在1929年到1931年之间4次踏足香港。那时邓小平被中共中央派遣到广西一带负责工农武装割据运动,当时中共中央机关位于上海,邓小平从需从上海乘船在香港转陆路进入广西,几次往返均途经香港。

1931年,邓小平回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时,由于中共中央机关多次受到国民党的破坏,地址领导频繁更迭,他的这次行程更加曲折,先是从江西到达广东韶关,再经广州赶到香港乘船返回上海,这是邓小平第5次来到香港,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香港。

61年之后,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深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当时视察的第一站便是深圳皇岗口岸,在1月19号的早晨,88岁高龄的邓小平站在深圳一侧久久凝望香港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也是邓小平的香港情节中最打动我的一幕...


当时的皇岗边防检查站长熊长根回忆说:“小平就一直伫立在桥头,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一河相隔的香港,当天,阴天有风,桥面的风更大,天气也很冷,而88岁的他就这样一直站着深情凝望。”


邓小平于1997年2月19号晚上9时08分,因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距离香港回归仅剩4个月零9天...


user avatar   fang-chao-61-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大家的赞,我只是写出了自己的想法的而已,评论区已无法直视,拒绝撕逼!

为什么我认为刘翔的伤病是一个遗憾?08年在自己国家门口他没能完成比赛,无论对他自己而言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遗憾,他难道不想那时候像04年那样腾飞吗?或许当时他以为打了封闭可以坚持完成比赛,可能现实比想象的更残酷,所以他选择退赛,难道这也有错?对于08年而言,12年更是一个遗憾,因为此时的他已经29岁,早已不再是田径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所以他肯定知道这是他最后一届奥运会,也是他最后一次在国人面前证明自己的机会。从08年到12年,刘翔的状态越来越好,就在12年奥运会前三个月还跑平了世界纪录,他仍然是当年的夺冠热门。结果很令人意外,当时的具体情形我们不得而知,谁能想到他会再一次跌倒?那些说他作秀的,你能保证未来的每时每刻都能在你的掌握之中?那些说他接广告的,我只想说,刘翔之前,谁能在田径短跑项目中取得突破?更不用提破世界纪录,他这样的成绩接广告也有错?

当英雄跌落神坛,人人唾弃骂之,“英雄?什么英雄!不过是一皮囊罢了!还不是任由人们耻笑!”早已忘记了当年自己的崇拜,而英雄是不会理这些蝼蚁的。

“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任后人去说吧!

以下为原答案

………………………………分割线………………………………

刘翔的伤病。

2004年当时21岁的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世界纪录,为中国夺得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震惊体坛,惊艳世界,“谁说黄种人不能拿奥运前八!”

四年之后的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

2012年8月7日,在伦敦奥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中旧伤复发,飞人摔倒,单脚跳过终点,吻别赛场。

又在重演的一幕,人们又拿出各种阴谋论,在愤怒面前,人们忘了,从2000年至2012年,刘翔参加包括奥运会在内的48场世界级田径赛事,夺得36金6银3铜,1次跑平世界纪录,1次打破世界纪录,只有3次没拿到奖牌,这样的成绩足以傲视世界体坛。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战成名,现在回看当时的视频仍满心澎湃激动不已,中国终于在田径赛事上取得突破,在初中中二的年纪里追求个人英雄,无疑刘翔是我最大的偶像,因为

几乎凭一己之力给了国人希望,现在110米栏终于不是属于你们西方人的游戏。然而,08年退赛,打破了人们的预期,人们把愤怒发泄在刘翔身上,一瞬间,网络上各种谩骂,但是你们忘了吗,明明是你们在比赛前把他捧得最高啊!

伦敦奥运会,多期待刘翔能取得好成绩,在此之前,刘翔的状态越来越好,改变自己一直使用的八步上栏为七步,在5月份的上海钻石联赛中,他以12秒97的成绩夺冠,当年6月的尤金站比赛中,他在超风速的情况下以12秒87的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12年奥运会他仍然是夺冠热门。

后来的一切大家都知道了,当年的我守在电视前哭成傻逼,因为我知道这一战过后,不知道网上又得疯狂成什么样子。贴吧论坛微博,我一个一个的和喷子讲道理,后来我才明白,和喷子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时的刘翔,像一个迟暮的将军,纵有傲人的过往,仍抵不住现实的残酷,而一群网上暴民把刘翔推向深渊。

16年的奥运会,110米栏的关注度远远下降,少了刘翔的110米栏,国人还看什么呢?中国选手均发挥不佳未进入决赛。

在伦敦奥运会中,孙杨发挥不佳,未得金牌,人们选择原谅了孙杨,于是刘翔又不可避免的被提及,网络上也出现了为他正名的文章,我以为为刘翔正名的时候到了,可到底没有掀起多少波澜,微博上面欠刘翔一个道歉的主题阅读量也少的可怜,

记得去年的体坛风云人物,刘翔作为颁奖嘉宾,又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面对张斌的提问,刘翔有种大度从容。经历了那么多,放不下也得放下了。现在刘翔的微博,就像普通人一样。他就像一个受伤的孩子,人们不断揭开他的伤疤,时间久了,也就免疫了。

刘翔,你是个英雄,在未来你终究会得到属于你的那份道歉的。


user avatar   zhushenj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时年60岁的苏轼被贬至海南岛。

我本儋耳氏,寄居西蜀州。”苏轼把海南岛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兴学兴教,许多人慕名前来学习。

在众多门生中,苏轼有一个非常喜欢的海南学生叫做姜唐佐

苏轼曾经在姜唐佐的扇子题了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大意是,就算海南岛很偏远,我也非常看好你打破海南无人中举的历史。

