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选择锅具的时候,不锈钢锅、不粘锅、铜锅、铸铁锅、搪瓷(珐琅)锅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1页

  

user avatar   wormhole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中这个问题没法一言蔽之,题主所说的不锈钢、铜、铸铁等等材质,确实有它们独有的特性,分别用在不同的炒锅、炖锅、煎锅上,用对了就是优点,用错了就是缺点。

所以下面还是系统一点地回答下答主的这个问题,聊聊不同的饮食习惯与烹饪方式,应该如何采买锅具,也来聊一聊动辄上千的品牌锅具,到底有没必要买。


一、 对材料的了解

在开始讲所有锅具之前,有必要先总体聊一聊答主问的这些材料的特性。

因为材料的性能非常重要,不同材料不同的热传导性与储热性,还有延展性,都是下面要讲的各种不同材料的锅具,之所以特别适用于某种烹饪方式的根本原因!

锅的用材有很多种,但是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是不一样的,储热性能(比热容)也不一样,查了一些相关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比热容,这里把这里可能涉及到的材料都梳理成表:


首先,纯金属导热系数而言,铜 > 铝 > 铁

而纯度对金属的导热性影响非常大,例如导热性良好的铜混合其他金属成了青铜后,导热系数直接降了一个数量级。

而铝合金在150-230之间,铸铁约40,而不锈钢为15。

其次,比热容方面,金属纯度对储热性能影响不大,金属方面铝 > 铁 > 铜。

那这些对锅会造成什么影响?

就拿铜来说,这几种金属之间,铜是导热最快的,导热性能极佳,所以铜锅可以做到“秒热”。并且由于储热性最低,所以基本上锅一离开火源,就不会因为锅体本身巨大的储热还在不断释放热量,导致锅内温度还在持续上升,所以使用铜锅在对食材温度的把控上会更加得心应手。

也正是因为如此,西式后厨一般都会备多把不同大小的铜锅。尤其是对于温度敏感的食材,例如法餐里面调制酱汁,或者融个巧克力什么的,用铜锅可以非常精准的把握火候,所以铜锅深受米其林厨师的热爱。

很多电影或电视剧里面也会看到,一些法国菜后厨也会看到用这种锅在熬酱汁,例如《燃情主厨》里面主角调料酱汁的锅,看成色就是一口铜锅。

还有《朱莉与朱莉娅》,满墙都是铜锅。

国内电视剧《好先生》,后厨顶上挂的也都是铜锅。

全新的铜锅非常漂亮,有兴趣的土豪可以买一把回家供着。


但另一方面!铜锅由于非常容易锈蚀,所以保养比其他锅难得多,例如它需要用专用的清洗剂:


而也正是因为铜锅容易锈蚀,所以一般表面都有镀锡或其他金属,这就决定了它不太能用于酸性物质的烹饪,也经不起敲打折腾,否则涂层破坏了很麻烦(毕竟铜属于重金属)。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般家庭比较少使用铜锅。

同理,其他金属的不同属性,也决定了他们在厨房里的不同归属,下面我们一一细讲。



二、 中式炒锅

中式炒锅,是中国日常家中必备的锅具。

作为最重要的厨具,炒锅品种繁复多样,单一材质的锅就分生铁锅(铸铁锅)、熟铁锅、不锈钢锅等等,如果考虑多层或涂层的锅,那就多到数不过来了。

而炒锅的价格也价格天差地别。

淘宝几十块一把随处可见,也有贫穷限制想象系列:380万一把的。据说往年双十一有优惠,优惠力度非常大,直减10万,只要370万就可以买到了!

这价格跟一套房子差不多了,看来这锅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如何在合适的价格内,选一把得心应手的炒锅?这应该是初入厨房的小白最关心的问题了。

选锅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炒这个烹饪方式。

中式爆炒烹饪方式,对火候把握及温度有非常高要求,要求锅具可以迅速传递热量,可以迅速达到高温状态,也需要对火力调节作用可以迅速传导到锅内,例如关火后锅内温度可以迅速停止加热,从而使司厨之人可以精准把控火候。

要达到这种效果,因此需要以下几个特点:

  • 轻薄
  • 导热性能好
  • 储热性低

这几点之间其实也会相互影响,例如越轻薄的锅,储热性越低(为什么?回去复看下“比热容”的单位)。

看过上面一节,你应该第一反应就是铜锅。

但前面也讲了,铜锅保养非常难,所以一般不推荐作为日常家庭的中式炒锅使用。而且再说了,即使确实有铜炒锅,但西式的炒跟中式的爆炒完全不是一码事,铜锅可是敲不得的,怎么敢拿来爆炒?

