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公知”这个概念被污名化,倒不如说是中国基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知”。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人对一个领域的知识了解越多、在一个行业内的从业经验越多,他对于这个行业内的事件就越有发言权。在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知识分子”所具备的“公共意识”并不能脱离自己本专业太远,否则他对于公共事件发表的观点,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从业者深刻。
中国过去的主流“公知”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并不是将自己定位为某个领域内公民利益的代言人,而是试图将自己打造为政客式的意见领袖。换言之,他们所要的并不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深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引导舆论、裹挟民意方面,甚至不惜为此编造一些事实。所谓的日本马桶水、中日夏令营、德国油纸包、美国大停电……早就已经是经典的梗了。
对于这些“公知”,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我曾以为他们无所不知,直到他们说道你熟悉的领域。
从历史的大视角上看,这些老一代公知翻车,也跟过去十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增长和自媒体的普及有关。在20年前,各个媒体基本上都是这些“公知”的俱乐部,他们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公众。与此同时,当时国内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只有今天的几分之一,留学生人数更是不到十分之一。大量的人既缺乏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出国,“公知”们自然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稀释了这些精英们的话语权,大学生和留学生的快速增长,也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到专业知识和国外的实际情况。公知们那套老旧的思维方式,自然也就不管用了。
与旧时代公知们一同老去的,还有大洋彼岸的帝国。从根本上说,旧时代的公知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没有能脱离冷战思维,在他们眼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远胜过国家利益,同时大多数人也坚信政治体制的变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放在冷战时期,这种思维方式还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冷战体系解体后,这种思维已经完全过时,而美国恰恰是被冷战思维拖累的代表。如今美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样也作用到了公知身上,他们也同样面临着焦虑。
随着旧一代公知的老去,真正意义上的“公知”正在成长。与旧公知不同的是,新的公知们往往就是就自己的专业谈专业领域,不管对也好、错也好,总之是可以以专业知识进行探讨的。典型的比如复旦大学的沈逸老师,无论是公开演讲、视频节目还是微博,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国际政治、网络空间治理这些自己的专业领域展开的。你可以不同意沈逸老师的观点,但你可以以对应的知识框架去跟他进行讨论。这是过去的公知们难以实现的。
总之,“公知”要想不被污名化,核心就是一点——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你可以在你的专业领域内为公众进行利益代言,并借此获得相应的影响力,但不要超脱这个领域之外去干事。就像我的某个大学老师,研究女性主义几十年,现在是全国人大代表,每年都要拿出时间去各地走访调研,听取女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过去十几年,国内有不少针对女性的新政策,就与我这位老师的调研有关。这种“公知”,我觉得越多越好。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就拿最近两奶与乳协全网发黑稿针对王小七事件,那篇没有一点真实性的黑稿,只要经过大范围高频率传播,一样能在互联网上唬住很多“吃瓜群众”,让他们成功相信王小七身上肯定有“黑料”。
成功的转移话题变成了王小七是不是“别有用心”的人
污名化“公知”的原因很多,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局党。
他们的口头禅之一是“为国外递刀子”,他们的常见想法有:
“就算你说的对,你也不可以说,因为要顾大局。”
“在大是大非面前,小是小非不重要。”
“这是为大局的一点点牺牲。”
“这是舆论战。”
“民意可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家丑不可外扬。”
……
……
不知是什么原因, 让这些人产生了“自己是大局操盘者”的错觉。是张唯为吗?
请问这些人,你们可以在身边的、学校的、街道的公共决策上施加一点点影响力吗?
连小局的改变都做不到,扯什么大局?
要我说,普通人就需要专注自己的小局, 做出点可见的改变,这才能帮到大局。
如果你自己都不照顾你的小局,谁还会照顾你?海量专们只会考虑要不要建化粪池的大局,不会考虑你的小局。
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公共知识分子就不应该存在,知识分子就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公共?跟谁公共?公共点啥?
你都公共知识分子了,是不是还可以共享知识分子?还可以多人知识分子?
写了上千字,结果又让修改,哎。
初看公知的文章感觉震惊,各种内幕,各种阴谋论,看来看去无非就是在暗示你一点,西方太好了,什么都比我们强,我们生活在一个落后,腐败,痛苦的国家。就像我们小时候,大到上学考试,小到吃饭睡觉,永远都不如邻居家的孩子。
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是有的,但是正在缩小,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但是公知不敢承认,不敢相信,网络的普及也让他们开始发现,原来当骗子的难度升级了。
在国内,“公知”这个概念实际上就等于孔乙己。颇有那么一些人在学术上做不出名堂,于是假装“教化大众”,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媒体上大放厥词,你要说他们不学无术吧,他们确实能讲点群众听着新鲜的东西,要说他们是大师学者,业内又不认,恰似用手指沾着酒教小伙计写“回”字的孔乙己。
然而问题在于,小伙计被工作绑定了逃不开孔乙己的喋喋不休,公知的话惹人嫌了可是会被抛弃的。于是,在初期的混乱之后,孔乙己们逐渐将话题从某个字的写法,转移到了能让小伙计们心驰神往或者是心惊胆战的新鲜事上去。对于国内公知来说,最便利的诱惑性话题就是夸外国,最直接的恐吓就是前途焦虑。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被称为“公知”的群体,也就是新时代的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人,不约而同的夸外国生活,因为小伙计被绑定在酒馆里没空看看外头,他说什么你都没法反驳。
孔乙己玩的就是这么简单的花招,讲你不知道的事,调动你的兴趣,让他自己获得满足感。
如果只是需要信心的话,知乎搜搜宁南山、李建秋、常凯申、马前卒、袁岚峰、冷哲、龙牙(一时半会儿想不起太多人的名字,以后慢慢补充吧)这些人的回答
或者看看金灿荣、温铁军、陈平(谢谢评论区提醒)等教授的视频
然后分别回去问问你老爸和你爷爷年轻的时候最担心什么、最希望什么
这几年央视拍的纪录片还行,带中国字眼的、带大国字头的都可以看看
当然不要盲目乐观,顺便看看社会上的黑点和喷点,特别是每隔五年这样往回看,看看后来都是怎么慢慢消失的
最后的最后,不用到2050,2030你就会有很清晰的结论了
还有谢谢关注和点赞的各位
为什么爱中国啊?
可能是我看到荷兰发布的旅游公告中国全是安全的绿色?
可能是我去做汉语教师时对中国历史侃侃而谈。而台下的学生一片赞叹之声?
可能是我在台湾学习的时候听到教授对大陆学生学习态度和尊师重道由衷的夸赞?
可能是我父亲作为工程兵,为国家挖山洞,守大山,辛苦多年落下一身病,身边兄弟牺牲了十几个。却依旧义无反顾要送我去军校?
可能是我爷爷在朝鲜战场被美国轰炸机炸到全营只剩他和通讯员,他却依旧抱起机枪冲上大桥只为完成团长留下的“掩护大部队撤退,直到最后一个人”的命令?
我为什么爱中国?
因为它给我安全和荣耀。
我为什么爱中国?
因为这是一个传统家庭的坚守。
我继承不了当军人的传统,我也希望可以在汉语教师的路上尽力维护中国的形象。
因为我忘不了我导师和我说的一句话:在国外,你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们可以不爱国,但是请你不要阻止我爱我的祖国。
你有选择的权力,我有坚守的梦想。
不为别的,就为我爷爷牺牲的几百位战友和我父亲牺牲的十几位兄弟。
也要坚守。
因为英雄不能白白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