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科学看待我国的低生育率? 第1页

        

user avatar   ji-sh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不带情绪地讲一个东西,我国当前的低生育率现状其实有个两个根本矛盾没法解决。

其中一个是前几十年激进(这个词汇处于个人喜好我其实更想用“愚蠢”)的人口政策,导致了育龄妇女的数量会极大程度地减少。

以2021为节点,我们将育龄妇女(仅讨论有生育可能性)定义为20(最低合法生育年龄)-40(我个人见过最高龄孕妇年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020年这个节点的育龄妇女数量是由20-39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人口数量决定,往后的每一年0-19岁人口数量几乎毫无悬念地发生了下跌,这毫无疑问象征着育龄妇女的数量在未来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意义上都会出现下跌。

换句话来说,即使是未来生育率数据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育龄妇女的年龄来看,未来二十年时间内的出生人口数量绝对是一个可以预测的下跌趋势。



另外一个问题是世代更替,这是一个在人口学问题上经常有人提但是鲜少为大众所关注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生育年龄的延迟。这个方面我没有发现很具体的研究材料,不过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当代青年人口第一次结婚的年龄。

根据之前看到的人民日报中一篇报道宣称,我国青年人口初次结婚的年龄出现了明显的后延。

而且,请注意,该篇报道发布于结婚率还相对比较好看的2018年,在2021这个时间节点来看。青年人口初次结婚年龄会更加延后。

这些数据象征着一个事实,相较于过去可能每25年(比如我父母是在父26,母23生育了我本人)更替一个世代,新一代人很有可能会每30年甚至于每35年才会繁衍下一个世代,假设婚后生育率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话,在同一个时间段以内,同数量育龄妇女生育人口的数量也会出现绝对的下滑。

另外这两个数据综合起来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生育窗口周期内育龄妇女绝对数量的收缩。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最民科的说法来说,人类在生理上能够生育的时间周期是15-40岁,法律规定结婚年龄在20岁,那么在没有强制生育措施规制的情况下,妇女在20-40岁的这个周期都有生育的可能性。最典型一个身边案例就是我祖母在20岁结婚生下我大姑后,陆陆续续生育了4名子女,最后在35岁的时候生下了我的父亲。也就是她的生育周期长达15年。

而以当前情况来看,即使是最乐观的30岁结婚,一名妇女的生育周期也不可能超过10年。而鉴于当前大多数妇女生育高峰期来看,这个生育周期甚至于会被压缩到5年以内。



最后可以简单说一下社会因素,对超高地产价格和不公劳动待遇的不满情绪大家也都听过很多,这里也就不再复读,但一个逃不过的问题是生育小孩需要成本。最基本需要一个不动产,需要医疗服务和教育。大家各自可以简单对比自身收入与当地各种支出,结果实在过于惨淡以致于我实在不想讨论。

当前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或许是长期社会形成的观念,也或许是年年增高的居民负债率和不动产价格,也或许会是当前商品房构型本就不适合多胎家庭,更极端一点也可能是两性关系的恶化和极端化。但即使这些问题都有所改善,我个人也并不认为生育率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善。

总而言之,人口生育的下跌无论在比例上还是在绝对的数量上都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趋势。也就是说,无论当权者是否大力改善当前生育成本过高的问题,生育率的持续下跌都是一个无可阻拦的趋势。因为即使再如何改善,育龄妇女数量的下降和生育年龄的总延后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嘛,最后,就用一句歌词作为俏皮话来送给当权者,权当鼓励。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鼓励生育:假期,津贴

有些鼓励生育:我允许你生


user avatar   chapman-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不缺人,现在媒体扯的生育率低那都是假的,是境外势力打的人口牌。鼓吹生育率低的那通通都是行走的50万,说的就是本题下的那些答主。

不然为啥到处都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吐槽完再扯两句我的不科学看法吧,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所谓鼓励生育的文件看,写文件的老头子们并不知道年轻人为啥不生娃。当然他们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这个我是真不知道。


user avatar   yue-ye-wu-hen-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经在嘴上说996违法了,说明生育率还是蛮高的嘛。

什么时候落实996违法了,再来说生育率低吧。

毕竟要恰人口红利嘛!


user avatar   qin-peng-74-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在新西兰,孩子马上六周了,以下内容是生之前参加产前培训课后记录的:

参加完为期两天的产前培训,结合老婆怀孕以来的经验,不得不感叹新西兰政府对于生育支持投入的力度之大:

女性怀孕后,会由助产士专门负责,一直到孩子出生六周后。期间根据不同阶段需要每隔4周/2周/1周约见一次,每次见面例行检查孕妇情况,并负责开各项检查、开药等事项,孩子出生后助产士会到家里跟踪回访,有任何问题或疑问都可以直接与助产士沟通。这些服务是全部免费的,政府直接付钱给助产士;期间各项检查除了3次b超检查每次50块钱,其余各项检查均是免费(不懂为何政府已经投入这么多,不把这150块也免了);

女性生产后,有26周带薪产假,通过税务局直接支付给个人(我老婆是每周600块,这个钱跟生产前收入有关,我老婆平时拿600块每周,带薪产假每周最多可以领621块每周),不需要企业承担;孩子每周有60块钱的奶粉金,视家庭年收入给一年到三年时间,另外还有税务局给每周70块的退税,这个退税名称叫做working for family,这是我们可以拿到的东西。我算了下这三年时间我们可以从税务局领到三万纽币左右。如果是低收入家庭,拿到的项目会多很多,如租房/住房补贴、冬季取暖补贴、收入补贴等等等等,这部分钱是通过工收局支付的,类似国内的民政局。

孩子出生后,各种疫苗免费、看病免费(16岁前)、看牙医也是免费(14岁前),让父母不会有后顾之忧;甚至连女性产后抑郁也涵盖了进去,每位产后女性有10次免费心理咨询的机会。

