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奥地利帝国政府一直饱受财政问题的困扰? 第1页

  

user avatar   Hypothetical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48 年维也纳、布拉格和匈牙利爆发革命后梅特涅下野,帝国政府遭受了重大打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即位后在施瓦岑贝格和亚历山大·冯·巴赫两任首相任内一度夺回德意志邦联主导权,但克里米亚战争和萨奥战争的接连失利,以及接踵而来的造成德意志邦联解体的普奥战争导致欧陆大国地位的迅速旁落,战争导致国家债务飙升和金融危机爆发。失去了意大利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以及这些城市相关的庞大人口、工商业和金融业资源对帝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匈牙利独立浪潮,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将帝国近半的疆域和人口交与匈牙利管理,并给予匈牙利高度自治权:独立的议会和司法系统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立的立法、司法和管辖权,独立的公民身份和护照,独立的国民军和后备军,独立的国际经济条约谈判权,定期重新谈判的经济金融条约和关税协定。作为交换条件之一,匈牙利承担奥地利相当部分的国债。此外匈牙利拥有历史悠久的欧洲农业和轻工业重要地区潘诺尼亚平原,同时承担相对较少的义务,并凭借在帝国议会的表决权对经济、预算和交通领域的议案施加影响。对马扎尔人的偏袒造成其他民族的普遍不满,奥地利方面试图为其他民族带来平等权利的尝试也遭到马扎尔人的反对。

在金融和银行业领域,奥地利-匈牙利之间的矛盾在世界大战爆发前已经造成金融和信贷危机。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描述了当时的情形:1910 年 12 月 31 日,帝国银行的许可证已确定延期,因为奥地利与匈牙利之间无法就共同货币和金融条约达成和解;匈牙利人坚持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匈牙利银行,并试图以匈牙利自己的名义进入国际市场。从 1911 年到 1914 年间汇率的频繁变动表明帝国经济遭受的重大影响。1912 年巴尔干战争期间,根据维也纳债权人保护协会的统计,国内贸易破产数量在战争爆发当年达到了顶峰。

到 1914 年欧洲战争爆发后,帝国政府通过战争债券(每 6 月发行一次)累积的债务超过了 350 亿克朗。而直到 1915 年,税收总体并未增加多少,也没有开辟新的税种,一年后帝国财政部才开征战争税,并通过啤酒、烟草和铁路的关税提升显著增加税收。然而面对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这个无底洞,这些措施带来的收入根本无法应对庞大的战争开支。频繁的汇率变动造成市场恐慌,仅 1914 年 7 月 27 日至 8 月 2 日,汇率已历经 4 次调整,由 4% 提升到 8%。面对物价飞涨,政府试图通过刑事法律制裁投机行为,并限制涉外经济活动,这些措施当然于事无补。

请注意 350 亿克朗债务这个数字,战争爆发前夜——1914 年 7 月 27 日,奥匈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约为 12 亿克朗。 通过贷款和增加钞票发行量快速均摊战争成本的做法带来的副作用很快显现出来。


user avatar   bo-fei-li-ao-di-ya-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来看。

支出上,18-19世纪欧洲诸国财政体系构建以及各种破产,是十分常见的事。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共同面对一系列剧变,军事革命促进财政革命,加强绝对君主制以及中央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因为军事革命后无论是军队、训练、攻城、堡垒、后勤补给的变革,都大大提高了战争的成本,要面对大规模战争的军费开支,国家不得不建立更加有效和集中的财政体系,以及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体系,而有更加有效和集中的财政体系,又可以支持大规模的军队和官僚行政体系,这样加强了君主或中央政府的权力,促进了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总之军事、行政等方面是财政的主要压力。

奥地利早在16-17世纪,神罗皇帝就为了面对法国、奥斯曼的军事威胁,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建立一系列行政、财政制度。18世纪,奥地利已经向绝对主义过渡,玛利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二世等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一系列更加有效的行政单位,将许多贵族和教会的领地置于王室直接管辖直辖,并且设立了一些常态的税收财政制度,用来供养大规模的军队,以应对与法国、普鲁士、奥斯曼的大规模战争。

