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49年的世界钢产量
这是1978年的钢产量
1949年的钢铁产量,中国15.8万吨。
15.8万吨意味着什么?
当时中国约为5.42亿人。
平均每个中国人有0.3千克的钢铁。
这是一把菜刀。
长335毫米,宽110毫米,净重460克,也就是0.46千克。
49年的钢产量甚至不能满足家家户户用一把菜刀,两年才能攒出一把菜刀。
这就是49年的工业化情况。
钢铁是工业化的最基础东西。
49年印度都有137万吨,是中国的8.67倍。
78年印度1002万吨,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
49年之前谈什么“国民党在1930年代就这样手工生产了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然后对比平摊到每个人连把菜刀的钢铁都不够……
没什么,我就觉得滑稽。
关于朱家仁的那个直升机,长这样:
朱家仁本人是麻省理工毕业的,这属于他的DIY作品。
中非共和国的博士到美国学习后,回国自己DIY一个直升机,是否能说明中非共和国工业化了?
嗯……
而且这个直升机,它叫“直升机”,长得像“直升机”。
只有一个小小缺点:不能飞。
朱家仁不是没有做过试飞试验,48年做过,飞机刚离开地面就倾覆。
差点摔死了。
所以如果有人非要说“朱家仁的直升机能飞”。
我们得给“能飞”做个定义。
老岳提到的解放前就有“杨树浦发电厂”,“看来挺发达的嘛,有发电厂、有以电为动力的企业、还有自来水。”
首先,有没有“杨树浦发电厂”,有,这是英国商人立德尔建立的上海电气公司,当时是为了上海租界供电,是洋人专用的,后来慢慢扩建增大。
如果这都能算“挺发达的”,我建议说这个
这个东西叫“亚细亚号”列车,34年就有了,第一次运行7个半小时跑完701公里,后来运行最高时速高达130公里,厉害吧!现在多少国家都造不了呢。
和“杨树浦发电厂”一样,解放后也被接收了。
这是日本人在伪满造的。
如果说英国人造的“杨树浦发电厂”都算凸显了民国发达,咱也别说发电厂了,咱以后就说民国时期能造高铁。今天美国人阿西乐特快运营速度不过每小时110公里,亚细亚号列车最高130,比美国人今天用的阿西乐特快还要快呢。
咱以后就说民国时期的列车制造能力超过美国。
咋?英国人造的“杨树浦发电厂”都算民国了,日本人造的“亚细亚”列车就不能算民国?
补充:
@维而森爱得华 提到 @老岳 的话术:“他怎么可能跳出我的逻辑呢?需要强调数量的时候,就无视中国产品在国际上根本没有竞争力,市场已开放就会被进口货冲垮。需要强调体系传承的时候,只能说就算中国产品水平不行,但是至少保住了体系,培养了人才云云。反正他总有理”
1、关键是“中国产品在国际上根本没有竞争力”并非问题。
工业化初期的产品必定是技术落后、价高质劣,是以满足原农业国初步升级的需求为主的。而让蹒跚起步的幼稚产业不经积累和成长就贸然“面对外部竞争”、“被进口货冲垮”,完全是天真无邪,或者别有用心的想法。
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体系并非毫无意义而是后续发展的基础。
2、“是后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是指这些初级工业在原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初期,大量生产提供初级工业品;再粗糙初级的工业品只要能大规模供应也能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水平,也就能提供社会转变升级动力;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组织本身也将推动社会组织结构、思想观念的转变。
另一方面正是 @菜头会飞 不以为然的“前三十年最大的成果是建立了一个还算是稳定的产业工人群体以及技术人员培养体系”,这是建成独立工业体系和工业迭代发展能力的基础。至于什么“朱家仁造直升机”、“官府号巨轮”之类的神话,这种是真正的制造?更关键的是真正的工业化应该有两个特征,1、量的喷涌而出,2、质的持续进步。不同于“跃进号”之后有“东风号”“长风号”及众多的“风”字号万吨级散货轮、有“远望2号”、有“向阳红10号”……“朱家仁造直升机”、“官府号巨轮”却是“下面就没了”……所以说它们是“DIY”而非制造确实是大实话。
3、有人也提到重复引进的问题。这反映的是当年中国受限于技术人员数量和研发基础薄弱,“研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多数技术问题只能通过“引进-消化-积累”来解决。但是,重复引进也就是说之前所引进的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了,需要升级,只不过创新能力比不过西方的积累而已。并且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和被限制、封锁的领域中,中国的“研发-创新”能力在被培养;而事实上后发工业国的“研发-创新”能力也只能在“引进-消化-积累”中培养,循序渐进,时间漫长而且绝无捷径;包括美德日诸国,概无例外。事实上能“引进-消化-积累”已经是具有相当工业基础的表现了,“山寨”也不是谁都能行的,民国时期就没有这个能力。