这两天的产前培训课也是受益非常大,老师是经验非常丰富的助产士,把产前产后各种内容如孕期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孩子出生后如何母乳喂养、换尿布、洗澡、如何引导孩子规律作息等细节介绍给大家,丰富的教具、生动的讲解让各位新手父母们更有信心的迎接孩子到来,真的是非常非常赞。

现在国内正在大力提倡生三胎,我想政府在除了喊口号外,还应在这些方面多投些真金白银进去,尽可能解决广大育龄父母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有效让口号变为实际吧。

以上文字是产前培训课后记录的,孩子生完后在医院住了四天,医院的服务很好就不用说了,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太累了,每隔几小时护士就要来一下,送药/给老婆和孩子量血压心跳什么的,一直没休息好,直到出院回家那晚才睡了个好觉。

回家后助产士前前后后来了六七次,检查孩子生长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六周后助产士的工作就结束了,后续孩子的跟踪工作交由一个叫做plunket的组织负责,这个组织已经有人和我们联系了,今天下午来家里看望孩子情况,后期跟踪打疫苗、对接家庭医生等事情应该是由这个plunket负责。

新西兰卫生部和plunket都有24小时值班的电话,如果碰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询问,对方会给出专业的指导,这点让人很放心。最让我没想到的一点是在新西兰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遇到需要急救的情况,你都可以拨打原住国的急救电话,会自动转接到新西兰本地的急救电话。

我和我老婆有医疗保险,前阵子刚刚咨询了把孩子加进保险的事情,正操作到一半,朋友说完全没有必要再额外花钱给孩子上医疗保险,因为成年人看病做检查需要排队等,这也是我们自费买医疗保险的原因。但孩子看病优先,会最快速度给诊断治疗。听了朋友的话我们果断放弃了,哈哈。后面几天的经历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有次助产士来家里,看孩子不怎么睁眼,比较担心,就问我们孩子睁眼多不多,我们家孩子确实比较懒,不怎么喜欢睁眼,而且有时候只睁一只眼,睁一会再换另外一只眼睛睁。我们把这些情况告诉助产士,助产士说你们去急诊看一下,检查一下好放心,说着就开始联系医院,我们这边给孩子穿好衣服送到急诊,一说情况,接待处直接报出孩子名字跟我们确认,然后马上找医生来做检查,经过一番折腾,确认孩子没有任何问题,才放我们回家。

以上,让我们看到政府对下一代的重视和投入,你问我会不会要二胎三胎,我想大概率是会的,毕竟周围的华人朋友们都说生两个至少是将来不会后悔的选择,而且政府都替你想这么周到了,出钱出人帮你养好孩子,为啥不要呢?毕竟养育孩子固然艰辛,但这个过程也是有很多乐趣的。

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在这个话题下展开一些探讨,有比较才有进步,我们很爱中国,没有加入新西兰国籍,将来也有计划回去生活,孩子18岁后也会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否选回中国国籍。生育率下降是个大问题,我相信政府一定会有大动作,从各方面减轻生育负担,让大家真正生的起养得起。

更新:

今天下午Plunket的人来家里,记录孩子信息以及我老婆的产后恢复情况,今后Plunket需要每两周或者每月都跟踪孩子生长情况,孩子5岁前,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Plunket对接。下图是她们今天带过来的东西:

图中的小帽子和小袜子估计是本地的老太太织了捐给Plunket的,中国大妈空闲时间热爱广场舞,新西兰大妈们喜欢织各种东西捐给医院和各种机构,哈哈哈。


user avatar   yu-ye-7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结婚率低。。。都不结婚,怎么生?一般结婚了的,起码1个,2个也不少。。。

最大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没有年轻人了。养老金是有缺口,但不是主要问题。


user avatar   allen-x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尽量理性地,客观地,不带情绪地(毕竟这个房价让我不带情绪也挺难的)回答这个问题:

  • 从全球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都与生育率下降有正相关,我们也不例外
  • 从全球经验来看,生育率下降后几乎没有回升到原有水平的案例(回升的有,但很少)
  • 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生育率下降,同时也包括了计划生育带来了育龄人口减少——这就是我经常念叨的戴维斯双击。这个情况下,人口的拐点与出生人口的减少会比想象的更快。
  • 在稳房价、稳地价的房地产政策,和我国对劳动保护的执行力度维持不变的大前提下,政策激励很难对生育率产生根本影响
  • 人口本质是债务,大量的劳动力意味着数十年后大量的养老负担,从这个角度说人口就是庞氏骗局,盲目追求人口增长本质是寅吃卯粮的行为
  • 与其追求生育率的恢复,倒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利用好人口减少的压力倒逼产业创新和科技进步,用机器人、AI等技术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毕竟相比起科技投资,恢复生育率的成本,你更支付不起


user avatar   tang-rui-56-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解释一下:目前七普只是公布了总和生育率等几个“大数”,年龄别生育率、分性别一岁一段等细节数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上还没有呈现,因此还没有更新答案的数据基础。

就要回答的问题而言,这篇文章结构已经完整了,除非出现重大数据更新或理论创新成果,不然可能不会更新了。

低生育率是我们社会中长期热门而又分歧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像大多数普通人想象得那么简单(之前有某个企业家自己还拿计算器算了算中国的生育率,还发表了文章),同时因为对生育的计划和管控长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专家们在面对公众时都秉持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这种有幸能被大专家们传授一二的相关专业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一点点知识、拾人牙慧的观点和一些自己的理解,居然也能在普及这个话题的正确认识上有一些用武之地。

在社会的一般性讨论中,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纠缠在一起的两个问题。如果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写,回答如何看待低生育率和与之相应的社会老龄化趋势,可能一本书都写不完。所以,本回答就以低生育率为中心议题进行讨论,老龄化可能只会稍微涉及一点。


1.低生育率是什么?

