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第1页

     

user avatar   xiuqu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斜面阵地在山背面 坑道在山底下 美军飞机在天上 飞太低会被打掉 那时钻地蛋还没发明 所以炸不到。

实际上我军一开始也被打蒙了,电话线被炸断,所以后方指挥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597.9高地的11号阵地,一个班全冲到了面向敌军的表面阵地,直接被炸没了,

2号阵地试图反击,夺回11号阵地,结果走到半道又被炸没了。

这两个阵地和7号阵地直接失守。

9号阵地就学聪明了,只在表面阵地配备3个人,其他人在坑道里猫着,前面的阵亡了一个,后面就补上去一个,只要保住阵地不失,美军就只能继续用步兵冲山头,这样就能持续消耗美军的兵力。一个上午把美军的7师31团耗干了,换了32团继续打,一天也没攻下这个高地。

美军单纯只靠狂轰滥炸,是没法完全杀伤掉我军的,最后还是得步兵冲山,美军步兵冲山的时候,他总不能往自己人头上扔炮弹吧。刺刀见红,我军还就不怕这个。阵地反复易手多次,白天丢了,晚上夺回来,第二天再丢,晚上再夺,打出了非常惨烈的白刃战,我军总共有许多战士用手榴弹和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堵枪眼,也是在反攻夺回阵地的过程中发生的。

这种打法,我军丝毫不虚,该虚的是美军。这个战场非常狭窄,只能展开2个营的宽度,双方都只能打添油战术。但就这样,我军还是打光了,45师打的连一个完整建制的营都没有了,开始组织机关人员、勤杂人员继续打……

战役后面的过程可以自己查战史,非常详细,总的来说,如果你看了其他答案,认为上甘岭是美军傻乎乎的炸山头,我军乐呵呵的猫坑道,那就大错特错了,

美军火力覆盖,我军也火力覆盖,美军7成的伤亡是被我军炮兵炸的,战役最高日均弹药量恰恰是我军创造的,一天打出了3万多手榴弹,260根爆破筒,30多万发子弹,2.1万发炮弹……谁特么还没有点火力了?都不虚;

我军的坑道也不是万能的,敌人试过多种方式破坏坑道,毒气什么的都用上了,很多人在坑道里被活埋;

美军打的十分凶狠,我军士气极其高涨,甚至高过了头,前期阶段时,梯次补充太快,前面的人倒了,后面的人嗷嗷叫的往上补,结果一轮炮火又下来了,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

上甘岭是狠人之间,硬碰硬的绞肉机战役,只是因为战场比较狭窄,无法大兵团展开,所以伤亡总数放在整个战争中不算最多的,但具体到当时,可是整个营整个营的直接打光。甚至连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的警卫连也上了,几乎打光,直接把当时的军长、后来的国防部长、国庆大阅兵的总指挥的警卫连打光,你敢信?这得惨烈到什么程度……

黄继光堵枪眼这种操作,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很多人觉得是假的,但和这场战役里其他那些,抱着敌人拉手榴弹的那一众狠人相比,和王万成、胡修道、高守余等,一个人单挑敌人几百人的狠人相比……也就是常规操作吧……

王万成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喊“向我开炮”,而是提着爆破筒冲进敌人阵中自爆了;胡修道一个人打退了敌人41次进攻,歼敌280多人(相当于1个人灭了对面3-4个连);高守余一个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死守阵地,一天只吃了1块糖,打退6次进攻,歼敌120多人……关键胡修道和高守余还都活下来了,重伤都没有,一个特等功,一个一等功……最后都是活到老,寿终正寝……所以别老说什么一等功拿命换,你能单挑几百人,你也是特等功……

你要问为什么依旧受得住,那就问问这几位吧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质条件、步炮协同、单兵素养、战斗意志、前线战术、战略博弈,缺一不可。

因为这是一场为板门店谈判而进行的战场扳手腕,是当时整个朝鲜战争战局的唯一焦点,被全世界盯着。

面对联合国军,志愿军没有任何取巧、没有任何妥协,有限条件下,每一个环节都发挥到了极致,凭血肉之躯与钢铁烈焰硬碰硬,打到不能打,打到一方物质精神垮掉为止。

这种局面不是哪方面单一因素就能左右的。

也因此,对于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双方而言,上甘岭战役都呈现了“非常态”的局面。

一向擅长打运动战的志愿军倾尽全力投入到与火力优势敌人阵地战反复争夺中(这是红军与东北野战军都吃过的亏);一直习惯平原公路推进的高度机械化联合国军选择以步兵密集(人海)冲锋进攻工事化的山地(硫磺岛战役才过去没多少年)。

