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涉及到一个重大课题:文明会在什么地方产生?
先说下什么是文明。文明在中文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形容词,这个人很礼貌很文明。
另一个意思是名词,指的是一种社会组织结构。有的人类在18世纪还在丛林里,没有组织结构,各自为生,这就叫没有文明。
假如有些部落把人组织在一起,有首领,有习俗,有等级结构,如何生产劳动,人和人之间什么关系,如何祭祀,娶几个老婆,首领死了还要杀几个人给他陪葬……这就叫有了文明。只是这种文明不是很文明,是要抛弃的,再古老也不行。
四大文明古国,这个文明就是名词,指的是产生了文明,而不是说这四个国家在古代特别文明。其实一点都不文明,都很野蛮。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到底什么地方能产生文明?
关于孕育文明的地方,环境太差不能孕育文明,比如南极和撒哈拉沙漠,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到今天也不能产生文明,这点大家都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什么呢,环境太好也不能产生文明。比如非洲,很多人认为太热环境差,其实非洲的环境很好,温度适宜,没有冬季,夏季温度也并不高。很多人以为黑人是因为非洲太热而晒黑的,其实是因为紫外线太强才黑的。非洲的气温夏天还没有北京高,很多黑人在北京还热中暑了。
非洲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饿了就爬树摘香蕉吃,不需要种植,不能形成生产协作关系。
想吃荤就打野鹿吃,天气太热又不能储存,导致他们不能形成仓储分配等机制。
想要女人了,打晕一个抗回去就行,导致他们无法形成婚姻家庭关系。
………
所以到西方人进入非洲的时候,黑人还生活在树上,跟猴子无异。有口头语言,没有文字。也就是说,没有文明。
现在流行一个词:躺平。
产生文明就如同奋斗,一个人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过大,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无法克服,他就不会去奋斗,肯定会躺平,就同南极不能产生文明一样。
一个人条件太好,也不会去奋斗,比如王思聪,他其实也是躺平的,只是没人敢说他躺平。他根本就不需要奋斗。
人类文明也是,不会自发产生文明,都是被逼到一定的份上才产生的。压力太大或太小都不行。
北美水草丰美的地方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华夏一样的文明?既然是水草丰美,可能条件太好了。
而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先天条件都不太好,都有生存困难,但努努力又可以克服,群体劳动才能克服,所以就产生了文明。
比如中国,中国人的祖先生活在山西陕西河南一带,条件贫瘠,很难生存。但有了黄河,做坝引水,也能获得农业高产。这些活动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组织大量人口一起协作才可以。有了生产协作,有了组织关系,有了领导人物………然后窟嚓一声,文明产生了。
偶尔气候不好,河水泛滥,满过大堤,又要治理水灾,大禹的形象就是这么来的。
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也都是守着河流来的,尼罗河,恒河,幼发拉第河和抵格里斯河。所以,他们也都有大洪水的传说。
地球上那些草原丛林,反而诞生不了文明。
谢邀。
长文预警,想直接看结论的可以只看黑体字
这个问题可以分作两部分来回答:
为什么在北美平原的大河流域没有形成发达的文明?
为什么在环境较为恶劣的秘鲁最终孕育出了发达的文明?
