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如果关羽不北伐,亦或及时回防,守住荆州三郡是个大概率事件。
荆州三郡对于江东政权并非不可或缺的死生之地。否则就不会有借荆州,更不会有湘水和议。某些拥趸为解释江东政权在荆州态度上的颠倒,努力将孙权塑造成被耍多年后终于开窍,掀桌子黑化的无知愚蠢小白兔,这当然是极端可笑的。
既然荆州三郡于江东并非不可或缺,也即决定了孙权不可能不计代价夺取之。三郡防卫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孙权是否动手。
从江东角度看,关羽镇守的三郡近乎牢不可破。所谓【羽素勇猛,既难为敌,已据荆州,恩信大行】。
事实亦然。关羽军团最孤立无援的时刻莫过于刘备主力大战汉中之际,末了十万兄安静如鸡,甚至叒跑去刷合肥副本,这就是身体诚实的表现。
之所以建安二十四年闰十月发生了荆州事变,恰恰是江东集团瞅准了荆州空虚——关羽大军在外,留守的糜芳还是个三心二意的半截卧底。于孙权而言,此时夺取荆州的近期成本极小,收益极大,自然心动不如行动。
合肥空虚打合肥,荆州似乎不重要;荆州空虚打荆州,合肥又成了鸡肋。东倒西歪,闻风而动,归根结底,这是机会主义者的必然表现。
易言之,只要消除了机会,也就没有然后。
至于长沙三郡,在湘水和议的当口,丢失是必然的。刘备、诸葛亮主力入川,关羽留守军团不过三万,又要北拒曹操,又要东拒孙权,显然捉襟见肘。如果假以时日,关羽可以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或许可以填上窟窿,但孙权不可能给予这个机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缩小防区是理智选择。
因此,我始终认为,不肯让渡三郡,或许有理可原,但从战略角度看,不啻为刘备的一大失策。
末了一说,如果关羽不北伐,一超二弱的态势不会改变,荆州即便得全于一时,最终仍然会丧失——随着孙刘两家一起完蛋。
有鉴于此,即便刘备开了天眼,也不可能停止关羽北伐,无非及时派遣援军,顺带请国舅爷回成都喝茶而已。
如此,荆州无忧,老曹搬不搬家难说,我大魏日后的大司马恐怕就要换人了。
至于孙权?
张辽调往荆州!东除合肥之守!中科大,我来了!
守住荆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我看来
只要傅士仁、糜芳二将不投降,江陵、公安二城还在
最不济,也可以等关将军回援然后将吴军尽数斩于城下
关羽北伐是没有问题的
从政治上来说,关羽发动樊城之战正是刘备攻下汉中,进封汉中王的时候,诸葛亮早就定下了国策:“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关羽北伐是政治正确的
同时,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威震华夏,刘备和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所以说这可能是他们经过商量后才做出的军事行动。
再说说孙权这边,关羽绝非像影视中说的无视孙权小二,相反关羽时刻都在提防着东吴,对荆州进行的严密的布防,以至于沿江设置烽火台,日夜监视
这也是关羽率军北伐的底气
然而那二位反叛了
鬼才知道那两个人会反叛
谁都没有做好预案
可能性不大,因为荆州对东吴集团来说太重要了,只要有机会,东吴必定前来争夺。
大家不要以为,乱世当中,每一个政权都有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野心;江东孙氏,在孙策死后,就一直把自保作为第一位的事情,把割据自守,稳定江东就成了孙氏集团唯一的目标,这一点孙策遗言里已经点明了:
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那对孙权,对江东的稳定威胁最大的是什么?
不是远在天边的曹操,而是关羽
操的统治核心在许昌,陈留,邺城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到河南开封附近。孙权的统治核心在建业,柴桑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和九江。从河北出兵,最少也要三个月才能威胁到孙权,中间又间隔大江,易守难攻,加之曹操水军羸弱,根本无法对孙权形成太大的威胁。
相反,关羽的统治核心江陵,在长江上游,又有天下唯二的水军,顺江而下只要3天就能抵达柴桑,5天就能抵达建业;上文我们说了,孙权内部统治极其不稳,只要拿下柴桑建业,那些本就会孙权有仇的世家大族,倒戈是分分钟的事情。那时候,孙权真的只能做曹丕的忠臣了。
江陵,对孙权的江东政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有机会,孙权必来争夺。当然,只要关羽不北方,凭借江陵城的坚固,以及关羽精锐的水军,孙权当然拿不下江陵。但是,关羽率兵北伐,却是蜀汉的既定策略,这一点,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成型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有句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孙权,就是那个一直惦记着荆州的贼。只要有机会,孙权必然前来偷袭,而孙权所拥有的军事力量,是远远多于关羽的三个郡的。而远在成都的刘备,以及素来和关羽有仇的刘封,又根本指望不上,这就决定了蜀汉能长期守住荆州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