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大面儿上,还是不得不承认文化的巨大影响。
东亚儒家文化圈,中日韩三国,崛起时间有前有后,但不约而同的,大家都是高储蓄国家。
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节制思想,体现在花钱上,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适度消费,要给自己留下后路。
而且,对于“孝悌”的态度让我们始终对于“家”有着欧美人理解不了的执着,因此,不动产的消费成为了家庭消费的大头。就连才几岁的蜡笔小新,也时时刻刻记得家里面还有二十多年的贷款还没还完呢。
美国人最开始绝对都是一帮疯子。想想看,一百人乘坐个百来吨的小木船,横渡几千公里的茫茫大海,疾病、饥饿、暴风雨,哪一样都会要了这艘船上人的命,前途还是不知道有什么魑魅魍魉的未知大陆。
要搁中国人这儿,“农妇山泉有点田”,现世安稳,好好的在家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即便是明清不搞海禁,也不会有多少人去憧憬什么“新大陆、新世界”的。
自由与冒险镌刻在了美国人的基因里面,现在虽然不用去冒险了,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是很多人的向往。不少美国中产家庭,一年到头一个子儿都攒不下,但每年欧洲的旅行是不能少,还得是两次。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陆没有遭遇一点战火,战后急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促进享乐消费的心态,不断完善的社会福利和90年代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阔了嘛,那花钱大手大脚一点,也不难理解。
具体到个人,那家庭还是主要因素。
父母对于钱是怎样一个态度,日常家庭的消费水平,吃穿用都是什么牌子,什么档次,都会潜移默化影响这个家庭出身的孩子的消费观,正如古人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些富裕人家出身的孩子,家庭教育可能严格一些,花钱不那么大手大脚,但也往往是“自己能支付范围内最好的”。在他们看来消费的起点,已经是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所能触碰到的天花板。
总之,对于个人而言,分清楚哪些是“必须要买的”,哪些是“可以买更好的”,在适应自己消费心态下还能有些结余进行投资,比较符合目前的“新常态”。尤其对于家庭出身不是那么优秀的人而言,这可能会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拥有幸福,富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