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极大地美化了。
杨逍道:“我们要杀他,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不过朱元璋招兵买马,攻占州县,只杀得蒙元半壁江山烟尘滚滚,我大汉的河山,差不多有一半让他们光复了。这是真正的大功劳。咱们歃血为盟,共举义旗,为来为去,还不是为了这件大事。朱元璋、李文忠这些人是杀不得的,就算他们背叛明教,只要他们真能光复大汉江山,将蒙古鞑子赶回去,咱们还是不能动他们一分一毫。”
那么,光复汉家河山一半的到底是谁呢?
收复汴梁,雪靖康之耻的,是刘福通和韩林儿。
屯田山东,解民倒悬,一度威胁大都,击杀元枢密副使达国珍的,是毛贵。
在徐州开仓赈济灾民,与脱脱血战到底的,是芝麻李。
收复南阳、洛阳、襄阳的,是布王三和孟海马。
收复湖广、江西等地,摧富益贫,与元军鏖战多年的,是徐寿辉。
袁州首义,收复南宋故都杭州的,是彭莹玉。
平定四川,秋毫无犯,令川中百姓安居乐业,并坚持与云南元军作战的,是明玉珍。
火烧上都,策动汪古部起义,成为唐朝之后第一支进入辽东的汉人军队,直抵高丽的,是关铎、潘诚等人。
红巾军中英雄辈出,对于推翻元朝有重大贡献的,随手一数就是十几个,朱元璋不过是他们其中之一罢了。
朱元璋当然也是有重大贡献的,他在起义之初多次击败元军,收复集庆等地,此时的他也有资格与刘福通、徐寿辉等人并列。
然而在其他红巾军兄弟与元军浴血奋战的时候,朱元璋最先表现出动摇。《明太祖实录•卷一》就明明白白地记载,至正十四年,朱元璋在滁州设伏大败脱脱部下的元军之后,却派人去和元军议和。
具牛酒,敛所获马,遣父老送还,令告其帅曰:“城主老病,不任行,谨遣犒军。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将军以兵欲狝戮之,民固畏死,非得已也。将军幸抚存之,惟军需是供。今高邮巨寇未灭,非并力不可,奈何舍寇分兵攻良民乎?”
朱元璋根本就不把自己当成红巾军的一员,而是以地主团练武装自居,面对元军南下这样全体义军的重大危机,他却以邻为壑,甚至向元军提供物资,支持他们去打张士诚。虽说张士诚不属于红巾军系统,难道就可以在他抵抗元军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不过张士诚也接受过元朝招安,在这方面和朱元璋是半斤八两就是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安庆,安庆的元军守将余阙与红巾军赵普胜部冲突不断,然而朱元璋却放任余阙的部下通过自己的地盘向张士诚和方国珍买盐,想利用余阙挡住其他的红巾军,以便他拓展地盘。
更有甚者,朱元璋甚至和察罕帖木儿私下往来。《羽庭集》《国初事迹》都记载了朱元璋通过方国珍和元朝联络。元廷赏赐朱元璋龙衣、御酒、八宝顶帽,封他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在浙江出土的《方国璋神道碑铭》,也证实了这一点。
《明太祖实录•卷十五》中记载,察罕帖木儿被杀后,朱元璋继续和王保保保持联系,还提出要和王保保一起进攻孛罗帖木儿,称“乱臣贼子人得而讨之”。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讨伐张士诚的檄文中,前七条理由竟然都是指责张士诚对元朝不忠,而且大肆攻击污蔑红巾军为“妖”。在和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期间,朱元璋对王保保书信不断,虽然王保保的部下不断侵犯他的地盘,甚至烧杀抢掠,但朱元璋为了集中力量消灭陈张两大势力,始终隐忍。直到南方平定,在北伐前夕,他才改变态度,对王保保破口大骂。
朱元璋年轻的时候的确是个从乞丐到将军的传奇农民起义领袖,但是他很快就变了,迅速和士绅甚至元朝的朝廷、军阀妥协,背叛了红巾军。他之所以能在南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因为其他红巾军将士在用生命争取自由,与元军拼死搏杀,付出了极壮烈之牺牲。元朝朝廷的威信在红巾军的沉重打击下荡然无存,元朝的军阀们又爆发了内讧。这才使得朱元璋有经营江南,吞陈并张,巩固地盘的时间。而当年在走投无路之际被红巾军收留,在红巾军的掩护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朱元璋,对红巾军的“报答”是彻底的否定污蔑,甚至对其残部血腥镇压。
朱元璋驱逐元朝,是因为1368年时元朝已经被红巾军和内讧消耗得不堪一击了,要是元朝的实力比他强,以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多半是和张士诚、方国珍一样被招安。实际上当初朱元璋招安的事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元朝的户部尚书张昶公然在朱元璋的辖区活动,只是由于察罕帖木儿突然死亡,朱元璋觉得元军未必能胜,这才改了主意。
《倚天屠龙记》中,凭空给朱元璋加了很多战功,淡化了刘福通、徐寿辉、彭莹玉、明玉珍、毛贵等人的作用,这才有杨逍这番话。如果真按历史上那样描写朱元璋,他作为红巾军的大将之一,不仅不配合主力作战,还暗中与元军议和,接受元朝官职,宣扬元朝占据中原的合法性,最后甚至出了瓜步覆舟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张无忌这样的好脾气,部下出了如此叛徒,被逼到这个地步,也不得不清理门户了。朱元璋和驱逐蒙元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不管是谁在内战中获胜了,把已经被各路红巾军和军阀轮番消耗过的残元赶回漠北都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本来我对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大戾气,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他还是很优秀的。然而架不住一干明粉非要把他捧成盖世英雄、千古完人,我也只好说得如此直白了。
朱元璋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自红巾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大明从而取之。”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
他本来就以背叛了红巾军为荣,你们把他说成反元斗士,朱元璋若泉下有知,倒要说你们污蔑他了。
项元老的高赞答案一如既往地暗含指向性,项元老毕竟是临高众的底色。虽然是极端看不起十七世纪中国居民的时空殖民者嘴脸,但好歹比直接自况西班牙殖民者,视时空土著为美洲原住民的那种反人类倾向要好一点。在明朝评价问题上,临高众天然地有自己的有色眼镜。
朱元璋建立新朝后宣称“乐生有元之世”和贬斥红巾军政权为贼确实是一大黑点,这是地主阶级的屁股问题决定的,比较无解。但是就凭朱元璋以南统北,最终光复中华的历史功勋,他还就是可以一俊遮百丑。朱元璋确实招待了张昶,听凭方家给鞑虏朝廷拉皮条,但说到底一没有正式接受,二没有像张士诚那样主动攻击红巾军朝廷。事实上就是一种与鞑虏朝廷虚与委蛇的临时策略。朱元璋在集庆府猥琐发育确实仰赖刘福通汴梁政权作为北方屏障,但当张士诚围攻安丰时,朱元璋也派出了主力部队去援助。而且红巾军本身也是个比较松散的联盟系统,关先生、明玉珍在各自的战略方向上确实战果惊人,无论是横行塞外焚毁上都,还是征伐高丽跨越萨水,都堪称汉家的骄傲武功,但是红巾军相互攻伐的事例同样数见不鲜,无论是赵均用杀毛贵,还是明玉珍与青巾军相互攻伐,都证明龙凤政权也维持不了一个真正令行禁止的局面,朱元璋作为龙凤政权的将领除了最后时刻暗杀韩林儿,并不是最飞扬跋扈的一员。
至于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也能看出很明显的倾向性,金庸写的枭雄帝王很多,洪太、康麻子、铁木真都在金庸小说里有出场,形象确实都比朱元璋要正面啊。金庸不写洪太几次破口入关如何在直隶、山东烧杀抢掠,却写洪太宣称占据中原后要与民休息减轻赋税,让范文程得以最终正名为承天景命吊民伐罪的宣力功臣;不写康麻子如何在吴清之战中血洗西南,却处处强调康熙圣文神武鸟生鱼汤;不写铁木真攻伐金国逼得河北汉人组织起忠孝军与鞑子不死不休,却只写成吉思汗如何武功盖世。到了朱元璋这里,先是让主角收他作小弟,最后又是被读者不知不觉间寄予感情的主角被欺之以方,被小说中猥琐的朱元璋用一个简单到可笑小伎俩骗得不问世事放浪江湖,这难道还不是黑么?
朱元璋在《倚天》的存在,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处妙笔,虽然甚至并非出于作者的本意。
看看张无忌这个主人公,被开尽了各种金手指,最后也不过在少室山一战,带着中原武林除张三丰外的几乎所有高手,却被区区2万蒙古兵,直接逼入绝境,居然要靠书中被丑化、弱化了无数倍的朱元璋去发兵救命。
文人虚构出来的爽文偶像,在真实存在的伟大英雄面前,何等不堪一击!