但最关键的还是“独立”和“体系”。在中国建成“独立工业体系”之后,也就意味着在最坏最极端的情况下,在一个国家内部就能实现市场一体化和全部产业分工;因庞大的工业规模而具备的抗压能力为中国提供了对抗“以制裁、封锁、技术壁垒遏杀民族工业”的底气,得以避免民族工业“被进口货冲垮”,强制“以市场换技术”,确保“引进-消化-积累-研发-创新”道路能走下去,实现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4、 @神尾观铃 所以
@老岳 、 @菜头会飞 等对“工业化”的无知主要表现在不了解“独立”和“体系”的重要,不了解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所以会认为旧中国“买一些机器开工就是工业化”了,就不是“一穷二白”了;会认为:
但是
事实是:“独立”和“体系”非常重要,所以,只是“买一些机器开工”的旧中国就是“一穷二白”,并未启动工业化。新中国建成“独立工业体系”之后,人才和工业品的数量也就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所以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并非一堆“破铜烂铁”。
5、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会有人仅仅因其“粗糙、初级”就贬之为一堆“破铜烂铁”???
谁的工业化不是从“粗糙、初级”开始?
为什么不见指责日本、德国等当初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
为什么不见有人上了大学就指责小学知识是伪科学,是一堆“破铜烂铁”?
我只知道如果有人在穿上父母给新买的品牌衣服后,却指责幼时妈妈手工缝制的衣服又丑又不合身,一定会吃打的。
这样的人非蠢即坏。
====================================================
原答:
这个问题暴露了有些人(例如: @老岳 、 @菜头会飞 等)始终对“工业化”非常无知,或者在伪装无知。
即使前三十年的工业化真是一堆“破铜烂铁”,可如果没有这堆“破铜烂铁”,后果会是什么?
一、
首先,什么是“工业化”?
首先“工业化”不是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也不是买一些机器开工就是工业化,而是有充分的计划组织和系统管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行按照工业化生产规律的系统生产,形成社会化“有组织的机器体系”才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包括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破坏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建立。它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却又不仅局限于工业发展,所以工业化提升的是整个社会及其经济基础。
以中国为例:
在经济结构上,工业(含手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1949年为1:2,1978年变为3:1,现在为5:1。
在税收比例上,农业直接税占比1950年为39%,1979年变为5.5%,现在几乎为0%。
在就业人口上,前后两个30年的增长:
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城市就业人口2486万人;1980年10525万人,较1952年增长323.4%;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229.6%达到34687万人。
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531万人;1980年7707万人,较1952年增长403.3%;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183.4%达到21842.10万人。
这就是工业化。
