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1.5万儿科医生消失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 第1页

     

user avatar   lu-zhi-h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同学,北京某银行支行一把手,跟我说,有一次他媳妇出差,闺女病了,他就和他老丈人带着去儿童医院看病。他在医院门口把老爷子和闺女放下,让他们先去办手续,自己去找停车位。一个小时以后,他回到医院门口,接上爷俩回家。病,没看成。这一个小时,我同学一直在找停车位,他老丈人尝试带着孩子办手续,发现根本没戏。于是三个人怎么去的,怎么回来,到家一合计,去私立医院吧,从此放弃了去公立儿童医院看病的念想。

我自己的经历,去年五月份带着俩娃回北京,彩虹妹终究还是小,病倒了。有了我同学给我扎的预防针,我根本就没考虑去近在咫尺的公立儿童医院试试,直接半夜打车去了某私立儿童医院。到了以后,就跟在美国看病的条件一样,酒店式医院,单独诊室,一对一诊疗,设备,器材,药品完全是美国标准,为了保险起见,还让彩虹住了两天院,四星级酒店标准,医院营养配餐,有人打扫卫生,护士随叫随到,医生定时来检查询问,三天以后出院,结帐,3万。收费也是美国标准。

如果认为医疗是一种商品,那么应该让市场决定它的供需,具体到儿科,一方面儿科医生人数少,提供医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2亿多儿童形成的刚需,其结果应该是儿科医生待遇高,从而吸引更多人成为儿科医生,直到儿科医生的供给和儿童的医疗需求平衡下来。这就是我在私立医院感觉到的。

但如果认为医疗是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保证供给,儿科医生人数少的问题要由政府来解决,这个观点要非常清晰明确,政府在这一点上责无旁贷。医闹伤害医生就打击医闹,待遇低就由政府补贴,职业发展差也需要政府有专门政策解决。

至于医疗到底是商品还是公共产品,我认为起码基本医疗服务应该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如果以商品视之,其结果只能导致穷人看不起病。但如果把全部医疗服务都视作公共产品,那政府的负担又会过重。

最后,政府为什么在保证医生供给方面作为有限?因为资源有限。

那为什么资源有限呢?因为政府主导的医疗资源分配有倾斜。

什么样的倾斜呢?那我就不能再说了。


user avatar   YInTIanC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章事实部分写的不错,但是归因归的非常奇怪。

一边是高薪、时间自由、受人尊重,一边是收入不高、加班严重、动辄被打被骂。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儿科医生从公立医院流向民营医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到那时,只会出现一种情况:愿意且能支付更多钱的家长,孩子将会在民营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而剩下的人,则只能在下半夜孩子生病的时候,守在急诊门口,掰着指头算还有多久医生才上班,医院才开门
暴力伤医—医生流失—医患关系加剧,这个恶性循环的闭环已经形成,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

明明是,钱多,事少,并且受尊重,导致医生从公立前往民营。但是最后归因,却只归到了暴力伤医上来,刻意忽略了医生在公立医院钱少事多的尴尬境地。

并且用的词也很有意思,“流失”。

为什么我要特地提出这两点?

因为,文章作者认为,尊重医生,善待医生,这是让医生留在公立医院的办法。

可是,医生为什么要留在公立医院继续那份钱少事多的工作?

为什么从公立到民营的人才流动,变成了“流失”?

我们且不谈,每年国家都在释放信号,表示即将取消公立医院的医生事业编制。

就说医生自己,越是优秀越是nb的医生,越是应该给他们优秀的待遇,而不是把他们捆绑在公立医院,用大量的工作和低廉的薪水去束缚他们。在两会上建议取消医生事业编的,大多都是医学界的专家学者。

真正尊重医生,就让医生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让医生去追逐高薪工作,并且我们为之买单。

不出钱的尊重叫什么尊重?

到那时,只会出现一种情况:愿意且能支付更多钱的家长,孩子将会在民营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而剩下的人,则只能在下半夜孩子生病的时候,守在急诊门口,掰着指头算还有多久医生才上班,医院才开门

我实话实说,文章作者所说的这种“恶劣情况”,才是真正对医生利好,尊重医生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才能得到自己理想的薪水,并且有自由的业余时间。

不然,让医生继续不管上下半夜的忙碌,不管自己女儿的成长,拿着一千多块的工资(这些都是文中所述),

只为了得到你的一句“谢谢”?只为了得到你的“善意和尊重”?

