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第5页

                             10 

user avatar   ceng-shao-x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宜家的店内餐厅。

几乎每一家宜家店都有餐厅可供顾客享用,但宜家毕竟是一家专门销售家具及室内用品的公司,为什么要设置特定的区域为顾客提供食物呢?

原因在于:

1.在宜家刚刚创立之时,创始人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Ingvar Kamprad)发现很多顾客在进店购买家具的时候,经常中途就离开去吃饭,吃完饭之后相当多的顾客都不会回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提升销量,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决定在店内设置餐厅,好让顾客吃完饭之后能立刻投入到“买买买”的大军去。

2.餐厅在价格制定方面,故意做出让步。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故意调低店内餐厅的食物价格,顾客觉得这里的食物价格比外面的要便宜,以此类推,宜家的销售的家具,也会比同行的要来的便宜。

一个普普通通的店内餐厅,可以给整个公司带来不菲的收益。

参考来源:

quora.com/What-are-some

user avatar   yuan-p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校教学楼里楼道间的围墙,不是水平面的,向外有一定倾斜度,手里拿着书想往上面放一下都不行,怕给滑下去了。





而事实上,教学楼为了美观没有做额外的雨棚。而下雨后,水滴落在那个墙上,那么宽的平面上,如果是水平的话,会积水,对卫生也有影响,同时,增大保洁员的工作量。

做个倾斜处理,大大的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user avatar   xiel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Marc Dorcel,法国第一大成人电影公司之一,中文名字叫做啄木鸟,其作品风格精良唯美,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

这家公司开办了一个在线视频网站,叫做Dorcel handsoff,如图。


网站地址由于 ~和谐~ 的原因,我就不贴出来了。

大家可以在这个网站花€9.99,或者免费,看到所有该公司发行的片子,PS. 都是高清的哦!


唯一的限制是,当你想免费看片的时候,你需要用同时按住Q、S、P、L四个键,其中有任何一个键没被按到,影片就会停止播放。

这个设计是不是蠢透了?朋友们?

真的是如此吗?请在这个网站好好体验一下……

这简直是我碰到过的最聪明的,最天才的,最不可思议的收费策略!真的!

———————————————————————————————————————————

我的公众号 MusicSafari

知乎专栏

竹杖芒鞋-行走的音乐

欢迎大家关注。


user avatar   seas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

@柳藏鹦

的答案,因为那是个谣言。

我在他的答案下的评论被他删除了,因为他认为我拽了一坨英文来趾高气昂地训导他。他在一再删除我的反驳后,声称“就是要这种效果”(没有我的评论,只剩他对我表达不满的一面之辞),而且批评我人品不行,要教我做人……

既然如此,我只好单写一个答案来揭示真相。

—————— 一夜之后的分割线 ———————

早上起床看到多了很多赞和评论,非常感谢。

可以理解,有不少点赞的人主要是表达对@柳藏鹦 的不满,这和我写这个答案的初衷一样。还有人说并不在乎谁的答案才是对的……可我还是希望自己写的答案才是那只有一个的真相。

为了回馈这些热心的知友,我把针对那篇鸡汤文的驳斥逐条列在这个答案的最后,虽然那些点过赞的知友可能不会再回来翻看。

——————————————————————

———— 2015.07.22 更新的分割线 ——————

这个回答得到这么多的赞、感谢和评论,着实出乎意料。再次感谢!

对那些认为回答跑题而点了“反对”、“没有帮助”的知友,我想说声“抱歉”!你们说得没错,这个回答确实跑题了。我在前面也做了解释,只是因为在 @柳藏鹦 原回答下的评论被删除,才单开答案。

为了表示对本话题下其他认真答题者的尊重,我逐一阅读了他们的回答并为精彩回答点赞。

对那些在评论里说“撕逼”的知友,我也要说一声:“反对!”

