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德国整体给人一种刻板、严谨的感觉? 第1页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印象其实是近代才有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1871年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德国嘛。

如果不开玩笑的分析,那么近代以前因为交通技术太差的缘故,其实很少有人能作跨越国家的旅行,在大部分人一生活动半径不超过一日徒步往返的距离的时代,人们连哪里是德国或者什么是德国都不了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德国有什么印象。能够跨国旅行的人要么是教士要么是商人或者贵族。对信奉普世宗教的教士和四海为家只为赚钱的商人来说地域差异其实并不重要,反正前者被派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祖国。而对商人来说哪里能够安身立命哪里就是自己的祖国。对贵族来说从喀尔巴阡山西边的庄园收钱也是收,从莱茵河西边的庄园收钱也是收。所以在近代以前虽然也有人喜欢拿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开玩笑,但对大多数听众来说德意志人或者法兰西人或者丹麦人,和中土世界的各种族没什么两样,反正一辈子也碰不上。

真正让人们对种族和文化差异产生兴趣的是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和交通技术的革命。城市化意味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提高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互通有无,也就是对贸易和运输提出更多的需求。这种需求刺激了交通技术的革命,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城市里来自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说的原来是一种民族语言而不是家乡的方言。城市化促成了最初的民族意识,也让人们第一次开始对民族差异产生兴趣。但这个时期今天最常见的那种对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的刻板印象其实还在萌芽阶段。

如果我们看巴尔扎克的小说就会发现复辟时期和奥尔良王朝时期的那些铁路和轮船时代以前的巴黎人,是通过对拿破仑大军团里的外国人的观察,形成他们对欧洲各民族的看法的。比如巴尔扎克说大军团的波兰人都是好汉,意大利人则同时提供了最无耻的兵痞和最浪漫的豪侠。对巴黎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欧洲各民族,从德意志人到马扎尔人到罗马尼亚人都不陌生。正是通过观察他们形成了最初的对各民族的简单印象。而且这种简单印象还不是单向的,法国人对其他各民族产生印象,其他各民族也对包括法国在内的各民族产生这种印象,利希滕贝格生活在德意志,但他也对比较各民族的差异非常有兴趣,在《格言录》里他以讽刺挖苦德意志人为乐。而海涅从德意志逃到巴黎,在巴黎黑法国人和在德意志黑德意志人一样起劲,中途去了一趟伦敦回来就把英国人黑的体无完肤,这些都是对各民族的刻板印象的体现。

但这个阶段对各民族的描述还停留在文人群体和少数大城市里。真正使这些文人和大城市里形成的印象被普及,甚至于被贴标签的人自己拿过来当作一种荣誉接受,还要等到火车和轮船的普及。既往的马车旅行,让路程本身占据了旅程的一大半,歌德从德意志去罗马途中花费的时间远超在罗马的时间。而俄国人费尽千辛万苦跑到欧洲,肯定不能像现在这样欧洲五国六天五夜就往回跑。如果我们看屠格涅夫的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俄国人跑到欧洲动不动就在意大利待上一个冬天,或者在德意志待上一个夏天,如果觉得愉快说不定干脆就住上一两年。这样的旅行是很难形成那种贴标签式的印象的,因为人一旦深入到某一个地方的生活里,就会更多的体现到人生活中的共性而不是特殊性。

贴标签这种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匆匆而过”“浮光掠影”的视角,《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神父在马车上讲的那个笑话里女儿问爸爸“罗马怎么样?”爸爸回答“就是晚上火车经过有狗叫的那个城市?”就是这种视角的最好体现。这个笑话从技术和心理两个角度解释了贴标签式的印象是怎么形成的。从心理上说就是这种印象说明观察者只是对观察对象形成了一个粗浅的毫无价值的印象。从技术上说它告诉我们“火车”这个新东西是这种印象能够形成的关键因素。

于是到铁路改变欧洲的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作过去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机会的跨国旅行,而且他们在路途上的时间大为缩短。买一张火车票往往还附带旅店房间,而旅店往往还管饭。于是人们就不再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而是按照旅游指南到陌生的地方去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火车票变得像是电影票,当然那时候电影也才刚刚发明。这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产生刻板印象的真正土壤。因为人们不再深入对方的生活了,他们成了火车上的过客。

说完为什么会有刻板印象,然后我们来说说德国人的这俩标签是怎么来的。很多人现在觉得刻板和严谨是一码事。这两个标签也确实挺相似,但其实这俩是不一样的。刻板虽然也意味着严肃和缺乏灵活性,但其实刻板更多的是说德国人服从的一面,也就是那个著名德国火车站长看到孩子要被火车撞死就命令他原地卧倒的故事所表现的那样。孩子马上照办了而没有问为什么,于是保住一条命这是刻板。如果孩子这时候考虑火车距离枕木的高度,和自己的腰围,论证自己有没有可能生还,还有自己用什么角度更安全这就是严谨了。严谨这个标签体现的是德国人主动性的一面,而刻板则是他们驯服顺从的一面。而这两者刚好体现了近代德国最重要的两种因素,专制体制和中等教育。

