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读化工感觉和读化学没区别呢? 第1页

  

user avatar   dev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精简回答(可直接看白话版):

化工和化学在一百年前分家,分家的原因是放大效应,或者说化工过程的非线性(也就是哲学里的,量变引起质变)。如果化工过程都是线性的,那么化学家在实验室用瓶瓶罐罐设计好的合成、分离的条件,可以直接应用到几吨的设备上。这样的话,也就不要化学工程师什么事了,只要让机械工程师把设备造大一点就好了。现实是复杂的,因为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动量传递、反应的非线性的耦合,从实验室到化工生产中,需要去找这个“非线性规律”,从而能够顺利进行各种化学品生产这些最经典的规律,在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两门最核心的课程中,就可以看到。从化学到化工,从实验室到工业,并不是简单的产量变大而已。这是化工和化学,两个专业底层的区别。


详细解答(白话版):

成都是很生活化的城市,在我去过的城市中,也是民众对美食的热情最高的之一。本科时,川大每年都有食堂大厨、同学、教职工的厨艺竞赛,非常有名。和同学去农家乐玩,一起做菜时才发现,同学里也是不乏烹饪高手,男生女生都有,所以对四川人民的平均烹饪水平,还是有所了解的。厨艺竞赛时,电子科大的同学、校外居民都会来观看,是最热闹的活动之一。(链接new.qq.com/omn/20180527)。虽然学校不乏烹饪高手,但是在2014年食堂改革之前,江安校区的饭真的不好吃。当时,我曾经听到同学说一句话“厨艺竞赛上,每个大厨的菜其实都挺好吃的;但是平常食堂的饭菜口味,真心不觉得他们厨艺水平这么高”

食堂大厨平常的菜做得不好吃,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成本,这里不多说。另一个原因,就是工程学里说的放大效应。放大效应,在工程学里非常常见,通常指各种工程系统的特性,随规模成非线性变化。我曾经见过学土木工程的学长,研究不同规模土堆的稳定性受含水量的影响;我也在纪录片里看到飞机制造过程中,利用不同尺寸的飞机模型进行实验。在化工中,一般就指随着产量的增大各种参数和指标会发生剧烈变化,比如反应终点的时间、收率、放热等。厨艺竞赛时,食堂的大厨,只是炒一盘菜,所以容易控制和掌握;而平常食堂的大厨,要做的是上百人吃的大锅菜,这是难以控制和掌握的。如果你有一定生活经验,你会发现,家里来很多客人时,你按照平常的比例去放调料,平常的烹饪方式去烹饪,但却达不到平常的口味。换句话说,化工工程师的责任是,尽量让大锅菜炒得跟厨艺竞赛中的一盘菜一样好,甚至更好,这样企业才能有收益,才能节能环保。放大效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时,化学家发现的;也因为放大效应的原因,MIT、特拉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这些学校设立了最早的化工系,使化工成为工程学新的分支。如果还体会不到放大效应,给你看个视频!千万不要以为,你会炒菜,你就可以做大锅菜!所谓的大锅菜难做,不只是因为锅变大了。也是哲学讲的,量变引起质变。

大锅菜的炒制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9793148259270656

上面的视频中,大厨的颠锅过程,可以深刻体会到,随着反应物的量变大以后,要搅拌均匀变得多么得困难。这种搅拌均匀的困难程度和反应物的量是非线性的。搅拌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力学问题,所以化工中这将这一种非线性,划归为动量传递的非线性。其实,这个时候火候比搅拌还有更难控制。食材越多,容器中间的食材就难以受热;就需要去升高烹饪温度和延长烹饪时间,这也是非线性的;在化工中,这就划归为传热学里的能量传递的非线性。此外还有质量传递的非线性反应的非线性“入味”,简单说就是调料的分子(比如盐),能否进到食物内部,这就划归为质量传递过程,也是非线性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各种令人愉悦的味道,反应也是非线性的。更复杂的是,质量、热量、动量的传递与反应会相互影响,即“三传一反”的耦合。比如勾芡前后,搅拌的手感是完全不同的。勾芡是淀粉发生糊化反应,但是糊化反应的结果是物质的粘度发生变化,具有了一定的非牛顿流体性质,从而就影响搅拌的手感,即动量传递;搅拌又会反过来影响受热。勾芡时,锅的底部容易形成胶状的感觉,就是因为底物温度跟高。所以传递现象和反应不但是非线性的,还会相互耦合,就是放大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放大效应, 我对下面图片中的这种火锅、披萨、扬州炒饭,不会有任何的兴趣!其口味,品质,都非常难以把握;相反我对精致的“小菜”更感兴趣,比如“考究”的粤式早茶,“精致”的日式料理。即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还写过一篇谈烹饪与传热学的文章, Devin:漫谈传热学与烹饪 1.火候•尺寸效应篇)。