在我看来,“撕逼”是一个极其粗鄙的说法,而且也不是对这个回答的恰当评价。根据

baike.baidu.com/view/14

(我也要用百度百科了,因为维基百科里没有这个词条),“撕逼”原意指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斗争。现在也可用来形容双方互相攻击揭短。

然而我和 @柳藏鹦 并没有相互攻击揭短,至少我没有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

——————————————————————

@柳藏鹦 的答案:

300多年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温泽市的市政府大厅,他巧妙地运用了自己工程力学的丰富知识和他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的天花板。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自信只用一根坚固的柱子就足以保障大厅的安全,于是据理力争,并列举了相关的数据和实例。不料,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府的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无奈之下,莱伊恩为应付这些愚昧无知的“权威人士”,只好煞有介事地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其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2mm。

300多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大厅的天花板也未曾出现任何险情。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莱伊恩原来是一位“弄虚作假”的高手。这个“秘密”经当地新闻媒介披露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建筑专家们的极大兴趣,不少游客也慕名而来,以亲眼目睹这座“嘲笑无知者的建筑物”。

最为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今天,能够找到有关他的资料微乎其微,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记录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至少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的一点坚持。”

--------以下是我的反对意见----------

“温泽市”其实更常见的译名是“温莎”(Windsor)。

Windsor Guildhall

There is a myth that the Borough Council required Wren to place additional columns in the centre of the covered area, but that, because he regarded them as unnecessary, Wren deliberately left a gap at the top of each column. In fact, no drawing made before the building of the rear extension in 1829–30 shows any trace of these columns. They were removed from the rear of the build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nsion and placed inside the covered area. They were not quite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ceiling and careful examination shows that the gaps are filled with tiles smaller than the capitals.

真相是:

在1829-1830之前的绘画中均未出现那些没有触及天花板的柱子,说明它们从该建筑建成之初到一百多年后都不存在。

那几根柱子是1829-1930年建筑后部扩建时才从其他地方挪过来的。

1818年绘画作品中的 Windsor Guildhall

现在的 Windsor Guildhall

照片显示,在这四根内柱不存在时,该建筑所采用的也只是普通的柱廊结构,并非什么巧妙的独柱支撑。

—————— 一夜之后的更新 2 ——————

以下是对鸡汤文的逐条驳斥:

1. 建筑名称及功能

这座建筑虽然叫Guildhall,实际承担的是Town Hall的功能,所以叫市政厅也没错。但是,这四根不到顶的柱子所在位置并非市政大厅,而是用作谷物市场的架空底层。

Windsor Guildhall 上一次为世人瞩目,是2005年4月9日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的婚礼在这里举行。当时他们俩走进前面照片中的红色大门去举行仪式,门后就是1829-1830年扩建的部分,共两层,有大小若干房间可供租赁作为举办婚礼或其他活动的场地。

2. 建筑师

Windsor Guildhall 最初的设计者是 Sir Thomas Fitch,没建完他就死了,然后才由 Sir Christopher Wren (原文中的“克里斯托·莱伊恩”)接手,并于1689年10月17日竣工。建筑是按 Fitch 的方案建成的,并不能算作 Wren 的作品。

温莎市政府官网上介绍:This elegant grade 1 listed building, designed by Sir Thomas Fitch and completed by Sir Christopher Wren in 1689 is steeped in history and is a dominant feature of the town. (

Windsor Guildhall

3. 建筑结构

如照片所示,Windsor Guildhall 由底部的一圈柱子支撑,而不是所谓“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的天花板”。

4. 市政府的反对

1818年,即建筑竣工后一百多年的绘画作品显示,那四根不到顶的内柱并不存在。另有记载表明它们是在1829-1830年的扩建施工时从其他地方挪过来的。既然如此,市政府就不能在 Wren 主持工程时针对这四根柱子提出异议。

回到原文的故事,所谓“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这不合常理:难道市政府作为业主没有事先审核设计图纸?

