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什么味,不如,尝一尝?
真人试吃的结果表明:50000年前古野牛的味道,可能就是现代牛肉的味道(美味!),而且稍带一些泥土味。
事情发生在1984年的一个晚上,几位幸运的客人聚集在古生物学家戴尔·格思里(Dale Guthrie)位于阿拉斯加的家中,享用一种百年不遇的美味炖肉:一种最近被发现的古代野牛颈肉,野牛被昵称为“蓝宝贝”(Blue Babe)。
“蓝宝贝”是5年前在阿拉斯加的冻土层被发现的。格思里——当时是一名大学教授兼研究员——决定立即挖出“蓝色宝贝”。但环境恶劣,而且冰层太厚难以挖掘,所以他尽可能地把肉割下来,重新冷冻。
很快,格思里和他的团队拥有了“蓝色宝贝”,并开始研究这种古老的动物。根据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法,它在大约36,000年前就死了。(尽管新的研究表明,蓝宝贝至少有5万岁,根据大学考古馆长乔希·鲁瑟(Josh Reuther)的说法) 。身体上的牙印和爪印表明野牛是被狮子的祖先——美洲豹杀死的。
蓝宝贝死后很快就冻僵了——可能是冬季死亡的结果。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蓝色宝贝”冻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它的肌肉组织还保留着一种类似于牛肉干的质地。即使在数千年之后,它的脂肪皮肤和骨髓仍然完好无损。所以为什么不试着吃一部分呢?
格思里决定在动物标本剥制师Eirik Granqvist完成《蓝色宝贝》的制作后举办特别晚宴,用蓝宝贝的颈部肉给大伙做一顿美味的炖牛肉。当它解冻时,散发出一种明显的牛肉香味,并不是令人不愉快的是,它还混合着淡淡的泥土的味道,还有一点蘑菇味。然后,他们在陈年肉中加入大量的大蒜和洋葱,以及胡萝卜和土豆。再加上葡萄酒,就成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格思里是一名猎人,他说他并没有因为野牛变老了数千年而退缩,也没有因为可能生病而退缩。“那将需要一种非常特殊的微生物(让我生病),”他说。“我一直吃冻肉,是我杀死的动物或我的邻居杀死的动物。在冰箱里放了三年之后,它们确实会变老。”
值得庆幸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活了下来,讲述了这个故事(北美阿拉斯加大学博物馆还展出了这头野牛的遗骸)。根据格思里的说法,蓝宝贝炖菜也不是难吃的。他说:“它尝起来有点像我所期待的味道,还有一点点泥土的味道。”
恐龙肉呢?
这个有点难了。毕竟我们原始人的老祖们出现的时候,恐龙 都早已经灭绝了。
但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止人的好奇心,鉴于现代鸟类和飞行恐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耶鲁大学的一联合研究团队,用基因技术对长有类似恐龙鼻子的鸡,进行了逆向工程研究。
作为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耶鲁大学的Bhart-Anjan Bhullar教授认为,无论如何,不同饮食和运动方式的多种恐龙可能有不同口味的肉。飞行恐龙的味道可能类似于鸵鸟,最原始的鸟类,或者可能像鹰一样的食肉动物。他推测,最原始的恐龙的味道更像短吻鳄。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
要想知道上古动物的味道,可以看鼻子:长着类似猪鼻子的,都是类猪肉味,长着类似牛鼻子的,都是类牛肉味(这么说来狮子、老虎,应该和牛肉的味道差不多(大雾~)长着鸡鼻孔的,都是类鸡肉味。鸡鸭的味再怎么不一样,跟牛肉比起来, 还是挺相近的(大雾~
参考: https:// onlinelibrary.wiley.com /doi/pdf/10.1111/evo.12684
上古动物可不止恐龙的,或许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尝到当年的味道。啥味道呢?也许……就是做只鸭的味道吧。
我们都知道鸟是由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那最早的那只可以称之为“鸟”的生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关于鸟的起源实在是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各种假说提出后经常被光速打脸,所以我们先不去深究这只最早的鸟出现的具体时间,只给它一个明确的下限——然而这也已经足够“上古”了。
