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我只能一声叹息,为这个姑娘心痛。
这个问题,一开始我就转到知乎想法上了。我看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所谓的“十篇SCI”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单独写个文章,展开说一下。我怀着万分悲痛写这篇文章——因为我能看得出,这个姑娘虽然很勤奋努力,却被指向到了错误的方向……
1,在学术圈,SCI并不是越多越好,最基本的常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首先,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要比很多篇平庸的文章有力得多——哪怕后者的累加影响因子和超过前者;其次,哪怕没有文章,也比有一堆水文章好,水文起到的作用是负的——故意灌水是你学术生涯终生的污点,仅次于学术造假。
2、在SCI体系下,不同的学科对影响因子的看待标准不一样——有些工程类专业,IF0.5的期刊确实也是不错的期刊,足够研究生毕业。
而具体到有机化学,Nature主刊和子刊这俩论外不算,一线的一区期刊JACS,2018年的影响因子是14.695,与它并列的Angew(《德国应用化学 国际版》)影响因子在12.25左右,一般来说认为这俩是同一水平的顶级期刊(具体谁强谁弱姑且不论);二区期刊里,比较常见的Org. Lett. 影响因子大约有6.5左右,与之处于同一档次还有J. Org. Chem、 Adv. Synth. Catal等等。一般来说有一到两篇二区,差不多足够国内大多数有机组的博士毕业了;硕士水平的三区期刊,比如 Tetrahedron Letters(我硕士毕业还发过,我们这边硕士毕业要求是一篇SCI)IF差不多有2-3的级别。
至于当事人投的四区IF0.5左右的期刊,毫无疑问属于彻彻底底的灌水——很多好一点的学校,导师压根就不允许投稿。
3、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平时还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并不能像研究生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对于不同的学科,本科生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参与科研的程度,是存在显著差别的——计算机、电子、物理(部分方向)之类的学科,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程度相对较高,最顶尖的本科生完全可以像平均水平的博士生一样发第一作者的顶级paper。
而相比之下,化学科研对本科生就不那么友好了——化学属于典型的实验学科,实验工作量远远大于计算机电子之类的学科,平时要占用大量时间去做实验,而且投稿目标以期刊为主,审稿周期长,对于以发文章为目标的本科生显然很不友好。而具体到有机化学这个方向,它在化学材料类所有方向里,属于实验负担最繁重的一档——而且哪怕是灌水,一样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有些纳米材料之类的方向,大量灌水虽然也不是好事,但起码做实验的流程没那么漫长而繁琐,不至于大规模挤占学习时间,不会耽误你好好学专业课——而有机方向则根本不可能。
因此,在清北之类的一线强校,我们反而极难看到有机化学方向的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就发一作论文的——因为一线强校对专业课要求很高,本科就急着发paper最后大概率把GPA搞砸,得不偿失。时间是有限的——你多花一分钟时间过柱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少一分钟,老天爷不会因为你勤奋就让你每天有25个小时。
4、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起这样一个标题——让一个本科生连续发七八篇有机化学灌水论文的导师,就是在毁人不倦。
IF0.5的四区水文,对于本科生来说,如果发一篇,其实也还是一件好事——没有什么灾难性的负面影响,还锻炼了实验技能,提振了信心,写在简历上就像炒菜加一点味精一样,是个很出色的点缀。而连发七八篇水文,就像是炒菜一次加一碗味精一样——这菜还能吃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连发七八篇水文的做法,给当事的姑娘起码造成了这样几个不良后果:
当然,也许有的人会说,你怎么就能断言人家一定学习不好呢?说得难听一点——如果当事的姑娘真是不世出的天才,那她怎么就连个985都考不上,进了一个双非普通本科呢?如果要高强度的做实验,那么大二大三本来应该学的专业课这边,自然也就只能划水过去了。恰好,在我之前的想法里,有当事的姑娘同校的同学介绍了考试的情况:
坦率地说,我很怀疑这姑娘是否有时间系统地看过两遍以上的邢大本这样的有机经典教材……
我们就不说以后的科研这样遥远的话题了,只看大四保研去985这样的一个比较短期的目标——她拿到本校的外保资格,不代表就能去上目标学校,她还要自己去参加目标院校的夏令营,要过笔试和面试。一般情况下,面试会要求使用英语做个自我介绍(有的甚至会安排一部分甚至全程英语问答),然后还要问到一些专业课相关的问题——显然你不可能指望目标高校放水,人家看你是双非的,不故意增大难度就不错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姑娘大二大三专业课都水过去了,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英语口语,光有虚高的GPA,能扛过面试这一关么?