甚至可以说,《倚天》小说中,朱元璋被丑化得越是人品卑鄙、行为猥琐,就越让张无忌这个文学形象从创造之日起,就带着不可避免的“剽窃原罪”,也注定对张无忌的任何夸赞与吹嘘,都犹如空中楼阁,轻轻一推就倒。
开局一个碗的叫花子,没有任何以一当千的神奇武功绝技,亦不是任何半仙之体世外高人的徒子徒孙,却能统领麾下将士历经百战,
在胡族铁骑占领神州,陆沉已近百年之际,
不止是收复了南宋丢失近100年的江南,
不止是收复了北宋丢失近250年的中原,
而且收复了晚唐五代丢失了400~500年的云南、贵州、甘肃、辽东、燕云、河套地区,
更进一步取东北、占青海、收西藏,追亡逐北追到塞北朔漠,把称霸亚洲百年的蒙元帝国打回原型,重新变成一群游牧部落。
不止是从零开始,重新建立了一个亚洲大帝国,更在唐朝灭亡五百年后,重建华夏独尊的东亚朝贡体系,开国200年内都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国。
——如果不是确实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这样的神话,究竟有谁能想象?
至于某些“别有用心、立论偏激”之徒,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否定红巾军起义」为由,竟妄图将这位伟大英雄全盘否定的片面说法:
笔者将好友@长乐夜未央 的一些评论,整理补充成文,如下:
————————————分割线——————————————
当滁州义军的首领郭子兴病死,他的麾下大将朱元璋,在接手其部属,正式成为一方群雄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原红巾军首领,自称“大宋龙凤皇帝”的韩林儿的封诰,从此,朱元璋这部义军,也正式加入红巾军大起义的序列。
在红巾军主力掩护北方,顶住元军进攻主力,朱元璋在江淮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势力。
也从龙凤政权的副元帅、都元帅、一步步升到吴国公,自称吴王,建立以应天府(金陵)为首府的“西吴”政权,也就是未来大明王朝的雏形。
然而,当朱元璋最终得了天下,建立明朝后,为何要坚决否认这段为红巾军、为龙凤政权臣属的历史,甚至反而诬蔑红巾军与刘福通、韩林儿这些首义之人为“妖人”?与汉高祖刘邦对楚隐王陈胜的态度完全不同?
这需要考虑时代不同带来的主导思想不同,秦末是秦朝的焚书坑儒、禁私学与私人议论,把原关东六国的士人给得罪个遍,连孔子后裔都去投奔陈胜反秦了。这些士人获得了全面胜利,而且主导了秦汉历史的解释权,那么首义的陈胜当然是反秦大功臣,作为反秦义军重要成员的刘邦,必须尊重这个既成事实。
而朱元璋时代不同,理学在宋代的发展,是通过对定义的再解释,彻底否定了上古儒家肯定颂扬的“汤武革命”,比如朱熹把“汤武革命”专属的“诛一夫”标准。提高到只有“圣王”才能做,实际就是通过提高标准,坚决维护君权神圣,说到底是世家大族消亡,科举优待士大夫,导致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而元代,虽然科举断断续续,但是因为金国的激烈抵抗和灭南宋战争的旷日持久,对南宋灭亡后的江南,也是大力优待当地的地主阶级。汉人地主在元代,虽然在中央政权难以分羹,但在地方上是作威作福,甚至都开启了农奴制的历史倒车。
因此在元末,其实地主文人士大夫这一阶层,主流还是站在元朝朝廷一方的。 只是元朝统治太松弛,蒙古人并不信任汉人士大夫,红巾军举兵横断南北,才让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们做大。
所以,元末明初本来是空前的华夏光复运动,然后看当时那些汉人士大夫诗词,一个个心怀故元,而且他们掌握历史解释权,在宋濂版《元史》中,把这种“忠元”行为美化得厉害。
因此,为了收买士大夫之心,建立稳固的政权,朱元璋在实际操作时,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采纳这些人的思想。
当察罕帖木儿的大军横扫北方,攻克汴梁,将北方与中原红巾军扑灭后,朱元璋虽然不顾刘基等士人谋士的反对,冒险援救安丰,救出韩林儿君臣,将其“迎驾”,或者说软禁于滁州。
但是,朱元璋还是在这些坚决不承认龙凤政权合法性、不承认韩林儿为“虚君”的士人影响下,没有采取「让龙凤皇帝韩林儿以反元不力,中原失陷,自请退位,然后诸将群臣上书,请吴王朱元璋正位为君」的路线,对究竟如何处置韩林儿,犹豫不定。
而大将廖永忠则在士人谋士的暗示下,欲立“为主分忧”的奇功,将韩林儿淹死于瓜洲渡。这么一来,就彻底断绝了朱元璋承认、接盘龙凤政权的可能,否则他自己就得背负“弑君”之名了。
勃然大怒的朱元璋,虽然痛责廖永忠,削其预定的国公之位,几年后找了个借口将其处死,那些士人谋士日后在大明朝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但迫于形势,他不得不接受了宋濂的“殿兴有福论”,彻底否定了红巾军的首义之功。
于是,「大明得天下非于元朝,而是诛灭反元群雄」,就成了明朝初年的官方口吻,但是 朱元璋自己对此也极不甘心,十分矛盾,所以,在承认元朝为正统王朝,迎忽必烈入历代帝王庙的同时,同时还是有大量“驱逐鞑虏”,强调“华夷之防”的说辞,比如北伐诏书,比如对海外各国的诏书。
说到底,在宋朝理学儒家的思路之下,攘夷和夷夏之别,已经远低于“君臣之分”了。在理学家这种话术下,作为开国君主最大的黑点,不是本人是胡人或者曾经臣服于胡人,而是“以臣反君”,这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后的逻辑,可以说截然相反。
所以,无论蒙元还是朱明还是满清,开国初年对自己王朝奠基的历史,都是绝对避免“以臣反君”,忌讳的重点是在这里,所以满清对于建州女真臣属于明朝的事实,同样拼命否认,并宣称“我朝非得天下于明朝,而是得天下于流寇”,体现的正是战国到明清,话语权逻辑的剧烈变化。
————————————分割线————————————————
因此,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他做出了否定红巾军起义合法性、承认蒙元为正统王朝,这一很不“民族主义”的决策,但评价伟大人物,论迹不论心,
大明开国后,同样是国力百废待兴,同样屡有胡骑袭扰边境,朱元璋可没有和刘邦一样休养生息,安居长城之内,更没有向塞外胡族去赠与财帛, 以宗室女和亲。
对一个饥寒交迫时,曾乞讨求生的人来说,没有马也是问题?到敌人那里去抢就是了。
每次明军北征大胜,都势必收获马驼牛羊数以万计。
一支兴起于江淮的南方军团,就这样从无到有组建起了一支强大骑兵,然后靠着这支铁骑,不但史无前例地“以南统北”,重光华夏,更在三十年时间内就山河一统,君主华夷。
1368年,太原之战,明军全歼北元骑兵十万人,收降甲士四万,敌主将王保保仅率十八骑奔逃。
1368年,开平之战,明军攻破北元都城开平府,俘虏其宗室亲王、平章、大臣及将士上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无数。
1369年:沈儿峪之战,明军大破北元军十余万人,俘虏北元亲王两人、大臣僚属一千八百六十多人,兵将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
1370年:应昌、兴州之战,明军大胜,俘虏北元太子、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将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宝尽数收取,前后俘虏北元军五万三千人。
1381年:平定云南之战,明军大破北元军十余万人,俘虏二万人,北元梁王自杀。
1387年:平定辽东之战,北元太尉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军俘虏北元军二十万人,官员将校有三千三百多人。
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明军大胜,俘虏北元皇后、皇子、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北元灭亡。
毫不夸张地说,汉朝五代统治者,高祖、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历时百年的励精图治,历时百年的开疆拓土,朱元璋一个人在位三十年的时间,就全干完了。
相比之下,刘邦再派人给陈胜给项羽守坟,又有多大意义?开国百战精兵,在大同这种长城边陲之地,被游牧政权打出【白登之耻】,足以让他生平一切功业,在朱元璋这等逆天后辈面前,黯然逊色!更不用说终其一生,连河套、岭南、贵州、福建、浙南这些秦始皇打下的疆域,都不曾收复了。——终究,是汉武大帝的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汉人"才所以为汉人。
至于某些“别有用心、立论偏激”之徒,无限美化与拔高的李自成,这位“大顺永昌皇帝”,之所以历史地位与贡献,远远低于朱元璋,
就是因为他身为下一个华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却打不过满清,短短一年多时间就丢失中原,兵败身死,让亿万汉人百姓沉沦二百余年,间接导致中华民族在满清腐朽统治下,在近代化与工业化时代,严重落后于欧美列强!——这就是李自成的【历史原罪】!是他一切节俭宽容、善待降将、“爱民如子”等等美好私德,都掩盖不了的历史原罪!——成王败寇,何必怨天尤人!
