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写完公众号就刷到这个问题……直接转过来:
毛教员当然没有评价过特朗普,但是他详细地谈过另一位极有争议的共和党总统,那就是尼克松。
1970年,埃德加斯诺最后一次访华,和毛教员以老朋友的身份促膝长谈。这次谈话毛教员让暂时不公开,所以谈得更加随意更加真诚。
斯诺本人是左派,所以在共和党上台后表示十分担忧。但是毛教员意见刚好相反。他直接说:
我喜欢这种人,喜欢世界上最反动的人。我不喜欢什么社会民主党,什么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有它欺骗的一面,
我们直接来看相关内容的节选:
毛教员:我是不喜欢民主党的,我比较喜欢共和党。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为什么呢?他的欺骗性有,但比较的少一点。他跟你来硬的多,来软的也有。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偷偷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谈不成也可以,谈得成也可以嘛。何必那么僵着?但是你美国是没有秘密的,一个总统出国是不可能秘密的。他要到中国来,一定会大吹大擂,就会说其目的就是要拉中国整苏联,所以他现在还不敢。整苏联,现在对美国不利,整中国对于美国也不利。
外交部研究一下,美国人左、中、右都让来。为什么右派要让来?就是说尼克松,他是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当然要让他来了,因为解决问题中派、左派是不行的,要跟尼克松解决,在暂时。
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发表,守秘密啊。他对于波兰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所以,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我看我不会跟他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我们也要作自我批评,就是讲我们的错误、缺点了,比如:我们的生产水平比美国低,别的我们不作自我批评。
……
斯诺:有一两件事想跟你探讨一下。第一是尼克松来华的问题,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目前他来是不现实的,但尼克松来华被认为是理想的。
毛泽东:但是你代表不了美国,你不是垄断资本家。
斯诺:当然,我也刚要这么说。
毛泽东:那是尼克松自己提议的,有文件证明,说愿意在北京或者华盛顿当面谈,不要让外交部知道,不要通过国务院。神秘得很,又是不要公开,又是这种消息非常机密。他选举是哪一年?
斯诺:一九七二年。
毛泽东:我看,七二年的上半年他可能派人来,他自己不来,要来谈是那个时候,他那个台湾舍不得,蒋介石还没有死。台湾关他什么事?台湾是杜鲁门、艾奇逊搞的。然后又是一个总统,那里面他也有一份就是了。然后又是肯尼迪。尼克松当过副总统,他那时跑过台湾。他说台湾有一千多万人,我说亚洲有十几亿人,非洲有三亿,都在那里造反。
……
毛泽东:就是要宣传这个。没有日本人、美国人帮助蒋介石,我们就不能胜利。
斯诺:前几天我见到西哈努克时,西哈努克也曾对我说:尼克松是毛泽东的一位好的代理人。
毛泽东:我喜欢这种人,喜欢世界上最反动的人。我不喜欢什么社会民主党,什么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有它欺骗的一面,西德现在的政府也有它的欺骗性。
斯诺:尼克松在南亚陷得越深,就越是发动人民起来反对他。
毛泽东:好!尼克松好!我能跟他谈得来,不会吵架。
斯诺:我不认识尼克松,但如果我见到他的话,是否可以说……
毛泽东:你只说,是好人啊!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这个勃列日涅夫不好,勃兰特也不算怎么好。
斯诺:我记得你说过:“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jie ji斗争问题。”
毛泽东:就是啊。什么叫民族啊?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上层、剥削jie ji、少数,这一部分人可以讲话,组织政府,但是不能打仗、耕田、在工厂做工。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工人、农民、小资产jie ji,没有这些人就不能组成民族。
(引文完)
毛教员一向“喜欢”反动派,越反动越喜欢。
这里的“喜欢”不是指赞同他们的行为,而是说,反动派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首先,反面教材价值很大,有了反面教材才能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和进步的。
第二,反动派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借用一下鲁迅先生的话,在“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你想发动他们推翻这个不合理的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反动派上台,越来越多的人“求做奴隶而不得”,这时候社会的大变革就有了可能。
回到当下的例子。
特朗普是毫无疑问的右派、保守派,无论语言还是行为,都是罕见的极端。
“让美国再次伟大”,发表其实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言论,在美墨边境建墙,和中国打贸易战……
于是乎许多人心想,是不是美国左翼上台我们的日子会好过些。
但是就如毛教员所说,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jie ji斗争问题。
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无论特朗普还是希拉里或者其他民主党政客,他们都是坚持捍卫资本主义制度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右派,都是保守派。唯一的区别不过是,后者是伪装成进步主义的保守主义。
抛开资本主义制度谈女权,谈平等,谈环保,谈公共医疗,谈互利共赢,都是虚伪的。它们可能能够维持一时的表面的繁荣和平静,但矛盾总会爆发,而且越是拖延越是掩盖,最后爆发得越严重。
从这个角度讲,特朗普和贸易战真的是帮了中国人民大忙。
他是个极好的反面教材,让更多的人不再对皿煮灯塔抱有希望。
贸易战倒逼中国经济改革,反思发展中的问题,朝着更加健康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我相信,毛教员看了,必然也会说一句:
“特朗普是好人啊!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完)
谢邀!
先说观点:对我国影响短期持悲观 长期持乐观。央视一套作为国民频道如此郑重申明态度, (我记得新闻联播上次这么严肃还是当年洞朗事件?)说明这次真的打疼了..但是也看得出政府的坚定决心 让我们认输是不可能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在新闻播出之前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跌破6.90关口,创去年12月以来新低,新闻播出之后 美股也瞬间大跌,5月13日一天FAANG五大科技股市值合计蒸发逾1300亿美元。美股市值过去一周时间蒸发约9600亿美元。美国股票基金流出140亿美元,为2019年1月以来最大。所以说美国现在也很难受 ,现在就像两个人在掰手腕 都在憋着劲。以谋求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主动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 消耗战 经济战。拼的是国力, 压的是国运!就看谁能扛到最后。 从短期形势看我国谈判处于被动状态 但是从长期看因我国有着制度的优越性 越是在困难时期政府越是能够凝民心聚民力汇民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国家战略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 全民齐心 合力断金。这是西方那些所谓民主国家永远学不会的东西。决策层宏大的世界观加上执行者锋利的方法论 一切帝国主义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面对如今困难。中国有句老话 姜还是老的辣!所以我相信我们的政府相信我们的决策层有智慧有决心有毅力去化解!
如今形势万分复杂,应对不离其宗,保持战略定力,凝神聚力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评判吧!