5. 柱子和天花板的距离

“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其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2mm。”这是那个年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所不能达到的精度。

6. 传说

这个“秘密”并不是三百年后才被发现。实际上这个故事流传已久,甚至还有其他版本。

传说 Wren 另一件作品,牛津的 Sheldonian Theatre 也有一圈不到顶的假柱子。那个故事显然更不靠谱,因为 Sheldonian Theatre 内部是个无柱空间。

7. 关于 Wren 的资料

作为著名建筑师, Wren 留下的资料不是微乎其微,而是非常丰富。详见:

Christopher Wren

Wren 死后被安葬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中,墓志铭为:Here in its foundations lies the architect of this church and city, Christopher Wren, who lived beyond ninety years, not for his own profit but for the public good. Reader, 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 look around you. Died 25 Feb. 1723, age 90.(原文为拉丁文)

以上主要参考:

The Guildhall at Windsor Windsor Guildhall
Christopher Wren

———— @柳藏鹦 更新答案后我再次反驳的分割线 ————

@柳藏鹦 经过一天的搜索,终于再次出手企图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简而言之,他提出的新论点以这张图片为基础:

他认为红圈位置是那根支撑起整个天花板(其实还应该包括上层建筑)的传奇之柱的残骸(“柱基”),并由此构想了一整套“偷梁换柱”的施工过程。具体我就不复述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他的答案

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 柳藏鹦的回答

(更新:被我反驳后他又把这部分内容删除了)。

有点意思!

不过他似乎忘了他转贴的鸡汤文中有这么一句:“最为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如果300年后人们发现这个惊天秘密时传奇之柱已经只剩下个矮墩,那句原本应该刻在柱顶的豪言壮语岂不是只能浮在空气中?

不过话说回来,我同样有点好奇: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他没有找到更多的照片来说明,只好我来代劳了。我在网上找到的几张照片:

这么一个东西,如果我胆敢说它是某根古典柱子的一部分,老脸一定会被当年的建筑史老师用课本抽肿:你说它哪点像柱子!(捂脸:又圆又粗……)这难道是 Doric?!难道是 Ionic?!难道是 Corinthian?!……(抱歉,我又说英语了)

当然都不是,古典柱子没有长这样的。但它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难道我真的要跑去实地考察吗?岂不是啥啥一张嘴,我就跑断腿?虽然我家离温莎只有一个小时车程,谁给补贴油钱?

好在对善于搜索的人——比如我——来说,互联网的确是万能的。我又很快找到了一张足以说明问题的照片:

看不清楚?放大来看:

英文不好看不懂?没关系,我来根据上面的铭文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标记世界著名城市和温莎城堡相对方位和距离的金属圆盘,1953年由市长敬献给新温莎皇家市镇,以庆祝伊丽莎白二世加冕。

还有什么问题?


user avatar   cavalry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机床的按钮是双手同步操作的。


必须双手同时摁下,机床才会操作1下。


其实一只手足可以按一个按钮操作。


但是不行。


以往机床就是一个按钮一只手操作,但是安全事故非常的多,动不动就把人手指切掉了、头皮扯掉了。



因为人在做同一反复动作的时候会疲劳的:比如你敲一下桌子(操作一下按钮)、伸开手拿起杯子(去机床里拿出产品)——一次两次没问题,多了,人麻木了,往往就左手敲桌子右手伸进老虎口了,然后右手没了。


工厂也曾经反复强调安全意识,但是安全意识和残疾的危险真比不过人本身疲劳


所以就把类似危险的机床设计为:必须两只手同时按按钮,机床才操作一下。


这样任何时候,你伸进老虎嘴里拿产品的时候,保证你机床无法启动;而机床启动的时候,又保证了你两只手都在外面摁着按钮呢。


并且上图双手同步按钮平台设计为了斜面,这样按上去很费力,不如平面。

为什么?

因为假如平台是平面,有的工人会作死:拿东西压住一个按钮,然后左手摁按钮、右手拿产品!

设计为斜面平台,在车间那种地方很难轻松找重物压住一个按钮,会滑下去。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药瓶的盖子要向下用力压住才能拧开

有次新买了一瓶维生素片,想拧开瓶盖来一发,转了半天没拧开。

不科学啊...试试反方向,也不行

再试试往一边用力向上提一边拧,

力拔山兮气盖世!

依旧岿然不动。

于是我试了用小刀撬,用剪子对着连接处划拉,都不行。

真是像个铜豌豆一样,烧也烧不烂,煮也煮不烂,急得小和尚一头汗。

定睛一看,发现瓶盖上有字:

原来是要向下用力压住才能拧开的?