虽然生育的话题被广泛的讨论,但普通大众对生育率的概念普遍还是不能正确了解的,还有不少人认为粗出生率就是生育率。所以,要讲清低生育率的问题,首先要讲清什么是生育率,如果这个用词不能阐释清楚,后面也就没法沟通了。

现在所说的生育率,就是这个一点几或者是二点几这个这个数字,它的全称是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在理论上,这个数字是为了用来衡量社会上妇女的生育水平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一个妇女终其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事实上,由于大部分妇女在过于年幼或者年纪较大时会丧失生育能力,我们把这个“一生”定义为15-49岁。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得到这个生育率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我们去观察一群妇女从15岁到49岁的生育情况,假设这群妇女是100个人,而且他们都是同一年出生的。15岁的时候,我们去做调查,这一百个妇女(应该还是少女)生了多少个孩子,假如生了1个,那平均每个妇女就生了0.01个孩子,这个0.01,被称为“年龄别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 ASFR)。接着一年又过去了,我们再去调查这群16岁的妇女(少女),发现她们一共生了3个孩子,所以16岁的ASFR就是0.03……以此类推,一直观察到49岁。把所有的ASFR加起来,就是这群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得到了TFR。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为什么这么麻烦,我直接到49岁的时候观察一下,这些妇女一共生了多少,然后除以100不就完了嘛。事实上这群妇女在这些年里肯定会有死亡的,如果一个妇女20岁就去世了,那他后面的这几十年就不应该算到分母里面去,所以用上述这种方法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是偏低的,应为它把一些已经死亡的人度过的时间也纳入分母了。

那我们现在就知道了,理论上的TFR是怎么算出来的。但是这个理论上的TFR没人会拿来用。为什么呢?因为太“过时”了。你需要等到妇女已经完成了生育之后才知道他的生育率,有什么用?你拿这个数据是为了衡量现在妇女的生育水平,然后用这个数字来进行一些社会政策的制定或是配套设施的规划,结果你告诉我现在妇女的生育水平你要等到30年之后才知道!那这个数字就完全没有实际用处。人口学家是很聪明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明了一个方法——“假想队列”。

什么叫假想队列呢?在人口学上,同一个时期出生的一批人称为一个“队列”。现在我不拘泥于必须是同一批出生的妇女而把今天各个年龄段的妇女都当成是同一年出生的,也就是假装他们都属于一个队列。我把今天40岁的妇女的情况认为是今天15岁的妇女在40岁的时候会发生的情况,把今天40岁的妇女的ASFR当成是今天15岁的妇女在40岁时候的ASFR(有点绕,需要大家稍微思考一下)。这就是假想队列(预期寿命也是用的这个方法算的)。这样子的好处是,我不需要等15岁的少女变成49岁的妇女,我就可以大致的有一个总和生育率来描述他们的生育水平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陕西省两次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是怎么用假想对列算出来的,是我当助教时候给学生们出的一个考试题目:

你可以看到统计人员采集的数据的结构是这样的:15-19岁的妇女每一年平均的生育是多少,2000年是每一千个妇女生育大约5个孩子,生育最旺盛的20-24岁每一年平均1000妇女生育119个孩子。这个15-19岁和20-24岁的都是在2000年的时候是这个岁数,这就叫假想队列。你把每个年龄段的ASFR都加起来,最后乘以5(因为这是五岁组的),就得到了当年陕西省的总和生育率。答案是2000年1.126与2010年1.055。也就是用假想队列的方法,我们可以算出,在2000年时,平均每个陕西妇女终身生育1.126个孩子;在2010年时终身生育1.055个孩子。

如果你算对了,你应该就理解了生育率是什么含义了。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生育率了,那生育率低不低怎么看?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把握两个关键数据来看,一个是2.1,一个是1.5。

目前我们社会的人口虽然说男性比女性要多一些,但是自然状态下男女的数量基本应该是1:1的。只有妇女拥有生育能力,那在寿命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群体的人口要保持不减少,每个妇女应当至少产生2个后代,也就是总和生育率应当为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各种意外情况和疾病发生,有一部分人在没有完成全部生育活动时就去世了,造成了下一代人生育量的损失,所以这个保持人口不减少的总和生育率应当稍微上调一些,比如说2.1。那如果一个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不到2.1,那你说这个人口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肯定就会下降,低于2.1就是低生育率,这是很有道理的。

那有人就会说,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本上都是在2.1左右或以下(印度最近也在2附近),如果你把2.1界定为低生育率,这些低生育率的国家里面大多数好像都没什么人口危机,人口也没有怎么减少。一个概念之所以提出来,要有实际的引导意义。你用2.1这个作为低生育率的标准,那印度都要鼓励生育了,肯定是不接地气的,甚至可以说是错的。那这个时候,结合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经验,人口学家又发明了一个“超低生育率”的概念(Lowest Low Fertility)。这个超低生育率的标准是1.5,是根据日本、德国、意大利这些确实经历了人口减少的国家的经验制定出来的。所以这个超低生育率的标准虽然来历不如2.1这么直观,其实是更具警示意义的。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生育率持续低于1.5,那么这个国家基本上要面临人口负增长了。

那我们现在提到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我觉得应当参考世界经验,不能用那个纯粹理论上的2.1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用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1.5来进行衡量。这么看的话,一些根据2.1来预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悲观说法肯定是夸大其词的。

2.中国的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中国的低生育率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复杂,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当下的生育率到底是多少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弄得清,弄不清楚的原因里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为了尽量地做到客观公正,我并不会对这个子话题里面的人的立场做出具体的评价,我倾向于把关于中国生育率的种种争议描述为纯粹的学术之争。

先说生育率成谜的根本的基础性的原因——数据不好。如果能有质量足够高的数据,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就不会有争议了,用正确的方法算一下就行了。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数据不好,所以对数据的解读有了巨大的空间。有人就说,既然西方国家的人口数据能做的好,为什么我们做不好?我们每年都花了大量钱、动员了那么多的资源搜集人口资料,每年都有千分之一抽查,每五年还有1%抽样(俗称小普查),每过10年还有全国性的大普查,为什么数据还是不准。我们就先说说西方国家为什么人口数据做得好,它们的人口统计工作比中国到底好在哪里。

