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往后的普通人如何跨越阶层?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未来的看法,我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未来的阶层上升路径并没有变窄。只不过很多人对“阶层”上升的期待过于不切实际——就如我之前所说,很多人眼里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老爷”和“屁民”。只要一个刚脱贫的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读完大学没办法在北京买三套房,社会就不流动了,阶层就固化了,然后自己就绝望了。

很多人在看待以前的时代时,往往会有一种幸存者偏差,也就是只盯着那些成功者,而不去看失败者。比如题主说考学、创业、房产投资这三种方式可以跨越阶层,但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先说考学。在上世纪80、90年代,按同龄人口比例计算,中国的大学录取率(含专科)最低在1.6%,最高也不到4%。对于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考学之所以是阶层的上升,是因为大学生有干部身份。有了干部身份,毕业后就可以给你分配工作。

但当年考学的另一面是什么?对照今天的录取率来计算,1.6%的录取率相当于985的录取率,4%的录取率大致相当于211的录取率。你今天如果不是985、211的毕业生,真的没必要羡慕80、90年代的大学生如何如何——放到当年你没戏。那当年真的考上了大学又如何呢?大量的毕业生,最后还是分配去了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等,能留在大城市的只是少数。普通的大学生能完成的,也就是从农村到县乡这一级的上升。

再说创业。80、90年代的确是一个创业的好时节,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在80、90年代成功的各类企业家,大都有一段“停薪留职”或者“辞职下海”的经历,在学历上至少也得是个正儿八经的本科。在80、90年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刚刚起步,当时所谓的“停薪留职”其实也只是国企职工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专属,然而这就又回到了一开始的问题——你想进机关事业单位,你得有大专以上学历,而你有么?(有人提到了中专以及国企顶班问题。补充一下,在中专方面,当年中专的录取率也就是5%左右,并没有大多数想得那么高。在国企顶班方面,这个就更不用说了,你爸妈没进国企,那你肯定也进不了)

当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初,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的确也给了很多普通学历的人一些创业的机会,一些学历不高但非常善于把握市场机会的小老板乘此机会也积累了不菲的身家,特别是像江浙、广东、福建一带的很多小工厂皆是如此。但在看到时代赋予普通人机会的同时,你也要注意两点:第一,江浙、广东、福建这些地方的人能发财,是因为人家本来就住在这儿,获得信息更方便,而且这一代的人非常抱团,外地人能分享的机会比较少;第二,他们创业的成功,也是另一部分人的代价——他们的发达,靠的是对工人的压榨,当年这些小工厂里各种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这一点你去问一下南方不少城市的整形科、骨科等的老医生就知道,甚至于如大厂的富士康,十几连跳也不新鲜。而假如你本不是江浙这些地方的人,也没考上大学——你大概率就是这个工厂里的是工人。

然后就是房产投资。的确,2000年初的房产投资是一个好机会。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00年初天津、上海等地还有蓝印户口的政策,也就是买房子送户口。有了这个户口,你的孩子就可以跟普通城市人一样享受各种市民待遇。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普通人想要获得一个城市户口(农转非)途径非常有限,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为什么要用送户口的形式来卖房?这些房子却为什么没有遭到疯抢?

要是当年房子能卖得出去,没有一个城市的政府愿意送户口。而当年这些城市即便是送了户口,房子也卖不出去,说明当年的房价也绝非大多数人买得起。

而现在,每每听到有人说当年买房子多么多么简单,人家谁谁谁就是买了几套房子,结果现在家里有千万资产的时候,我就会问一句话——既然当年的房价低,为什么你们家不买四五套房子?这时候,我就会听到各种令人捧腹的答案:

有人说“当年房价是低,但一套房子也要几十万、一百多万吧,我们家哪有钱买四五套房子”;

有人说“你得买一线的房子才有用,我们家当年就是个农村户口,也没有买一线房子的资格”;

有人说“我们家当年有点钱,但是爸妈胆子小,不敢上杠杆”;

有人还说“那时候我们家的钱都拿来做生意了,没多少钱能用来买房的”……

所以,你看到这些叨叨后悔当年没买房的人,可笑在哪儿了吗?

