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把《猎人日记》当成《狂人日记》这事,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黑色幽默了。况且,就算喻国明拿了真的《狂人日记》……那《狂人日记》也不是日记,而是一本小说。
不过,由喻国明,我倒也想说说中国新闻教育的一些问题。
平心而论,喻国明搞出这样的失误来其实毫不奇怪。新闻专业毕业的人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叫“新闻无学”,就是说新闻学这个学科是没有什么理论和历史积淀的。虽然新闻专业的学者们会给自己往历史上找补,研究所谓的“古代传播史”,但依然无改于新闻学缺乏基本人文素养的事实。
我就举个我身边人的例子吧。我读本科的时候,我有一个认识的同学,她是我们学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以新闻学专业的标准来衡量,她非常优秀,年年拿各种奖学金,本科的时候就跟导师一起发C刊论文。但是,在我以及我们共同的另一个朋友眼里,我们却觉得她是个无趣的人——因为她的眼里只有新闻。当她跟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我们在聊现代文学、欧美电影的时候,她是一脸懵的,完全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也觉得学好这些课程没必要——因为这个跟拿奖学金、保研没有任何关系。毕竟,在新闻学的专业设置里,尽管文学、历史等课程也是有的,但地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占据新闻专业核心地位的是采、写、编、评四大门课程。
这样一来,新闻专业就有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们虽然掌握了采写编评,但这玩意儿却没啥用。比如,这两天的鲍某事件,一个学法律的人可能会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他,一个学社会学的人可能会分析拐卖儿童背后的社会问题,但是新闻学能干啥?对,你有采写编评的技巧,可是你评什么呢?
所以,在过去十几年里,很多新闻单位、出版机构等等都已经拿出了大量的岗位来招聘对口专业的记者、编辑。比如一个报纸分社会、艺术、经济、政治这几个版面,那么他们可能更愿意招一些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专业的人过来,而不是学新闻的人。
喻国明的求学和执教此前都是在人大新闻学院。不可否认的是,人大的新闻学在国内的排名当然是顶级的,但是新闻学的很多问题也是存在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与欧美所施行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新闻制度,对于大多数新闻学研究者(对,不是部分,是大多数)来说,欧美的自由新闻才是他们真正的向往。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说,喻国明也好,或者其他的新闻学者也好,出现这种错误真的一点都不奇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除了新闻以及影视节目之外,基本上不会再涉及其他形式的人文内容。《狂人日记》在他们眼里就真的是一本日记……
哦,对了,我那个同学后来干啥去了呢?她研究生去了武汉大学,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现在是在四川大学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