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Erzherzog 邀
取巧的来讲,如果你真想要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罗曼式建筑(怕有歧义,其实就是罗马式Romanesque啦)什么是哥特式建筑,那倒是有一种办法:
建筑物门/窗的顶部如果是圆拱,那么该建筑物可能是罗曼式建筑
建筑物门/窗的顶部如果是尖拱,那么该建筑物可能是哥特式建筑
一般来说这类方法正确率相当之高,90%以上的中世纪教堂都可以这样来区分。我们来分别举一个罗曼/哥特式建筑的例子:
当然这是立面,如果是侧窗的话还有以下这些例子:
所以说这样子区分的依据在哪里呢?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种方法是很取巧的,你连教堂内部都没进去过,光从外面看就想知道这座教堂是什么风格的,这也太敷衍了吧?
所以说,你要想真正弄明白,就得进去看过里面才知道。
这种方法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对罗曼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来说,它们内部用来支撑的拱顶是不一样的。
毫无疑问哥特式的尖形拱券是肯定要比罗曼式的圆形拱券要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这里我们先插个题外话:其实最早的罗曼式建筑,并不是图中显示的这种拱顶结构,他们用的是原始的筒形拱顶(barrel vault)
筒形拱顶常见于那些10-11世纪修建的那些早期罗曼教堂,筒形拱顶必须联结得十分牢固才能免干坍塌,需用的石头也十分沉重。要想承担那么大的重量,就必须把墙壁和立住建造得更为坚固有力。
由于连续的筒状拱顶具有巨大的侧推力,筒形拱顶先天就开窗困难,在筒拱顶上很难去开侧窗。所以使用筒形拱顶的罗曼式教堂,其内部采光会非常之差。例如: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差不多在11世纪的时候,石匠们开始将细方石和灰泥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一种可以适用于大型建筑尺寸的交叉拱顶(groin vault)第一座运用交叉拱顶的建筑是德国的施派尔主教堂。
交叉拱顶可以将侧推力分散到四个点上,人们得以在每一对拱门的上方开设小高侧窗,为整座教堂提供照明。交叉拱顶的出现,让罗曼式教堂不至于那么昏暗了。
但是很快,工匠们又发现,实际没必要把整个屋项建造得那样沉重,只要用一些坚固的拱横跨那段距离,再用一些较轻的材料填充其间的空隙就是够了。他们还发现。要做到这点,最好的方法是在柱子之间搭起一些交叉的拱或“肋”(rib) 然后再把其间的三角形空隙填满。这种设计就是“肋式拱顶”。
修建于意大利米兰的圣安布罗斯教堂是历史上第一座使用肋式拱顶(rib vaults)的教堂,肋拱是中世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支撑建筑的骨架一样。肋式拱顶的出现也代表着罗曼式拱顶技术的成熟。交叉拱顶和肋式拱顶结合,就形成了肋式交叉拱顶(rib groin vault)肋式交叉拱顶的出现,为后来哥特式建筑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所以,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是可以发现:不管是交叉拱顶还是肋式拱顶,罗曼式教堂的拱券和中殿拱顶都不是处于一个高度的。
这就是罗曼式拱顶和哥特式拱顶的区别了,罗曼式拱顶做不到的,哥特式拱顶做得到
在哥特式拱顶里,四个拱券的顶点ABCD和中殿拱顶E的高度是一样,这项技术让哥特式建筑的工匠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而造出了比以前的罗曼式建筑更高,也更透光的哥特式教堂。
在大部分欧洲教堂里,拱顶所覆盖的教堂中殿都是长方形的,如果建筑师们用罗曼式教堂的半圆形拱顶去修建,那么就会产生如下图的情况:
这样的结果就是罗曼式拱顶,即横向拱券的高度DHC高于连拱廊拱券的高度CJB,而拱顶的顶部F也会相应地更高。
于是你回想了一下之前见过的罗曼式教堂,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噢
如果建筑师在这时运用了尖形拱券,那么横向拱券DLC和连拱廊拱券BKC就可以达到相同的高度GL和IK,其结果就是拱券顶端L、K与拱顶顶端F的高度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哥特式肋拱拱顶。
哥特式拱顶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它可以适应各种样式的开间,比起半圆形拱券,尖形拱券能够更直接地将拱顶的重量向下传导,因此拱顶需要的支撑也就更少,使得人们可以在拱券下方的墙上嵌入更大的窗户。同时,尖形拱券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上方,使得拱顶显得比实际高度更高。在罗曼式和哥特式拱顶的高度相同时,哥特式拱顶往往能给人更高的感觉。运用尖形拱券的肋拱拱顶无论是在实际上还是在视觉效果上都给哥特时期的建筑师更多的探索空间,也使得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可能。
大体上讲这种方法是没什么错的,只要你遇到的不是那10%……
其实呢。罗曼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之间的关系,就像那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忒修斯之船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如果一座罗曼式教堂的一些构建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构建都不是原来的构建,那这座教堂还是原来的罗曼式教堂吗?
当然不是了!在历史上,晚期罗曼式建筑(大约12世纪)和早期哥特式建筑 (1130–1200)这两个时期是重叠的,要知道,哥特式建筑最早仅仅是起源于法国,经过数十年的传播才遍及欧洲的。
还是举个例子:英国的达勒姆主教堂
达勒姆主教堂虽然是罗曼式建筑,但他的建造者们非常富有创新精神,通过侧堂上的扇形拱券,承受中殿拱顶压力的结构由主墙变成了扶壁,达勒姆主教堂的扇形拱券后来演化成了哥特式建筑中的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
看到这里你就可能理解了:哥特式建筑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罗曼式建筑的很多地方,就已经体现出了哥特式建筑的萌芽,当这些创新结合到一起,哥特式建筑就这样诞生了。所以你看达勒姆主教堂,有尖拱,也有圆拱,简单的理解,这座教堂就已经是在罗曼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过渡期了。
其实只要书看的多了,例子见得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其实是连贯的。他们之间的发展轨迹无比之流畅明确,这种情况下去做比较,反倒有种强行拆分的感觉了。
这下你大概明白那10%是什么意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