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户啊……
那么这个问题不排除某些人想要自嗨,结果又怕嗨起来被骂,所以才来问这种问题。
否则干嘛要匿名呢?
目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三十年打下的物质和人才基础。
你可以说前三十年的积累效率不高,你可以说前三十年的积累水平拉胯,但你绝不能否定前三十年的积累,说它们是一堆“破铜烂铁”。
这个回答下面,有很多宏大叙事。
那我就换个小点的角度,从长三角一带的经济发展,看前三十年积累的重大意义。
很多读过改革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苏南很多老牌的制造企业都是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而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前身都是社办企业。
1956年三大改造后,私营工商业基本绝技,但是工商业发达的苏南却保留着各种各样的集体社办工厂。
例如镇上有个集体砖厂,每年烧点砖给大家盖房子;镇上还有个集体拖拉机修理厂,有简单的零部件,能做简单的维修;村里有个集体农具厂,打造点镰刀、锄头、犁等铁制农具。
不管WG风向怎么刮,资本主义尾巴怎么割,斗私批修怎么喊,即便祠堂全部拆光,这些社办企业依然默默存在,为居民提供最基础的工业产品。
等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这些企业在商品短缺的大背景下,在原有技术积累基础上,引进各类生产线抢占市场,挣得第一桶金。
如果镇上有个砖厂,还有个拖拉机维修厂,就可以利用砖厂的供应优势,组织建筑施工队和材料运输队,迅速成为全县建筑托拉斯。
江阴华西村走的是另一条路,他们村是学大寨先进集体,被奖励了几辆拖拉机,有了拖拉机修理能力,除此之外华西村还有个农具厂。
华西村的拖拉机维修+农具厂,点亮了机械科技树,奠定了华西村钢铁工业的基础。
最有意思的是丹阳的眼镜产业,已经有数篇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理清了丹阳眼镜产业的发展历史。
很难想象目前占据国内镜片市场70%的丹阳眼镜产业,源头竟然是1960年一群从上海下放到丹阳的眼镜老师傅。
在这群上海老师傅的带领下,司徒镇办起了集体所有的眼镜厂,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为了抢占市场,丹阳一方面继续请上海眼镜老师傅提升技术,另一方面联合温州商人打通全国销售渠道,同时偷师国外企业学习设计,这才有了90年代以后丹阳眼镜的崛起。
正是因为上海、南京、杭州、无锡等制造业先进城市在80年代时的技术输出,为苏南、浙北民营和集体企业在80年代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也正是有了80年代的产业和技术积累,苏南、浙北企业才能在90年代浦东开发后,撑过了外资企业的冲击,不仅活了下来,还壮大了自己。
娃哈哈宗庆后、沙钢沈文荣、万向鲁冠球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大江大河》里雷东宝的影子。
想要了解工业和经济发展史,就先要收起迷之自信,躬下身去了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那些深深的印记。
国家发展不易,
祖宗家产不厚,
且败且珍惜吧。
不是……我人都傻了,你说民用领域破铜烂铁也就算了,两弹一星也成苏联人给的了……
我tm在墙外也没见几个这样说的……
实话不太好听……
1978 年11 月,邓力群访问日本回来后,到一些单位报告访日情况,对日本大为赞赏。说日本普通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多数家庭有汽车,家用电器完全普及。工人一年有几次分红,年终还有3 个月的奖金。农民也穿毛料衣服。商店经营商品50 多万种,而我们最好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也只有2 万多种商品。“相比之下,实在觉得我们很寒伧”。不仅如此,日本人民“精神振作,奋发向上”,“事业心非常强烈”,“东京的社会治安状况比北京好得多”,没有听说有偷自行车的,商店下班不上门板。(邓力群:《日本经济情况》,《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1979 年第 45 期)
同月,王震访问英国,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他访问过伦敦一个失业工人的家。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室、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具,房后还有一个约 50 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访问结束时,中国驻英使馆的人问王震对英国的观感,王震高兴地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再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了。”(柯华:《在马克思墓前——对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的观察》,《炎黄春秋》 1999 年 2 期;于日:《旅英十年——重新认识资本主义》,《陈独秀研究动态》 2002 年 3 、 4
今天早上吃了三个包子。
嗨,早知道吃第三个包子就能饱,何苦吃前面两个呢。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改革开放在具体细节上的落实,可以注意到资本投资方大部分时候是发现“用很低的工资就能在中国雇佣到娴熟的技术工人生产出质量尚可的产品”后才会决定进行投资。
这肯定是改革开放那一刻的三十年前的中国所没有的。
这就像一个不学无术的学渣在班上混了一个学期,总比在街上溜达了一个学期强点儿。
基本符合事实
之所以说是基本符合事实,是因为破铜烂铁至少还能回收再利用,而有的东西糟糕到连破铜烂铁的价值都没有了。
下面这玩意叫啥?
说破铜烂铁都是抬举了
去过天津、青岛、上海,厦门这些城市的曾经的租界区。
各种特别漂亮的别墅,有不少现代派的风格,放到现在一点都不过时。有的是文保单位,有的是咖啡厅、啤酒馆,在里面喝点东西,你大概会觉得这是欧洲。一百年前,这里的主人,和美国,欧洲的上层家庭过着一般无异的生活,电影,酒会,法国的香水,美国的可乐。他们是大亨、是军阀,是政客,是文化名人,是这个国家的精英。
然后,托庇于租借当局的秩序,享受着安宁和富足。就像伊拉克、阿富汗曾经的绿区。
这些岁月静好的据点,已经可以让不少人和世界同步。他们时髦,洋气,了解最新的时尚,也对欧美的艺术和文学颇为熟悉。
绿区之内,你可以享受现代工业的各种福利,电话,电灯,电影,汽车,洋房,自来水。也可以颇为自豪的炫耀,我们这的电站,不比欧洲建的晚。
绿区之外,那是另一个世界。
这些精致的绿区工业小体系,和大多数同样被称为中国人的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登子现在发钱都发到古墓派果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