谢邀,这个问题知道能存活多久,上午的时候,跟几个宏观的朋友聊到这个问题,总结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次的强烈回应,是因为5月份那次美国 来中国谈判,提出的一些要求,有些太过分了,简直是强人所难。具体内容不方面透露,怕被河蟹,总之美方的态度咄咄逼人,要是再让步就真的是丧权辱国了。这次新闻联播硬起来,我是鼓掌叫好的 。
但是,嘴上过过瘾,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次的贸易战并不能当成一件孤立的事件来看待,我个人觉得,这次贸易战是未来20年中美纷争的开始,未来的主旋律将会发生改变。合作共赢这种事会越来越少,把利益摆在台面上撕扯会越来越多。
谈谈影响吧,首先出口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疲软了,那肯定要转到投资与消费领域 ,所以静待接下来会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现,至于投资,我觉得目前中国很难再搞基建狂魔那一套了,现在的负债率有点高啊。
相比国内的应对,我更担心的是美国下一步的举动,贸易战只会是开始,不会是结束,所以最好放弃侥幸心理,沉着应对。其实也算好事,外部矛盾的存在,能一定程度上转移内部矛盾。
历史总是在反复,8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似乎在今天重演。
把最近对日美贸易战的研究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对照,以便理性地认清现实。
这篇一万三千多字,虽然有点长,却是我几个月查阅资料研究的结果,对于希望想要了解日美贸易战,信息站,科技战,汇率战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人,还请耐心看完,我相信能给您不少新的发现。
另外,这个回答在快到一千赞时被封(5.15),现在(5.20)热点过去了才开放。我把公号版也贴下吧,以防万一。觉得有价值的话还请转发~
目录
1 日美贸易摩擦史及国际经济学分析
2 日美贸易不均衡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3 日美半导体摩擦事件中心
4 日美谈判态度对比
5 日本政府选择的日元升值
6 85-87年日美贸易战的历史逻辑与深层结构
1 日美贸易摩擦史及经济学分析
日美贸易的关系要从战后(1945)年说起。
对于战后的日本而言,美国不仅是一个安全保护者,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庇护者。5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才得以打破二战时西欧敌对国的阻挠,回归到国际贸易体制中。并且,还率先对日本开放市场。而美国自己的算盘则是,一,日本早日自立以减轻美国负担,二,作为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
但日本却很好地把握机会,利用美国的援助和战前的技术积累迅速地实现复兴。1958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2361美元,日本是324美元,只有大概八分之一。而到了1992年时,美国为2万3700美元,日本为3万400美元。日美经济规模的比例也从15比1下降到1.6比1,美国经济占世界比例从二战后的45%下降到92年的25%,而日本则从几乎为0上升到15%。
在这个日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产业的经济摩擦。
1955-1966年,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对美大量输出毛巾等纤维品,金属餐具、折叠伞等杂货类商品,此时的经济摩擦通过美国给日本制定自主规制解决。
1968-1972年,日本经常收支开始成为黑字,日美之间关于纤维品的长期交涉开始。此时的纤维业界认为输出限制关乎其死活而强烈抵抗,终于1971年的石油危机时达成协议。
1976年-1978年,摆脱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经常收支又开始实现黑字,输出品中家电,特殊钢等工业品,输入品中牛肉、橙子等农业品成为摩擦的中心。
1980年之后,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开始兴起,汽车、工业机床、半导体等,摩擦的重心转到机械工业,电子器械工业制品和高科技制品上。
1983年之后,日美局部的贸易摩擦转化成经济摩擦。日美交涉的内容从特定商品扩展到了内需扩大、公共投资、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
关于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试图通过日元升值来解决日美贸易不均衡的问题,当时深陷其中的日本经济学者小宫隆太郎在《贸易黑字・赤字的经济学》中这样总结到:
一、私には、第一に、日本の黒字削減の要求と一方的な市場開放の要求、あるいはもう少し正確に言うならばその背後にある考え方が、はなはだ不条理、理不尽に思われてならない。
对我而言,对日本的黑字消减的要求,与另一方面市场开放的要求,或者更准确地说这背后的思考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
二、日米の経常収支不均衡をめぐる議論は、経済学的に見て初歩的な間違いに満ち満ちているように思われる。日米経済摩擦に関する議論は「愚かさ」、ナンセンスに満ち満ちている、と私は思う。
关于日美经常收支不均衡的议论,从经济学来看充满了初步的错误。日美经济摩擦之间的议论是愚蠢的,充满了荒谬。
三、私は決して著しくナショナリズティックではなく、むしろ国際派であると自負しているが、日本に対する誤解・偏見・悪意に基づいて、国際社会の中で日本あるいは日本人が不当に批判・非難されるのは私にとって我慢がならない。
我绝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甚至一直以国际派自负,但我无法忍受国际社会中,基于对日本偏见,误解,恶意而进行的,对日本或日本人的不当批评和责难。
2 日美贸易不均衡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2.1 日本经济实情分析
统计数字(84年)上,日本对美输出568亿美元,美国对日本输出256亿美元,之间约有三百亿美元的不均衡。但是,日本对美输出产品中,有190亿是美企品牌的产品及部件,加上日企在美生产销售的128亿产品,总计696亿美元。而美企在日生产并销售额为439亿美元,加上输入的256亿美元,总计695亿美元。
所谓的日美贸易不均衡,实际上非常均衡。而实际的经济情况中,日美贸易中日本比较强势的半导体,汽车,家电的份额超过了总输出的一半,并且,这三个领域中比较有竞争力的也只是少数优良企业。全民就业人口当中,在有竞争力企业相关的只有13%。结果,由于这些超优良企业的过度用力,美国对日本所有的企业都采取了行动。如汽车行业中,除了第一位的丰田,其他的对美国企业并没有多大优势,结果却被一起压制。
而如果贸易赤字是日本的原因,那不均衡应该只发生在日美之间,但实际上,美国对西德274亿美元,对加拿大222亿美元,对台湾131美元,对韩国48亿美元。日本只是最大头,497亿美元。而台湾1800万人口,日本1亿2千万,按着比例来算,台湾的不均衡比日本还严重。而造成台湾黑字的原因是,美国企业把生产基地移到台湾,在台湾生产,然后又把自己生产的产品“输入”美国。台湾人只有一家企业以自己品牌向美国出售东西,而美国代表却强硬要求台湾开放市场,减少不平衡。
这是企业跨国界行动的结果,因此日本经营学家大前研一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数字问题。实际上他在广场协议之前的1983年就已经在日本和美国发表了这个结论。
「貿易問題とは、ことほど左様に表面的、数字的な問題であって、けっして実体ではない」
译:贸易问题,如左边所示,都是数字问题,没有实体依据。
无独有偶,34年之后的今天,某大国的学者也开始重复该观点。
出于对企业的跨国境活动的把握,大前研一把日美贸易问题的根本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美企的无国籍行动
二,美国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短视
三,美国人自己的消费癖
四,对自国第二次产业的不信任
四涉及更大的社会背景。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认为大规模量产的制造业难以持续,出现从制造业向金融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在此之前的技术进步是以大型化、大量化,高速化为标志,80年代之后突然转向节能化、信息化,多样化。这在现在看来无疑是代表了时代的方向,而在当时受缚于旧观念的一般舆论中,制造业的衰退与服务业的兴起却被当做美国衰退的依据,而接受美国制造业转移并且技术精湛的日本,则被认为是世界的未来。而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了,美国苹果,微软,谷歌兴起,美国继续强大,日本在泡沫经济中膨胀,在破裂后走向保守而不敢尝试需要大量试错的信息行业,陷入了丢失的十年,二十年,到今天,三十年。
2.2 贸易不均衡经济学分析
上次引用到的日本学者小宫隆太郎,不仅是日本战后的重量级人物,而且也直接参加了当时相关的政治会议等。并且,从69年到8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期间,参加其讲座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经营者、官僚、学者。这恐怕也是其能参与其中的原因之一。
小宫隆太郎在斥责日美贸易摩擦中充满经济学上的常识错误,把其荒谬的根源总结为一个三段论,这这个从经济学来看充满常识错误的三段论,成为了当时多数人议论的一个默认前提。
1 日本の大きな貿易黒字あるいは対米貿易黒字のために米国の経常収支は大幅の赤字となり、米国は大きな不利益を被っている。また日本の黒字は世界経済にとって大きな不安定要因となっている。日本は黒字を減らすべきである。
译:日本的巨额贸易黑字的缘故,美国的经常收支成了巨额赤字,受到了巨大的利益损害。并且,日本的黑字是对世界经济很大的不安定要素。日本应该减少黑字。
2 日本の黒字が大きいのは日本市場が閉鎖的であることに基づく。
译:日本的巨额黑字是基于日本市场闭锁形成的。
3 日本市場はもっと開放的にすれば日本の黒字が減るはずであり、日本は黒字を減らすためにあらゆる市場開放措置を一方的にとるべきである。
译:日本市场更开放一些黑字就会减少。为此,日本应该单方采取开放所有市场的措施
小宫隆太郎批评这里的每一个逻辑都充满了经济学上的低级谬误。其中关于第一个,一国的经常黑字是该国对外财货服务的贩卖与购入的差额,财货服务贩卖多于购入时经常收支为黑字,少于时为赤字。构成一个国家经济主体的有家庭,企业,政府,这些经济个体基于理性的经济选择产生的各自经常收支,最终合计成为一国的经常收支。
以单个个人为例,这样理解比较方便,提供劳动服务等收入与购买消费产品的差额就是一个家庭家计的经常收入。简单来说,就是挣得减去花的,赚到的呗。但是某个时候突然进行大的投资,比如购买高价商品,孩子上大学,这时储蓄(以前赚的)与投资(现在花的)的差额就变成负的,这时家计的经常收支就成为赤字了。但这个时候的投资选择,是基于主人的最有利判断,不能称为受损,这些投资会在以后产生回报,不如说是正常的经济行为。经常赤字的可能原因是,投资大于储蓄,财货服务的贩卖少于购买,简单来说,挣得少花的多。但与此同时,投资购买得到的物质资产也在增加,经常赤字也常常意味着有形或无形资产的增加。
国家的情况也基本一样,赤字也好黑字也好,都是每个经济主体在当时的环境下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当时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是由于美国家庭的储存率低,企业内部储蓄少,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财政的大额赤字。这些都是美国制度环境下家庭、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如果不想要赤字的话,应该提高储存率,提高企业内部的储蓄,消减政府的财政赤字。
简单来说,如果从经济学理论出发,美国基于自己的利益最优选择买了很多日本的汽车和半导体来发展自己,同时由于政府的不当挥霍,把钱花光了之后开始指责日本,哼,我现在变得这么穷,都是因为你卖给我太多东西了。于是,这位小宫隆太郎先生在参加相关会议时被美方的厚颜无耻深深惊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这么低级的误解,存在于一个并没有实据的伪命题上哪?