再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关于人们认知上的一些误区:
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认为,在哥伦布到来之前的美洲,只有在今天的墨西哥谷地、尤卡坦和秘鲁形成了较为高级的阿兹特克、玛雅和印加文明。只有在今天墨西哥和秘鲁的以上所述地区,才形成了具有复杂社会体系、人口稠密且具有发达城市的高级农业文明。
至于美洲其他的地区,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这些地方的原住民人既没有稠密的人口,也没有形成发达的文明,其居民也大多处于渔猎采集或是简单的农业社会,没有形成复杂的社会等级。总的来说他们处于一种类似今天西伯利亚原住民的生活状态,这个问题此前的一些回答也是有着这种类似的心态。
形成这种片面看法的主要原因是对前哥伦布时代美洲文明片面的了解,这是大众对其缺乏关注所导致的。事实上在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除了偏远的极北和极度干旱的阿塔卡马沙漠,只要是适宜人类生活的区域,绝大多数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原住民聚落和文明区域。这些原住民聚集区不仅有着相当可观的人口,还有着成规模的大型定居点和复杂的社会体系。我们今天将会通过分析位于北美东部和西部的两个大型原住民定居区——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密西西比文明大型定居点卡霍基亚(Cahokia),和科罗拉多高原的阿纳萨齐(Anasazi)文明定居点弗德台地(Mesa Verde),来解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人们对于密西西比文明(Mississippian culture)的首次认识开始于1539年5月30日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探险,这位征服者乘坐驳船从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上,在接下来的四年中造访了密西西比流域的大片土地,呈现在西班牙人眼中的是“极其珍贵的惊鸿一瞥”,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被一览无余的展现在欧洲人面前。
根据西班牙人的记录,这些地区是“一片大型城镇密布之地”“在一座城镇里就可以看到另两三座城”。 每座城市都用土墙、 巨大的护城河与神射手来自卫。“德索托所遇见的印第安文明在今天被称作喀多(Caddo)文化,在当时属于密西西比文明的一个分支。早在公元9世纪开始,北美的密西西比人就已经在北美大陆的东部、东南部、中部及中西部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型土墩、神庙和墓葬建筑了。
在所有已知被发现的密西西比酋邦里,最大的城邦是卡霍基亚(Cahokia)。这一遗址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科林斯维尔附近。在12世纪,它曾经是是北美洲规模最大的城市,有着不下5万的人口规模、大规模的农业,广袤的贸易网络和复杂的社会体系。
卡霍基亚遗址的中心位于僧侣土墩(Monk's Mound),长316米、宽241米、高30米。是当时这一区域的宗教圣地和举行宗教仪式庆典的主要场所。单从土方用量来计算的话,它的总体积可以和吉萨的大金字塔相提并论。
能够养活数量如此庞大的人口,卡霍基亚的成功得益于公元800年霍普韦尔人(Hopewell culture)对于玉米培植的重大成功。通过培育出适应北部气候寒冷、 生长季节较短、 夏季更长等当地条件的地方玉米品种,密西西比人得以养活数量巨大的人口。卡霍基亚还是当时密西西比流域的商业中心,卡霍基亚的工匠从四方的贸易中获取铜、大平原的野牛皮、太平洋沿岸的鲨鱼牙齿以及威斯康辛的玄武岩作为原材料,加工成各种成品以后,再出口到其他地区。
作为密西西比人巨大且复杂的大型古代都会,卡霍基亚能够动用大批工人修筑巨型的土墩和其他建筑工程,反应出了酋邦统治者的权利已经被确立,社会阶级的不平等也开始被制度化。作为这一地区的超级强权,卡霍基亚能够号令四周较小的酋邦,控制他们的移民成为劳工,卡霍基亚的大酋长控制周围的小酋长,小酋长控制着更小的村镇酋邦……在这个时代,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
但是好景不长,在经历了它的极盛时期后,中密西西比河地区的人口规模在公元1100年后就开始不断下降,卡霍基亚也在此后不断地衰弱下去,洪水、地震和火灾造访了这座城市。到了公元1350年, 卡霍基亚被人为的抛弃了,该城邦几乎人去楼空,从此以后, 墨西哥以北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印第安社群了。
