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距离1967年第一个冰冻人解冻期限已过去2年,科技复活无望,将来能实现冰冻复活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理论上来说,冰冻人复活是可能的。

但难度,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热衷于冰冻实验。

  • 但冰冻的最大问题,就是细胞内部,因水结冰而形成的冰晶对细胞的破坏。
  • 细胞脱水也会形成高盐环境,对细胞造成损伤。
  • 即便细胞内的液体排空,外部的冰晶也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应力损伤。

例如,红细胞被破坏后,解冻时就会发生溶血。

虽然早期的冰冻方法比较原始,但也得出了一些实验结果:

例如,冷冻的仓鼠大脑,在出现60%结晶的情况下,可以被唤醒,且不会对大脑产生多少不良影响。但这些仓鼠的身体器官,却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害,无法长期存活。

1955年的实验显示,老鼠复活的活跃时间是4~7天。

通过对其他自然冷冻动物进行研究,人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自然状态下,能冰冻复活的动物并不在少数。

  • 水熊虫在冻结的时候,可以通过体内的海藻糖防止体液结晶,避免了细胞膜的损伤。
  • 木蛙同样能通过体内的尿素和葡萄糖,避免冰冻时结晶的出现。

人们把可以避免结晶出现的溶质称为“冷冻保护剂”。

不过自然生物和人工冷冻不同的在于,自然生物,除了利用天然的“冷冻保护剂”之外,它们的身体还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

例如,木蛙可忍受的体内结晶可高达65%,甚至能忍受冬季的数次反复冻结。

当前能在自然冰冻中复活的脊椎动物,有5种青蛙,1种蝾螈,1种蛇,3种海龟、1种陆龟、1种壁虎。

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冷血动物。

虽然脊椎动物个体的冷冻复活实验,并不容易,但冷冻技术很快运用到了细胞层面。

人们发现,只要冷冻速度足够的慢(1°C/min),细胞内的液体便能足够的渗出,避免内部结晶出现。

这一时期,不仅仅出现了第一例人体冷冻实验,冷冻也开始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层面。

例如:冷冻卵母细胞、皮肤、血制品、胚胎、精子、干细胞等等。

当时的冷冻胚胎数高达300万,活产率约20%。临床证明,比起体外受精的新鲜胚胎,体外受精的冷冻胚胎可以降低死产和早产。至于具体原因,依旧尚在研究之中。

到了80年代,发展出了玻璃化技术——通过快速冷却,形成无结晶的无定形冰。

  • 冷却速度高达136K/毫秒,即每秒降低100多万K的温度,可自然形成无定形冰。
  • 虽然地球上的结晶冰是最常见的,但宇宙中无定形冰反而可能更常见。

当然,通过加入冷冻保护剂,能降低冰点,增加粘度,从而降低玻璃化的难度。实验表明,玻璃化冷冻比起慢速冷冻,保存效果更佳的“完美”。

2000左右,玻璃化正式用于卵母细胞的临床冷冻保存。不久后,一家医学公司,成功对兔子肾脏进行了玻璃化保存,并在复温后成功移植,功能无损。

迄今为止,人体移植器官的玻璃化保存,依旧还在积极探索中,不久的将来便可能实现。

虽然从细胞组织的层面上,冷冻技术已经大获成功。

但人体大脑和躯体的冷冻,依旧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虽然很多超低温技术支持者,认为大脑的玻璃化,能保证大脑不受损,留存大脑信息,足以在未来复苏意识。但也有人相信,人的思想意识是和大脑分开的,人死亡之后,意识会离开肉体。此时,再复活他们,要么成了空壳,要么成了另外一个人。

其实,从意识连续的角度来说,只要大脑保存得足够的完好,意识能够复苏当然是可能的。这本质上和睡了一觉,从植物人清醒,没有多少区别。

但重点是,大脑如何完好的保存?

当前所做的人体冷冻实验,都是在临床死亡之后。

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期。

临床死亡的人,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中枢神经功能已经不正常,但尚处在可逆的状态。

心跳停止3~4分钟,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5分钟之后,大脑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损伤,救活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后遗症。

也就是说,哪怕不冷冻。按照临床死亡标准,即便能救活,也会存在大脑后遗症。

但冷冻之时的玻璃化处理(有的甚至不是),时间实际长达数个小时。即便一开始就能及时替换保护液,把温度降到足够低,但从判定临床死亡,到降温时,也会超过大脑所能承受的损伤程度。

没有任何人能确定,这些临床死亡的人,在完成玻璃化冷冻时,大脑已经受到了多大的损伤。

而且即便能真的能完全无损保存,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1000年(各类辐射会破坏DNA,且只要不是达到绝对零度,细胞都会存在分子运动)。

所以,在玻璃化技术足够发达(当前还在细胞组织的水平)之后,哪怕能无损冰冻、解冻,也需要面临如何修复一颗损坏大脑的难题。

的确,未来足够发达的纳米技术,理论上能修复大脑。

但纳米技术修复后,必然挑战意识的连续性。

  • 当一颗大脑损伤10%之后,通过未来纳米技术修复,复活之后,保留90%的原来意识,我们尚还勉强能称之为原来的那个人。
  • 但如果损伤了90%,修复后只保留了10%,那个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吗?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想到办法解决:

那就是通过发达的量子计算机智能技术,完美的复刻一份大脑分子(或原子)信息。并在冷冻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让纳米机器人,按照生前大脑分子信息,修复自然坏损的大脑分子细节。

这样就可以永远保存了,而且这样也保证了意识的连续性。

然而达到这样的科技之后,依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悖论:

例如:

  • 我把原来大脑中的所有原子拿出来,重新组成一模一样的大脑,那么这个人清醒过来,还是原来那个人吗?
  • 又或者,用外界的原子,直接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大脑,他清新过来,又会是谁呢?