他们眼里的普通人必须要在2000年前后有几十万乃至于上百万可以买房的钱,有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的资格与能力,同时还要有上杠杆的胆量与投资的战略眼光……

然后这样的人,也只能被称为“普通人”。

如果按照他们所说,当年的买房是对普通人敞开的,那他们的父母为什么没有成为这样的“普通人”,反是他们在这里喋喋不休的抱怨。但你看一下他们抱怨的理由,他们或者归结于自己家里没钱,或者归结于家人的投资意识,或者归结于户口等因素。然而他们的这种辩解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年能投资房产所谓“普通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当然,很多为了生活必须买房的“刚需”才可以说是“普通人”)

在这里唠唠叨叨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其实是一句话,当年的机会的确是比今天多些,但当年的机会也是设立了一定门槛的,而这个门槛远比今天要高。而在今天,对于普通人来说,阶级上升的门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以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暴富的机会的确少了,但普通人上升的可能却提升了。

为什么这么说?

还是先拿考学来说,当年的高考录取率大约是2%、3%,本科录取率1%都不到,但是今天的本科录取率已经接近20%。在当今的中国,有本科学历基本就已经有了获取体制内工作的基本资格,这意味着那些原本排名在2%~20%之间的人也有可能通过考试或者其他途径,来进入体制内——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些人唯二的出路也就是务农或者打工。实际上,如果你本身并不在985、211,读的又是中文、法学、经济等容易考公的专业,你真的没资格说今天跨越阶层更难——放到当年,你连跨越的资格都没有。

再说创业。在大公司垄断了许多行业的当下,普通人创业想成为下一个马云、马化腾的难度比当年了高了许多倍,这一点我当然承认。但如果你真的想创业,目标是每年百万左右的收入,真的那么难么?以我熟悉的自媒体领域来说,我认识的很多常年务农的农民,脑子稍微灵活些的,平台奖励+卖货,一年也可以有七八十万甚至于两三百万的收入(这其中80%以上都是纯利润),很多资产数千万的工厂,一年的利润也就这么多。你自己读了十几年书,自己就不能琢磨一下?

至于房产投资,我之前贴过一个数据,北京市1999年新房均价6300(北京住建部门的数据,这是整个北京的平均房价,别拿什么我当年买房子花了多少多少钱来说事),社平工资1100(统计局数字,这是社会平均工资,也不用说谁谁谁1999年一个月5000),2020年北京房屋均价63000,社平工资1万出头。对于普通人而言现在在北京买房除了社保年限等方面的要求之外,如果仅仅计算“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买一套房”的话,很不幸——这20多年北京的社平工资跟房价的涨幅基本一致,回到当年你也未见得能轻松买房。还是那句话,如果觉得20年前买房很轻松,麻烦回去问一下你父母,自己家里为什么没有个十套八套的房子。

就今天的情况来说,普通人想要“跨越阶层”,第一关要过的是“学历关”。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学历是获得很多资源的敲门砖——能不能敲开门是一回事,但有没有砖是另一回事。尽管现在大学依然在扩招,但也务必要知道,今天中国的同龄人本科录取率也不过16%左右,也就是每6个人里只有1个能上本科。而每个没能考上985、211的大学生更需要明白的是,现在的“学历泛滥”恰恰是社会给了你们上升的机会。

如果你们将进入体制视作一种跨越阶层的话,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的机会恰恰是在变多。

而对于“跨越阶层”的规划,我自己的看法是小步慢走,也就是说在你原来的基础上只要能跨越一到两步就算成功。而假如你的家境本就不错,那么能维持住就算成功。比如,如果你家就在农村,那么能到一个县城或者普通的三四线城市,找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最后能够把家人都接到城市里来居住,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跨越阶层。如果你能在普通的二线城市完成这一切,就相当于跨越了两步。