XX百科:“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些文字是我在自己很多文章都在复制粘贴,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的,原因就是有相当多的人始终是:
……在对红松实木家具的价格望洋兴叹的今天,普通人确实无法想象当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上好红松板做货厢,原因仅是因为钢材缺乏;在担心果蔬农残的今天,也无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庄稼被铺天盖地的粘虫(或蝗虫或稻苞虫或……)吃得精光,却只能手捉脚踩木板拍,原因仅是因为没有农药。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机食品的今天,也无法想象当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叶斑病……
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因为当年生活困苦就觉得那些无法计入GDP的基础建设就没什么用,仿佛工业化可以神赐天赠,似乎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体系就毫无意义,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发展(?)”我们睡着也能和平发展。
二、
根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数据,1950年以前的中国历史最高工业成绩,即使是厚着脸皮把1943年(含日据东北产量)也包括在内:
中国历史最高发电量人均9.8度;不及印度(13.6度),日本(519度),中国台湾地区(113度),韩国(32.4度),土耳其(36.2度),马来亚(110.1度);甚至连非洲的加纳(44.5度)、阿尔及利亚(60.0度)、津巴布韦(214度)也不如,与马达加斯加(6.2度)、莫桑比克(6.9度)等为伍……
中国历史最高铁路货运量人均0.10吨,不及印度(0.29吨),日本(2.94吨),中国台湾地区(1.82吨),韩国(0.32吨),土耳其(0.49吨),马来亚(0.52吨),南非(3.75吨),肯尼亚(0.65吨),莫桑比克(0.69吨),等。
中国历史最高钢产量人均1.8公斤,不及印度(3.9公斤),日本(100公斤),中国台湾地区(8.4公斤),土耳其(5.1公斤),南非(52.1公斤),等;甚至连黑非洲的津巴布韦都比不上——他们1943年人均产钢3.3公斤,1949年人均9.6公斤!
中国历史最高工业成绩,各种工业品和工业原料(如:烧碱、磷酸盐、精炼铜、铝等)即使是名义上的总规模也比不过印度、南非等国,只能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土耳其等国为伍;例如:磷酸盐和硫酸年产量,中国为14.8万吨(1953年)和4万吨,阿、摩等国依次为64.8万吨和3.7万吨;369.3万吨和2.9万吨;36万吨和2.1万吨;……。至于人均——可以这样说,任何国家的任何工业品,只要能找到两国1950年以前的同年产量数据,其人均产量基本都高于中国!
即使是“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1949年前后的中国,人均也仅有其人均硫酸产量的1/280、人均烧碱产量的1/70、人均纯碱产量的1/10、人均精炼铜产量的1/260、人均水泥产量的1/35、人均钢产量的1/140、人均化肥产量的1/700……
不说日本德国的教育体系,早在1930年,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拉曼就已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关键的是基础教育。解放初中国文盲率高达80%以上,2543万中小学在学学生占5.4亿人口比例为4.7%;不仅远不及中国台湾地区的12.6%,甚至不如黑非洲的马达加斯加5.6%、加纳7.1%、南非12.5%、肯尼亚5.7%。1949年小学毕业生仅有64.6万人,以至于高小(小学4、5年级)毕业生也成了“知识分子”!而当年大学毕业生更仅有2.1万人,其中文科生约占80%!工业建设所急需的各种技术人员总数不足5万人(含见习生),占人口比例不到万分之一,工业(含土木工程)科研机构不过区区32个(归并后共21个),甚至远不及当时美国仅仅一个“托拉斯”所雇佣技术人员的数量!
这才是中国和“同在废墟中”的日本、德国最大差异所在。
@菜头会飞 却在对“前三十年最大的成果是建立了一个还算是稳定的产业工人群体以及技术人员培养体系”不以为然……我也不知道他是真的如此无知,还是伪装无知。
@老岳 这不是“一穷二白”什么才是“一穷二白”?
