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弄错的话,《嫁给大山的女人》这部影片是受河北省官方机构的委托完成,该省已陆续将多位获封「感动河北」的人物事迹拍成了电影,其中一些鼓吹的价值观相当匪夷所思,比如有一部电影叫《大孝儿媳》,歌颂一个儿媳妇捐出自己的肝挽救患癌症的公爹,是不是有点「二十四孝」的感觉?还有两个人互相打赌,要照顾去世朋友的父母多少年之久。有些人和事可能是真的善举,但在官方包装之下,味道已经完全变了。
这里只说根据郜艳敏事迹改编的《嫁给大山的女人》。这部片相比真实的人物经历,其实做出了巨大的改动。在现实中郜艳敏曾被人贩子多次转卖,最后落入她后来的「公婆」手中,她遭受了强奸、毒打,曾多次尝试逃跑、自杀,所有这些经历到电影中消失了。电影是怎么处理的呢?买来山菊(郜艳敏在片中的角色名字)的钟老汉,是为了从之前买她的人手中解救她,钟老汉一家懂法、守法,尽管儿子很想找个媳妇,钟老太也一直苦口婆心劝山菊嫁给自己儿子,但她不同意也就未被强迫就范。试图强奸的戏有一场,但影片交代了,那是钟家儿子因为误会造成的,当误会解除后,他立刻变得很同情山菊。在电影中,山菊没有被逼嫁给任何人,她是完全被失学孩子打动,也被全村人的朴实打动,才在和前来接她(并非营救)的男友离开后,再次返回了山村。
我想说这是一部泯灭人性的虚伪电影。它充当了虚美隐恶的帮凶,将郜艳敏的苦难一笔抹去,那些加害于她的人全部变成了淳朴的天使(尽管思想上有点封闭和落后,但那被当作无伤大雅的小节),最后「郜艳敏」是因为对村民和孩子们的爱与同情,主动选择了留下。没有压迫,没有伤害,没有苦难,没有挣扎,没有反抗,贩卖人口就这样被偷换为支教,因为爱的名义,罪恶变成了荣耀。
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极其虚假,而且它还践踏了真正的爱情和女性的自主性。现实中的郜艳敏因为「生米被煮成熟饭」,不得不认命接受了这桩买卖婚姻,才忍辱留了下来,绝不是自愿的选择。电影中的山菊明明有一个深爱自己的男朋友,却抛弃了他「嫁给大山」,这就是电影歌颂的大爱战胜小爱。在中国的影视剧中,落后乡村的农民一律被描绘成虽然思想保守封建,但却朴实善良,懂得关心人,爱护人,充满自我牺牲精神,比如在这部电影中,山菊采药摔伤,全村人抢着给她输血。这当然和残酷的现实是极不相符的,但赞美农民(同时指出小缺点)早已成了这类语境中的政治正确。
如果《嫁给大山的女人》还没有让你足够愤怒的话,那还有曾在央视八套热播的电视剧《阿霞》和它的续集《还是那片情》。在后者中,拐卖和强奸未遂是真的发生了,但阿霞不出意料地一次次被自己的买家和村民感动,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和买家成婚,并带领乡亲们致富。我们暂且不谈法律,不谈道德,究竟这样的影视剧是想塑造怎样的女性形象呢?什么时候可以把女人当成「人」来看?