成都有一家叫麻辣空间的火锅连锁店,它的清油火锅比较出名,它的创始人在一个纪录片里面就曾提到类似的放大现象。他想把他家的火锅底料批量生产,但是他发现平常一锅一锅炒的食材配比和烹饪条件,放到大型设备上,就达不到他平常一锅一锅炒的口感。他后来是在大型设备上,大量的实验摸索后,才重新找到食材比例和烹制条件,才成功生产。这个老板可能会对这种现象很陌生,但是对流程工业而言,这就是化工学科形成的起源,放大效应。他的摸索实验过程和化学工业中,从实验室的小试到化工的中试非常相似。像制药过程,制药工艺工程师通常,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再进行中试放大,整个过程是10倍,10倍的放大;工艺参数会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调整、优化;设备选型,也会在中试过程确定。食品工业本身也属于流程工业,广义上看是化工过程,只是偏轻化工。物质加工处理的过程,都可以看做化工过程。

放大效应,遍布工程学的各个领域(经典的工程学,一般指土木、电气、机械、化工,这些最早诞生的工程学)。最为经典的放大效应来自于机械工程学,化工学科的形成也深受机械工程学影响,借鉴了大量机械工程的研究、分析方法。早期人类设计飞行器时,流体力学这样的学科都还是零碎的知识,不成体系。所以放大更多靠经验,直到今天,经验公式、无因次准数这些,都依然在不同的工程学广泛的使用。当时设计飞行器,都是先做小的模型,然后到风洞里实验,再进行优化和改进;然后再做大一点的模型,再次实验。一直这样下去,这就是飞行器的放大过程。你会发现上文的制药工业的放大,跟飞行器的放大有着某种相似。虽然看着不同的工程学,有着大相径庭的内容,但实际上不同的工程学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逻辑,非常相似的方法论。其底层是去发明创造,解决实际问题;而化学是自然科学,其底层逻辑,是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原因。

从化学到化工,从实验室到工业,并不是简单的产量变大而已;其背后是动量、能量、质量传递反应的物理现象的综合作用,这也正是化工的研究范围,跟化学显著不同。所以内行觉得化工学的东西偏物理外行觉得化工学的偏化学。上面我们谈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搅拌问题的放大。现在举一个类似的化工问题,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中,搅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搅拌快了,换热负担很大,动物细胞甚至经不起搅拌;搅拌不快,反应器中的质量传递会受到影响,浓度就不均匀,溶解氧水平低,溶解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直接影响细胞的生存。所以人们总结了一些准数,搅拌过程的放大中,会用到Power number(暂且翻译成,功率准数吧),记作N_P这个N_P准数常在买搅拌桨的时候,会见到:

其中P为搅拌功率(不通气下),N_i为搅拌转速,D_i为搅拌桨直径,rho为液体密度。如果用功率准数相似去进行放大,那么意味着:要保持和实验室的瓶瓶罐罐相似的搅拌效果,那么需要搅拌功率要随着转速的立方,搅拌桨直径的5次方变化。5次方的变化,是非常急剧的增加。在计算机的算法中,三次方变化的计算复杂度,就被认为负担非常大。根据这个无因次准数的关联式这种非线性是非常惊人的!有的时候,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目前人类的科技甚至可能造不出相应的机械;有的时候,甚至完全没有经济价值。通常情况下,随着放大,质量、能量、动量的传递效果都会变差反应会受到质量、能量、动量的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

上面简单提了下搅拌的非线性。接着搅拌的非线性,我们谈一谈换热。假设上面的搅拌器的功率随着搅拌桨的直径成5次方变化,随之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换热!搅拌可能会积累了大量的热量。假设换热器的总换热系数不变下,这意味着换热面积需要跟着搅拌成5次方变化。你想过,这需要多少跟管子吗?在反应器中,有的时候夹套甚至不能,提供足够的面积供换热。这时就可能有很多种方式去处理,对于密封性要求高的,可以考虑在反应器中加入盘管;密封性要求不高,可以接外循环进行换热。这些很现实的问题,都是要去进行工程计算的,都是要考虑成本和实际情况的,都是化学不需要去考虑的。