如果你的家境不错,甚至本来就已经是社会中前5%的家庭,那么请务必记住,稳住就是赢。因为跨越阶层的一个整体规律是,层级越高越难向上跨越。即便是在阶级比今天更固化的古代社会,那些江南的世家大族,几百年间能出十个八个的进士,就已经是十分了不得的大事。祖父是二品官,父亲是五品官,自己干一辈子七品,儿子考不上进士,这样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说,对于很多富二代来说,只要不犯法、不瞎折腾,就已经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读大学,并且真的有跨越阶层的想法,那么对于未来的规划其实可以从选择大学时做起。在这方面,切忌掉入很多人所谓的“读大学就是选城市”的坑里,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比如你家是西部农村,高考能考600分出头,那么最适合你的路径应该是报考兰州大学,然后借着985平台的身份找一下兰州、西安、成都这些地方的体制内工作——如果你非得为了“见识”而去上海、北京读个普通一本,反而才是你跨越阶层的最大障碍。

最后的最后,送一句鸡汤,喝不喝随意:

如果你将自己的原生家庭定义为所在阶层的起点,那么只要你比原来的阶层只有一点点的提升,你也是在跨越阶层。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偶然,掌握极大的学习能力,如无人机蜂群,携带群内通信网络与信号交换机制,自动识别、判断、决策、击毁……重新改造秩序。


user avatar   mark-tod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人删除的回答,因为wo知道这个答案肯定会被删除,所以我保留了。


以下是被删除的答案

我在上海打拼了三年,还是为了老公回了小城市。

大城市我不知道,但小城市真的有一个复杂的人际圈,有这个圈子在这里,跨越阶层几乎不可能。

我是得利者,但我也有无力感,觉得很悲哀。


拿老公一家来说。

老公的母亲,是本地卫校毕业,护士出身,她们有一个官太太圈子。

最早的圈子,是婆婆卫校时期的室友,一共六个人,其中一个去了美国,一个来往较少,是4个人。

她们经常聚会,老公家里有一大堆她们从小到大家庭聚会的照片。

这4个人,老公的父亲是市卫健委副主任,另外三个人的老公,分别是市重点初中的校长、市人民医院的院长、市发改委一位科长。


这些年圈子更大了,我见过的,医疗系统居多,也有教育口的,公安局的,法院的,交管局的,出租车公司的,银行的,生意人比较少,基本都在体制内。

零零总总一大堆人,经常一起去健身房、美容院,周末会一起出去徒步、近郊旅游。

有事情就几家人一起吃饭谈,需要帮忙就打个电话。

饭桌上,我亲耳听到,婆婆拜托人民医院的院长的老婆,帮熟人家孩子搞定工作,人家直接问想去哪个科,回去协调。


这还只是婆婆几个官太太的圈子。

公公自己,还有更大,更深的圈子,只是我不怎么能接触。

这些人遍布整个城市的中层甚至高层,能解决掉很多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公务员的调动,事业单位的编制,全都能解决,非编制的工作就是一个电话。


拿我自己来说。

我先去上海工作,老公回家准备考研过来,没考上,考到了本地的乡镇公务员。

老公说是混日子二战的,结果很快就调动到市里,也就不想走了,想让我也回来。

老公和我说本地职业学院是直属的,教师待遇很好,工作也轻松,其实我是心动的,但因为门槛是硕士,我根本没法报名。

第二年,老公和我说打好招呼了,让我放心报名。

果然,我的岗位招聘条件变成本科了,还有英语和论文要求,几乎就是按我标准设的。

全省统一考试,一共3个人报名,2个人是老公找人来陪考的,最后就是1选1。

后来我问老公,如果还有人来报名,比我分高怎么办?