为什么呢?这个看似反直觉、不方便的设计,其实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误食药物。

一般人见到瓶盖拧不开,一般都会试着反方向开,或者试着向上提,但很少会想到要向下按的。小朋友看不懂上面的文字说明,因此出于好奇打开瓶子吃药丸然后真的完了的概率就会减小,从而实现了安全存放药物的目的。

还有一个实现方式类似,但目的不同的“添麻烦”设计:难拧开的咖啡罐子

这是市场营销的老师上课讲过的一个案例,没有提具体的品牌,如事实有误,还希望了解这个案例出处的知友们指正:

话说,速溶咖啡刚被推广的时候,家庭主妇并不买账。

营销人员去调查了用户反馈,原来大家觉得速溶咖啡冲泡起来太容易,味道一定比研磨的差,家庭主妇也不愿给家人留下偷懒、图省事糊弄人的印象。

于是该品牌修改了包装,取消了塑料包装的速溶咖啡粉,改成了要用罐头刀才能打开的金属罐子,而且开起来特别麻烦,要吭哧吭哧很久。

营销人员还做了个实验,用同样的咖啡粉,第一种装在塑料盒子里,倒出来就可以直接泡上;第二种装在铁罐里,当着顾客的面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开。

顾客普遍认为第二种咖啡味道更好,更像是研磨的味道。

这个难拧开的罐子,就是反向利用了人们偷懒没好货的心理,给人添了麻烦,却提升了用户感受。


user avatar   liang-qi-f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空调盖被子


user avatar   neil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图


user avatar   rong_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棉花地里那只特立独行的“下蛋鸡” (多图预警)

好吧,“下蛋鸡”是新疆棉农给起的外号。此鸡真名叫约翰迪尔7760车载打包采棉机。“下蛋鸡”的外号来自于它在棉田里随地滚落的圆形大棉包。



(来源: 棉花采摘收割机

2007年推出时,这个哗众取宠的圆形棉包在方垛横行的世道里被外行看来是很蠢的设计。

方垛横行是这么来的。

话说机采棉作业中最让人抓狂的不是采棉,而是卸车。核心痛点是等车难、卸车难、污损大。

我2011年在新疆拍这张照片时,图中的传统式的翻斗箱式采棉机在地里采了25分钟,返回地头加等小车10来分钟,装车农户不熟练洒得满地缤纷还要在车里倒腾共花了20多分钟。这样算来一台200来万元的采棉机因为遇到猪一样队友,那辆几万元的小车,一个钟头只工作了40%。相当于花200万买了台80万的机器,或者是一辆保时捷卡宴每周5个工作日被限号3天。这个车主真是欲哭无泪啊。为了减少污损,农户在地上铺床单。请注意棉花们好像并不配合。

老美棉农当年也抓狂。于是在1971年,德州农机大学(不在山东)的一位教授开发出拖车式地头棉花打垛机,专门在地头等着采棉机卸车,然后把棉花打成整整齐齐的大方垛,再等卡车来装运。


(来源:

Cotton module builder

这个打垛机缓解了等车难,减少了棉花污损,使得采棉机可以花更多时间在地里采棉,现在浪费的只是采棉机棉箱充满后折返地头的时间和卸车的时间。就好像卡宴限号从每周3天减少到2天了。这个方垛在美国棉田、运输车和加工厂迅速推广成为标准配置。


鼓掌欢迎方垛横行的时代。

2006年,凯斯把方形打垛机直接装上了采棉机---凯斯625车载打垛采棉机。

(来源:

每日一评:凯斯ME625采棉机 超高性价比

这家伙边采棉边打方垛,打满了停止采棉,跑回地头一扔,由棉垛卡车来运走。采棉机掉头跑回棉田接着干。省下了卸车所需的时间,只是浪费满载折回的时间,贵重资产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粗略地形容,卡宴限号从每周2天减少到1天了。

这个设计被认为是采棉机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顺应方垛的方形车载打垛机被狂热追捧。