再给你看,两个很常见的公式,学化工和学化学的朋友都很熟悉的,以此来感受下化工过程的非线性。

阿伦尼乌斯公式: , 这里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的非线性变化。

一级反应: 其解为: ,注意浓度和时间,浓度和温度(上式)的非线性变化。把这两个式子,连起来看,将会看到温度对于反应过程的非线性的影响。

化工过程中,传热、传质、动量传递、反应的控制方程,往往都是一些常微分、偏微分方程,其解析解,常常通常含有自然常数e的幂这就是传热、传质、动量传递、反应的非线性的体现。自然常数表达了自然界的非线性,因而称为自然常数的原因。化工的非线性,有的时候是弊大于利的,有的时候却又是利大于弊的。化工里的过程强化,比如强化系统的散热,抽象地来看,就是利用了这种非线性规律,去达到一些工业生产上的目的;像微反应器,也是因为放大效应,传递效果变差,所以才反过来,做成精致的“微”反应器( 逆向思维,反过来利用放大效应)。



一百年前,西方想进行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时,发现了实验室的实验,规模一旦扩大,就变得难以预测,时间、浓度、收率、放热,方方面面都会随着放大,而发生急剧改变从化学到化工,从实验室到工业,也并不是简单的产量变大而已这些问题有的时候会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化工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上面的那个5次方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搅拌、换热变得十分困难的例子,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温度的控制和能量消耗就会变成问题。当时古典的化学知识,是不能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一部分化学家开始了早期的化工的研究,他们也使得化工从化学中独立,成为工程学新的分支。刚开始时,工程师尝试用一些经验公式去总结规律(rule of thumbs)。后来受到机械等其他工科的影响,化工也开始尝试用一些无因次准数的关联式、关联图去解决早期的无机化工、石油化工的问题。到再后来,随着对化工过程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意识到,化工过程的非线性,根本上可以归咎于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动量传递、反应的非线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传一反),化学工程学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体系。大学的课程中,化工原理、反应工程两门核心课程,是对人类经典化工知识的总结。表面上看,我们会觉得,化学的大多数领域好像不需要多少计算(当然现在前沿的化学除外),但是化工却跟其他工科一样有大量的复杂的数学公式,需要去进行各种复杂的计算。从而设计、运行、控制、优化相应的化工过程。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工业化学家只是告诉工程师,小试时,80度收率最高。但是到了化学工程师这里,我们就要去计算,对于给定的产量,会产生多少热量。从而知道单位时间内,要用换热器,去移走都少热量,从而使温度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计算的。

虽然到了今天,人类的化工知识有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化工中真正能够,比较好地总结规律的却还是集中在无机化工、石油化工中,所以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中的经典化工的公式,往往来自早期的无机化工、石油化工。石油化工,这些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非常成熟的设计、计算、控制、优化、操作的知识总结。而在精细化工等领域,就会发现,工程师很少关注怎么去计算、过程控制,这些问题;工程师更多关注的是工艺本身,或者说合成、分离路线。这背后的底层原因就是,人类尚无法像石油化工一样,总结这些化工领域的比较一般化的规律。下图给出了,不同化工过程的非线性程度,虚线左边的是已经可以应用MPC(模型预测控制)的流程工业,可以侧面理解成虚线左边的是技术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可以看到精细化学品、制药、高分子、微电子、生物化工,非线性非常强,过程十分复杂。因为非线性,这些领域也是最难建立一般化的数学模型的领域。所以,成熟的控制、优化都无从谈起。也是如此,学这些领域的朋友,可能会和楼主有相似的感受,觉得化工和化学很像,因为不成熟,很多东西没有数学模型,无法预测,依赖实验。像在精细化工,这些领域,很少基于计算去考虑问题。核心原因,就是目前很多关键工艺指标难去预测,很多时候没有这必要。这些过程的放大,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依赖于实验去克服非线性。经验比公式更有价值。但长远看,这些非线性比较强的化工过程,未来也会像今天的石油化工一样那么成熟。

