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财新的文章,《武汉仍有少量新冠病人未入院 隔离点治疗能力不足需重视》,里面有这样三段:
他介绍,截至2月13日,他们回访了385位求助患者,除32人未接通外,目前的情况是:安置住院的患者158人,占比41.04%;已入住方舱医院的27人,占比7.01%;集中隔离的65人,占比16.88%;在家隔离的80人,占比20.78%;此外还有等待入院3人,门诊留观2人,以及,死亡18人。
根据该志愿团队的回访统计,在家隔离的80位患者中,其中74人的病情分别是:病情严重的患者21人,占比28.38%;情况尚可的患者40人,占比54.05%;自愈或明显好转13人,占比17.57%。
财新记者进一步核实后获悉,截至2月15日12时,21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大部分已经被收治入院。
从这些微观调查看,武汉患病人口无法收治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比较大的缓解,在家隔离的病人数量已经大幅度降低。微博上的肺炎患者求助中无法收支的情况也有所好转,现在求助的人大多数是患有其他疾病(比如需要化疗、透析)却不能去医院的。
从宏观数据上看,武汉2月10日的病例数量为18454例,2月16日为41152例,上升123%。如果画出和之前答案一样的散点图,那么武汉到红线的距离接近了许多,目前已经在95%置信区间内了。虽然一天一万例的时间比我预期得要晚一些,直到2月13日才来,但收治和隔离的提升其实是要早于这个日期。结合我们过去的经验,我认为武汉疫情的第一个拐点已经过去了,新增确诊回继续降低,未来重新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之前我在预测病例增长时,有一个指标一直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1,使用某几个漏诊比较低的发达城市作为「标杆」,画出「标杆」的拟合线。
2,然后将所有城市投影到拟合线上,计算每一个城市当时的「实际感染数」。
3,用「实际感染数」减去实际确诊,这个差额,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后15天的新增确诊量。
上图选择了几个1月31日时确诊数达到50名以上的重点城市,横坐标是根据「应有感染数-实际确诊数」算出的缺口,纵坐标是1月31日到2月15日的确诊增量。两者高度相关。
这个相关性其实很容易理解——确诊低于应有数字,并不是因为防控做得好,而是没有找到所有感染者。而感染者或早或晚都会冒出来,而且会由于未被收治,这些之前被漏掉的确诊会带来新的感染。
这个过程会带来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各地的确诊数量不断地向回归线靠近。
为什么说他反直觉呢?想象两个地区,输入了一样多的病例,第一个地区严防死守,第二个地区防控没有那么严格,那么我们应该看到第一个地区输入病例二次传染的人数较少,而第二个地区二次传染的人数较多。这样时间越久,输入病例与累计确诊数的相关性就越低。
但事实恰好相反,输入病例和累计确诊的相关性正随着时间不断提高——1月31日不到0.8,2月10日0.86,现在已经高达0.90了。而且由于漏诊会带来更多传染,这个「确诊人数回归」的过程会存在一些超调,导致两者的对数回归系数略微大于1。
如果将累计确诊数写成下式: 那么随着大家都向红线靠拢,这个 会逐渐趋向于一个相同的数值。
其实挺让人沮丧的,因为从各地看防控措施明明还是有不小的差异——有的封了小区,有的没封小区;有的关闭所有商场,有的商场照常营业;有的每户两天甚至三天才能有一个人下楼买菜,有的地区没有限制——但这个差异却没有在「人均传染数」里体现出来,决定最终确诊的,只剩下当初输入了多少病例。
但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理解。我计算了一下深圳公布的病例个案数字,那些没有湖北接触史,在深圳市内被传染的确诊者一共有101人,有其中90人是相关确诊病例的亲属。在人们已经进行了户外防护的前提下,家庭集聚性传染,是新冠传染的绝对主力。现有的户外防控手段再提升,对制止家庭内部传染起不到作用。
从2月1日到2月15日的数据看,武汉也一样存在这个确诊数回归并且超调的现象。如果这个规律没有改变,那么我们用2月16日的武汉缺口(实际感染-当前确诊)预测到3月2日(2月只有29天),大概可以算出在3月2日时,武汉会有67000名累计确诊病例,大约从今天开始每天增加1700例。
非常巧的是,今天武汉的新增确诊就只有1690例了,那么随着2-3周前确诊的病例在未来一星期内开始逐渐治愈,出院人数会逐渐突破2000人每天,这意味着武汉疫情会在未来一星期内进入第二个拐点,即出院人数高于新增确诊,当前在院人数下降。
在院人数减少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他会放宽医疗资源限制,进一步降低潜在感染人数的院外传染,使整个情况进一步好转。
按照这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疫情结束的路线——3月后,全国各地的疫情接近平息,湖北则会再用一个月逐渐将新增确诊降低至0。4月中下旬,最后一例病人出院,此时疫情也就基本结束了。
但这里的结束,指的是国内,而国外——日本,新加坡,印度,还有不知算哪个国家的钻石公主……不确定性还非常高。我二月初的时候和别人聊天时画了这张图,祈祷他不要最终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