光是这么抽象的描述,估计有的同学可能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客观情况还无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直接把曾经被认为“过度科研导向”的清华特奖拿出来做个对比。
从统计图表可以看出,化学系+化工系本科特奖一共只有6人,跟向来难以发文章的土木系机械系属于同一水平——电子系一共9人,CS+叉院一共8人,都与我上面说的学科特点相符。然后我们再来具体看一位清华化学系的获奖人:师从邱勇院士的“双料特奖”马冬昕博士。
马冬昕,清华大学化学系直博五年级,师从邱勇院士,研究方向为物理化学(有机电子学)。攻读博士期间,其所在团队突破美国照明设备生产商UDC核心专利,国际上首次提出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通用分子设计策略,构筑新型磷光材料体系,设计开发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从而实现高性能有机发光器件。目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化学通讯》(Chemical Communication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70,授权或公开发明专利2项,另有一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已经投稿;曾参加第四届有机复合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rganic Composite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IWOCOMD 2016),获评最佳墙报奖。曾先后获评清华大学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五四杯首都青年学生乒乓球总决赛冠军,入选首届清华大学“清峰日新”优秀研究生支持计划。
我们可以看到,马冬昕博士的研究方向虽然不是完全的有机化学,但也涉及到有机合成,因此有一定的可比性。
在读博的四年时光里,她总共合成了84 种新材料,制备了近千块有机发光器件,撰写了14 本、共计3000 多页的实验记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10 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70。
在如此多光鲜亮丽的学术成果背后,马冬昕也遇到过一段低谷期,而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化茧成蝶,在探索科研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自信。
2011 年获得本科生特奖之后,她曾一度信心满满,急不可待地想要攀登科学高峰,“想练就一招制敌的绝技”;但是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她才真正认识到科研的不易与艰深。虽然马冬昕在本科期间就早早地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但是在博士起初的两年里,课题仍毫无起色,实验记录本上写满了“失败”。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马冬昕博士的第一篇SCI论文,发表于2012年——此时她已经大四毕业,而博士第一年并没有论文产出,这也与新闻稿的描述相符。显然,如果要把化学专业课学得足够扎实(基本相当于“在清华的期末考试中拿高分”),即使是马冬昕博士这样的“双料特奖”,也根本不可能在大三就投出一篇不水的一作paper,更不可能连灌七八篇水文了。
于是回过头来看,当事的姑娘,真的能做到“不荒废学业的基础上努力科研”吗?我想看到这里,各位读者心里应该有数了。对于这位姑娘在科研路上受到的严重误导,联想到她接下来可能的遭遇,我也只能一声叹息了……
PS:查了一下,新闻稿原文是5月初发的——希望这位姑娘能至少好好利用大三下这几个月时间,把英语和专业课再扎扎实实地过一轮,争取成功保研去个好点的985,也许还有拨乱反正的机会。
知乎这个全国最水平台居然痛心中国科研灌水。。。
怎么评价呢?仿佛看到了史前恐龙。
就我国科研体制的评价标准有那么几次变迁,21世纪以前论资排辈只要是专著就行,到21世纪初的SCI“数篇数”,过渡到一零年代的“看分区”,目前快二零年代已经渐渐向“代表作”评价体系迈进。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仿佛自然界中的环境变迁,而科研院所中生存的各色人等也好像处于生物进化一样:在不断加码的标准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我在某985高校就读的时候,就发现2000年前很多评上教授的“三叶虫”还处于掏版面费发中文论文阶段,2000年“数篇数”阶段上位的“恐龙”很多只会水后来被评为三四区的论文,目前这个“看分区”阶段上位的“尼安德特人”可以冲一冲所谓一区论文,将来这个“代表作”评价体系下来的新新人类人必然会各种经营和拉帮结派来产生自己的三高代表作(高门槛,高影响因子,高引用)。