譬如这只维加鸟,它的化石是在南极洲的维加岛被发现。2005年,当这一化石首次公开发表的时候,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的体型和解剖结构,非常接近于鸭子、大鹅这些雁形目的鸟类,或者干脆说,就是它们的近亲,可是它生活的时代,却是6600万至6800万年前,那是恐龙依旧存在的晚白垩纪。
所以说,真正鸟类出现的时间下限,是在6600万年前,这个算不算“上古”呢?而且从亲缘上说,它很像鸭。
接受了这个前提,我们来讨论一下维加鸟可能是什么味道的。生物的体态可以直接通过化石证据来推测,是古生物最容易还原的特质,而皮肤的形态就需要通过较为不常见的“印模化石”来推测了(就是粘土把表皮的图样拓印了下来)。至于它的味道如何,由于古生物不大容易把软组织保存下来(除了永久冻土里的猛犸,不过那个确实称不上“上古”),这个问题似乎无从下手。不过不要忘了,鸟类其实是个遗传多样性比较低的类群,我们可以在现代的鸟类中找到和它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由此来推测出维加鸟可能的味道。
在这里要先科普一个知识点,食物的风味主要是由其挥发性呈味物质决定的,这些风味物质来源于烹调过程中蛋白质、脂肪酸、核酸等的分解,其中脂肪酸分解的产物多为醛酮等羰基化合物,人们对这类化合物的感受下限很低,它本身的含量又比较高,所以决定食物风味最主要的成分是它的脂肪(一个侧面的印证就是假的羊肉、牛肉通常是用鸭肉、猪肉和羊、牛的脂肪做出来的)。关于这一点小伙伴们可以参考我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
如果觉得下面这一段不大好理解,可以跳过直接看结论哈。
==========机理讨论============
来看这样一个研究的结果:
解释一下这个表格里脂肪酸那一栏下面内容的含义,Cm:n代表了这个脂肪酸有m个碳原子,有n个双键。含有双键的脂肪酸就是不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脂肪酸就是饱和脂肪酸。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不同的鸡、鸭、鹅来说,它们脂肪酸的组成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饱和脂肪酸的两倍;
2)不饱和脂肪酸中,C18:2(亚油酸)的含量比较高;
3)饱和脂肪酸中C16:0(棕榈酸)远高于C18:0(硬脂酸)。
作为比较,我们来看一下羊肉的脂肪酸含量:
很显然,在羊肉中,
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少于饱和脂肪酸;
2)不饱和脂肪酸中,C18:2(亚油酸)的含量很低;
3)饱和脂肪酸中C16:0(棕榈酸)低于C18:0(硬脂酸)。
所以说,对于鸡鸭鹅来说,这三条共同的特征可以将它们和其他的肉类区分开来。
插播一条生物分类的科普,鸡在分类上属于鸡型目,鸭、鹅属于雁形目,它们同在一个鸡雁小纲的分类之下。也就是说,这种脂肪酸组成的特征,很可能是鸡雁小纲鸟类共有的——并非现代的鸭、鹅出现的特征,而是在鸡、雁分开演化之前就具有了。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维加鸟,在分类上处在雁形目的平行进化支上,和雁形目同属于齿雁类(Odontoanserae)。维加鸟与雁形目分开演化,甚至晚于鸡、雁分开演化,这样看来,维加鸟也很可能有这样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之前这里把维加鸟说成雁形目早期类型,抱歉确实是我糊涂了)
==========机理讨论结束==========
这样我们得到一个比较可能为真的结论:维加鸟的脂肪酸组成类似于鸭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棕榈酸含量高于硬脂酸,让维加鸟的油脂容易融化,沁入皮肉,同时亚油酸分解产生的二烯醛带来禽肉特有的酽香。
所以想象一下你在白垩纪的小溪边捉了只维加鸟,最好填肥了烤着吃,酥脆的表皮沁满了醇厚的油脂,蘸一点蜂蜜放进嘴里(虽然标准的吃法是蘸白糖,不过甘蔗在白垩纪是否存在还不知道,可是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亿年前的蜜蜂琥珀,蜂蜜和维加鸟同食,我看可行),不由得感叹,能够品尝的历史,6600万年啊……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生物:
因为其以形补形的功效,在西方一直都是名贵菜。