上海有电厂就是全国都有电厂?如果当年全国都和上海一样,中国肯定不是“一穷二白”;如果现在全国都和上海一样,中国肯定已经是发达国家。
三、
@菜头会飞 提到了化肥。但他只说了“1965年我国开始第一次尝试“自主”生产尿素”,是“因为1963年中国从荷兰引进了全套尿素生产设备,所以摸索两年多以后,终于可以上手实操了”。但是他却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
因解放初国内钢铁冶炼和加工水平限制和石油不足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限制,一直是以侯德榜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工艺为主,虽然国产氮肥有质量差成本高的问题,但一步步的积累扩张达到了年产上千万吨。随着大庆油田投产,在国内各技术部门的联合攻关下,从1965年开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为双套筒的结构,1968年开始制造Φ800mm内衬Cr-Mn-Ni(A4)双相不锈钢小型尿素合成塔,生产能力为80吨/天。1970年后全国建有33个这样的尿素厂,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技术积累和特种钢工艺的突破,1973年“四三方案”不能自建配套设备的话,至少要多花50亿美元;最关键是也更谈不上1983年消化吸收新工艺成功之后,大量自行设计和制造大型Φ2100mm~Φ2800mm尿素合成塔,并对原有的中小型尿素合成塔进行改造了……
此外,化肥生产还需消耗2~5倍于产出量的海量石油、天然气、HCl、H2SO4、HNO3、NaOH、Na2CO3等基础化工原料,而农药生产工艺更为复杂,所需的一甲胺、苯、氯乙酸甲酯等基础原料多达数百种,消耗量甚至可达产出量的10倍以上。
历经艰难竭蹶的30年,依靠一步步的技术积累,一步步的规模扩张,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遍及全国的基本交通骨干网,培养了以亿计数的产业工人,庞大的非文盲的劳动力后备军……1980年中国钢产量终于在连每户一把锄头也保障不了的基础上,从1952年的61万吨(美国的1/140、日本的1/8)增长到了3180万吨(美国的1/4、日本的1/3),电力从57亿千瓦/小时(美国的1/87、日本的1/9)增长到了2560千瓦/小时(美国的1/9、日本的1/2)……除此之外,还有汉语拼音方案、白话文、简化字、普通话的推广,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体系的普及(这些都是工业化的组成),等等。当然,它的粗糙、初级不可否认,在人均上也只是让中国达到了日本在二战最高峰和50年代初的人均工业规模。
但以此为基础,才有了化肥、农药产量先后超过苏、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再辅以之前的水利、良种和农技推广,这才有了改革开放后的粮食大增产和农村的稳定。中国1949年化肥产量0.6万吨(折纯)、农药产量为零、粮食总产1.1亿吨,30年后上升到化肥产量1269.40万吨(折纯)、农药产量53.7万吨(原药)、粮食总产3.2亿吨,再30年后上升到化肥产量5704.24万吨(折纯)、农药产量230万吨(原药)、粮食总产5.7亿吨。请各位自行估算一下这几个数据背后所代表的3个时间段的工业能力。
四、
诚然,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成绩,其粗糙、初级不可否认,在人均上也只是让中国达到了日本在二战最高峰和50年代初的人均工业规模。
但是,刚从农业国起步时,受限于技术人员数量和研发基础薄弱,技术问题只能通过引进-消化-积累来解决,“引进-消化-积累”之后的“研发-创新”只能循序渐进,时间漫长而且绝无捷径。工业化初期的产品必定是技术落后、价高质劣,让蹒跚起步的幼稚产业不经积累和成长就贸然“面对外部竞争”完全是天真无邪,或者别有用心的想法。不管实际情况就在强谈“独立自主研发”的只能是非蠢即坏。
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体系并非毫无意义而是后续发展的基础。
当年,占当年世界人口近1/4的中国人总产钢量仅占世界总产钢量的0.1%!人均钢产量不到世界人均钢产量的1/200!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实控钢产量(即东北钢产量计归日本)的人均数据一直是中国的千倍以上!
日本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这就是日本能以小凌大,妄图鲸吞中国,甚至能把中华民族逼至亡国灭种边缘的核心原因。
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体系也是当年中国不被侵略的保障。
而在某些人眼里
二战之后忽然就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善良的上帝”,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就太平了,就“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世界变美好”了……
美国和日本都不再(不能)侵略中国了,混乱了数十年的中国“自然而然”就和平了,全国平均粮食亩产“自然而然”就突破了农业社会从未超过的高限,滴汗不流、滴血不淌、分文不花、舒舒服服,一夜之间生产并推广了十万吨各类良种,就能年产数千万吨化肥和钢铁的产能……关键是列强也变善良了,主动上门服务,主动出售优质化肥、钢铁、各种工业品,甚至提供技术升级……
真的如此?
