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贞观永乐多有用兵,耗费钱粮很多,却还能形成盛世? 第1页

     

user avatar   yi-shen-zheng-qi-3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军事外交上, @永乐大帝明成祖已经回答得可以了,怎能让此人专美于前

因为永乐元年在内政总结统计方面的记载有点问题,故从二年开始,上数据。

永乐二年:

赋税粮三千一百八十七万四千三百七十石
茶百八十一万八千六百九十四斤
盐百三十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一引
屯田子粒千二百七十六万三百石有奇
马四万九千二百十三匹


永乐二十一年:

赋税粮三千二百三十七万三千七百四十石
茶一百万四千六百九十五斤
盐一百六万三千九百七十二引
屯田子粒五百一十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八石
马百五十八万五千三百二十二匹

经过一番对比,朱棣与他的臣僚在办了很多大事的同时(其他一些物资记载懒得贴了),把国家财政保持在洪武中后期治理社会的水平,是一个盛世该有的水准,打仗用军屯子粒更多,所以最后军屯子粒只剩五百多万石,有几年保持五千万明石(全国赋税粮+军屯子粒)的兴盛程度

天下本色税粮三千馀万石,丝钞等二千馀万。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另外引人侧目的地方在于马政,永乐初期因为激烈的靖难战争,全国仅有四万马匹,永乐十年三十万匹,十五年达到五十万匹,甚至在二十一年达到一百五十万匹,相当于唐太宗时期七十万匹的两倍(玻璃心勿扰,没有捧一踩一,仅仅陈述客观事实)

边疆开放马市以物易马,从百十匹到上万匹都有

在中亚、东亚、东南亚海域开展朝贡贸易,各国少则贡马数十,多则贡马数千,在实录可以看到大量上贡马匹的记载


永乐皇帝,可以说非常不符合古代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知乎上有朋友说建文帝削藩搞得众叛亲离?就离谱啊哥们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况且朱允炆也没有杀过一个亲叔叔,只有一位憨憨自焚,为什么梅驸马与谷王投降?因为回援江淮、应天周边的南军都被清场,想调甘肃、云南的军队明显来不及了,必输无疑

朱棣确实在入应天后大开杀戒,可归顺他的建文旧臣一个都没杀,割大宁给朵颜三卫?早有学者写文章批驳过了

最后,引用晁中辰的一句话:

以前,当人们谈到明代治理较好的时期时,常常提到上述“仁宣之治”。实际上,仁宗只在位10个月,即使他再英明,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国家治理成盛世。他除了一即位就下令停止“下西洋”以外,并没有什么重大举措为后人所知。但他为人宽厚,“深恶赃吏”,名声较好,故文人多愿为他说好话。宣宗只在位10年,基本上是个守成之君,其统治期间“蒸然有治平之象”,其实也是永乐年间鼎盛的余绪。

user avatar   lancelot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贞观不了解,说说永乐吧。永乐大工的财力来源主要就是靠下西洋。所以说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文官们是多么的不要逼脸。

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在大明的朝贡封贡贸易体系里,朝廷是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购外邦进贡的物品的,赏赐给外邦的物品也是有价格的。这个价格有多变态呢?比当今美帝做生意还要暴利。比如外邦进贡的象牙,暹罗的质量最好,不过500文一斤,其他小国的才几十文一斤。别管啥稀奇珍贵的玩意,基本就没有超过一贯一斤的。而大明赏赐的瓷器等等,动辄几千文一个,这些瓷器也就是普通官窑的量产器物。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满世界的倒腾货物贸易,定价嘛,可以参照明会典。这些拉回国的货物,除了自用的部分,都在市场上卖了。从国外几十文成本买的象牙,卖出去能挣多少钱,大家可以自己想象。当世第一做生意会赔本?你当大明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大清?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文官们死命反对下西洋的理由:加重百姓负担,耗费甚居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文官们反对的根本原因:下西洋的贸易利润直入皇家内帑,不进国库,官员们一个子的好处都捞不着。在宣宗不得已停了下西洋后,下西洋船队被江浙的大财阀全盘接手,挣的盆满钵满(文官们自然获得了好处)。后面的沿海倭寇之乱,很大一部分是大财阀的白手套。嘉靖朝名将朱纨是比戚继光还要早的在抗倭上有实质贡献的人,结果呢?动了财阀的利益,被言官们逼的自杀。