排除铜之后,我们下面就其他几种金属锅分别讲一讲。


1.铸铁炒锅。

由于铸铁延展性比较差,所以基本上铸铁锅都自带“厚重”光环。这就决定了它作为炒锅有很明显的不足:

第一点不足,导热慢。

铸铁导热性差,加上还厚重,一般这种锅,开火之后热锅的时间,都够你打一盘王者荣耀了。

当然,这对于熟手来说并不是难事,就是浪费时间一点而已。

但对于小白来说,用这种锅,判断初始锅温,就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就拿炒菜心来说,如果温度还不够就开始下锅炒,与其说炒熟的,不如说是煮熟的,出品一般都是软踏踏的,炒的菜始终炒不出菜馆那种外脆内软的感觉。

第二点不足,储热性太好。

由于锅厚,储热性能良好,铸铁锅转小火或关火之后,锅内温度还是在蹭蹭蹭地涨,所以对于小白把握火候来说,会更加困难。

优点呢?

优点也是有的,就是可以一锅多用。

一般铸铁炒锅是可以兼顾炖菜焖菜的,这也是为什么铸铁炒锅还是随处可见的原因,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备好几口锅的,所以对于不常做饭的,偶尔家里各种菜式小玩一把,可以考虑这类型的锅。

而在锅具的选择上,像不锈钢、铸铁、精铁这种比较标准材质的锅具,个人观点,不需要太考虑品牌因素,因为真正决定锅性能的,是材质(多层合金锅与不粘锅除外!)。

所以只要不是太杂的牌子都可以入手,太杂的牌子万一有重金属问题呢。

后面讲到的其他锅具选择上,也是这一观点。后面不再赘述。

这种材质的炒锅,300块钱就可以买到一个非常不错的铸铁锅了,颜值也很耐打,满满日式风格:

在不沾性能方面:铸铁锅相比其他钢材,质地并不坚硬,延展性一般,表面容易坑洼,即使一开始表面打磨光滑,敲敲打打一段时间,也会变得坑洼起来,所以会比较容易粘锅。当然,如果开锅养护得好,可以有一定的不沾效果。

在防锈蚀性能方面:铸铁锅也是非常容易生锈的,日常也需要养护,例如要烘干,要涂油。


2.熟铁锅

上面讲的铸铁锅,主要考虑是可以兼顾多种烹饪方式,但!如果你偏爱中式爆炒,或者你想迅速提高菜品质量,那么我建议你还是买一口专用的炒锅。

而熟铁,应该是最合适的材质了。

熟铁,又称精铁或纯铁,含碳量非常低。且由于延展性好,所以可以做得非常轻薄,储热性低,而且导热比不锈钢和铸铁更好,这些都是跟铸铁锅与不锈钢锅几乎相反的属性。

因此熟铁锅可以做到开火迅速升温,而且对火力的调节可以迅速传导到锅内,让你最大程度的准确把握火候

因此,熟铁锅一般都是饭店、大排档掌勺之人必备的锅。

路边大排档经常看到师傅颠勺爆炒甚至锅里都冒火了,出锅时还会「哗」一声自带锅气加持的,就是熟铁锅。

而且轻薄更容易颠勺,不然你颠个六七斤的铸铁锅试试?

那么怎么买呢?个人推荐(知乎也很多人推荐过),来自香港的神锅——陈枝记

陈枝记其实在香港的主业是卖刀的。

但在国内火起来居然是因为副业的熟铁锅。

我自己也买了一把,淘宝入手,用了几年了。不过链接已经失效了,很多人问推荐去哪买,我其实也不知道……评论有人说旗舰店也不一定是真的……所以我也真的不知道去哪买了。

这口锅有33cm口径,但是却只有两斤半的重量!

跟周围人推荐过好几次,第一反应就是:丑。

我个人其实并没有很深刻的感觉,相反,我倒是觉得这是一口非常实用的锅,没有胡里花俏的外表,甚至连个锅盖都没有,因为它的设计就没考虑过让你有用盖的时候。

而且无涂层,便宜又耐用,大铁勺随便敲随便刮,完全不担心,在以秒计时的爆炒过程中,这样一口锅才能让你放开手操作,才能保证最后出品的质量。换个金贵的不粘锅,可能拿个塑料铲我都不敢用力了。

但现在据说网上卖的陈枝记都是假的,去香港买回来也基本不可能,所以可以考虑一些国内产的替代品。

目前性价比比较高的是京造这一款,用的是日本进口铁,窒化铁(就是不会那么容易生锈)工艺,但只需要一百多块钱,要知道日本品牌差不多品质的基本是八九百的价格,而且造型也挺好看的。

熟铁锅一般底比较小,所以如果厨房不算太小的话,建议买32cm的:

不差钱的,也可以买老牌日本的品牌,比如珍珠生活,但性价比不如京造。

网上也有人说珍珠生活质量参差不齐,如果考虑此风险,可以考虑以下的锅。

日本还有另外一款,叫“极”的,也是风评也不错的锅,但是购入渠道没那么方便,可能需要日本转运过来:

那要不要买更好的熟铁炒锅呢?