所以,此后二百余年满清治下,从来只有汉人英杰一次次前赴后继去“反清复明”,直到最后大业功成,几曾听过“反清复顺”?这便是真正的【人心向背】了。
没错,朱元璋平生行事,不知多少弊政:滥杀功臣,血腥株连;滥封亲族,厚遇子孙;滥发宝钞,复古人殉……甚至可以说,极端利己,私心自用,再如何夙夜勤政,爱惜小民,也只是为自己一家一姓之私产。——然而,终究是功远大于过,瑕岂可掩瑜。
朱元璋最关键的、却又往往被人忽视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到14世纪中叶的元朝末年,江南地区沦陷胡尘,近百年时光;中原地区沦陷胡尘,从北宋末年算起,已过了二百五十年光阴;而云贵、河西、辽东、燕云、河套地区,从晚唐五代算起,已经丢失了四五百年!
长江南北的华夏子民,被分隔成“南人”与“汉人”,几乎已经快要成泾渭分明的两个民族了,
北人张弘范率大军南下灭宋,崖山之战后刻石铭功,「 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洋洋自得,并无丝毫不安。
如果到元朝末年,没有朱元璋和他建立的大明王朝,没有徐达常遇春的北伐中原,马踏朔漠,风驰电掣,犁庭扫穴,
而是察罕帖木儿和王保保这对嗣父子,削平群雄,在元朝废墟上建立了个新的胡族王朝,继续统治中原300年,然后再接续上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满清王朝,再统治中原300年。
那么时间推进到19世纪末,恐怕也就真的不会再有什么【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了。
那时在生活这片土地的、那些血统与祖先一大半是汉人、但生活习俗和民族意识已经完全胡族化的人眼里, 汉朝和唐朝的荣光,恐怕很可能就和现在伊斯坦布尔人眼中的东罗马帝国一样,沦为历史的尘埃了。
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能平心气和地争古论今,「汉朝唐朝,是否是比明朝更优秀的王朝;秦皇汉武唐太宗,是否是比明太祖更伟大的帝王」之类的话题,——这就是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这整整一代民族英雄,对我们民族最伟大最不朽的历史功绩,远超他们生前辉煌的文治武功。
凑个热闹,把自己评论集合一下
论光复北国横扫蒙元之基础,红巾军才是真英雄,但是也不能否认,到朱元璋北伐之前,察罕的反攻倒算,基本把之前红巾军的北方胜利战果都抹掉了。
如果没有察罕被杀和日后的南方争霸胜出者北伐,那要么是类似清末,察罕类似曾国藩,要么察罕当曹操袁世凯,取元而代之,光复大业都是功败垂成。
而从战国和东汉末年历史可以看出来,甲指望乙先进,乙指望甲先行,大家互相防备互相算计,都担心便宜别人自己吃亏,这种合纵联盟抗敌是难以获得彻底胜利的。
虽然 @项天鹰 作者回答的大部分事情是基本是属实的,但是咱们实话说,朱元璋和元朝议和不过权宜之计,无论元还是朱都很清楚,胡汉不两立,要么察罕这当世曹操混一天下中兴大元,要么朱或者陈或者张的长江争霸胜利者北伐成功,类似东汉末年那种长期稳定的对峙,不太可能在元末维持。
仇国论虽然反动,但是其道理有一点对,元末类似秦末,各方势力都是基础薄弱,因此一场决定性战役往往就可以决定一个政权命运,很难持久稳定对峙。
所以只有南方争霸胜出,才能真正有能力北伐驱逐鞑虏,从这一点来说,陈张朱都有机会,朱能胜出,而且没有小富即安满足于偏安江南大举北伐,成功驱逐鞑虏成功,我还是认可他驱逐鞑虏的贡献的。
当然,他受到元末士绅影响太大,加上小明王死的不明不白(个人其实认为这是廖永通自作主张,如果朱想杀人根本没必要去援助安丰,就算援助了直接让韩林儿在滁州来个被病死也容易的多,而且让韩林儿到应天又如何?
红巾军已经输光,直接让韩林儿以反元不力退位,然后上书请朱正位,这比弑君名声要好得多啊,也因为廖永通这么自作主张,朱就不可能肯定红巾军了,不然就得背弑君之名了。),于是对红巾军全盘否定,确实不够厚道,但是朱元璋本来就是刻薄之人啊,只能说历史选择了他。
项天鹰的答案我唯独不赞同一点:
“而当年在走投无路之际被红巾军收留”
说朱是在红巾军掩护下发展壮大的没错,但是朱谈不上走投无路被红巾军收留吧?他基本上算是元末反元义军一支,郭子兴虽死,但是他这一部分也没被逼迫到走投无路去投奔红巾军吧,顶多算是打着红巾军招牌依靠红巾军掩护北方独立发展而已。
其实站在朱面对的历史环境角度,就对汉族贡献来说,他把分裂了差不多400年的汉族,一度南北矛盾隔阂剧烈的汉族重新捏到一起,重建了汉族对华夏世界的失去几百年的主导权,这确实是有大贡献的。
如果换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胜出也许也可以,但是毕竟实现了这个历史任务的人是朱元璋,从应天打到收复燕云到再次打进上都到捕鱼儿海之战,朱元璋的胜利不仅是实现了宋人的梦想(收复燕云和河西),而且恢复了汉唐鼎盛时期的规模。说他是汉族的民族英雄,个人觉得当之无愧。
当然,英雄不是圣人,朱元璋当然有黑料,但是乱世争雄,又是在当时那个古代社会条件下,个人觉得不必求全责备。
正如秦始皇开创古典帝国而迅速夭折,汉高真正建立了巩固的帝国大业一样。元朝结束了自唐末到宋末几百年的南北分裂,但是真正建立了巩固的近古华夏帝国(明清)的真正奠基人是明太祖。
一个实现了历史赋予他的时代使命的合格的雄才大略的开国帝王,一个汉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民族英雄。仅此而已,无需再多加戏了。
而朱元璋和刘邦对首义者的态度不同,这需要考虑时代不同带来的主导思想不同,秦末是孔子后裔都去投奔陈胜反秦,秦的焚书坑儒禁私学私人议论把关东六国士人给得罪个遍,而这些士人日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而且主导了历史的解释权,那么首义的陈胜当然是大功臣必须尊重无疑,特别是孔子后裔都投奔陈胜了,把陈胜黑成渣怎么洗啊。
而朱元璋时代不同,理学在宋代发展是通过对定义的再解释彻底否定革命权,比如朱熹把儒家革命专属的诛一夫标准提高到圣王才能做,实际就是通过提高标准彻底取消革命有理,说到底是世族消亡+科举优待士大夫导致君主专制的强化。
而元代虽然科举不经常搞,但是因为金国的激烈抵抗和灭南宋的旷日持久,对南宋灭亡后的江南基本是优待当地地主阶级,整个地主在元代虽然在中央政权难以分羹,但是在地方基本是作威作福,因此在元末,其实地主文人士大夫这阶层主流还是站在元朝一边的。
只是元朝统治太松弛,加上并不信任他们,加上红巾军举兵横断南北,才让朱张陈们做大。因此为了收买他们,或者说是和地主阶级合流建立稳固的政权,朱实际不得不采纳这些人的思想,钱穆就曾经提过他很惊诧元末明初本来是空前的汉族光复,然后看那些士大夫诗词一个个心怀故元而且掌握解释权把这种行为美化的厉害。
然后宋濂的殿兴有福论,更是彻底否定了革命首义之功。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不受到影响才怪,加上廖永通杀小明王这事情,综合之下采纳所谓得天下非于元朝,而是群雄的口吻倒是并不奇怪。当然朱元璋自己也是矛盾的,在大量的朱元璋统战的元朝如何正统之外,同样也有大量驱逐鞑虏的说辞,比如北伐诏书,比如对海外各国的诏书。
说起来所谓得天下非于元朝,而是群雄的基调,这个让人看着眼熟,日后满清也是这个我朝非得天下于明朝,而是得天下于流寇啥啥。
说到底在理学儒家的思路之下,攘夷和夷夏之别已经远低于君臣之分了。在这种话语下,最大的黑点不是是胡人或者曾经臣服于胡人,而是以臣反君,这和近代民族主义广大后的逻辑可以说截然相反。
所以无论蒙元还是朱明还是满清,开国洗地的重点都是避免以臣反君,忌讳的重点是在这里,所以满清对自己臣属于明朝的事实拼命洗地,如果按现在民族主义逻辑,应该是强调满汉一体都是华夏,满清曾经是明朝臣子,反对暴明才对。说到底朱元璋的倒退,体现的是战国到明清到现代古今的话语权的逻辑的剧烈变化。
补充一点:
这段史料:具牛酒,敛所获马,遣父老送还,令告其帅曰:“城主老病,不任行,谨遣犒军。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将军以兵欲狝戮之,民固畏死,非得已也。将军幸抚存之,惟军需是供。今高邮巨寇未灭,非并力不可,奈何舍寇分兵攻良民乎?”