并许诺,等你中举之后,我就会帮你补全整首诗。(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后来姜唐佐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于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中举人。

可惜的是,苏轼再也没有机会给学生补全这首诗了。苏轼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一年前在归途中于常州去世。苏轼最终还是没能亲耳听说学生“破天荒”的事迹。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姜唐佐在汝阳遇到了苏辙。苏辙信守承诺,替哥哥补全了赠诗。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还记得去海南时,在苏公祠看到的一句话:

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

苏轼没能看到门生中举,是苏轼的遗憾。而苏轼能够来到海南兴学,却是海南人民最大的荣幸。正所谓“苏轼不幸海南幸”。

回味一下《苏东坡传》最有名的两段话:

One might say that Su Tungpo was an incorrigible optimist, a great humanitarian, a friend of the people, a prose master, an original painter, a great calligraphist, an experimenter in wine making, an engineer, a hater of Puritanism, a yogi, a Buddhist believer, a Confucian statesman, a secretary to the emperor, a confirmed winebibber, a humane judge, a dissenter in politics, a prowler in the moonlight, a poet, and a wag.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And yet that might miss the sum total of what made up Su Tungpo. I can perhaps best sum it up by saying that the mention of Su Tungpo always elicits an affectionate and warm admiring smile in China.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user avatar   jix-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没那么沉重的。

相信很多人记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50米步枪三姿的决赛,中国选手贾占波最后一枪落后3.0环的情况下神奇逆转,因为对手把枪打在了别人的靶上,而且还是10.6环....

当时媒体的报道画风都是这样的,“意外夺冠”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正是这位把枪打在别人靶上的朋友。因为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他叫马修-埃蒙斯,出生于新泽西州蒙荷里的埃蒙斯,是这个世界上最出色的射击选手之一。

埃蒙斯奥运之旅一开始是很顺利的,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即便枪被别人弄坏,他依然射下了男子50米步枪卧射的金牌。然而,可能就是这块金牌用光了他的奥运好运。

但随后在他的主项,50米步枪三姿的决赛中,发生了文章开始描述的那一幕,他痛失金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埃蒙斯卷土重来。还是50米步枪三姿决赛,结果还是发生了熟悉的故事,埃蒙斯在倒数第二轮领先将近4环,只要打进7环,就将成为奥运冠军的巨大优势下,再次倒在了最后一枪上,这一次他的子弹打在了自己的靶子上,但只有4.4环。这一次获得冠军的还是中国选手,贾占波换成了邱健。

2012年,埃蒙斯出征伦敦。仍然是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惊人的一幕再次发生,埃蒙斯在决赛最后一枪他打出了一个全场最低的7.6环,只获得铜牌,这是他的唯一一块50米步枪三姿奥运奖牌。

2016年巴西奥运会,埃蒙斯没能通过资格赛,对于已经准备退役的埃蒙斯来说,他的奥运会之旅或许就将正式画上句号。

拿不到奥运冠军的人很多,但埃蒙斯的方式确实让人觉得非常遗憾。

不过他也因祸得福。2004年,比赛结束后,失意的埃蒙斯和同样失意的捷克射击运动员卡特琳娜相识,卡特琳娜原本只是想安慰一下失意的埃蒙斯,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却射向了她,两人一见钟情,2007年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窗,却给他敞开了幸福的大门。


user avatar   qiu-xiao-luo-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长春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1983年去世,许海峰1984年取得第一块金牌。多么遗憾。


user avatar   sun-yu-bo-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邓小平1997年2月19日逝世。

辽宁号航母2012年9月25日交接入列,刘华清2011年1月14日逝世。

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开幕,霍英东2006年10月28日逝世。


老天爷可能就是成心的。

邓小平与刘华清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只介绍霍英东:

霍英东是第一位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说到对中国奥林匹克(体育)事业的贡献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霍英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霍英东每届奥运会都会自掏腰包给获奖运动员发奖,奖金是以公斤为单位的黄金。在大陆政府财力优先发展经济无力修建体育设施的年代里,他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许多多的体育馆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这一届奥运会上,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奥运会金牌。1984年国庆,霍英东在天安门上观礼看到奥运选手方队走过主席台前,一女记者采访他的感想,他一句话也没说出来,眼泪先下来了。

早在1993年北京申奥,霍英东以顾问身份带领儿子霍震霆动用人力、财力、社会关系、国际地位在台前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不遗余力。本来志在必得,霍事先已经买好了报纸大幅版面准备庆祝申奥成功。但事与愿违最终两票之差输给悉尼,当时有一张新闻照片,是结果公布之后老头落寞的坐着(他亲赴蒙地卡罗),看了令人动容,还有人担心老头会为此自杀。庆祝广告阴差阳错没有撤下,就这样申奥失败了还在庆祝,闹了大笑话。

2001年北京再次申奥,终于申奥成功,这时已经78岁高龄的霍英东凌晨参加群众you xing庆祝胜利,回到家中之后,老头仍然兴奋的无法睡觉,最后只能跳到游泳池里才能“降温”。难怪有人说:霍英东的爱国不是政治投机而是发自内心的。

霍英东的爱国热情也影响了他的家庭,他的儿子霍震霆已经接棒霍英东的体育事业,孙子霍启刚与郭晶晶的姻缘也是霍英东招待奥运冠军直接促成。(多说一句:霍启刚郭晶晶夫妇是香港另类的富三代,他们没有绯闻不爱名车不爱奢侈品却时常去超市购物特别亲民,有一次郭晶晶被记者拍到头发上扎着几毛钱的橡皮筋。)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霍英东说:现在国家有钱了,筹备奥运会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国家有钱了是国家的,他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还是尽可能的支持建设工作:为举办北京奥运会兴建的标志性建筑“水立方”,预计8亿造价,霍英东自己负担其中的2亿。