第一,欧美有基督教礼俗带来的人口统计传统。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国家,绝大多数是欧美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国家都有这样的传统,在人出生和去世的时候都会在当地的宗教机构进行宗教活动(洗礼和忏悔之类的),而这些信息在宗教机构都有登记。我们所的一位老师曾经在欧洲做过相当长时间的研究,他多次和我们表达了对研究欧洲人口的学者们的羡慕——英国和瑞典有些地区的人口数据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因为数据的优势,欧美的人口学研究开始得十分得早,基亚尔在1855年出版的著作《人类统计或比较人口学大纲》中就总结了用统计和数理方法研究人口的学科概念。想想我们国家在同一时间在干嘛?闹太平天国呢。学习社会学的同学肯定知道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当我第一次打开的时候我真的惊讶于欧美国家在19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口统计水平,死亡数能够按死因统计,而且是普遍情况,不是个别国家,以致于学者可以用这些数据做出很广泛的国际比较。宗教机构的数据催生了人口学的发展,人口学研究的进步又要求更高的人口数据。而在我们国家,直到今天都没有这样促使人们及时登记生死状况的机制:今天在一些偏远地区,也有孩子出生不经过医院的;去世的人多年不登记也时有发生;还有人活了一辈子也没进行过任何登记。这样的前提下,人口数据就基本要来源于自上而下的调查,缺少自下而上的校正。

第二,中国人口比欧美多,自然环境比欧美复杂,文化差异比欧美大,因此调查难度要更大。西方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中国的人口规模,一个10亿级别的国家去搞人口普查,其难度天生就比5000万级别的国家难得多。中国地理环境极为复杂,许多人住在十分偏僻的地方,调查员难以进入。我就举一个例子,1982年的人口普查是在7月1日开始,后来改成了11月1日开始。为啥呢,很大程度是因为夏天很多地方有山洪和泥石流,许多地方进不去。那你说11月很多地方就大雪封山进不去了,那因为山洪泥石流影响的区域和人口毕竟比雪灾影响得要多一些。中国是如此之大,每个月都有难以进入的地方,有些地区则终年难以进入,调查难度可想而知。文化差异就更好理解了,有语言障碍(一些方言、少民语言和官话不通)、概念障碍(新疆的维吾尔族人的年龄计法就与众不同,所以新疆有特别多的百岁老人)、迷信障碍(有些地方人不乐意告诉别人自己的相关信息,认为可能用于诅咒等不好的用途)等等。

第三,中国进步过快,也经历了比西方国家更剧烈的人口转变,又加之有一些独特的社会政策,导致了中国统计遇到了比西方国家更多的麻烦。西方从高生育高死亡到高生育低死亡再到低生育低死亡,经历的两次人口转变,前后长达数百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100年就完成了。在这种极为剧烈的变化过程中,数据的搜集和解读都出现了一些独此一家的特殊状况。一些社会政策,主要是生育政策、教育政策等的执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晚报、虚报和瞒报生育情况提供了动机。

因为有以上的种种原因,中国的人口数据质量就不那么的理想。人口专家们在这样的数据上对人口发展趋势做出解读,不得不在一些地方“拍脑袋”。分歧就在于,这个脑袋到底怎么拍。我们先来看看通过人口普查和小普查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以每年抽样和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总和生育率,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到了2015年只有1.05不到,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超低生育率的日本(约1.45)和德国(约1.50)。大部分人口学的学者们是承认这个数字里面包含一定的瞒报、漏报的情况,导致调查数据比实际情况向下偏移。大家的分歧就在于,这个低估的部分到底是多少,以及整个数据不准确的情况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步回复正规的进程到了哪个阶段。第一个分歧很好理解,第二分歧指的是:如果2003年的出生少报了X%,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统计手段的进步,到2015年时候这个出生少报的比例应当降低了多少,不应该超过X%。那大家众说纷纭,其实各种结论都包含一定的拍脑袋的成分,社会需要采取一种主流观点。

当时决定这个主流观点的人口学权威认为五普(2000)和六普(2010)真实的数据应该在1.8和1.6左右。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是权威的团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一些学科调研的结论判断出来的。一开始其他的学者们还比较认同,因为在2003年的时候,调查生育率是1.4。如果少报和瞒报均匀地分布在各个生育年龄段,那么少报的比例应当在10%-15%之间,符合大家的认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到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前,这个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总和生育率在1.6,这就很反常识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如此快速地发展时,生育率理应出现下降。在分析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主流观点认为少报了约27%,到那到了2015年,是不是不应该少报了更多?少报、漏报程度的缓解是有依据的:更多的孩子出生在医院;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性别偏好的改善、数据监测手段更新等等因素,都会改善少报的情况。那如果认为2015年的真实总和生育率是1.6,如果少报均匀分布,那就是少报了34%,反而比1982年的统计少报更严重。

于是大约在今天的10年之前吧,人口学界就开始发出了非常多的质疑的声音。有人要推翻1.6,有人要捍卫1.6,经历了好几个攻守回合。这里专业知识过多,就简写了。

第一回合-尝试寻找真实的数据

攻方:进行社会调查,自己采集数据计算。因为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肯定不够细致,出现漏报、瞒报是正常的,那我就自己找几个样本社区、样本村子,一家一家详细调查。调查结论不支持1.8-1.6。

守方:你的数据样本量太小,数据量不足,不能反映全国水平。你要去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才有说服力。

攻方:我没钱没人力,没有官方支持,怎么可能搞得出来?

守方:那我不管,不搞个百万人级别的样本你的数据我就不认。

第二回合-以大城市生育率极低作为突破点进行质疑

攻方:你说极低生育率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那么大城市比如说北京、天津、上海,瞒报漏报的情况应该很少,为什么生育率只有0.7(2000年)?你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你的说法?