后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得奥地利的军费开支大大增加。尤其是卡尔大公进行军事改革后,通过学习法国大革命后的军事制度,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以及动员后备役,来应对拿破仑战争的法军,而不是仅仅维持少数精英部队和雇佣军。即使是拿破仑战争之后,由于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重新拥有了北意大利等地区,奥地利在本土和其他民族区域维持更加严密的官僚行政体系,维持保守主义秩序,也极大增加了行政成本,当然从1815到1848年,再到1866年间,米兰、威尼斯等地烧炭党人和青年意大利人等组织在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感召下的多次起义,加大了奥地利帝国的行政、军事成本。1859年法国联合撒丁尼亚王国对奥地利,1866年普奥战争以及意大利与奥地利的战争,还有后来的1878年占领波黑,尤其是前两次,都动员了几十万人的部队,是耗费巨大的军事行动,对奥地利的财政持续造成压力。

从收入上看,虽然和其他18-19世纪的欧洲国家一样,入不敷出、负债、破产是常态,但奥地利也有自己财政上的弱点。

奥地利不像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有许多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可以通过殖民掠夺和全球贸易获取关税等收入,奥地利的海外殖民的利润,比起这些殖民列强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

奥地利的关税,主要来自于本土工业品和农牧业初级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来自于波西米亚以及奥地利王位战争前西里西亚的纺织业,以及匈牙利的牛肉业,后来在19世纪后期,奥地利与塞尔维亚的冲突,也很大程度来源于牛等牲畜出口的关税问题上的争执。虽然波西米亚工业发达,但是匈牙利等地依赖农牧业初级产品,容易受到国外市场竞争以及国际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

在18-19世纪农奴制以及领主的封建特权废除后,奥地利的税收,有许多来自于间接税。比如对日常的粮食、水果、肉类、盐、糖、烟草等必需品的税收。1848年前,许多行业,比如盐、烟草是国家垄断经营,颁布特许状,规定价格和买卖对象。这样的税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为提高了必需品的价格,生活成本升高,加上18-19世纪经常性的经济危机和粮食歉收,给普通人造成沉重负担。可以说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帝国的许多暴乱和起义,是这样的间接税引起的,比如18世纪后期奥属尼德兰(比利时)人起义,很大程度是因为盐税,1848年米兰和威尼斯人的革命,则与粮食、水果、烟草等税收有关,可以说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反对奥地利的直接原因,就是奥地利在当地征收的间接税。

当然,19世纪,奥地利还从工业化和商品化获得收入,比如农奴制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后,许多贵族出售土地、农民赎买土地,奥地利的国家银行从中获利。

总之比起巨额的军事与官僚行政开支,以上的收入,还是不如殖民列强那样丰富,而且容易造成人民负担,加剧社会的矛盾与变动。


user avatar   er-se-nan-sh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好的问题,奥地利帝国基本上是研究最少的时间段了,之前的玛丽亚·特蕾莎/约瑟夫二世时期和之后的奥匈帝国时期都有着大量的研究,与之对比,这个时期基本上可以算是死一般的沉寂了。

另外指出拿破仑战争的债务问题也是相当有见识的,同时代的评论家们几乎都有提及奥地利的债务问题,它确实是奥地利财政的一个主要问题(或者说是大部分欧陆国家财政的主要问题)。

Warning:这只是我写出来为自己理清头绪的,所以别太当真(dun♂geon),仅供参考。


作为财政困难背景的拿破仑战争

18世纪欧陆诸国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开始能够大规模地依赖债务来为战争筹款,奥地利也不例外。经典的奥地利战争财政模式是发行纸钞(可以理解为便宜的贷款(0%利率))、(在国内外,国外如荷兰和法兰克福)发行国债和依赖外国(英法)贷款援助,这一模式也延续到了开启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但是,跟拿破仑战争比烈度和持久性,18世纪的战争(以及它们带来的财政困难)简直就是群弟弟。

奥地利在法国革命战争初期的纸钞发行量和债务规模还是比较稳健的,之后就是一路高歌的节奏了。虽然纸钞和国债的历史都是相当繁琐复杂的,但是纸钞的复杂之处在于拿破仑战争中,而国债则是拿破仑战争后的一系列操作。鉴于此,加上我还没有充分了解国债的细节,所以只就纸钞的历史说明一下,从1809年开始:

1809年对于奥地利的财政来说,即是灾难的一年,也是得以喘息的一年;常年的战争和赔款使得奥地利的纸钞流通量到达了10亿弗罗林银行钞(Bancozettel),但是在赔了玛丽亚·路易丝之后,奥地利赢得了几年的喘息机会,开始了赎回计划。1811年时政府发行了被称为维也纳法币(Wiener Währung)的赎回钞(Einlösungs Scheine),总发行量定为2.12亿弗罗林,兑银行钞比值为1:5,至于目的【1】就是赎回银行钞(银行钞于1812年5月31日失去了货币地位)。不过后来到了1813年,奥地利又要加入战局了,所以为了不损害赎回钞的信誉,奥地利政府就换了个名,发行了名为预期钞(Anticipations Scheine)的纸钞来筹钱,发行量约为4.5亿弗罗林。

1816年时,纸钞总流通量为6.5亿弗罗林,通过特许奥地利国家银行(央行)的股票发行消灭了1亿弗罗林,剩下了5.5亿弗罗林,大多都转为了利率1%,以贵金属支付利息的国债。同时,央行被授予了垄断发钞权,发行了可与弗罗林银币兑换的新纸钞,政府发行的纸钞(如维也纳法币)逐渐退出了流通。

奥地利的(带息)债务可以分为1815年前的旧国债和1815年后的新国债,关于国债具体数额,我手上资料里的数额有些冲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1816年时的国债总额约为6.5至7亿弗罗林。

所以1816年时摆在奥地利面前的债务是5.5亿弗罗林纸钞(无息债务)和约7亿弗罗林带息国债,总共约12.5亿弗罗林(纸钞,而非贵金属硬币)。


【1】另一个可能的目的是为了防拿破仑的假钞。拿破仑在1805年占领维也纳时曾派手下去观察维也纳市立银行的印钞厂,并复制了印钞摸具。1809年,根据拿破仑的口头威胁,他在巴黎的伪钞厂已经生产了2亿弗罗林的伪钞了(主要是伪造大额银行钞,500和1000古尔登),若是不同意他的条件,他就会下令发放那些伪钞。1810年时,与玛丽亚·路易丝结婚后,拿破仑下令停止伪钞计划并摧毁伪钞厂。


毕德麦雅时代的奥地利中央收支基本面

奥地利在1817年的收入为9,400万弗罗林,或为0.94亿弗罗林;在之后的年份里有在逐年缓慢上升。预算赤字是经常现象,一般来说支出会比收入高上1,000万弗罗林左右,虽然这会产生更多的债务,但是支出中的大头之一就是债务偿还,所以总体来说奥地利还是维持着债务规模,在和平时期没有大规模增加(就算加上赎回纸钞,债务规模貌似也一直维持在7亿弗罗林左右)。军费一般占支出的一半,但是需要了解两点:一、并非穷兵黩武,是当时的常态;二、奥地利的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地位使得它确实需要相当高的军费支出。

我这里有份1834年的奥地利政府收入支出表,可以看到除了民政支出之外,占大头的就是军费和偿债基金拨款:

德意志(非匈牙利)领地贡献了约1.1亿弗罗林,其中波希米亚和意大利地区分别各自贡献了约2,500万或0.25亿弗罗林(后来意大利地区应该贡献的更多)。

在我找到更多资料之前,大致上这应该就是那段时期奥地利中央政府开支的基本面了。


中央政府的财政/改革理念

此时奥地利政府的财政理念,或者说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财政理念是收支平衡。国债更多的是被看作是战时筹款和弥补政府赤字的工具,而非后来那种用来资助开发建设的工具。战后奥地利面对这些债务,采取的是紧缩财政理念,尽可能地消减不是非常必要的开支,来偿债并维持政府的基本运作。

这一点从弗朗茨一世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他于1826年任命了梅特涅的晚年劲敌波希米亚帮的科劳瓦特伯爵主管财政和内政,科劳瓦特通过会计手段让奥地利实现了一段时间的收支平衡,这让弗朗茨皇帝高兴了好一阵,更加巩固了科劳瓦特的地位。

