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的汽车要做到在《流浪地球》中地表行驶,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点? 第1页

  

user avatar   kai-zi-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一个悲观的吧,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下,汽油车在地表行驶,加油就是最大的困难。如果说只是在-85℃的地表跑一跑看看风景,不考虑加油,那么我们再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低温冷启动问题,-85℃远远低于目前人类生活区的最低温度。在这个温度下,当前常见的机油流动性都会下降,活塞在气缸中很难顺利运转起来,因此必须研发低温流动性超强的润滑油才行。

同理,防冻液也得换。现在的防冻液成分主要是乙二醇,冰点在-68℃。显然在《流浪地球》中开汽油车,防冻液都结冰了……

然后,电子器件我们看看发动机的大脑——ECU,你可以理解为汽车的主板芯片。当前ECU的工作温度是-40~80℃,显然无法满足《流浪地球》里的设定。因此,要给ECU一个加热保温方案才行。事实上,汽车里大部分满足车规级的电子器件,其工作温度范围都跟ECU差不多。

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车内所有橡胶件的低温脆化,这里涉及一个概念叫“玻璃化温度”和“脆性温度”,就是说温度低至某点时,高聚物材料会失去弹性,变硬变脆。对于汽车上使用的橡胶件来讲,它们只能工作在脆性温度以上,否则就蹦登仓了。

你看,很多橡胶的脆性温度Th都高于-85℃,根本无法在《流浪地球》中的地表环境使用。所以未来的人们一定要研制出更耐低温的橡胶轮胎、垫圈等等,方法是寻找新的添加剂配方。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汽油车遇到的技术困难,其中大部分可以通过给零部件加热保温解决。既然如此,加热的热量从哪儿来呢?用电呗。

都用电了,那还开个球的汽油车啊……直接电驱动不就得了。

因此,我认为《流浪地球》中地表行驶的车辆,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就是核动力串联混动汽车。

汽油车里的串联混动,就是烧汽油来发电,存到电池中,再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

《流浪地球》里,既然行星级别的超大功率推进器都能建成,微型核动力应该不在话下吧。我们可以将串联思路应用到地表汽车中,靠核能发电存入电池,然后电动机驱动车辆。

再回答题主第一个小问题:为什么方向盘变成球?我认为这里的设定绝非是为了科幻而科幻,从《流浪地球》中矿车的动态表现上看,矿车虽然体型巨大,但又十分灵活,因此需要一个同样足够灵活的方形盘才能精确操作。

和平年代中,我们看到的大车方向盘直径很大,转向比也很高,司机拐个弯要甩开膀子揉半天。这是因为出于安全考虑,车辆设计时要通过调高转向比、设置较大虚位的方式过滤掉一些来自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如司机的微小触碰、车辆过坑)。

但是,《流浪地球》是一切以生存为准、争分夺秒的年代,高效、快速才是追求。所以,减小方向盘变成一个球,可以大大降低司机的动作幅度,从而更准确地操控车辆。同时,矿车的转向比也调得很小,这些都是为了让车能灵活一些,方便快速掉头,或避让危险。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多年驾驶经验、技术高超的司机才能开这样的矿车。

此外你会发现,《流浪地球》中的矿车已经没有现代汽车中的机械转向结构了,这个设定也是有迹可循的。

现在的量产车里有一项技术叫“DAS线控转向”,就是通过方向盘生成电信号,再将信号处理成指令发送给转向电机,过程中没有机械连接。所以,《流浪地球》中矿车的方向球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量产车技术理论支撑的。

除了技术支撑,还有电影设定下的现实意义。《流浪地球》矿车也采用电传信号的控制方式,这么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车太大,从司机到车轮半轴距离太远,机械传动只会增加车辆的复杂性,降低可靠性。采用类似电传信号转向,还能让驾驶员高度自定义操作力度、灵敏度,更符合当下技术发展的方向。

看到方向球上还有一个黄色的拨片了吗?我猜那是一种防呆机制,设置这个开关,不用的时候拨到另一边,可以防止方向球被误触旋转。《流浪地球》有太多细节设定其实都很硬、很专业,我只看了一遍,方向球的很多操作印象不深了,有印象的同学请指正。

补充:

片中有一句官方解释,“汽车方向球技术极大减轻了驾驶重型车辆的身体负担,可以让更大年龄区间的驾驶员承担驾驶……”为后面韩子昂驾车做了合理性铺垫。


user avatar   zhang-wen-chuan-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从补充能源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出车子是加注燃料的,所以它应该不是纯电动车。(而且燃料加注时明显有液体流动声和机械泵的运转声)

但从车辆的启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来看,它应该是具备电驱动功能的,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一台FCV(燃料电池车),REEV(增程式电动车),或者是一台PHEV(插电式混动),而并非一台纯汽油车。然而这应该也是一台核动力车,因为核动力加注燃料的周期少说也是以几万公里计,满燃料的车子跑到苏拉威西就要补充燃料,这续航不像核动力,而且加注核燃料也不可能在毫无辐射防护的情况下进行。

另外这台车虽然是通过加注燃料来补充能源的,但燃料基本不可能是汽油。因为在零下八十二度的环境中汽油很难挥发(部分成分已经凝固),也就导致汽油机的启动性能会非常差。

所以汽油车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发动机的低温启动性能差。解决方法么要么就换一种凝固点更低的燃料,比如醇类或者液氢,要么用电加热燃料到一定温度后再进行点火。但电加热的效率实在是不高,所以燃料不是汽油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材料的低温脆化问题,我们只能认为当时的人类科技树已经点满了【低温强化材料】的技能点了(

另外还有一点其他答主没有提到的就是电池的低温衰减问题,很明显运载车是有电驱动的,然而无论是锂电池还是燃料电池,其低温性能都是非常差的。

就拿锂电池举个例子,众所周知,环境温度越低锂电池的内阻就越高,从而会导致电池的充放电能力下降,也就会直接导致车辆的功率下降。况且零下八十多度已经不仅仅是能力下降这么简单了,在这种低温下连电解液都该凝固了,地球上现有的锂电池科技肯定是无法制造出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正常使用的电池的,因此如何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也是一个急需克服的技术难点。

然后再谈一谈题主的几个小问题。

1)为何转向操纵机构要设置成球型

认为球形没有意义的朋友肯定是没好好看电影。其实电影开头的新闻直播间里的字幕就说了, 方向球技术能极大减轻重型车辆的身体负担。可能没开过卡车等重型运载工具的人无法理解这一点,有机会的话去打一打卡车的方向盘试试就知道那有多累了。

球形机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迅速进行方向的指定。用方向盘控制方向最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自己的车轮现在是朝向哪个位置的,这也是大量司机惧怕侧方位停车的主要原因。然而用方向球控制方向的话可以做到指哪儿走哪儿,这种操作方式更符合直觉。

你们看看某知名人形兵器的操纵杆有一段时间也是球形的嘛。

当然转向球肯定也有不易操控等短板,但说这是为科幻而科幻的人怕是在为杠而杠了。

我猜运载车的操作方式如果做成下面这个样子可能就没人杠了,但驾驶员的培训周期可能要变成十年?(如果你是New Type或者Coordinator的话也许只要几分钟)

2)为什么需要多年驾驶经验才能开

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车速快。

按照运载车满功率十几个小时能从杭州开到苏拉威西来推算,最高车速应该在300km/h左右。普通人不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肯定是没法熟练掌握重型运载工具在高速时的安全驾驶的。

二是操作精度要求高。

电影的最后,学习了三年运载车驾驶的刘户口虽然已经是初级驾驶员了,但开起车来还是保持不了车身平衡。这表明了球形操作杆需要极高的操作精度,不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是无法进行安全驾驶的。


user avatar   cenjoys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题主想的方面很多,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基于目前技术和经验理性分析的问题,而是一个开脑洞的题目。

那么,我们需要像拍电影那样,先够建一个世界观。我感觉,总体上这个世界观还是比较矛盾的。

流浪地球时代,行星发动机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并熟练应用把矿石进行核聚变利用的技术。但是从运载车仍然需要加注燃料看,微型核聚变装置技术还未突破。

当然,加注的可能并不是液态燃料,也可能是充电。

从救援队穿着的外骨骼需要电力驱动,保温衣需要电力取暖。且那么小的电池可以提供那么久和那么强的动力来看,电池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突破,能量密度比现在高几个数量级也是可能得。同时,可以在极低的温度下保持足够的能量输出能力。