下西洋这么挣钱,是不是被皇家拿来挥霍享受了呢?也不是。这些钱绝大多数都被用在了大工和军事上,修北京城、修大运河、修永乐大典、修武当山、五征漠北赏赐的大头,都是从皇家内帑出的钱。只靠国库出钱,文武官员们可没那么高的干活积极性。

永乐大帝的文治武功,可不仅仅靠高超的驾驭技巧,雄厚财力支撑下的不吝赏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财力的来源,正是下西洋。


user avatar   ci-yua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字:快、抢。

快:

孙子兵法: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战争就要速战速决,时间久了,既伤士气又劳民伤财,以贞观出兵辽东为例,春季出兵,半年没打下来,秋季果断退兵。之后未再开展大规模的征讨。相反隋炀帝三征辽东,历时三年,耗资巨大,死伤惨重,劳民伤财。

抢: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一、贞观不是盛世,那叫贞观之治,大意天下初定,刚从大乱到大治,社会各方面处在恢复和制度建设重新构造阶段;

其二、“盛世”,是以统治者的功绩、“文治武功”为标准的,不是以老百姓的生活境遇为标准的。


永乐盛世,就是典型的重点看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不注重老百姓死活的“帝王盛世”,面子工程。

题主有这么一句话——

尤其是永乐,修书,迁都,修运河,征蒙古,伐安南,下西洋,只在二十二年内完成

不妨仔细看看,明成祖的这些功绩里面,有很多不是他开创的,只是他继承的;还有一些的实际效果是打折扣的

1、修运河。京杭大运河本身是元朝修建的(很多人把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三朝的京杭大运河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明成祖时代只是重新对运河进行修浚。

2、下西洋。明初海运是从洪武初年开始的,最初目的是向北方辽东战区输送粮食、棉布等军用物资。船队也是从刘家港启航。洪武年间的海军,为后来永乐郑和下西洋打了基础。

3、征安南。属于偶然事件,且不能维持。在洪武时期,安南和高丽—朝鲜等藩属国一样,都被朱元璋列为“不征之国”。明成祖征安南,诱因是建文到永乐初年,安南陈朝篡位者胡季犛,公然和明朝对抗,伏击护送明军,劫杀陈朝末代王孙陈天平,外交摩擦升级为军事冲突。明朝虽然暂时征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统治基础并不稳固,但各地起义不断,仅仅十几年,最后宣德时期,明军被当地起义军击败,明宣宗就选择放弃交趾了。

4、北伐蒙古。即不是明成祖开创的武功,而且明成祖也没有实现彻底击败对手的战略目标。尤其讽刺的是。朱棣死在第五次亲征,大军南返时,兀良哈三卫就在后面跟着,试图偷袭明军。

真正是朱棣开创的,只有迁都(包括修天寿山皇陵)、经营奴儿干都司、经营图们江(拉拢建州三卫女真)。

经营奴儿干都司、经营图们江这两个功绩,在朱棣死后几年,他孙子明宣宗就给废放弃了。

永乐十八年,山东就爆发唐赛儿起义。同年年底,北京皇宫基本完工,三大殿建成。然而仅仅相隔四个月,刚修成的背景皇宫三大殿,就被雷火霹中,焚荡废墟。

三大殿被天火焚毁后,朱棣“时三殿初成,帝方以定都诏天下,忽罹火灾,颇惧,下诏求直言。”

翰林侍讲邹缉拟了一道敢言的奏疏,劝谏朱棣:

陛下肇建北京,焦劳圣虑,几二十年。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冗官蚕食,耗费国储工作之夫,动以百万,终岁供役,不得躬亲田亩以事力作。犹且征求无艺,至伐桑枣以供薪,剥桑皮以为楮。加之官吏横征,日甚一日。如前岁买办颜料,本非土产,动科千百。民相率敛钞,购之他所。大青一斤,价至万六千贯。及进纳,又多留难,往复展转,当须二万贯钞,而不足供一柱之用。其后既遣官采之产所,而买办犹未止。盖缘工匠多派牟利,而不顾民艰至此。
  夫京师天下根本。人民安则京师安,京师安则国本固而天下安。自营建以来,工匠小人假托威势,驱迫移徙,号令方施,庐舍已坏。孤儿寡妇哭泣叫号,仓皇暴露,莫知所适。迁移甫定,又复驱令他徒,至有三四徙不得息者。及其既去,而所空之地,经月逾时,工犹未及。此陛下所不知,而人民疾怨者也。
贪官污吏,遍布内外,剥削及于骨髓。朝廷每遣一人,即是其人养活之计。虐取苛求,初无限量。有司承奉,惟恐不及。间有廉强自守、不事干媚者,辄肆谗毁,动得罪谴,无以自明。是以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货赂,剥下媚上,有同交易。夫小民所积几何,而内外上下诛求如此。
  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水旱相仍,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而京师聚集僧道万余人,日耗廪米百余石,此夺民食以养无用也。
  至报效军士,朝廷厚与粮赐。及使就役,乃骄傲横恣,闲游往来。此皆奸诡之人,惧还原伍,假此规避,非真有报效之心也。
朝廷岁令天下织锦、铸钱,遣内官买马外蕃,所出常数千万,而所取曾不能一二。马至虽多,类皆驽下。责民牧养,骚扰殊甚。及至死伤,辄令赔补。马户贫困,更鬻妻子。此尤害之大者。
  漠北降人,赐居室,盛供帐,意欲招其同类也。不知来者皆怀窥觇,非真远慕王化,甘去乡士。宜求来朝之后,遣归本国,不必留为后日子孙患。


看到了吗,在帝王的“盛世”辉煌之下,百姓过的猪狗不如~


朱棣死后,他儿子和孙子当皇帝,儿子明仁宗在位时间太短,略过不谈。孙子明宣宗主政期间,把北伐、交趾布政使、奴儿干都司、下西洋……他爷爷最牛的这几个“盛世功绩”,全都给废了。

如果迁都(重新迁回南京应天府)也能实现的话,那么京杭大运河也必将废弃。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这“盛世”,实在是折腾不起了。



user avatar   gai-cuo-ti-he-fan-tai-feng-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勘误!“贞观之治”不是“盛世”,而是“治世”。

“《贞观政要》中“频致丰稔”指的是贞观三、四年以后连续几年丰收然后才出现社会经济的根本好转,但是,其中的描述还是概括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的:“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无论是《贞观政要》还是《资治通鉴》,对贞观之治的描述都是着眼于政治风气和社会稳定状况的,而不是指经济和文化繁荣局面。”

贞观时期,政治清明,举个例子:

01.《唐太宗不肯吃特供蔬菜》.姚胜祥.


摘要:<正>贞观十九年(645年)的冬天,唐太宗东征胜利回师,途经易州,该州司马(唐代州郡佐官)向皇上呈献了一些新鲜蔬菜寒冬天气,尤其是在古代的北方,是很难吃到新鲜蔬菜的。在当时,还没有像今天拥有多种样式的暖棚,这位司马费尽心机,驱使农民在地下烧火增温种出蔬菜,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创新谁知,唐太宗不但不领情不嘉奖,反而免去了他的官职

庚辰,过易州境,司马陈元璹使民于地室蓄火种蔬而进之;上恶其谄,免元璹官。——《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02.咸阳县丞“刘仁轨”,级别正八品下,相当于副处级干部,县公安局局长。写信直言劝谏当朝皇帝·唐太宗,让他推迟狩猎时间半个多月,不要打扰农民农忙收割粮食,受到李世民表彰,再度提拔。

《旧唐书·卷八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少恭谨好学,遇隋末丧乱,不遑专习,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将上表论事,仁轨见其起草,因为改定数字。瑰甚异之,遂赤牒补息州参军。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社会动乱,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下文书补任他为息州参军。

稍除陈仓尉。部人有折冲都尉鲁宁者,恃其高班,豪纵无礼,历政莫能禁止。仁轨特加诫喻,期不可再犯,宁又暴横尤甚,竟杖杀之。

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

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

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辄杀吾折冲!"

