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英国首相鲍里斯新冠肺炎病情恶化,转入 ICU 进行治疗? 第3页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名人给全世界直播病情发展,最好的抗疫教材。

对那些打心底寄希望,把病毒留在普通人、底层人身上的欧美高层,是个巨大触动。病毒姥爷说干谁就干谁,如果你不好好防护,不早期重视。

对全世界普通人,那些到现在还不知道戴口罩的人,是个更大的警醒。一个国家顶级医疗保护的人,都能搞进ICU,至少自我隔离和口罩先带带好。

要说鲍里斯同志过去一个月的操作,真是用实际行动给全世界人民不停排除错误答案。

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给咱直播病情发展。

有功。

不过还是祝他能康复,也能够给关注的世界人民一个盼头,不造成恐慌。

咱们经历过疫情最严重的时期,ICU进去,恢复工作状态就不知道多久了。

英国政坛,这下的变化可就说不准了。


(改编一下《是的,首相》,原话请看英文。


user avatar   wang-hao-5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立刻移交权力,安心养病。

严重呼吸困难情况下的“清醒”,是不足以有效决策的。

从我的主场经验看,一般来说,当考虑是否需要上呼吸机的时候,就是应该上的时候,不能犹豫,不建议拖延。

早插管,早上有创呼吸机,这是武汉奋战得出的唯一出路。


user avatar   li-wen-fe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武汉一线icu支援,深知进入icu的严重性。我说三点。

1.进入重症医学科,意味着真的很严重,说不定鲍里斯出不来了,这不是乌鸦嘴,而是这个病一旦发展为危重症,那是死亡率相当高的。现在只能期待他是重症,而不是危重症。

2.如果病情严重,必须尽早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缓解缺氧,而不是等待。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血的教训。拖着拖着,人就没了。

3.此时必须启动应急预案了,包括权利交接转移。鲍里斯目前不是首相,而是一个病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天知道下一刻他会不会心跳骤停。


不好意思,再补充一点。

这个消息一出,就看英国政府社会能不能稳住了,毕竟元帅倒下了,三军军心能不能稳住?会不会加剧社会动荡?会不会有人趁机发动政变?太复杂了!不去想,只想着,鲍里斯能不能熬过来。

祝福他!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国际惯例:给予约翰逊及其家人致以慰问,祝愿约翰逊能早日康复。

福特,生产呼吸机,快!!!!!!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提供了综合性的治疗来帮助英国首相约翰逊,他和美国副总统彭斯可能将会进行定期的新冠病毒测试。

此前,美国副总统彭斯表示,他今天再次接受了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


「如何看待英国首相鲍里斯新冠肺炎病情恶化,转入 ICU 进行治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阿尔皮斯山,或轻于约翰牛毛。

鲍里斯为「伟大的群体免疫事业」献生,重于阿尔皮斯山。

兔子对约翰牛民众表示无比关切:

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无比关切你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所以:先把身体和思想统一一下吧。

教员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前

川普:不用担心,第一次美军大流感一百周年纪念版,就是个大流感,让中国空耗国力吧!美利坚感染上千万人不也就死一万人。

事后

小金毛:艹,ADE


user avatar   li-yi-5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测,鲍里斯病情恶化迅速,可能有多器官功能衰竭问题,属于危重症患者。

根据我国指南,开始吸氧后如果短时间不能改善,应该立即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目前可能已经开始有创机械通气,但估计耽误了时间节点,造成了其他器官的缺氧损害。一线医生的观点:zhihu.com/answer/113860


分析:

1.根据我国经验,入住ICU的病人平均住院20天,存活率大约50%。

2.应重视吸痰,如果能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有助于病情改善。

3.如果首相肺功能无法恢复,其他器官功能还可以的话,可以考虑人工肺支持,等病毒感染缓解后做肺移植,我国有相应的经验可以提供。

对世界的影响

1.防疫和鲍里斯的病情一样,错过时间点就可能无法挽回,必须全面动员,争分夺秒,没有隔离的患者将以每天25%的速度增长。“应收尽收”是阻止传播的唯一办法。

2.如果他不治,将证明“群体免疫”的无效。西方很多国家在防疫上很犹豫,鲍里斯这件事将让很多国家坚定起来,预计能拯救大批民众。

3.由于已经错过防疫窗口,英国总体疫情很难控制(目前4万基本都是重症)。

英国很难充分检测,在方舱医院隔离所有患者,所以情况会越来越差。

4.西方国家的民众会重视疫情,强化自身防护。

5.其他病情不严重的国家如果能汲取教训,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将可以挽救整个国家。


user avatar   xin-yue-huang-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群体免疫一死难。