事实是,资本家不是慈善家。
资本流入的目的是谋利,而不是帮你建设,它们只会在沃土中播种收获,绝不愿在荆棘中开荒。之所以当年台一再“戒急用忍”,要求台企积极南下却终归失败,以及各国对华投资热情一直高于在印度和非洲,就因大陆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机电、电子、化工等各类产品的原料、配件的供应成本和便捷更有优势。更何况如长虹、徐工、海尔、京东方等公司原本就是继承发展而来的,没有当年的破歼6就不会有今天的歼20。事实上还有一种隐形的“继承”,就是通过寄生、侵吞、挤占等方式,在国有老厂的“尸体”上生长出私有新厂。假如没有之前“粗糙、初级”的工业基础,可能巴菲特连中国在非洲还是亚州都不知道,也绝不可能出现改革开放后连续数十年两位数的工业增长率。
不要割裂两个30年。
所以
认为:50与100差距巨大,所以0到50的进步就毫无意义;
认为:年产化肥0.6万吨(折纯)、农药零吨、电46亿度、钢61万吨、每年6.1万中学毕业生,和 年产化肥1269.40万吨(折纯)、农药53.7万吨(原药)、电3000亿度、钢3700万吨、每年726.5万中学毕业生,完全是一回事,其变化毫无意义;
认为:日本在二战最高峰和50年代初(也就是70年代末中国的)的人均工业规模,和二战中农业中国的人均工业规模完全相同,或者两者间的差距毫无意义;
认为:“一堆破铜烂铁”等价于“一穷二白”,并将对比分析轻飘飘地贬为“话术”;
都是非蠢即坏。
即使前三十年的工业化真是一堆“破铜烂铁”,可如果没有这堆“破铜烂铁”,后果只会是被侵略和被掠夺,并且毫无还手之力。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受人之托,继续补充吧!这答主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裁剪史料了。
…………………………………………………………………………
补充一点东西吧!红旗汽车这事吧,我是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成为讨论的焦点的,毕竟当时中国主要的问题还是产能不足,不过嘛!要讨论就把资料发全了,首先是图纸问题,有图纸吗?答案是有的,还跟我猜的一样,逆向工程自己看原件设计出来的。
而且吧,注意看所有宣传话术里面都说了奋战20天这个词,后来我搜资料发现原来当时期限只有一个月啊!
一个月期限搞成这么多东西,已经很牛逼了啊!你不服气,你自己可以试试。
还有就是那个独立自主无用论问题吧!我到是对独立自主没啥太大要求,毕竟工业技术真是你抄我抄你,引进再消化又省时又省力,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省钱。
不过,我对洋跃进是没啥好感的啊!
我想法里也提了宝钢,回答里也提了宝钢,一期工程85年结束,二期91年,三期01年,人都去世几年了吧!才产能反超鞍钢,花的钱还了去了,还都是外汇,现在小朋友可能不知道当年国企利润上缴60%以上吧!你以为这外汇是那些企业出口石油赚的啊!
…………………………………………………………………………
来是不想去回答这个问题的,受人之托,就回答一下吧!
对于这位答主的各种奇葩论述方法呢!我本人在评论区已经说了一些了,不过有些发不出去,同样也有人发不出来,咱们就一起看看吧!
答主记得来反驳一下啊!
