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三国时期吴国两宫之争对吴国的危害有哪些? 第1页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宫之争是对孙吴影响重大的政治事件,只因史料记载不详,孙吴被认为是割据政权,使人们对这件事关注不够。远不如曹丕和曹植之争议论多,甚至还不如刘备处理刘封给刘禅铺路具有话题性。

尽管三国因战争、天灾导致人口锐减,可占据长江以南的孙吴,并对控制今日之两广,将领土扩展到今越南,依旧可称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孙吴末期人口约为九百万,跟约人口千万贵霜帝国、约八百万的安息帝国为同量级国家,只是杠不过罗马帝国。就这样连还有人把贵霜、安息跟罗马、汉朝并列为世界四大国家,孙吴就吃亏在中国是常常统一的大国,久而久之人们一看到割据政权就觉得是小国。

即是说我们完全能够将孙吴的政治斗争视作大国历史事件,并非一般军阀政权的小打小闹。

我个人观点,所谓的二宫之争并不实际存在,一方是以陆逊为首的四大家族,陆逊一方有明确的联姻关系,政治立场明确。另一方明面上是以步骘为首的鲁王党,鲁王党却像是东拼西凑而成,并不像是一个巩固的党派,故我认为这根本就是孙权通过鲁王党打压陆逊等四大家族的手段。

要解构太子党,必须从先主孙策说起,他有两个女儿,一女先嫁给吴郡顾邵,于顾邵病逝后改嫁陆逊。另一女嫁给朱治之子朱纪,朱纪的哥哥朱然是孙吴手握重兵的名将,备受孙权恩宠。陆逊和朱纪、顾邵三人为连襟。朱然之子施绩于太子党中被视作代表性人物之一。

顾邵正是太子四友之一顾谭的父亲,同时他还有个妻子是陆逊的妹妹,而他生母为陆康之女。二宫之争两位关键人物顾谭、顾承就是陆逊的亲外甥,他们的外祖母还是陆氏。即是说吴郡顾家和陆家的关系,就跟曹氏与夏侯一样几乎可视作同一家族。

此时孙吴开国重臣张昭已死,他的儿子张承有两个女儿,一位嫁给太子孙和,另一位嫁给陆逊之子陆抗,相当于孙和和陆抗是连襟。这两女孩又是张承跟谁所生呢?她们的母亲是孙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女,今威北将军诸葛恪之妹。还有个兄弟诸葛融坐镇公安,统领诸葛瑾的旧部。

孙权的女婿朱据被认为文武兼资,被视为接替吕蒙、张温的人选,尽管他没有明确跟陆逊一党联姻,却跟陆、顾一样为吴郡大姓,此前的张温则是陆逊一伙的可能性就已经很高,故吴郡四姓张、顾、陆、朱为联合势力。

滕胤本是青徐士族南迁,父辈并不出名,但从孙权维持跟滕胤联姻看来,这个家族势力不容小观。滕胤的世家跟刘繇世家有姻亲,孙权还非常喜欢刘繇的儿子刘基,并将刘基之女嫁给孙霸。滕胤一个女儿嫁给孙权母舅吴景之孙吴纂为妻,另一女嫁给诸葛恪之子诸葛竦为妻。

记不住以上人物关系并不重要,只要能明白陆、顾、张、诸葛、朱、滕各大家族为紧密的联姻关系即可,最后能让他们利益最大化的是张家有一个女儿是孙和的太子妃,一旦孙和登基,各大家族将会更显贵,成为整个孙吴政权的主导。

太子四人党:陆逊、顾谭、张休、诸葛恪、朱然

吴郡四大家族:张温、陆抗、顾谭、朱据

鲁王党跟太子党相比,其关系就散乱得多。名位最高的步骘跟陆逊、朱然、诸葛瑾等在荆州共事多年,跟诸葛瑾还是青年时期的好友,众臣相处和睦,从没有过什么争端。他会跟陆逊等人撕破脸的可能性本就不大,我认为史书认为他是鲁王党的依据源于全琮,全琮娶步夫人之女孙鲁班为妻,全琮则明显才是鲁王最大强硬支持者。

就是说即便步骘算鲁王党,也是被全琮夫妻摆上台,潜在里是孙权给摆上台。孙大虎和孙小虎姐妹的关系也写的很明白,大虎让小虎一同支持鲁王,小虎的丈夫是朱据,她不愿听从,姐妹关系破裂。

吕岱跟全琮的关系也并不明确,这人常年在外统兵,远离孙吴政治核心,根本没有明确的立场。只是潘濬病逝后,吕岱作为接替者成为陆逊的副手,一同管理荆州政务。孙吴政权有两大行政中枢,一是吴京建邺,另一处是孙权称帝之处武昌,分别支配着扬州、荆州。

早前由太子孙登坐镇武昌,以陆逊、诸葛瑾、潘濬为辅佐,实则陆逊是治理荆州实际执行人。陆逊、诸葛瑾、朱然、步骘、吕岱的部队分驻荆州各地,孙权把吕岱调入武昌负责行政,就是为了换换氛围。

在史料上根本看不到吕岱跟鲁王党有什么直接交集,只不过吕岱跟全琮、步骘都是徐州南部士族。可是算来张昭、诸葛瑾谁不是徐州人?张承还写信拍吕岱马屁,吕岱跟陆逊一党关系并不是恶劣。