但是如果放在吃货的面前,可能各位虽然吃遍天下,但是面对这种异形就不敢下口了。
就是这家伙,长得特别恶心:
虽然中文名中含有鳗字,但这是是一种远比鳗鱼古老的物种,从严格的分类学角度看,它甚至不属于鱼类。
该生物出现于3.6亿年前,泥盆纪产物,比恐龙还早出现。
作为最原始的脊索动物门无颌总纲下的生物,存活至今的也只剩下盲鳗亚纲和七鳃鳗亚纲的一些物种。由于其生长发育阶段(幼体期、变态期、成体期)在数亿年间未曾改变,对生物学家们研究脊椎动物的演化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种古老的生物有着发达的眼睛,背上有一条长长的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头部上方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两侧各有七个鳃孔,并因此而得名。
作为无颌类生物,七鳃鳗是一种圆口纲的鱼类,没有颌,但是口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口呈漏斗状,内分布着一圈一圈的牙齿。舌也附有牙齿。身体没有鳞片,包着一层粘粘的液体。这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在漫长历史的岁月里,它一直是一种鳗鱼形寄生生物,把自己贴在其他鱼类身上来觅食。
七鳃鳗的头部前腹面有呈漏斗状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两侧有许多锋利的黄色角质齿。通过这种吸盘状口部,它们可以轻松吸附到鱼类及海洋哺乳动物体表。
一旦吸附到了受害者身上,七鳃鳗就会用它粗糙的舌头不断舔舐宿主,并用锋利的牙齿撕碎宿主的表皮。除此之外它的喉部腺体还可以分泌一种抗凝剂,使伤口保持开放,这样七鳃鳗就能持续以猎物的血液和组织为食。
这也是其被称为“史前僵尸鱼”的原因。
时至今日,七鳃鳗依旧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水域当中,他们以北冰洋为大本营,分布地域,横跨东北亚至北美西海岸,在西欧南欧沿海也广泛存在,不同种属的七鳃鳗在体型、性状、栖息地等方面差异较大,共同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七鳃鳗大家族。
当然是美味!
事实上,这种长相奇怪的鱼在古代就已经被美食家视为珍馐美馔。
你不敢下口,只能说是没口福,七鳃鳗虽然长相放纵,口感却很拔群。
这种生物全身只有软骨没有硬刺,还有个让人胃口大开的别称小脆骨,吃起来据说有一种吃鱿鱼的感觉。同时,由于七鳃鳗油脂含量很高,有种耐人寻味的海鱼风味,弹性十足又不乏细腻,简直就是无上美味。
但单凭这一点,想要令食用七鳃鳗的习惯蔚然成风近千年之久,恐怕还有点难以信服。除此之外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七鳃鳗本身所含营养物质异常丰富。
七鳃鳗肉中维生素A的含量较一般鱼类为高,每克约含99~980国际单位。在肝肾生殖腺及大肠中亦含有之,特别在睾丸与小肠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皮中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的含量也远较其他鱼类为高。这些微量元素对人类的眼部、骨骼、皮肤、头发、牙釉质、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许多方面大有裨益。
在药用领域,其价值甚至可治夜盲症和角膜干燥。
在中世纪时,当时的西欧只有贵族和王室成员才能享用七鳃鳗。
最早,欧洲最会做菜的法国人一直拿大西洋七鳃鳗当美味佳肴,并发明了两道名菜:
热汁新鲜七鳃鳗:这种做法是用铁叉撑住嘴部来给它放血,血要留着当成油脂用,然后用刀刮干净铁叉。把它像鳗鱼一样烘烤。研磨一些姜、桂皮、天堂椒、肉豆蔻等香料,取一点点烤面包浸在酒醋里,再加一点葡萄酒。
七鳃鳗冷盘:像上面那道菜一样放血,然后把血留在一边。把肉放进醋和一点水中煮,煮熟之后从火上拿开,放到一张桌布上。取一些烤面包浸泡在肉汁中后用奶酪布过滤,再和血一起煮,煮透之后放在木制容器里,继续搅拌它直到冷却。研磨一些姜、桂皮、肉豆蔻、天堂椒、长胡椒并浸泡进肉汁后倒到之前的容器里,再把鱼放进去。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面还描写过,奥托伊别墅晚宴上就曾出现过这道名菜,检查官维尔弗尔还赞叹不已。说明这七鳃鳗还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的到的。
后来英吉利海峡对岸的人学了过去。但是英国人的厨艺嘛,也是闻名遐迩的!
