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脚步是否放缓? 第1页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质上还是一句话:钱少还想多办事。


载人航天自从1992年9月21日开始之后,也就是921工程,一直是这么一个原则: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所以,但凡是能验证了一个技术,就立即不再重复了,开始全力攻克下一个,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情。


1.神舟飞船/长征2F火箭系列: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此时已经独立自主研发了7年时间,主要实现两个突破:载人火箭长征2F和实验性质的飞船测试,仅飞行21小时。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飞船大幅改进和长时间稳定的飞船导航制导与控制。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经过两次测试后,正式将飞船定型。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全面检测飞船的逃逸系统、生命维持系统和返回系统,最后一次全面检验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杨利伟升空,中国打破苏美垄断,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多人多天任务,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停留了5天,远超杨利伟的21小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出舱行走,由翟志刚完成,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无人情况下对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发射,主要实现两个重大突破:载人情况下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中国第一位女性航天员刘洋。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重大突破:对接天宫一号,多人次多天在空间站生存。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对接新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多人次最长时间的在轨生存,长达33天!


特点:每一艘飞船都是大的技术突破,没有任何两艘飞船的任务是重复的,且实现之后立即攻克更难的下一步,如果技术难就多花几年,技术简单就快一些,从时间轴上就能看出来绝对是独立自主发展。这跟堆量的苏联时代载人飞船和无限资金的NASA飞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2.空间站/实验室: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实现一个重大突破:中国首个空间站/实验室,它超期服役了两倍寿命,最终失效。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实现一个突破:在天宫一号基础上全面升级,能对接货运飞船,为最终建立空间站做最后准备和测试。

特点:性价比奇高,尤其是天宫一号超期服役,导致天宫三号直接取消,中国用天宫一号和二号起到了苏联礼炮1-2-3-4-5-6-7和两艘失败空间站的效果,这个性价比真的是奇高了。


3.货运飞船: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对接天宫二号,既完成了货物补给,又完成了燃料在轨补加,仅仅一次任务,不可思议的性价比。

特点:这个测试效率基本没有能比的了。


因而,所有的特点可以汇成一句话:最少的钱,最多的事情。

例如,天宫二号任务,明明是个很好的飞船,甚至在结束主要任务后又曾经有过大规模机动,但后来就是不安排新的载人和货运任务了,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在往后续的空间站去堆。

再例如,跟杨利伟同时代的中国首批航天员中,有五名直到最后退役,都没有升空机会,而在此期间这几位从战斗机飞行员优中选优的航天员连重新驾驶战机的机会都不能有(不允许出危险),只能无限期备份,直到除役。五名之中航天员吴杰获得过联盟飞船指令长荣誉,这是整个加加林太空训练中心唯一一次将这个称号授予非俄罗斯人,但到除役他都没有机会升空。

这跟NASA宇航员升空机会犹如出门旅游一样完全不能比。


而现在的中国载人航天,都在等天宫空间站开建,长五火箭也迟迟无法最后确定发射时间。因而神舟十二号飞船,目前来看要到2021-2022之间,此前只能继续等着,不会再有新的任务了。

而开建之后,也会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思路。


user avatar   sts-1-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长征五号老有问题啊!其实不是啥大事,靠多次发射就能发现问题提高可靠性,但是国家又没那个钱,so只能付出时间成本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相关话题

  为什么天问一号要先「横着绕」,再变轨到「竖着绕」,而不能到达后直接变成「竖着绕」? 
  「马赫环」是什么,它的产生原理是怎样的?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你有什么想说的? 
  为什么猎鹰 9 号的 LEO 运载比能够比全氢氧机的 Delta4 Heavy 更优秀? 
  后置发动机的客机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如何看待 12 月 20 日波音公司 Starliner 飞船发射成功但无法对接国际空间站? 
  NASA 声称「俄罗斯反卫星武器试验,或威胁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实际情况如何? 
  从物理学角度,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和涡轮扇叶的高温合金材料的耐热性能存在理论温度上限吗? 
  同时掌握航空与航天的知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3月16日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失利,对中国航天的影响有多大? 

前一个讨论
中国的田园女权最后的下场会是什么样子?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发文《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