也替朱元璋辩解一下,首先张士诚不是红巾军,顶多算反元义军一支。然后当时朱元璋还是郭子兴小弟。
然后,朱元璋这段是在至正十四年,朱元璋在滁州设伏击败脱脱部下的元军之后,放回俘虏去和元军议和。实际是不想因为自己小胜引来元军主力打击。
既然如此用地主团练武装的口吻(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自居,无非权宜之计而已。当时郭子兴(朱元璋)这支反元义军本身就是反元起事,也并未投降元朝,这种情况下脱脱如果不被罢免真腾出手来,这种(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是哄不了人的。如果朱元璋打输了,靠这话也是摆不平进攻元军的。
朱元璋的话术,核心是:今高邮巨寇未灭,非并力不可,奈何分兵?说他话术上以邻为壑没错,但是考虑到张士诚占据的那个位置(高邮运河之上),脱脱南下第一个目标必然是张士诚,无论朱元璋说不说,也只能如此。
至于啥将军幸抚存之,惟军需是供不过嘴炮而已。事实是朱元璋并未给元军提供过物资。反而击败了进犯的元军。所谓义军抵抗元军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之说不实。
另外说一点,脱脱南下是元至正十四年的事情,而郭子兴/朱元璋这一支正式打起红巾军旗号我理解是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死后的事情:
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这段史料是粉饰的,实际朱元璋是接受了的。因此这之前脱脱南下的时候,郭子兴/朱元璋这一支反元义军还并未加入红巾军系统,至于和张士诚系,更是毫无关系,说朱元璋应该看着反元大业不该用以邻为壑的话术未尝不对,但是说啥背后捅刀。啥供应元军肯定是没有的事情。
算了,既然问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那么我觉得怎么样都要从金庸的书自己怎么写出发吧?朱元璋在里面又不是一个重点角色,篇幅不多,总的片段加起来那么点很容易总结的吧?
一个方面大耳的姓汤名和;一个英气勃勃的姓邓名愈;一个黑脸长身的姓花名云;两个白净面皮的亲兄弟,兄长吴良,兄弟吴祯。最后是个和尚,相貌十分丑陋,下巴向前挑出,犹如一柄铁铲相似,脸上凹凹凸凸甚多瘢痕黑痣,双目深陷,炯炯有神。徐达道:“这位朱大哥,名叫元璋,眼下在皇觉寺出家。”花云笑道:“他做的是风流快活和尚,不爱念经拜佛,整日便喝酒吃肉。”杨不悔见了朱元璋的丑相,心中害怕,躲在张无忌背后。朱元璋笑道:“和尚虽然吃肉,却不吃人,小妹妹不用害怕。”汤和道:“咱们煮的那锅牛肉,这时候也该熟了。”花云道:“快走!小妹妹,我来背你。”将杨不悔负在背上,大踏步便走。张无忌见这干人豪爽快活,心中也自欢喜。
(省略与朱元璋无关段落,以下均以...替代)
正吃喝间,忽然门外脚步声响,跟着有人敲门。汤和跳起身来,叫道:“啊也!张员外家中寻牛来啦!”只听得庙门被人一把推开,步进来两个挺胸凸肚的豪仆。一人叫道:“好啊!员外家的大牯牛,果然是你们偷吃了!”说着一把揪住朱元璋。另一人道:“你这贱和尚,今儿贼赃俱在,还逃到哪里去?明儿送你到府里,一顿板子打死你。”朱元璋笑道:“当真胡说八道,你怎敢胡赖我们偷了员外的牯牛?出家人吃素念佛,你赖我吃肉,这不罪过么?”那豪仆指着盘钵中的牛肉,喝道:“这还不是牛肉?”朱元璋使个眼色,笑嘻嘻的道:“谁说牛肉?”吴良、吴祯兄弟走到两名豪仆身后,一声吆喝,抓住两人手臂。朱元璋从腰间拔出一柄匕首,笑道:“两位大哥,实不相瞒,我们吃的不是牛肉,乃是人肉。今日既给你们见到,只好吃了两位灭口,以免泄漏。”嗤的一声,将一名豪仆胸口衣服划破,刀尖带得他胸膛上现出一条血痕。那豪仆大惊,连叫:“饶……饶命……”朱元璋抓起一把牛肉,分别塞在二人口中,喝道:“吞下去!”两人嚼也不敢嚼,便吞了下肚。朱元璋走到厨下,抓了一大把牛毛,分别塞在二人口中,喝道:“快吞下!”二人只得苦着脸又吞下了。朱元璋笑道:“你若去跟员外说我偷了他的牯牛,咱们便破肚开膛对质,瞧是谁吃了牛肉,连牛毛也没拔干净。”翻转刀子,用刀背在那人肚腹上一拖。那人只觉冷冰冰的刀子在肚子上划过,吓得尖声大叫。吴氏兄弟哈哈大笑,抬脚在两人屁股上用力一脚,踢得两人直滚出殿外。众人放怀大吃,笑骂两名豪仆自讨苦吃,平日仗着张员外的势头,欺压乡人,这一次害怕剖肚对质,决计不敢向员外说众人偷牛之事。
张无忌又是好笑,又是佩服,心道:“这姓朱的和尚容貌虽然难看,行事却干净爽快,制得人半点动弹不得,手段好生厉害。”朱元璋等早听徐达说了,张无忌甘舍自己性命相救杨不悔,都喜爱他是个侠义少年,不以寻常孩童相待,敬酒敬肉,当他是好朋友一般。饮到酣处,邓愈叹道:“咱们汉人受胡奴欺压,受了一辈子的肮脏气,今日弄到连苦饭也没一口吃,这样的日子,如何再过得下去?”花云拍腿叫道:“眼见凤阳府已死了一半百姓,我看天下到处都是一般,与其眼睁睁的饿死,不如跟鞑子拚一拚。”徐达朗声道:“今日人命贱于猪狗,这两个小兄弟小妹妹,险些便成了旁人肚中之物。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良民百姓成为牛羊?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救人于水火之中,活着也是枉然。”汤和也道:“不错。咱们今日运气好,偷到一条牯牛宰来吃了,明日未必再偷得到。天下的好汉子大多衣食不周,难道叫英雄豪杰都去作贼?”各人越说越气愤,破口大骂鞑子害人。朱元璋道:“咱们在这儿千贼万贼的乱骂,又骂得掉鞑子一根毛么?是有骨气的汉子,便杀鞑子去!”汤和、邓愈、花云、吴氏兄弟等齐声叫了起来:“去,去!”徐达道:“朱大哥,你这劳甚子的和尚也不用当啦。你年纪最大,大伙都听你的话。”朱元璋也不推辞,说道:“今后咱们同生同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众人一齐拿起酒碗喝干了,拔刀砍桌,豪气干云。杨不悔瞧着众人,不懂他们说些甚么,暗自害怕。张无忌却想:“太师父一再叮嘱,叫我决不可和魔教中人结交。可是常遇春大哥和这位徐大哥都是魔教中人,比之简捷、薛公远这些名门正派的弟子,为人却好上万倍了。”他对张三丰向来敬服之极,然从自身的经历而言,却觉太师父对魔教中人不免心存偏见。虽然如此,仍想太师父的言语不可违拗。
朱元璋道:“好汉子说做便做,这会儿吃得饱饱的,正好行事。张员外家今日宴请鞑子官兵,咱们先去揪来杀了。”花云道:“妙极!”提刀站了起来。 徐达道:“且慢!”到厨下拿一只篮子,装了十四五斤熟牛肉,交给张无忌,说道:“张兄弟,你年纪还小,不能跟我们干这杀官造反的勾当。我们这几个人人穷得精打光,身上没半分银子,只好送这几斤牛肉给你。若是我们侥幸不死,日后相见,大伙儿好好再吃一顿牛肉。”
张无忌接过篮子,说道:“但盼各位建立大功,赶尽鞑子,让天下百姓都有饭吃。”朱元璋、徐达、汤和、邓愈等听了,都拍手赞好,说道:“张兄弟,你说得真对,咱们后会有期。”说着各挺兵刃,出庙而去。张无忌心想:“他们此去是杀鞑子,若不是带着这个小妹子,我也跟他们去一起去了。他们只有七个人,倘是寡不敌众,张员外家中的鞑子和庄丁定要前来追杀,这庙中是不能住了。”于是挽了一篮牛肉,和杨不悔出庙而去。黑暗中行了四五里,猛见北方红光冲天而起,火势甚烈,知是朱元璋、徐达等人得手,已烧了张员外的庄子,心中甚喜。
我不知道你们看了是什么感觉,反正我个人所见,除了使用那个鞋拔子脸的“丑脸”这个情节算争议,朱元璋在倚天的第一次登场的形象并不负面,就从他当时的云游和尚身份出发,他桀骜不驯,洒脱大方,有勇有谋,民族大义,阶级觉悟,均属正面形象。
午后属下教众报道:“洪水旗旗下弟子朱元璋、徐达诸人求见。”张无忌大喜,亲自迎出门去。朱元璋、徐达率同汤和、邓愈、花云、吴良、吴祯诸人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见到张无忌出来,一齐躬身行礼,说道:“参见教主!”张无忌时常念着那日徐达救命之恩,见到众人,喜之不尽,当即还礼,左手携着朱元璋,右手携着徐达,同进室内,命众人坐下。众人告了罪,才行就坐。这时朱元璋已然还俗,不再作僧人打扮,说道:“属下等奉教主旨令,赶来蝴蝶谷,本应早到候驾,但途中遇上了一件十分跷蹊之事,属下等跟踪追查,以致误了会期,还请教主恕罪。”张无忌道:“却不知遇上了何事?”