I CU 里伤国步,唐宁街外吊民残。

呼吸机下孤臣泪,落日旌旗大英完。

新冠肺炎纷未已,诸君莫去烧基站。


user avatar   liu-xue-sheng-ri-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终结


今天下午准备做晚饭的时候,Sally打电话过来问我长岛那边有一套别墅房主在急着出手,问我有没有兴趣,这几天一直没什么心情,就说再过两天去看一下房。

刚放下手机就看到了CNN的推送: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病情恶化进了ICU。

我知道这样不太厚道,但是看到这个新闻还是想说一声:活该。


当初欧美的这些极右政客高喊着的群体免疫,实际上是一条流淌着无辜平民鲜血的血腥之路!

最终,这些以为自己能幸免于难的极右政客,终将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


这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终结!


全球各国也已有了至少76名政要感染新冠肺炎,包括查尔斯王子。


约翰逊的确诊对于全世界来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而将时间向前推两周,英国政府刚推出了更加震惊世界的“群体免疫”。


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朗斯爵士针对新冠肺炎提出,需要约60%英国人被感染,从而获得“群体免疫”。


据《卫报》报道,英国政府的“群体免疫”旨在使大部分人感染并建立免疫力,从而减少其他人不断感染的机会。


这样一来就方便控制疫情爆发并防止明年冬天发生“第二波”灾难。


同时,他们认为很大一部分人口罹患严重疾病的风险较低,粗略地说是40岁以下的任何人,利用年轻人的免疫力是保护整个人口的一种方式。

可是病毒是不会挑人的


甚至它更容易攻击那些抵抗力本就不佳,又患有各种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


处于百分之六十中的年轻人挺过来了,那么中老年人呢?只能等死呗


匪夷所思


严格来说,所谓的群体免疫根本算不上是一种防疫措施,只是自然选择而已。


如今英国的确诊总人数已经达到了5.2万人,死亡人数5373人,已经超过了2月12日新增拐点期的湖北。


死亡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41%,超过SARS的死亡率。


然而,就在4月3日,英国流行病建模方面的专家Graham Medley教授,同时也是英国首相的新冠咨询专家表示,


“英国可能仍需要重新考虑群体免疫策略,以让人们以最不致命的方式感染病毒。”


群体免疫政策,其实是这些极右政客对自己无能的托词。

以无数无辜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所谓代价最小的抗疫结果。


但是,病毒是公平的,在病毒面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还有另外一个事儿,更令人毛骨悚然:

一位法国的医生称,应该在非洲先实验疫苗,因为那里缺乏防护条件,适合做疫苗试验场:


而法国的医学科学院的部门主管竟然称他们已经在考虑在非洲做类似实验:


把活生生的人当做实验场,这就是极右殖民主义者的嘴脸。


上面这番言论,把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谭德赛气坏了,要知道,谭德赛自己就是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人。他出身于这个曾经饱受西方殖民者蹂躏的国家,听到这样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言论,简直是气坏了。




这场疫情还会继续发展,我们将看到无耻的政客、极右、种族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被自己的傲慢与心机所反噬,

这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终结!



user avatar   luoyig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

英国疫情远比确诊和死亡数字反映的严重,鲍中堂进ICU可能只是千疮百孔的NHS的集中表现。

前排高赞回答基本是从临床治疗和「现世报」角度来说。我采访当地华人、看了英媒几十篇报道,了解到英国医疗系统的一些令人震惊的情况,也是国内媒体报道得比较少的,给大家另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吧。(最新消息,鲍中堂出ICU,能走路了。)

以上结论的依据是:

  1. 医护人员极其缺乏防护,甚至有医院高层禁止医护戴口罩
  2. 医护感染严重,已经有多人殉职,也不能有效阻止院内交叉感染
  3. 只测有明显症状的,检测数仅为德国1/6,确诊数字远远不能反映真实感染人数
  4. 人均病床欧洲倒数第二,ICU人均病床仅为德国1/4,远远低于意大利
  5. 轻症在家隔离(鲍中堂入院前就是所谓轻症),甚至重症都不能收治
  6. 呼吸机还差2万台
  7. 3月中之前,「轻敌」的不止是鲍内阁,是整个英国社会

……


在中文互联网上,英国成了一个被嘲笑的桥头堡,上面飘扬着’群体免疫’的大旗,城头的王子和首相先后中了流弹倒下。从戏剧效果来说,确实精彩。但是伦敦依旧静悄悄,没人暴动,人们守秩序地在超市门口彼此隔开两米排起长队。”因疫情滞留伦敦的留学生家长老张(化名)在日记中写到。

“城头中流弹”的又多了一人。4月4日的爆炸性新闻——这段时间,哪天没有几条爆炸性新闻——英国准第一夫人、身怀六甲的凯莉·西蒙兹疑似感染新冠,已卧床几天,但仍未能得到测试。而2天后更加爆炸的新闻是,持续发烧10天之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被送入ICU。


超市网购排到2万多号

3月12日英国首相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提及“群体免疫”后,各地超市都发生了抢购潮。

约克郡的ICU护士道恩·比尔伯勒在医院值班48小时后去超市采购,面对空空如也的食物货架大受打击,含泪录了一段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像我这样照顾你们的护士却买不到吃的”,引起超过1500人转发。

超市食物被抢购一空 Olive供图

超市开始进行限购,并规定早上开门第一个小时仅限老人和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医护人员采购。超市同时实施限流,出一个才能进一个,大约要排队1小时才能进入。

在超市Morrison外排队的队伍 Olive供图

网购也一点不容易。访问超市Ocado的主页,迎接你的是一个排号页面,有中国留学生凌晨5点起床排队,6小时后仍排在两万名开外,估计还要再排8小时才能下单。

“简直就像春运抢火车票一样!”生活在伦敦的华人设计师Olive感叹。她在3月23日注册Ocado,收到邮件通知说新用户不能送货了。而Tesco的预约送货时间段直到4月底都已约满。

访问超市Ocado的主页,迎接你的是一个排号页面 Olive供图

除了大米和方便面以外,Olive家里只有够吃一周的新鲜食物,不过她不是太担心。

她试着打电话给家附近的肉店和果蔬店,惊喜地发现居然能免费送货上门,她便预订了每两周送一箱。肉店的价格比超市要贵差不多一倍,但品质比较好,“非常时期,对自己好一点。”果蔬店是一个家庭在经营,Olive说,希望通过实际消费,支持这些社区小店活下去。

天气晴朗的周日,Olive在自家花园烧烤 Olive供图

“群体免疫”论之前,英国还在梦中

Olive整理了从1月24日到3月中的英国主流媒体头条后发现,新冠疫情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媒体都给予醒目版面报道,NHS及时给出卫生和就诊指引,专家跟国际同行保持密切交流,帝国理工大学流行病专家尼尔·弗格森团队早在1月就通过数据建模预测了武汉感染人数……

但华人以外的社会一直置若罔闻——放眼世界,反应迟钝的又岂止是英国。

1月23日武汉封城,生活在英格兰中部的华人Sarah当即在eBay下单,以人民币约90元的价格买到200个口罩。次日,多家主流媒体以头版报道,英国启动对有中国旅行史及疑似症状的病例进行测试和隔离,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1月24日 《Daily Mail》头版 Olive供图

1月31日23点,英国正式脱欧。巧合的是,当天英国首次出现新冠病例,患者是约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及其家人,《伦敦旗帜晚报》头版头条给了脱欧,以二条报道该新闻。

脱欧可以说是英国近几年来最重大的事件,而新冠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事不关己,“就像非洲的小朋友一样,只有看到圣诞捐款广告才会想起。”Olive说。

1月31日《伦敦旗帜晚报》头版 Olive供图

2月中英国学校放期中假,也是英国人到欧洲度假滑雪的旅行旺季,一名到新加坡开会、法国滑雪的商务人士回到伦敦附近的布莱顿,引发英国首次本土传播。但直到2月下旬意大利疫情爆发之前,Olive身边的同事和英国朋友很少讨论起新冠。“一方面是意大利离英国近得多,另一方面是有不少意大利人在英国工作,那时候英国人才开始有些关心疫情。”