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唐太宗李世民大怒:“一个县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正九品下,上中县尉从九品上,中下县尉从九品下)竟敢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

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

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

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升他任咸阳县丞。(京县丞从七品上,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正八品下上县丞从八品上,中县丞从八品下,中下县丞正九品上)。

贞观十四年,太宗将幸同州校猎,属收获未毕,仁轨上表谏曰:"臣闻屋漏在上,知之者在下;愚夫之计,择之者圣人。是以周王询于刍荛,殷后谋于板筑,故得享国弥久,传祚无疆,功宣清庙,庆流后叶。伏惟陛下天性仁爱,躬亲节俭,朝夕克念,百姓为心,一物失所,纳隍轸虑。臣伏闻大驾欲幸同州教习,臣伏知四时搜狩,前王恒典,事有沿革,未必因循。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直据寻常科唤,田家已有所妨。今既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臣愿陛下少留万乘之恩,垂听一介之言,退近旬日,收刈总了,则人尽暇豫,家得康宁。舆轮徐动,公私交泰。"

贞观十四年,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劝谏说:

今年雨水丰沛,各种庄稼都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妨害。还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

太宗特降玺书劳曰:"卿职任虽卑,竭诚奉国,所陈之事,朕甚嘉之。"寻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

太宗发下诏书对他的劝谏表示赞同采纳。

特地降下玺书劳说:"爱卿的职务,级别虽然低微,然而你却能竭诚奉国,所陈之事,朕甚嘉之。"

后来给他升官,不久任命他为新安县令(之前是县尉、县丞)。“寻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

03.《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

作者: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出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P64-69,共7页

关键词:帝道;王道;盛世;贞观之治。

摘要:中国传统史学和政治有着特殊的关联,对王朝更迭和治道兴衰的历史现象的探讨,构成了对治国理论进行探讨的核心内容."贞观之治"是唐代以后中国政治传统和历史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治世而非盛世.贞观君臣以尧舜之世、唐虞之道为自己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思想,并将抽象的帝道、王道落实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将自己时代定位为用唐虞之道开创的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世.传统史学也是将贞观之治作为一个治世来看待的.唐代以后,治国者往往不再把五帝三王视为楷模,而是把贞观之治视为典范.

在线阅读: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

文献正文节选:

到底有没有盛世? 治世和盛世有什么区别?古人对此没有进行严格的学理上的区分。现代历史学概念中,则往往以盛世、衰世和乱世三种形态来概括国家的治理局面。有的将治世包括在盛世之中,有的则以盛世为比治世更高的一个层次,有的则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治世和盛世的概念。一般所指的盛世,其标志性特征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吏治清明。但历史上的盛世大多维持时间不长,衰乱之局即接踵而至

无论如何,治世与盛世,和帝道王道一样,也是兼有政治观念和历史时代双重意义的概念。盛世在历史时代意义上的含义不是很清晰,如果严格按照以上五个标准来衡量,则中国历史上称得上盛世的时代,大抵只有称为“天汉雄风”的汉武帝时期,称为“盛唐气象”的唐玄宗时期,以及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有时人们还以汉唐盛世与康雍乾盛世并称。不过,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流民问题,使其比开元天宝盛世和康雍乾盛世要逊色一些。而治世的时代所指则是明确的,除了尧舜之时外,周之成康,汉之文景,唐之贞观,被公认是历史上典型的治世

治世:周之成康,汉之文景,唐之贞观

汉书·景帝纪》赞日:“周、秦之敝,网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吴兢在《贞观政要》中也发出了“此皆古昔未有也”的感慨。至于南朝刘宋时期一度出现的“元嘉之治”明朝的所谓“仁宣之治”,都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治世局面没有成为政治观念系统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概念

依托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概念体系,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对历史上的治世与盛世进行界定。所谓治世,指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形态,侧重于国家治理的水平,强调行帝道王道,主要特征是政治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对国家政权充满信心 tl,。所谓盛世,指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侧重于国家治理的成果,主要特征是在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达到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2 贞观之治的历史面貌

