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哪些我们认为存在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1页

     

user avatar   wei-zi-18-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提名百里奚


百里奚应是一些零碎形象拼凑而成的人物。


〇.《史记》之百里奚

按例先从《史记》的记载讲起:

百里奚为春秋秦穆公时名臣,其记载主要见于《秦本纪》。


1.百里奚出身

《秦本纪》载百里奚本是虞国的大夫,晋国假虞伐虢灭了虞国后,把百里奚当作陪嫁,随晋国公主嫁到秦国。中途百里奚逃跑到宛地,被楚人抓了。所幸秦穆公听说百里奚人挺牛逼的,用「五羖羊皮」把他从楚国赎回来任为大官,号为「五羖大夫」。

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秦本纪》

其他说法则散见于各列传,见【第三节】。


2.百里奚功绩

百里奚之功绩,《商君列传》赵良的一番话概括得很好:

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請見。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商君列传》

百里奚对内则国政昌明,百姓怀之;对外又是安定晋国,又是八戎来服,无论是戎狄还是诸夏都搞得服服帖帖的。总之就是很强啦,是秦穆公时的重臣。


一.《左传》之孟明视

但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出现了,这么一个功名显赫的重臣,在《左传》中竟然毫无记载。

《左传》里秦穆公倒还有一位大臣,叫百里孟明视。按先秦人名的规则,这人[1]百里,名视,字孟明。《尚书》:「视曰明」,看(视)东西要清明,其名和字的对应关系非常良好。

这人在《史记》里是百里奚的儿子,他经历也非常有趣,先讲一讲[2]


孟明视首次大展头脚在「殽之战」。其时晋文公刚死,中原无霸。秦国在郑国的奸细跑来找秦穆公,想里应外合干掉郑国。秦穆公一听:「大便宜啊!」于是派孟明视袭郑。

秦大夫蹇叔死劝:「搞千里偷袭,这怎么可能呢!」但秦穆公已经冲昏了头,说「你糟老头子知道个屁!」不听。其时蹇叔之子也在军中,于是在出师之日,蹇叔哭着跟他儿子说:「你估计就死在「殽」这个地方了,我会去给你收尸的。」——这故事就是著名的《蹇叔哭师》

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左传·僖32》

孟明视帅师经过周王城,军队行止极其轻佻,当时王孙满就预言其必败。果然,郑国早有防备,秦军一看,也没办法,灰溜溜就撤了,顺道还灭了个滑国——毕竟「来都来了」。

晉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左传·僖33》

但这事彻底惹恼了晋国,晋国认为秦国趁晋文公刚死,就肆意攻打晋国的同姓国,于是在殽地伏击秦军。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被活捉。好在晋君他妈是秦国人,偷偷把孟明放回去,秦穆公哭着对孟明说:「这不怪你,怪我!」继续让孟明秉政。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33》

过了两年,孟明去找晋国报仇,结果又被晋国击败。但秦穆公继续用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次年再次伐晋,终于晋国觉得占不到便宜,也不出战,秦国得以把殽地的尸骨埋了。

于是《左传》云秦穆公:「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左传·文2》

是一个从轻佻的将军,慢慢成长为一位秦国股肱之臣的励志故事。


二.百里奚与孟明视

我在【第〇节】把百里奚分为两部分叙述,一是其出身,一是其功绩。其出身在下节讲,其功绩的一部分颇与孟明视重合,我以为这部分形象的原型当为孟明视。


1.百里奚与孟明的功绩冲突

《左传》无百里奚之名已颇可疑。其载秦穆公霸西戎,更是因为任用孟明视。而前引赵良云:五羖大夫「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则是说百里奚服戎狄之事

其次秦穆公用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讲的是孟明治国,亦与赵良所谓「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也就是百里奚治国之事相合。