1年以后,迪尔推出了7760,也是车载打棉。呃.....什么?打的不是知趣的方垛,而是圆包?这帮工程师的脑子进棉花了吗?快到地头围观一下这个愚蠢的设计吧。

只见这台机器边采棉边打圆包,打好一个用塑料膜一裹先背着,等到地头再滚下去,同时继续采棉并打第二个包。如果实在没到地头第二包就满了那就把第一包滚到地里让叉车去捡。叫它“下蛋鸡”还真不冤。

static.topyaps.com/wp-c

这个塑料膜防尘防雨,棉花很爽地裹在里面,不用担心专车什么时候来接。

打好的圆包被从容不迫的叉车装上卡车。



tama.co.il/wp-content/u

原来这个看似愚蠢的圆包可以保护棉花,瞬间滚落,打一个背一个,彻底解决了传统采棉机等车难、卸车难、污损大的痛点,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不停顿采棉作业!卡宴现在不限号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台性感的采棉机,不怕看起来蠢,只需要:

一直干。不要停。

==========以上原帖发布于2015年7月22日==========

==========1号传达室,网购“采棉原理”的同学这里收货(2015年7月24日)==========

千指观音和会撸的Stripper:图文并茂的采棉机原理初步

相信继续往前看的同学纯粹是出于对农业科技的好奇心。

稍安勿躁,咱先看一眼棉花。


这是2011年8月11日新疆石河子地区刚刚有棉桃开放的棉田。上图清晰可见一朵已开苞的棉花,一颗未开苞的棉桃,叶子,枝,棉桃座儿。手工摘棉时,摘棉工用手捏住棉花揪下来了放进袋里。棉花周围的桃壳、托儿、枝都很扎手,但戴手套又影响效率。常有摘棉工(很多妇女儿童)把手弄得血迹斑斑。向摘棉工致敬。


上图2011年9月26日摄于新疆昌吉老龙河地区。

怎么才能让机器像人手一样灵巧地分清棉花和枝叶壳座呢?这正是

@linkwun @Victor Sino @invalid s @sleeping knight @尚策

等同学在楼下问到的。

叶子好办,在采摘季开始前,用拖拉机牵引或自走式喷药机喷洒化学脱叶剂,让叶子枯黄脱离。这是采棉“地面部队”前的“空中打击”。人对植物真的很残忍。

(来源:

John Deere Products & Services

)

喷完等几天就这样了:


然后解决把棉花弄下来的问题。现在的机械采棉技术分为两类:

  • 棉花采摘机(Cotton Picker):采棉机只吃棉花。适用于长绒棉,避免在机械清杂时拉断纤维。比如新疆。
  • 棉花统收机(Cotton Stripper):采棉机把棉花和桃壳桃座儿一并吃进去。适用于短绒棉,不怕后续机械清杂拉断纤维,本来也不长。比如德克萨斯州多风地区的低产短绒棉,做牛仔裤那种。

上面这是台面上的叫法,不好记。其实这两种方法一个是“揪”(Picking)一个是“撸”(Stripping)。

咱先说揪。人手可以捏住揪,机器揪之前用的不是“捏”的动作,而是“缠绕”。就像一个害羞的小萝莉用手指绞动发梢的动作。

(来源:

卷发如何打理?韩式卷发打理保养技巧

翻译成机器是这样的。下图有6个采棉头,一次收六行棉花,每一个采棉头有一对黄胳膊伸出来热烈地拥抱棉株。


从前往后看。大家可以看到里面两三排亮棍儿(叫摘锭)装在垂直的立管上,每排立管从上到下装了20根摘锭。这样的立管每个采棉头里前后共有28排,一共560根摘锭。


每一根摘锭都是一根害羞女的手指。不若削葱根。

(来源:

约翰迪尔(John Deere)中国官方网站

指头上有倒钩。每根手指以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旋转缠绕棉花。每排立管带着这20个手指以跟采棉机同步的速度先伸进棉丛再向后把棉花从植株上揪下来往后送。