普鲁士人对君主和军队的驯服态度,在整个欧洲都很有名。当法国人在柏林看到女士会给军人让路,而不是反过来军官以法国常见的骑士风度给女士让路的时候就深刻的体验到了这种差异。普鲁氏宫廷和贵族以自己的军队为傲,这种骄傲并不仅仅因为欧洲各国都畏惧这支军队,同样重要的是普鲁士平民也一样畏惧这支军队。因为普鲁士军队是属于霍亨索伦王朝和贵族的战争机器,它可以出租给普鲁士国家也可以出租给德意志帝国,但本质依然把持在贵族和王室手中。所以当他们必须让普通民众敬畏这支军队,至少是敬畏军官。

那个著名的笑话,一个骗子买了一身旧军服,然后拦住一队正在返回营地的士兵,然后率领他们逮捕了一个市长,还打劫了市长的保险柜,全程没有任何人敢质疑他们有没有这个权利,更没有人敢反抗。这就是普鲁士军队的权威的体现,而威廉二世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乐不可支,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得意。

普鲁士人德国人对军队的这种崇拜和敬畏,在19世纪末被各国的旅游者、外交官和文人所渲染。比如德意志帝国宰相冯-贝特曼-霍尔维格身穿军服骑马接受皇帝检阅而威廉二世为他的英姿鼓掌喝彩这种事能够被人记住肯定就得感谢英国大使。这些印象本身再加上法国对德国的仇恨和恐惧,还有英国对德国破坏欧洲秩序的担忧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德国是一个从上到下逐级效忠的大兵营的印象。于是德国人身上所有的军人作风,或者生硬机械的一面结合起来就成了“刻板”。

相比之下严谨反而体面多了,因为德意志帝国是欧洲最早在推广了初等教育之后就搞出了近代式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家。这种教育得最大好处是让德国在让普通民众能读会写之外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中等知识分子,也就是说虽然在普通百姓能读会写方面德意志帝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没什么两样。在精英知识分子方面德意志帝国也和其他国家没有太多差距的情况下,德意志帝国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却为德国培养出大批介于高级知识分子和仅能读写的下层阶级之间的中产阶级。比如工厂里的技术员、工程师助理,城市里的药剂师这样的人。而这些人在其他国家刚好是一个空白。

所以到1900年前后欧洲各国都开始发现他们被德意志帝国落在后边了,英国的专家就向议会建议效法德意志帝国推广中等教育。而他们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政治性的就是宣称“你们让民众等读会写,但又不让他们具备辨别对错的能力,无疑是让民众变成易受煽动的庸众”。另一个是经济性的那就是强调英国本土的技术员、药剂师和中等职业正在越来越多的被德国移民所占据。那些职业在英国只能靠工人自己摸索和积累经验,而在德国则通过职业教育和职工夜校被批量生产,如果任其发展英国的工业将不可避免的被德国超越。

这种关于教育改革的宣传以德国为模版就让英国民众产生了了德国人对数字的敏锐和长于技术工作的印象。而这些宣传文章的读者刚好就是他们所说的“能读会写却不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易受煽动的庸众”,于是在20世纪初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人严谨刻板的形象已经在西欧形成了。剩下的只是通过世界大战让德国人的这两个标签渐渐合二为一而已。




  

相关话题

  加拿大现在落后吗? 
  如何看待意大利研究发现一名女性 2019 年 11 月已感染新冠病毒?这一发现具有哪些意义? 
  英语用German「日耳曼」来称呼德国人,是因为英国人不认可自己也是日耳曼人吗? 
  俄外长表示「乌克兰正在准备发动挑衅」,释放了哪些信号? 
  加拿大防疫新规引发抗议示威,首都渥太华进入紧急状态,事态为何会发展到这一步? 
  2 月 12 日媒体称俄罗斯开始撤离驻乌克兰外交人员,俄外交部辟谣称将优化人员编制,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俄方称俄军在乌克兰蒙受重大损失,对此还有哪些值得关注? 
  三十年战争时,沙俄,英国,波兰,奥斯曼土耳其都在忙什么? 
  魏玛共和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有什么相似吗? 
  如果奥斯曼帝国延续至今并保留一战前夕的领土,当今国际地位会如何?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蒙古国现今的通用文字是西里尔蒙文」?
下一个讨论
法官的经验重要吗?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