所以这两人功绩完完全全就是重合的。《史记》以孟明视为百里奚之子,但在《左传》的时间线上,显然容不得这些事一前一后发生两次。这是《史记》无法解决的矛盾。

p.s.认为《左传》没写不代表没有的,或用其他文献驳《左传》的,建议先读一读《左传》。


2.蹇叔哭师的弥缝

上引《左传》说孟明出征郑国时,只有蹇叔哭师。且蹇叔但谓其子在军中,当是小兵而已,并非将领。但《史记》叙述此事时,则变成了百里奚与蹇叔二人哭师,且孟明为百里奚子,同出的将领西乞术、白乙丙则变为蹇叔之子。这在《左传》中都是没有的事。

且蹇叔说他儿子将在殽地战死,但西乞术和白乙丙明明都没死,和孟明一起被放回来了。按:《左传》的预言无不中者,蹇叔预言他儿子死竟没有实现,这不符合《左传》体例,所以西乞、白乙二人也根本不可能是蹇叔的儿子。

所以《史记》这段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按时间线,此时秦国还没有霸西戎,那么百里奚不该在此时死。但他儿子孟明视出征,蹇叔都去哭儿子了,百里奚不出现又很没道理,所以百里奚也要去哭。既然百里奚的儿子是大将,按《史记》蹇叔是百里奚好朋友,其儿子却是小兵又显得寒碜,所以蹇叔的儿子一跃也变成俩大将了。


3.公孙枝的举荐

孟明视是怎么上位的,这得先说到秦穆公时另一位重臣——公孙枝,字子桑。其名字今亦见于出土兵器:

珍秦斋所藏秦铜器有「秦正伯桑戈」,伯桑即为公孙枝[3]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记载是公孙枝举荐的百里奚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而說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繆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吕氏春秋》

秦穆公使賈人載鹽,徵諸賈人,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將車之秦,秦穆公觀鹽,見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遠以險,而牛何以肥也?」對曰:「臣飲食以時,使之不以暴;有險,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其沐浴為衣冠與坐,公大悅,異日與公孫支論政,公孫支大不寧曰:「君耳目聰明,思慮審察,君其得聖人乎!」公曰:「然,吾悅夫奚之言,彼類聖人也。」公孫支遂歸取鴈以賀曰:「君得社稷之聖臣,敢賀社稷之福。」公不辭,再拜而受,明日,公孫支乃致上卿以讓百里奚曰:「秦國處僻,民陋以愚無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處其上,請以讓之。」公不許,公孫支曰:「君不用賓相而得社稷之聖臣,君之祿也;臣見賢而讓之,臣之祿也。今君既得其祿矣,而使臣失祿可乎?請終致之!」公不許。公孫支曰:「臣不肖而處上位是君失倫也,不肖失倫,臣之過,進賢而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處位,廢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將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為上卿以制之,公孫支為次卿以佐之也。《说苑》

但《左传》中明确说过公孙枝举荐孟明视,还对此进行了赞颂:

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舉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入也,能舉善也。詩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左传·文3》

杜预注:

子桑,公孙枝,举孟明者。

虽然说公孙枝同时举荐了父子二人也可,但如果百里奚已经是秦穆公重臣,其子孟明视又何必待公孙枝举荐?

这两种材料对比起来,更像是同一个故事的分化。在不同传闻里,公孙枝举荐的对象,流传出百里奚和孟明视两个主角。


4.「视」与「奚」

最后讨论一下为什么「百里孟明视」会变成「百里奚」。

「视」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见下图),其字左边是「氏」,右边一个大眼睛的人,是「视」的本字,《郭店简》的《老子》「视之不足见」的「视」正作此。所以分析字形结构,「氏」应是加注的声符,起到注音的作用。其于古音,「氏」在「支部」,「奚」也是「支部」字,其韵相同。其声母亦同为牙喉音[4]

所以「视」与「奚」古音甚近。从其字「孟明」看,「视」应是其本名,「奚」则为他人以音近字记其名。

先秦名字常有音近而字讹的现象,比如公子无亏又作公子无诡,夏父弗忌又作弗綦,吴王寿梦又作吴王乘,百里视讹为百里奚亦当如此。正是这种音近讹混,走出了孟明视和百里奚分化的第一步。