抱歉,你的善意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省钱的需求,这种善意不如不要。

所以,文章的事实部分是全对的,但是归因和引导是全错的。

我们应该倡导医生自由的选择未来,如果能有医生从公立医院顺利前往民营,并且获得一份事情更少钱更多的工作,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这么做。

用个例很多但是很不普遍的“暴力伤医”来进行总结归因,尝试来引导读者对医生释放更多的善意和尊重,这样的引导是片面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掩盖了医生在公立医院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忽略了“适配能力的工资才是最大的尊重”。

医生需要的绝对不仅是一两句谢谢,而是实实在在的工资。

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的背后,是1.5万儿科医生的无路可退。

以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有人不想听故事。。。或者故事听腻了。

我倒想趁这个机会说两句。

现在的天朝人其实已经阶层分化得非常严重。

很多职业在大多数人眼中,已经默认是不需要尊严,不需要家庭,不需要自由的人了。

我刚去加村的时候,面对着满大街6点后就关门的店,其实很不理解。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早关店?他们不想赚钱吗?

我刚回国的时候也是很高兴,清晨直到半夜的快递,外卖,滴滴。

真方便啊,真对我有利啊。


年纪渐长。。。自己有了家庭,才发现,才理解。

所有普通人都该有尊严,都该有家庭,都该有自由。

用别人的尊严,别人的家庭,别人的自由来构建自己的方便。。。其实并不值得自豪。

号召这样做的。。。更加是无耻。


我能理解我们国家还在发展中,很多很多很多事情逼不得已。

但我觉得大部分人早就忘了这点。

最可恨的是有些人还故意扭曲了这一点。


user avatar   hekirak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祝民营医院挖光儿科医生”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孩子不会说话, 这是最挑战的地方。

而刚毕业的医学生都还没机会当父母, 这又是一个挑战。

即便是学医的父母, 也未必能搞掂自己家的孩子,可见儿科医生有多难当。

更不要说钱少的事情了。

月嫂甚至高年资的电梯阿姨,挣得比儿科医生还多, 恐怕大家都没有感觉。


所以, 1.5万儿科医生消失是很正常的。


user avatar   william-wen-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对这个邀请,还是来评价下。

无地自容。

我这个人向来不喜欢看这种无病呻吟的东西。

作为一个心脏外科医生,每天都要直面死亡,拼搏或者放弃,金钱还是生命。太过柔软的心会让你过得异常艰辛,而冷漠恰恰是最好的保护壳。

但是关于这集人间世,关于这个帖子,我觉得,我应该带着一种缅怀,或者说,挫败感,来写下这样一些东西。

因为我,曾经,是一名儿科医生。

没错,我,是那逃离的1.5万分之一。

每天都在孩子的哭闹中度过,上个急诊门诊犹如人间炼狱,半天要看完五十几个病人,带着一杯水出诊,结束时,一口都不曾喝过。

仔细想想我的儿科医生生涯。

门诊被病人家属投诉脱岗,在病房和家长打架。

如果有纪录片拍我,我一定是个糟糕透顶的儿科医生。

可是投诉我脱岗的家长不知道那天我39度高烧,拉肚子拉到脱水,他打给医务处的时候,我蹲在厕所站都站不起来。

看我打家长的人们不知道,我是因为那个三十多岁大老爷们打了才上班的小护士一个耳光才拍案而起。

其实儿科医生不怕苦的,

真的不怕。

我们怕的是别人冷漠和怀疑的目光,和敌对的思想。

我是个懦夫,选择了离开。

留下的兄弟姐妹们还在坚持。

我的朋友圈被这一集《儿科医生》刷屏,一堆医学公众号写着似乎儿科医生有多么伟大,多么不容易。

可悲的是,转发的只有儿科医生自己。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感动世界。

可悲哀的是我们拼尽全力,却连诊室桌子那头的你都感动不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儿科icu的那道门。

门里门外,是生与死,更是担忧、猜忌与满腔的热忱。

你问我后悔不后悔离开儿科。

我回过头看看,竟看不清来时的路。

突然想起那句词,

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可不可以,我祈求你们,祈求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米阳光的温暖,为了孩子的医生。


user avatar   he-zhi-zhou-56-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习轮转儿科真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

简单说就是钱少事多每天累死累活,你的家人病人家属还都不理解你。

而且儿科医患纠纷超级频繁,现在孩子都是宝,有什么问题叫医生必须以百米飞人的速度出现。

实习时亲眼见过,值班医生在看一个小患者,另一个小患者家属来叫她,就因为先看完这个再过去,耽误了几分钟,后面那个家属直接又骂又推,差点把值班医生推摔倒。当时那个医生怀孕七个月了!