老公说没事,现场审核的人是他的同学,陪考的两个人最后时间才过来,如果还有人报名,他们就直接考试,其中一个是省城的博士,绝对把所有人都挤掉。

我就转到那些没人报的编制岗位去,考上以后,那个博士拖延到9月再放弃,空出名额,我转回来。

我说空出来不也是顺序补录么,老公说让我去看网站公示,我一看,超期不再补录。

我说博士怎么能拖到9月呢,到期限自动视为放弃了啊,老公说人家是高水平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啊。

我真想不到,还有这种操作。


老公的好哥们,在国家电网工作,父亲是本地国网的一位领导。

他考的也是郊区的岗位,然后调回来的。

人民医院招硕士,直接就不要笔试,只面试。

今年有个领导家孩子毕业,想读博士,连医院名都没报,招聘流程都走完了,就等最后通知了,网上面试的时候科主任都和想要录取的人说报道时间了。

公示前一天,那个领导家孩子发现博士没考上,打一声招呼,报名材料补上来,第二天就公示他的名字了。

婆婆大学4个室友的孩子,2男2女,其中一个成绩好,留学以后在北京了,另外3个全部在本地,老公和一个女孩子是同样操作,考乡镇岗位调回市区。

另外一个成绩很差,在韩国学的音乐,回来直接安排在小学当音乐老师,工作闲,还能私下出去兼职,我们这儿文化课老师管得狠,但音乐体育没人管。


老公提副科了,文件估计过段时间能下来,公公说趁他退休前尽量靠上正科,将来就管不了了。

他国网的同学已经在要害部门了,公公是在另一所医院起家的,提拔了至少5个科主任,下面的医生和老公关系也特别好。

老公有个同学,高中同桌,是北邮的高材生,毕业回来了。

这个人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又生病,老公直接找医院的医生给他爸安排了,安排不了的就找公公。

出院的时候,他请我们一家吃饭,滴酒不沾的人把杯子一端,说:我知道我没什么能帮你们的,但以后只要用得着,随时找我。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有点心酸。

其实他们能同桌,也是公公托了人,老师挑了个努力上进的好学生和老公坐一起。


就算不说内幕,光是钱也已经很吓人了。

他们吃饭的时候说,孩子在本地能帮帮忙,去了大城市也就给点钱了,一套全款房。

我在上海的时候,自以为收入还不错,不吃不喝一辈子都赚不到一套全款房。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有些人对“阶级流动”“逆天改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自己今天是个屌丝,明天做成了某件事,直接变壬上壬上壬上壬了。

这种事情有吗?

还真有:天降系统、灵气复苏、穿越异界。

注意,以上几条并不保证你能成为壬上壬上壬上壬,临高五百废也不是个个壬上壬上壬上壬。

如果真要成为壬上壬上壬上壬的话,最好是左手一个签到系统,右手一个直播系统,这样比较稳妥。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往后不好说。

简单说说最近吧。

每次国家大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于普通人就是阶层跨越的机会。

比如,刚解放的时候。

刚工业化的时候。

刚改开的时候。

刚私有化的时候

刚开始进WTO的时候。

现在很多普通人还在抱怨各种固化,各种什么的。都在低头看脚,没有人看最关键的大势。

前几天的2020经济会议,改革开放被放在重点任务的第四条。

看看前三条中新提出来的。

那就是机会。

只能说到这了。


user avatar   soviet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血玩命,亘古不变。

其它方式别管什么样,都是别人赏的,不是自己挣的,因何而得多容易,因何而失就多容易。

现在是读书读上来的人,过河就拆桥,不想让别人读书读上来。但这不是常态,不是永恒。非要逼着别人和他们比流血玩命啊。

不准备流血,不敢玩命的,摆清楚自己的位置,低下头,辛苦些,都是求人赏,不寒碜,这样想跪而找不到门子的多了去了。


user avatar   neishengwaiwang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进二线、强三线城市的体制内,包括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垄断国企。

