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初年修建的绥远(呼和浩特)驻防旗城,就是针对外蒙和准噶尔准备的。
清朝康熙末年到雍正年间,与准噶尔开战是,北路清军大营在外蒙古西陲的乌里雅苏台与科布多。当地气候寒冷,难以阻止屯田,清朝就启用内务府下山西投充商人承运军粮。将河套周边地区出产的粮食,用驼队接力的形式,经过8000多里长途跋涉,运到乌里雅苏台与科布多两处大营。
当时北路清军又2.5万战兵和约2万厮役。战兵以八旗、内属蒙古(察哈尔与土默特)、外蒙古部分蒙古王公的苏木箭丁、黑龙江等地索伦兵和汉兵绿营组成。厮役主要是绿营和一些发配的囚徒罪臣等等。
因为运粮实在困难,都是先连续运送三四年粮食,积攒起来,才能供应这2.5万战兵和2万厮役打几个月的仗。和通泊之战,就是如此。
雍正中期,清军和准噶尔军各经历过一次惨败后,双方暂时议和。
清朝认为,在外蒙古维持庞大的兵力,军费和粮饷运输的开销实在过大。于是决定仅在库伦、塔尔厮等外蒙古战略要冲地点维持尽量少的兵力,2万多大军悉数撤回。
在内蒙古的绥远等地,修建一系列驻防旗城,安置撤回的旗兵和土默特兵。而且位于靠近粮食出产地河套地区,有充足的粮食和饷银供应驻防兵。
一旦外蒙古又有事,或与准格尔再度爆发战争,再以内蒙古绥远等地为前进出发基地,向外蒙古集结。
乾隆年间再征准噶尔时,北路清军3万人当中,蒙古兵的比例最大(由外蒙古各部王公的苏木箭丁、内属蒙古察哈尔八旗、内属蒙古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兵等组成),其次是旗兵(即绥远驻防、山西右玉驻防、张家口驻防与京师八旗),然后是黑龙江索伦与八虎尔兵等这及部分。
北路清军基本都是满蒙和索伦兵。西路清军(在新疆哈密等地集结)里的陕甘绿营兵比较多。
归化城,是明朝那个漠南右翼土默特的俺达汗主持修建的。绥远驻防旗城,乾隆二年修建。这两个城挨在一起。“归化”、“绥远”,各取一个字,就是归绥,即今天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