是谁毁灭了卡霍基亚?没有证据显示卡霍基亚是被外族的入侵攻陷的,卡霍基亚是这一带最为强大的城邦,但它还是悄无声息地解体了。在所有可能解释卡霍基亚因何消亡的解释里面,最大的可能属于引入种植玉米所带来的环境灾难,卡霍基亚人自己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随着玉米在今天美国东部种植的扩散,粮食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卡霍基亚的居民人口数量的增长。随着玉米需求的不断增加,新的耕地也被不断开垦。由于缺乏砍伐大片森林的铁斧(密西西比人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密西西比人使用放火烧林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耕地空间。随着森林植被遭到不断破坏,每到夏季,降雨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密西西比河,大大增加了洪水和泥石流的几率。卡霍基亚的玉米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饱受洪涝侵袭的,根据沉积物数据显示,那个时代的密西西比河水位上升了10米。
在洪水来临时,卡霍基亚的统治阶级不仅没能抵御住灾难,相反,他们把事情搞得更加糟糕了,一连串的灾难让人们开始怀疑这座城市的统治者和祭司阶级统治的合法性。13世纪的一场地震更加动摇了这座城市的根基……这座城市很可能是在内战中倾覆的。不仅仅是卡霍基亚,考古显示,在12世纪至14世纪,伴随着玉米的种植,数场灾难光顾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众多印第安人聚居地。
因为开垦森林所引起的环境灾难而毁灭?事实上,这个假说几乎适用于所有北美洲文明与中美洲文明的覆灭原因(南美洲的文明似乎有着更为直接的原因)相似的例子还发生在墨西哥古代最大的神殿城市——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上。
在特奥蒂瓦坎,所有建筑的外表和地面都以石膏涂白,在今天的尤卡坦地区,玛雅人用传统方法烧制石灰,所需木材的用量是10倍以上的石灰石用量。为了获得炭炉所需的碳,特奥蒂瓦坎的工匠们干脆直接放火烧林,接下来所发生的就是河流干涸,水土流失,农业歉收,暴乱四起。这座伟大的城市最终在650年遭到了遗弃——如今特奥蒂瓦坎遗址附近的不毛丘陵和荒山可能就是这个假说的一个证明。
和北美洲东部的筑丘人不同,居住在今天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阿纳萨齐人选择了一种绝大多数文明不曾采用的生活方式。
阿纳萨齐人生活的地方位于今天犹他、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交界的地方。在霍皮语里,“阿纳萨齐”意为先古的民族,他们是此后普韦布洛(Puebulo)印第安人的祖先。生活在这块贫瘠而又半干旱的土地上,在12世纪,阿纳萨齐人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他们的文明诞生于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之上,他们是那个时代北美洲最成功的崖居者。
阿纳萨齐人在悬崖峭壁上开辟出自己的洞穴作为他们的居住场所。这些洞穴有大有小,错落有致。阿纳萨齐人的聚落包括了祭司用的神殿、天文台以及酋长的居所。他们还会在自己居住的峡谷里栽种树木美化环境……除了弗德台地之外,另一个著名的阿纳萨齐定居点是查科峡谷(Chaco Canyon),干旱的环境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定居点都保存完好,以供后人参观。
在13世纪,一度繁盛的阿纳萨齐文化在突然之间消失了。阿纳萨齐人放弃了自己居住的悬崖,开始朝别处迁徙。他们拖家带口的展开了新的生活,就此消失在记录里……数个世纪后,霍皮人(Hopi)、祖尼人(Zuni)、阿科马人(Acoma)及拉古纳人(Laguna)散居在从美国犹他州到墨西哥奇瓦瓦州的大片土地上。他们都是阿纳萨齐人的后代,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先人大相径庭,他们也从未创造出能比肩先人的文明成就。
阿纳萨齐人为何会在公元13世纪突然离开他们生活多年的土地,集体迁徙到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并从此再没有回到他们的家乡?