朱元璋道:“六月上旬,我们便得到教主的令旨,大伙儿好生欢喜,兄弟们商议,该当备甚么礼物庆贺教主才是。淮北是苦地方,没甚么好东西的,幸得会期尚远,大伙儿便一起上山东去闯闯。我们生怕给官府认了出来,因此扮作了赶脚的骡车夫,属下算是个车夫头儿。这天来到河南归德府,接了几个老西客人,要往山东菏泽。正行之间,忽然有伙人赶了上来,抡刀使枪,十分凶狠,将我们车中的客人都赶了下去,叫我们去接载别的客人。那时花兄弟便要跟他们放对,徐兄弟向他使个眼色,叫他瞧清楚情由,再动手不迟。那伙人将我们九辆大车赶到一处山坳之中,那里另外还有十多辆大车候着,只见地下坐着的都是和尚。”张无忌问道:“都是和尚?”朱元璋道:“不错。那些和尚个个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但其中好些人模样不凡,有的太阳穴高高凸起,有的身材魁梧。徐兄弟悄悄跟我说,这些和尚都是身负高强武功之人。那伙凶人叫众和尚坐在车里,押着我们一路向北。属下料想其中必有古怪,暗地里叫众兄弟着意提防,千万不可露出形迹。一路上我们留神那伙凶人的说话,可是这群人诡秘得紧,在我们面前一句话也不说,后来吴良兄弟大着胆子,半夜里到他们窗下去偷听,连听了四五夜,这才探得了些端倪,原来这些和尚竟然都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
张无忌本已料到了几分,但还是“啊”的一声。朱元璋接着道:“吴良兄弟又听到那些凶人中的一人说:‘主人当真神机妙算,令人拜服。少林、武当六派高手,尽入掌中,自古以来,还有谁能做得到这一步的?’另一人说:‘这还不算稀奇。一箭双雕,却把魔教的众魔头也牵连在内。’我们七个人假装出恭,在茅厕里悄悄商量,都说此事既然牵连本教在内,碰巧落在我们手上,总须查个水落石出,也好禀报教主知晓。”张无忌道:“各位计较甚是。”朱元璋道:“大伙儿一路北行,越发装得呆头呆脑,汤和兄弟和邓愈兄弟又假装争五钱银子,笨手笨脚的打了一场架,显得半点不会武功。那伙凶人拍手呵呵大笑,对我们再不在意,我们又老爷长、老爷短的对他们恭敬奉承,马屁拍到十足。吴祯兄弟曾想去弄些麻药来,半途上麻翻了这伙凶人,救出少林群僧。可是我们细想,这件事来龙去脉半点不知,眼看这伙凶人又是精明干练、武功了得,没的一个失手,打草惊蛇,反而误了大事,是以始终没敢下手。得到河间府,遇上了六辆大车,也是有人押解,车中坐的却是俗家人。吃饭之时,我听得一个少林僧跟一个新来的客人招呼,说道:‘宋大侠,你也来啦!’”张无忌站起身来,忙问:“他说是宋大侠?那人怎生模样?”朱元璋道:“那人瘦长身材,五六十岁年纪,三络长须,相貌甚是清雅。”张无忌听得正是宋远桥的形相,又惊又喜,再问其余诸人的容貌身形,果然俞莲舟、张松溪、莫声谷三人也都在内。又问:“他们都受了伤吗?还是戴了铐镣?”
朱元璋道:“没有铐镣,也瞧不出甚么伤,说话饮食都和常人无异,只是精神不振,走起路来有点虚虚晃晃。那宋大侠听少林僧这么说,只苦笑了一下,没有答话。那少林僧再想说甚么,押解的凶人便过来拉开了他。此后两批人前后相隔十余里,再不同食同宿,属下从此也没再见到宋大侠他们。七月初三,我们载着少林群僧到了大都。”
张无忌道:“啊,到了大都,果然是朝廷下的毒手。后来怎样?”朱元璋道:“那伙凶人领着我们,将少林群僧送到西城一座大寺院中,叫我们也睡在庙里。”张无忌道:“那是甚么庙?”朱元璋道:“属下进寺之时,曾抬头瞧了瞧庙前的匾额,见是叫做‘万安寺’,但便因这么一瞧,吃了一个凶人的一下马鞭。当晚我们兄弟们悄悄商量,这些凶人定然放不过我们,势必要杀人灭口,天一黑,我们便偷着走了。”张无忌道:“事情确是凶险,幸好这批凶人倒也没有追赶。”汤和微笑道:“朱大哥也料到了这着,事先便安排下手脚。我们到邻近的骡马行中去抓了七个骡马贩子来,跟他们对换了衣服,然后将这七人砍死在庙中。脸上斩得血肉模糊,好让那些凶人认不出来。又将跟我们同来的大车车夫也都杀了,银子散得满地,装成是两伙人争银钱凶杀一般。待那伙凶人回庙,再也不会起疑。”张无忌心中一惊,只见徐达脸上有不忍之色,邓愈显得颇是尴尬,汤和说来得意洋洋,只有朱元璋却丝毫不动声色,恍若没事人一般。张无忌暗想:“这人下手好辣,实是个厉害脚色。”说道:“朱大哥此计虽妙,但从今而后,咱们决不可再行滥杀无辜。”这是教主的训论,朱元璋等一齐起立,躬身说道:“谨遵教主令旨。”后来朱元璋、徐达、邓愈、汤和等行军打仗,果然恪遵张无忌的令旨,不敢杀戮无辜,终于民心归顺,得成一代大业。
显然这里朱元璋形象并没有第一次出场时完美了,整体形象是精明强干、心狠手辣、有勇有谋、胆大心细,不形于色,但总体上还是正面的,从其明教教众身份来看更是教中不可多得的一员骨干。不过和鞋拔子脸一样,又加入了一段朱元璋不杀戮无辜是遵守张无忌令旨这种没由头的话。
张无忌在武当山上与张三丰等聚了数日,偕同赵敏前赴濠州。一路上连得本教捷报,又听得各地义军蜂起,姑苏有张士诚,台州有方国珍,虽非明教所属,但均是抗元的友军,张无忌心下甚喜,与赵敏连骑东行,眼见河山指日可复,只盼自此天下太平,百姓得能安居乐业,也不枉了这几年来出死入生,多历忧患。他不愿多所惊动,一路均未与明教义军将领会面,只是暗中察看,但见义军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到处多颂扬朱元璋元帅、徐达大将军之声。
这一日来到濠州城外,朱元璋得讯,命汤和、邓愈两将率兵迎候,接入宾馆。汤和禀道:“朱元帅与徐大将军、常将军正在商议紧急军情,得知教主到来,不胜之喜。只以军务羁身,未克亲迎,还请教主恕过不恭之罪。”张无忌笑道:“咱们自己兄弟,管这些迎送虚文作甚?自是军情要紧。”当晚宾馆中大张筵席,汤和、邓愈二将作陪。酒过三巡,朱元璋带同大将花云,匆匆赶到,在席前拜伏在地。张无忌急忙扶起。朱元璋亲自斟酒,恭恭敬敬的向张无忌敬了三杯,张无忌一饮而尽。朱元璋又敬赵敏,赵敏便也饮了。席间说起各路军情,朱元璋禀报攻城掠地的业绩,言下颇有得色。张无忌大加称赞。正说话间,大将廖永忠大踏步走进厅来,拜见教主后,在朱元璋耳边低声道:“已擒住了!”朱元璋道:“甚好!”忽听得大门外一人大声叫道:“冤枉啊!冤枉!”张无忌听得呼冤之声正是韩林儿,奇道:“那是韩兄弟么?甚么事?”朱元璋道:“启禀教主,韩林儿这厮勾结鞑子,图谋里应外合,倒反本教。”张无忌惊道:“韩兄弟忠诚仁义,焉有此事?快带他进来,待我亲自问他……”一言未毕,突然头晕,霎时间天昏地黑,不知人事。待得醒转,只觉手脚上都已绑上了粗重的绳索,望出来黑漆一团,他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幸好感到一个柔软的身子靠在胸前,原来赵敏和他缚在一起,只是兀自未醒。一凝思间,已知朱元璋起了歹心,多半他料想明教日后成事,张无忌顺理成章要做皇帝,是以在酒中下了极烈的迷药,设计暗害。张无忌微一运气,但觉胸腹间一无异状,功力未失,心下暗暗冷笑:“这些绳索想要绑住我,却也没这么容易,此刻敏妹未醒,不忙便走。待得天明,在诸教众之前揭破他的奸谋。”当下静静养神。过了一个多时辰,忽听得有数人走进隔壁房中,说起话来,听声音是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三人。