至于儿科门诊,那是比住院部更可怕的地狱模式!我跟了一天就觉得自己要焦虑爆发了,整个脑袋嗡嗡嗡地响,像三四天没睡觉一样!

然后,儿科医生全院收入最低!

要钱没钱要尊重没尊重,人家都说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硬,这个啥都没。真愿意继续待在这个岗位上的,不夸张说我就是觉得特别伟大!是真正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然鹅他们仍然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

所以缺儿科医生奇怪吗?不奇怪!

这绝对只是个开始,未来十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出来保障儿科医生的待遇和安全,那么只会愈演愈烈!


user avatar   aniud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医生培养制度说起:

建国之后,中国医学教育主要沿袭前苏联传统模式,将儿科作为独立专业。1998年,教育部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特点,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整合,把儿科教育作为临床通科教育的一部分。

同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消了儿科目录。

很多人把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归咎于儿科本科的取消,但实际情况更加复杂。

按照当时的规划,教育部改革目的是为了医学生更好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过早分科带来的未来发展瓶颈。因此,临床医学的毕业生将成为了儿科专科医生的更大庞大的来源。数据显示,仅仅2015年,儿科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就有4000人。

然而现实却是播下的种子更多了,开花结果成为儿科专科医生的却越来越少。

从1999年到2015年的16年时间里,中国儿科专科医生仅仅增加5000名,而目前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高达20万。同样没有设置本科专业的还有眼科、外科、内科、皮肤科等, 却没有面临类似的困境。

那为什么那么多种子选手最终没有成长为儿科医生呢?

因为儿科医生这份工作太难干!

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 2010-2015年, 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白皮书》数据也显示, 最近3年, 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 占比10.7%。其中, 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4.6%, 占所有年龄段医师流失的55%。总体上看, 职称越低, 流失率越高;学历越低, 流失率越高。且35岁以下儿科医生流失率较高, 城乡相仿。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表示,“上海统计数据发现, 这3年流失了269名儿科医生。其中, 综合医院流失率为13%, 儿童专科医院流失率为4%。”

为什么综合医院流失率更高呢?

《白皮书》数据显示, 我国43.6%的儿科门诊量、53.5%的儿科急诊量是由综合性医院儿科承担的。可见, 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是儿科就诊的主力。

儿科的三个特点:

1、难干、风险大。

儿科被称为“哑科”, 医生无法通过简单的问诊进行诊断, 诊疗过程自然要比成人复杂许多。因此, 儿科的发展在综合医院并不被看好, 所谓:

“金眼科, 银外科, 马马虎虎妇产科, 千万别干小儿科”。

加之现在家属的医疗健康认知水平跟不上内心的急切程度,导致医生再为儿童看病时犹如走钢丝一般小心翼翼,否则医患矛盾一触即发。

2、钱少、活多。

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 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

医学上的“儿童”, 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用药少、耗材少、大型检查少, 不能像眼科、外科等其他科室, 可以保持较高收益, 为医院获得很高的经济收益。儿科盈利能力太弱, 是医院的“低收入科室”, 科室的整体盈利和医生个体的薪酬密切相关, 因此, 儿科医生的收入必然不高, 但儿科的就诊人数却居高不下, 处于“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于是,改革之后对口的儿科本科取消,临床专业医学生也选择避开了儿科这个坑,于是加剧了儿科医生的短缺与工作强度。

3、没发展前途。

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消了儿科目录,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再加上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在发文章、评职称这条路上简直是举步维艰、雪上加霜,更加恶化了儿科医生的行业处境。

如果在人才市场上,这样一份工作可谓是要啥没啥,还不受到单位待见。一位三甲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表示, 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 国家对于医疗的投入少, 医院有运营压力, 而儿科创收少, 儿科医生收入自然就少。有业内人士表示, 只要这个医疗体制大环境不变, 即便是在政策要求下给予儿科医生“开小灶”, 都会被当成是一种“施舍”。

综上,儿科医生荒可以说一个环环相扣的难题,非综合手段不能应对:

  1. 医疗市场化机制就决定了儿科的弱势地位
  2. 更加自主的择业选择造成了新鲜血液不足
  3. 新鲜血液不足恶化了现有儿科运营的处境
  4. 学科的前景限制了儿科职业的发展空间
  5. 运营赔本与学科弱势让儿科医生更加艰难
  6. 医生流失严重使得儿科“濒临灭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有多项措施齐头并进:

  • 逆市场化,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 2015年9月中旬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报考儿科的考生可以加试相关专业内容, 加试成绩可以计入总分。此举等同于降分录取。(有人认为这一点会更加降低儿科医生的地位。)
  • 2016年,全国高校时隔17年后恢复了儿科本科招生。
  • 2017年, 部分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同比增长10%~25%。
  • 私立儿童医院与诊所的放开,为儿科医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发展选择。

经过多项举措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儿科医生的数量增加了1万多。但是离弥补上20w的缺口还需要持续近20年。更何况考虑到未来人口、生源以及医疗市场市场环境的变化,即便儿科医生数量问题缓解,未来也更需要在儿科学科研投入资源,才能够真正推动“儿科学”向前发展进步。

目前,全面二胎已经放开,短期内儿科的局面依旧严峻,对于“儿科医生荒”的问题,人们还需要保持长久的关注与舆论压力。


user avatar   alice-li-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科医生来强答一下

当年从医学院毕业时,和我同级近乎200毕业生,据我所知,其中只有1个人的专业是儿科。现在工作了,每周医院大交班,儿科的接诊人数都比其他科多一个数量级,听他们汇报出入院人数,就忍不住倒吸凉气。

儿科医生的短缺是个客观事实,无论有多少人叫嚣着:既然嫌苦嫌累不干就别干了,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事实上,确实没多少儿科医生了。在大北京,内科医生要在三甲医院求职,起步要求就是博士。而儿科,据我个人所见所闻,本科都能留在三甲,如果还是儿科硕士,那基本上除了顶尖儿科科室,其余医院随便挑。

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四百多个答案,很多答主已经或明或暗的分析了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我也不再赘述。既然是问如何评价,我不自量力地说说自己的一点思考。

儿科的困境,根源不在医生身上,也不在患者身上,具体在哪里其他答主分析的很清楚,我不再重复。

吊诡的地方就在于,医生和患者都是直接受害者。然而,归根结底,还是患者付出的代价更大。

对于医生这方面来说,没错,被骂、被打、被误解,工作疲劳、收入低微,一肚子委屈确实不假。但话又说回来,除了少数同行,已经付出了身体甚至生命的代价,绝大部分同行,其实都有能力可以逃离。通俗来讲,真要是撑不下去,撂挑子不干了也就是了,不至于被捆死在这个困局里。

可是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呢?

儿科医生越少,意味着带孩子看病排队的时间将越长;

医生越是被抹黑,越是需要各种客观检查支持自己的诊断,就诊时,孩子做的检查就越多;

越是都怀疑医生居心不良,诊疗就越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么孩子生病时,本可奋力一搏,也只敢循规蹈矩。

医患关系恶化所带来的后果,如果能够量化的话,我敢说,两成后果报在医生护士身上,八成后果都将报在每一位生病的孩子和其父母身上。

最最关键在于:

恶性医患关系,对医生的折磨,绝大部分只是在精神上,等医生们绝望了放弃了,一旦辞职,这个精神的折磨和枷锁也就卸下了。

可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延长排队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过度检查所支付的费用,更不要说“自保式诊疗”所丧失掉的未知的生存可能,这些有形的、无形的代价,患者和家属这一方,不但没有任何能力来规避的,甚至,他们连感知和评判的能力的都没有。

尽管眼下来看,医生护士是弱势的,每天都在工作中遭受言语和肢体暴力。可实际上,由于巨大的医疗知识的鸿沟,患者才是弱势的一方,因为无论医患关系如何,他们始终都是“拎不清”的那一方。他们分不清楚,对面的医生究竟是“拼尽全力”还是“不功不过”。

医生认可的“好医生”,几乎都诊疗水平过硬,能切实延长患者生命。而患者口中的“好医生”,往往都是态度温和、能迅速缓解症状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们没有能力去辨别哪个医生医术好,“态度”和“症状缓解的速度”是他们唯二能够感知到的评价方法。

所以,同样的,当医患关系恶化时,医护基本都知道根源在哪里,而患者们都简单的以为是“现在的医生护士太冷血、没耐心”。那些排队时间太长就打骂医生,还有那些为医闹拍手叫好的普通大众,他们真的痛恨医生? 非也,他们只是就诊体验太差,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只能发泄不满而已。辱骂医生护士,不过是因为这两类人是最容易接触到的而已。