茶歇时,Olive的同事们开始说要多洗手。看到有华裔因为戴口罩被殴打的新闻后,Olive的老板曾经向她和意大利同事了解有没有受到歧视。一位意大利同事告诉Olive,她出门自觉保持社交距离,看到别人走过来会避开,家里也屯了食物和日用品,希望公司能尽快开始在家办公。

而另一位英国同事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患有哮喘,等了超过一星期才订购到哮喘药,她开始担心疫情爆发,想给父母和女儿买口罩,偏偏女儿有个同学家长成为疑似病例,全校停课,加重了她的担忧。

即便如此,整个英国社会如梦初醒的日子,已经是3月中了。“群体免疫”论一出,人们疯狂抢购。“毕竟普通人对(确诊)数字没有切身体会,但超市跟每个人日常生活相关,所以超市缺货更能引起大规模恐慌。”Olive说。次日,她的公司开始实施在家办公。

超市食物被抢购一空 Olive供图

提「群体免疫」是为了把国民吓在家?

在中国网络上,“群体免疫”论引起激烈吐槽,Olive认为是断章取义,“群体免疫只是学者顾问团体所讨论的其中一个概念,不是说政府真的打算让全英国人通过感染实现群体免疫。”

她说,英国政府并没有“躺平”,政府的每日简报也不断强调政策会根据民众能否自律而修正。基于“行为改变”理论,在整个社会的意识转变之前,政府不敢太激进,选择从宣传洗手开始一点点推进,如果直接封城停工,可能会引起反感甚至是暴动。而且,政府出新规前还要走各种听证流程,“想快也快不了”。

3月11日WHO宣布新冠为“大流行病”是政策转向的契机。“越来越多的英国家庭将失去挚爱亲人”,12日鲍里斯·约翰逊的记者会后,许多媒体以头版粗黑大字标题引用这句话,昔日拥挤的伦敦地铁一下子空了。“可能是一种心理战术,把后果说得严重些,才能把英国人吓住。”Olive猜测。

3月13日《卫报》头版 Olive供图
3月13日《Daily Mail》头版 Olive供图

不停工不停课,只呼吁学校取消海外旅行、70岁以上长者和有基础病的人在家呆着,过于温和的政策令Sarah深感失望,像她这么想的不在少数。记者会当天,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理查德·霍顿连发8条推特批评政府的抗疫措施;2天后,近三百名科研人员联名反对政府措施,呼吁立刻实施社交隔离。


一个“另类”的留英中国家庭

随着中文自媒体对“群体免疫”论的渲染愈演愈烈,英国飞中国的机票价格同步疯涨。3月15日,老张突然收到儿子学校校长的邮件,之前不让学生复活节假期回中国的规定取消了,接下来两周,学生可以自由请假。老张看着留学生群里几万甚至是十几万的机票无法下手,“现在走的都是土豪啊”。他给全家人订了4月20日回国的机票。

老张夫妇于1月30日带着4岁的小女儿飞往伦敦,与读中学的儿子团聚过春节。由于抵达时间与英国脱欧历史性时刻重合,老张特意保留了当天的报纸。然而,脱欧的实际进程被疫情按下暂停键,老张一家的命运却被暂时改变——就像那些被困在武汉的外地人一样,他们开始在伦敦“流浪”的日子。幸运的是,Airbnb房东依然欢迎中国人入住。

得益于10年前留学伦敦的经历和丰富的带娃旅行经验,客居伦敦对于老张夫妇只是故地重游,而非滞留陌生国度举目无亲。比较头疼的是,夫妻俩都要迁就国内时间工作、开网络会议,还要应付精力充沛的小女儿,经过一番磨合,他们找到了在家工作和带娃的节奏。

或许是受英国人座右铭“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影响,或许是因为曾从事媒体工作多年,对中文自媒体渲染的恐慌情绪保持冷静,或许是因为担心女儿太小,回国长路漫漫反而有感染风险,老张没有像一些中国留学生父母一样,不惜代价也要让孩子回国。