“贞观之治”是唐代以后中国政治传统和历史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先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一下贞观时期的国家治理究竟处于何种局面,回答为什么“贞观之治”是治世而非盛世的问题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始于制定有效的治国方针,并很快迎来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唐太宗即位之初,在关于治国方针的讨论中,存在着以魏征和封德彝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魏征来自社会下层参加过反隋起义,对农民的情况和全国的形势能够比较准确地加以把握,他分析当时百姓的动态是,大乱之后人心思定,建议太宗实行教化,采取轻徭薄赋、劝农务本的方针;而封德彝则站在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的山东士族的立场上,怀着对农民阶级的刻骨仇恨,主张人心难治应当实行高压政策。最后,太宗在事实面前完全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很快确定了实行教化的治国方针。而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唐太宗本人提出来的,他当时对于能否迅速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还缺乏信心,所以他主动同魏征商讨自古理政之得失,并且试探性地说道:“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治!” ¨

当时的唐太宗还不到30岁,正是年富力壮、思想上趋于成熟又不守旧的年龄。但是,由于他常年征战,而且法定没有皇位继承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去过多考虑治国理民之事。当经过几年的斗争,终于把皇位夺到手之后,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在思想上还是缺乏准备的。不过唐太宗毕竟是经历过隋末的动荡,而且在开国战争中积累了赫赫战功,加上惊心动魄的夺取皇位的斗争,把他锻炼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对于巩固皇位具有充分自信,有着虚怀若谷的政治家风度,十分注重对统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他坚持君主不能一人独断的为政作风强调发挥各级官僚机构的作用,充分运用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政治体制,以保证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政令的贯彻执行。所以,在贞观初年频繁的关于治道政术的讨论,唐太宗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许多时候都是唐太宗主动向侍臣询问、求谏

最早对贞观时期的治国状况进行总结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史臣吴兢,他在《贞观政要》中对贞观之治的局面有一段概述,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新皇帝得人心。

尽管唐太宗即位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是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灾荒的严重程度到了一匹绢才得一斗米,但是“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等到贞观三年(629年),年成稍有好转,流亡他乡的百姓都纷纷回到家乡,竞无一人逃散。老百姓没有把天灾人祸归怨于最高政权,他们替政府着想,替政府承担着灾害带来的后果根本原因是百姓对政府有信心,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而这种信任无疑来自唐太宗本人的人格魅力和贞观君臣共同努力营造的良好政治风气。用吴兢的话说,就是“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其次是政治清明,上下一体,同心同德。

尽管唐太宗的掌权来自一场政变但他并不计较个人恩怨对于当初的政敌,皆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唐太宗注意严明吏治,对于王公贵族和势要之家严加控制,对于贪赃枉法者,必置以重罚

再则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犯罪率低,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在接着几年丰收之后,更是呈现出太平景象,“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馈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尽管《资治通鉴》将这种局面的出现系在贞观四年(630年)有所不确,应该注意《贞观政要》中“频致丰稔”指的是贞观三、四年以后连续几年丰收然后才出现社会经济的根本好转,但是,其中的描述还是概括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的:“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无论是《贞观政要》还是《资治通鉴》,对贞观之治的描述都是着眼于政治风气和社会稳定状况的,而不是指经济和文化繁荣局面。贞观之治的现实背景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中窥见大概。

从社会经济上看,唐太宗即位之初,既有经济上的危机,同时又面临着突厥的威胁,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政局也不平稳。尽管后来通过和平的方式暂时解除了突厥的威胁,在对外关系中赢得了主动,但是,内地的形势却并不乐观。一方面,隋末动乱以来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尚未得到恢复,土地荒废、人口减少,全国呈现出一片经济凋敝的景象,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还很尖锐,不仅一些农民还在亡命山泽,继续进行反抗,一些地方势力引发局部动乱的危险也还存在。应该说,后来到贞观四年打突厥,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战争,唐朝的取胜,除了突厥自身因素,某种程度上应当归因于老百姓对新王朝的一种期望,一种信心,是老百姓的高昂斗志赢得了这场战争。与此同时,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贞观三、四年问局部地区的丰收,并没有完全扭转生产凋敝的局面,是经过“频致丰稔”,也就是连续多年的丰收之后,才出现了米价下跌、粮食充裕的大好形势。但是,经过大动荡大破坏之后,经济上需要有相当长一段时期才能恢复元气。贞观六年(632年)前后,社会经济形势有了重大好转,在当年令州县行乡饮酒礼的诏令中,便提到“比年丰稔,闾里无事”,是礼制的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乃有惰业之人,不顾家产,朋游无度,酣宴是耽” 7j( 。所以才要通过行乡饮酒礼,来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于是,出现了纷纷请封泰山的议论魏征针对太宗稍稍滋长的自满情绪,坚决反对封禅,比照隋朝全盛时期的情况,指出当时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自今伊洛洎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尤其是“自丧乱以来,近泰山州县凋残最甚”_7¨ _6j(嗍 ,经济形势的好转,是相对隋末以来的残破局面来说的,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多高