你很少看见医生或者护士,认为自己这么忙、这么累、这么穷,都是患者造成的。他们对患者和家属,更多的是“求理解”“求体谅”的心态。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工作体验这么差,真正的根源在哪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患者和家属,普遍都认为,自己就诊体验这么差,主要还是因为医生护士态度不好,耐心不够。

所以,医生和护士,日子再难熬,也是睁着眼睛的,知道问题在哪,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来规避风险。而患者这一方,既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也不知道自己将要为恶劣的医患关系买单。当看见有人砍伤医生,甚至有人冲进手术室,他们的反应居然是拍手叫好,殊不知,这些事件的所有恶果都将要自己来承担。

有关空难的问题里,大家经常说,飞机上的每一条规定,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其实我特别想说,临床上每一条诊疗常规,也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有时候是患者的,有时候是医护人员的。

举个栗子

一个医生,按照诊疗规范,今年看了100个咳嗽,人均花费100元。其中,98个是感冒,另外两个体质较弱,1个月之后进展成了肺炎,其中之一重症肺炎死亡。家属一气之下,暴揍医生,认为其把肺炎误诊为感冒,在人指点之下,拉横幅、摆灵堂、讨说法。人命关天,灵堂天天摆着,影响实在恶劣,医院和家属协商,最终赔偿30万,医院支付20万,医生本人支付10万,同时取消评优、延迟晋升、扣发年终奖。

等到第二年,还是100个咳嗽,只好每一个人都抽血培养、拍肺CT,哪怕凭经验知道应该不是肺炎,那也不敢不拍啊。万一有谁又进展到肺炎,指责自己误诊,这初诊时的血象和CT就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误诊。结果,每人花费600元。

你说,这100位患者,每人多花的这500元,是不是在为恶劣的医患关系买单?

这位医生,受的委屈、扣的奖金、支付的赔偿,是不是也在为医患关系买单?他本来单纯的看病,现在担惊受怕的生怕被人捏住把柄,这个工作糟不糟心。

区别在于,医生好歹有点专业知识,知道以后如何规避类似的风险。也知道自己这份代价是为什么付出的。实在委屈受够了,有一天也有能力辞职逃离。

而患者呢,不但不知道自己这600块里面有500是多付出的,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为谁买单,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逃离。

大家都是普通人,一般都是惯性思维。你看病苦苦排队4个小时,5分钟就结束了就诊,心里一肚子火,碍于素质不好发作,这时有个暴脾气,一把揪住坐诊的医生,起手就是两个耳光,你当然觉得解气。你其实并不知道,这个甩耳光的行为,导致明年出诊的医生又少了一人,明年你再来,就得排队6个小时,3分钟结束就诊,他的暴力行为,最终是要其他所有患者一起买单的。等到后年,排队时间更长了,这下子连你也忍受不了,开始辱骂医生干什么吃的。于是,你也成为了加害者的一员。最终,就是人人害人,人人被害。

我很赞同《人间世》有一集的结尾,其实作为一名医生,遇到的99%的患者都是讲道理的普通人,可就那1%的糟心事情,真的糟心到足以重刷我的三观。感谢那99%的患者,我写这篇回答,就是想让那99%的人也知道,那1%不光是在辱骂我,他造成的损害其实是要我们剩下的所有人一起来买单的。

医生可以逃,普通的通情达理的患者呢?希望大家能意识到,这些冲动的言行,不仅仅是寒了医生的心,其实是实打实地损害着自己的切身利益。都是一起背锅的难兄难弟,不求大家英雄救美,至少也别拍手称快吧。

2019.4.21更新

这个答案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真的是挺意外。谢谢大家的肯定,评论区每一条留言我都看了,平常挺忙的,不怎么长时间刷知乎,所以没能逐一回复,敬请谅解。还有很多朋友问能否转载的,答案是都可以,如果是用于商业用途,麻烦注明一下转载来源即可,我的本意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有和医生一样的共识。


user avatar   lixk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儿科是一个稀有职业,稀有到连知乎也很少有儿科医生来亲自答了,但越稀有,人们就越好奇,儿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1.六个家长

这是个非常吸引女性的科室,很多天真的小女孩以为儿科就是和儿童打交道,每天看到水灵灵的小眼睛心都快融化了,快让我们治好这个小天使吧,嘤嘤嘤!