5.分化原因

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我们还需要解释,推动孟明视继续分化,终于变成两个人的动力为何。

百里奚作为春秋战国世世歌颂的名臣,形象已经无比高大上。所以在人们的想象里,他出道就应该是一个智者形象——所谓智者形象,大抵就是白胡子老爷爷。你看诸葛亮刚出山,可不就长胡子嘛。

而你再看孟明视,带的军队轻佻,还被晋国暴揍了几次——他拿的应该是励志少年的剧本,和百里奚的形象格格不入嘛。

所以随着百里奚形象逐渐神化,必然要和孟明视分成二人。一个继承其光辉的一面,一个继承其轻佻的一面。最终稳定为一父一子,也是相当自然的演变。



三.百里奚的出身

我们再来分析百里奚出身的那一部分形象是怎么来的。

关于百里奚出身的说法非常多,大抵有这几种:

1.媵臣

《史记·秦本纪》: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

2.饭牛/牧牛

《庄子》: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
《管子》:百里徯,秦國之飯牛者也
《韩诗外传》:百里奚自賣五羊之皮,為秦伯牧牛。

3.乞人

《战国策》:百里奚,虞之乞人。
《韩诗外传》:百里奚,齐之乞者也。
《史记·鲁仲连邹阳》:百里奚乞食于路。

4.虏

《韩非子》:百里奚为虏。
《史记·老子韩非》:百里奚为虏。

而其他各书中对百里奚出身的记载,基本都是这些说法的缝合怪形式,故不备举就拿百里奚籍贯来说,有说虞人[5],有说宛人[6] ,有说楚人[7] ,所以《史记·秦本纪》迫不得已编了一个先是虞国大夫,后来逃到宛,又被楚国捕获的事情,以求在百里奚的出身地上得到统一。

但这种种说法实不能统一,所以必定有假。甚至我认为:都是假的。


我们逐次分析:

1.关于媵臣

《左传》里晋国确实抓了一个虞国的大夫,并把他陪嫁到秦国去了,但抓的那人叫井伯,不叫百里奚。应是人们看到百里奚有出自虞国的说法,于是混淆了他和井伯的事迹。


2.再说「饭牛」/「乞食」

「饭牛」的故事倒还见于另一个人,是齐桓公的大臣宁戚:

《说苑》:寧戚飯牛,康衢擊車輻而歌,顧見桓公得之,時霸也。
《吕氏春秋》:甯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

说宁戚当年就是通过饭牛得见齐桓公,并为齐桓公大臣。看到上文,百里奚还有乞食于齐的故事,这就很怪,其他百里奚的活动范围都在西边,独《韩诗外传》说在齐。所以所谓「乞食于齐」和百里奚「饭牛」自干秦穆公,应都是从宁戚的故事拼凑过来的。

但你说宁戚的故事就是真的吗,我看也未必然,《吕氏春秋》还有一个饭牛出身的: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守閭,鹿布之衣,而自飯牛。

所以这些故事恐怕都是某个励志故事的不同版本,被套到各种名人身上反复用。


3.最后说「虏」

这个颇有意思。「奚」从字形上看,就是一只手抓着一个被捆着的人,也就是「俘虏」。百里奚叫「奚」,身份也是「奚」,哪有这么巧的事?前人皆云因为百里奚做过奴隶,因以「奚」名之,此说甚弥缝。

上节已说百里奚的「奚」当来自百里视的「视」的音近讹写,所以故事应该是:人们望文生义,看到百里奚叫「奚」,就给他编了一段做俘虏的经历。这就是百里奚有「为虏」的故事的来历。也都是战国人的常规操作,毫不足怪。