早年间老头和其他三位爱国商人共同出资创办培华基金会,她的会歌叫《培华之歌》,老头时常哼唱:

最是梦萦家国, 乡土岂可遗忘? 长江黄河富饶大地, 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有过光辉岁月, 也曾经历苦难创伤。 道路从来是迂回曲折, 是非荣辱使人明确方向。 祖国富强是众所依归, 为安定繁荣各尽所长。

但是天不假年,2006年10月28日霍英东在北京逝世,五星红旗覆盖遗体,港岛缟素备极哀荣。

老头最终没能看到在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这届他想了一辈子的奥运会。

如果系统支持,我想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寿命凑一凑让老头看完这届奥运会,+1s。可惜系统并不支持寿命的众筹,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不行了,风沙太大迷眼睛了,我要洗把脸。

===================================

总有人在评论区“提醒”我,霍英东是通过走私军火挣的第一桶金。我比较奇怪他们最终想表达什么,抗美援朝的时候中国大陆被封锁禁运。他冒着风险避开港英政府的缉私艇用小船分批把国内急需的物资、设备、燃料、药品运到国内,这难道还成了他的“历史污点”了吗?当然他在这个过程中也赚到钱了,难道爱国就要爱的倾家荡产才是真爱国吗?


user avatar   a-zang-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十年前的3月23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三代机歼-10成功首飞。

从歼-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总工程师薛炽寿到试飞员雷强都喜极而泣。雷强落地后,向主席台上的军方领导报告完毕,突然转向宋文骢,向宋文骢郑重地敬了个军礼,兴奋地说道:“宋总,这才叫真正的飞机啊!”

一张经典的合影:总设计师宋文骢和总工程师薛炽寿在歼-10试飞现场

当晚的庆功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相识和不相识的都在相互祝贺,喝酒的和不喝酒的都在频频举杯。就连平日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宋文骢也是激动万分:“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18年后,歼–10真的成了个大小伙子了,然而这个大小伙子的父亲却再也没法前来出席儿子的成人礼了。

2016年3月22日,中国先进战机之父——宋文骢逝世。

在宋老去世后的2016年3月25日追思会现场上,歼-10战斗机项目总工程师薛炽寿深情地回忆说:

“宋总做事实事求是,生活上很简朴。而且工作到很晚了,还要把夫人照顾好。宋总忙起来就吃方便面,他讲到食堂打饭没有方便面来的快,有的时候在马路上买一些吃的回去和爱人吃。”谈及这些往事,年已六旬的薛总师不禁潸然泪下。

歼-10战斗机从开始研发到最终定型,一共经历了18年漫长的岁月,多少身负航空报国之志的人为了它而熬白了头发,为了它呕心沥血,为了它舍弃许许多多原本常人应该拥有的幸福。

中国必定会成为航空强国,其实在研制歼-10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user avatar   lyy58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82年,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2年,毛泽东已经离世了6年。人们在修葺杨开慧湖南板仓的故居之时,在她的卧室内的墙壁之中,发现了一封用蜡纸严严实实包裹着的书信。

这些书信藏在距离地面两米的墙壁之内,可以想象,当时活在心惊胆战之中的杨开慧,为了能够留下这些信件,在家中四处寻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最后,她拉开床帐,踩在床上,将它塞进常人抬眼看不到的地方,并且用泥浆封堵住洞口。

杨开慧藏得很好,敌人、战友、亲人都没有发现,这些文字,连着她所有在等待中的伤痛、挣扎、思念和无奈,一起藏了半个世纪。当人们再次打开这些泛黄的纸张,他所挂念的弟弟和丈夫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生下的三个儿子,仅仅留下了一个。

里面有些句子是这样的: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
我要是能忘记你就好了,可是你美丽的影子......隐隐约约看见你站在那里,凄清的望着我。谁把我的信带给你,把你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XXXX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
你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60元,我就可以叫回你,我不要你做事了,那样随你的能力、你的聪明,或许还会给你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信虽如此,可她在遇害前还是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倘若没有这些文字,这位女烈士生命之中的最后两年,在史料之中只能留下了短短几行字,她是伟人背后的女子,她的内心世界无人知晓。

杨开慧是毛泽东最为刻骨铭心的爱恋,无论是在革命之上,还是在婚姻之上,毛泽东都和杨开慧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他们从相识、相恋走向了相爱,他们是师兄妹,是战友也是知己。

杨开慧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她比毛泽东小八岁。杨昌济去世之前,曾经写信给章士钊写了一封信,他认为毛泽东和蔡和森前程远大,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正是因为父亲对毛泽东的欣赏,杨开慧才能在众多追求者之中仅仅看到毛泽东一个人。

那时候的毛泽东,写的好文章比比皆是。他也是一个极有趣的人,他会跟人打赌,一顿饭吃下三碗红烧肉;他会不带一分钱跑去乡村游历,一走就是一个月,回来的时候给老师带来一大袋的社会调查笔记;他在冰天雪地的冬日跳进河里,大声对好友喊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918年初,当杨开慧随着父亲来到了北京,本来只是惊鸿一瞥的毛泽东再次和杨开慧相遇,命运这次没有放开他们,将他们紧紧连系在一起。

从杨开慧遗留下来的手稿可以看出,毛杨之恋是毛泽东主动追求杨开慧的。两个人都是极其骄傲的人,杨开慧将深爱藏在心中,唯恐毛泽东发现。而毛泽东的骄傲也让他一直隐瞒,不愿去表现。