小宫隆太郎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日美交涉者缺少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按着误解和迷信来思考与行动。第二个是,美国基于贸易黑字等于得,贸易赤字等于损这样错误观念而产生的被迫害妄想症。而这种日本威胁论充斥在政治家,媒体,民众之间,并通过政府与议会推动对日贸易政策的进行。
关于这种集体情绪,小宫隆太郎表示不能理解:
これは経済学者の私の目から見ればまったく奇妙な政治的現象、あるいは政治心理学・社会心理(群集心理?)学的現象である。
这在我这个经济学者的眼中看来,是非常奇怪的政治现象,或者说是政治心理学,社会心理(群体心理)学的现象。
3 日美半导体摩擦事件中心
1985年9月广场协议,美国用政治压力要求日本加大对美国的进口,进行金融缓和以扩大内需。
在通商贸易方面,为了应对贸易对手国的不公正行为,设立攻击部队,为对抗外国的低利融资输出而设立军资金,俨然一副战争的样子。而半导体就成为攻击部队选择的第一个战场。部队出征的结果是达成日美半导体协定,美国中止了对日本倾销的调查,日方则承诺约束256KDRAM的价格。
日美半导体协定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制半导体在日市场的扩大,与日本的倾销输出的自我约束。其实,美国施压以来,日本政府也一直鼓励外国企业的进入,甚至设立半导体国际交流中心这样的机构来支援其销售。
但是在自由市场中,政府并不可能约束最终的交易结果。日本企业在美的销售,日本可以在海关检查其价格,但是之后就无能为力。决定泛用品在第三国市场形成的价格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之间的人为干预不可能奏效。市场经济的矛盾不可能由政府的人为干预真正解决。自然,日本国内的美国产品份额依旧没有增加,日本被美国认为仍然在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倾销。
1987年1月,美国又召开紧急协议,抗议协议没有奏效。日方回答到,因实施时间过短成效尚未彰显,并且,没有证据证明日企在倾销,同时也表示,美国产品的份额我们愿意慢慢来协力改善。
而1月末,美国美光举出冲电气香港以1.95美元贩卖的证据。而这其实是在协议达成之前的产品,并且是旧版本的清库存处理,而且,据报道,美光是受到美国商务部的指示才购买的。
此后,美国就以此为据,根据通商法301条规定开始着手对日本的报复措施。
4月,美国单独针对日本,把彩电、计算机等的关税提高到100%。
对日制裁决议的前一天,1987年3月26日,华盛顿时报发表了一篇针对日方谈判代表黑田真的新闻,28号又继续发行了一份充满偏见的国务院机密报告。在26号的新闻中,黑田真被塑造成一个态度强硬,言辞傲慢的日本高官。
いかに品質、価格がよかろうと、アメリカが日本の公共機関にスーパーコンピューターを売り込もうとしても、それは時間の無駄である。
不管品质价格有多好,美国只要想向日本公共机构销售超级计算机,都是在浪费时间。
此言论一出,次日的美国经济政策委员会的经济官僚会议上,自然就通过了对日关税上调的决定。此时,日本国内则对黑田真骂声一片,认为是他的不当言论导致了国家利益受损。而黑田真则是一脸无奈,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发表过此番言论。他立即要求驻美的日本大使来核对会议记录,结果记录中并不存在该言论。之后黑田真为了恢复名誉,又向华盛顿时报发了一篇文章——《只要适当地改善贩卖,美国企业一定成功》。个人名誉恢复时,已经是5月23日了。
而作为对美贸易谈判的主要负责人,担任通商产业审议官的黑田真,这样总结在谈判过程中的异样:
第一に、「日米半導体協定」は、いろいろな経緯の下で成立したとはいえ、共存共栄をめざす仕上りの姿は、両国の政府および産業が協力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はじめてその目的が達成され得るものであり、ちょうど二人三脚の如きレースであるのに、思い通りにいかないからといってパートナーをこづくようなやり方、制裁に値するというような考え方が適用されたことである。
译:第一,“日美半导体协定”历经波折成立,只有有了两国政府和产业共存共辱、一同协作的态度,才能达成目标。但如同两人三足竞走一样,美国因为不能如期进行,便认为同伴该受到制裁,欺凌同伴,美国是这样的想法和行动。
第二に、1987年一月ごろに決めた強硬路線を遮二無二 突っ走ったと見られることである。当時、議会は包括貿易法案を審議中であり、議会が貿易相手国、特に大きな黒字たる日本に対し強硬な条項を採択しないよう説得するためには、行政府としては、現行法の下で行政府自ら強硬姿勢をとって見せることが必要と考えて、半導体をその恰好の対象に選んだという。三月の終わりにヤイター通商代表が、議会に行って政府の方針を説明した際、彼は大きな拍手喝采を博し、ヒーロー扱いされたともいわれており、行政府は、その後に「対日措置」をとりやめることなど到底できなかったと言われている。
译:第二,1987年1月左右决定的强硬路线是直奔着目标被推行的。当时,议会正在审议整体贸易法案,议会试图说服不对贸易国、特别是黑字比较大的日本实施强硬条款,而行政机关则认为在现行法律下,政府应该表示自己的强硬姿态,半导体正好被选中。三月末,Yeutter(农务长官)通常代表在议会说明政府的方针时,大家拍手喝彩一片,甚至被视为英雄。但之后,政府机关到底没有取消对日报复措施。
4 日美谈判态度对比
1987年3月27日,美国通过在报纸上捏造日本谈判官黑田真的过激言辞,通过了对日本100%的报复关税。
此时,在日本国内的大前研一遇到到这样的事。
当时,大前研一在东京和人一起吃晚饭,突然接到了美国ABC放送公司打来的紧急电话。
“我们抓住了一则重要新闻,里根总统发表了关于日本产品征收100%关税的声明,请问关于这件事,您是怎样看待的?“
大前研一立即意识到半导体问题爆发了,而日本媒体还一无所知。但他觉得自己身份不合适,于是说:
“这种事,请问下商务部吧。”
“我们问了,说不置评价”
“那你问下电子工业会吧”
“电子工业会也说不置评价”
大前研一觉得这样重要的事,应该有政府代表来发言,于是向认识的政府相关的人都打了电话,但是深夜都无法接通。于是,他不得不自己去发了言。
而当时在美国的日本谈判官是怎样面对的?黑田真这样写道:
私は当時から「ちゃんと勉強しなさい。日本の黒字が増えている以上お前らの言っていることは一切信用できないというふうに、短絡的に結びつけるのは見当ちがいですよ」ということは、繰り返し繰り返し言ってきましたが、なかなか信用してもらえなかった。
译:我当时一直在重复,“好好学习一下吧,日本的黑字还在增加,你们说的一切都无法信用,不明就里地乱搭因果是逻辑不对“,但是也没有取得对方信任。
当时,华盛顿邮报已经空造他的言论,煽动舆论的情感,成功使议会通过了报复关税。他后来向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只要有适当地改善贩卖,美国企业一定成功》,最终挽回了自己在美国的名誉,甚至在美国受到较好评价。但在日本,国民把关税归结于他的不当言论,仍是形象恶劣,纵然有识者认为,他是为数不多说了该说的话的人。
而他自己对这段经历的回顾时,常用到两人三脚这个比喻,来解释当时的日美关系。
「日米半導体協定」は、いろいろな経緯の下で成立したとはいえ、共存共栄をめざす仕上りの姿は、両国の政府および産業が協力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はじめてその目的が達成され得るものであり、ちょうど二人三脚の如きレースであるのに、思い通りにいかないからといってパートナーをこづくようなやり方、制裁に値するというような考え方が適用されたことである。
译:虽然说“日美半导体协定”历经波折才成立,有了两国政府和产业共存共辱一同协作的态度,才能达成目标。但如同两人三足竞走一样,因为不能如期进行,便认为同伴该受到制裁,欺凌同伴,美国是这样的想法和行动。
在他的认知中,日本还是和美国绑在一起,一起去协力解决贸易问题的伙伴,当被伙伴使小动作被制裁后,他一直苦口婆心地劝对方好好学习,理清逻辑,但也没有取得伙伴的信任。
在此期间,大前研一还另外上了两次美国的电视节目。
一次是在CBS电视台,当主持人问起日本现状如何时,他回答到:
“由于日元升值的缘故,日本的产业界现在正不得不进行人员调整。”
“听到这真是太开心了。想必大多数的美国人听到这个消息,都会从心里松了一口气吧”
另一次,是在PBS电视台的商业节目里,他谈到了日本富士通的收购问题:
“拥有A公司的B公司其实是法国公司,为什么日本去收购就不行?”