歌颂女性的逆来顺受,是中国上千年文艺中的一类传统母题,有太多的戏曲、话本、评书、小说都在反复为此类女性打造牌坊。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早该扫进垃圾堆的价值观,摇身一变,进了我们的主旋律影视剧。这些影视剧对女性的苦难存有一种猥琐卑劣的偷窥心理和近乎变态的巨大热情。苦难在这里不是苦难,苦难的价值是为了召唤爱,是为了考验和升华意志,于是苦难可耻地成了催生崇高的伟大力量。那么造成苦难的人呢?他们要么已经置身事外,要么情有可原,要么正享受着苦难者供奉的人血馒头。
《狗镇》都能拍成感动你妈
药店碧莲
先贴一条这部电影上映时的一则新闻:
省委宣传部通知组织观看《嫁给大山的女人》省委宣传部通知组织观看《嫁给大山的女人》
09-09-04 07:38本报讯(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近期,根据本报2006年感动河北人物郜艳敏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将在全省公映。8月31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共青团河北省委、省妇联等5家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认真组织观看该片。据了解,本报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开评6年,已有5位感动人物的事迹改编成影视剧。
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由河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佳人乐国际影视投资公司联合投资拍摄。影片表现了郜艳敏这个曾被拐卖的女人,历尽屈辱,大爱无私,以德报怨,用爱心将不幸的人生演绎成传奇的真实经历。通知中称,为了发挥影片教育人、启迪人、激励人的作用,各有关单位要组织观看,在全省掀起观影热潮,学习郜艳敏宽广无私的胸怀,善良仁爱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社会上倡导崇德尚义、大爱无私的社会风气。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要求,全省各级电台、电视台、网站、报刊要积极配合影片推介,及时跟踪报道电影在各地放映过程中的社会效果。
在这则新闻里,电影不仅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鼓励,甚至是以官方发文的正式方式组织全省观看。看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而在整个事件中,比起愚昧的村民和试图掩饰真相的电影制作方来说,官方的态度和做法更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当郜艳敏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官方组织观看这部讲述自己经历的电影时,是多么荒诞和恐怖的场景。
但愿她没有被组织观看过,也但愿她压根就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
可现实中没有这些“但愿”,在这场悲剧中,期待着唯一能给予帮助的一方,却带上伪善的面具,倡导所谓的“世间大爱”,骨子里却是一场无休止的精神凌辱。精神上的反复折磨远比肉体伤害还要痛苦,这真是令人悲哀而心酸。
本该上今日说法的,上了感动中国。
你问我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能告诉你此片上映的同一年还出过一部约等于嫁给大山的男人的电影《宝贵的秘密》……可能在当年这帮导演编剧的眼里,偏远农村的人个个都是带恶人,但是他们惨啊,他们的恶也有原因啊,所以主人公也都得作为圣父圣母为这些悲惨的带恶人们奉献一切才显得他们的电影有格调吧?
你要问这两部电影有什么相同之处?
首先主人公都是城市人,而且还都和农村人结婚了。
其次农村的带恶人都有做出对不起主人公的事
最后圣父圣母的主人公还都要以德报怨,还都当了村里的小学老师
可能有些人要问《宝贵的秘密》中的男主宝贵有《嫁给大山的女人》中的女主惨吗?那确实宝贵只不过是被女主骗婚当上门女婿,被全村骗着给离开村子去北京上大学的苏放接盘了一对便宜儿女,最后为了村里人放弃了北京大学的学业而已吗,他真是一点都不惨呢!
以下是豆瓣的一篇短评
但是鉴于此片豆瓣竟然有7.3而《嫁给大山的女人》豆瓣已经2.1分了,我觉得我没什么好评的,等《宝贵的秘密》成2.1分再说吧。
关于“嫁给大山的女人”的演讲
大家好。最近,因为一部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一个早年被拐卖,后来成为乡村教师的不幸的女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电影赞颂了她的精神,因此受到了舆论极为强烈的抨击。那么,为什么电影会因为赞美她而受到抨击呢?如果她是坏人,那么赞美她显然是错误的,那么她做了什么坏事吗?没有,她是个好人。那么,赞美一个好人,有何不对?那我们得看舆论具体在说什么。当然,舆论强调政府没有尽到保护妇女的责任,但是,单从这个角度去说明为何歌颂一个好人就会受到批评,还是有一点逻辑上的跳跃。那么我们考察其他的说法。有一种言论认为,这位女子受到拐卖,却早已不反抗报复,甚至在能够做出选择时,还要坚持留在那个偏远的乡村,继续跟买主丈夫过日子,而且还要当乡村教师,为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地方做贡献,属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里有个生词,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意思是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依恋,甘愿为其奉献。现在,我们就来走进斯德哥尔摩,考察一下这座病怏怏的城市里究竟有什么。