这样一来,人类的能源几乎是免费且无限供应的。车辆而很可能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电池装置提供驱动力和近乎无限的电能。

电力供热结合保暖技术,保持驾驶室适宜温度,以及其他电子设备运转温度。

地表气温只有-85摄氏度,而且随着流浪进度加深,温度会更低。

那么,那个时候的人类很可能已经掌握了高温超导技术,利用当时的低温,实现高效的电磁转化。

从杭州到苏拉威西,直线距离最短3200km,他们用30来个小时跑完全程,意味着平均时速高达 100km/h以上。而在那个背景下,道路条件那么差,几乎在冰面上跑,车辆的悬挂系统如果是现如今这种弹簧或者气压式的,我觉得根本不靠谱,所以还是电磁式的机械结构比较靠谱。

另外,在低温状态下,能够支撑起11km高的行星发动机,那时的金属材料技术也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金属的结构强度远远高于目前的钢铁,保不齐是核聚变产生的新元素,结构强,密度低,不怕低温。

所以我说的什么意思呢?由于能量变得廉价和几乎无限供应,那时候的大卡车很可能是全电模式,轴承等目前需要润滑济的部位,完全可以变成利用电磁进行“润滑”,也就是零件实际上是利用类似磁悬浮的技术,处于彻底分离状态,没有摩擦力,根本无需润滑。

至于转向球,电影里是有交代的,由于卡车体积巨大,可能可以拉几百吨的货物,加上道路条件恶劣,现在的转向技术效率低,费力。转向球应该是一种电传动技术,转动一定角度,车辆轮胎自然跟着动。

正因如此,类似目前转向助力可调,那时每个驾驶员灵敏度要求不同,所以刘启用他爷爷的车卡开车,刚开始不适应他爷爷的灵敏度,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转向球技术也符合我上面说的电磁技术高度发展。

moss的存在标志着那时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比现在不知道高了多少个等级,那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类驾驶员,其实我还没想明白。


user avatar   WanPlusS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上几位都从汽车角度说的很好了,我从其他方面(主要是原作和一切小细节)方面来谈谈。

1、为什么转向操作机构设计成球形

2、为什么要多年驾驶经验才能开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个车太快了。

杭州经马尼拉到苏拉威西岛比较适合建造地球发动机的地区要足足3700公里,十几个小时能开过去意味着速度必然超过200千米每小时,甚至很可能300千米左右——这里可以确定赤道发动机必然是修剪在赤道以南的,因为他提到了永夜。

这车速度达到了300公里,也就是和F1一样的速度,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这里,这车是50吨级的重型自卸卡车,自身重量也超过40吨,整体质量在90吨以上。

车队是由50吨的巨型自卸卡车组成,车上满载着从太行山上挖下的岩石。汽车很快升到了5000米以上,下面的大地已看不清细节,只能看到地球发动机反射的一片青光。

虽然F1赛车也有300公里以上的速度,但F1整车重量不超过600千克,而这辆车有90吨,超过了绝大多数坦克!

而绝大多数F1赛车手,从第一次接触车开始到开上F1,大多数要经过10年以上时间,10岁左右就接触车辆,然后14、15岁开始从初级方程式赛车开始训练、参赛,目前全球最年轻的F1赛车手是马克斯·维斯塔潘,他爹就是F1赛车手,但是他第一次比赛,也是17岁半的事情了。

对他来说,应该至少接触了汽车8年以上(从8、9岁开始算),估计他爹从小训练。

用5年来训练一位卡车驾驶员,实际上已经是技术进步的优势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启真的是天才……

正常50吨级自卸卡车的功率仅仅不到400马力,速度也只有60左右,到达接近300千米的时速至少要提升4倍的速度,也就是翻两番,但车速提高一倍,功率就要提高六到八倍,况且卡车还不像超级跑车一样做了减阻设计,理论上需要更多的功率。

400×8×8=25600马力,考虑到这车的造型,我觉得应该有3万马力以上。

让90吨级的车达到300千米以上的速度需要的马力在三万以上!