其实和你打交道的是六个家长:他爸,他妈,他爷爷,他奶奶,他外公,他外婆,六个人你必须交代六次,因为这六个人对小天使的爱都是平等的,不然你就是态度不好,你没有医德,


2.护犊子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做得太好,晚婚晚育已经流行,这个宝宝就是家里的唯一,你要是弄疼了宝宝,家长会找你拼命,你要是治不好,轻则骂庸医,骗子,重则当场替宝宝复仇,

这种家长有一个识别方法,就是他在刚找你的时候,态度极其卑微,口头禅“医生你看看我孩子,多少钱都要救救孩子”,事前态度多卑微,事后打你就有多狠,

遇到态度卑微到尘土的家长,我建议要多考虑,免得自己变黄土。


3.被同行嘲笑,被院长点名骂

儿童用药有严格的禁忌和剂量,正规的儿科医生不可能开出大剂量的药品,也没有成人花样繁多的检查,更不可能使用进口器材,科室收入自然就低,

而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要自负盈亏的,也就是说报表一上来,别的科室全是盈利,就你儿科亏钱还事儿多,所以院长每次开会必点名开骂,跟骂国足一样,另外高收入科室的同事会嘲笑你是“辣鸡科”,觉得是他们赚钱养了你,

哪怕是莆田系也很少去收购儿科,因为儿科难赚钱,


4.在家长心中地位低

比如一个上学的孩子,家长要求插队,理由是“我儿子要学钢琴/游泳/书法/跆拳道/课外辅导”,在他们眼中,医生的地位是不如这些课外辅导老师的,在你这儿排队,是浪费孩子的时间,课外辅导对孩子才重要,你不重要,

当然孩子也很可怜,我也不知道高烧40°去学奥数是一种什么体验,


5.消费者是上帝

“哎呀,医生,你看我又来照顾你的生意了”,医疗产业化已经深入人心,病人找你看病是给你饭吃,他们是顾客,他们是上帝,他们是你的衣食父母,

医患关系是真的变差了,以前治好一个重症小朋友,家长还肯认给你做干儿子,现在是不可能了,想都不要想。

以前儿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是三世同堂,一开始是给宝宝看病,后来宝宝也长大了,结婚了,当年的小孩也成了父母,再带着他的孩子来看病,这种成就感你在肿瘤科就很难体会。


6.工作环境差

儿童表达不满的方式是哭,尤其你用压舌板必哭,哭声极大,这本是人类的求生本能也无可厚非,

以前医院调来了一个副院长,性格很鸡贼,他每天上班不坐办公室,最爱搞突击检查,生怕哪个医生偷懒让医院亏钱了,但是他从来不检查儿科,为什么呢?

因为他从负一楼停车场停车起,他就能听到来自儿科震天的哭声,所以他从不检查,

小窍门:如何才能快速找出医院里最好的儿科医生呢?

你找最聋的那个就对了。


.......................................

7.不快乐

同样是花钱,我买衣服,买包包,买显卡,买AJ,是正向反馈,我花钱我快乐,

但生病不是,没人想生病,这钱我是被动花的,所以一开始就嫌挂号费贵,就算我不差钱,我见到医生心里也不舒服:凭什么开那么多检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最后,我花了钱还要让我排队,这是什么态度?

现代医学有观点认为人的大脑要发育到30岁才成熟,可家长很多是30岁以下的,两个年轻人带着一个小宝宝,一共三个宝宝,

再加上六个钱包早就交给了房子,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生活也并不好过,于是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抱怨、担忧、不安、郁闷、失望、这些负面情感,不会发泄到他老板身上,会发泄到儿科医生身上。


我特别羡慕那些能带给别人快乐的职业,笑着笑着,就把别人的钱赚了。

哪怕那就是个饼,比如财富之饼p2p,保健之饼Q健,独角兽之饼小黄车.......人们对他们的恨,都不如儿科医生。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患者满意度影响医生收入这一医院管理政策的出台? 
  如何看待东莞儿科女医生被打事件?警方对受害者孕妇拘留24小时和强迫调解的做法是否属于滥用职权或渎职? 
  很多人都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那学什么能救? 
  扩大医院规模能否切实改善百姓就医环境? 
  请北京三院医生去我当地治疗需要多少钱? 
  网友称学院医学生正前往莆田仙游支援,如何看待这句「但如若需要绝不推脱」?医学生在疫情中是怎样的存在? 
  医生的真正日常是什么? 
  官方回应病人躺手术台后被收专家费,「合规,医院与患者沟通不到位,存在误会」,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警方通报患者大闹积水潭医院急诊室一事? 
  88岁的外婆睡觉特别多,这样会影响健康吗? 

前一个讨论
没有身份证号,就是没有明确被告么?
下一个讨论
大二,意外怀孕了,男朋友说要见家长结婚休学生孩子再上学,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