考察团首先访问到的是耶稣基督,他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仇敌,别人打你左脸,你连右脸都要给他打。这相当符合传言中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含义——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依恋。但是传言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依恋。让我们来问问吧!问到的答案,令人震惊。基督教意义上的爱仇敌,并不是像人们之前想象的那样,基于对绝对权力无法反抗时的服从;事实上,他们爱的仇敌虽然可能在某个局部是绝对权力的享有者,但往往在整个世界中是绝对的弱者。在基督教的世界观里,真正的敌人是魔鬼撒旦,而被撒旦所胁迫、迷惑、控制的人类虽然做出攻击其他人的行为,但并非敌人,而属于可怜的受害者,甚至是受害程度是比较深的人。他们的本意是反抗撒旦,实际上却因为自己的痛苦产生错乱,攻击到了其他人。那么,为了解救全人类,解救这些表面上的加害者就是必须的步骤。当一个被魔鬼控制的人打了耶稣基督的左脸时,他就向神之子传达了自己是受害者,自己处于痛苦之中这个消息。耶稣基督显然并不是因为无法反抗他而屈从,而是因为自己对人类的普遍的爱,而把所有的仇恨都加诸魔鬼,更加同情、更加想要解救那个被魔鬼控制的人,那个表面上的仇敌。在表面上,我们就看到了斯德哥尔摩的症状。
但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认为天国必须降临人间才有意义。所以,我们需要知道魔鬼在人间的对应物,才能够真正了解斯德哥尔摩城的一角发生的故事。魔鬼和受魔鬼控制的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到这件事的思路——深入地考察社会的权力结构,就能发现真正的魔鬼藏身何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我们唯物主义者考察社会权力结构的锐利工具之一。这种理论把整个问题分解为两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一个不平等的二元矛盾。经济基础又分为两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平等矛盾一样,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权力结构,它最终强有力地塑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我们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雇佣关系——一种基于财产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于其他附庸关系,它具有表面的人身自由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考察工厂中的权力结构来描述这种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并不只存在于工厂,而是在整个社会无所不在。对此,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理论工作,证明了当下的资本主义确实是魔鬼在人间的对应物,而大多数人类都是它的受害者。当然,马克思主义也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作为天使的一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对人类解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正如琐罗亚斯德教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分的观点,我们宁愿把天使和魔鬼分开,将资本主义进步的一面归于人民,反动的一面归于敌人,虽然,每个具体的个人都是复杂的,完全有可能两方面兼具。
我们回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按照经典的看法,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之前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之前的人类则处于原始的动物状态。相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是极其不平等的,然而,马克思主义仍然认为这是巨大的进步。实际上,原始社会的各个部落之间,常常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激烈的战争,失败的部落成员被残忍杀害,因为留着活口会消耗宝贵的资源。当生产力发展,人力越来越成为资源而非负担时,各部落就不再在战争中将其他部落的人全部杀害,而是蓄养为奴隶。很快,作为普遍人权的生命权第一次得到承认。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部落扩大为国家,我们就在更大范围内有了共同的经济基础。当连奴隶制都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的时候,更大的人身自由,更符合今天观念的人权标准方才出现。我们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中“共产”一词的朴素含义:共同生产。原始社会,各部落处于孤立状态,不把其他部落的人当作人,只把他们当成生存的威胁而杀害;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其他部落的人口成为资源而非负担,生产在某种意义下处于同一个基础上,我们的人权观念才因此进步。可见,人类有了共同的经济基础,才能够产生共同的情感,道德等。