阿纳萨齐人所居住的地区并不是什么自然资源丰富的土地,在今天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高地荒漠,生态系统本来就是脆弱的。在13世纪,这一地区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高度集中,地区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的强化,阿纳萨齐人迫于生活的压力,砍伐了悬崖台地顶部的森林,他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木材来维系他们的文明,其结果就是现代生态学所谓的“环境灾难”。脆弱的环境就这样被打破,干旱、歉收和资源短缺让阿纳萨齐文明也走向了其生命的终结。
在叙述了这两个文明后,我想我们能从中得到的结论不仅仅只是在北美的大型文明都难以逃过自身对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灾难,我们应该从中得出更加深层次的内容:不仅仅是在北美,在整个美洲,原生文明在抵御大型自然灾难时都是非常脆弱的,在北美和中美,毁灭一个文明的很可能是砍伐森林所引起的环境灾难;在太平洋沿岸的秘鲁;毁灭一个文明的很可能是数世纪一遇的“大型厄尔尼诺现象”所引发的连岁干旱。影响一个文明自身的抵抗力和稳定性的有很多方面,在抵御这样的灾难时,旧大陆的社会比新大陆的社会更加稳定,抵抗力也更强,不会因为一次大型的环境灾难而被推倒重来,这就是旧大陆的文明比起新大陆文明优势的具体体现。
回到我们此前所叙述的密西西比文明,密西西比文明就是“成也大河,败也大河”的体现,因为大河,密西西比人相比其他美洲文明来说有着更为便捷的运输方式和更好的灌溉水源。但是,在文明发展到能够聚集一定劳动力兴修水利工事之前,大河流域的泛洪对文明来说是一个永恒的威胁。和密西西比的原住民文明相比,黄河流域的华夏有着工具上的优势(青铜、铁器),运输上的优势(大型畜力、轮子)科技上的优势和交流上的优势……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华夏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设施,抵御住了黄河周期的泛洪,而卡霍基亚却无法抵御的原因。
至于旧大陆的文明比起新大陆文明的优越之处,就是一个更为宏大的问题了。有兴趣想了解这个问题的朋友可以进一步做了解,这个问题本身过于庞大,而且以旧大陆的眼光来与新大陆的失败者作比较本身就显得有些不公,只要是旧大陆有的新大陆没有的都可以看作成功的原因,这里就不再继续赘叙了
最后作为拓展,可以看看 @威斯特蜀黍 之前所写的回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环境条件相对来说不那么完备的秘鲁能出现高度发达的文明。
之所以想单独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秘鲁的文明本身就很独特,很有研究的价值。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瓦维洛夫中心(Vavilov Center,世界农业作物起源中心)和文明发源地,秘鲁的文明不仅悠久且具有生命力。从公元前3000年的小北文明(Norte Chico civilization,系秘鲁地区出现的最早文明)到14世纪崛起的庞大的印加帝国,秘鲁是一系列安第斯古老文明的中心区域。
但是,在秘鲁卓越的文明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是承载这片文明的土地本身的卓越非凡:秘鲁几乎所有文明诞生的土壤,在传统的观念里,几乎都不是适宜人类生活和发展文明的地区,这就像一个悖论。
在任何别处, 都没有人能住在像秘鲁高原这样海拔这么高、多数农作物无法生长、地震和山体滑坡多发、 极端天气是家常便饭的地方, 而且还能反复地创造出拥有先进技术的持久文明。印加故土的地势最高,也最陡,其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超过65度。况且这里还最狭窄: 在多数地方, 从太平洋沿岸到山顶之间的距离不到75英里(约120.7公里),在有些地方还不到50英里(约80.5公里) 。 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贾里德·戴蒙德的说法, 生态学家的假定是, 最初的大规模人类社会往往诞生于那些“在短距离内, 高度和地势变化各异的”地理环境中。新月沃地就是一例,伊朗西部的山岭与全球最低的死海, 包围着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这两大水系。秘鲁是另外一例。 在山峰与海洋之间的短暂旅途中, 游客将经过全世界34种主要地理环境中的20种。
…………………………………………………………………………