只听得朱元璋道:“此人背叛我教,投降元朝,证据确凿,更无可疑,令人痛心之至。两位兄弟,你们看怎么办?”不等徐常二人答话,又道:“这人耳目众多,军中到处是他的心腹,咱们别提他名字。”只听徐达道:“朱大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斩草除根,莫留后患。”朱元璋道:“但这小贼总是咱们首领,咱们可不能忘恩负义,这是基业,终究可说是他的。”常遇春道:“大哥若是怕杀了他军中有变,咱们不妨悄悄下手,免得于大哥名声有累。”朱元璋沉默片刻,说道:“徐常二位兄弟既都如此说,便这么办罢。只是这小贼平素于本教教众颇有恩德,两位兄弟又跟他素来交好,这事可万万不能泄漏出去。唉,咱们今日要杀他,实是心中难受之极。”徐常二人都道:“为了复国大业,朋友私交,也不能顾了。”三人说着,便走出房去。张无忌倒抽一口凉气,当下运起神功,崩开身上绑缚的绳索,抱着赵敏悄悄越墙而出。他靠在墙上,不禁百感交集:“朱元璋这厮忘恩负义,那也罢了。徐常二位大哥与我何等交情,但为了一己富贵,竟也会叛我。他三人身系义军重任,我若去几掌杀了,只怕义军便要瓦解冰消。我张无忌原本不图名位,徐大哥,常大哥,你们可把我忒也看得小了。”沉思半晌,带同赵敏,悄然而去。
他到得城外,写了一封信,将明教教主之位让与杨逍,于濠州所遭,却一字不提。张无忌却哪里知道,徐达与常遇春所说的“小贼”乃是指韩林儿而言,张无忌来到濠州之事,他二人全无知闻,一切皆是朱元璋暗中安排,要激得张无忌心灰意懒,自行引退。朱元璋一来惮忌张无忌神勇,二来他是本教教主,众所敬服,要说杀他,究是不敢,纵然成事,倘若万一泄漏,后果大是堪虞。他料张无忌素以复国大事为重,对徐常二人只是情若兄弟,只要这番话给他听在耳中,定会悄然而去。果然一切皆如所料,张无忌武功当世无敌,说到机变计谋,与朱元璋可差得太远,终于堕入这一代枭雄奸谋之中。张无忌虽然从来不想要做甚么皇帝,但此后每当想起徐常二人的寡恩少义,终身不免郁郁。至于韩林儿勾结鞑子,图谋叛变云云,也皆出于诬陷。原来韩山童死后,军中奉韩林儿为主,朱、徐、常等均成了他的下属。朱元璋假造了韩林儿通敌的亲笔书信,又以重利买通韩林儿的心腹向徐达、常遇春告密。徐常二人深信不疑,坚欲除却。朱元璋反而假仁假义,一定不允,直至徐常二人说至再三,方勉强许可。他将张无忌与赵敏囚在邻室,料得以他武功,要崩坏身上绳索自是举手之劳,生怕他脱缚后前来寻仇,与徐常说了这番话后,立即躲起。张无忌一去,朱元璋便命廖永忠将韩林儿沉入河中浸死。这一箭双雕之计,竟是不露破绽。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最经典的,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来了,就是朱元璋一箭双雕韩林儿和张无忌,朱元璋在书中的形象一下子复杂了起来。这时候就出现了两个坐标系的分叉了:就武侠小说本身世界观来看,这无疑是落实朱元璋“阴谋家”身份,主角的视角上看自然毫无疑问是负面的;但是如果从一名政治家的身份,对人性的洞若观火和高明的环环相扣,却成了一种无上的赞赏,无能才是对领袖人物的最大侮辱。
但从历史角度,继鞋拔子脸和张无忌令旨两个没由头的玩意之后,又言之凿凿给来一出冤害韩林儿的操作,历史上朱元璋肯定是杀就杀了哪那么多废话.......
(当然,这是另外一出,因为张无忌到最后最接近的历史原型就是韩林儿.....在结尾处他俩一定是同退的。)
(蝴蝶谷大会,分配起事任务)朱元璋、徐达、汤和、邓愈、花云、吴良、吴祯,会同常遇春寨中人马,和孙德崖等在淮北濠州起兵。
(丐帮掌钵龙头讲述明教情况)近一年来,魔教的众魔头在各路起事,淮泗一带,有韩山童、朱元璋,两湖一带有徐寿辉等人,连败元兵,占了不少地方,可说颇成气候。
(丐帮执法长老讲述明教情况)执法长老喜道:“啊,他是韩山童之子。陈兄弟,你这场功劳可更大了。启禀帮主:韩山童近年来连败元兵,大建威名,他手下大将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魔教中的厉害人物。
(陈友谅故意气韩林儿)陈友谅也不生气,仍是笑嘻嘻的道:“可是江湖上都这么说,我也不能不信啊。为甚么这半年来只听得明教中有甚么韩山童、徐寿辉,有甚么朱元璋、彭莹玉和尚,却不听得有一个张无忌?可见他定是死了无疑。”
(假史火龙发号施令)史火龙脸色微沉,说道:“这半年来韩山童等一伙闹得好生兴旺。听说他手下***甚么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打起仗来都很有点儿臭本事。
(在大都彭莹玉报告明教情况)彭莹玉甫从淮泗来到大都,未知谢逊已回中原。他说起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年来攻城略地,甚立战功,明教声威大振。
(张无忌离开大都遇元军败兵)次日清晨,张无忌嘱咐彭莹玉续留大都三日,打听谢逊的讯息,自己偕同周芷若、韩林儿南下前赴淮泗。一到山东境内,便见大队蒙古败兵,曳甲丢盔,蜂拥而来。张无忌等见败兵势众,便避道而行。后来见到一兵落单,抓住了逼问,得知朱元璋在淮北连打了几个大胜仗,杀得元兵溃不成军。
(群雄推选张无忌抵抗元军)张无忌还待逊辞,群雄已大声喝采。张无忌虽年轻不足服众,但武功之强,适才力斗少林三僧时已是人所共见,而明教韩山童、徐寿辉、朱元璋等各路人马,在淮泗、豫鄂等地起事,攻城略地,声势大振。先前五行旗在广场上大显身手,这等群斗的本事,更非其余门派可及。各派各帮的豪士均想除了明教之外,确是无人能当此大任。
(讲明教之于大明......)其后朱元璋虽起异心,迭施奸谋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明朝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祯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从明教而来。
(这...纯粹塞私货了吧....)朱元璋登基之后,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达终于不免于难。
....要我怎么说呢,就是大体很正面很正面,但依然在里面有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出于小说性质的传奇性的话还好说一点,但历史角度来说肯定是比较欠妥的。
所以综上所述《倚天》中可以算得上“黑”的并不多,朱元璋大体上属于正面形象,主要让人不舒服的还是“恶搞”,为小说的传奇性而牺牲严谨。我个人角度的话,觉得这一点没什么可以多说的,毕竟金庸恶搞历史人物这种东西每本书都可以给你翻一大堆........
我没想到这么个问题还能爆发如此剧烈的争吵,认真看了一下项天鹰的答案,属实是有点为了黑而黑,一定程度上已经罔顾事实了。
我给项天鹰的很多回答都点过赞,也十分欣赏他在明末农民军历史方面的熟悉程度,但是这一次不好意思,我必须反对。
项天鹰的答案说的好像除了朱元璋,其他起义军领袖都是为了天下大义,民族解放,朱元璋是混在革命起义军中的叛徒一样。
你口中收复汴梁,雪靖康之耻的刘福通为了大权独揽,命武士撾杀革命同袍杜遵道,算不算背叛革命?