但是奥地利政府此时也是有在进行着改革的,弗朗茨一世是保守,但不是反动。他保的是维新之岚约瑟夫二世的守。虽然约瑟夫二世的一些激进政策(如用1789年法令摧毁匈牙利劳役农民制)被利奥波德二世和弗朗茨一世废除了,但是约瑟夫二世的一些重要观念和政策,如中央集权、国民平等(1811年民法总则)、法治和国民教育都是在弗朗茨一世时期稳步推行的。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弗朗茨也是位害怕变革的皇帝,当他的政府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央集权的选项时,中央集权会是唯一的选择。这点彼得·贾德森在《哈布斯堡王朝》里用达尔马提亚的学校建设举过例子,奥地利中央政府坚持使用一套标准化的学校建设/管理措施,而非就达尔马提亚因地制宜。

所以这段时期的奥地利又被嘲讽道,奉行的(紧缩)财政政策跟(扩张)建设政策可谓是天生一对。。。

至于弗朗茨皇帝死后,斐迪南皇帝时期的奥地利中央政府(秘密国务会议,Geheime Staatskonferenz)的财政理论?宁问我,我还想问宁呢:

(不过我觉得应该就是科劳瓦特伯爵的紧缩理念的延续吧)


各方面的问题——以公务员和地主为例

事实上,货币系统崩溃的遗留问题和财政紧缩带来的困难对帝国改革的执行者——公务员群体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通货膨胀对公务员的工资是灭顶之灾,因为政府强制使用很快就会贬值的纸钞来支付公务员工资。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情况也没有特别的好转,因为公务员的工资普遍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导致其内部对此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些财力并不充裕的破产小地主和中产阶级。跟低工资相配合的是工作量的加大,因为政府的紧缩政策,人员编制普遍都要受到财务方面的审查【2】,甚至连所谓大名鼎鼎的奥地利审查机构,雇员人数也是非常有限的。(正所谓圣言:老大哥从哪搞到这么多钱的?)

除了财政方面的问题之外,目标的缺失也是公务员团体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约瑟夫二世时期虽然严苛无情,但是只要是有能力并打算将自己的生活都奉献给国家的人便能得到重用;弗朗茨一世时期则是稳定重于一切,这时对公务员个人道德/生活作风的审查要远高于能力,加上弗朗茨一世的保守特性,使得公务员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在少数。

至于地主的问题则与财政无关,而是我一直想强调的一点,即奥地利中央政府并没有对地方完全的权威,起码在19世纪前叶是没有的。奥地利中央政府能够施展手脚的地方主要是在奥地利本部和渗透较强的地区,如波希米亚和达尔马提亚。对于本土势力强大的意大利和加利西亚,以及拥有特殊地位的匈牙利,奥地利中央政府能做到的是相对有限的,并不是政府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就拿匈牙利来说,弗朗茨一世想要加强集权,他能做的也就是跟匈牙利贵族在议会打嘴炮罢了。


【2】梅特涅还为了自己的相府编制给政府递交了一份详细的相府人员工资单。


所以,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为什么奥地利政府在面对改革项目时会出现财政拮据无法顺利实施的问题?

  1. 因为拿破仑战争产生的庞大债务(纸钞和带息国债)和庞大的军费支出压缩了其他项目的支出。
  2. 奥地利中央政府奉行着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着非必要的开支。
  3. 庞大债务和军费占据了支出的大头,加上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改革项目能分配到的资金便不会很多。

除此之外,以下问题也导致了改革项目的执行困难:

  • 弗朗茨一世自身对经济/社会变革的恐惧(源于大革命),
  • 斐迪南一世时期的国家停滞(秘密国务会议的权力斗争),
  • 财政困难和保守风潮带来的对公务员的打击(编制/薪水/个人追求),
  • 以及强势地主阶级中的守旧派。

再次强调:这只是我写出来为自己理清头绪的,说不定以后就会发现哪里错了。。。




  

相关话题

  文物要留在原地的殖民和精神方面的事例有哪些? 
  为什么奥地利帝国政府一直饱受财政问题的困扰? 
  如何评价图拉真? 
  为什么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城邦国家在大航海和之后的国际贸易中相比于其他西欧国家处于劣势? 
  欧洲国家里面有哪些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殖民,侵略和掠夺史的? 
  中世纪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如何评价阿方索十二世? 
  西班牙帝国从美洲弄了许多黄金白银,为何没有成为欧洲强国? 
  穿越到中世纪的欧洲,推销现代的什么商品会最容易畅销? 
  奥地利总理将前往莫斯科与普京会晤,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微软 Edge 浏览器将使用 Chromium 内核?
下一个讨论
硅谷地区地价房价高昂,为何没有大量高层建筑?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