如果性能一样,个人觉得必要性不大,这个价位的锅,已经够普通家庭用了。而如果像极铁那样带窒铁效果,就会比较好打理,不易生锈,那么多花点钱也是值得的。

对于欧美品牌出的中式炒锅我就不介绍了,貌似没见过熟铁材质的,而且我一直有个疑惑,老外们平时也会用中式炒锅?

总的来说,原则就是只要是熟铁材质其实都是ok的,但太便宜的可能会有重金属风险。

下面也简单说下熟铁锅的开锅与养护要点:


开锅:

开锅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决定了你的熟铁锅的很多性能,尤其是不沾性。由于我的是老锅,多年前的开锅过程没有保留图片,只能文字描述了。

第一步,准备一块猪油(不洗),同时将锅清洗干净。如果是陈枝记可能买回来一开始表面有防锈剂,要用洗洁精洗哦!不放心的多洗几遍。

第二步,将亮灰色的锅加热,大火烧到锅开始加深变色成蓝色。一般都是锅底开始变蓝,周围的话需要靠转动锅加热,才能烧得均匀。

第三步,烧到通体均匀成灰蓝色后关火,用筷子夹猪油,迅速擦拭表面涂上猪油。

第四步:清水洗净后重新烧热,再涂上猪油。此步骤重复2~3次。

最后:清水洗净,最后一次热锅,关火后用植物油擦拭即可。

开锅之后的样子:



开锅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锅表面可以形成一层油膜,这样就可以达到不沾的目的了。

演示下煎蛋,看看什么叫秒杀不粘锅:


再来颠个勺:


这里顺便说下,用熟铁锅炒菜颠勺真的不是耍帅!因为熟铁锅的热传递很快,基本集中在底部,因此炒的过程中如果要让食物受热均匀,就需要不停翻炒,而比翻炒效率更高的方式,就是颠勺了。所以真!的!不!是!耍!帅!

开锅很麻烦?印象中有些淘宝卖家是有开锅服务的,你也可以让他开好再给你寄过来,可以咨询下店家。


日常养护注意要点:

  • 少做勾芡类菜式,尤其开锅不久时。
  • 一锅一用,这就是一口只用来炒、炸、煎的锅。不建议长时间炖煮(爆炒后焖一下是可以的),尤其是炖煮酸性物质,例如番茄,醋溜之类的。
  • 日常清水清洗即可,不需要使用洗洁精。
  • 清洗之后务必上锅烘干再收起,否则极易生锈!
  • 长期不用,需要烘干后表面涂油保养。
  • 平时没事拿来炸炸东西有益无害。


例如,炸个榴莲酥...


另外,锅越用会越黑,但也会越来越好用,当然,前提就是开锅和养护要到位。(我的锅其实养护并不好,平时都不是我做菜,而家里请的阿姨完全没按我说的来养护。这也是我最近改用不粘锅的原因了)

总的来说,熟铁锅就是为炒而生,也可以偶尔兼顾油炸以及一些轻量级的煎的任务,例如煎个鱼头:

什么是重量级的煎?例如牛排,在煎锅那节细讲。

虽然熟铁锅的一锅一用造成了诸多限制,使得家里免不了还得备炖锅与煎锅,但从提升菜品质量的角度而言,熟铁炒锅还是非常值得拥有的,如果你想迅速提高炒菜水平,不妨一试

那熟铁炒锅有没有什么缺点?也是有的:

  • 比较耗油一些。毕竟它的不沾是靠油膜的,所以油的多寡会或多或少影响它的不沾性能,没办法做到像不粘锅一样,一点油都不下也不沾。
  • 油烟稍大。由于锅热的很快,锅的温度很高,火力集中,油容易挥发,所以油烟相对比不粘锅要大。请配个好一点的油烟机。
  • 需要磨合。刚才说了,熟铁锅能准确把握火候,但在此之前需要掌勺的人对锅的脾性有一定了解,否则用习惯了厚的锅,很容易上手这个锅的时候,火开太大烧锅或把菜炒焦炒过头了。不过问题不大,磨合一段时间就好了。


3.不粘炒锅

个人而言,其实是不太推荐用任何有表面涂层的不粘锅。

目前不粘锅主流分两类,一类是水性不沾氟碳材料,以PTFE(聚四氟乙烯)提供不沾性能,也就大名鼎鼎的铁氟龙,传说致癌,但目前也尚未有定论,所以国内很多低价不粘锅仍在使用。这种材质的不沾性极佳,但质地偏软,硬度不高,容易磨损。

另一类则是以陶瓷、陶晶为代表的不粘锅。得益于大家对特氟龙的顾忌,陶晶不粘锅应运而生,这种锅硬度比铁氟龙高,耐磨一些,但长效不沾性比较差,用几个月后就开始有点粘锅了。

而为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耐磨与长效不沾性,厂商在不粘锅上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如表面用钛金等材料来提供耐磨性。


而在解决长效不沾性上,有些厂商则通过增加锅表面细纹来减少食材与锅的接触面积,延长不沾性。


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不粘锅,仍然很难做到坚固耐用,而且再耐磨,也不可能像熟铁锅那样随便敲打。

也就是说,不粘锅,大多都是易耗品。

但不粘锅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很多烹饪小白来说,不粘锅确实是一把可以快速上手的锅,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兼顾多种烹饪方式的。最近我也随便买了一把,用它做了很多菜。

那么到底买还是不买?