你口中解民倒悬,屯田山东,威胁大都的毛贵和跟随芝麻李徐州起义的赵君用在山东互相仇杀,以至于义军实力大损,让察罕帖木儿趁乱轻松拿下山东,这刀子捅的不比朱元璋狠?
你口中干到辽东,成为唐朝后进入辽东的第一支汉人军队的英雄好汉关先生等人最后背叛革命投降了孛罗帖木儿,当了革命叛徒,没有选择为了革命和元军血战到底。
破潼关,陷商州,直驱长安,震动三辅的李武,崔德,直接叛降李思齐,这是不是革命叛徒?
为收复湖广立下汗马功劳,一路暴打元军的倪文俊,结果却因为谋杀徐寿辉被陈友谅袭杀,那倪文俊是革命叛徒还是徐寿辉,陈友谅是革命叛徒?
明玉珍明明是徐寿辉手下部将,却在倪文俊死后自立门户背叛徐寿辉,这是不是分裂革命力量?
陈友谅就不说了,先杀赵普胜,后杀徐寿辉,残杀革命同胞,分裂革命力量,彻头彻尾的叛徒分子。
张士诚这刚刚起义就接受高邮知府李齐招降,投降元朝,又再度造反,后面被朱元璋和杨完者打的受不了了,又二度投降元朝,反过来袭杀刘福通和杨完者,朱元璋遣使通好,他扣住使者不放还诱叛朱元璋的部将,自己先攻打朱元璋挑起争端,反复无常的小人,我都不明白他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捅他刀子。
朱元璋冒着被元军彻底覆灭的风险救援六合,给张士诚分担了压力,因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不得不示敌以弱,被迫祸水东引,那有什么办法?不然你准备在六合和元军血战到底拼光一切?且不说朱元璋有没有那种决心,你有那资本么??红巾军打不过还知道跑路投降不当烈士,朱元璋认怂不是人之常情?你拿革命烈士的情操要求红巾军和朱元璋是不是有点离谱了?
这么看来红巾军英雄豪杰事实上投降元朝的还好几个,李武,崔德,关先生等人,朱元璋看起来有意向投降元朝,但事实上还没投降元朝。
破坏革命起义军力量的那就多了去了,一个比一个狠,朱元璋才算哪根葱?
什么倪文俊,毛贵,杜遵道,徐寿辉,赵普胜都是死在红巾军自己人手里的,朱元璋还真没杀哪一个义军首领,反而是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些潜藏在义军内部的,破坏义军革命力量革命叛徒。
这么论起来你不给我朱元璋发个革命义军之光的奖状就算了,你还要骂我背叛红巾军??你礼貌吗?
什么其他义军在和元军生死搏杀,合着朱元璋没和元军生死搏杀??围困濠州的贾鲁,和州城下秃坚带领的十万元军,太平的蛮子海牙,集庆的福寿,镇江的定定,宁国的别不花,扬州的张明鉴,处州,婺州的石抹宜孙,石抹厚孙,福建的袁天禄,衢州的宋伯颜不花这些地方不是和元军生死搏杀一步步打下来的?
至于对王保保隐忍,先经营江南,吞陈并张,巩固地盘就更可笑了,你告诉我实力弱小你怎么对元军硬气,对他放狠话让他进一步来揍你么??找死也不是这么找的啊。还有?陈友谅和张士诚是Hellow kitty吗??你不打他他就不来打你??那这俩人天天想着灭我,我还得先对他们晓以天下大义,先别内讧,别来打我,劝他们以推翻元朝为重??按你的说法陈朱张应该组建个反元联盟,不该窝里横,先支持红巾军把元朝消灭了我们再坐下来慢慢谈天下的归属。你觉得可能吗?
最后谈如果元军实力强大朱元璋就真投降了,那不然呢??你指望朱元璋跟革命烈士一样宁死不屈么??你口中红巾军的英雄豪杰打不过元军还投降,朱元璋就不能投降了??你曾经盛赞过的李自成投降过明军,难道就是罪无可恕的革命叛徒了吗?更何况朱元璋事实上并未投降过元军,反而是你称赞的英雄豪杰红巾军将领有投降之实。
虽然看历史难免会有立场,但立场先行以至于为了黑而黑就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了。
也凑个热闹。关于朱元璋在滁州向元军行款,“奈何舍寇分兵攻良民乎?”一事。要注意,濠州红军甲午年七月克滁州后,当时的主帅仍然是郭子兴,朱元璋只是部下之一,就算要讲“背叛革命”,这锅也不能扣在朱元璋一人头上。
另外,张士诚本来也不是红巾军一路的,他后来投降元朝还比朱元璋更早呢(按这个理论朱元璋打张士诚也相当于打元朝了,朱实际并没有投降过),本来就不是一伙的,所以也不能算背刺吧。
PS:其实就元末来说,固然反元、拥元两大阵营对立,但也不是完全泾渭分明、壁垒森严的。比如“汝南侯梅思祖,本元义旅,反元而从乱,被王总兵廓扩帖木儿醢其父及弟数人。从刘太保,弃刘太保而从张九四,而来归我,被张九四凌迟其弟数人”,硬要说梅思祖是坚决反元的革命派,也谈不上,是吧!
项天鹰……说真的,我赞过他非常多的回答,喷带清的赞过,喷带明的赞过,夸大顺大西的赞过,好像连海贼王的也赞过……但项元老你的这个回答我是真没法赞成了
没错,刘福通,毛贵,韩林儿,徐寿辉等等全部都是抗元的大英雄,元朝很多精锐力量就是被他们摧毁的。所以呢?朱元璋的功绩,收复了整个北方和云贵的功绩被“十几个抗元将领中的一个”这么盖过去了?过分夸大朱元璋确实不合适,但过分夸大红巾军而贬低朱元璋难道就合适吗?
还什么收复汉家江山的是刘福通等人……
那请问为什么朱元璋统一北方的时候没有遇到刘福通等人呢?他们收复的汉家江山又落到谁的手里呢?你的得而复失大于我的收复?广大北方地区,陕甘的李思齐张思道,山西的王保保,广东的何真,福建的陈友定,云南的梁王,东北的纳哈出,还有元朝以及北元朝廷,还有大都或者说北平,哪个不是朱元璋干掉的收复的?这么大的战果与功绩,一个“十几位抗元将领中的一个”就给轻飘飘的带过去了?
¿
接着是他回答里的一些问题哈,首先首先是这个
只能说,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读史也是必须的。在这一段上面的记载,就是朱元璋劝郭子兴救援六合,而这一切的背景,则是脱脱主持的著名的高邮之战:
冬十月,元将脱脱攻高邮,分兵围六合。六合遣使求救。其使者与上有故。中夜至 。上闻之即起。隔门与语。请诸子兴,开门纳之。子兴与其帅有隙,怒不发兵。使者诉其情甚急。子兴不答。
上谓子兴曰:六合受围,无救必毙。六合既毙,次将及滁,岂可以小憾而弃大事?子兴闻上言,意少解。欲遣他将率兵以行。
然后朱元璋率军救援六合击败元军,也算是部分缓解了高邮的压力,
是时虽胜,然元兵尚强,恐益兵来攻。上谋款其师,乃具牛酒,敛所获马,遣父老送还。令告其帅曰:城主老病不任行,谨遣犒军。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
然后之后则是因元军实力强大,而没有与其硬碰,你说他是胆小也好投降也好保存实力也好,终究都是为郭子兴实力着想,要不然朱元璋还能冒着被一波带走的风险无视郭子兴的意愿(郭子兴对救援张士诚的意愿也不高)擅自与元军开战?朱元璋击败了元军的六合方面力量,缴获了不少物资,侧面减少了高邮的压力,就因为归还了缴获的马匹就被说成是背刺?那请问张士诚这个举动是什么?
辛巳,张士诚诱我斥候以舟师,攻镇江。……士诚遣其弟张九六以数万众来援。
张士诚在1356年七月挑起了朱张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进攻镇江,很快便加到数万人。从这时起,除了1359年底开始双方消停了半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一直在打仗。
至于这一段
之所以在南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行,朱元璋也不是不想打元朝,那旁边的张士诚陈友谅你来应付?张士诚和陈友谅对朱元璋的夹击从至正十七年七月一直持续到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六年的时间,你还要朱元璋腾出兵力打元朝?
红巾军之间本就是各自为战,三路北伐虽然声势浩荡但是却缺乏呼应,但凡红巾军联系更加紧密,就这一次北伐就可以要了元朝的命。红巾军是伟大不错,但不要觉得他仅仅是多了一个“巾”字就和五百多年后那只军队没啥差别,朱元璋一定程度上被神化是没错,但红巾军又何尝不是被一些人矫枉过正了呢?