双方都抛弃了自己擅长领域,在上甘岭来了一次不计代价的死斗,谁先退一步,就满盘皆输。

对于志愿军而言,没有花岗岩基岩的地质条件,战斗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就不会选择在此构建长期工事,硬抗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没有步炮协同、坑道反斜面以及添油战术,就无法与火力天下无双的美军进行阵地争夺;没有过硬的单兵素养与逼近人类极限的战斗意志,就根本无法在范弗里特弹药量下完成几乎没有后路的战术任务,更何况要坚持一个多月的血肉鏖战……

最后,如果没有战场外、谈判桌上进行的国际政治外交手段博弈,并最终奠定了此后朝鲜战争的走向结局,那么即便一个小小的上甘岭山包守下来,牺牲也将失去最大的历史意义。

这一切,要从1951年6月10第五次战役结束,双方在三八线附近陈兵布阵,对峙格局初定说起。

当时,由于深入朝鲜战争,美国军费从1950年的130多亿增长暴涨到两百多亿。

要知道,二战美国算是疯狂扩军,到达军费巅峰的1945年也才800多亿。

这种政治压力传导到朝鲜半岛,就是力挽战局颓势的李奇微调任欧洲,由更有政治外交头脑的克拉克接替。

国际上美国更是通过苏联,向中朝传递谈判的信号。尽管美国陷入朝鲜战争对苏联有利,斯大林还是决定支持双方谈判,大有隔岸观火,两边下注的意味。

1951年7月,谈判在板门店开始。

此后,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目的就从最初的打到鸭绿江或者赶下太平洋逐渐转变为为谈判筹码而战。

“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毛泽东

上甘岭就在无意中被确定为了双方谈判的最重量级筹码。

以上的是当时开战前的大环境。

为什么说选择上甘岭是无意呢?这和一个偶然因素有关。

那就是当时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的儿子在朝鲜执行飞行任务时,被志愿军高炮击落阵亡。

此前,范弗里特已经跟志愿军的战场结怨,使得加之老年丧子,于是就制定了“摊牌行动”这个以绝对火力(史称范弗里特弹药量)拿下上甘岭的计划,从而可以威胁整个志愿军三八线防御计划,其火力之猛,既是对谈判的挑衅,也是咬牙切齿的复仇。

到时候,板门店谈判桌前中朝代表也将陷入被动,美国必然赢得朝鲜战争谈判主动权。

对于上司克拉克而言,批准该计划的原因除了对老同僚的遭遇同情,更关键的是这项作战计划确实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高明的。

1、目标是限制的:夺取志愿军主阵地五圣山前的两处当时不起眼后来非常著名的597.9与537.7高地。

2、规模是可控的:志愿军的防守兵力是两处高地各一个连,范弗里特预估己方伤亡控制在200左右,不会背上扩大战争的帽子。

3、军事效果:夺取两处高地可威胁志愿军五圣山主阵地,动摇整个志愿军战略部署、夺取高地就控制了高地下的公路地带,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西面平缓地区穿插包夹志愿军主力。

4、政治效果:这种战场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既不会打破对峙格局激起舆论反感浪潮,潜在的军事威慑力又能对谈判产生直接效力,更重要的是正值总统竞选当口的民主党人杜鲁门急需一场漂亮的胜利来弥补朝鲜战争的焦灼对于民主党选情的不利影响。

外国有军事爱好者就以电脑摸拟推演过,当时若不以上甘岭为主攻目标而是将目标转向处于西面的西方山阵地的志愿军部队,在正面硬碰硬的情况下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单单从军事角度可以这么假设,但实际上如果直接进攻西方山或者五圣山主阵地,那么整个个三八线对峙格局立马被全盘打破,这在当时的外交政治趋势下是不被允许的。克拉克也绝对不会批准这一计划,也就不会有上甘岭战役了。

1952年10月14日行动开始。

联合国军正式进攻前,全线炮击30公里的志愿军防御正面,让志愿军将注意力集中在五圣山、西方山等主要防御阵地,以掩护主攻方向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在上甘岭主战场,联合国军以200+200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超标五倍的火力严密封锁各路线、三个步兵营集团冲锋,意欲一举夺取两个志愿军连守卫的小高地。