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是基本不怎么做过菜,但又想尝试下做饭的,可以考虑下买一口300元左右的不粘锅,但也不要太便宜,万一含有毒物质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想买好一点的,则可以考虑Tefal,不粘锅的鼻祖级品牌,300+就能买个好一点的系列:

另外,买不粘锅就不要对锅的寿命抱太大期望,一般用个两三年差不多了,差不多就扔了不用太心疼。等你有一定厨龄了,想炒出一盘好菜,就是时候换一口熟铁炒锅试试了。

目前为了保护我的熟铁锅,我也买了一口不粘锅给保姆阿姨用。

日常如果我的炒锅已经刷好油收起来了,嫌麻烦时我也会用不粘锅,图个方便嘛,火候把握好,炒菜也不是太难,例如炒个芥蓝牛肉什么的,但出品和熟铁锅炒的相比,差距还是有的。


用来炸个鱿鱼:


或者煎个大虎虾:


恩,所以其实一锅多用,对于这种不粘锅还是可以的。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有一种叫“麦饭石”的炒锅,其实跟麦饭石一点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铁氟龙涂层做成麦饭石花纹而已,也属于不粘锅的范畴,而且含有铁氟龙材质,虽然致癌性尚无定论,但保险起见,不建议购买。


4.铝锅、不锈钢锅,到多层金属锅

一般铝制炒锅,都是铝合金的,纯铝的比较少。

铝有很好的金属特性,初中化学应该大家都学过,氧化铝形成的膜可以很好的保护铝锅,所以铝没有什么锈蚀问题。

而且上面的导热性系数也看到了,铝导热性能仅次于铜,而且还非常轻,所以也是做成锅具的理想材料。

但为什么铝制炒锅很少呢?

因为高温炒制过程中,铝锅是会有溶出物质的,而人体摄入过多的铝,是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损害的,你应该也听说过含铝的油条吃多了容易老年痴呆吧?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般铝锅,都是会做成有涂层的,就是为了防止过多的铝溶出。

当然,只要是涂层,就会有上面说的那个问题——涂层脱落。所以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而相反,不锈钢就完全不会有这个风险,耐腐蚀,溶出物质少,易打理又耐敲打,但致命的缺点是导热太慢。

那怎么办呢?我想你已经想到了,合体咯!


例如Allclad这个牌子,就是多层锅的代表。外面是不锈钢锅,内里是铝,两者优点相结合,既能做到导热快,表面又能防锈蚀易打理,还没有有害金属析出的风险。


然后还有五层的,铁包铝,铝包铜:


但这个锅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贵。


另外由于多层金属,所以要做到像熟铁锅一样的轻薄也不太可能,看了下参数,这锅也有接近7斤重,而陈枝记熟铁锅只有2斤半。

对于不差钱,又有品牌信仰的可以考虑下。

而我,一般都是看到价格就已经把页面默默关掉的那种...

那有没便宜的呢?

其实也有,现在的很多不锈钢锅其实也都是夹铝的三层锅,国内外品牌的都有,应该也算是走进百姓家的价位了,像双立人的中式不锈钢多层炒锅,也就500上下,国内锅具品牌炊大皇、爱仕达的多层不锈钢锅,可以做到200出头的价位。

如果你平时没什么颠锅的需求,只求平时易打理的,这锅可以考虑下,但由于多层里面夹层的厚薄与用料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所以各品牌的性能应该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需要结合评价考虑下。

另外,不锈钢表面是比较难以形成油膜的,所以在不沾这一项上没什么优势,之前去朋友家用过,确实粘的有点厉害。

那如果表面加不粘涂层呢?那就结合上一节不粘锅的优缺点再一起综合考虑下吧。


三、炖锅

讲完炒锅,我们来讲讲慢炖用锅。

炖锅其实也是比较常用的锅具,长时间的炖肉或煮汤都派得上用场。

炖锅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是热传递要慢,受热要均匀,否则跟熟铁一样,大火一加热底下就先焦了,但可能上面还是凉的,那就悲剧了。所以炖锅跟炒锅,需要的属性几乎是完全相反的。

那用什么材质?上文好好看的话,估计你已经猜到了,铸铁或不锈钢

这里再补充两个,耐热玻璃和陶瓷。

一开始的导热系数表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玻璃的导热系数为1,而陶瓷呢?小于1!

下面就分开讲讲。


1.铸铁炖锅 / 珐琅锅

铸铁炖锅听起来很陌生?没事,换个说法,珐琅锅,这个总听过吧?

没错,著名的 Le Creuset 及 STAUB 的珐琅锅,其实在珐琅涂层下就是铸铁,只不过表面多了一层珐琅涂层,所以不会像单纯的铸铁锅一样坑坑洼洼的,更易清洁打理了。

那为什么说珐琅锅炖菜好用呢?