现在看来,也只有少数“三叶虫”可以进化成“恐龙”,个别“恐龙”可以上升成“尼安德特人”——淘汰的总是大部分。那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当评价体系已经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后,没跟上的人咋办?比如西南某985高校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篇数”阶段曾经规定影响因子总和达到18的可以留校,于是靠水三分不到的论文留下了一大批学术近亲繁殖的产物。突然“看分区”了,这些在这条水论文路径上产生依赖的各位老板们再水也没用了,他们言传身教同样五行皆水的学生怎么办呢?那当然是流向等而下之的二三线高校。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涓滴效应。所以,突然近年来看到的很多n线高校个别学生几年狂发n篇SCI的事情。
而目前一线院所,由于评价体制的变化,已经不再热衷于灌水,转移到憋代表作这条路上来。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其实就意味着这些灌水几乎对于未来的学术发展会毫无作用。而不灌水呢?一方面是能力所限——不灌的“科研”他们老师也不会啊!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天花板,你平台差,水平低,没有有名大老板,不认识各色编辑审稿人,连渐行渐远的“看分区”时代步伐都赶不上,只能沦为侏罗纪恐龙一样的命运。
怎么评价呢?众生皆苦。可惜这些“三叶虫”,“恐龙”和“尼安德特人”早已经功名到手,编制及身……而我辈,只能说“吃X都赶不上热乎的”。
几年前有一个新闻,说的是某二本本科生大学四年期间狂揽65个证书,叠起来高达1.3米,结果毕业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当时新闻的原话有一句,“难道自己65个证书竟然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
结果这个问题在知乎上提出来后,高票答主纷纷把这65个证书的含金量扒得一干二净。简单来说,除了几个省级证书和通用技能证书还算有点价值,剩下的大部分证书都类似幼儿园小红花一样的存在,卵用没有。
而且相对应的,新闻的主人公在狂刷65个证书的同时,居然没有考过六级证书,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区,口径基本都是一致的,说这个新闻主人公花大量时间水了这么多证书,看起来很好看也很努力,实际上如此多重复的水证在找工作时卵用没有,甚至有时还是副作用,还不如水几个证书之后,把剩下来的时间去搏一搏那些难考的证书,托福啊CPA啊之类的。
现在这个问题改头换面变成了科研背景,一个本科生狂揽1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四区水文,就突然有人看不清问题本质了。
对于本科生,有一两篇文章和没有文章是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有八篇水文和有一两篇水文有啥区别?我个人认为没有区别。
那为啥不在水了一两篇文章之后,把胜下来的时间用于冲冲高IF论文(事实上人家后来确实这么做了),补补基础课,或者提前去目标实验室搬搬砖呢?毕竟你这后六片水文,对于你的申请一点用也没有。
我倒是不觉得发太多水文算是个扣分项,因为最不济还有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就是不往简历上写——不少地方查人也就查查简历上列出来的已发文章是不是真的。
问题主要还是浪费时间,志存高远者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
与各位共勉。
我手下的博士生,三年可能能发一篇5分以上的论文,两篇就比较难了,我带过的一个本科毕业论文生,以第一作者发过两篇5分以上的论文
本科生比博士生强吗,不是的
那个本科生,做了半年实验,很勤奋,很认真,但他不需要动脑子,因为那个实验很成熟,只需要动手检测冰箱里放着的那一堆样本(很珍贵的样本,花了很多钱从全国采集到的),然后积累足够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5分以上的文章很容易的,因为样本实在是珍贵且很有代表性。但之所以给这个本科生做,而不是给博士生做,因为没必要,这么成熟的实验,只需要天天重复操作就可以了,都不用动脑子,给本科生做,然后我分析数据发文章就足够了,看在实验都是他做的而且完成度非常好的份上,发的两篇5分以上的论文,我都给了他第一作者
博士生我可不会安排这种好事给他们,从设计实验,到采样,到检测方法建立,到数据处理分析,论文写作投稿修改,都得自己来
看出来其中差别了没有?
知乎学生党很多,而且学历普遍以本科为主,他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幻觉,本科生是最强的,硕士就差多了,到了博士,基本都是傻子...