@Canicularis 这位答主称前三十年是“废铜烂铁”,而且是“很多废铜烂铁”,他列出来的数据和故事也是蛮吓人的,但当我去核对了一下,一下子就发现问题了。
我们来欣赏一下什么叫“真话说一半”。什么叫话术,什么叫选择性叙述。
我水平不是太高,我就说第一点,希望后面有同志补充
这是答主的原文,我找出了新华网采访的原稿,我们来对比一下有啥不同
答主说,孟少农在厂里“张榜招贤”,把一辆克莱斯勒汽车拆成2000多个零件,让工人觉得能做就去做。
乍一看好吓人啊,这种制作之粗陋与随机,完全配不上什么“大国工匠”,甚至跟精雕细琢都搭不上边。
但这位答主可能是眼神不好,也可能是故意的,他把原稿“缺少工具是一大难题”这一大前提给省略了,孟少农这么做,是因为缺少工具,只能发扬群众的自主精神,而且从结果上来看,完全不赖,工人日夜不休班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位答主又说“八缸的发动机干脆连图纸都没有,就直接做出了木模”。乍一看也是真粗陋,真不上台面。
但原文是什么呢,“在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一汽工人们发挥敢想敢干的精神,奋战10昼夜,制造出发动机汽缸体和汽缸盖的木模;奋战8昼夜,经过20次浇铸,拿出合格的汽缸体。”
人家工人是“没有图纸资料”,换言之,不是人家不想做图纸,而是因为缺乏制作的资料,只能发挥敢想敢干的精神,但就这样做得还不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答主又说“这种汽车的质量嘛,当时的发动机液压挺杆的工作寿命是两分钟”
换言之就是很差,不登大雅之堂。
我们来看看原文
“许多问题都是国内无人碰过的技术难题,如发动机液压挺杆,开始试制出的产品在发动机高速运行中只有2分钟寿命。以技术工人李刚为首的液压挺杆突击队,集中了设计、工艺、加工和试制试验等各方面专业人员150多人。他们一边研究有关文献,分析国外样品,一边提方案搞试验。试用了几十种不同的材料,最后选定合金铸铁,在淬火工艺上做了42次试验,才确定了淬火时间和淬火温度,使最后制成的液压挺杆经受住了400小时的台架试验。”
刚做出来工作寿命确实是两分钟,但是呢,不知道答主是不是眼神不太好,没看到后面做出来后还改进了……还是他故意只说一半。
再说说这辆红旗车的质量,真的是不是跟答主说的一样,那么差劲。看原文
8月1日,“红旗”牌高级轿车如期诞生。流线型车身,通体黑色,装有V型8缸发动机,最大功率200匹马力,最高车速每小时185公里。该车采用了扇面形状作为水箱面罩,两边附有带梅花窗格式的转向灯装饰板,保险杠防撞块为云头形,发动机罩前端是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标志,尾灯宫灯造型,轮胎装饰罩的造型沿周采用中国建筑的云纹,内外装饰富有民族风格。
请问这位答主,你在糊弄谁呢?
真当我们不会去查资料啊
你还真是BBC在逃记者,新华网那么好的一篇稿子,被你改得面目全非。
你这么做
是在践踏那一代人的心血!
作者 @以梦为马
………………………………………………………………………
闲的无聊来虐菜吧!
以下为本人回答,这位答主吧!嘲讽别人没有工业和经济水平,其实他自己很符合这个标准。
首先从所谓的机床空闲来说吧!不同的机床进行不同的加工,有些时候用不到他自然就空闲咯!有时候可能一年才用几次,现在有些工业机器人有时候也这样啊!甚至某些工厂没有定货的时候某些车间都几个月没人去呢!这很奇怪吗?
真是手把手教你们这群门外汉啊!所以为什么我不喜欢在知乎谈工业和自以为是的家伙讲话最难受了。
还有就是吧!黄岛油港吧!我一不小心去查了资料啊!好像和你说的不同啊!
还有鲁宁输油管道
这就很不给你面子了啊!这文章还是澎湃新闻发的。
然后就是吧!我不知道为什么你好像所有文章都有一个论断就是一个工程如果超标了,或者产能没达到就是坏的呢!其实这在现代工程中很常见啊!毕竟人又不可能真计划一切,难道你是潜藏的计划经济支持者吗?有意思的啊!
不过对你这种人嘛!说理是没有用的,只能让你们自己先把话术理顺在来吧!
记得统一标准哈!我看看用你的标准能得出什么结论!
还有就是吧!其实我们不应该看看当时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怎么评价的吗?
对吧! @贺仙 加贝老师,你可好久没搞这一行了啊!我帮你一下吧!