我亦颇疑孙膑实未受过「膑刑」,恐怕就因孙膑名「膑」,后人便给他编了一段「膑刑」的惨痛经历。


4.编故事动机

战国人讲述名人故事,颇爱编「莫欺少年穷」的桥段。比如苏秦在秦国受辱,张仪在楚国被揍,然后分别发愤,名显诸侯,一个个都是传奇。读起来就特别爽,这是战国小说家的常见手法。就说管仲,一个齐国的世家,偏偏就有一段少年穷困,还各种怂的故事,前人已多辨其伪: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睗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春秋时期,从底层上升到国之重臣,恐怕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不大相信百里奚出身如此低微,他应该就是公孙枝举荐的一位大臣,并无多少传奇色彩。因此百里奚的出身卑贱,包括这里管仲的穷困,都应当是战国时人以战国故事编造而成,这也是我亦不信「宁戚饭牛」的原因。

出身底层,一跃而为国相,这种事情在战国才比较可能发生。而战国游士亦颇有编这种君主一旦赏识,迅速阶级跃迁故事的动机,实是为他们自己当大官编故事造势。既然要编故事,前代的贤臣自然个个逃不过,都要编排一番。你看:「管仲行,我也行!」

所以百里奚作为秦国名臣,自也逃不过战国小说家的编造,其必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或乞讨,或为虏,或饭牛,或媵臣。反正其少年经历不能太滋润,也不能太平凡,不然这故事谁看啊?

「媵臣」的原型我们能看出是井伯,「饭牛」和「乞食」的原型似是宁戚,但宁戚的故事亦未见得可信。所以这大抵都是一些战国的故事,经过n手倒卖,层层拼装到百里奚身上。而「为虏」则来自于「奚」的望文生义。


至于百里奚为什么又叫「五羖大夫」,这事也挺乱的,各种说法都有:

1.秦穆公以五羊皮赎百里奚

《史记·秦本纪》: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2.贾人以五羊皮买百里奚

《说苑》: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將車之秦。

3.百里奚自己卖五羊皮

《说苑》:百里奚自卖五羊之皮。

我直觉上这应该是百里奚先有了「五羖大夫」这个称号,甚至或者是一个仅与「五羖大夫」音近的称号。但在传闻过程中,人们为了解释这个称号的来历,逐渐编出了百里奚和五羊皮的故事,其最初未必和五羊皮有关。

就像秦始皇在泰山在一棵松树下避雨,于是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但后人常不解「五大夫」是一个完整的爵称,遂误以为秦始皇躲在五棵树下,封了「五」个「大夫」,比如李渔《笠翁对韵》:「五树大夫松」。

所以现在流传关于「五羊皮」的解释皆未必然,但目前我也没什么线索。

有空再讨论吧~


四.总结

要之,百里奚是一个生造出来的形象。

  • 其名字「奚」来自于孟明视的「视」的音近讹字,是孟明视和百里奚从一人变为二人的先决条件。
  • 而百里奚形象的逐渐神化,则与孟明视的唐突事迹相违背,这又进一步诱导了二人形象的对立。从而孟明视被一分为二:
    • 其功绩的一部分变成了百里奚;
    • 其轻佻的一部分还是孟明视;
    • 于是百里奚变成了孟明视的爹。
  • 百里奚的出身卑贱,则来自战国人好编传奇故事的癖好
    • 其「媵臣」形象来自于井伯;
    • 其「饭牛」、「乞食」等形象则不知道来自于战国什么人的事迹,当与宁戚的故事有相同来源;
    • 其「为虏」的形象则来自于战国时人对「奚」这个名字的望文生义;
    • 作为通行故事中的百里奚,则又往往为以上这些形象的缝合版。

于是,一位出身低微,幸得秦穆公赏识,从而助秦称霸西戎的名臣,就此诞生。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 ̄)

