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成都县被一分为二,成都城分属两县,成都县和华阳县,成都县管西北,华阳县管东南。这就是后来行政区划变迁的基础。
1928年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城市组织法,成都设市,但是只管城墙以内和以外一两公里内的已建成市区范围。成都县和华阳县变成只管乡镇农村,而这两县留在城区的部分,后来演变为东西城区。建国后,在成都的近郊分设龙潭,万年两区,南门以外城区设立望江区。
上图中,可以看到成都往西北,东北和东南伸出了三条触角,是因为往西北是去都江堰和进阿坝州的商道,东北是去往陕西,东南是去往重庆和川东的水陆通道,客流较多,因此这三处发展成为城区。西南角有一个缺口,那个地方是武侯祠,浣花溪,相当于风景区,那地方到九十年代初都没发展起来,当时去武侯祠杜甫草堂这些,没有公交的,还要在通惠门坐中巴车。
55年,望江区并入东城区,撤销龙潭和万年区,合并设置成都郊区,60年改称金牛区。两个市中区,一个环状市郊区的区划保留到了90年。
90年的时候,成都市行政区划做了一次大调整,如下:
以原西城区为基础,然后把环状金牛区西边的几个乡划入,成立青羊区,以青羊宫得名。
以原东城区为基础,然后把环状金牛区东边的几个乡划入,成立锦江区,以锦江得名。古时有大量织锦印染行业聚集成都东南角,汲水濯锦,故称锦江。
这两个区就把府南河以内的老成都分完了。但是五个城区不能只让青羊和锦江吃肉,所以,以府南河为界,在府南河外侧又做了分割,成立了武侯成华和新的金牛区。
武侯区比较简单,就是夹在青羊区和锦江区之间的南半环,得名于境内武侯祠。
北半环分成两半,成华区和新金牛区。成华区即原来老成都口中的东郊,有大量的国有工厂,属于工业区,因其辖区原来分属成都华阳两县,故名。
北半环剩下的地方,就还是金牛区。金牛区得名于先秦时期,《括地志》记载:昔秦欲代蜀,路无由人,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尿金,以遣蜀,蜀侯贪,信之,令五丁共引牛,壁山墁谷,至之成都。后来放置石牛的地方就称为金牛坝,而开的路,就成了古蜀道之一的金牛道。金牛道是成都到西安最近的一条,即后世川陕公路。
其实成都市区内的边界还是比较规整,有规律可循的,至于为啥郊区犬牙交错……农村边界有规律可言吗?都是整建制划归某区,一个乡之前的边界他有多么扭曲,那划归后同样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