在众多的金属材质中,铸铁的的导热系数是比较低的,所以它导热并不是特别快。但它储热性能较好,所以当铸铁锅的锅底具备一定厚度时,它的储热性、受热均匀性都可以做得非常好,可以提供可靠稳定的供热,适用于慢煮、炖、卤、煲、焗等烹饪料理。

而与锅底不同,珐琅锅锅壁会尽量做得薄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铸铁的导热性较慢,当铸铁锅壁比较薄时,会使得往锅盖的导热也变得比较缓慢,于是形成了一定的温差,这个温度差就使得整个锅体变成一个非常奇妙水汽回流设备。

如上图所示,由于底部的加热源持续加热,使得锅内的食材和汤水不断受热,水汽不断蒸发,一般锅身偏底部的热度还是比较高的,甚至可以达到200°C:

但因为锅壁较薄,加上有锅内的汤水帮助降温,所以锅底向锅盖的导热效率是比较低的。

而珐琅锅的锅盖,往往为拱顶且带有大量凝水凸点的设计,加上锅盖厚重,使得蒸汽不易外泄,遇上拱形的锅盖和凝水凸点,以及锅盖与锅内的温差,就容易形成水滴并重新凝滴落回到锅内。

效果就类似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珐琅锅在久炖烹饪过程里,水分尽量少流失,汤汁不容易被烧干的原因。

焗菜就更是如此了,因为焗这种做法本身汤汁要更浓稠,可挥发的水分更少,所以非常依赖锅的受热均匀以及水分的保持,否则底部容易糊,出品不佳甚至失败。

那既然主要是铸铁的作用,为什么还需加珐琅涂层呢?我们都知道,铸铁是一种非常容易生锈的材质,加上炖煮这种烹饪方式伴随着高湿度与高温,生锈问题会更明显,而有了坚实耐用的珐琅层,只要使用得当基本不会有生锈的问题

其次,铸铁锅若用于炖煮,长期与水分接触,锅的表面是不易形成油膜的,因此在不沾性能上会比较差,容易造成部分食材粘锅和变焦。而加了一层珐琅后,不沾性能将大大提高,食材与锅面可以适当脱离,变焦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可以这么说,珐琅涂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实用,其次才兼顾颜值。但话说回来,要做这样一个质量上乘的珐琅锅,工艺并不简单。

首先,前面讲到了铸铁锅的锅壁不宜过厚,一般质量较好的铸铁锅锅壁可以做到3.8mm以下,甚至可以做到3.5mm,而一些质量一般的铸铁锅,则厚度会达到4mm以上。

除此之外,为了能更好的覆盖上珐琅涂层,保证外层的珐琅光滑光洁,铸铁铸件需要均匀细腻,模具和生产流水线精度要高,否则铸铁锅的胚子就容易有气眼、沙眼以及不光滑的现象。

而如何才能把铸铁锅的锅壁做到轻薄,表面做得细腻光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铸件的两种不同工艺:翻砂铸件迪沙铸造生产线铸件

传统的铸件工艺,一般为翻砂铸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金属铸件工艺,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被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用粘土粘结砂作为铸件造型材料,用上下两个沙箱做出上下两个分型,合到一起后浇注铁水,完成铸件。因为上下沙箱合体时需要将上沙箱翻转与下沙箱合并,所以也被称为翻砂铸件,具体看个视频可能就更好理解:

因为是黏土做造型材料,所以精度可想而知,除了有铁水缓慢注入时带来的气眼问题,而且要做到表面细腻也基本不可能,锅壁轻薄也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种工艺则是迪沙铸造生产线铸件,指的是垂直分型无箱射压造型线,由丹麦Disa公司发明,因此也得名。

相比于传统的翻砂铸件,它的特点是不使用沙箱,而是使用模具件,通过流水线向其中自动射入高压、高速的铁水,这样空气更容易被挤出大大避免了气眼问题,加上模具件本身也是流水线生产的,精度要比手工做的沙箱更高,只需要最后人工进行少量的修正打磨,就可以得到质量稳定的铸件,尺寸更精准,表面更细腻,具体也可以看视频对比下:

如果拿两种工艺的珐琅锅对比下,你就会很容易发现,DISA生产线的锅壁是做得轻薄一些,且铸铁表面(锅沿未被珐琅覆盖的地方)要细腻许多,内外表面的珐琅涂层也更加平滑。

因为这种迪沙流水线铸件出品更加可靠,可以做出锅壁均匀,轻薄,表面细腻的铸铁锅,所以比较出名且昂贵的珐琅锅,基本都是使用DISA生产线来铸件,而且都会使用自己的品牌模具,在锅身就可以看到品牌的logo,而有些锅主打高性价比,通过代工厂商生产,则一般使用通用模具,锅身没有logo,或者logo打在锅盖的帽上。