参考

  1. ^
  2. ^ 据《左传》
  3. ^ 董珊《秦子车戈考释与秦伯丧戈矛再释》
  4. ^ 「视」有舌尖音的读法,我认为是从「睼」字而来,《说文》「睼,迎視也。」《诗》云:「睼彼脊令」,《毛传》注:「視也」。
  5. ^ 见《战国策》
  6. ^ 见《史记正义》
  7. ^ 见《商君列传》

user avatar   jin-zhen-63-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中生有的荀玄,一个由断句问题引发的颍川荀氏开枝散叶之谬。

《晋书.荀顗传》开篇记述是这样的:

荀顗,字景倩,颍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

荀顗是第六子,但荀彧有载的子嗣,仅有荀恽、荀俣、荀诜、荀顗、荀粲五位,荀顗前面仅有三位兄长,即使把嫁给陈群的女儿陈荀氏算上,荀顗也排不到第六子。

而荀恽字长倩,荀俣字叔倩,中间似乎少了一个字称仲倩的次子。此子大概率属于早卒,且卒时早于成人年龄的几率较高,甚至可能亡于襁褓,以至于无一字记载,但依旧被算上了位次。

关于这位荀仲倩,没有任何资料可考,只能说根据取字习惯和位次可能存在。但目前所流传的荀彧子嗣名单是这样的:

这位荀玄是谁?他的名字典出何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荀顗之兄长?

认为荀玄存在的编写依据应是《晋书.荀顗传》的这一段:

顗无子,以从孙徽嗣。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封临淮公。序卒,又绝,孝武帝又封序子恆继顗后。恆卒,子龙符嗣。宋受禅,国除。

『中兴初』是时间线索,『序』指的是荀序。而认为荀玄存在的断句句式应当是这样的:

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封临淮公。

但是,『玄孙』同样是一个名词,我所认同的断句是这样的:

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封临淮公。

究竟是荀顗兄长的孙辈,亦或是玄孙辈,便涉及到一个辈分问题,也可以直接证明荀玄是否存在。

我从三个角度分析这句话,论证一下荀玄其人的虚无。

一、记述方法

从房玄龄的运笔习惯入手,检索到《晋书》中另有一例『兄玄孙』的例子出现在《羊祜传》:

孝武太元中,封祜兄玄孙之子法兴为钜平侯,邑五千户。

可见兄长玄孙之记述并非是孤例。而羊祜有两位兄长羊发和羊承,其玄孙嗣侯时间为『太元中』。如果按照至多三十年一代推算,羊祜生于公元221年,那么他的曾孙辈应是生于310年左右,和太元(376-396)相对应的应是下一代,也就是玄孙辈。

故而『兄玄孙』在此处的释义应是兄长的玄孙,排除漏载的可能性。

更何况,若真是『兄玄/孙之子』,为何不直接写作曾孙呢。检索一下,这样的记述在《后汉书》《晋书》中都存在:

擢樊调为羽林左监。调,光禄大夫宏兄曾孙也。
——《后汉书》
隆安初,安帝更以会稽忠王次子彦璋为东海王,继冲为曾孙。
——《晋书》

因此,『兄玄孙』的写法并非孤例,可以在此语境下出现。

二、辈分推测

《晋书.荀崧传》有载如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庭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这段记载中涉及到的人物有荀崧、荀序、荀馗、荀廞,以及我们将要提及的荀恽、荀顗兄弟,为了便于理解,我放一张图例展示一下他们的关系:

由图例可知,荀崧是荀彧长子荀恽的曾孙,荀馗是他的堂兄弟,故而荀馗是荀恽的从曾孙。荀序和荀廞是荀馗之子,所以荀序是荀恽的从玄孙。

也就是说,荀序是荀顗兄长的从玄孙辈。

而荀玄若存在,那么依照『兄玄/孙(荀)序』的断句方式,荀序应当是荀恽、荀顗的孙辈而非玄孙辈,时间是对不上的。至此,基本可以确定《晋书》此语正确的断句应当是我们方才推测的『兄/玄孙(荀)序』。

另,若荀玄是荀顗兄长之孙辈,便与前文『从孙(荀)徽』属平辈,前文尚未提及是那位兄长所出的子嗣,后文又何苦要特意备注其名作玄呢?