从政治风气和社会稳定状况看,老百姓的信心和斗志,来自贞观初年政治上的得民心。也就是说,实行教化、轻徭薄赋的政策,是天下大乱之后的正确选择。全国上下都有着为国家着想的积极意识:皇帝为民担忧,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各级官僚都致力于政权建设,灭私徇公,坚守直道老百姓也理解政府的难处,即使四处逃荒逐食,也安分守己,不把怨愤发泄到政府和皇帝的身上。尤其是君臣之问维持着一种同心协力、励精求治的良好关系。这一时期的政权结构中,有一个各取所长、各尽所能、团结合作的宰相班子,为推动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和维护这种良好的政治局面提供了保证。这样,即使经济上还有严重的困难,社会秩序也不会乱,只要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很快就能够恢复社会的安定

最高统治者的治国之道看,唐太宗在政治上有全局观念常常因为某一件具体事情,而想着把另外一类事情办好他心里装着老百姓,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在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能够严格约束各级官吏和王公贵族,严惩贪官污吏。他有着大政治家的风度,所谓“得帝王之体”,在夺取了政权之后,没有将原先反对自己的力量完全排斥,而是对他们大胆地加以重用,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正是由于唐太宗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的这些表现,才有可能出现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很快稳定,至少当时和后来的很多史臣都是这样认为的。此外,房玄龄、杜如晦等操劳国务,魏征、王硅等坚持进谏,并且能够站在对理论、历史和现实深刻认识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保证了贞观时期国家治理的高水平

贞观中期以后,尤其是在考虑安排皇位继承人的过程中,贞观政治局面有所转变。但是,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还一直成为贯穿贞观中后期的政治话题。尽管唐太宗晚年出现了复杂的权力斗争,但是,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关系和统治政策的调整下,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3 贞观君臣对历史传统的认识和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定位

贞观君臣在政治思想上的重要贡献,在于结合治国实际提出了“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等治国方略。到贞观六年,太宗在又一次与侍臣讨论历代兴衰存亡的问题时,引用《尚书》中“可爱非君,可畏非民”的典故,进一步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是一种具有真实感受的畏民心理,是贞观君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戒惕思想的根本前提魏征则搬出了“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语,而且,在后来的议论中反复引用,成为贞观君臣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以“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为核心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从总结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开始的。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正好说明了“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的道理。也就是说,老百姓生活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前提,是维持长治久安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为君之道”尽管中国古代不乏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家,但像唐太宗那样,从最高统治者的角度,将这个问题提到如此高度,并坚持贯彻到自己的施政实践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只有安定了百姓,才能安定天下,但是,如何真正做到不损百姓呢?这就是安人之道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贞观君臣得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即国家的征发必须以百姓的承受能力为限度,而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活条件,是这个限度的底线。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_5儿哪’从隋朝亡国的事实中吸取治国的教训,只是贞观君臣制定治国方略的前提之一。“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是在总结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历代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贞观君臣对于古代的历史传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总结,并进而明确了自己时代的历史定位。也就是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观念构成的关于治国传统的坐标上,确定了自己时代的位置。一方面是追迹尧舜,高悬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以期达到行帝道王道的境地另一方面是总结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克服各个时代出现的弊政,并上升为治国理论,争取达到历史上最好的统治局面