”法国好,日本不好,为何,因为日本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而面对这些明显些带有人种歧视,情感倾向的发言,日本政府则是丝毫不为其动,静观其变。
于是乎,在87年3月到4月期间,美国人的言论便像洪水一样滚滚涌来。
商务部代表 日本的行动,正在对目前为止的两国交涉造成威胁。
民主党议员 日本问题已经不是议论的阶段了,早应采取报复。
共和党议员 日本的行为,是在往美国保护主义政策的火上浇油,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商务长官 在半导体的世界,我们都应该做同样的事情,但是,和澳大利亚的竞争,与和日本的半导体竞争,有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就是澳大利人守规则。
而日本人依然不为其动,静观其变。
而此时,一家英国媒体报道了一个新闻:
现在的日美关系,在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上被歪曲了・・・
美国对日本半导体的批判,大部分都是在夸大其词・・・
称着被日本支配的储存器DRAM在美国国内的份额,不过47%,并且还有因日语升值带来的增长因素・・・
DRAM在半导体整体中,不过占8%,并且还是最利薄的部分・・・
半导体市场整体来看,美国占有本国市场的85%,日本不过15%・・・
日元增值以来,日本的半导体输入几乎没有增长・・・
而一位美国有名的经济学者,则说到:
日本提供了优廉的半导体,难道不该感谢吗。便宜有错吗?暂且不提对不能制造这样产品的美国企业的批判,还指责其价格垄断,并责难其违法。并且根据价格协定,以两倍价格卖到市场上的还是美国政府自身。
而当时存储芯片最大的企业仍然是美国的IBM,第二是美国的AT&T。但是这些跨国大企业并不外卖,因此无法统计到贸易数值里。而日本企业把企业内部使用的也统计上,于是就有了日企份额占据90%了。而这只是利薄的存储芯片,半导体制造装置,设计用的CAD等依然牢牢把握在美国企业手中。甚至,负责量产的日本企业也需要美国企业来设计图纸等。
5 日本政府选择的日元升值
日本政府于2010年编写了一套书籍《经济泡沫/通货紧缩期的日本经济与经济政策》,发刊词开头如下:
在战后60年的历史中,第2次石油危机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日本接受全球化的洗礼的时期,也是经历经济社会的地壳变动的激荡时代。经济泡沫的发生与崩溃,到之后的“失去的10年”期间,日本经济不得不面向宏观经济情势・经济政策的正常化而苦苦斗争。这一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各种结构改革等一连串的经验,不仅在我国经济史,在世界诸国的历史中都是罕见的政策尝试,含有对后世的宝贵经验。
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在这样的的认识下,不仅基于事实正确地记录了,经济泡沫产生到崩溃,及之后通货紧缩发生到克服,这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动向,并且通过点评与评价,抱着向后世传达反省与教训,为今后的经济政策运营做贡献的目的,开展了《经济泡沫/通货紧缩期的日本经济与经济政策》的研究。
在这本由日本政府主办,集结了日本经济学最优秀的学者所完成的研究书147页,却白底黑字地写着:
1985年正中期的日本,相比积极实行财政出动等内需扩大政策的选择,选中了介入汇率市场来诱导日元升值。事实上,日本容忍日元大幅升值的决断,国内与国际都没有预想到。如后所述,日本的日元升值决定在9月的G5广场协议时,被各国吃惊地给予评价。
历史的真相是,并非美国逼迫日本进行日元升值,而是日本自己提议日元升值。
83年到84年急速扩大的美国景气在84年第3四期半开始钝化。经济减速中,美国开始处理日美贸易赤字,于是1984年秋开始,日美通商摩擦开始激化。
85年1月2日,日美首脑会谈达成协议,日本实行开放市场政策。
85年3月28日,美国参议院会议上通过了总统对日报复措施,以对抗日本的不公正的贸易习惯。
85年3月30日,日本政府的对外经济问题咨询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市场开放的报告书,制定了以自主性、国际性、实效性为原则的三年行动计划。之后,中曾根首相还通过电视转播,号召日本国民每人买一百美元的外国商品。
85年7月30日,日本政府决议了开放市场的具体内容,并计划于9月开始正式实行。
85年9月7日,美里根总统对日本的烟草、皮革等5项,以通商法301条为由开始制裁,同时在日美欧之间,开始暗暗推动为解决美元过高的货币调整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85年1月8日,美国发布2月之后的总统首席辅佐官与财务长官的更替,新上任的贝克长官开始表示积极介入美元的调控。
6月之后,开始摸索关于美元调控的国际协商。但贝克对介入汇率市场并不积极,反而重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特别是对日本,希望其内需扩大来减少贸易黑字,促进金融自由来抑制资本流出。
但在当时日本国内,财务部正为解决石油危机残留的财政赤字而高举财政再建,因此对内需扩大的财政支出并不积极。日本银行也由于石油危机后带来的通货膨胀忧虑,对金融缓和也并不积极。
而另一方面,由于担忧通商摩擦,出口大企业也欢迎日元升值。据学者吉川洋的估算,当时正常的汇率应该在160日元左右。
由此,当时的日本选中的对策是,日元升值。
85年6月21日,发达国家10国财务部长会谈于东京召开。会上,贝克财务官向竹下财务官要求内需扩大政治,竹下向其提议介入汇率市场。
6月22日,中曾根首相回见贝克财务官,决议实行日元升值。
7-8月两国协议草案作成,9月15日G5国财务部长会议上确定最终方案。
9月22日,广场协议上,G5财务部长与央行总裁举行了5个小时的会谈,主要对15日未达成一致的两个问题进行商谈。
一个是确立了美元之外货币的上涨,二是日本提议在“黑字国日本”之后,加上“较小的黑字国西德”,对此西德表示不满,但美国接纳了日本的提议。
当时日本大场财务官预想10%-15%的贬值空间,竹下则表示有1美元对200日元的觉悟。
广场协议之时,面对非常积极推进日元升值的竹下财务长官,美国的保罗议长这样说道:“协议中我最吃惊的是,之后成为日本总理的竹下财务长官,竟然自己提出允许日元10%的上涨。他比我们预想得还要积极。……这对此次会谈的成功起到了最大的影响。欧洲各国主要关心的,不是自国对过高评价的美元的汇率市场,而是对日元的汇率市场。日元的贬值幅度越大,欧洲诸国对自国的竞争力就越放心”。
之后,截止到85年10月,美国投入32亿美元,日本介入30亿美元,西德、英国、法国总计投入20亿美元来调控汇率市场。
9月20日,日元开始急速上涨,从1美元对240日元开始,到月末升到216日元,年末升到了200日元,算是达到了广场协议的预期。
但是,日元升值并没有就此停止。
1987年10月19日,日元一直升到了120日元。
这时,早已不是政府可以调控的了。
6 85-87年日美贸易战的历史逻辑与深层结构
作为日元升值系列的最后一篇,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从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暴涨到87年日元波动不再影响经济景气,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的发展逻辑与深层结构。具体而言,首先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的各个阶段,梳理一下其起因与发展逻辑,以及带来的后果。其次,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创造历史事件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与其背后的深层结构与模式。
从整体来看,日元升值的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5年9月到86年1月,日元从250左右升值到200日元左右,这是日本意料之中的范围。
第二个阶段是86年1月到3月,日元从200左右升值到180左右,这时开始接近日本政府的接受底线,日本制造业开始发出悲鸣,经济开始出现不景气。对此,日本政府发表著名的前川报告,提出经济转型与内需扩大的方策。
第三个阶段是86年3月到12月,日元从180升值到160左右。4月初日本银行通过降息来稳定日元,不成功后又换了对财政支出和利率调整更积极的财长。9月时经济开始缓解,但迫于美国压力再次降息。10月日美就汇率稳定达成协议,日元稳定在160左右。
第四个阶段是87年1月到5月,日元从160升值到140左右。86年11月美发布了历史最高的贸易赤字,1月美表示美元下跌合理,于是日元走高。1月19日,日元升破150,日财长急速访美,未果。20日日银降息以稳定日元。4月日元升到140左右,日首相携经济经济对策访美,内需振兴,利率调整,减税预算等,什么条件都可以谈,以此请求稳定日元,并解除对日半导体制裁。
第五个阶段是87年5月到10月,日元稳定在140-150之间。5月巴黎举行的OECD阁僚理事会上通过了稳定汇率的决议,日本企业通过自身调整走出困境,内需也开始扩大。10月黑色星期一之后日元再次暴涨,但此时汇率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很小了。
从广场协议开始溯源其历史逻辑,日元升值并非是一般观念中,日本受美压迫而接受的。而是,日方出于自身情况而自愿提议,并拉上了不情愿的西德。其社会背景是,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日本经济靠政府干涉迅速走出危机,但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问题,经济好转后民众又拒绝通过增税来再建财政,于是政府在美国的贸易不均衡压迫下,草率地选择了干涉货币汇率,通过降低制造业的竞争力来减少贸易不均衡。
但站在历史事件外围的人们,却很自然地认为美意图通过货币贬值来解决贸易不均衡,毕竟当日本提出升值日元时,欧美各国也是非常震惊,竟然还有自毁城墙的。但事实上,日元升值固然给日本的汽车、家电、半导体这三个支柱性出口产业带来打击,但日本也利用日元升值收购了欧美企业,以梵高的画为代表的大量艺术品也流入了日本。美方其实是更希望通过财政政策和内需扩大来解决贸易不均衡问题,由此,现当下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广场协议。
但无论是日本自愿提议还是美国压迫,日元升值都与日美贸易不均衡之间建立了逻辑关系,只要日美贸易不均衡存在,美国就会通过政治压力迫使日元升值,这构成了当时日元炒作的逻辑。
但通过日元升值来解决贸易不均衡的操作,在经济学理论上是一个短视且与日本实际问题不相符的选择,在实际经济情况中,由于占日本出口主体的商品受价格影响较小,而美元贬值对美商品竞争力增大作用不大,这只会造成相反结果。况且,贸易不均衡问题非但在经济学上不足以成为一个正当理由,而且在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实指的伪命题。如果算上美跨国公司在日生产与销售的份额,日美贸易非常均衡。