从侧面看,后面接力的是20个脱棉盘,聚氨酯做的,超耐磨,同步旋转,把摘锭上缠绕的棉花再揪下来送到后面的棉箱。

这还不算完。摘锭上这时会沾有植物残渣和汁液使得下一次摘取不爽,脱棉不畅。摘锭需要通过一套清洁润滑系统用液体去除杂质恢复光滑。

算一算,每一个采棉头里面相当于有56双害羞女的手,一人负责一个民族都够了。6个采棉头就是一位3360根手指的千指观音,指指纠缠着苍苍白发,玩完头发的每根指头还要舔舔干净。睡前请勿脑补。

如果你已经吐完回来,喝口水咱们说说“撸”吧。

我在长城内的全网搜索没找到合适的“撸”的画面。下楼自拍了一张:



大致就是上图这个动作。采棉头简化了许多,只有一些小刷子把棉花和桃壳桃座儿一起撸下来送到后面再清理。见下图是一台北美市场的CS690棉花统收机(CS690 Cotton Stripper),“撸”式统收头看起来不像“揪”式摘棉头那么高大复杂,内部结构也没有那么让人心惊肉跳的比喻。只是“会撸的Stripper”这个名字太没节操。

(来源:

John Deere Products & Services

约翰迪尔的采棉机工厂在艾奥瓦州的德梅茵。德梅茵工厂负责统收机的工程师们每年采棉季都要南下德州进行田间试验。有一个颜值虽高但不善搭讪的工程师小伙子,在芝加哥转机时上来一个清新可爱的妹妹坐在邻座。小伙子侧眼瞄了一下想聊聊但没想出好的开场白。倒是人家姑娘大方先开口。下面是两人的对话。

  • 女:Hi! What's taking you to Texas? (你好!您上德州干嘛去?)
  • 男:Eh...I'm going down there to see strippers. (呃......我上那去看Stripper们。)
  • 女:Excuse me? (您是说?)
  • 男:Oh...Only once a year. (噢......一年就去一次。)

我在国内只见过千指观音,没见过Stripper。您呢?


(贴个小广告:这还有个收油菜的段子

油菜籽(Rapeseed)是怎么收获的? - 张戎的回答


user avatar   xxoo123-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速公路上的假警察和警车


以前在公安的时候一直觉得高速公路上的假警察和警车那是真叫一个假,只要驾驶员稍微靠近一点就能看出来是个假的。

刚刚工作的我总是觉得公安部定点采购实在是有些垃圾,专门生产这种毫不实用的装备来挑战人民群众的智商。要是换成我来制作标识,我一定会用立体的和逼真的!


第二年公安部x所下来基层调研,我负责陪同和协助调研。开车下县份走高速的路上我看见了高速上的假警示牌,于是我又兴高采烈的吐槽了一次。

这次车上x所的专家告诉我,其实警示牌就是故意做的假一些。当司机从远处开来发现警示牌后安全减速,等靠近一些发现警示牌是假的又加速通过。

那我问专家那既然司机发现是假的还会加速甚至超速,那我们为什么不做的逼真一点?

专家告诉我,中国人有个很奇怪的毛病。就是爱看热闹,尤其是爱看警察和警车附近的热闹。所以哪怕是交警在高速公路上处理事故,都会有很多热心吃瓜群众减速甚至停车看热闹拍照。一旦警车和警察做的太逼真很容易会导致部分司机误认为有瓜可吃,然后在危险路段减速甚至停车强势吃瓜。这样反而会加大危险路段的事故率,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

回去的路上我没怎么说话

后来的后来我学会了一个道理

永远不要去批评自己不懂的事物

不然很容易被花式打脸




                             10 

相关话题

  你听过的最难以忘记的鼓励的话是什么? 
  男生在意女孩子平胸吗? 
  你心中的三国十大猛将都是谁? 
  你们见过最好看的家装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荣耀V20在国外卖的比国内贵?能否说明外国人对国产手机逐渐认可? 
  为什么‘去哪吃’和‘吃什么’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两个问题? 
  今年你觉得自己很难吗?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爱回家过年了? 
  有哪些好喝又不贵的洋酒值得推荐? 
  你看过哪张照片使你感觉到深深的孤独感? 

前一个讨论
如果苹果和特斯拉退出中国市场会怎么样?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乌合麒麟讽刺漫画《白宫粉刷匠》被微博美术圈非议和谩骂?





© 2024-06-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