………
评论区炸出了好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精致两字都多余
……
关评论吧,真没想到有那么多宁可在知乎灌水也不能去脚踏实地去做点事的博士生,一个个愤愤不平地埋怨为什么好事轮不到自己
从导师这个角度再说几句吧,好事轮到你的前提,或者说给你资源的前提,是因为你的勤奋与认真,让导师觉得你可造就,说白点,你先让我觉得你有本事又勤奋,我才会考虑给你资源,一开始你就圆滑世故,工于心计,想要太多又不肯付出,一个正常的导师是不会有兴趣培养你的
我觉得这种宣传挺拉仇恨的:
看到题目我有种不详的预感,看到这个图之后,我关掉了网页:
感觉这个文章是高级黑,一个做高分子的公众号拿一次性纸杯做有机实验做宣传?
很多人邀请我回答,我就看了一下,
我先坦白,我不是柠檬精,J CHEM RES这种杂志别说6篇,就算600篇送我我现在也不会要,如果是本科期间的话,还是可以要的,不要超过2篇吧。
我先科普一下数据,
J CHEM RES 2018年全球一共146篇,她就占了6篇,
按单位看,这差不多就是个校报吧,
看到很多尬吹的,我看得很尴尬,
我之前写过的:
我觉得有个回答写的不错:
他回答的算一方面原因吧,
而我就更简单粗暴了,本科生都能刷这么多的领域说明啥?没门槛、不需要前置技能呗,还能有啥呢?
我理解现在很多学校要在主页造些新闻好搞宣传,
但是其实这些宣传也已经把学校分了等级:
一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NS、
二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JACS/PRL、
十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十篇SCI、
一百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一百篇SCI...
这是一种逃避的手法,
本科文章发的怎么样除了宣传意义,和博士以及机构水平没太大关系,
要比就比博士的NS/JACS之类的硬指标,
硬指标不比,去当逃兵调年龄这个参数,本科生、高中生这些,
你再怎么调也调不出博士发NS/JACS呀...
可能他们也知道这样宣传姿势水平很低...
但是也没啥可说的,先从量开始呗...
经验呢,我刚才写了:
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们走学术道路么?hardly,我们可以等五年之后看吧。
对了,刨除杂志水平、造神这些词,其他也经不起扒的,散了吧。
>>>贱贱的圈|群|站<<<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
可以看看王小波的《青铜时代》,虽然王小波不在了,但是也算是现代的文学作品吧。
985+北大的,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本科是中南大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
硕士到了北大,专业是先进材料与力学。
之前在象牙塔内,也还没觉得这专业有多坑,还是心安理得地搞学习搞科研写文章,主攻电池材料方向,现在也发了不少文章。
到现在研究生阶段已接近尾声,本人也加入找工作的大军,才开始对材料这个专业有更深的认识。
材料的就业面其实不宽,但是也不至于太窄,新能源、制造、电子、车厂、航天、军工等行业都有招材料的。
根据我个人经验,(我接触到的)理工专业中,岗位数量及薪资总体大概是下面这个趋势。
计算机>机电>机械土木=材料化学>生环
材料似乎是排在末尾没错,但其实也不至于太差,因为我们还有号称材料遮羞布的华为。
题外话,华为能把材料应届生的薪资拉到计算机的入门水平,如果你是锂电或者半导体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在华为甚至能领到超越计算机大多数应届生的薪酬。
在材料下属的细分方向中,我个人感觉又大体是如下趋势。
半导体(或IC相关)=电池>高分子>金属>加工>其他
工业界的就业情况细分来说。
大厂
像华为中兴oppovivo这些企业,每年都招大量的半导体、高分子、电池、屏幕、封装领域的研究生。
大厂给材料专业学生的薪资都还过得去,其中不少紧缺的材料方向的岗位,硕士基本都有三四十万年薪的。博士生去华为则都是四五十万起步。
小厂
除了上述大厂外,其实还有很多小厂可供选择。美的,格力,海尔,长虹,长鑫,瑞声,海康威视,华星光电,京东方,中芯国际。其中还可以包括一些外企,三星,英特尔,西部存储,宝马.......