但这些所谓的理性分析在国际政治上都没有意义,其真实原因只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共同体已经可以威胁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占据霸主地位的国家共同体的生存空间而已。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强弱关系,并没有什么公正与道德可言,相反,每个共同体都为了生存竞争而不计手段。70年代的日本政府为了占据半导体领域主而由政府主导研发,这造就了80年代日本半导体的鼎盛与日美半导体摩擦,而美国制裁日本半导体之后,美政府也主导研发半导体,这导致美半导体强盛至今。回溯到产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源头英国,当英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不强大时,其采取保守主义加大关税来扶植国内产业,这在经济学上是所谓的重商主义。而当其产业发展到足够强大时,其开始鼓吹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上提倡自由主义。这种模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不断重复,日美贸易纷争的种种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其实也可以纳入这个模式。
而面对这种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力量不对称,日本政府的态度则是非常日式的对美臣服,不仅主动提出日元升值,亲手打击了在世界经济中为国家赚取利润的制造业,对美国提出的降息和扩大内需问题更是言听计从。这种在战场上的”以心传心“更多是一种化为集体潜意识的日本式人际关系,放低自己位置,对对方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这种现在在国际政治也可以经常看到的态度,其实是日本社会中非常普遍的人际态度,也即是在底层的强弱支配关系上,加上一层基于情感互相照应的互酬性关系。
但这并非是因为日本人就天生人畜无害,如同日本社会表面所呈现的温柔友善的一面,相反,这只是因为日本人只认强弱关系,情感互酬也只是为了稳固强弱格局而已。日元升值固然讨好了美国,但同时也坑害了大量持有日本外债的东南亚诸国。并且,当86年日本制造业开始悲鸣时,日本政府也并没有采取行动,这是因为它认为出于下位的企业必须要承受政府的压力。这种表面的情感互酬与实质的强弱对峙,一直都是日本文化中非常牢固与独特的部分。这种民族性表现在国际政治上,便是日本按照美方的诉求来要求自己以讨好对方,而美欧则利用其这种态度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广场协议之后的政治会谈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只有当事态严重到危机欧美利益或者行动同时有利于欧美时,欧美才会与日本一致行动。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日元继续升值来打击日本制造业,以增强自国企业的竞争力。
在这种日美贸易不均衡——日元升值的错乱逻辑,日本示弱讨好——欧美变本加厉的应对模式下,日元升值导致日美贸易不均衡加大,日本开始割舍其他条件来请求美方协助稳定汇率,美方利用其示弱态度来进一步加大自己诉求,暂时达成协定后再次通过发布贸易不均衡信息导致日元升值,日本再次割舍条件来请求,如此循环。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制造业迁移,财政政策和内需扩大都按照美方要求实行。
如果从整体来看,日元升值这个日本草率的决定,带来了两个后果。一个是打击了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迫使其提前迁出。80年代之后,日本高速增长就已经停止,多数制造业也只是与往年持平。而此时东南亚诸国的制造业开始兴起,这是资本需求廉价劳动力而带来的不断的产业迁移。从最初的欧洲内部不断转移,到美国内部转移,再到日本与巴西,再到东南亚、台湾与中国。也就意味着,有没有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业早晚都会迁出,而日元升值则相当于政府亲手把其送出去。二是加速了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战争,由于日元升值与贸易不均衡建立起逻辑,对以贸易不均衡为理由的美方而言,国际上的大肆炒作其实是进一步加大与加速了日本对美的依附,使日本更加无条件地接受美方要求。
但日元升值本身恐怕并不构成日本经济崩溃的原因。这只是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自我逃避与认知错误,而真正导致日本经济崩溃的是,接下来要写的87年之后政府有意放任的房地产股市泡沫,这种出于自我私利的反社会性才是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业也早晚会慢慢转移出去,美国也一样会以贸易不均衡为理由来要挟日本采取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日美半导体摩擦也一样会进行,只是没有这么迅速而已。但贸易不均衡本身是个伪命题,而国际政治本就不是讲道理的场合,无论怎样对于出于弱势的生命体而言,这都注定是一次难捱的考验。如棋手对弈,双方多少胜算都大致已由棋牌本身决定,棋手的技艺高低会使对弈情节紧张,而日本的日元升值则是烂牌烂打,自暴自弃而已。
85-87日美贸易战整体逻辑分析请看这篇:
对美国下一步动作做个短期预测(这个本来是发在评论里,但是不知道究竟哪里MG了,一直被删):
5月13号美国商务部已经宣布开始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剩下商品进入加税的法律流程(只是公文流程而已),除了药品原料和稀土以外,几乎所有商品都已包括在内。但是比较特殊的是这次只有42天的公示时间(常规是90天,而上一轮好像是70多天)。这样做的原因是42天后6月17号,听证会是7天。所以在6月24-25号左右美国政府就会走完剩下商品加税的法律流程(但是不会执行)。其实下一轮加税就算有也不可能这么快(否则真是逼死美国企业),所以为什么要这么赶公文呢?
提示一下,今年G20峰会是6月28-29号,所以也就是说特朗普希望在和我们领导人见面的时候手握加税可能的选择权。我们回忆一下去年,美国在9月24号对2670亿美元的产品增收10%的关税,同时宣布将在今年的1月1号增加到25%。之后美股暴跌进熊市。然后在11月30号的G20峰会上,中美领导人会议后,特朗普宣布推迟了这个25%。随后美股止跌反弹创出历史新高,直到上周特朗普突然翻脸。所以今年的G20,估计特朗普还会重复这个套路。这里面取决于2个因素:
1,美股的表现,如果美股不向下破位或者反而新高,特朗普有可能会在峰会前就宣布加税的时间表。如果美股跌破位,他可能就会表现出想谈的态度来拉一下美股。
2,特朗普本人对贸易战对于他连任影响的判断。很多人认为特朗普必须大选前结束贸易战才能连任,但是我对此看法不是特别认同。回顾历史:丘吉尔和戴高乐这样的人物都在二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大选中就下台了。所以究竟是结束贸易战还是保持贸易战对他连任有利是个完全在于他本人判断的问题。就像我说的特朗普本人的利益和美国(人)的利益并不一定一致。
以上完全是个人推测,YMYD(your money your decision,你的钱你做主)。
======================以下是原答案================
谢邀,对贸易战中国反击的个人感想: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 此处有BGM:)
我上个月在美股2870的点位把401k完全清仓了。现在坐等着美股崩盘。
说一个有意思的事:从上周一我就压力非常大,因为是全空仓怕踏空,所以特别不理解这么个坏消息美股为啥一直跌不下去,特别是周五的反弹,毫无理由(大A的暴涨是有国家队我能理解)。然后和几个trader聊了一下才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起码30%-50%)的机构和交易员认为中国不会/不敢报复。我当时就觉得这帮美国人真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当时清仓的逻辑就是既然贸易战谈判越来越多好消息,那么突然中断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从过去的历史来看,特朗普究竟是在拿谈判做借口来加关税还是拿关税做筹码来谈判,我个人的看法觉得目前是前者而非后者。我不想讨论太多无意义的东西,事实上你看至今开始Trump所有最后的行为就是符合这个逻辑,既然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可以拟合过去所有事件,寻找一个复杂函数来拟合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空仓安心等待掀桌子的那一刻。后来美股到了2930,但是我一直很安心在等。YMYD,果然和当初预测的一样:)
对于中国来说,大举反击这个决策是对的,既然特朗普铁了心要加税,任何让步在目前的阶段都是抱薪救火割地赂秦。而且中国本身可能也是在寻求一个斗争的机会,虽然中国不一定是主动的,但是在国内很大一部分人看来,可能这也是个机会,参考就像这个问题下的大量答主一样,满足他们一下也好,一战干翻美帝,赤旗插遍寰宇:)。本来嘛,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可能天时地利人和才敢上,当年大英干翻无敌舰队也不是有必胜把握才去的。
所以某个程度上,可能就像Bloomberg有一篇文章说的,贸易战可能是双方政治力量的一种默契,起码在目前的阶段,从政治上这个对双方都是大大得分的。
中国政府一直都说谈判中meet in the middle相向而行,但其实到了middle的话也不一定是协议,也可能是贸易战,如果大家对中古时代的冷兵器战争有了解的话就知道:大规模会战的一个前提就是双方的军队相向而行。如果双方都想选择一次会战,here it is。既然中国和美国都相信自己会是赢家(或者少输的那个),那么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惊讶。
下面我多说一点美国的情况(中国的情况你们看其他答主的回答就行了):
在美国,批准贸易协定是议会的权力,所以中美的任何协议都需要国会批准(所以修改后的北美自贸协议还没有生效),事实上特朗普谈判的结果会被民主党放在放大镜下检查。所以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在大选前谈成。
在目前的美国,两党对贸易战的态度是争先恐后的支持,唯恐不够强硬。这么说吧,民主党公开承认特朗普上任以来唯一作对的事情就是贸易战(为此他们甚至默认特朗普对我党观海同志这事上的指责,不为其辩护)。上周特朗普发twitter加税,美国民主党的2号大佬(参议院少数党领袖)Schumer第一时间出来支持,这个就是定调。拜登只说了一句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被左中右政界+媒体(从CNN到Fox)喷到体无完肤。
而华尔街第一大佬Jamie Dimon被访问时说:他认为会有个协议(这纯粹场面话),但是如果一个坏协议还不如没有协议。
大家现在明白了?现在贸易战对美国的精英们来说是一个共识,就像中国的精英们觉得一定要收复台湾一样。说什么把美国打痛了下一任总统就会软,这个想法非常幼稚(我就不用更难听的词了)。现在没人跳出来说特朗普不够强硬不过是因为特朗普还暂时拥有对中国贸易战这个原创概念,别人不好意思出来抢这个credit,等到大选时,你们才会知道什么叫做开脑洞的强硬言论。至于什么美国老百姓不想打贸易战有屁用,到时候总统大选2个候选人:强硬和更强硬,你们去选吧。
最后,说什么美国的利益是空话。当你们在说美国的利益的时候,先搞清楚自己究竟说的是下面的哪一个:美国人民的利益?美国公司的利益?美国驴象两党的利益?特朗普自己的利益?