在公元前3200年以前的某一时间段, 很可能是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 小北地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从全球范围内而言, 小北地区的兴起不仅有悖常理, 而且甚至是畸形的。 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都是肥沃、 晴朗、 降水量丰沛的谷物主产区, 有着长长的洼地, 简直是农民撒播种子的不二之选。 由于集约型农业被视为复杂社会的先决条件之一,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 文明只会产生于诸如此类适宜农耕的地方。 秘鲁海岸是农学意义上的禁区: 贫瘠、 多云、 几乎无雨, 地震时有发生, 气候也不稳定。 除了在沿河地带, 整片地区内只生长着地衣和附生植物(从雾气中吸取水分的无根植物) , 其余寸草不生。 “这看起来可绝不像是能开创什么大业的地方, ”克里默告诉我。 “那儿基础环境太差, 根本是建无可建。 ”
——《1491:前哥伦布时代启示录》
为什么会是秘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上创造出文明的?为了阐述这个问题(不算解答,这里只是说说一种看法),我们需要回到文明的开始,公元前3000年前的小北文明时期。
小北文明的位置在秘鲁中北部的海岸线上,这里的人们是这片地区最早修建宏伟的纪念建筑的居民,也是最早开始纺织、崇拜众神和建立统治机构的文明。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在这样寸草不生的贫瘠土地上,小北地区的居民建立了最初的文明。有关小北人是如何建立起文明的仍然是不解之谜,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不禁开始想起在旧大陆的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文明初诞时的那种情景……
事实上,文明起源于一种迫切的需求:保证没有人占有过多的饮水和食品。文明开始于新月沃土,并不是因为这是一片伊甸园般的天堂, 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相反,这里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无论村落规模大小,人们要想活下来就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农民们必须通力协作才能建起河道和水库抵御洪水来袭。此外,还得有人进行工程监督并保证饮用水公平分配。如果有人的粮食产量超出其家庭需求,就会有人保证这些余粮售给那些不种粮食的非农人员(制筐人,皮革工人,木匠)。只有在这种荒凉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才会需要这种官僚制(文明的真正标志)。那些生活在有着充足的饮水、食物、猎物、矿物和木材的富饶土地上的人才不会去理会它呢。
——《古代世界史》
在公元前三千年前的秘鲁小北地区,为了在严苛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小北地区的人们自发组建了政府和管理机构,他们选出了自己的领袖,修建伟大的建筑物,进行一系列农业试验培育出适合种植的作物……文明就是在这种程度上被建立起来的,不管是好是坏,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1800年后,一次地震和接连而来的数个世纪一遇的大型厄尔尼诺现象毁灭了小北文明。这次文明的衰亡并没有中止人类在南美西部地区的发展进程。 在旧文明的遗迹之上, 新的文明和社会体系蓬勃而生。 随着安第斯社会的逐渐发展和日益富足, 它们的庙宇与其中的图像也越发气势磅礴, 做工精致。
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250年的查文文化(Chavín culture)
公元100年-公元700年的莫契文明(Moche culture)
公元100年-公元700年的纳斯卡文明(Nazca culture)
公元600年-公元1000年的瓦里帝国(Huari empire)
公元300年-公元1150年的蒂亚瓦纳科帝国(Tiwanaku empire)
公元900年-公元1470年的奇穆文明(Chimu culture)
公元1438年-公元1572年的印加帝国(Inca empire)
在提到南美洲的文明时,我们不由自主的会想起印加人和他们所建立的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印加帝国的崛起,库斯科城的繁荣,这些仅仅是在短短的一百年五代国君的治理下所做到的,比起南美洲整个文明的发展历程,印加人只占了短短的一百年,这片土地上曾经繁荣过的所有民族都是印加人的老师。至于印加人为何能够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和高效率的统治,这就是另一个比原题更大的问题了……
参考资料:
《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查尔斯·曼恩
《北美洲:筑丘人和崖居者》戴尔·布朗
《阿兹特克文明》乔治·瓦伦特
《大分离: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历史与人性》
彼得·沃森
《枪炮、病菌和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最后,如果对美洲文明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关注我们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