三、咬文嚼字

第三条作为前两条的佐证。如果说荀玄是荀彧之子,那么他的名字首先便和其他几位兄弟显得十分格格不入:

荀恽:


《说文》重厚也。从心军声。
《广韵》谋也,议也。

荀俣:


《广韵》虞矩切《集韵》五矩切《韵会》鱼矩切,音麌。容貌大也。
《诗·邶风》硕人俣俣。

荀诜:


《唐韵》所臻切。
《说文》致言也。《徐曰》先致其言也。《博雅》问也。《广韵》众人言也。
又《玉篇》众多也。
《诗·周南》螽斯羽诜诜兮。
又和集貌。

荀顗:


《尔雅·释诂》静也。
《广韵》靖也,乐也。
又《说文》谨庄貌。

荀粲:


餐也。《诗·郑风》还予授子之粲兮。《传》粲,餐也。
又《广韵》优也,察也,明也。
《诗·唐风》角枕粲兮。
《小雅》粲粲衣服。
《尔雅·释训》宴宴粲粲,尼居息也。

汇总可知,荀顗一辈的取名选字习惯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都具有厚、重、大、多一类的释义;另外多取典于《诗》,刻意回倚雅正之声;最后,皆非常用字,取字偏冷僻。

而玄字的释义和特征显然是可以排除的:


《说文》幽远也。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属皆从玄。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综合以上三点,荀玄所存在唯一的证据,也就是房玄龄晋书中『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一句只是标明辈分,从语境、时间和取字习惯看皆是合理的,故荀玄此人不存在。

只是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荀仲倩,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可考的文献,也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了。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亚瑟王


这么说吧,要是强行说亚瑟王真实存在,那中国历史就牛逼了,能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时期。


user avatar   tong-kou-jia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装载着十万发子弹的卡车送给抗联然后自杀”的“伊田助男”,其事迹是有原型的,其人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这个故事最早的完整版可能是王明在共产国际七大上的讲话里提到的事件:

事情是发生在本(1935)年六月二十三日,地点是在吉林省的宁安县,日本军队中的一个汽车夫开着一辆载重汽车,汽车上装载了六万粒步枪和机关枪子弹,还有许多手榴弹和炸弹。他把这辆汽车开到反日游击队时常出没的山林偏僻的地方去。他虽然寻找了好久,终于找不到游击队;但是附近地方,进攻的日本军队底枪声已经响起来了。那时这个汽车夫就不得已自杀了。
中国游击队击退了日本军队底攻击,六月二十四日清早,他们在山路上发现一辆载重汽车和汽车夫尸首。在汽车夫的口袋中,找到写给他们的一封告别的信,在这封信里,这个不知姓名的日本汽车夫写道:
“反日义勇军和一切反日游击队的亲爱同志们,我赠送你们一点小小的礼物——六万粒子弹,许多手榴弹和炸弹。我本来要想与你们见面,当面谈谈日本共产党和日本劳动人民,对于你们这些民族英雄,对于可爱的中国人民,对于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些与我们一起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人们,抱着怎样的敬爱和同情。我等待你们很久。但是找你们不到。但是,日本军队底枪声已经逼近了。在这种场合之下,我怎么办呢?回到日本军队中去罢,这是我不愿意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只有自杀了,把这一点礼物留给你们。但是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收得到它。我希望你们收到它。此致
同志的敬礼
你们的一个日本同志共产党员
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从这里可以看出最初版本的故事里面的几个关键点——时间:1935年6月23日,地点:吉林宁安,子弹数量:6万发(还有手榴弹和炮弹),人物姓名没有。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通讯》在1936年2月发表的《日本铁蹄下满洲的抗日武装》当中,也提到了这一故事,四个关键点均一致,唯遗书词句有所不同。