在治国目标和政治思想上,贞观君臣继承了西汉前期贾谊、董仲舒等人的思想,高悬着尧舜之道的治国目标。董仲舒的理论建设,是从界定《春秋》的性质和地位开始的,在他看来,《春秋》作为治国指导思想,核心的内容是“奉天而法古”,奉天是要在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世界之上确立天道,所谓“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所以“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8 因为后代治国都是不顺于天而任刑的,所以要从理论上奉天,就必须从实践中法古。所谓古,在董仲舒看来,主要是指上古尧舜之时,即使是夏商周三代,也还不足以成为最高目标,只有古代的尧舜,才是头号圣人。董仲舒之所以要把治国的目标定得那么玄远,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就是要强调教化的过程。太平之世,制礼作乐,是一种伟大的政治理想,永远为这个理想而奋斗,才能不断进步。在圣圣相传的史观系统中,贞观君臣同样选择了尧舜(即唐虞)之时为最高目标。贞观时期关于治国理想和治国方针的探讨,集中在尧舜之道,其目标是魏征在贞观十四年(640年)上疏中提出的“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 ’。唐太宗自己也曾表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m”。

唐太宗与侍臣讨论天子要怀有谦恭和畏惧之心,以“称天心及百姓意”,其历史依据是尧舜。他引用《尚书》里舜诫禹之语:“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引用《周易》“人道恶盈而好谦”的说法,说明天子必须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百姓。魏征进一步强调这是唐虞之道,日:“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

唐太宗在谈论灾异祥瑞问题时,主张百姓富足、天下太平是最大的祥瑞,其理论依据仍是尧舜,他说:“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 ⋯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若尧、舜在上,百姓敬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此是大祥瑞也’’ 啪~勰 。

魏征在贞观初年关于治国方针的讨论中,坚持实行教化的方针,一个重要的历史和理论依据,就是“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后来唐太宗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也着重强调了魏征在劝行帝道王道方面的贡献,他说:“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京力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征之力也’’ 。

在关于明君暗君的讨论中,魏征同样以尧舜为参照,而历史实际中的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等人,则成为背离尧舜之道的反面教材。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日:“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日:“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在关于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的讨论中,魏征的参照还是唐虞之世。他说皇帝任意威罚,是所以长奸。“此非唐、虞之心也,非禹、汤之事也”。接着引用《尚书》“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苟子“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和孔子“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等古训,说明“故唐、虞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提醒唐太宗“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I51(啪 所以王琏对当时人物的评价中,魏征的特点是“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I5』( 。综而言之,贞观君臣以尧舜之世、唐虞之道为自己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思想,并将抽象的帝道王道落实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将自己的时代定位为用唐虞之道开创的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世。 正如侍御史马周在上疏中所说:“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

4 小结: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治国传统中的历史地位

贞观君臣的政治理想,在很大程度实现了,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古代治国传统中一个可以效法的样板,成为唐虞之道以后一个新的典范。还在贞观中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贞观之初的政治局面具有落实帝道王道理想和开创治世局面的双重意义,上引马周的上疏中就提到,“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吴兢在唐中宗时写的《上(贞观政要)表》中,已经不再把五帝三王视为楷模,而是把贞观政化视为典范,其文日:“窃惟太宗文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n 0_ 。开元时期吴兢修订完成《贞观政要》,其序云:“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ll 0_ ∞ 唐代以后,历代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都以唐太宗为效法的榜样。对后世治国者来说,重现贞观之治,就如同贞观君臣追求尧舜之世的重现一样,成为崇高的理想。贞观君臣和他们开创的贞观之治,逐渐确立了在历史进程中的典范地位,总结贞观之治的《贞观政要》,也因此成为了历代帝王的教科书。

“贞观之治”是以其特有的内涵进入传统政治的概念体系,进而成为新的典范的。在贞观政治实践中,已经将古代治国理念具体落实为治国方针和施政措施,是历史上少有的对帝道王道的具体落实。对后人来说,贞观治国方略比帝道王道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借鉴意义。


user avatar   an-ge-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那些认为下西洋贸易赚钱的阴谋论文官集团ptsd患者,说起下西洋来动辄就是赚几千万两白银,或者永乐年间国内收入只占国家收入一小部分(按这个说法就是下西洋能赚上亿两白银),怕是觉得明代贸易已经有了当代的信用支付手段了吧?支付宝转账还是微信收付款啊?或者给大明一张工行支票或者美元现金?几千万上亿两白银知道有多沉吗?