根据文献记载,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亨利一世酷爱七鳃鳗的美妙滋味。甚至于后来他在诺曼底因为食用了太多七鳃鳗后腹胀而死。
但是,就算国王因为吃七鳃鳗撑死了,英国皇室对于七鳃鳗热情丝毫不减。
据说,查理三世每年圣诞节,都会前往英格兰赛文河边的格洛斯特小住,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七鳃鳗派。
并且这种美食也变成了英国的一种传统,1953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仪式和前几年庆祝她成为在位时间最长君王的典礼上,小城格洛斯特都进献了同款的巨大的皇家七鳃鳗派。在美剧冰与火之歌里,导演就间接还原了英格兰王室喜食七鳃鳗的传统。
甚至于到后来,英国人为了享受这种美味,还发明了残暴的英伦古法七鳃鳗。这道菜相当奇葩,毫无悬念地入选了英国人伊恩·克罗夫顿的《史上奇怪饮食大观》。
时至今日,七鳃鳗依然是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昂贵珍馐。几年前,还有群爱好古代美食荷兰人还成立了一个组织,就叫做七鳃海鳗协会。
亚洲文化里有着以形补形的传统观念,因此在日韩等国都有食用七鳃鳗的习惯,日本人的常见的做法有蒲烧、白烧和七鳃鳗味增暖锅等等。而韩国人则是比较粗暴,甚至还有一道以形补形的著名药膳。
至于用来补什么?你猜猜看...
题主只需要去餐馆点一盘凉拌海蜇,就可以吃到寒武纪的肉味,比恐龙早多了。
你要说吃恐龙那我可就不困了(划掉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吃的史前动物
确实有一种长得像鸵鸟的,名叫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s)的恐龙应该是蛮好吃的,而且他还有一股独特的恐龙味儿。
蒙大拿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David Varricchio在PopSci向大家介绍了一种叫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s)的恐龙,这种恐龙类和鸵鸟很像,是一种兽脚类恐龙。
| 综述
Ornithomimosaurs大概率是温血动物,虽然他们像鸟类一样有着羽毛,但它们粗壮的后腿是为长跑而生的。他们的腿可能由慢肌[1]而不是快肌[2]驱动,这使得它们尝起来更像牛肉而不是鸡肉
通过对它们的骨组织的研究,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种鸟生相对来说生长的得还是较快的。这使得它会成为一种精瘦的、略带野性味道的红肉。”
[1] 慢肌又称红肌。特点是较纤幼,收缩慢,力量小,但耐劳,微血管多,运氧能力强,也能更有效运走废物。
[2] 快肌又称白肌。特点是较粗大,收缩快,力量大,但易累,带氧能力弱。
| 什么样的肉好吃
一块肉的味道主要来自它的脂肪组成,而脂肪的组成主要受动物的饮食影响。然而由于普通消费者对味道不是太敏感,所以我们更应该弄清楚我们不喜欢什么样的肉 。
以海洋动物为食的恐龙肯定不好吃,因为它们不光有有鱼的味道,鱼肉中还含有大量的油脂,这些油脂很容易被氧化,从而会产生一种腐臭的味道。
事实上,任何食肉的恐龙都不会很好吃,大多数人更喜欢像牛、鹿、野牛这样的食草动物的肉,因为食肉动物的饮食中的动物脂肪会使其增加大量的“野味”。而且你永远不会想知道有些恐龙吃了什么。
霸王龙应该是很不好吃的。它们下颌的异常表明了它们吃腐烂的肉,并且患有由猎物引起的疾病,应该身上会充满寄生虫。
| 恐龙什么味道
由于恐龙与鸟类联系紧密,因此很多人觉得恐龙会尝起来像鸡,但是对于许多陆生恐龙而言,它们可能尝起来会更像牛肉。