从这个角度考察嫁给大山的女人所在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令人悲哀的事实——我们,和他们,不共产。村庄经济是比较封闭的,他们也像原始人一样,因为和外界缺乏共同的经济基础,难以产生共同的道德观念。如果本村的女人被外面拐卖,他们会同情;但为解决自身的婚姻问题从外面买的媳妇则不在同情范围之内。可以看出来,这里并没有魔鬼的身影;悲剧只是因为我们不共产,而处于原始状态。
但是,在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发生经济整合,这种原始状态难道不应该很快就被打破了吗?为何我们至今仍然不共产?为何至今人类还难以摆脱互相伤害的野蛮状态?我并不只是在说那些脱离现代社会的传统贫困地区。从从未停止的大规模战争可以看出,在某种意义下,现代国家中的人类并未脱离在古代部落时的野蛮,只是给了这野蛮一层粉色的外衣。追问到这一地步,魔鬼终于现身,露出了狰狞的嘴脸。
具体来说,人类现有的生产关系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劳动成果被少数不事劳动的人占有,而多数人虽然生产了绝大多数社会财富,却只能分到残羹剩饭。分别被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这两大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然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性不仅限于此,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资产阶级内部,大资本支配着小资本,一国之内,富裕地区榨取着贫困地区,国际社会里,富国把穷国变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基地。资本主义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自己却又创造了一套新的等级秩序。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在某种意义下实现了共产,实际上人类共同财产却成了少数人的私产,真正的共产并未出现。
我们回到嫁给大山的女人的故事。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山村居民的野蛮的起因是人类的原始状态。现在,我们来考察魔鬼在其中做了什么。在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中,落后的乡村,处于原始状态的土著民族,从来都是被剥夺最严重的地区。不必赘述那一段段血泪纵横的历史,我只着重强调一件事——历史上,在资本主义等级秩序中的统治者,往往以被统治者的野蛮为理由来进行血腥的统治和残酷的屠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野蛮?其实,这种野蛮性一部分来自原始状态,另一部分来自对资本主义等级秩序的反抗。这种反抗不一定是理性的,甚至不一定加诸加害人,而演变成受害者之间的互相倾轧。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斯德哥尔摩的故事——资本主义是魔鬼,而野蛮的人民是受害者,是被魔鬼伤害的人。
如果受害的人民不再反抗魔鬼,甚至开始赞美这个等级秩序,反对那些野蛮的反抗者,那么他们就处于斯德哥尔摩城的另一角,他们的症状符合传统的描述——对绝对权力的服从。在巨大的压力下,人民开始反抗时,往往不知所措,表现为互相倾轧,彼此成为仇敌。这时,如果在倾轧中受害的人坚持爱自己的仇敌,把所有的仇恨加在魔鬼身上,帮助人们在反抗中团结起来,她也就成为斯德哥尔摩城一角的弥赛亚降临人间。
嫁给大山的女人之所以受到歌颂,有权力恶意利用的一面,但这种宣传方式有其起源。在上世纪开始的共产主义革命中,无数革命者为人民无私奉献,即使遭到他们帮助的人民误解甚至伤害,甚至遭到革命同志的怀疑,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们也从未改变过他们的立场,从未停止过他们的努力。你可以说他们身处斯德哥尔摩,但是,他们是其中的弥赛亚,或者,与其说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如说是卡尔马克思症候群更为合适。
共产主义褪色,革命成果尚存。我们能够身处稍微公正一点的社会中,和革命前辈们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的。作为革命的受益者,我们担负解放全人类的重任,不能忘记那些被上次革命落下的人。魔鬼的化身之一——法西斯主义为了消解革命,把人民分成了两部分,利用底层人民野蛮的表面现象煽动中间阶级的仇恨,以强化自己的统治,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立场,记住自己不能被仇恨煽动,成为法西斯的帮凶。
法西斯主义的错乱逻辑无处不在。在中东,向儿童投下炸弹的以色列法西斯分子指责巴勒斯坦反抗者屠杀了儿童,理由是在法西斯扔炸弹时,他们没有跟儿童分开,而是站在一起,导致“误炸”。在美国,屠杀印第安人,奴役黑人的法西斯分子强调受害者为野蛮人,以便为自己做的最野蛮的事情辩护。在这次事件中,号称现代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的法西斯分子,煽动人民的情绪,公然为大屠杀做动员。