与此同时,许多国际媒体受邀观摩采访,可以说这个被范弗里特宣传为“摊牌行动”的作战计划一开始就期望获得最大的外交、政治效应。

摊牌行动,这个命名就把背后的板门店谈判背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范弗里特的计划,处于绝对火力封锁网内的597.9与537.7两个高地早已是囊中之物。

这个时候顶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炮火的志愿军,就祭出了“坑道”这件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法宝。

关于志愿军坑道作战的分析非常多,这里就谈谈被忽视的一点:地利。

不是山势、海拔,而是:

朝鲜半岛的地质结构属于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地系。

比如著名的金刚山的主要构成就是花岗岩。

五圣山所处的地区与金刚山接近,山体常年的风化作用下虽然有土壤覆盖、树木茂盛,但其山体基础仍旧是花岗岩构成,并且由下至上破碎的岩层与土壤掺杂,形成了崎岖的山地地貌,也为构筑复杂坚固的坑道工事提供条件。

所以在阅读朝鲜战争资料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志愿军小股部队依托大块岩石、峭壁构建山地工事,防御炮火攻击、居高临下阻击沿公路推进的美军机械化部队。如果没有石灰岩花岗岩交错的地貌,光凭土工作业就想挡住机械化部队前进代价无疑要增加太多太多,难度近乎登天。

有了这一基本认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美军没有如某些人脑洞一样从挖地道进攻了,不是没想到,而难度太高没有工程机械根本挖不动!还要短时间达成战术目标就更不可能。

由于此前战役中,志愿军坑道作战对于防御敌军重火力的奇效,在三八线对峙的一年多里,轮换驻守五圣山地区的志愿军就在不停利用各种方法(包括使用炸药)在花岗岩地貌的山地挖掘构建坑道工事。

正因为有了天然花岗岩地貌加成的坑道,因此坚持坑道作战志愿军才能扛住整个战役期间美军190万发炮弹的倾泻。

由于有了坑道战术,范弗里特弹药量杀伤效果大打折扣,美军第一天的进攻即告失利。

志愿军高层也看到了“摊牌行动”的险恶用心之处,因此倾尽全力突破封锁线增援上甘岭,而在公众面前未达成预期作战目标的克拉克与范弗里特也只能硬着头皮加码。

两个连的阵地上,战斗规模迅速扩大为团级、师级,最终达到军一级战役级别,

志愿军这边,有了坚固的坑道,只是做到了在对手火力下保证基本生存,要想要在优势敌军面前达成进攻与防守的目标那就必须提到第二个在上甘岭战役的讨论中常常被忽略要素:

志愿军炮兵。

毛泽东在1952年12月16日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期间,一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而美军则是190万发,火炮比例大概1比4。虽然双方在弹药、口径上相差悬殊,但考虑到具体战术,实际作战效果的差距可能就没有数据那么大了。

因为美军的炮兵火力除了杀伤目标、轰击阵地坑道,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严密封锁周围阵地向上甘岭增援的各个通道,阻断志愿军对于两高地的支援。几百米的距离上就有以高强度火力密布数道封锁线,以至于志愿军连小小的苹果都无法运上去,增援的部队一半乃至更多还没看到敌人就倒在了进军的路上。由于部队消耗过大,为了增援上甘岭,秦基伟把自己警卫连也送上前线,但穿越封锁线后最终到达阵地的仅有二十多人。

志愿军炮兵由于数量相对较少、口径小,所以作战目标调整为“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为主,这在联合国军急于取胜而成建制投入部队进行人海冲锋的局面下,效果尤为出众。而且当联合国军付出重大代价占领表面阵地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志愿军死守坑道时,位于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将面临志愿军炮兵的直接打击,而短兵相接的状态也无法得到己方直接火力支援,最后在志愿军主力与坑道守军的反击下再次丢地表阵地。

两个高地就在这样的往复间易手数十次。

最终,上甘岭战役中方数据是联合国军伤亡2.5万人,而炮兵杀伤的敌军就有1.3万,超过一半(还有一个数据是70%)。在美国士兵的采访和回忆里,关于志愿军火炮特别是喀秋莎火箭炮的描述也不少见。

这与运动战为主的初期是不一样的,因为五次战役之前由于美军的空中优势与我军的作战形态,使得新组建的志愿军炮兵并没有太大可以发挥的机会,直到僵持阶段的上甘岭战役。而且1.3万是杀伤数字,考虑到炮兵火力的威慑作用与附带效果,也难怪有人说这场战役也预示着我军将从以枪战为主向以炮战为主的转变。