守方:大城市里外来妇女和女学生太多了,拖累了生育率。大城市的生育率应该有1.1。

攻方:别搞笑了,你论文里的算法是错的。人家邦加茨几十年前就告诉你不能这么算,你还这么胡算,你还拿生育意愿当生育率,水平太差了。而且外地人的生育率比本地人高好不好。

事件梳理如下:

2004年9月,河北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梁秋生的论文《外来流动人口的分母效应以及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发表在《人口研究》第28卷第5期上。该文章基本观点: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不能反映大城市居民真实的生育状况,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和迅速扩张的高校学生群体是造成大城市超低总和生育率的根本原因。总和生育率这一指标的缺陷决定了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背景下,它既不能反映真实的时期生育水平,也不能反映真实的终身生育水平。

2005年1月,《人口研究》在“争鸣”版块刊登了北京大学教授郭志刚反驳梁秋生推算京津沪总和生育率高于1的文章:《关于京津沪超低生育率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检验》,反驳梁秋生的推算结论,认为在任何口径下,京津沪三地的总和生育率均显著小于1。2005年3月,《人口研究》在“争鸣”版块刊登了梁秋生对于郭志刚的质疑进行回应的文章《再论大城市超低总和生育率中外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郭志刚教授商榷》在该文中,梁秋生为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辩护,完全否认了郭志刚的质疑。

200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陈卫在《人口研究》“争鸣”版块发表了自己的实证结果,认为京津沪地区超低生育率形成的过程中,外来人口的分母效应并不存在。同一期《人口研究》的另一版面刊载了郭志刚的文章《关于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再讨论》,郭志刚在文章里具体指出了梁秋生推算假设中的错误和反驳过程中的错误,并对他的治学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守方:那我不知道大城市为什么生育率数据那么低,但我肯定农村和小城市瞒报漏报得非常多。你看,2000年0-4岁的统计数比2010年10-14岁的少了900多万。这900多万都是漏报的。

攻方:为什么不可能是2010年重复统计了?2010年流动人口比2000年多多了,有很多小孩子可能在两个地方都统计了 。还有教育政策也可能有影响的。

守方:没这种可能,就是漏报。

攻方:就是全是漏报也才漏报10%啊,你的1.8哪来的?

守方:还有人10岁还没报呢,这个漏报的还没释放完。

攻方:……

第三回合-用主流生育率代入预测模型,核实理论出生数和实际出生数

攻方:1.6不对,我带进年龄移算模型,算出来的出生数和历年统计对不上,实际统计数据要少多了。

守方:生育率没问题,你的其他参数有问题。

攻方:我其他参数应该没问题,就是生育率高估了。

守方:你能保证其他参数没问题?

攻方:……

又过了几年

攻方:现在人口预测国际上又有新方法了,不用年龄移算模型了,这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口学参数了,我们用纯数学的方法。我代入你的生育率,出生数还是错的。

守方:那你说多少?

攻方:我用1.2几代入,结果和统计数对的上。还在nature上发表了。(这位就是教我们人口统计学的老师)

守方:1.2几太少了,不可能这么低!

第四回合:实践出真知

Authority:我们生育真的低吗?你们吵出结果了吗?

攻方:生育率真的很低了,要赶紧放开二孩!

守方:中国人生育意愿特别大,放开之后是灾难性的暴涨。

Authority:放开之后出生数会增长多少?

攻方:这么多(比了个橘子)。

守方:不可能,至少有这么多(比了个西瓜)。

Authority:你们怎么意见相差这么大?中庸一下,先搞一下单独二孩。如果单独二孩,出生数会增长多少?

攻方:那最多这么多(比了个樱桃)。

守方:那也不少,至少这么多(比了个柚子)。

结果出来,最后只增长了一个芝麻。

Authority:立即放开全面二孩!

到此为止,1.6-1.8终于至少在学界不成主流了。但是今天中国的生育率是多少,仍然众说纷纭,从1.1-1.4都有。我个人倾向于1.2左右。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统计手段在这10年里的进步,我想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可能能给我们一个更准确的答案。


3.低生育率怎么来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不断进步而生育率保持不降的例子,几乎没有。这种没有例外的发展模式被解释在人口转变模型中。下面这个图很直观了:

上面的曲线是出生率,下面的曲线是死亡率。第一阶段人类社会是生育率和出生率都很高,人口长期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率(从战国-清前期2000多年人口只增长了10倍,从2000万到2亿);随后进入第二阶段,死亡率快速降低,而出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下降得没有死亡率快,这时候就出现了类似于“人口爆炸”的现象(从清朝中期-2000年,中国人口在300年里就增长了6.5倍,从2亿到13亿);随后进入第三阶段,出生率也快速下降,逐步追赶上死亡率下降的步伐,这时人口的增长率就开始逐步下降了(从2000年到今天,中国人口在40年里增长了约8%);而今天,2020年,可以说中国已经在第4阶段的门槛上了,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波动,人口负增长逐步成为人口发展的新常态。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已经进入这个阶段几十年了,从1970年以来,他们的人口有的时候是正增长,有的时候是负增长。

生育率的下降,没有别的更重要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不是中国一家这样,英国是这个样,印度也是这样,全世界都一样。最近知乎上有人提问说什么“资本的异化”还是“极度内卷化”是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些说法我都没听说过,此类说法的合理性实在值得商榷。

那社会进步,或者说是现代化是怎样降低生育率的呢?知乎上有一本小册子《中国的人口与城市》里面讲了一些,我的想法和它的主要观点比较一致的。我的观点就是:新生儿和幼儿死亡率的降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是我国生育率降低的最直接原因,而这些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数据那本小册子上列举了一些,里面建立了一些模型之类的,那我就不说这个了。我就以具象的方法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造成了生育率的快速降低。