对于普通人,以上路径是收益最高、风险最低的一条路,如果你是十八线小县城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妥妥的阶层上升;如果你是中小城市小康、中产家庭出来的孩子,这条路至少确保你的阶层不会掉落。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理解的阶层跃升不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但概率和打彩票一样小,没有参考价值。就和投资一样,如果你想着从一无所有到暴富,那么铁定你就是被收割到血本无归的韭菜,普通人的试错成本很小,只要翻一次车,再想翻身就只能下辈子见。

我理解的阶层跃升是,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做好最优规划,通过不懈努力达到能力所及的最好状态。也就是说,这种跃升必须是可规划、可复盘、可执行、可预期的,而非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


既然是普通人,那么我们就假设一种情景,看看他的最优解是什么:

王二小,出生在西部小县城,在省会普通一本高校读会计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一般,性格上比较内向,也没什么荣誉奖励能够拿得出手,老师同学经常评价为:“老实人”。

二小同学今年研二了,马上就面临秋招毕业季,他的内心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下面我们替他分析一下几条可能的路:

1.创业。直接排除,对于没有资源或者核心专业能力的人来说,创业无异于散财童子。

2.读博。鉴于没有很牛的科研成果,只能留在本校读博,读完之后30岁,时间成本较高,后续就业形势不明朗。

3.去私企。一家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年薪10万,但经常加班、工作强度非常大,35岁有被优化的可能。

4.进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因南北方地域差异,待遇从8万-30万不等,工作稳定、不存在失业风险,但内卷形势下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把握能考上。

以上四种选择是普通人在毕业时最常见的、面临的选择,显而易见,进入体制内是王二小的最优解。

退可抵御风险、稳住饭碗,进可向上攀爬、职位升迁,良好的社会地位、当地尚可的收入、总体适中的工作强度,这对于普通人来说难道不香吗?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公务员考试动辄都几十比一的竞争比,能考上吗?其实,卷归卷,但国家在就业方面是明显倾向于应届毕业生的,省考、事业单位招考中有大量岗位限定应届毕业生报考,国有企业更是以校园招聘为主,这么多机会,难道一次都把握不住吗?这显然不可能。

所以,重要的不是去畏惧多么难考,而是去做合理的规划,然后以很高的执行力去一步步做好准备,这样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是水到渠成的。


上面讲了很多,核心的是建议进体制内,但体制和体制千差万别,这里抛出第二个论点:

进二线、强三线城市的体制内。

原因很简单,一线城市的门槛已经非常高了,对普通人来说近乎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而以县城为代表的四五线小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没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样的地方工作阶层会与之下降。

目前来看,类似于成都、西安、天津.....强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三线城市,一方面门槛并没有高不可攀,另一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在这些地方的体制内工作,可以充分享受到体制内+城市内发展的双重红利。

当然了,具体应该如何规划、如何准备、如何实践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并且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分析,这里不再展开,以后有机会再说。

附两篇之前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相信会有帮助。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你智商超人,能力超群,胆量包天。

2、你比吴彥祖帅,找个有钱人家女儿结婚。

3、你有重新洗牌的能力。重新确立阶层。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你可以看下周边的那些朋友同学,买车买房这些事,只要努力就大概率能够实现,要是想上一档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五本书……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打游戏




        

相关话题

  有哪些地方曾经很繁荣,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而衰落? 
  「古代军队伤亡率超过 10% 就会崩溃」是真的吗? 
  如何评价「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这种说法? 
  你听过的最可爱的拒绝是什么? 
  如何看待江西余干县教育体育局部分职工迟到早退,原因是「有些女同志要做饭」? 
  妻子怀孕期间,我该多陪在身边好,还是在外更努力挣钱好? 
  元朝到底算不算是中国?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如何评价“离岸爱国主义”? 
  唐朝藩镇割据有多乱?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向往的生活》越来越追不下去了?
下一个讨论
演员到底有多吃天赋?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