当然,铸铁锅的胚子只是珐琅涂层的基础,珐琅的配色调色能力、层数以及釉面的质量,才是决定珐琅锅最后是否高颜值且经久耐用的真正因素。

珐琅其实就是搪瓷,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瓷器的生产原理是基本一样的,就是表面涂上釉料后进行高温烧结。

但珐琅锅要做到坚固耐用,就得在铸铁锅上先上数层底釉,再上面釉,这样烧出来的珐琅锅釉面才会更加结实,而且上釉使用的是喷涂工艺,这样上釉的颜色才会更加细腻均匀。

最后再考虑铸件的金属材质、釉料材质是否安全,调色是否高级,以及相关赠品啥的,就基本决定了一口锅的质量与价格了。

一款合格的珐琅锅,在我看来一定是质量第一,兼顾颜值,如果珐琅锅不能在烹饪上提供稳定可靠的出品,那么它作为摆件的意义,可能要大于一口锅。

前面讲到原理与选购标准,浓缩起来讲就是几点:

1.迪沙生产线铸件,锅底厚度适当,锅壁轻薄均匀,锅胚质感细腻

2.最好有自己模具(logo打在锅把或者锅盖上,而非锅盖帽甚至无logo)

3.多层珐琅涂层,喷涂工艺,珐琅细腻,调色出彩

4.材质安全

除了以上之外,黑珐琅跟白珐琅怎么选?

两者工艺不太一样,白珐琅不沾性要好一些,不需要怎么养护,黑珐琅需要养护之后才能有不沾性。但黑珐琅如果有刮痕,就不会很明显,如果不嫌弃养护麻烦,可以考虑黑珐琅。

所以,无珐琅、黑珐琅、白珐琅各有优缺点,看你怎么权衡了。

个人经验,养一口熟铁锅都累死了,还养一口炖锅?果断买了白珐琅的。

多年前,我还是个学生屌丝的时候,多么渴望拥有一口这样的锅,但随着国产的锅工艺逐渐提升,国内也有一些品牌的工艺可以媲美国外的品牌,比如北鼎的白珐琅锅,在做工工艺上基本达到了与 Le Creuset接近的水平,颜色也非常的漂亮,但价格基本只需要 Le Creuset的一半,对于想买白珐琅但又不想一下子掏出2000大洋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珐琅锅平时拿来做什么菜?

炖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的菜最合适。例如卤牛肉:


还有砂锅粥。对,不是砂锅也能做出砂锅粥,因为两种锅是有共同的特性的。


另外如果你烤箱足够大,铸铁锅可以进烤箱,可以使食物在烘烤环境下受热均匀,也就是类似焗的做法,例如这个就是用铸铁盘焗的排骨。

总体来说,铸铁炖锅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入手的一口锅,用途广泛,而且有些真心长得不错,在家摆摆也不错


2.不锈钢炖锅

不锈钢锅导热系数也是很小,比铸铁还小,所以跟铸铁锅一样,用于炖煮也是可以的,原理就不多说,这里直接讲产品。

WMF、双立人都有专门用户炖煮的不锈钢锅,像WMF的Function系列还专门设计了可以滤汤的出口及密封圈。

当然价格嘛……


当然,品牌锅也不都是这么吓人的价格,也有相对平价一些的,例如双立人的Truclad不锈钢锅,20cm大概300上下。

还有号称WMF制造商的严选系列,6.5L大小的深炖锅定价268元。

跟铸铁锅一样,除了设计与品牌溢价,材质方面不会差距太大,所以性能不会有价格的差距那么大,所以按你能承受的价格买就可以了。虽然严选的这款不锈钢炖锅我没买过,但我买过他们家的不锈钢小奶锅(也是号称WMF制造商),说实话还真的挺好用。我相信这款放大款的应该也不错,都是可以考虑的。


3.陶瓷炖锅

陶瓷是很神奇的材质,热传导性极差,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各种碗都是陶瓷的而不是金属的,不仅保温还可以避免被烫到。

那么同理,陶瓷也是炖锅的上好材质,例如各种电炖锅里面用的炖锅就是。

而直接明火的一般是陶锅或砂锅(其实也是陶的一种吧?),瓷制的锅如果直接明火,容易因为受热不均而开裂。

砂锅其实也有很多良好的特性,跟铸铁一样,储热大,导热慢,但陶或者砂锅虽然可以直接明火,但时间用久了也可能开裂,这个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砂锅造型各异,当然这也决定了它的用途,像上面链接这种的大砂锅,可以炖汤煮粥,例如很有名的潮汕砂锅粥。小砂锅可以炖肉,做各种煲以及煲仔饭等等。

我家大小不同的陶瓷锅和砂锅也好几个。这个是陶瓷的,主要用于电锅煮粥。

这个是稍大一点的陶锅。

另外,我还有个小砂锅。


平时没事拿来做个茄子煲或者鱼头煲,也是很棒的!