先说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康熙皇帝是清朝最多产的皇帝之一(另一个是乾隆),自他6岁登基一直到驾崩,一共生了55个子女,下面是他子女的情况:

排序/序齿 名字 出生年月日 封爵 卒年 生母

1承瑞 康熙06年09月20日------康熙09年05月 荣妃马佳氏

2承祜康熙08年12月13日------康熙11年02月孝诚仁皇后

3承庆康熙09年02月01日 ------ 康熙10年04月惠妃纳喇氏

4赛音察浑康熙10年12月25日 ------ 康熙13年正月荣妃马佳氏

5/1胤禔康熙11年02月14日 直郡王 雍正12年惠妃纳喇氏

6长华康熙13年04月06日------出生日即殇荣妃马佳氏

7/2胤礽 康熙13年05月03日赠理密亲王(废太子)雍正02年12月孝诚仁皇后

8长生康熙14年06月21日 ------康熙16年03月荣妃马佳氏

9万黼 康熙14年10月08日------康熙18年正月贵人纳喇氏

10/3胤祉康熙16年02月19日 诚隐郡王雍正10年荣妃马佳氏

11/4胤禛 康熙17年10月30日清世宗(雍亲王) 雍正13年08月孝恭仁皇后

12胤禶康熙18年02月20日------康熙19年02月 贵人纳喇氏

13/5胤祺康熙18年12月04日恒温亲王雍正10年05月宜妃郭络罗氏

14/6胤祚康熙19年02月05日------康熙24年 孝恭仁皇后

15/7胤祐康熙19年07月25日淳度亲王雍正08年 成妃戴佳氏

16/8胤禩 康熙20年02月10日 (复)廉亲王 雍正04年09月良妃卫氏

17/9胤禟康熙22年08月27日 (复)贝子雍正04年08月宜妃郭络罗氏

18/10胤礻我康熙22年10月11日(复)敦郡王 乾隆06年09月温禧贵妃钮祜禄氏

19胤礻禹康熙22年11月23日------康熙23年06月贵人郭络罗氏

20/11胤礻兹康熙24年05月07日------ 康熙35年07月宜妃郭络罗氏

21/12胤祹康熙24年12月04日履懿亲王乾隆28年07月 定嫔万流哈氏

22/13胤祥康熙25年10月01日怡贤亲王雍正08年05月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23/14胤祯(禵)康熙27年正月09日 恂勤郡王乾隆20年正月孝恭仁皇后

24胤禨 康熙30年正月26日 ------ 康熙30年03月平妃赫舍里氏

25/15胤礻禺康熙32年11月28日愉恪郡王 雍正09年02月顺懿密妃王氏

26/16胤禄康熙34年06月18日庄恪亲王乾隆32年02月顺懿密妃王氏

27/17胤礼 康熙36年03月02日果毅亲王乾隆03年02月纯裕勤妃陈氏

28/18胤祄康熙40年08月08日------康熙47年09月 顺懿密妃王氏

29/19胤畟康熙41年09月05日------康熙43年02月襄嫔高氏

30/20胤祎康熙45年07月25日简靖贝勒乾隆20年正月襄嫔高氏

31/21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慎靖郡王乾隆23年05月熙嫔陈氏

32/22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恭勤贝勒乾隆08年12月谨嫔色赫图氏

33胤禐康熙52年02月------出生日即殇 贵人陈氏

34/23胤祁康熙52年11月28日 镇国公乾隆50年07月静嫔石氏

35/24胤秘康熙55年05月16日讠咸烙亲王乾隆38年10月穆嫔陈氏

1大公主康熙07年11月02日-----康熙10年10月庶妃张氏

2二公主康熙10年03月09日-----康熙12年02月端嫔董氏

3/1三公主(养女)康熙10年10月28日固伦纯禧公主乾隆06年12月恭亲王常宁庶福晋

4/2四公主康熙12年05月06日固伦荣宪公主雍正06年04月荣妃马佳氏

5五公主康熙13年02月10日------ 康熙17年庶妃张氏

6/3六公主康熙13年05月06日 和硕端静公主 康熙49年03月 贵人兆佳氏

7 /4七公主康熙18年05月27日固伦恪靖公主雍正13年03月贵人郭络罗氏

8/5 八公主 康熙21年06月01日------康熙21年08月孝恭仁皇后

9 九公主康熙22年06月19日 ------康熙22年闰6月孝懿仁皇后

10/6十公主康熙22年09月22日固伦温宪公主康熙41年07月孝恭仁皇后

11/7十一公主康熙24年02月26日固伦纯悫公主 康熙49年03月 通嫔纳喇氏

12十二公主康熙24年09月27日------康熙25年05月温禧贵妃钮祜禄氏

13十三公主康熙25年04月24日------康熙36年03月孝恭仁皇后

14/8十四公主康熙26年11月27日和硕温恪公主康熙48年06月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15/9十五公主康熙28年12月07日和硕悫靖公主 乾隆元年11月 贵人袁氏

16/10十六公主康熙30年正月06日和硕敦恪公主 康熙48年12月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17十七公主康熙34年10月21日------康熙46年 庶妃王氏

18十八公主康熙37年12月12日------康熙39年 庶妃刘氏

19十九公主康熙40年10月18日------出生即日殇和嫔瓜尔佳氏

20二十公主康熙42年02月14日------康熙44年02月襄嫔高氏

21二十一公主康熙47年11月09日 ------康熙47年12月庶妃钮祜禄

康熙皇帝拥有古代社会最先进的医疗卫生水平和营养水平,他的医生团队来自世界上很多个民族,包括汉人大夫、蒙古大夫(不是用来搞笑的,是真的用来看病的)、西藏大夫、波斯大夫、欧洲大夫等等,他的孩子们吃的是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喝的是比较安全卫生的牛奶、酒和矿泉水;可能有上万人服务于紫禁城里的婴儿和幼儿护理系统。在这种条件下,他的子女们活到有生育年龄的有多少呢?