因为各路义军的努力,也因为北伐的突然性,朱元璋的确在北伐的途中没遇到什么阻碍。
因为阻碍都(脏话)是打完大都了才来得及过来的!
洪武元年十二月,明军攻克太原,俘虏王保保率领的四万军。
洪武二年六月,李文忠回援北平并追击攻克开平,俘虏元军万余人。
洪武二年八月,李文忠又俘虏了反扑大同的元军万余人
洪武三年四月,沈儿峪之役,俘虏元军八万余人
这只是几场大硬仗,光是这几次大战明军就俘虏了差不多十五万元军,如果把元军的伤亡也算上,损失应该有个二十万吧。这还不包括朱元璋在起兵中前期消灭的皇协军和皇军,北伐其他的较小战斗,著名的三路北伐,以及在东北与西南的战果
……看来这二十万或者十五万元军是凭空蒸发了
没错,朱元璋并不是圣人,他的确反踩了农民军一脚,但单单以这个抹除他做出的其他功绩是不是有点诛九族的感觉了?切尔西队长特里搞了个友妻门,湖人传奇科比也不算干净,但以这些能否认他们的传奇运动生涯吗?
更有甚者还有说常凯申是小朱元璋的,我的评价是:当你用一个近现代人物的思维逻辑套到一个古代封建人物的身上时,你说的就都是对的^^
我觉得吧,看古代历史时,尽量少把近现代史观往上套,民族史和阶级史观都可以部分套上去,但要是不加分辨直接嗯套,什么“朱元璋背叛革命”(我也不知道哪革命了)的暴论就出来了
还有项元老,我觉得你还是尽量少回答晚明之外的明朝历史,这次都还好,上次关于万历朝鲜战争的暴论被锤就在两个月前来着
按某种说法也可以说碧血剑极端美化了李自成,弱化无视了高迎祥、王二、罗汝才、刘国能、张献忠。
朱元璋和元军议和过,李自成和明军议和过(但实为用计拖延时间)
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李自成打败了罗汝才
朱元璋终结了元朝、李自成终结了明朝。
大元吴王张土诚投降了元军、刘国能也投降了明军。
大元吴王派吕珍攻打韩林儿时是朱元璋救的,但三年后留下千古弑君骂名,本来韩林儿都不一定再活三年
平定四川,秋毫无犯,令川中百姓安居乐业,并坚持与云南元军作战的,是明玉珍。
平定四川,并坚持与西南明军作战的,是张献忠
袁州首义,收复南宋故都杭州的,是彭莹玉
天水首义,威震秦晋两省大地的,是王二
收复湖广、江西等地,摧富益贫,与元军鏖战多年的,是徐寿辉。而为了权利弑君篡位杀害他之后不打元军专打朱元璋、赵普胜、明玉珍的又不是朱元璋是陈友谅
周游湖广、南京、陕西、山西等地,与明军周旋多年的,是高迎祥。
元未义军打内战的多了去了不止朱元璋一个,更他更积极的也有的是,像毛贵、徐寿辉之类很多被自己人害死的头领又不是朱元璋一个人杀光的。至于被朱元璋打死的陈友谅、张士诚,陈友谅当皇帝后杀死赵普胜,赶走明玉珍,攻打朱元璋。打元军?打个屁。张士诚开始也为抗元立下汉马功劳,但一下子就成大元吴王了。谁有他投的快、彻底?一些总说红巾军庇护朱元璋,可如果沒朱元璋牵制这几位,红巾军菊花早在至正二十年之前就被这两位“抗元英雄”捅破了。
刘福通和其他红巾军对韩家父子也不见得比朱元璋忠诚,一直拿韩林儿当傀儡,最后其他红巾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还是靠朱元璋在被陈、张夹攻危急情况下率主力去捞这俩倒霉孩子,没朱元璋韩林儿那三年都活不了,真换常公其他国民党的死活都不会管,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更别说同样抗日的共产党、义勇军。
那照这种说法,可不可以说是李自成窃取明末农民起义果实?
那么金庸有没有抹黑李自成?抹黑了,绝对抹黑了。
在碧血剑中李自成能够成功靠的全是主角李岩、袁承志实际上李自成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能力最强、意志最坚的那位比带投大哥、摸金校尉“爱民如子”的张献忠之流强多了,靠的是他过人的领导才能,军事能力。
不仅能力,闯王的人品性格也被黑了,在全书中李自成大杀功臣害死李岩,一进北京就声色犬马强抢陈圆圆,实际李自成不仅善待功臣,而且勤俭节约、爱护百姓比某位明未张三强多了。至于李岩这个人存在可能性不大于袁承志。
还有主角一走闯王就不行了???实际上闯王失败与主角没半毛钱关系,是运气不好,统一北方太快,导致积累实力不足。当时李闯王在北京只有六、七万战兵,无法同时应付吴三桂四、五万关宁军和关外十几万清军。所以才会在一片石战败,如果当时李自成多带些兵马,如果清军睌一点到达,李闯王攻下了山海关,则大业可成,时也命也,一片石非战之罪,闯王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而金大师这样黑李闯王
二十万农民军看到突然出现的清军,大喊着:‘辫子军来啦!’作鸟兽散”,虽然金大师的祖宗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记载农民军只有六万人,但是金大师显然曾经穿越到过去看到了农民军的二十万大军,而且亲耳听到有人大喊“辫子军来了”等等。
李闯王“mmp,老子当时还真有二十万大军早把鞑子打爆今天哪还有清朝只有顺朝”
说金书中少数民族君主就是比较正面的形象。在金书像耶律洪基这种历史上的昏君也成了一代雄主,更别说,铁木真、忽必烈、皇太极、康熙了。像大理的段思平,傀儡皇帝段正明、段正淳、段誉不仅也是成了一副贤君气象。并且都相貌堂堂、武艺高强很是圈粉。而金书中清朝不太正面的乾隆在金书中实际是个汉族人以后衰落的清朝那些昏君也都是汉族人,更别提其他汉族君主了,一代雄主朱元璋、李自成成了无能鼠辈,压制西夏,锐意改革的宋哲宗,不仅是个无知幼童,而且金庸还搞出了一个他奶奶死了自己很开心的阴谋论,成了一个无情无义之人,而真正两岁就死了的完颜洪烈成了大金岳飞。
此后朱元璋改称“吴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会战,周颠、五行旗等人相助朱元璋,将陈友谅杀得大败,毙于湖中。后来更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等敌对势力。朱元璋派徐达带兵北伐,将元顺帝赶入塞外沙漠,蒙古人在中华所建的元朝就此灭亡。朱元璋倒还记得明教,将他所建的朝代称为“明朝”。但因明教维护百姓,(???元末红巾军纪………)朝廷官府便对其残杀镇压,时日既久,后世首领无能,明教终于也渐渐式微了。
朱元璋登基后,不愿让自己大业之成,明教占了太多功绩,又不愿朝廷政务受到明教教主的牵绊干预,因此尽力泯灭与明教有关的痕迹瓜葛,不少出身于明教的功臣大将,只因不拥他为明教教主,便莫名其妙、不明不白的惨遭杀害。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大将全家受戮,株连什广,史有明文。
而抹黑不抹黑应该看的是一个人是不是个正面形象,那怕是主角的对手、反派,像金书的皇太极、大仲马《三剑客》中黎塞留也不算黑,但象这种无能唐童李世民的行为,怎么不算黑?
而到老奴时
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大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创制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份,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出自袁崇焕评传
而本来军事才能未必比老奴差的闯王画风是这样
二十万农民军看到突然出现的清军,大喊着:‘辫子军来啦!’作鸟兽散”,
咱也不知道也不敢问闯王那多出去的十四万哪来的。
行吧朱元璋的天下是张无忌等人打下来的,赵匡胤的天下是龙戈儿打下来的,李世民的天下是李元霸打下的,也是寇仲俆子陵打下的,嗯薛定谔的李世民,李自成是李岩、袁承志打下来的。只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靠自己雄才大略是吧。玉真子?高手?也配在皇太极面前叫嚣?
徐达却遭朱元璋下毒暗害而死。明朝开国诸大将中,能得保天年而获善终者,只汤和一人而已。
无中生有,怎么不算黑?和李闯王杀虚拟人物李岩一毛一样的黑法。
还是那句话,金庸就是有倾向性的,没必要把人家反过来理解。
发现最近有个风气,就是只要汉人的民族英雄都要挑个骨头。
比如,反抗满清的太平天国黑成邪教,反抗满清的孙中山黑成孙大炮,萝莉控,还有李定国电视演成太监,郑成功成为日本人。
反抗蒙元的红巾军黑成邪教,朱元璋居然投降蒙元了。
反抗金的岳飞成为了反动军阀。
所以现在是十分之九的人都没有统战价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