1920年秋季,杨昌济的病逝和陶毅的出现促进了两个人的坦诚。陶毅钟情于毛泽东,这让一直以来处于被动的杨开慧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她非常不安,在此之前,杨开慧本来打算独身一生,"没有希望过会和他结婚"。

与此同时,杨开慧帮助毛泽东办成文化书社,资金短缺之时,杨开慧就将父亲逝世的奠仪费捐献了出来。她深知,在父亲心目之中,毛泽东就是"青年之光",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她一定要帮。杨开慧也在积极组织参与女校举行的妇女解放活动,成了校内外的风云人物。她长相秀丽,打扮现代,一身正气凌然,追求的男生非常多。

毛泽东不愿意失去杨开慧,经过了数日难以言喻的失眠之后,他最终写下了《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也知道毛泽东在她和陶毅之间选择着,这首诗像炸弹一样炸开了两个人的心盖。

1920年冬天,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杨开慧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衣物,来到了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教员的宿舍之中,直接住了进去,两名志同道合的战友有情人终成眷属。毛泽东花了6块银元办了一桌酒席,宴请了当时在长沙的亲友们。

没有花轿,没有媒人,也没有任何仪式,在当时这样的婚礼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而当时湖南的新青年们,却称这是"理想的罗曼史"。

在热恋之中的两人一同走过了香山、故宫和北海的美景,但两人爱恋的主旋律依旧是离别、思念和理想。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注定伴随着革命的惊涛骇浪。这对革命伉俪,他们的情爱是和他们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婚后七年,杨开慧生了三个儿子。她从没有一天是安稳度过的,她跟随着丈夫从上海辗转武汉、长沙、广州……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然而杨开慧从不后悔,心无旁骛,只钟情毛泽东一人。

杨开慧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不仅仅承担了繁重的家务,还要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做一些文字工作,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毛泽东三个孩子。在入党之后,杨开慧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她始终是毛泽东的家属,这七年来,他们四海为家,她几乎奉献出了一切时间和精力。

1927年9月一日深夜,毛泽东冒着极大的风险,悄悄将妻儿送到了板仓的老家之中。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已经杀红了眼,李大钊、陈延年等相继遇害。在毛泽东的故乡,不识字的人都知道,只要抓一个"红脑壳",政府就会奖励十块大洋。

毛泽东将妻儿安全送到之后,根本来不及依依惜别就匆匆离开了。杨开慧的敏感让她感到不安,她曾经对堂妹说,从和毛泽东相恋开始,数次分别都没有这样掏心掏肺的感觉。而那一次偏偏就是那么奇怪,看到毛泽东的身影渐渐融入夜色之中,她的心突然就空了。

没想到夫妻这一别,便是永别。而毛泽东最后那个背影,成了杨开慧日日夜夜思念的影像。

十多天过去了,杨开慧依旧没有收到毛泽东的还是来信,她夜夜睡不着,睡着了也是在做噩梦。她感觉自己已经快要疯了,脑子里总是会跳出一些假想,一直折磨着她。

没有任何音信的杨开慧只能靠"剿匪"报纸上零星的消息拼凑毛泽东的行踪。她知道丈夫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一直在躲避敌人的追杀,在这些报纸之中,总是将井冈山里的红色部队描述得脆弱不堪,苟延残喘。杨开慧知道国军的报刊多少会有吹嘘的成分在,但她也很清楚毛泽东的处境有多么不易。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杨开慧极度渴望前往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合。杨开慧已经毛泽东生下了三个儿子,再艰苦的岁月,他们都相互陪伴左右。她在信件之中写着,除了为自己的母亲而生之外,她觉得自己是为毛泽东而生的。如果母亲不在了,丈夫也去了,她一定会跟着他一起死。

"和你共赴黄泉",似乎是一个爱情的传说,很多人挂在嘴边,却从不在心中停留一秒。杨开慧这些深藏在墙洞之中的手稿,字字句句皆是肺腑之言,她不是说给丈夫听的,更不是在旁人面前自夸,那是她真实的心声,她甚至不愿意让任何人分享她这份对爱情的决绝。

然而她不能走。她不能丢下三个孩子,革命需要革命者,毛泽东需要妻子,三个幼子更需要母亲。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孩子。"

在这样的煎熬之下度过了50天,杨开慧终于收到了一封珍贵的家书。毛泽东没有在家书之中多说什么,只是用暗语道:"开始生意不好亏本了。现在生意兴旺起来了。"杨开慧深知丈夫什么意思,忍不住喜极而泣,而从此以后,毛泽东又是音信全无。

一位20多岁的女子,正是最好的年纪,她应该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而杨开慧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却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

生于风雨飘摇、腥风血雨的年代,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躲避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吞噬掉她的白色恐怖,她不仅仅在保全自己和孩子,还在想方设法联系爱人,继续坚持着地下斗争。得不到丈夫任何消息的杨开慧,只能将墙洞作为精神寄托。当杨开慧的信件被曝光之后,很多人说这是墙洞里的情书或者说是墙洞之中的绝唱,也有人说这是杨开慧的"心灵坟墓"。

其实,杨开慧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什么人去发现这个地方,也不想人们去知道她心中的脆弱。也许在自我至上现代人看来很不能理解,杨开慧之所以是杨开慧,是千千万万革命女青年之一的杨开慧,就是因为她从没有将私人感情放在第一位,否则,她的苦闷完全可以告诉她的母亲,或者曾经一起关在牢房之中的保姆孙嫂,还有大儿子毛岸英。