35个儿子里面,16个孩子死于12岁之前;20个女儿里面,11个死于12岁之前。如果认为12岁是最早的生育年龄,一半的孩子没有到生育年龄就死了。康熙的儿子的0岁预期寿命34岁,女儿的0岁预期寿命26岁。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一夫一妻的老百姓,三年一饥荒,五年一瘟疫,吃的是没有营养的糟糠野菜,喝的是有寄生虫和霍乱杆菌的河水,你认为你要生几个孩子才能保证不绝后?为了防止孩子在成年之前死绝,一个普通农民生个七八个,这是完全合理的,最终这七八个孩子可能也就两个人一两个活到自己能有孩子。有些人生的孩子死亡率是80%,有的是50%,有的是30%,你怎么知道你是哪种呢?为了保险,你就假设你是那种最倒霉的,生5个才活一个。所以说,在这样的健康水平下,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理想子女数可能是2个3个,但实际上生育超过5个孩子,这样生育率怎么可能不高?随着医疗卫生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进步,今天的人生一个孩子基本就能活一个孩子,没有必要为了规避早夭的风险去刻意多生,这从主观上就拉低了生育率。至于避孕手段的进步,是在为了避险产生的生育意愿已经大大降低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比不上婴幼儿死亡率降低带来的影响直接(你首先要有避孕的意愿,才来谈避孕的手段),影响程度也远没有前者那么大。

再说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我猜想,知乎用户很多都是年轻人,又以男性用户居多,对生孩子经验不多,所以对于生育这一活动可能认识并不是那么的充分,许多人把女人生孩子想象得像母鸡下蛋一样,只要想要,几个孩子都能生出来。其实不是这样的。女人生一个孩子需要的东西,邦加茨帮我们列了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时间!而受教育和劳动参与,极大地压缩了生育的时间。

现代人口学一般把15周岁当成是女性生育期的开始,把49岁当做女性生育期的结束。然而,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20岁的生育力和45岁的生育力是不可能相同的。受教育和参与工作,压缩的就是这最有生育力的十几二十几岁。

生育需要怀孕,怀孕需要10个月;很多人还不知道,产后有接近一年的不孕期;也就是从怀上一个孩子到能生下一个孩子,一般至少要2年间隔。考虑到女性的不是天天都能受孕、男性生殖细胞命中存在概率,我们就假设平均3年一个孩子。

1940(1925年前后出生的妇女)年的时候理论上一个女性大概能生这么多孩子:(15-17)(18-20)(21-23)(24-26)(27-29)(30-32)(33-35),35岁以后生育力明显下降了就直接去掉,也就是满打满算能生7个娃(不考虑多胞胎)——想想你的曾祖母生了几个孩子?是不是非常的真实?1960年代,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6左右。

女孩读书到初中,理论上只能生6胎了;读到高中,理论上生5胎;读到大学,理论上只能生4胎;读到硕士,理论上只能生3胎;读到博士,理论上只能生2胎。教育水平提高对生育年龄进行“掐头”,参与工作就是对生育年龄进行“去尾”,道理是一样的。有稳定全日工作的女性,有几个平时有时间去生孩子?不是托词,是真的没有时间。生孩子不是下蛋,两个孩子之间间隔要3年,3年里能够打断生育计划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举个例子,一个硕士毕业的职业女性,满打满算也就能生3个,如果结婚稍微晚一点,或者有点别的计划,很容易就“浪费”了3-5年,那不管他想生8个还是10个,她客观上就只能生一胎或两胎。

不过呢,现代医学技术让“高龄”生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为职场女性多争取了一些生育机会。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即通过延长女性具有生育力的时间来增加生育量也许会有效果。

这说的都是客观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也从主观上影响妇女的生育意愿。这已经被人重复说烂了,我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4.大众对低生育率有哪些认识误区?

这个子话题里面我将介绍普罗大众对生育率的几个解读误区,最近几年媒体总是用一些极其吸引眼球的标题来描述我们国家的生育状况,导致群众对我国的生育状况的意见分歧特别大。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些人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就能规避这些误区,更好地理解我国当前的生育状况。

误读一:最近很多年的出生数都很稳定,因此当时不存在生育率的明显下降;最近两年出生数从1500万“暴跌”,所以生育率出现了“雪崩”。

答:我国在80年代有一个婴儿潮,这几个年份出生的人数很多,妇女也就多;当这个年份出生的人迎来生育高峰时,即使生育水平下降了,出生数也不会立即下降,说不定还上升,因为生育的基数增大了(2010-2012)。到了今天,8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经逐步在退出生育高峰年龄,而接力的90后人数没有那么多,也就是生育旺盛期的妇女的基数变少了,因而新生儿数就不断的下降。就近期而言,影响出生数的最主要因素是育龄妇女的数量,而不是生育率暴跌。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总体还是比较稳的,没什么暴跌迹象。

误读二:不考虑移民的情况,生育率低于2一定人口会负增长,我国到现在都没负增长,生育率不可能显著低于2;

答:我们上面第一个子话题就说过了,总和生育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用的是假想队列。假想队列就是假想现在15-49岁的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合起来就是当年的妇女一生的生育状况,这个假想是非常的粗糙的,用它来评估人群的生育水平有很大的弊端,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他。

那我们看这个方法是怎么导致生育率被误读的:假设有一种动物,寿命只有3岁,每个雌体都是都是第一岁生2个娃,雌雄比例1:1,那这个动物的生育率就是2。现在三个岁数的雌体动物都有100个。那我们开始观察了,第一天,出生了200个幼体,都是1岁的动物生的,总和生育率2+0+0=2;第二年,突然新生的这批动物变异了,他们的生育模式变成了1岁的时候生一个,2岁的时候再生一个;第二个的总和生育率就变成了1+0+0——大家可以看到,这一波次的动物,终身生育水平并没有降低,而总和生育率却变成了原来的一半,只是因为生育的年龄推迟了,平均生育年龄由1推迟到了1.5;那我们开始观察第三天,新一批的动物生育更迟了,全部在2岁生育,那今天的2岁的动物生了1个,但新的1岁的动物统统没有生,那总和生育率就变成了0+1+0=1,仍然是1——生育年龄更推迟了,变成了2;到第四年,新的2岁的,去年1岁而没有生的每个生了2个幼体,那总和生育率就是0+2+0=2,又恢复了正常水平。

