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作为研究生,你认为导师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很小的细节:和学生在办公室里一对一交流的时候不关门。

我在明尼苏达上学的时候,到教授办公室去请教问题,进门的时候随手要去关门。教授很自然地说了一句,「敞着门就好」(You may leave it open.)

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少教授都有这个习惯,有的直接在办公室上加了个门挡,一到接待学生的时间(office hour)就有意把门敞着。

学法律嘛,好琢磨,就觉得这事应该是有意为之。看了一些网上的讨论,发现会见学生时敞着门的确有几大好处:

  • 能够降低学生受到性骚扰的几率。UCLA 就曾经禁止一名受到性骚扰指控的教授关起门来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讨论,可见「打开天窗说亮话」的确是防止不正当接触的可行手段。(链接:Universities Slap Rules on Professors Accused of Sexual Harassment [incl. Gabriel Piterberg]
  • 能够降低教授受到不实性骚扰指控的几率。这是上一条的另一面,万一被「碰瓷」了,敞开的门也是自证清白的重要证据。
  • 能够劝阻学生的非分要求,避免一些学术不端行为。难免会有学生想要找教授求情修改考试分数,甚至尝试贿赂。对此,坚持和学生会面时敞着门,也宣告了自己内心敞亮,别想关起门来搞小动作。

其实 @我是Nell 的回答已经非常详尽全面了,这里只是想到哪说到哪,做一点微小的补充。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你们发现没有,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它既不属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又不属于「科研同事」的关系,而是介乎二者之间

一方面,作为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和基本大学教育的研究生,进入到研究生院,不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都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生」了。你应该具备基本的知识积累、研究能力和科研意向,虽然还需要修一些课程,需要导师的指导,但你同时也必须要参与到导师的工作里面去,甚至一起合作完成一个project、一个实验或者一篇论文。

另一方面,这个研究生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导师的「科研同事」。作为科研同事,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具有相同的资历认证,一个还未通过资格考试、还没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人等于是在业界或者学术界还没被认可,那么你就不能被算作导师的科研同事。

这样一来,研究生的位置颇像结构人类学研究里面所讲的「临界」(也有翻译成阈限)(Liminal)状态。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两边不靠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有两种特性——「脆弱性」和「危险性」


「脆弱性」指的是这种状态不稳定,不受边界保护的,常常会被前一种或后一种状态撕扯。在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上,如果不能好好制定界限,这种关系就会受制于「临界」状态的「脆弱性」。也就是说,老师或者学生可能常常会越界,而这种越界严重的话就会摧毁「脆弱」的师生关系。

因此,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行为准则首先是要定好界限。

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事很不习惯划分严格的界限。两个人好起来就跟一家人似的,什么都说,什么秘密都没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等哪天不好了,极其后悔当初怎么承诺那么多。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也一样。特别是在研究生这个「临界」状态,老师和研究生常常拿捏不好界限。关系好了,师生的界限很容易模糊,由于老师和学生的结构性差异,这个模糊的后果常常就是老师对学生无限度的索取、以及无禁忌的指责谩骂,还可以美名其曰「为你好」!关系僵了,更糟糕,老师可以完全不因着自己的职责为学生负起应尽的责任,可以忽略、挑刺、设置障碍、甚至拖延毕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要跟导师搞好关系,即便搞好关系的结果就是被无底线的榨取和任意的对待。

因此,研究生和导师一定要有意识的设置并一以贯之的维持界限。

设定界限,必须是一个由上向下的过程。这很容易理解吧,掌握话语权力的是老师,当然没办法由学生设立界限。所以这应该是学校/老师层面的任务。一般来说,学校都应该有一个书面的规定,确认老师的责任与义务。作为研究生导师,一般的义务包括:

  • 授课,
  • 计划学生的学业进度和毕业时间,
  • 帮助规划学生的实验、项目和论文研究,
  • 要定期的见面,
  • 每周的会议讨论,
  • 负责修改指导学生的实验流程和论文写作……

导师不应该负责:

  • 研究之外的事情,
  • 包括学生的生活、社交、娱乐、嗜好等等。

相比之下,学生对老师的义务相比来说就简单多了,做好份内的学习和科研就好了

学生不应该承担老师的任何科研和生活上的需要和要求。一起做实验,没问题,但学生责任外的那部分,该付钱付钱,该署名署名,不能因为是「我的」学生做的,就自动变成是「免费的」或是「我」做的


「临界」状态还有一个特性是「危险性」,意思是因为处在这一阶段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和越界的可能性,在这一状态中的人或者物常常被视为危险的存在。比如「青春期」,比如某种不好被划定类别的动物「蝙蝠」之类的。

「研究生」也是这样一个阶段,因为ta是从学生到科研人员的过渡阶段,这意味着,今天我是你的学生,明天我可能就是你的同事了,后天很有可能我就成为你上级了。这一潜在的结构流动性常常会让一些「不那么单纯热衷于科研」的导师感到莫名的敏感和焦虑,因此流露出来对学生的不信任、打压、甚至干扰学生的科研。

而正面的例子是怎样的呢?

相信很多硕士博士都有一个经历,在你答辩完之后,收到导师的邮件,说:”亲爱的xx,从今天起,你可以不再叫我Dr. XXX,而是直接称呼我的名字了。因为从今天起,你就不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同事了。“

说实话,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番重新定位关系的话比顺利答辩可能还让人感动。

因为它所展现的,是作为一个老师当有的眼界和心胸我倾其所能、倾其所有传授你知识、帮助你成长、领你进入科研的门,现在我信任你已经具备了和我一样甚至比我更强的能力,come along,我的伙伴,我们一起并肩完成更伟大的事吧。

这种认可、交托是需要老师拥有一颗单纯和谦卑的心。这样的老师才能很自然的为知识界多了一个同行而高兴,为我的学生成为我的战友而雀跃。若非如此,导师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戒备,也不可能尽其所能的传授,也不可能因为学生超过他而欢呼。在ta眼里,学生永远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可能随时背叛ta,窃取ta的科研成果,将来爬到ta头上来的威胁。这种心态怎么能搞好师生关系呢?

所以,总结一下,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具有「临界」属性,这种属性不可避免的导致这关系的「脆弱性」和「危险性」,也正因为此,研究和和导师需要设立界限,确认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导师的眼界和心胸也决定了关系的走向。希望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够遇到一个热爱科研、同时拥有单纯和谦卑之心的导师。




  

相关话题

  真正的科研应该是什么样的? 
  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九旬教授维权获赔 70 多万,怎样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知识成果? 
  饶毅教授称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GV-971「不造假是不可能的」,有根据吗? 
  能介绍一下你在科研过程中,读过的第一篇惊艳的论文吗? 
  如何评价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学系大楼内讲中文? 
  如何看待教育部将出新规:教授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被清出教师系列? 
  导师是如何毁掉学生的科研热情的? 
  如何看待港大管轶教授关于新型肺炎先称「疫情已控」,又对媒体改称「这次感到极其无力」的言论? 
  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人读研读博越来越少了? 
  中国爆炸力学之父郑哲敏院士逝世,关于他有哪些重要成就值得铭记? 

前一个讨论
科研路上大家有没有那么一刻开心得像个猴子?
下一个讨论
奥里奥尔·保罗导演的《海市蜃楼》比起前作《看不见的客人》有什么改变?





© 2025-01-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