三万马力各位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概念,我举个例子。

中国的054A护卫舰,4000吨级,他的功率仅仅只有不到3万马力,只有4台5000千瓦级的发动机。

仅仅只有2.7万马力。

也就是说,如果让一艘054A和这辆卡车拔河,如果绳子足够结实,那么054A拔不动……

拔不动……

动……

这发动机技术高到什么地步了呢?卡车是需要扭力的,如果卡车都能装一台3万马力的发动机达到300公里以上的速度,这时候的普通车大概早就超音速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原作里写过这一点。

我们的飞行汽车以四倍音速飞行了两个小时,终于能够看到太阳了,它刚刚升出太平洋,这时看上去只有棒球大小,给冰封的洋面投下一片微弱的、冷冷的光芒。

人类现在能拿出来的最强发动机,这种卡车可以用的无非就是坦克上的发动机,然而最多也就达到2000马力左右的水准,在体积几乎不变(卡车也就那么大地方)的情况下,功率提升了15倍。

也就是说,这时候能开车的,回到2022年,吊打风见隼人还是大概率很轻松的。

你一个700公里直线,600公里过弯的赛车有啥好骄傲的?

3、对于现在的汽车来说,那时的汽车有什么创新

4、在极低温度下,如何克服对电子和机械部分的影响,如何保持发动机工作温度。

除了还挂了个“汽车”的名字以外,其他应该都是创新……

动力上面已经谈过了,能源问题其实原作里提到了。

车子不是核动力的,但是用的是核电池,加能源应该是直接加浓缩铀的,因为技术已经先进到这一步了

衣服就是核电池

父亲是空军的一名近地轨道宇航员,在家的时间很少。记得在变轨加速的第五年,在地球处于远日点时,我们全家到海边去过一次。运行到远日点顶端那一天,是一个如同新年或圣诞节一样的节日,因为这时地球距太阳最远,人们都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像以前到地面上去一样,我们须穿上带有核电池的全密封加热服。外面,地球发动机林立的刺目光柱是主要能看见的东西,地面世界的其它部分都淹没于光柱的强光中,也看不出变化。

核电池这一点后面还提到了。

真感谢死刑的执行者们,他们为这些罪犯找了一种好的死法:他们收走了被判死刑的每个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他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从车子没有排气口(烧开水)来看,车子应该是核电转化发动机,直接用核电池里的能源驱动电动机,这个倒是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既低温下动力怎么工作。

电子产品之流倒不怎么担心,现在很多电子产品在外界之所以冬季掉电,主要是因为电池的问题,大多数电子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其实是考虑了超低温使用的,至少测试的时候零下40度这一关必须过去,毕竟你想卖到全求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室外掉电太猛是人类电池技术太渣。

核电池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毕竟电动机这东西只要不冻出毛病,理论上越低温反而应该越好一些,因为超导效应……

按2075年的技术,外界温度零下83度的情况下,超导并不困难

相对在低温下保持工作,如何高温下保证工作反而才是一个大问题,行星发动机内部超过100度以上的高温要维持正常工作的难度其实比零下80度维持工作要困难得多。

以人类现在的技术都可以做到零下70、80度还能工作,比如南极考察就必须考虑这一点,在南极内部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常年低于零下50度,但在100度以上的高温当中工作反而很困难。




  

相关话题

  大众汽车回应停产系芯片断供,断供芯片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影响?电子原件芯片对汽车有多重要? 
  既然机械毕业那么惨,为什么要开设这个专业? 
  为什么有人说买手动挡汽车的都是聪明人? 
  机械专业和计算机技术结合,优势在哪? 
  请问丰田雷凌1.2T涡轮增压发动机保养(广东地区)有必要用上最好的0W-20(SN级别)机油吗? 
  请问站在当前(2020年)来看,国产车性价比如何? 
  对一般人来说,买车的性价比似乎远不如打车。那为什么所有人都几乎要买车呢。是类似于钻石的营销手段导致? 
  为什么不能用两台直列4缸发动机拼成8缸发动机?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是否值得入手?驾驶体验如何? 
  如果唐僧一行人是开车取经,需要多久? 

前一个讨论
小米手机的 MIUI 系统有哪些「反人类」的功能?
下一个讨论
你们认为谁可以演《三体》中的章北海?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