有了坚固的坑道工事、有了大量杀伤敌人的炮兵,阵地上得火力与兵力的劣势得到缓解,但是坑道迟早会被堵死、封锁、破坏,与美军拼炮弹终究不是办法,获取胜利的根本还是在于表面阵地的争夺,因为唯有站稳表面阵地、打破美军战术目标与战略意图,才能在板门店、在美国本土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

因此最核心因素的还是在于志愿军士兵。

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就发生在一次夺回表面阵地的进攻当中。如黄继光一样涌现的战斗英雄太多了,他们的战斗细节、壮烈事迹这里就不一一复述。
这里要特地拿出来说的是一个在上甘岭采用但很少被提及的一个战术:
“添油战术”

这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根据兰彻斯特方程这种在各种军事题材作品里被往往充当反面案例的战术,恰恰在多种特殊因素酝酿出的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道理其实很简单,由于美军猛烈的炮火与飞机狂轰烂炸,成建制的防守大片阵地往往死伤惨重,部队消耗非常快,于是指挥员就把阵地分散,留少部分人防守,一处阵地就三个人,其余进入掩体,伤亡一个就补一个。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部队短时间内的减员也牵制了大批敌军,而且同时由于有炮兵火力的存在对敌杀伤效果不会被削弱多少。这就把依靠人数与武器优势的欲速战速决的美军拉进了比拼意志力的鏖战之中。

理性地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只会当做一种灵活处置的战术安排,但当把自己的思绪代入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时,那种无与伦比地震撼与感动就如同泰山压顶般袭来:

…当战友一个个进入掩体,留下你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与震天的爆炸,你知道哪怕子弹穿过胸膛、炮火湮没身躯,也不能停止战斗…
…当连长下令准备进入阵地的时候,你明白此去便不再回头。临走前一双双坚毅的眼神,那是在告诉你:拿起牺牲战友的钢枪吧,我们将紧随你的脚步…

没有烈酒壮胆没有金钱利诱

这是上级对下级的绝对信任
这是士兵对命令的绝对忠诚
这是战友与战友的绝对真诚
这不是两个小时好莱坞电影最后感人至深的高潮,而是志愿军战士每天每夜的前赴后继。

人类战争史上英雄事迹太多太多,但你很难再找出第二支能无条件坚决执行这样军令的成建制部队。

这是用电脑无论如何也推演不出来的…

兰彻斯特方程在上甘岭失效了,无数与敌同归于尽的烈士、许许多多坚守阵地的孤胆英雄,换来的是美国人,在与日俱增的伤亡与不堪承受的后勤与政治压力下,耗散殆尽的战争意志。

与朝鲜战争前中期大开大合的运动战不同,上甘岭战役的形式更像是面对面的角力,退一步就是深渊没有取巧可言。双方拼的是血肉,更是意志。

当克拉克与范弗里特逐渐发现原本一场在媒体面前表现的绝对火力与优势兵力下的迅速胜利演变吞噬兵力与装备的无底洞时,这种反转也在美国政坛与媒体上产生剧烈影响。

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特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说:"'摊牌行动'得到了一个令人嘲讽的结局。"

美国合众社社评:这次战斗中"美军的伤亡率达到一年来的最高点"。

美联社记者伦多夫在战况综合报道中说:"金化战役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食的联军军事资源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所吞食的都更多。"

范弗里特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战争中最血腥的和时间拖的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损失。"

在这种大环境下,克拉克与范弗里特再也没有理由向上甘岭增加兵力火力投入,更何况几次轮换下来,除了少量驻日美军,远东再无可用兵力。美国本土也绝不会再派军队过来。到战役后期慢慢地志愿军的对手更多的是替换上来的南朝鲜军队。

1952年11月20日,志愿军反攻收复537.7高地6号阵地。1952年11月25日,志愿军537.7高地完成换防移交,标志着上甘岭战役结束。

此后,经过这样一次惨烈的“扳手腕”,面对上甘岭战役的结局,美国军方与政界就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已经无法获得任何战场和外交上的利益。

1953年1月,杜鲁门下台,其所在的民主党大选失败,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当选。

1953年志愿军发动夏季反击战,彻底确定了三八线的格局与朝韩两国边境线。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上甘岭战役起于一个老将的一时激愤与政客的军事投机,终于尸骸累累的战场。

坑道、炮火、厮杀,从始至终在这3.7平方公里战场,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左右着的是板门店谈判桌上唇枪舌剑、三千里锦绣江山未来的命运乃至横跨半个地球的政治、外交博弈。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的大家都说了很多了,我就说一点:飞机能不能打到反斜面。