她觉得相比于革命理想,这都算不上什么。死,也算不上什么。

另一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一切并不是那么顺利,他进入了人生的低谷,被撤除要职,还生了一场大病。在他精神最为低迷的时候,十九岁的少女贺子珍出现在在毛泽东身边。贺子珍崇拜毛泽东,她早就看过毛泽东发表在《湘江评论》和《政治周刊》之上的锦绣文章,她刻意的关心和照顾让毛泽东两难,他一再告诉贺子珍,在湖南的老家,他早就有了妻子和孩子。

自从毛泽东给杨开慧寄去那封信之后,一直没有收到回信。当时地下交通已经被破坏,毛泽东动员一个小店主吴福寿下山打探消息。吴福寿来到长沙,按照地址并没有看到杨开慧,只听说杨开慧已经被敌人杀害的消息。吴福寿回来之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大病一场,袁文才、王佐看出了贺子珍的心意,安排贺子珍照顾毛泽东。

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井冈山,其实吴福寿在寻找杨开慧之时,听到的是家乡群众为了保护杨开慧而说的迷惑敌人视听的谎话。为了保护孩子,杨开慧让三个儿子改姓了杨,吴福寿无处打听,便带回了这个假消息。

毛泽东和贺子珍以吃一顿饭的形式正式结合在一起。一个月之后,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来过井冈山。杨开明在见到贺子珍之前,已经听闻了贺子珍不少事情。贺子珍准备着一只随时可以离开带走的行囊,她说只要杨开慧上山来,她立马背上包走人。还有一次,杨开明正在和几位领导开会,突然得到情报说敌人前来偷袭,杨开明亲眼看到怀有身孕的贺子珍拿着两把手枪将敌人追的满山跑。

贺子珍这样有胆识的女人代替了自己的姐姐,杨开明一个"不"字都说不出口。那时候的青年男女们,有今天没明天,他们没有时间去玩卿卿我我的游戏,爱得更加直接和激烈。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对于爱的理解,就是如此在所不辞。

杨开慧被捕之后,刚刚才8岁的毛岸英和保姆也被送进了长沙陆军监狱。

那个为了毛泽东"哭得厉害也会闭气晕倒"的杨开慧,在面对敌人的皮鞭、木棍和水牢之时,一直一声不吭。

敌人对杨开慧说:"只要你能够改过自新,就不会有生命危险。"而杨开慧却道:"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敌人又威逼利诱,只要她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重新获得自由。

杨开慧说:"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在井冈山,毛泽东和贺子珍淡然度日。一直到1931年初,毛泽东在敌人的报纸之上知道了杨开慧遇难的消息,这时候距离杨开慧牺牲一月多了。毛泽东一天都没有吃饭,甚至对贺子珍发了一通无名火。从此以后他一直深受愧疚的折磨,经常失眠。

关山远隔,毛泽东听到了无数版本的传言,他不明实情,选择了贺子珍,不知妻子这两年到底经历了多少苦难。他不能忍受自己在和贺子珍结婚的时候,远在板仓的杨开慧带着幼子还在坚强地做着地下斗争。更何况杨开慧牺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合法妻子"。

当后来毛岸英和毛泽东讲述,1930年11月14日这一日,杨开慧被枪杀之前,她曾经搂着孩子们,轻声对他们说:"我没有其他话留给你们,如果你们将来能够看见你们的爸爸,就对他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情。我非常想他,只是我不能帮他了,望他能够多保重。"

杨开慧牺牲之时才29岁。

当地群众不顾生命危险,将她的遗体送回了板仓,葬在家乡,让她落叶归根。

一个多月之后,毛泽东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了一封信:"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给杨开智寄了钱,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一生挚爱,却在大好年华死在蒋介石的枪下,毛家祖坟也遭到破坏。四年之后,毛泽东依旧能够以大局为重,亲赴重庆与蒋谈判,1949年,毛泽东专门致电粟裕不允许任何士兵破坏蒋介石的住宅和蒋家祠堂,这是多么大的胸襟和魄力。

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忘怀过杨开慧,越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对杨开慧的思念就更为深刻。

1957年,65岁的毛泽东会见了20年代家中的女佣陈玉英,他开口就道:"看见你,我就像又看见了开慧。"说罢,两位老人都是泪如雨下。

这一年,毛泽东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烈士写了一首诗《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失骄杨君失柳,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诗词,不由得便两眼泛酸,在我看来,这句诗词比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点也不遑多让,甚至尤为过之。

章士钊看到这首诗后,亲自跑去问:为何是骄杨,而不是娇杨?

毛泽东的答案也简单:“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去世,毛泽东得到消息之后,特地寄去500元葬仪费用。他对杨开智说:"葬仪,可以和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顿了顿主席又道:"是一家,不分彼此。"

时隔多年,他对杨开慧的真挚感情依旧是不可比拟的,毛泽东不是冷冰冰的伟人,因为这份爱和他的血肉共存。杨开慧是烈士,更是他最爱的夫人,

生逢乱世,身负巨大责任,爱,也身不由己。

杨开慧是那样一个忠烈的女子,即便没有毛泽东,她依旧能够创造自己的一段佳话。而她认定了毛泽东,就已经将自己的一生融入进了毛泽东的事业之中,只要毛泽东依旧在革命,她的生命就在延续,所以在面对死亡之时,她才那样从容不迫。

一座破败不堪的墙,承载了跨越班半个多世纪的伟人之恋,一道小小的墙缝,留下了一个烈女子一直未冷却的泪水。她的夫君曾经盼望的、寻找的、等待着的她的痕迹,原来就在杨开慧的故居之中,这对一直怀着愧疚之情走下去的毛泽东,是多么残酷的遗憾。