16世纪中期美洲银矿和日本石见银山开采,白银产量激增后白银才通过航线传递成为主要支付手段,在此之前,下西洋沿岸地区从哪搜集来这么多白银的?如果是带货到国内,这么多进口商品极大规模流入,国内史料居然一个字也没留下?一个字都没留下,阴谋论文官集团ptsd患者又是从哪知道历史真相的?


原因很简单,永乐年间国家是真的有人有钱。

多有人有钱呢,别说贞观年间了,唐代开元盛世大家都知道吧,实际上开元天宝盛世的人口跟永乐年间相差无几,粮食收入只有永乐年间的大约四分之一。

天宝年间人口记载的史料比较少,仅以元年为例:

天宝年间的财政收入留下来的史料也比较少,只有通典卷六食货典赋税下有如下记载:

总结:天宝元年人口50975503口,粮食收入约2500万唐石。

永乐年间人口记载就很丰富了,明太宗实录每年都有:

永乐年间收入也很丰富,明太宗实录里也是基本每年都有:

另外永乐还有军屯子粒收入,以永乐元年为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六:

屯田子粒二千三百四十五万七百九十九石

总结:永乐年间评论人口53165705,粮食收入(以元年为例)共计5391万明石。

别急,明石可比唐石多多了。

唐明度量衡比例如下:

1明石=1.806唐石

所以,永乐元年粮食收入实际约为9738万唐石,约为天宝中的4倍,基本上吊打前代任何时期。

至于其他答主所说,主要收入来源于下西洋做生意,如果是真的,那意味着5391万明石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一小部分,全部收入简直不敢想象,明实录甚至都吓得不敢记录。(明实录都没记录,这些答主从哪看到的史料记载呢?我非常想知道。)

就这么多人口和粮食,永乐年间比如北伐,疏浚运河,修永乐大典等,在物质方面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方面在于,这么有钱这么有人,为啥永乐才干出这么点成绩才对。

而贞观年间为啥能干出这么多成绩,物质方面大概是因为唐廷比较爱打仗吧?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jing-zhong-zhi-j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知道网上的愤青们不一定都会参军,但是我知道网上的那些蛆虫一定不会参军,而且会用各种文章来给自己洗白。中国现在有200w现役加上后备役差不多一千万,这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是思想觉悟的,他们会为了祖国的一切包括那些咒骂他们的蛆虫而战。加上志愿兵,中国差不多会有一只1800w人左右的部队。如果你想参军就参军,不想参军就用自己的能力为大后方搞生产,总之不要当蛆虫就是了。如果是敌人已经开始入侵本土了,做好两个准备,要么牺牲一切,要么成为国家重建的力量。总之不要当叛徒。

——————————————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分割线———————

本回答不包括侵略战争,中国也永远不可能打侵略战争。

不想去没打仗人没人逼你去对不对,但是你不去还要在舆论上给你很高的评价,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人家题主只是想讨论普通人能在战争时做什么。而且要支持国家,安顿家人。绝大部分普通人移不了民,想安顿家人只能帮助国家不把战火烧到家人那里对不对?

至于我说的蛆虫,就是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帮助侵略者残害自己同胞的人。

不关评论,想骂我的就骂,多脏都可以,我不会举报的,全当做社会出气筒帮社会做贡献了。虽然我知道有人会说我词穷了,你说是就是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相关话题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哪个更强? 
  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母亲的兄弟(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得位最正?怎么样才能算是正统? 
  相同标准下,阎锡山的”倒戈“次数不亚于冯玉祥,性质更为恶劣,为何网上没人骂他? 
  为什么宦官专权的汉唐明,宦官势力覆灭后王朝不但没有中兴反而迅速灭亡了? 
  如果把唐昭宗刚即位时期的灵魂换成曹操,历史趋势会不同吗? 
  为什么把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作为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与如果历史是一只喵对比,哪套更适合家长历史盲学习,同时跟小孩一起看的呢? 
  如果戚继光在,明廷能打得过努尔哈赤吗? 
  春秋战国时期,哪些诸侯最强大? 

前一个讨论
袁崇焕是被冤枉的吗?为什么百姓会恨他?
下一个讨论
1 月 17 号央行 MLF 下调 10 个基点,在美联储转鹰的态势下降息,对经济及股市房市有何影响?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