下面是我的预测:
美国不久开始对最后3000亿货物的加税流程,这个流程开始的时间取决于美股适应贸易战的时间,美股跌得越惨,这个时间越迟。未来可能会先加税到10%(但是不会到25%)。在美国大选之前(就是2020年10月)之前都不会有正式的协议。未来一年当然还会充满了各种谈判/放话/希望/股市暴跌暴涨,但是大方向是双方在谈判掩盖下的斗争,也不会有啥实质性的协议。中国则会报复以在服务贸易(旅游/留学/文化传播)上的反制措施。具体内容就不多谈了,免得ZZMG。最重要的:当3000亿加税10%以后,才是双方真正开始谈判的时刻(之前双方都在演戏)。至于能不能谈成,这个大家且看且珍惜,这个答案没人知道。
诚然,中华民族这个家庭内部有着不少问题,一家人之间有时吵得也挺凶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愿让步,地方财政高负债、高流通税、房价高等问题也很多。
但中华这个民族啊,一旦外部施压,又能很快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税收、知识产权等家庭内部问题也在外部施压下,逐渐有了改善。
所以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自己的问题才是根本的问题,从长远看,毛衣战也是纸老虎。但功过利弊,还待后世评说。
我的观点是外部施压解决了内部发展的阻力,是大利好,至于贸易争端,短期会有阵痛,长期掀不了大浪。这基于中美不会彻底谈崩,边打边谈是常态,彻底断绝交往是两国舍弃发展,没前途的事,两个大国不会呕这个气。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被中国人嘲笑成个孙子似的北朝鲜都不怕封锁,中国又能怕个卵?
中国只怕三点:
1.对米国还有幻想。
还幻想着对方对自己有误会。
还幻想着自己让步,能换来安逸。
还幻想着米国只是一小撮,只要换个总统,一切又回到春天。
还幻想着别人能干看着你强大,还接受你。
还幻想着或许会有捷径。。。
2.国内米国利益共同体已经很强大。
3.国内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被引爆。
到这地步,我还真怕美国怂了。或者进两步退一步。
美国一让步,一群米国虐我千万遍,我对米国如初恋的叉子又会犯花痴。
高能预警,可能是今年写的最认真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长度大约7500字,阅读需要12分钟。
中美贸易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但又不能不写的话题。前几天简单写了一篇内容吐槽一下特朗普,今天决定写一篇有足够干货的文章,真正聊一下关于贸易战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东西。
首先,要先明确一个事实——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每一次战争和危机,本质上都是财富的消减与再分配。而每一次大的战争或者危机,都代表着一场全球霸权的争夺乃至更迭。
而在过去500年里,这样的霸权争夺,一共出现过六次。
第一次,16世纪,英国挑战西班牙的殖民霸权,成功;
第二次,两次大战,德国挑战英国的军事霸权,失败;
第三次,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挑战英国的工业霸权,成功;
第四次,冷战,苏联挑战美国的资源霸权,失败;
第五次,80年代,日本挑战美国的金融霸权,失败;
而第六次,就是21世纪,中国挑战美国的科技霸权。
可以看出,每一次霸权争夺,都有着不一样的主题。16世纪的霸权是海洋殖民霸权,谁掌握更多的殖民地,谁就可以成为霸主。两次大战的角逐在战场上,靠的是综合军事实力,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工业力量逐渐成长,兵不血刃地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冷战的本质是资源霸权争夺,依靠着“石油美元”,美国击败了地大物博的俄罗斯,而后又在80年代通过“广场协议”,让日本经济倒退20年,再度保住了霸主地位。
而后,美国再次在第一把交椅稳坐了20年,一晃就是2008年。
克林顿和小布什当政的16年,几乎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为黄金的16年,除了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几乎再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经济危机,这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一切在2008年戛然而止,次贷危机爆发,该来的总会来。
前文说到,每一次战争和危机,本质上都是财富的消减与再分配。而2008年从美国策源,蔓延到全球的全球经济危机,消减的是谁的财富,又再分配给了谁呢?从下面的数据里,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
2008年,全球GDP总量63万亿美元,2009年当年下跌至59.7万亿美元,2018年达到84万亿美元。
2008年,美国GDP14.7万亿美元,2009年微跌至14.4万亿美元,2018年达到20.5万亿美元。
2008年,中国GDP4.6万亿美元,2009年增长至5.1万亿美元,2018年达到13.7万亿美元。
2008年,欧盟GDP19万亿美元,2009年暴跌至17万亿美元,2018年回升至18.7万亿美元。
2008年,日本GDP4.85万亿美元,2009年增长至5万亿美元,2018年回落至4.97万亿美元。
把这些数据一起罗列起来,非常有趣的几个结论出现了。
1.虽然美国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发源地,然而在2009年,全球GDP下降了5%,而美国经济却只下降了2%。
2.从2008到2018年,全球经济一共增长了2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一个国家贡献的增量就达到了9.1万亿美元,而美国居然也达到了5.8万亿美元,加起来占到了全球经济增量的70%以上。
3.相比之下,欧盟和日本在过去十年里基本没有出现任何经济增长,其它国家的总体增速也低于美国。
金融危机伊始,人们认为这是美国剪世界羊毛的手段,然而时隔十年我们回头再看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结论出现了:中国和美国一起剪了全世界的羊毛,甚至中国剪了其中的大部分。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大多数专家学者,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能走出经济危机的,会是中国和美国呢?
我们先来说美国,美国最主要的核心优势有两个,技术垄断和美元霸权。从克林顿时代开始,美国的互联网、半导体、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就成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一旦进入经济危机,美国就通过美元霸权来剪世界羊毛,方式很简单:通过量化宽松进行美元货币超发,不断向全球进行资本输出,进而从全球经济“吸血”。
而中国能走出金融危机,甚至创造比美国更高的经济增长,靠的则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套路。这个套路分成三部分:
1.基建狂魔
2.外贸利器
3.地产王者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招是基建。2008年,中国抛出了四万亿计划。虽然当时褒贬不一,但现在看来,这是中国在当时的场景之下,能够采取的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基建投资的背后有两个最核心的逻辑。
1.基建投资本身的IRR(内部收益率)极低,但却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大量的内需和就业。
2.基建投资可以在长期创造极高的外部收益。
举个例子,铁路总公司修了一条高铁,投资1000亿。这条高铁每年只能给铁总带来20亿的净利润,换句话说需要50年才能刚刚回本,显然是个很差的生意。
但与此同时,修高铁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第一,修高铁需要的钢材、机械等原材料,以及建筑、安装等所需要的劳动力,拉动了大量的内需和就业。第二,虽然这条高铁每年为铁总贡献的利润只有20亿,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领域,它每年会为中国经济贡献300亿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
第二招是外贸,很多人觉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极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东南亚、非洲,哪一个地方劳动力成本不比中国低?这时,中国上一招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你虽然劳动力便宜,但电力差动不动停电,路况差货运不出去,治安差动不动有人抢劫,谁放心把工厂放在你这里呢?