我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假想队列的缘故,即使是终身生育水平不变,仅仅是妇女生育年龄的推迟,也会造成总和生育率统计值的下降,那中国现在就处于生育年龄不断推迟的过程中,所以总和生育率相对于妇女终身生育水平肯定是低估的。你看到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05,并不代表这一批的妇女真的一辈子平均只生1.05个,而是高于1.05个。这种因为婚育年龄不断推迟而造成总和生育率低估生育水平的效应,被称为进度效应(tempo effect),而且影响还不小。

邦加茨2001年测算,tempo effect使得当时美国总和生育率下降了8%,意大利下降了15%,这种下降事实上是总和生育率对终身生育水平的低估。中国的社会转型明显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快,生育年龄推迟的程度也有可能更快,因而tempo effect造成的总和生育率低估的影响很可能大于西方国家。


我们以上图里的美国为例来看一下,从1960年开始美国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就开始后移了,那这段时间观测到的总和生育率(那条黑色线条)就开始低估妇女的终身生育水平,1965年的时候低估最大,妇女的终身生育水平约为3.5,而观测到的TFR仅为3,足足低估了约15%。同理,解读中国当前的低生育率到底是怎样的水平,不能将进度效应置之不理,而就直接把总和生育率当成是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1.2,不代表真的一个妇女终身就生1.2个,也有可能是1.6个,到底是多少,要等这批妇女退出生育年龄之后才知道。


二是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虽然生育水平一直在降低,然而预期寿命却一直在稳步延长。虽然人口再生的速度慢了,但人口逝去的速度也下降了,因而缓冲了低生育造成的人口减少。有人觉得预期寿命不是应该随着增长就逐步稳定了吗,不会一直增长;很久以前人口学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下图中的人名和机构名)建立了很多模型来预估预期寿命的极限,然而他们好像全部都错了——目前观测到的预期寿命增长曲线是接近一次函数的那一条(灰色线),压根看不到极限;尤其是日本,直接线性增长(黑圈圈)——如果真是这样就吓人了,未来的人类岂不是会长生不老?

不说世界,单说中国,近年来的预期寿命增长速度还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1982年到1990年,男性平均每年增长寿命0.06岁,女性增长0.13岁;到2001-2005年,男性每年增长0.24岁,女性每年增长0.38岁;到2011-2015年,男性每年增长0.25岁,女性每年增长0.41岁。是不是很神奇?挑战常识,咋越长寿寿命还增长越快呢?

上海市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2019年男女0岁预期寿命分别为81.27和86.14,几乎和全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日本(男女综合84.2,2018年)、瑞士(男女综合83.3,2018年)持平。然而今天上海的预期寿命仍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14-2019年的六年间,男性预期寿命平均每年提升0.18岁,女性平均每年提升0.23岁。我们的人口统计学老师开玩笑说:每活5年送1年。

结合总和生育率指标低估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和预期寿命近似线性增长两大因素,你还认为总和生育率低于2就一定会带来人口负增长吗?

误读三:生育低就是因为人们普遍只肯生一个;

答:目前生育率低的最大推手是一孩生育率低,今天一孩生育率已经低于二孩生育率,2017年全年,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大量年轻人不结婚、结婚了不生育。目前我国的单身男女数量已经突破2亿。随着全面二孩生育堆积结束释放,我国后面几年的出生数将会进一步的滑落。

低生育的话题,写一本书也说不完,我暂时就说到这里了,以后如果有相关问题我再尝试回答别的方面。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其实想说,生育率问题目前是中国唯一一个科学看待比宏大叙事看待下还要悲观的问题。

所以大家还是谈谈大是大非吧,别科学分析了。


user avatar   xiaoxiao88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用户:北上深房价这么贵,可怜我们连个避风的房子都没有,我们买不起学区房就不生了。

农村农民:还是国家好啊,现在一个月发一两百块钱买油盐的钱和电费都省了。

人和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高贵的知乎用户眼里,一年收入一百万都不够养二胎的,但到了中西部农村,生二胎要是给个千八百一个月发到上小学,连一胎的生活费都够了,而一千块还不够上海北京的精英们两罐奶粉钱。

所以低生育率关键是二胎三胎发钱,一千块不多北京上海精英看不上无所谓,只要能覆盖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育费用,那生育率就能上来,至于北京上海深圳的中产怎么想的,根本不重要,你们不生让农村生,二十五年后农村新增人口进城,城市老龄人以房养老退出大城市。

中产怎么哭惨也好,但中产怎么想根本不重要。




        

相关话题

  印度如果也实行计划生育,地球人口不会超过80亿? 
  新闻说2020年生育率创新低,可为什么我周围结婚几年的夫妻不论阶级高低几乎都有孩子啊?丁克很稀少? 
  如何客观理性看待「人口红利」这个词? 
  婆婆年底要回老家照顾嫂子的二胎,我退出职场全职带娃吗? 
  如何评价新疆2014年底民族人口结构相对于六普的变化?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何时会降至零?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如果政府要提高生育率到2.5以上,需要如何做? 
  我们村20192020年共新增人口19人。人口基数2500人。会数学的算算生育率是多少。? 
  双方独生子女怎么安排回父母家过年? 
  如何看待韩国2018生育率跌破1? 

前一个讨论
苏联一开始连波兰和芬兰都打不过,又是怎么抗住纳粹且反推的?
下一个讨论
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名在当地语言中各有什么含义?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