吕据是鲁王党同样牵强,他父亲吕范是孙策好友,自己的功绩都是跟潘濬、朱然混出来的。最大关联是因为他父亲吕范是广陵系的老领导,徐盛、全琮、孙韶全是吕范的老部下,若是吕范出任吴大司马多活几年,其政治影响力就明显了。

上述总结,鲁王党的代表人物根本不像太子党那样有紧密政治利益,论实力、论紧密都不是能够跟太子党抗衡的势力。而就是这样的势力,居然能跟陆逊等各大家族斗的有来有回,幕后支持者正是孙权本人无疑。

鲁王党最关键一位代表人物是中书令孙弘,此人对扳倒太子党出力最多,而孙吴的中书令简直就是孙权执行政令的手臂,位虽不高权势却极重,若无皇帝直接支持绝没法嚣张到这等地步。加之孙权早年利用亲信吕壹构陷群臣,均能看出孙权就是有意对付以陆逊为首的各大家族。

看上去全琮为了权力敢跟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陆逊撕破脸,这背后更多的是全琮担当着孙权重要的棋子,不见得全琮拥有强烈个人意志。回忆全琮青年之时,他与好友陆绩、顾邵一同拜访庞统。最后跟陆、顾二家撕破脸,真是本人所愿么?尽管全琮是一位将才,但作为政治家就正如庞统所言,智力不多。

孙权意不在彻底扳倒,而在于削弱各大家族对皇权的影响力。孙氏王朝因与各家大族联手而建立,至于孙权晚年的政治格局已经定型。只是孙权并不甘心皇权受制于重臣,孙吴历来被诟病的就是军队并不集中于君主之手,手握重兵的陆逊、朱然、诸葛瑾、步骘、全琮等,谁不是当时各家族的代表人物?而以陆逊为首的政治集团在孙权还没死时就已占有大半江山,一旦孙权死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况,真说不清楚。


但是孙权发动的二宫之争弊病远大于利,各家大族架空孙氏皇权,仍不失为稳定孙吴帝国一种办法,孙权就是依靠这种政治模式走到今日。孙权发动的政治斗争不但没有加固孙氏中央集权,还对孙吴新旧重臣进行沉重的打击,一方面能稳固大局的重臣先后病逝,给予年轻人太大的斗争空间。另一方面被寄托厚望的年轻精英倒台,缺乏能者把控局势。

首先陆逊其人德才兼备,辅佐孙登亦并无过失,是世间难得的诚之长者。孙权却连他都不信任,以致陆逊活活气死。年轻一辈中最擅长理政的是顾谭,其人精明思辨,可弥补刚愎自用的诸葛恪。特别要指出一点,东晋江东士族领袖顾荣是顾谭的同辈兄弟,若非有顾荣的支持,司马睿很难在江东站稳阵脚。张休、顾承于芍陂之战表现活跃,即便没有过人军事才华,也是可以托付兵权的人物。

陆逊死后,由全琮和朱然出任左右大司马,共为大都督。两人的情况跟国蜂、剑鹰时期很像,他们能活到孙权死后,就是国家正副主席。此前还有朱据接替步骘成为丞相,被孙弘借机杀死。以朱据谦虚的性格,很适合稳定大局,由他压住诸葛恪最适合不过。

孙吴丞相顺序:顾雍——陆逊——步骘——朱据

赤乌年间军权:陆逊为右都护——诸葛瑾为左都护——朱然为左护军——全琮为右护军


诸葛恪和吕岱分接陆逊的实权,结果朱然、全琮都死在孙权之前,没能辅政。吕岱一向远离政治核心,也不在名单里。就只能诸葛恪能用,早前陆逊就嫌弃诸葛恪,诸葛亮还专程写信给陆逊,认为诸葛恪性格疏漏不适合管理财政方面的事情。

孙权、陆逊、诸葛瑾、诸葛亮都明白诸葛恪不能独担重任,可是孙权没有办法,他临死之前已无人可用。诸葛恪上台后,跟老队友施绩并不融洽,外甥女婿陆抗也没能很快被扶持上去,其人虽有才却没有凝聚人心的才干。

诸葛恪能从二宫之争里起死回生,自也有他过人之处。他历来对孙权的政治理念很明白,就算全琮、朱然、朱据活下去也是要给诸葛恪让位的,但需要顾谭、张休弥补性格疏漏的不足会更好一些。诸葛恪上台后推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开放了市场,获得了许多民心。只是太急迫建立功业,强行北伐落得政治资本全无,遭到孙吴内部肃清。

孙吴因此陷入长久内斗中,不稳定的政治局势浪费了十多年对外发展时间,没能够有效利用毌丘俭、诸葛诞之乱击垮曹魏,孙吴的衰落可以说就是由二宫之争为始。




  

相关话题

  谁是真正导致蜀汉衰落的凶手? 
  三国演义中,郭嘉的事迹有哪些? 
  改革真的只是利益集团在阻碍这么简单么,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南宋怎么做才能抵御住蒙古的入侵?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没有关于投降的规定? 
  世界史中有哪些和三家分晋相近的例子? 
  如何看待唐史教授黄永年认为李世民改史? 
  为什么宋朝这个朝代名将这么少,是否是因为宋朝军事拉胯的原因?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日本战国时代顿顿吃饭团就是人上人了吗? 

前一个讨论
日本战国时期的公卿生存状态是怎样(具体的收入来源)?
下一个讨论
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怎么样?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