麻烦大家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jizheliman,感谢阅读。麻烦大家点点关注吧…


user avatar   su-zi-tao-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同意,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见全会公报)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宗旨目标和内容


1、改革的宗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长远目标: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3、改革的近期目标: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以克服官僚主义现象和封建主义影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对外开放。


4、近期改革的主要内容:(1)党政分开和完善党内制度;(2)权力下放;(3)机构改革;(4)人事制度改革;(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7)加强法制建设。


二、党政分开


1、党的领导作用: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内政、外交、经济、国防等重大决策的领导,并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党政分开的原则:


党政分开是指党政职能分开。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应当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制度化。党政分开不是降低和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政分开,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水平,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利于发挥党的“协调各方”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的监督职能。实行党政分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坚定而又稳妥地进行这项改革。


3、调整工作关系:


(1)实行党政分开后,中央财经小组、外事小组、政法委(可改称中央政法协调小组)仍保留,职能是研究大政方针,不直接分管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政府及相应部门的负责人可参加有关小组的工作,议定事项由政府按法定程序执行。


(2)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提出的有关议题,不再经由中央书记处审议,直接提请政治局或常委会决策。


4、改革党的组织形式:


(1)各级党委不设不在政府任职但又分管政府工作的专职书记、常委。


(2)撤销各级党委办事机构中与政府重叠对口的部门。


(3)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党政工作的不同特点,调整领导干部的配备,并精简各级党委机构,减少专职党务干部。


(4)企事业单位中的党组织,原则上由所在地方党委领导,逐步向少设或不设专职机构和尽量少配脱产干部的方向过渡。


5、关于党组:


政府各部(厅、局)的党组原则上都应撤销。具体实施时,先撤经济部门的党组。至于政府文教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的党组,如条件不成熟,也可以暂保留一段时间,待条件成熟时再撤。为协调党员代表在人大中的活动,应考虑在人大常委会中设立党组。


6、中央、地方、基层的党政关系:


(1)党政分开,精简机构,调整干部,中央、地方、基层各级都要进行,但它们的职能并不完全相同。


(2)党中央对各方面的工作实行政治领导。


(3)省、市、县各级地方党委,应在执行党中央路线和保证国家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对本地区实行政治领导。它们的职责是: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保证国务院和上级政府指示在本地区的实施;对地方性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向地方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协调本地区各种组织的关系。它们应该抓方针性政策性的大事和党的建设,不应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它们与同级地方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应当因地制宜,在实践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逐步形成相应的规范。


(4)乡镇一级的党政分开,涉及面太大,可以有意识地放一放,待县一级关系理顺后再考虑。这样有利于稳定农村局面。


(5)企业党委不再对本单位实行一元化领导,而应起保证监督作用,支持厂长(经理)负起全面领导责任。事业单位的党委也应随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推行,逐步转变职能,起保证监督作用。


三、党的制度建设


1、理顺中央领导机构的内部关系:


(1)十三大后,党的日常决策职能由政治局的常委会行使。书记处是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办事机构,不再召开决策性的例会。中央书记处书记改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名,中央委员会通过。书记处人数要精干,尽量避免与政府交叉。


(2)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对政治局授权处理的日常工作和需要紧急处置的问题进行决策。一般每周召开一次例会。


(3)政治局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决定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人事问题,并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构,也要制定相应的制度。


2、加强中央委员会的作用:


中央全会每年召开一至二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听取和审议政治局的工作报告,决定大政方针。


3、关于代表大会常任制:


党的八大曾决定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这是个好办法。在和平条件下,五年开会一次很难发挥代表大会的最高领导机关作用。但目前条件不具备。将来可考虑实行代表大会常任制。每届代表一经选出,任期五年,在任期内如有必要,即可召开会议,审议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决定重大事宜。


4、关于顾问委员会:


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在一九八二年明确指出,设顾问委员会是过渡形式,经过十至十五年取消。如何逐步实现这个设想,请中顾委提出方案。


5、关于纪律检查委员会:


今后,法纪和政纪案件分别由国家司法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处理,纪委应集中力量抓好党纪、党风。各级纪委常驻各部门的纪检组原则上可以撤销。请中纪委提出改革方案。


6、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1)进一步明确,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向选举它的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执行其决定。


(2)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健全党内的表决制度和选举制度,制订维护集体领导的具体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人实行必要的纪律制约和民主监督。


(3)制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办法和纪检工作规则。


(4)党的重大决策要听取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要提高党的领导机关活动对党员的开放程度,及时向全党通报情况,并逐步形成制度。


四、权力下放


1、权力下放的基本原则:


在保证全国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凡是适于下边管的事,都应由下边去决定和执行;适于地方管的事,交给地方去管;适于企事业单位管的事,交给企事业管;适于群众组织和群众自己管的事,由它们自己管。


2、重点是扩大企业和中心城市的权力: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随着政企分开,企业的自主权应当进一步落实。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的作用将显著提高。因此,下放权力必须以扩大企业和中心城市的权力为重点。凡是规定下放到城市和企业的权力,一律不得截留。这是打破条块分割的必要措施。


3、相应改革规章制度:


下放权力,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通过一个文件解决所有的问题。各级各部门都应从全局出发,结合转变职能和改革机构,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基层意见,逐项作出具体规定,形成制度。


五、机构改革


1、机构改革的原则和实施:


机构改革应同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并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实行政企分开为关键。这项工作应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展开,但不应强求上下“机构对口”。现在就要抓紧研究和设计改革中央政府机构的方案,经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2、妥善处理机构变动中的人员安排:


机构改革要做到工作能正常运转,人员有妥善安排。从总体看,现有人员主要是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业务素质不够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员太多,综合、监督、调节、信息、咨询、法律等部门和某些企事业单位则需要增员。应抓紧转移人员,合理调整分布,同时抓紧做好人员转移前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以减缓改革过程中的困难,使现有人员各得其所。今后,各级政府应及时公布准备增员的部门和单位名单,凡自愿转入这些部门和单位工作的人员,都有权前往这些部门应聘或应试,原单位不得留难。


3、建立对机构和编制的约束机制:


为了防止机构和编制的再度膨胀,必须严格实行定编定员的制度,并用法律手段和预算手段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行政经费进行“硬约束”。


4、逐步建立行政工作的合理规范,提高工作效率:


改革机构,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行政工作的合理规范和提高办事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各级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职责,以及办事程序,都要用行政法规和制度明确下来。必须层层建立责任制,特别是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改变实际上无人承担责任而又效率不高的状况。


六、人事制度改革


1、加快领导干部年轻化:


首先是加快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年轻化,为此,建议在十三大和十四大之间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选举,进一步实行新老交替。


2、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1)设立国家人事部,主管起草国家公务员法规和提出各种配套措施,负责职位调查和分类,组织国家公务员考试,并直接管理一定层次的高级公务员。


(2)尽快


制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先在国务院各部门和部分省市人民政府试行。待条件成熟后,由全国人大修改通过,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法》。


(3)选调一批有现代管理知识、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志,在北京和若干城市筹建有权威、有水平的国家行政学院。


3、实行人事分类管理:


(1)党务系统人员,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管理。


(2)政务类的国家公务员,由各级党委推荐,按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


(3)业务类的国家公务员,由政府人事部门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或《国家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4)对人大、法院、检察院的人员,实行类似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5)对其他各类人员,应充分体现各类人员的具体特点,原则上由所在组织或单位依据各自的章程或条例进行管理。


4、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实行人事分类管理,需要创造人员能合理流动、职业有选择余地的社会条件。需要制定一些具体规定,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逐步放开人员流动,并使企业、教育、科技、文艺工作者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先流动起来。


5、实行任期制:


由选举产生的各级党政领导人实行任期制。在任期内,无特殊理由,一般不调离或交流。任职期满,没有继续当选,又未到退休年龄的,应根据本人实际条件,能上能下,改做其他工作;其中符合公务员条件的,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公务员系列。任职期满,没有继续当选,而又到了退休年龄的,同其他国家公务员一样,严格实行退休制。


6、改革退休制度:


现行的退休制度弊病不少,需要结合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和建立社会统筹退休基金,尽快制定互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七、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1、协商对话的主要原则:


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传统,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的情况要让人民群众知道,重大的决策要由人民群众参加讨论。


2、建立协商对话的制度:


当前要办的,是制定具体的办法和规定,明确哪些重大的情况,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让人民群众知道;哪些重大的决策,通过什么形式,让人民群众参加讨论;哪些问题,在什么范围、什么层次征得人民群众同意后才作决定。


例如可考虑规定:


(1)政治局、国务院、人大常委会讨论的重大问题及其决定,除特殊事项外,及时向全国公布;


(2)物价政策及分配政策的重大变动,要同可能波及利益的那部分群众协商;


(3)城市公用事业的重点投资项目,可由该市公民或人大代表投票公决;


(4)企事业单位福利基金的分配原则,可由本单位职工讨论决定。此外,还可以考虑逐步建立中央和省(市


、区)两级主要领导人同某些基层单位(工厂、商店、学校等)定期联系并同基层群众进行对话恳谈的制度,等等。


3、沟通协商对话渠道:


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都应是协商对话的重要渠道。同时,还要注意开辟新的渠道,包括组织一些受到群众信任的、新的代表人物开展协商对话。


八、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从办得到的事做起:


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克服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根本在于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有秩序、有步骤、扎扎实实地进行,不宜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2、改进人大工作:


(1)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在逐步实现委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委员的专职化。这一工作,从七届人大起,就要开始着手。


(2)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


(3)适当增加非共产党员在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中的比例。


3、更好地协调政府与人大的关系:


(1)各级党委及其常委会有责任协调人大和政府的关系。在各级人大常委内部有必要设立党组。重要的问题先在党内统一思想,避免把党内的不同意见带到人大去。


(2)制定党员代表和委员在人大活动的具体规定,明确哪类问题党员代表必须按党的决定表态,哪类问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4、制定保障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法规:


宪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现在的问题是缺少具体的制度和法规。应抓紧制定若干有关保障公民权利和公民申诉的法规,争取在七届人大期间(1988一1993)陆续颁布实施。


5、改进选举制度:


(1)各类选举原则上均应依法实行差额选举。


(2)不再层层下达代表结构比例的指标,提名和选举均以地区为主,辅之以界别(由法定的团体提名和选出)。明确规定上届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可担任下届的当然代表(例如上届政治局委员可担任下届党代会代表,上届委员长、副委员长可担任下届人大代表等)。


(3)改进介绍候选人的制度。


6、加强对各级领导人的民主监督:


制定具体的法规和制度,完善党内民主监督以及社会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这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政策持续稳定的重要措施。


7、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1)加强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工作,并逐步制度化。


(2)人民政协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人大或政府提出建议案。


8、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体制:


(1)党和群众团体的关系也要理顺,使群众团体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各种群众团体,特别是工会