我们看到,在这次事件中,魔鬼是性骚扰爱好者。其实城市也在把乡村的女人掠走,从乡村到东莞后,乡村女人的命运往往是血汗工厂再到妓院,城市和乡村对底层妇女的野蛮程度差不了多少;但是,魔鬼会故意忽略这一点,只是通过媒体宣传,不断地告诉那个女人,你的丈夫不爱你,你的村民也不值得你继续热爱,而我是高富帅,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社会文明进步,能给你真正的幸福。嫁给大山的女人了解她的丈夫,她的村民的真正状况,但她却放弃了自己个人的复仇愿望,只把人民利益看成真正重要的事。当然,我并没有说她一定没有考虑过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做出诉诸法律的选择,但她只为她深爱的人民的利益来考虑是否如此,因为判断出此事不重要后就最终放弃了这个选项。总之,她用坚持当一个乡村教师来显示出自己并未移情别恋,而魔鬼的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此刻,她就成为了圣徒,成为了一个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回答人们的疑问时,她完全可以像小姑娘一样说,我就爱他,不爱你,爱是没有理由的;但是,我们很清楚,爱是有理由的,她恰如以前那些被共产党组织错误处分,受到极其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受到肉体折磨,却决不叛变,决不转投给其高官厚禄的法西斯政权的共产主义战士。此时,我们也揭穿了法西斯制造的煽动性言论,这种言论将她比作最终放弃反抗,委身日本侵略者的慰安妇。简单来说,单看这两组人物,其关系相似,但是人物本身不同——中国人民,和日本法西斯分子,即使有某种相似的野蛮行为,其原因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被魔鬼毒害的人,后者是魔鬼本身,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划等号。
这里有一些模糊的地方。我们需要澄清的是,我们了解大多数日本法西斯士兵也是受到少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煽动才成为炮灰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他们也是魔鬼的受害者;但是,他们的确在资本主义等级秩序中受益而非受害,从这个意义上,他们是魔鬼本身,会成为人民解放的阻碍。我们进攻他们的同时,并未放弃对他们的拯救;但优先团结受害较深,愿意反抗的人,从策略上来说,是能够达成目标的唯一路线。解放不会排斥暴力,在不得已时,肉体消灭可以作为策略,但那从来不是目的。
舆论对电影传达的价值观的抨击,既有法西斯的反动一面,也有积极的因素。我们受到的有益提醒是,当嫁给大山的女人在浴血奋战时,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只是消费她,必须行动起来,帮她一把,让英雄不孤单。她并非主动走上这条道路,而是在被迫走上的道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她的仇敌对她是极其野蛮的。她在遭到不幸后,一开始也持一个普通人的立场,但后来能够放弃个人主义的复仇愿望,把自己的委屈看作无关紧要的小事,爱自己的仇敌,为人民大众默默服务,无愧为圣徒,无愧为共产主义战士;然而,我们并不需要都做到她的程度,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受到像她这么大的伤害,没有如此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因此在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这件事上,我们能够更容易地行动起来。另一个优势在于资源——显然,比起孤身奋战的她,我们掌握更多的物质资源,体力资源,智力资源,可以做到更多的事情。我很高兴地看到,很多朋友已经为解决拐卖问题这个痼疾而制定了很多方案,包括严明法制,加大惩处力度,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工业化,增加社会财富,加强现代教育,反思自身,对所谓的现代社会进行某种根本的改造等等。这些策略都可能有成效,但我这里强调,策略很重要,但只是第二步,第一步,是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我们作为人民的一部分,是要帮助另一部分人民,一起获得解放,而不是把他们当作问题来解决,或者当作宠物来宠爱。如果给底层蛋糕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那么当暴力能够以更低成本达到目的的时候,我们就有滑向法西斯的危险。即使一直能够用对人民的爱为理由拒绝法西斯,统治者爱民的立场和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也是极其不同的;你可以看到,很多猫狗主人都很爱自己的宠物,但假使人过着被宠爱的猫狗的生活,所有人会毫无争议地同意那是地狱。即使是用同样词汇表达的策略,在立场不同的人手中,也会演变成不同的面貌。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作为革命者,策略只是第二步,第一步是要明确自己的立场。谢谢大家。
偏个题。
郜艳敏被拐卖事发于1994年。
2006年这件事被报道。
2007年1月,郜艳敏成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2009年,此事被改编成电影。
2015年,因为被网友翻出而受到关注之后,公安部打拐办主任 陈士渠 发微博称,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必须追究刑责。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
从1994年到2015年,21年了。
对比一下真实事件和电影就知道了。
电影故事:
被拐、逃跑,获救,没有为难她,她病了老人悉心照顾,老人病了她报恩照顾老人,当教师,全村对她好,感动了,不走了。
真实事件:
19岁被拐,被人贩子强奸,2700元卖给羊倌,逃跑多次失败,三次自杀求死不能,父亲一夜白发,母亲急瞎了眼。儿女出生,认命了。村里不通公路,教学点无人愿来,她文化程度最高(初中),成为代课老师。2005年被偶然发现,感动河北。
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电影描述的世界略有阴暗,主流是大爱和谐。
真实世界,是一环扣一环的阴暗肮脏。贫穷、犯罪、无政府般的渎职,法律不下村,教育无人管,多亏了曝光,才给村里才修了一条路。
老爷们坐在教育局办公室哀叹:没人愿意去啊!