总之,按照当前的临床死亡冷冻事实,以及冷冻的技术天花板,过去的所有冷冻人,几乎都没有复活希望。成功解冻唤醒大脑细胞之后,所有神经细胞的存活率也会远远低于正常值,会很快再次死亡。

更何况,很多冷冻人死亡都是因为绝症,未来必须有解决相关绝症的技术才能复活。

  • 当然,相对于大脑纳米级的修复技术来说,这些其实反而不算什么了。能做到前者,就必然能做到后者。

不过,比我们更远的未来,复活比我们更近未来的保存足够完好的冷冻人,是可以实现的。

但即便有那样的技术,对人体大脑修复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挑战。

对于一个损伤90%的大脑皮层来说,即便只损伤10%,纳米机器人需要修复的纳米单位也高达 个。

利用未来的超级量子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一亿个纳米机器人,进行同时修复,每秒修复一个纳米级单位,也需要修复:

317097919年,也即,3亿年

当然,也可以建立大脑分子层面的空间函数,进行相似性的修复,这样修复速度就会快很多。

但这样修复之后,依旧会面临,复活的人是否还是曾经那个人的问题。

而且,在那样的社会,人们会更热衷于对自己(活着的人)的修修补补,而不是去冒着风险复活一个可能不再是曾经那个人的亲人。

  • 当然,总会有一定比率的人,会冒着风险去做。

当时的社会,必然也会存在相应的伦理规则、法律约束。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xx一个实习生下门店,把客人三克拉钻戒直接丢到超声波机里清洗,捞上来碎的就剩戒托了,公司赔100多w,实习生得到了血的教训…

———————————————————

解释下为什么会碎。

宝石虽然硬但是都很脆,直接受到超声波机的高频振动大概率都会碎,更何况大克拉钻石里都会有包裹体羽状纹什么的,不需要有很大裂纹就会碎掉。行内清洗镶嵌首饰都是用绳子吊着/架起来不接触超声波机壁,只用水的震荡来清洗。

至于那些宝石可以进超声波机,哪些不能进,可以参看:金银首饰,镶嵌和非镶嵌类的如何清洗?

@彭友城 这篇回答,讲的已经相当详尽。当然普通消费者的话,最好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清理。

———————————————————

统一回复下:

实习生已经经过上岗培训了,出问题还是因为学的不认真,顺手就丢进去是脑子里的弦没绷起来。

结果肯定是开除,自己赔了几万块钱,虽然实习但是也有合同,记录什么的,跑是跑不了的,而且这种情况在行内传开之后再找相关工作肯定会受影响了。

经验教训总需要积累,每个人也都值得二次机会。

评论区有拿钻石首饰直接扔进超声波机里的…这个吧,我只想说姑娘汉子们可长点心吧…一次两次不坏,只是因为没造成可见的损害,细微的裂痕什么的肯定有,指不定哪次就坏了。

再有,稍小一点的钻石,或者稍微轻一点的钻石首饰,受超声波集机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小一些,感觉起来好像是结实,其实不然,有可能受清洗液浮力阻力啊什么的综合影响,震动差一点,但是一直震下去该坏还是坏。

再再有,非专业的超声波机有的根本达不到超声波级别,像一些很便宜那种买东西送的小小的超声波清洗机,实际上只是震荡清洗机而已,伤害肯定不如超声波机,真正的超声波机噪音尖锐,而且开时间长了水都能热了…不过保险起见一般消费者,还是看见超声波两个字就直接躲得远远的最好。

当然要是妹子们想买新的没借口,常备一个超声波机也是不错的选择。

————————————————————

这个回答竟然又火了,谢谢大家。毕竟我也是自诩为有点东西的答主,还是希望多看看我的设计专栏,专业内容更多。

————————————Unstable Element————————————

欢迎关注YimingEM

一个特别设计的公众号




  

相关话题

  瑞典的群体免疫能实现吗? 
  2020 年共和国已痛失 26 位院士,你对哪位印象最为深刻?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哪些伟大的贡献? 
  我骑自行车时,边骑车边放屁,会不会起到加速作用? 
  「泛函」究竟是什么意思? 
  会不会存在一种外星生物,对于人眼是不可见的? 
  为什么钱学森之问到现在没有解决? 
  脾脏切除的人还会出现“脾虚”,“脾胃不和”引起的疾病吗? 
  如何评价 CCTV 10 的《走近科学》栏目? 
  网上这些中医黑都是什么水平? 
  为什么美国有众多社会、生物、考古方面的美女科学家,而中国很少? 

前一个讨论
可不可以用癌细胞制造人造肉(蛋白质)和生物材料?
下一个讨论
大概什么时候 Windows 笔记本 CPU 才能达到 M1 这个级别?





© 2025-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