,今后应在代表群众方面起更大作用。


(2)有同志建议,将来的方向,除共青团仍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外,对其他群众团体实行以本系统垂直领导为主的体制。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论定,可以暂且放一放。


(3)现在群众团体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它们与各自代表的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参与管理、监督和协商对话等各种活动。因此,工作重点应放在基层,而不是放在领导机关。


(4)科协、文联、作协等团体的全国性组织,与其要它们起领导机关的作用,不如让它们起某种类似联谊会的作用。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九、加强法制建设


1、用法制保障和推进改革:


法制健全,是我们治理国家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宪依法。要经常加强法制教育,使每个公民包括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都懂得,遵守法律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当前,特别要强调使法制成为改革的保障,并且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走上制度化。


2、政法工作体制改革:


(1)在政法体制上也要实行党政分开。法院、检察院应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办案程序,不宜再用党委领导下的公、检、法“联合办案”的形式。


(2)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政法委员会可考虑逐步由政法工作的领导机构转变为调研和协调机构,地(市)委和县(市)委的政法委可逐步撤销。


(3)明确规定各级法官、检察官的任职资格要求,延长法官、检察官的任期,规定在任期内无违法行为和重大过失不得免职或调离,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国家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这是加强法制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


(4)改变国家包办律师事务的现状,制定律师活动的有关法律或条例,推动律师事务的开展,完善辩护制度。


3、抓紧行政立法: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行政立法的工作量很大。同加强行政立法相适应,还要加强行政法庭的建设。


4、近期要制定的法规:


除经济法规外,主要有《国家机关编制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新闻和出版法》、《社团法》、《游行集会法》、《律师事务法》等等。如条件不具备,也可考虑先制定条例。除法律外,还有许多规章制度也要尽快制定,不一一列举。


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把握的一些原则


1、保证安定团结:


在我国,安定团结是顺利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基本条件,没有安定团结,什么事都办不成。必


须以谨慎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可失去警惕,今后很长时期内,专政的职能不可忽视。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内容,都应当有利于促进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秩序。


2、兴利除弊,发扬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注意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现行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一定要克服,但不能丢掉我们好的东西,特别是不能丢掉我们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问题比较快,决定了就办的优势。


3、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应由中央统一部署,慎重从事。当然,事前考虑再周全,也难免出点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也只有靠坚定不移地排除阻力,推进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制度来解决,决不能退回去。


4、不要一刀切:


各级各地情况不同,改革的方向应当明确,具体措施应当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边远地区的改革应采取更为稳妥和切合当地实际的步骤。经济特区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军队的改革部署由中央军委另行决定。


5、上下结合,党作表率:


一些改革,如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需要从上至下进行;也有一些改革,中央确定大的原则后,地方、基层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不搞一刀切,例如地方和基层的党政分开,领导干部年轻化,加强基层民主与开展协商对话等等。这样有利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带个好头,中央带个好头,十分重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当积极地投身到政治体制改革中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十一、其他几个重要问题


1、改革的大体进程:


政治体制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各项改革,必然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设想十三大后开始布局,党政分开、党的制度建设、机构改革和建立协商对话制度,抓得紧,通过三至五年可以有一个基本格局。其他各项改革都应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逐步实施,但不可能很快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有个过程,才能逐步走上轨道,配起套来。


2、政治体制改革的宣传:


政治体制改革很敏感,宣传性的报纸必须同中央的提法保持一致。但学术刊物、内部刊物应该搞得活跃些,组织一些专门问题的讨论,这对发展理论和指导实践有利。


3、党章和法律的修改:


中央办公厅已牵头起草了一份部分修改党章某些条款的文件。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内容,还涉及某些立法的修改,建议由人大法工委


牵头,组织研究


user avatar   liu-he-94-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曹操赤壁之战败了之后,张松拿着西蜀地形图找他,曹操故意装的不在乎的样子。最后刘备入蜀。

刘备入蜀之后,曹操手下一个叫刘晔的说,西蜀民心不稳,赶紧去打,曹操拒绝。结果刘备坐稳了成都之后隔了n年邓艾才把蜀国给灭了。

求曹操心理阴影面积……

我在想,是曹操不聪明吗?还是他的智囊团不聪明?其实都不是。

当时曹操不拿西蜀地形图有他自己的考虑。当时灭了袁绍袁术一路直入荆州,最后赤壁之战被打成狗,自此曹操决定,屯田养兵,恢复元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所以,一个团队最后拍板的永远是领导。根本就没有那种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采纳得出一个综合结果的团队。每次看到曹操笑嘻嘻地说,你的想法正合我意啊,英雄所见略同啊等等,其实曹操内心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只不过是在团结下属,一旦有谁想法和他一致就大呼知我者莫若XXX也。

因此,一个团队的走向很大部分是由领导决定的,而手下办事的人,智囊团等等只是在领导框架上的修修补补。所以说为什么会说话的,站队快的,往往倍受领导青睐。




           

相关话题

  宋徽宗在金国生了14个孩子,是不是代表他在金国待遇不错? 
  如果有人可以有一次重生的机会,历史会发生什么改变么? 
  如果现代发生战争,您认为是否还会出现像抗日战争时那样的汉奸? 
  《天龙八部》讲的是什么故事? 
  军功爵制选官能世袭吗? 
  淞沪会战是抗战中打的最惨烈的战役吗? 
  历史上生动诠释「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为什么发明贬义词?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幕府时代一位日本大儒曾和一名西洋传教士辩论,使得西洋传教士改信儒教,请问儒者姓名? 
  你有没有看一眼就爱上的文物?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网络上有这么多人喷 C919?
下一个讨论
年轻时一味追求高工资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样真的有利吗?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