通说版本出自原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的回忆文章《伊田助男》(被收入《星火燎原》第四集,1961年出版)。

伊田助男,这是一位异国战友的名字。它象金子铸成的,在我心中永远闪烁着光辉!但是至今除了知道他是侵华日军鳖刚村一旅团的士兵外,关于他,我竟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那时候,东满几十万旧军队改称自卫军、救国军,经不起日寇的“讨伐”,跑的跑了,垮的垮了。一九三三年春,为了挽救东满的抗日局面,党指示我们,迅速将我党掌握的一千多救国军余部,转移到当时的红区中心马家大屯,改称“抗日救国游击军”。敌人毫不放松,迅速把搜剿救国军的主力调了过来,又纠合延吉、和龙、理春、汪清四县的三千多日本军,由鳖刚村一指挥,直咬着我们追来。三月三十日,战斗在马家大屯一带打响了。
......我连忙找来一个懂日文的同志,一看,纸上写的是:
亲爱的中国游击军同志们:
我看到你们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会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恶兽们包围着,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我运来的十万发子弹赠送贵军。它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军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长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关东军间岛日本辎重队 日本共产党员 伊田助男
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伊田助男事件发生以后,日本特务机关曾在鳖刚旅团内部进行大搜捕。不久,这个部队便被调往延吉全部解散,官兵被送到各地“矫正思想”。鳖刚村一本人也被撤职了。十万发子弹,使我们由困境中解脱出来。我们永远纪念着伊田助男同志,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上级党。后来,伊田助男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一直传颂到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会场上。

这一通说与王明版本有诸多不同之处。时间变成了1933年3月30日,地点变成了吉林汪清,子弹数量变成了十万发,人物也有了具体的身份——鳖刚村一旅团下属的士兵伊田助男。但是最后一句“一直传颂到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会场上”又说明,两人说的是一件事。所以两个人里面至少有一个人在造假。

首先看李延禄版本,由于太过具体,导致故事漏洞百出。8.15以后留在东北的“赤化教授”横川次郎回忆录《我走过的崎岖小路》里提到,“日本的研究人员也进行调查,在当时的关东军辎重队士兵名单中没有找到伊田助男这个名字。”除了伊田助男以外,旅团长鳖刚村一(一说龟冈村一,见李延禄的另一篇回忆录《过去的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1979年)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至于王明版本,有人质疑王明远在苏联,焉能知晓国内情况。但据《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东满根据地和王明等人不仅有书信往来(由中共东满特委负责,代号“程字通信”),还有人员往来。1936年4月10日周保中给王明、康生的信中提到,共产国际交通员上一次来到吉东根据地传达指示信是2月20日,此外周还希望从抗联三个军中选派140名干部到苏联接受国际教育,可见与苏联的交通一定程度上是未被切断的。

其实两个版本都存在一个问题,子弹数量太多,以当时日本军用卡车的承载能力,是否能够载重6(或者10万发)子弹是很成问题的。结合王明同时期在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情况多有夸大(五次反围剿同时期的发言《中国革命是不可战胜的》简直就是红色大本营发表——“红军在福建、四川和赣北等战线击溃了国民党18个师。缴获步枪2万多支,机枪180挺,驳壳枪500支,钢盔2000顶,子弹40万发,手榴弹5000枚,无线电收发报机3部,满载军用装备、粮秣和钱财的大轮12艘。”)的情况看,这件事很可能是确有其事而没有如此大的规模,被王明加以夸大,又被李延禄二次夸大并添加细节(符合他1933年3月底率部到汪清会合党组织的活动轨迹),变成了如今的通说。日军用枪弹“资敌”的例子并非个案,仅举一例。

就在(1934年)4月间讨伐当中,日本军队12人要回国,临走时把2枚野炮炮弹,放在小汪清河冰上容易发现的地方,押着用铅笔写的一个纸条,写的是:“共党诸君,这是两支野炮炮弹,内有小枪子弹数百发,请你们拿去反对帝国主义吧!我们不满意来满洲打仗,我们12人返国了。共党诸君你们战斗吧!”
——《东满抗日斗争烽火》