换句话说,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下,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综合成本最低的国家。而通过大量的出口,我们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外汇,成为我们手里一张至关重要的底牌。
第三招,是房地产。前两招的确解决了内需和外贸的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基建投资需要释放流通性,出口获得的外汇也会导致巨大的输入性通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严重的通胀,物价飞涨,难以为继。
这时,房地产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一方面,房地产作为一个巨大的蓄水池,锁住了大量的流动性,降低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也为地方政府进行新的基建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也是从2008年到2018年,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背后的真正原因。这可能是很多人诟病过的一点,但的确很有效,如果没有房地产,中国早就进入物价飞涨的时代了。
这三招单独看来都有弊端,但做成一套组合拳之后可以实现自我闭环。我们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就是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低通胀三者的不可兼得性。而中国在过去20年里,在创造了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奇迹的同时,也保持了新兴经济体中最低的失业率和通胀。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复制的。
上文说到,08年金融海啸后,中美一起剪了全世界的羊毛。因此,从2008年到2016年,中美双方都拥有着足够的发展空间,经济上也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摩擦。但这世间没有永动机,无论美国的美元印钞机,还是中国的“基建——外贸——地产”组合拳,都是不能一直持续的。尤其是时隔10年之后,双方都发现自己面临了新的压力。
对于美国来说,过去10年里中国科技实力增长迅速,美国原有的技术壁垒逐渐降低。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中国进行人民币本位的贸易结算,如果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迟早有一天,美元霸权会不再管用。
而对于中国来说,三招组合拳都面临着挑战。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武装到牙齿,意味着增量基建投资带来的长期外部收益增量注定会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增加,意味着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降;而房价的持续高企,也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泡沫,这个“蓄水池”能继续承载的空间已经极其有限了。
对中美两国同样关键的问题是,自金融海啸结束后,全球经济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增长期,而且中美两国的增长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下一次财富消减和再分配注定来临,而这次消减和再分配一定会出现在中美之间,而且至少会有一方是失利者,甚至有可能两败俱伤。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一步好棋。
国内经济的大环境是很难再改变了,但放眼海外市场,机会更多。我们的组合拳放在基础设施更落后、劳动力成本更低、通胀更严重的东南亚、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不仅同样适用,而且效果更加显著。我们的产能得以输出,就业得以解决,经济能够再次增长。
而在中美的战略博弈中,时间并不站在美国一边。虽然在中国国内“组合拳”的威力正在减弱,但一旦将其复制到更多国家,不仅意味着美国在经济上将会被进一步架空,同时也意味着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一个影响力不亚于当年苏联的强国。对于美国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如果不能尽早扼杀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十年之后,美国面对中国很可能出现无牌可打的境地。
美国注定出手,民粹主义者川普的上台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
纵观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的诉求,其实最核心的诉求是以下三点:
第一,取消出口补贴。
第二,国有企业放开市场竞争,取消补贴。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放弃“技术换市场”要求。
这三个要求看似合理,实则步步惊心。
第一条不解释,全世界不只是我们一个国家鼓励出口,一旦取消出口补贴,我们的外贸竞争力势必大幅下降;第二条是很多人支持的点,殊不知我们的大多数国企从来没有什么暴利可言。公路、铁路、电力、通信……高投入、低回报、长周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国企能够承担,一旦放开市场竞争甚至外资进入,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将会不复存在,火车票价、电价甚至自来水价格暴涨只是时间问题。
而第三条则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技术优势。虽然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速领跑世界,但大到飞机发动机,小到计算机芯片,我们仍然相比美国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要发展科创板——只有让支持高端科技发展的人民币资本收获果实,才能鼓励更多资本流向技术研发,弥补中美领先地位争夺的技术鸿沟。
但是,一旦中国签署了这一协议,我们几代人所有的努力全都会付之东流。美国技术产品凭借先发优势以低成本向中国市场倾销,对大多数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形成毁灭性打击。失去了基建和外贸优势的中国经济将只剩下房地产一条路,房价继续高企伴随的是通货膨胀和工人失业,经济彻底空心化。特朗普甚至要求中国为美方的不合理诉求进行立法,美其名曰保障美国利益——这何止是当年的美日《广场协议》,简直就是21世纪的《辛丑条约》!
这样的协议,中国当然不应该签,也不可能签。既然不签,我们就必须打,而且必须打赢。
美国首先“开战”,在川普看来,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直击中国的软肋——中国企业要付出更多关税,企业和资本将从中国流失,中国工人大面积下岗,美国本土就业增加……
但冷静分析一下,其实这样的措施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大。我们猜猜这被加征关税的2500亿美元商品,最多会影响到多大比例中国人的饭碗呢?10%?5%?
都错了,答案是不超过总人口的1%。
一个很简单的算法是,中国2018年对外出口2.48万亿美元,出口直接间接带动就业1.2亿人。如果美国加征关税商品的2500亿美元占据了10%,那么相应的带动就业则是1200万人,占据全国就业人口的1.5%,总人口的不足1%。即便川普迈出下一步,对其余3250亿美元商品加税,对中国就业的总体影响也不会超过3%。
注意,这里说的是最高可能影响到的范围,不同程度的都算。但实际上,这5000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不可能彻底消失,可能一部分加税由美国终端消费者买单,一部分来自中国企业的利润减少,一部分由中国政府减税进行补贴,一部分转移到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剩下的极小一部分产能被迫关闭。总体算来,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失并不会像看起来那么大。
然而,为了中国经济这极小的损失,美国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小。首先,增加的关税不可能全部由中国人承担,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得不面临生产和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其次,中国针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也会对美国农产品等行业的收入和就业造成影响。最重要的是,对华加征关税,这件事本身就已经严重削弱了美国的战略势能。
什么是战略势能?这是我今天引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势能是可以转化成动能的。一个高尔夫球,放在地板上形不成任何威胁,从30楼砸下来却可以致命,这就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力量。
同样,在国与国的战略博弈中,战略势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战略势能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转化为战略动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则被用于储存和威慑。举个例子,核弹头就是一种战略势能的体现。二战后全世界生产了数万枚核弹头,没有一枚被真正使用过,但却没有一个国家敢对一个有核国家轻举妄动。因为一旦核弹头的战略势能转化为战略动能,所带来的后果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但同样,战略势能也不能被轻易地释放出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战略势能不仅存在于军事,也存在于商业博弈中。从21世纪初至今,美国曾经无数次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却鲜有真正实施,就是为了保持对中国的战略势能。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拿人民币汇率做文章,每一次中美谈判,加征关税都是美国对中国进行威胁的重要筹码,而每一次,在中美达成妥协后,全面加征关税都并没有得到实施,中美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战略平衡。
商人川普终究是不懂政治,在无理要求被拒绝之后,中美之间保持十几年的的战略平衡被打破,美国对中国的这一战略势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虽然美国的战略势能已经转化成了动能,向中国一拳打了出去,但中国的战略势能,却还并没有释放出来。
中国的底牌比人们想象中要更多。
第一张牌是汇率的调整。
前文说过,美国曾经无数次威胁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手里的筹码就是加关税。但如今,关税已经加了,美国对中国威胁的筹码也就不复存在了。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2004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稳定在8.28。汇改启动后,人民币持续升值,连续击破8和7两个关卡。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而且会带来很大的输入性通胀。之所以保持汇率坚挺,除了迫于美国的压力,还有两个战略上的考虑,其一是为了驱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其二就是为了保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保障中国贸易伙伴利益,同时也提升了对于美国的战略势能。
一旦人民币进入贬值阶段,中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会大大增强,美国增加关税带来的冲击将会被彻底吸收掉。而且,不同于90年代的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与外汇的控制力都更强,货币小幅度贬值不会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和资产价格大幅下降,更不会出现经济陷入危机的恶果。
第二张牌,是对外投资结构的调整。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是3.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这3.1万亿美元就是中美贸易战中我们的弹药,意味着中国有着足够的战略势能和美国打一场消耗战。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高达1.12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接近40%。
注意,美债收益率近年来整体处于低位,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美债收益率一路下降,到2015年美联储加息后有所反弹,但仍然远低于金融危机时期,去年年底美联储停止缩表后更是再次开始回落。目前,美国国债年化收益率在2.4%左右,是全球收益率最低的美元类投资之一。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笔投资却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这是因为,中国持有的很大一部分美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购买的,当时的美债收益率处于4%以上的高位。注意,债券收益率越低,价格越高,换句话说,中国在美债价格最低的时候进行了抄底,这部分债券的持有成本是极低的,如今的增值相当可观。
但时过境迁,如今美债收益率处于低位,虽然意味着整体风险较低,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很难再实现有效的增值。如今,中国持有如此大量的美债,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保持对美国的战略势能,一旦贸易战开打,随时可以摊牌。
而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收益率则处于相当的高位。比如,在缅甸,仅仅是银行美元存款的年利率,就高达8~10%,而在菲律宾,比索本位银行房贷的年利率更是高达13%。换句话说,减持美债并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的事情,而且可以拉动国内的出口和就业。更何况,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是大势所趋,而这会导致中国手中的大量美债再次贬值。高抛低吸本来就是金融市场上的正常操作,如果还能叠加战略协同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而对于美国来说,一旦中国减持美债,美国经济就会面临严重的问题。首先,美国政府长期赤字严重,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借新还旧”的套路维持生计。一旦美债收益率大幅上升,美国政府向外界借新钱的成本会大幅上升,甚至面临借不到钱的境地,成为下一个欧洲也不是不可能。其次,当下低利率的环境下,美国各类债券发行规模不断飙升。一旦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市政债、公司债等其它类型债券的收益率必定水涨船高,垃圾债很可能面临大面积违约,债市股市全线飘红,华尔街将会遭受重创。最后,为了重新刺激经济,美联储将不得不重启量化宽松政策,重新被拖入货币战争泥潭。
第三张牌,是货币政策的调整。
一旦人民币贬值和美债减持的靴子落地,贸易战将会彻底升级,演变成中美之间全面的金融战。为了转嫁经济下行的压力,美联储一定会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开足马力印钞,继续剪全世界的羊毛。然而这一次,中国同样还有一张底牌——在货币政策的战略势能上,中国同样要强于美国。
我们首先对比一下当前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关数据,最直观的两个数据就是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简单说,利率越低,准备金率越低,当前货币政策就越宽松,可回旋的余地越小,战略势能越弱。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央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将会分为三档,大中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3.5%,11.5%和8%。相比之下,美联储的准备金率也为三档,10%,3%和0%,比中国低了很多。
银行利率方面,央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约为1.5%,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为2.25%~2.5%,比中国更高。
然而,在与经济发展最切实相关的银行存款利率方面,情况大相径庭。中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都会对一年期定期存款给出基准利率1.2~1.5倍不等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说实际存款利率基本上在2~2.5%之间。而虽然美联储从2015年以来多次加息,但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升却相当有限,平均仅有1%上下。
由此可见,无论从利率还是准备金率来看,美国当下的货币政策更加宽松,而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这就意味着当中美同时面对下行经济周期时,中国有更多的弹药进行应对。
举个例子,美国对中国商品加收关税,其实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这一类企业通常规模小、利润低、缺少壁垒,实际上国家也基本是不指望他们贡献多少税收。这一类企业对国民经济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创造就业,而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力就是成本优势。美国对中国加收关税的居心,就是企图通过削弱这一类中国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当下这一类企业最大的负担绝非关税,而是高企的资金成本。现金流已经成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命门,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一个有良好信誉的中小企业主,对外借钱月息2-3分是很正常的现象。一旦央行能针对在中美贸易战中遭受损失的中小企业定向发放中长期低息信贷,哪怕我们的工厂毛利降低,也能够继续维持运转,保证就业。换句话说,我们甚至不需要减税或是补贴,只需要稍微向市场投放少许流动性,就可以让川普的加税计划彻底破产。
而一旦美国开始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完全可以通过“中国版QE”对冲贸易战带来的影响,拉动内需,重振经济。美国政府终将为过去全球借债、疯狂印钞的行为买单,当美国在货币政策上的战略势能已经远弱于中国时,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吸血全世界的时代离成为过去就已经不远了。
当然,上面的所有猜想,预设的都是最为激烈的情景。但从目前美方的嚣张气焰来看,一切并不是没有可能。就在昨天,川普签署紧急状态,禁止美国通讯企业与包括中国华为公司在内的一切被控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进行商业交易。与去年的中兴事件不同,这一次华为早有准备,宣布海思自己的芯片已经足以保障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
我们在开头说过,21世纪的中美争霸,本质上是中国对美国科技霸权的挑战。对华为的封禁绝对不会是美国在技术封锁上的唯一一招,我们的电脑还在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我们的手机还在使用高通的基带,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少一个,美国扼住我们喉咙的机会就会多一分。幸而,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虽然我们在很多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我们的整体科技实力还和美国有着很大的差距,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打这一仗,但几代人的努力,至少已经让中国面对美国技术封锁时有了更多的底气,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华为公开信结尾所言,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就诺亚方舟。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我们将会面对一个过去数十年里从来没有直接交战过的对手。“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场仗,我们必须打。这场仗,我们必须赢!