在英中国留学生超过十万,其中未成年留学生约1.5万,回国的当然是少数,但经过媒体聚焦放大,老张反而感觉自己一家成了另类。

在法国进入“战时状态”一周后,3月23日晚,鲍里斯·约翰逊终于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全民禁足:一天只能出门一次,除医护等必要行业之外全部在家办公,除超市、药店、邮局等必要设施以外全部关闭。这次电视讲话有2700万人收看,超过了2012年伦敦奥运闭幕式。

2月下旬的伦敦国王十字车站 受访者匿名供图
3月21日空荡荡的伦敦国王十字车站 受访者匿名供图

商场关闭前最后一天,花店老板送了张太太一把向日葵,让她保重;戴着口罩拉着行李箱独自从唐人街买菜回来,两名英国男人主动帮她抬箱子上台阶;住所附近的公立幼儿园愿意接收持旅游签证的女儿入学,因为疫情,老张夫妇考虑再三后决定延缓这个机会,幼儿园依然给他们发来陪孩子在家活动的指导,甚至提醒他们观看动物园直播。这些温暖的细节在老张看来,并非对外国人的特殊优待,但他们也从未感到受歧视。

25日,王储查尔斯确诊;27日,鲍里斯·约翰逊及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相继在社交媒体宣布感染。

26日晚,中国民航局发布通知,国际航班减至每国每周一班。老张家的机票被取消,老张一边煮粥,一边手快抢了6月的机票,每人5000多元,次日,6月底伦敦回上海的直飞机票已经飙升到经济舱两万多。

3月下旬,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地铁贝克街,乘客寥寥可数 受访者匿名供图

上司命令摘口罩,护士感染

截止4月7日,伦敦确诊13378例,占全英26%。身处英国疫情震中的老张感到伦敦人依然Keep Calm and Carry On。而在确诊人数不到为伦敦1/10的英格兰中部城市,Sarah却为疫情的暗涌而焦心。

Sarah已在英国生活20年,认识当地30多个华人医护人员,其中有多人疑似感染或确诊:一名精神科护士接诊的病人两天后确诊,护士回家隔离,发烧两晚后退烧;一名医生接诊的老年病人确诊后去世,他接诊时没戴口罩,隔离期间没出现症状,重回岗位工作。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医护人员的科室均为“低风险区”,说明医院的防控存在漏洞,院内感染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目前的确诊数字也远非全部感染人数。

一名要求匿名的实习护士得到Sarah送的几只口罩,从3月中起戴口罩上班,但其他同事都没有戴口罩,上司和一些同事甚至要求她摘下口罩。“你没有接诊疑似或确诊病人,在医院工作场合不准戴口罩,这违背医院政策。这里是低风险区,戴口罩会引起疾病传播和恐慌。”上司对她提出严厉批评。

然而,医院已有一名产妇确诊且传染给新生儿,护士所在科室的4名资深医生因为干咳、发烧等疑似症状在家隔离,全医院病休的医护人员达到10%,但因为缺乏检测,他们大多无法得知自己是否已感染新冠,症状消失后又回去工作。

而且,跟隔离14天的国际惯例不同,英国仅隔离7天,除非7天后仍有明显症状才会延长隔离。

护士也开始干咳,在家隔离期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发出辞职信,被上司打电话痛批没有团队和职业精神,然而仅仅半天之后,医院又发公告说医护可以佩戴自备的口罩。护士遂撤销辞职申请,4天后,确诊感染,“失去嗅觉,上大号都闻不到臭味”。

“像待宰的羔羊和炮灰”

即使在直接接触新冠病人的科室,防护设备也非常紧缺。上述护士所在医院的库存仅能支持一周,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甚至要使用浴帽、塑料挡板等自制设备。“一位医生跟我通话,都哭出来了,说大家在病毒面前,近乎裸奔。”Sarah感到很心痛。

《卫报》发表了急诊科医生Catherine Hsu的文章。在伦敦市中心一家医院工作的Catherine写道:现在医院只接收和检测出现明显症状的人,可以想见确诊数字远远低于实际。同时,政府提供的防护设备越来越差,开始佩戴FFP3s去接诊疑似患者,后来整个科室改成只接收确诊新冠病人,3月下旬起,她只能佩戴最简单的外科口罩和纸巾一样薄的塑料布去跟确诊病人接触。