左人,建制派,一般右人一起对线自由派,我仿佛回到了2016年的知乎,爷青回。
我觉得这是一句刻薄的真话。
前三十年最大的成果是建立了一个还算是稳定的产业工人群体以及技术人员培养体系。
但是产业工人群体在20世纪90年代其实也被摧毁了,换言之,前三十年工业化真正成果只有技术人员培养体系。
因为目前我们工人主体不是产业工人而是农民工群体。
至于说工业品本身,完全不值一提。
就我目前了解的行业:
汽车制造、战斗机制造、化肥
根本没有所谓的“独立自主研发”,都是在吃苏联技术的老本。
以前让人觉得热血沸腾的“第一的国产xxx”,其实都是内宣吹牛的产物。
以直升飞机为例,“直5”1958年首飞成功是建立在苏联给了全套技术图纸、全套工艺流程、完整的样机、提供所有重要零件、派出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的结果。
这是“独立自主研发”吗?
这不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组装吗?
结果因为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走,没人指导了,“哈飞”在生产工艺上乱来,一直到1963年才成功生产出第一架空军收货的“直5”。顺便说一句,发动机等重要零件还是苏联供货的。
“直6”更厉害,全称是“空中解体直升机”。
化肥领域也是如此,大家看关于我国化肥发展历史的书籍,都能看到1965年我国开始第一次尝试“自主”生产尿素,为什么是1965年呢?
因为1963年中国从荷兰引进了全套尿素生产设备,所以摸索两年多以后,终于可以上手实操了。
汽车行业同样如此,“红旗轿车”完全是按照生产原子弹的方式,纯手工制造的,发动机缸体合格率3%。
这种合格率3%手工生产方式,除了“填补空白”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国民党在1930年代就这样手工生产了中国第一架直升机,比组装的直5早了20多年,有什么意义吗?
中国能量产直升机不还是要等到从苏联引进直升机生产线?
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在工业制造领域从零到1一点儿也不困难,只要不计成本都能做到。
比如红旗轿车。
真正难的是如何从1到100,还能保质保量。
因为以纯手工3%合格率而言,是永远不可能做到保质保量的。
总的来说,前三十年除了青蒿素之外,基本上都是引进技术模仿生产的产物,而且由于当时不重视技术专家的意见,重复引进的现象非常严重。
可以这么说,许多人批评改革开放后的重复引进、引进落后技术云云,前三十年就发生过,而且是不断发生。
前三十年在工业上根本没有做到独立自主,反而由于“既当又立”造成了惊人的浪费。
纯纯那啥了。
虽然我个人一直在批判诸佐天堂化那个年代,批判他们忘了农民在为他们幻想的群体负重前行,但是我从来不会说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没用、不行。
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不仅是政治上不行,经济上也不行。没有前三十年苦一苦农民干出来的工业基础,是不可能在后三十年让农民们得以摆脱城乡二元制加入工业生产,让我国走到今天的地位的,如果没有那三十年,我国大概率是一个东亚的印度。
放眼全球,这三十年的成就都是独一位的,前无古人,后大概率也无来者。如果这都算破铜烂铁的话,那世界上其他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显然是一点金属元素都不沾了。
有道理,每一次全面工业升级之后,再看上一代的产品和设备都是废铜烂铁。
无畏舰强吧,自从海军能在飞行器上装廉价内燃机,一次放几个中队出去,战列舰就是冢中枯骨。
1984年中国开始批量生产汉字电传机,普通人可以隔着上千里传递汉语简讯,邮电局老员工看了都说奇迹。然而三年后中国接入互联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同理
70年代农村五小工业用橡皮袋子装氨水,味道刺鼻,农民都不想用,期待日本尿素。
70年代,中国拼尽全力在十堰搞了二汽,年产5万辆觉得很不容易,同一年日本造了700万辆。
70年代,中国勉勉强强搞了4000马力国产干线内燃机车,新车全身故障,而日本新干线已经运行十年了。
当时站在日本的角度看中国工业,这些红砖工厂连折旧周期都不好算,可能要直奔废品收购站算残值,远不如田园风光看着舒服。
但是,1950年的美国看日本何尝不是这样。用落后的工业训练人口,给年轻人提供一条学技术求上进的出路,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读了书,憋着气,在灰暗的小工厂里工作,希望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体面岗位,否则就要闹事——直到他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在世界市场上居然很有竞争力。