(本文首发公众号:孔庆勋)
--中美贸易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通过贸易战的较量,才能产生新的秩序。
看到央视的评论,
我不禁佩服我华科同学的远见卓识;
2018年十一月的东湖论坛上,
美国前总统卡特顾问Harvey Dzodin
来我们学校人文学院讲课,
主题就是对中美贸易战的种种看法;
在课堂提问环节,
华科主持会议的教授提出一个疑问:
“为什么三十年前我去美国,美国很友好;
我现在去美国,为什么感觉这种友好改变了?”
以下是一位曾旅居美国的同学的看法,
我将他在课堂上提问大概总结如下:
三十年前的中国对于美国而言非常弱势,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就像面对小猫;
现在小猫长大了,变成了老虎,
美国感觉到了威胁,所以对中国有敌意。
中美之间就有的框架无法维持现今的力量平衡;
中美之间需要一些斗争来取得新的平衡;
贸易战就是这种斗争的表现形式,
也是比较好的形式,
毕竟贸易战不是战争,
造成的破坏也可以控制。
通过贸易战的斗争和较量,
中美双方会在角力中取得新的平衡点,
中美关系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
半年之前就准确的预估了形势,
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贸易战的本质,
有这样的人才,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感谢 @赵可心 博士提供的宝贵影像资料,
大家来一睹远见卓识的国士风范。
这么不四平八稳的《新闻联播》还是生平第一次看到,也算是见证历史了
这篇短评虽短但信息量很大:
虽然中美贸易争端已经持续近两年,但中国官方此前用词遣字比较低调,一直使用贸易摩擦,贸易纠纷之类的温和字眼,这篇短评是官方首次使用贸易战一词,说明高层在经历了近期的变局之后对中美贸易争端进行了重新定性,也说明官方不再为了维护中美经济联系和中美外交关系进行单方面无效让步,以至于让对手踩到自己的底线,开始以面对一场战争的姿态来应对挑战。
如果说此前中方一直在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那么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应对和善后最坏的局面。过去一年,中国已备足了政策工具箱,做好了全面应对的准备来迎接这场狂风骤雨。
对普通民众来说,中美关系的质变可能有些突如其来。这只是高层为了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而刻意淡化这种前景。
事实上在近十年前,国内的国际关系学界就已经对中美目前的形势作出了预测,中美关系将经历三个阶段:
从中美建交到苏联解体是中美准盟友时期;
苏联解体到08次贷危机是中美竞合时期,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从总体上而言,合作面大于竞争面,但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竞争面越来越大,合作面逐渐收窄;
08年以后为第三个时期,竞争面逐渐超越合作面,将于2020年左右达到新的临界点。
2002年出台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未来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描述也完全契合这一论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国际关系学界和政府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判断,答主过去两年在以下答案中也进行了各方面的阐述
日本在未来会不会沦为一个失败国家(Failed State)?
基于这一战略判断,中国的目标很明确:一方面应对国际形势的可能恶化进行各种准备,对最坏的情况进行兜底;另一方面继续执行温和的外交政策,为国家发展赢得回旋空间,尽量延长战略机遇期。
2017年川普启动贸易战后,对中方来说,中美贸易问题最好的形势是谈且不打,其次是边打边谈, 最坏的情形是贸易战逐渐加码,谈判被迫终结,中美关系像驾驶座没人的汽车,滑向未知的危险未来。这是中方所极力避免的,也是为什么中国在贸易战一开始就做出了很大让步,并在双方分歧如此之大的情势下,依然要让谈判继续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形势比人强,此前预测的中美关系的第三阶段的临界点已经到来,美国政界、学界和产业界从2015年开始的针对中美关系大讨论已经尘埃落定,并在美国国内不分左右形成充分共识,借用基辛格此前的话来说就是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
当今世界的产业循环就像一个8字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8字型的上下两端
中国处在8字型的经济循环结构中的交叉枢纽位置
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必须经过中国配套产业的生产才能落地为实体商品
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经过中国的深加工,变成产品卖到发达国家
这是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但问题在于中国的发展还远未止步于此,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依然是一个未完成城市化,人均GDP刚到一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向产业链上游攀登,这就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产生了结构性矛盾。
这也是产生于这个蓝色小星球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阿格琉斯之踵:工业化大生产的强大生产力很容易让少数人就能生产出满足全人类需要的工业品,并迅速出现全球产能过剩。而这个蓝色小星球的资源储备和生态环境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已经不堪重负,无法满足所有人类迈入工业文明和消费型社会。
但产业资本天生会向利润丰厚的价值洼地转移,从一个工业化社会转移到另一个待工业化社会,最终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传播到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只要人类无法走出地球或实现技术迁跃,这就是一个无解的悖论,人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工业时代的马尔萨斯陷阱——全球性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迫使一部分国家联合起来利用各种手段打掉另一部分国家的产能。
打掉我们的产能,让中国去工业化,就是美国打贸易战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思路看以下美国对中国提出的九项苛刻条件就很清楚了:
一、减少逆差,两年减少两千亿
二、放开外资准入
三、放开服务贸易
四、增加农产品进口和能源进口
五、立刻停止对中国制造2025的补贴
六、立即从世贸撤回所有对美国的起诉,以后也不许再向世贸起诉
七、成立工作组,每三个月向美国报告中国执行美国要求的进程。任何时间美国如果不满意可以重开贸易战。
八、任何阻碍以上条款实施的中国国内法律必须立刻修改
九、所有非关键商品在2020年底前降低到美国关税水平,美国可以以任何形式禁止中国对美国敏感领域投资,中国降税后,美国仍可以对敏感产品,即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加征关税或采取其他贸易壁垒形式。
以下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主要内容
一、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二、条约规定:中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发生诉讼事件,美国国民由美国领事等官员捉拿审讯,按照美国法律与惯例处理;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
三、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清朝港口官员须“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国的美国商船,清朝无从统辖。
四、条约规定12年后可以“修约”且中国日后给他国以某种优惠,美国应一体均沾。
可以看出,相比一百七十多年前的《中美望厦条约》,此次美方提出的条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中方接受以上要求,中国不仅产业会遭受严重冲击,国家主权也会遭受严重损害,轻则发展停滞不前,迎来失去的n十年,重则被去工业化,产业链向下游倒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被外国控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前苏东国家就是前车之鉴。
如果对手只是想打你一顿解解气,警告你老实点,忍了也就忍了
如果对手的目的是想把你打成终生残废,让你以后都无法找他报仇,那不还手,真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先人。
中国离上一次遭遇亡国灭种的危机也才过去不到八十年
离上一次遭遇全国性饥荒也才刚过去五十年
离全民吃饱饭才过去三十年左右
歌舞升平的年代本就是历史的偶然
爷爷辈遭遇了八年抗战、全民备战备荒挖防空洞抵抗苏联核打击都挺过来了
父辈遭遇80年代末恶性通胀加90年代初的全面撤资封锁都挺过来了
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这些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只要对内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不犯颠覆性错误,理智冷静的面对每个挑战,这不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坎儿。中国的发展之路最终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身逢大国竞争是我们的不幸,因为没有几个国家会经历像我们这样的挑战。
身逢大国竞争也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没有几个国家有资格经历我们这样的挑战。
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勇敢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只要我们赢得了这次挑战,经过磨砺的中国国民心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中国才能真正以一个世界强国的气质屹立于民族之林。
图片源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