卡迪夫的医护人员Nimish Shah在脸书发布中英医生的防护装备对比

从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照片来看,除了缺乏合适的口罩和护目镜,医护人员也很难得穿上全身包裹严实的防护服,往往只在制服外套着一件透明薄膜围裙,脖子和胳膊皮肤大面积裸露在外。

伦敦救护车服务的一名护理人员向BBC抱怨,他们得到的防护装备更适合用来制作三明治,“这是你能想象到最薄的东西”,而且风一吹,“围裙”底部就会翻上来遮住他的脸。

草根医护组织“医生协会”主席Rinesh Parmar告诉BBC,由于不少装备没达到WHO标准,甚至被迫凑合使用非医用材料,有医护说他们自觉像待宰的羔羊和炮灰。北伦敦皇家自由医院的医护不得不在腿上绑上用来处理医疗垃圾的袋子,而北米德尔塞克斯医院的医护把塑料挡板装在头上。这并不是个别情况。

Parmar说,这样下去可能有些医护不得不在安全和工作之间抉择,甚至是辞职以自保及保护家人(大部分医护人员仍然住在家里,每天搭乘公共交通上下班);代表40万护士的皇家护理学院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4月4日,伦敦护理人员Tracy Brennan在《卫报》实名发表她的辞职信,辞职原因是医院禁止她戴口罩,而她女儿已出现新冠症状。

NHS的相关负责人Jason Leitch坚称有足够的防护装备,只是物流有困难,政府已动用军队帮助运送装备。4月2日,鲍里斯·约翰逊表示在过去两周已发放3.97亿件防护装备给全国医疗机构,但多家医院表示没有收到。4月5日BBC报道,英格兰中部一间医院的ICU医生被迫头戴垃圾袋近距离接触病人。以下三位护士po完垃圾袋照片两天后一起确诊。

伦敦北部一家医院的护士头戴垃圾袋,该医院因ICU病床爆满而宣布紧急状态 图/Daily Mail

累计测试量仅为德国1/6

防护设备和检测的双重缺乏带来恶性循环,4月5日,汉考克公布,全英国有5.7%医护人员因为新冠病休或隔离,而英国皇家医师学会主席Andrew Goddard教授认为该数字被大大低估,伦敦中心区有30%医护不能工作。

医护人手极其紧张,即使可能有部分医护只是普通感冒发烧也不得不离开岗位。缺乏检测的更严重问题是可能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和聚集性疫情。

London trust的一位护士收到同事求助,说他一度高烧40.3℃,从未低于38.6℃,能不能来急诊科,但NHS热线111建议她不要接收,这名同事只能每隔4小时服用扑热息痛。3月28日,英国出现首例医生感染殉职,截止4月5日,已有7位医护因新冠去世,包括一位志愿返岗的退休医生。

英国目前的病死率超过10%,一度仅次于圣马力诺和意大利,可以想见,仍有大量病例未被统计。检测能力成为瓶颈。

4月初,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媒体,就连那些原本对鲍里斯·约翰逊比较温和的媒体都在质问政府为何检测力度如此之弱。

4月1日,英国首次实现日测1万次,累计检测15万次。截至4月2日,50万名前线NHS工作人员中只有2800名接受了检测。相比之下,德国已做了90万次检测,最近一周检测量达50万。

英国不仅试剂盒和试剂紧缺,能做核酸测试的实验室数量也有限。按人口比例,德国的测试实验室是英国3倍,韩国比英国多2/3。

上周,还未退烧的鲍里斯·约翰逊发布视频,带着略显疲惫的表情说,“大量测试是我们解锁冠状病毒难题的关键”。卫生大臣汉考克也抱着病体回应,4月底要实现日测10万次,另外上周已订购350万个抗体试剂,主要用于测试医护人员是否能安全回到岗位。

先前鲍里斯·约翰逊被批评“优先测试”,大概是为了避嫌,首相的密切接触者、未婚妻凯莉·西蒙兹竟然迟迟得不到检测。

“呆在家里,保护NHS”

每隔几天拖着行李箱去超市为全家人采购粮食的老张发现,商场的大广告牌已换成“感谢NHS”大字,底色是代表NHS的蓝色。鲍里斯·约翰逊在隔离前最后一次亮相,是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前为NHS鼓掌致谢。