而且这种小砂锅煲很便宜,二三十块钱一个,不用怎么挑,看着顺眼买就是了,不喜欢换掉也不心疼。

4.耐热玻璃炖锅

这个性能跟上述砂锅类似,但耐热玻璃制作还是比砂锅要难的,加上劣质玻璃也可能有重金属风险,所以耐热玻璃锅,我觉得还是买品牌的好一些。

网红品牌应该就它了——康宁。

由于我家已经入手了铸铁炖锅,所以没有重复购买这个。这个对比其他锅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透过玻璃观察内部食物的情况,好奇宝宝可以考虑下。但注意,这个电磁炉是肯定用不了的。


四、煎锅

首先先明确一下,这里指的煎锅,主要是煎各种大块肉类的锅,例如牛排羊排等的煎锅。如果只是平时煎几个虾几条小鱼,那么用平底炒锅就可以胜任了,这里就不专门讨论。

一般煎牛排这样的肉排类食材,都需要有一个煎“壳”的过程——也就是肉排表面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形成一层焦香的脆壳。

这就需要肉可以瞬时达到高温,同时温度还不能迅速下降!

而由于肉排是有一定厚度的,如果你的锅非常薄,即使你把锅烧得非常烫再下锅,一块牛排铺上去,锅也瞬间凉了。

所以煎锅,都不会太薄,且要求储热性能良好。

《喜欢你》这部电影的开头,京城武就在那bibi说煎一块日本兵库县但马牛排,确实需要一块十公分的铁板....


那么在日常家庭灶台中,铸铁煎锅,几乎就是不二的选择了。

而同铸铁炖锅一样,这么好的生意,各大品牌自然不会放过,双立人的铸铁煎锅,日常价800-1000之间。

然而也还是同铸铁炖锅一样,个人认为没必要买这种价位的煎锅,有这个钱,买一块好牛排更值得。

那有什么物美价廉的煎锅品牌呢?个人首推洛极。

这个美国牌子价格非常亲民,常年亚马逊各种铸铁锅都在一两百左右,凑单免运费划算到哭。

而严选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生意,他们家也有类似的煎锅。(尺寸大一些)

我家有两把,一把是网易严选的平底锅,一把是洛极的条纹锅:


洛极的还有清晰的logo:



重量上也供大家参考,洛极是6.4斤,网易严选是8.3斤。


平底锅的适用面其实会更广泛些,平时没事烙个饼都可以用上,例如之前写过的蚝仔烙,就是用平底锅煎的。


而带条纹的煎锅则是专门为了煎牛排设计的,防止流出的汁液大量积在牛排下从而导致无法煎出焦香的口感,同时这样的设计还可以煎出漂(bi)亮(ge)的花纹。

不过其实只要温度够高,控制得好,平底锅也一样可以煎出焦脆的外壳,甚至焦的面积更大。那我为什么会买一口专门煎牛排的锅呢?因为实在太便宜了,跟人凑单后,不到100就到手了,何乐不为?


如果你只打算入一把而已,那么就平底的吧。

对于煎锅,如果家里不常自己煎牛排这类的,其实也可以用铸铁炖锅代替,当然可能操作起来就没那么方便。

例如像洛极家的这种铸铁锅:

但如果是上面炖锅里讲的那种带珐琅涂层的锅,就还是别这么干了,铸铁耐敲不代表珐琅瓷也耐敲,陶瓷高温是很容裂的。所以如果你想一个锅又能炖又能煎,就要考虑洛极这种非搪瓷的铸铁锅,而不是珐琅锅。

另外洛极家的铸铁锅,带手柄胶的会贵个几十块,买不买看你需要了。

对于这种没珐琅瓷的铸铁锅,刚买回来的锅记得也要进行开锅与日常养护,这样铸铁锅才能更持久好用。方法与前面讲的熟铁炒锅一致。

另外,有些小煎锅不带手把的,还可以兼顾烤盘功能,如果你有放烤箱的需求,那就需要量一下烤箱大小对比下煎锅大小了。

是否有其他材质的煎锅呢?

也有,像不锈钢或者铜煎锅什么的。但是个人觉得综合价格、性能等因素考虑,还是不如铸铁锅来得好,所以这里就不推了。

当然,你非要上mauviel的铜锅我也不拦着,但是厨房小白我还是建议可以把这钱花到更值得的地方。


五、煮锅/小奶锅/酱汁锅

最后一节,讲讲经常被忽略但用途极广的煮锅及小锅具系列。

小锅具其实也细分很多用途,例如奶锅,原意就是拿来热牛奶的。但同理你煮个汤,熬个糊什么的,都是可以的。而酱汁锅,顾名思义,是用来熬酱汁的。

区别在哪?