过去十年,计算机性能大幅提高,直接促成了数据驱动模型、数据驱动优化,得以在线上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些数据驱动的技术,可能会在未来二十年类,带动这些强非线性的化工领域形成新的技术和行业。不过总体而言,化工的数据成本还是非常高,数据可能也不具有代表性,暂时无法很好去应用。


不过,化学、材料领域的论文相对比较好发,化工论文不好发。所以包括国外在内的,绝大多数化工系,相当比例的教授,都其实在做材料和化学领域的东西,相反做传统化工领域的教授其实比较少的。化学和材料领域属于论文周期短产量高影响因子高,所以很多化工系的学生跟着教授做化学、材料的问题,自然以为化工和化学很像。此外,在化工的一些领域,如精细化工、制药、生物化工,由于不像石油化工、无机化工那么成熟,数学模型不成功,产品非常新,行业研究不够透彻;而且它的放大倍数跟石油化工比也小,非线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克服,这些领域就依然高度依赖于实验(尤其是中试)。这些领域因为实验为主,也会让人产生化工、化学很像的感觉,但底层逻辑不一样化工历史上,深受机械工程专业的影响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都在化工学科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放大效应一词,最早就来自于机械工程学如果跟高中的物理和化学做一个对比,其实化工像高中的物理,而不是化学。就前景和待遇这些,化工和化学情况真的非常相似,网上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读化工,穷三代”的说法,真的不是开玩笑,我绝大多数同学工作后都后悔选择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极少数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大多数人都是工作环境有毒有害高危,需要熬夜倒班,工作地区远离城市,但资收入只是勉强温饱。其实国外化工工程师收入是工程师中不错的,国内这么惨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我国的化工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只有极其个别像万华这样掌握了核心技术,变成某个细分领域的翘楚。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和文章,一起讨论化工、过控、制药相关话题:

为什么觉得英文原版教材很啰嗦?

化工专业的《传递过程原理》到底在讲什么?

化工仿真软件研发工作,公司为啥招聘化工专业的呢?化工专业的又不会编写代码,软件专业不是对口吗?

数据挖掘技术是不是饮鸩止渴?现时中企业和工业是怎么看待和使用数据挖掘所得到的结果的?

化学工程学习笔记

我与化工专业


其他主题

国外早餐吃什么?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高中离我已经很遥远了,我女儿还没到高中,所以具体的方法不好说,只想从你的描述中指出一些大的原则性问题:

1、“数学课大部分都没听过”,所以你的数学不可能好。关键是,你为何不听课?你是真的着急还是假着急呢?如果真着急,先把这一点改掉。否则没人能救得了你。

2、“本人理科思维几乎没有”,请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别人给你贴标签就已经够烦的了,你自己为何还要雪上加霜?相信我,理科思维人人都有。并且,信不信由你,数学是理科中最不需要“理科思维”或者所谓的“理解”的科目。数学是要在你脑袋里建立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要你去理解什么东西,这和物理不同。庞加莱说过,“在数学中我们并不是去理解什么,而是去习惯什么”。很多概念,你一开始觉得抽象得很,只要你不停地用,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就会长在你的身上,想摆脱也摆脱不掉了。所以说,数学的根本在与练习

3、练习有高效的,也有低效的。有各种高效的练习方法,这些具体的方法我不敢多说以免误人子弟。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使是低效的练习,也是有效的。所以,最坏的情况是,你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是你花的这些时间肯定不会白花。收益有大小,仅此而已。你现在刚刚高一,还有时间。




  

相关话题

  评价香水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雪糕化了再冻上就变成冰了? 
  化学实验防护:如何防护无机酸雾(比如 HF、浓 HCl 等酸)酸雾,需要用什么类型的口罩与手套防护呢?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还有哪些像芯片一样,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巨大的项目? 
  2018 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为什么要修改 摩尔、千克、安培、开尔文等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化学元素的发现者很多,为什么只有居里夫人得以名垂千古? 
  如何向幼儿园的孩子解释,火焰是什么? 
  为什么劝退的人自己不退? 
  做核磁的时候怎么样根据样品的种类选择不同的氘代试剂? 
  海砂混凝土对建筑有什么危害? 

前一个讨论
你知道哪些关于西瓜的冷知识?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视剧《少年派》?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