至于这件事的影响大到被写进日本共产党党史《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1922-1982)》,在媒体和网络上广泛传播,吉林当地甚至还在2005年给“伊田助男”立了墓碑,这应该是个王明和李延禄都想不到的结果。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反应是李岩,传闻中李自成的谋士,可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大顺军的参与者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到康熙年间《杞县志》中的一篇《李公子辨》,都否认了此人的存在,近年来明末清初方面的大师级人物顾诚先生的成名作正是一篇剖之甚严的《李岩质疑》,在这篇文章中彻底否定了李岩的存在。

这篇论文中,顾诚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查阅了各种史料笔记甚至县志,看到这篇论文所引用的近千本书目,加上顾诚先生在《我与明史》中说过:“我在探讨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除了细读清初几部有关流寇的专著外,还广泛查阅了当时任职官员的文集、相关记载、档案和地方志,仅以地方志为例,凡是起义军到过的府、州、县志就查了1000多部。”我们不能不惊叹于顾诚先生考证之翔实严谨。

而顾诚先生能广泛阅读这么多史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摘抄,这一段同样摘自《我与明史》,有删减:“我整天到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古籍部和科学院图书馆。早晨带上稿纸、笔记本和一个馒头,中午休息时间吃个馒头,继续阅读抄摘史料,闭馆才回家。一般先翻阅一遍,遇到有价值的动手抄录。晚上把抄摘的阅读一遍,遇有误字漏字,第二天再核对原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笔误。检阅所抄材料还会发现有的问题应从其他史籍中寻找印证,即记于笔记本上,以便及时提取书籍。骑自行车去图书馆,冬天是最困难的,有时顶风而行实在费劲,严寒甚至会冻得手指麻木。这种工作方式确实有点辛苦,但在图书馆中一坐,好书在手,乐在其中,回家后检阅收获,每有意外之喜。”

上述那么多都只是在叙述顾诚先生治学严谨,从不同版本中比较出前后改易之处,短短的一篇文章,容纳了惊人的阅读量。而我们也要考虑到农民军在本朝的敏感性,顾诚先生敢于否定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重要人物的存在感,也是一种坚持学术的精神。

除却顾诚先生的态度的描述,关于这篇论文的具体论述,全文在网上有,见

顾诚:李岩质疑.pdf_免费高速下载

。其间史料充足,逻辑充分,值得一读。

最后,近年来河南博爱唐村,有一份《李氏家谱》,李家有李岩,参与了明末农民战争。只是这个李岩与明清之际所谓的李岩诸多传说合不上。李岩可能确有其人,是不是李自成的“制将军”,是不是红娘子的夫君,就无法证明了。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long-yu-4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shoupangpang9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不要探讨该事件,

说错了会____,

说对了会____。


user avatar   ji-er-xun-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不要探讨该事件,

说错了会____,

说对了会____。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不要探讨该事件,

说错了会____,

说对了会____。




     

相关话题

  司马家族和八达岭的名字有关系么? 
  二战中国的将军(包括国共)的军事能力与隆美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巴顿这些名将相比,孰强孰弱? 
  如何评价张桂梅获得"时代楷模"? 
  看了《勇敢的心》彻底蒙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自诞生起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 
  忽必烈为何不能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 
  周朝建建国时分封八百诸侯,按说土地应该都分完了,后来王子王孙再分封是怎么分的呢,哪来的土地呢? 
  为何唐宋常有高官领衔文坛,而明清高官大多在文学方面地位不高? 
  南半球有没有传统天文学? 
  德国人如何看待东普鲁士故土,即现在加里宁格勒和波兰占领区? 

前一个讨论
如果关羽一直跟随曹操,能取代于禁成为外姓第一将吗?
下一个讨论
现如今有什么比人数量还多的哺乳类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