这些工资普遍就在14w~25w范围了,但是其大部分本来就在非一线城市,生活花销和买房压力也小,所以生活质量不见得会比大厂差。而且有些小厂的薪资也是可以和大厂比肩的。
国企或研究所
最后还有就是国企央企或研究所这个选项了,这种工资是14w~22w间,但是福利多多,有编制且稳定,要是离家近那就更完美了。某些蒸蒸日上的央企甚至比计算机和金融的大厂更香,还不用担心失业,不过这种基本都是清北本科才能够到门槛。
本回答只针对材料专业,所以什么转行或者公务员的就不在回答考虑范围之内了。
回到正题,生化环材到底是不是坑,我觉得相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是的,不管是在科研还是就业方面。相对其他专业,则也没那么坑。
而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其中充斥着大量毫无用处的灌水的科研。这进一步导致其性价比低。
什么叫性价比低。在计算机领域,你可能只要成为应届生的前百分之十,就能找到光鲜亮丽的工作。但是在材料领域,你必须成为前百分之一,才能找到对等的工作。
不看我上面说到那么多大厂小厂,我就问问,材料专业每年毕业多少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挤进这些大厂小厂呢。僧多肉少是也。
生化环材的专业属性决定了,他们是前沿学科没错。听起来高大上。
但是前沿学科有个问题,就是应用价值普遍不高,别看整天文章发的起飞,但是落地投产基本都是没法实现的。
既然所学所做的应用价值不高,那自然工业界就用不上,企业能招的对口的也就不多了。而每年学校为了参加各种排名评比,又需要大量的文章来秀科研肌肉,所以自然要招大量的生化环材的学生来搬砖干活。
此消彼长之下,供求越来越不平衡,性价比越来越低。学生也不是傻子,自然专业的高考分数线也越来越低,分数高的都往计算机跑了。
当然同一个专业下不同方向就业市场也不一样,像电池半导体这些方向就业会好一些,而纳米材料二维材料什么的那真的就是非常艰难了。
更可怕的是,这些学生出了学校真的是无一技之长,感觉本科四年下来啥都没学到,研究生读完除了搬砖不知道自己能干啥。
总之,如果你已经入“坑”,并且不打算走科研也不想进入工业界。那还是能转专业转专业,能学cs学cs,能选调的选调。如果还没入坑,那就多为自己的人生思考,想清楚自己到底爱不爱物理和化学的结合学科,别被什么“王牌专业”“前沿学科”给忽悠了。
如果各位有准备跟我一样还继续在材料方向死磕的,那我的建议是,不找高校教职的话,就一定要在毕业前一年找个实习,去华为这种有材料相关岗位的大厂实习,这是你进入工业界的黄金敲门砖。或者提前去政府机关实习,为以后选调做准备。
研究方向的话,我首推电池材料领域。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高,评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优势大。就业也有华为小米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可选,上限足够高。
最后更一个材料研究生出路选择,总有一条适合你。(难度分为1到5级,数字越大难度越高。)(我个人推荐程度分为1到5星。)
硕士:
硕士毕业→工业界(1-3级)(2星)
硕士毕业→头部大厂(4级)(4星)
硕士毕业→国企及研究院(2-4级)(4星)
硕士毕业→头部互联网(4级)(3星)
硕士毕业→金融(3-4级)(2星)
硕士毕业→普通选调生(3级)(4星)
硕士毕业→央选及省组织部(5级)(5星)
硕士毕业→一线中小学教师(4级)(5星)
博士:
博士毕业→工业界(1-3级)
博士毕业→头部大厂(2级)
博士毕业→国企及研究院(1-2级)
博士毕业→头部互联网(4级)
博士毕业→金融(2级)
博士毕业→普通选调生(1级)
博士毕业→央选及省组织部(3级)
博士毕业→一线中小学老师(2级)
博士毕业→博后→普通高校(3级)
博士毕业→博后→普通211(4级)
博士毕业→博后→普通985(5级)
博士毕业→博后→顶尖大学(100级)
博士层次已经超越我的认知(狗头),就不妄自推荐了。
以上所有仅是个人思考,主体写于2020年秋招季,不客观公正,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