动物的活动类型决定了它的肉质。红肉由缓慢收缩的慢肌肉纤维组成,这些纤维是为持续的活动而建立的。因此,每天都长时间活动的动物将主要由红肉组成。那些伏击猎物或在短时间内快速移动的动物将主要由白肉组成,白肉由快速收缩的快肌肉组成。因此,长时间活动的恐龙的肌肉可能不像鸡(甚至是像豹子这样的快速反应的捕食者),而更像是一个稳健的牛。
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osaur)是一类长得像鸵鸟一样的恐龙。它们属于兽脚亚目的一部分,而现代鸟类就是从中进化而来的。
它们与鸟类足够接近,很可能带有羽毛并且是温血的。但是它们是非常活跃的动物,后腿较长,可以长时间跑步,因此不像现代鸟类那样,它们的肌肉可能主要是缓慢收缩。尽管大多数兽脚亚目动物都是食肉动物,但似鸟龙类动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没有牙齿,这使大多数人相信它们主要食用植物性物质。
大约80%的似鸟龙类动物是多用后肢的动物,它们的后肢非常适合跑步。通过研究他们的骨骼组织学,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我认为这将是一种精瘦的,略带野味的红肉。”
但这并不是说其他恐龙不好吃。迅猛龙(Velociraptors)作为一种伏击捕食者,可能有像鹰这样的肉食性鸟类一样的味道白肉。
装甲龙主要是用尾巴来防御,因此它身上可能有很多优质的白肉。鸭嘴龙(Hadrosaurs)是四足动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移动中,它们很大程度上有大块的红肉。
蜥脚类动物是陆地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也许味道也不错。它们的长脖子曾经用来获取很高的食物,可能会产生以一种独特的健壮的红肉,它们的脖子可能是美味佳肴。
根据热心美食家们的评论
鸵鸟也是红肉,应该味道与某些恐龙有相似之处。而恐龙肉则适合煎,切薄片涮锅,或者与洋葱土豆炖。
蚂蚁的视力很差,它们基本靠触角,也就是化学气味分子,来认识世界。
只要不是直接爬到人身上,蚂蚁对于人类是没有任何概念的。
绝大多数蚂蚁完全没接触过人类,也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人类这样一种和他们完全不同的,高度智慧的,社会化生物。
如果有一天蚂蚁发展出文明,它们优先发展的是和气味、化学物质、生物类相关的文明造物,比如种蘑菇的蚂蚁对孢子的利用。
蚂蚁想要发展出和光学有关的观测手段就要很久,更别说理解电磁波了。
然而,没有光学观测手段,即使人类近在眼前,蚂蚁也很可能视而不见。
在一个森林里几十年都见不到人的蚂蚁窝,如果不发展出电磁波观测技术并能解码人类的电磁波信号,除非它们运气好遇到游客,否则它们恐怕永远都不会意识到世界上有人类存在。
人类也是一样,我们优先发展的是光学,是电磁波相关的探测手段。
我们现在观测宇宙,最主要的观测手段依然是电磁波。
然而,电磁波在宇宙尺度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通信手段,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发条微信都要好几年才到。
任何一个具备星际航行能力的外星文明,必然有更好的通信手段。
更何况,我们为什么一定规定了,外星人要在电磁波探测下可见呢?
暗物质组成的外星人?
高维度外星人?
能量化外星人?
数据化外星人?
嫌弃我们的宇宙太荒芜,在别的宇宙发展,并把我们这里变成原生态保护区的外星人?
和1000年前相比,现在的人类用手机,玩电脑,天天在网上骂人,已经让古人看不懂了。
能领先我们不知道多少年的外星人,无法理解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