类似于中国封城时张文宏提出的“宅在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鲍里斯·约翰逊的推特背景图换成“呆在家里,保护NHS,拯救生命”,激起英国人民的使命感,与美国政府提出的口号相比,特别强调“保护NHS”。


NHS被视为英国“国宝”,提供全民免费医疗,留学生也能享受。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核心部分,在英女王出场、升国旗之际,1200名医生护士推着300多张病床走上运动场,摆出流光溢彩的“NHS”字样,这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段,却也是深深令英国人感动和骄傲的一段。

然而,成立于1948年的NHS垂垂老矣。

“NHS少床,少医护人员,工资低什么的这些问题很多年了。我每次去急诊都要等起码4小时,有一次割断手指筋,预约等了3天,又在医院等了整整一天才做上手术。”Olive说。2018年,英国出现多场“拯救NHS”游行,甚至惊动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断言NHS“即将破产”。

《纽约时报》报道,NHS面临预算压力多年,在疫情前已经有约10万个岗位空缺。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削减了约16万张病床,人均病床数在欧洲排倒数第二;ICU床位人均数量不到德国的1/4,也远远低于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常年占用率超过90%,高出专家建议的安全线20%。

目前英国约有8200台呼吸机,紧急订购了3800台,但在最坏情况下,还需要再增加2万台呼吸机。

缺钱、缺人、缺床位、缺设备,被疫情围困的NHS举步维艰,英国人要拯救NHS,也是自救。

1.2万退休医护决定重返NHS,2.5万名应届医学生将投入战役;50万人报名帮助居家老人购买食物、药物和运送病人;劳斯莱斯、戴森等企业应政府请求紧急制造呼吸机;军方把ExCel展览中心改建成临时医院南丁格尔医院;威廉王子欲重返直升机救援岗位……

4月5日晚,93岁高龄的英女王发表罕见电视演讲号召国人团结、自律、坚强。“尽管我们可能还要忍受更多的苦难,但是美好的日子必将到来:我们将和朋友重逢,和家人团聚,我们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是“二战”期间英国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抚慰众多因战乱被迫分离的家人和爱人。

BBC直播英女王演讲截图


首相进了ICU,前景不明,这场英国社会上下总动员的“敦刻尔克撤退”,何时能迎来曙光?Keep Calm and Carry On.

Dinendra Haria/LNP


- END -

撰文/骆仪

骆仪,Lonely Planet 作者,KLOOK旅行体验师,旅行40+国,潜水10+年

公众号:骆仪(luoyi_gz)


延伸阅读

伦敦看戏系列:

伦敦书店:


原创文字及图片版权所有,仅限知乎及知乎官方渠道发布,未经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转载或节选摘录;欢迎转发分享


user avatar   sui-kuang-feng-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石破天惊的消息,鲍中堂进ICU了,官宣英国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代理首相职责,“幸存者计划”正式启动。

昨天进的医院,今天就ICU,严重怀疑首相大人是遇到了炎症风暴。

英国即将大乱,留英的华侨和留学生们一定要小心。

同时希望鲍相能挺过来,不仅出于人道主义,同时如果连英国首相都无法逃开病毒的魔爪,这将对世界抗疫大局产生不可估计的重大影响。

外媒报道,借图:




              

相关话题

  芝加哥大学医院透露瑞德西韦疗效显著,是真的么? 
  你如何评价张文宏医生? 
  西方国家的贪污腐败现状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国药新冠疫苗在阿联酋获批上市,有效率 86%,中、重度感染预防有效性达100%?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转载称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症「治愈」两例新型肺炎病人? 
  英国是如何征服印度的? 
  截止 2 月 5 日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 90 万,美国应采取哪些防疫措施? 
  经此一“疫”,我们今后应该如何推进公筷公勺以及分餐进食? 
  荷兰目前新冠防疫政策是不过度宣传引起恐慌,日常活动照常,重症收治轻症自行康复。在荷华人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如果戴口罩才是爱国,那么我最爱国」? 

前一个讨论
公知是怎么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杨安泽带妻儿外出购物被美国人歧视,发文称「作为亚裔感到羞耻」?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