在于对温度的把控能力上。

奶锅类对温度的精准把控要求不高,而酱汁锅,则对温度的把控要求非常高,例如你融个巧克力,用奶锅你就知道什么叫悲剧了,这个后面我们会单说。

接下来我们两类锅分开讲。


1.煮锅、奶锅类:

对于奶锅类的效果,对温度的精准把控要求不高,所以一般都是厚底,热传导比较慢的锅,这样温度受热比较均匀,大部分都是不锈钢材质的。

多年前我买过网易严选的一口奶锅,当时买的还是带不锈钢盖子的,现在新款好像已经不是长这样了,带的是玻璃盖,不过个人觉得玻璃盖更实用。


岁月的痕迹:

一个16cm的小奶锅,居然也有2斤重,跟一口33cm的熟铁炒锅差不多了,可见底有多厚!

除了不锈钢锅之外,耐热玻璃也是可以作为小汤锅的。

而铸铁相对少,但也有,例如这套锅里面的小锅就是:

估计你也发现了,其实这就是个小型炖锅,基本材质都相通,但由于容量相对小,所以有很多灵活的用法。

例如自己煮个面,直接就煮完就可以拿来吃了,碗都不需要:

熬个榴莲馅:

熬个豆酱:

捣个叉烧馅:

煮个豆浆:

甚至炸个虾:


几乎小奶锅都可以胜任!所以说,奶锅还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小锅,常备一两只都可以,反正很小,不占地方,随时应急煮个东西拿起来就能用,是提供厨房出品效率的好东西。


2.酱汁锅与雪平锅

但前面说了,这个锅的设计,就没考虑过温度的控制的,例如你想在上面几款奶锅里面调个对温度极其敏感的巧克力甜酱,可能很容易就悲剧了。

反正我用网易严选的锅熬过N次焦糖,成功率低得可怕,要么就是离火时温度还太高结果焦糖糊了,然后第二次吸取教训又离火太早了结果糖色不对...

后来总结了下,量大的话会比较容易成功,因为热量被分摊到大量的糖里影响就被摊小了,但少量熬焦糖确实很容易悲剧。

那么什么锅能做到这一点呢?第一节好好看的话,你应该能想起来,没错,铜锅:

铜锅由于导热非常快,无热点,所以锅整体受热非常均匀,而且储热也不会太高,所以离火就停止加热,对温度把握能力很强。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像我这么爱做饭的人,其实熬高难度酱汁的需求也不强烈,所我并没买一口这样的铜锅。关键是铜锅还特么难保养,不能敲不能打,想想就累了。

那么如果你有强烈的需求要买一口调制酱汁的锅,又不想这么麻烦用铜锅怎么办?

可以考虑价格亲民的雪平锅:

雪平锅其实是一类锅的统称,雪指其锅身雪白的捶打纹路,平指其是平底锅的意思。

特点就是锅身非常轻薄,导热快。

而如果是铝制的,上面讲到了,铝的导热性能仅次于铜,所以是铜锅良好的替代品,而且非常轻便易保养。

如果你担心铝溶出问题,可以考虑买不锈钢制雪平锅,也非常轻便,16cm的锅不到1斤,只有网易严选不锈钢奶锅的一半。当然,不锈钢的导热性就没铝制的那么好了。

另外,雪平锅也不仅仅用于代替铜锅调制酱料,其实它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基本上刚才奶锅讲到的用途,雪平锅也都能胜任。

缺点有没有?也有,可能容易烧锅。

上面讲了,雪平锅很薄,所以放到火源上秒热,所以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把握炉温,很容易就烧锅了。这一点跟熟铁炒锅有点像,不过你慢慢熟悉一下就好了。


六、写在最后

以上不同材质,在锅具上的不同运用,相信只要你了解每种烹饪方式的特点,你总能找到满足这种烹饪方式要求的,同时性价又比较高的那种锅。

至于在选对材质的前提下,是否买一款更贵的锅,实际上对你出品的影响,真的不会有价格的差距那么大。

当然,买得起的话,自己又很喜欢,就不在乎了,自己喜欢就好,毕竟像mauviel这样漂亮的铜锅,我也想买一口回家把玩的。

另外,具体到大小、形状,其实每类锅也都还会有细微的差别,例如深炖锅和浅炖锅,这些再根据大家日常习惯选择就好了。


欢迎关注:识食务者


往期高赞回答:

30K赞以上:

20K赞以上:

10K赞以上:

5K赞以上:

3K赞以上:

1K赞以上:

其他往期长文硬核回答:


user avatar   mlleyy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微波炉的烧烤功能和烤箱有多大差别? 
  厨房有哪些合理又实用的布局? 
  如何简单烹制让人上瘾的啤酒鸡? 
  空气炸锅实用吗?值不值得入手?家中的利用率如何? 
  家里厨房必备电器都有哪些? 
  胸甲和铁锅相比有什么技术上的难点吗? 
  为什么要对食材进行焯水?有哪些小技巧? 
  平底锅的防弹效果究竟如何? 
  如果两个人一起做了一顿成功的美味大餐,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一段关系中做得很好呢? 
  有哪些一开始觉得鸡肋,其实很好用的厨房神器? 

前一个讨论
有什么好用的绘画app?
下一个讨论
泉州欣佳酒店突然倒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