能被新一代工业歧视,首先你得有一“代”工业,要有全社会积极向上搞工业的共识,要让年轻人争着逃离身边平淡稳定的农业社会,要有不断批判当前社会的教育体系……一言以蔽之,要有能运转的废铜烂铁,要有不满废铜烂铁的人。否则永远只能守着田园风光被人羡慕赞美。
可以看出登子的钱白花了,买的网军都是些破铜烂铁
破铜烂铁谈不上,但也不是很先进,毕竟这些技术也是苏联40年代从美国学来的。
历史上156工程实际落成150项,国家经委在60年代对其技术水平的评价是,认为总体上已经相当于40年代的世界水平,煤炭及部分石油工业大体达到50年代的世界水平,机械、冶金、电力、化学、交通电讯、纺织等工业基本上处于40年代的世界水平,还有些工业或是工业内部的某些领域还只相当于30年代的世界水平。
而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从60年代就开始转向西方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1962年向联邦德国、瑞士、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括重油造气设备、铂重整装置、合成氨设备、尿素设备、制造化肥设备 用机床及仪器,以及乙炔及提浓装置、石油裂解及分离装置、延迟焦化装置、聚丙烯设备、 制造硝酸磷肥设备等项目。
1963年11月,国家计委又决定从西方国家洽购6000余台大型精密仪器仪表,包括无线电测量仪器、射线仪器、光学仪器、机械量仪、热工仪器 、电工仪器仪表、分析仪器、气象仪器、计时仪器、材料试验机、实验室设备、电子计算机等。
60年代中苏分裂,我们基本就是把苏联援助的那一套复制粘贴了两份到二线三线。70年代中期,通过43计划兴建的26个大型工业项目,钢铁石化产业基本到了60年代水平。另外还建立了一批新型工业,基本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第一次煤铁、第二次石油钢铁、第三次石化、第四次互联网)
从美国康宁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方等购买新旧船舶,扩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从苏联进口伊尔-62远程宽体客机、米-6、米-8直升机,进口火电机组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电厂辽宁清河电厂;
这个虽然其他亚非拉国家好很多,但是和德国、日本还是差了不少。如果要对比的话应该和当时发展中国家第一梯队的巴西、墨西哥差不多。
建议读读愚蠢小猪的《铁是国家》,或是b站找找nhk的同名纪录片。
不过吧,这里多说几句别的,技术工业科技在19世纪初以来的作用太过于突出。所以有必要将其单列,叙述历史的时候以这个思路为主线,而不是将其作为政治体系思想派系意识形态的附属。最后变成了“某某制度带来了工业化”,这种蠢话有的时候是闹笑话,有的时候是要出人命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实两个馆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个是美国馆,那还是一个可以展现老大帝国精神面貌的自信作品。另外一个么,就是几乎沦为集市的非洲联合馆。非洲馆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摆出来的古代文物越精美细致,那么他摆出来的当代宣传画里的风景现代化程度越高;而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一个国家的古代文物越烂,他的当代国家情况也不行。
这里要说的是,技术工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传承,政治人文方面对其毫无疑问的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可能代替其本身的逻辑和发展。很多前后三十年互相否定的事情,说白了嘴上说的是工业,潜意识的逻辑还是政治制度……
—————————
【NHK纪录片_转动历史的时刻_铁就是国家~技术立国,日本的黎明~(1930.01)-哔哩哔哩】 https://b23.tv/sl1w3dm 纪录片链接
钟庆的作品是《大国兴衰之道 ——铁 制度 文化》。还在找完整链接,谁有的话麻烦贴一下,提前谢谢了。
http://m.wyzxwk.com/search/result.php?searchid=66623 钟庆在乌有之乡的文章合集,当然要说的是他过于陷入日本经验不可自拔,导致有些对中国十几年前的结论和观察过于偏颇,这部分要辩证思考。但是他对日本早期工业化的梳理则是没什么问题的,其过程很多人都应该加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