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文)别再问「媒体应该取什么标题」这样的问题了,你们就欺负我手机没法加黑体是么?我在答案里面写的很清楚了,在标题中使用「青少年」比「90后」、「高中生」更合适。因为社会应该正确看待青少年的除了德育之外的教育问题,而不是仅仅重视90后高中生。另外,青少年这个集合名词覆盖面比较广,其本身是泛指,而且每个人都有青少年时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当过90后,其针对性没有原标题那么强烈,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小的多。
————————————
这是一个悲剧。目测很快就会有很多批评家加入进来,批评学生残暴,批评社会麻木,批评学校应试教育,批评家长漠不关心…批评总是最简单的,这个社会也从来不缺乏所谓的批评家。可惜社会并不是在风凉话中进步的。
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就是没有特别的看法。一方面,这并不是普遍现象,没有重要的分析价值。全国高中生那么多,出现几个特别的人是很正常的。题主就这个问题询问看法,无异于问别人"这个鸡蛋有三个蛋黄,你怎么看?"无论我怎么看,都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这就是普通的抢劫杀人事件,自然大家就应该像看待普通暴力事件那样看待。但是引用材料里面特别强调了"高中"、"90后"等字眼,媒体的用心险恶可见一斑,如果再提及以下这两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民族信仰,那真的就绝了。所以在这段材料中,我看到的并不是凶手怎样,而是我们的媒体究竟要强奸我们到什么时候。
更新一下
媒体并不是说在报道的时候不可以我们主体分析,但是就这个事件来看,"90后","高中生"这个群体与杀人事件并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认为这是媒体乱贴标签行为。另外,就算媒体打算唤起对于心里边缘青少年问题的关注,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这件事情来进行表态,要知道抢劫杀人到底是多大的影响,对这个群体造成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可能取得的上述的潜在积极效应。
再解释一下媒体强奸我们。大家要知道,新闻报道的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对你的观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的典故。这件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新闻可以改成「多名青少年多地连环抢劫杀人」,在后面介绍一下他们是离校高中生,可能更容易唤起人们对于「青少年」这个群体的重视,达到正确的目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篇报道,脑子里面只有对于90后高中生这个群体的负面印象,因为从90后高中生这个群体,我们需要进行思维分析才能上升到更高一层的青少年群体,但是很少有人看新闻的时候还会想这么多。所以用青少年还是用90后高中生,产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而到底用哪个,选择权在媒体手里,大众只有被动接受。
理论分析总是枯燥无味的,看不懂的,我最后给个简单的例子:
(仅为例子,不影射任何观点,原来的农民工例子又戳到了某些人的G点,这次我自嘲行了吧…)
「春节期间公安机关抓获多名小偷」
「春节期间公安机关抓获多名山东籍小偷」
「春节期间公安机关抓获多名韩姓小偷」
「春节期间公安机关抓获多名中国籍小偷」
倾向性就很明显了吧。
二次补充:
有人认为"90后高中生"属于客观事实,对于客观事实,媒体报道没有错误。
这个说法需要反过来看。报道客观事实,没有错误。但是客观事实有很多,只有目的地选择其中某些来报道就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了。这个事件中,仅仅提到案犯是90后高中生,却忽略了对于分析暴力凶杀分子犯罪心理更重要的内容,比如教育环境,成长史等,简单粗暴的帖标签,我认为这不是新闻媒体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如果你认为"有选择性的报道客观事实"是没错的话,那么你大错特错了。请看我为你设计的例子:
(原来的水缸例子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更改一个。还是不影射任何现实问题)
餐馆:"大家先把食物中毒的人送往医院救人要紧,放心我不会跑路的,我是政协委员,出了事情我不会逃避的。"
媒体:顾客食物中毒,餐馆业主面对记者自称"我是政协委员"
媒体说的却实是客观事实,但是你所理解的事件已经不是事实了。
三次补充:
对于媒体标题党(事实上这件事情不能算是标题党,只能算是倾向性的标题)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认为并无主观恶意(N方系某些媒体他们不在此列),只是这样做可以吸引眼球。我希望媒体都能在守住自己节操的前提下来吸引眼球。
利益相关:
非高中生,非90后,非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