让孩子们出去上学?这村没路啊!
多么讽刺,没有人贩子卖去一个初中生,你们就办不成教育啦?
其他回答提到那个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被拐妇女帮助脱贫致富。得,脱贫也要靠人贩子带动了,这是犯罪团伙还是组织部+扶贫办?
电影是事件被曝光后,当地政府推动下拍出来的。计划拍摄半个月,在事件曝光不久就上映了。
坏事最好不被发现,被发现了就想办法“变好事”。电影一出,好家伙,集中宣传大爱无私。为什么?
因为宣传大爱无私简单,没有评价标准,走走形式,凑个热闹就行。
解决贫困、犯罪、教育问题难、累,没钱。
我不止一次在各个回答中说了,这些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吗,不是。他们是高端混子,混到死为止,法不责众。
青年们都跑了,北上广,大城市,欧洲,美国。那些小村子,没人愿意去,连一个代课教师都弄不来,只好让一个初中毕业的受害人去教。等着将来自生自灭也就好了。
我在这里义愤填膺,但是对我个人而言,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不存在,那些人也不存在,郜燕敏也不存在,它们所有一切,不过是网络上几个页面罢了。明天我就忘了,我真可耻,跟他们一样的可耻。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声明一下,三个故事都是10年前发生的,我现在是一个非常成熟有技能有文化见过世面的IT民工。。。lol
第一个,没文化的故事。
在美国读书的第一个学期,忘记什么课了,小组讨论,10多个美国人,我1个中国人。
不知道讨论到什么话题,我突然很想表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个概念,我就给大家说:
“英文太简单了,例如win这个字,就几笔,咱们汉语厉害太多倍啦!”(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字的笔画多就代表更有文化这个逻辑在脑子里lol)
大家非常感兴趣地看着我,我走上讲台,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Win”,然后开始写一个更大的“赢”。
……
赢字写到中间那个口的时候,我忘记这个字怎么写了。。。
太丢人了,忘记怎么下台的。。。
第二个,太自信的故事。
研究生二年级上商学院和建筑学院合开的绿色建筑课程,和一群同学讨论一个设计方案,方案涉及到一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术。
在我们这个小组,我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几位大哥大姐都是MBA在读,工作好几年,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比我强太多,一个哈佛本科毕业的大姐是富二代,每次开会都会给全组买咖啡和点心,连请客的机会都不留给我,一个建筑学的大姐基本包揽了项目的所有建筑设计方案。。。
所以这个时候,我一下就兴奋了!美国人心算肯定不如我们中国人啊!哈哈哈哈,终于可以刷存在感了!
我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说,“不用拿计算器,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小case,我来心算。”
在我还想着我在很短时间心算出结果后大家瞠目结舌样子的时候,小组里一个美国帅哥笑了一笑,说,xxxxx,把心算结果说了出来,准确无误。
。。。依然忘记是怎么下台的了。。。
第三个,没见识的故事。
第一次实习发工资,付清了房租,留了伙食费,剩下240美元,我觉得应该给自己买一个礼物奖励自己一下。那时想买一个戒指。
然后我Google附近的戒指店,查到一家珠宝店,下班穿着西裤衬衣我就跑去了。
进了珠宝店,我一副很有底气的样子,毕竟240美元是一大笔钱啊对我当时来说。我叫了一个年纪50多的服务员阿姨,说,我要买戒指,好的那种!阿姨一看我胖胖的样子,高兴得不行,叫了一个很高的黑人保镖一起,把我往店里面带,打开一个一个柜子、箱子,让我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戒指,我依稀记得有钻石的,宝石的,各种颜色,各种大小。这些戒指都没有标价,我当时也没有看到喜欢的,就没有问价格。
后来看了一圈,我想,还是不看了,一会回住处,隔壁中国超市4.75一盒的三菜一汤盒饭别卖完了,所以我给那个服务员阿姨礼貌地说,谢谢你们哈,戒指看了一圈,都不太喜欢,略显老气,我先走了。
服务员阿姨和保镖大哥把我送到店门口,我走到地铁站,坐车回住处买盒饭去了。
后来过了很多年,我带老婆重游曼哈顿的时候,特地绕开了这家曼哈顿中心的爱马仕店。。。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