答案是:能打到。但是对胜负没大用。

反斜面的作用本质就是一个二线的屯兵处。当美军的炮火延伸之后,反斜面的部队是需要立刻上去一线争夺山棱线的——万一山棱线被占领,那就彻底完了,因为整个反斜面都会暴露在居高临下的直瞄火力下,那就是一边倒的大屠杀了。真到了这时,连我军后方的炮火也没用——反斜面是公平的,美军打不到我军的反斜面,而我军同样打不到美军的反斜面。所以,这套打法的关键点就在于两点:坑道内的兵力必须积极的出击,以拖延和干扰美军对棱线的占领;还有反斜面的部队必须在火力延伸后,积极的向山棱线增援,和守军配合打反冲击,把山棱线控制在我军手里。那么要破解这套打法,自然就是针对这两点的反制措施。

而众所周知,反斜面的火炮打不到,但是飞机是可以的。我军当年的防空火力也远没强到能彻底阻止美国空军的水平。,所以空军轰炸的记录一直都有。

而之所以空军没用,主要在于当年空地协同的水平太差,做不到分钟级以内的协同。所以当美军炮火延伸,我军离开坑道、反斜面的猫耳洞、防炮洞投入到山棱线争夺的时候,美军飞机要么已经刚炸完了一轮还在爬升阶段,要么就是还没进入攻击航线……而更悲催的是,这种短促出击从开始暴露到短兵相接,也就几分钟时间(当时我军的防炮洞是几十米几百米就一个,所以是跳跃式前进的,中间并不会持续暴露在外)。这几分钟的时间窗口错过了,美军可没有“我要的是塔山,不是伤亡数字”这般豪气。

然后,靠协同不行,靠空军自主的现场监控也不行——当年对单人大小的分散小目标的空地实时监控能力几乎为0,更何况这些小目标大都还带了一定的伪装。


所以,如果当年美军有ac130的话,我军会惨得多。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怎么弹药量,也炸不光人吧?

那把耳朵炸聋了,啥也听不见了,初期的恐惧感也过去了,还怕他个屁啊。

该干嘛,还干嘛,以我为主,还有啥守不住的?

10%,25%,还有个屁用,美国人从来不长进。


user avatar   lu-ren-zha-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两点,


第一:所谓反斜面阵地指的不是表面阵地,是防炮洞和交通壕

大型防炮屯兵洞炮弹和炸弹炸不到,但是机动战壕可以,高地被美帝直接削去2米,所以武器弹药和人员物资很难或者根本送不上高地,


第二:防炮洞不同节点有大有小形状也有不同,有猫耳洞,马蹄形,人字形等等,

毕竟有些地形限制,而且朝鲜的山地都是硬土山石,当时的志愿军工兵只有少量的火药和少量的工具,基本都是靠人力来挖工事,无论是速度还是深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事实是在那种火力洗地下没有人类能守住这种狭小的高地阵地,我们赢就赢在刚好非常习惯在弱势情况下武装斗争,无论是游击战,地道战,非对称作战是常态,

遇强越强是我军的优秀传统,就怕你不强,就怕你不狠,你强我更强,你狠我更狠,比火力是比不过,但是我土木作业也不虚,我把屯兵洞和大小坑道结合构建在火力的另一面,那么我就能在有限的阵地源源不断派送步兵上去,想占领高地就用人命来换,我们敢换,你们敢么,

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真的不是美帝不下死力,是真的死怕了,辛亏当时还没有钻地弹和温压弹,


以上。



突然的更新:

我继续来补充当时志愿军的困难,前期坑道和后期的坑道完全是两回事,


在1951年6月47军140师接手65军防务后,开始大量布置防炮的猫耳洞,


一个人构建2个,0.8到1米宽,深1米,顶厚2到3米,这就是最初的防炮洞,交通壕是开放式的,


但是很明显,这样的防炮洞无法起到多少防炮的作用,不过就是留下全尸而已,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死,

在实际战斗中猫耳洞是远远不够的,当时67军200师598团一个班坚守在孤悬阵地,外面就是大口径洗地,没办法只能向深处挖,为了躲避爆炸的冲击波,两个防炮洞分别向左右拐最后挖通,2个猫耳洞形成了马蹄形的坑道,


这一救命经验最后汇报到司令部,马上就获得了肯定然后推广,

当时坑道指示为“主要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厚度必须达5米以上”,


可是问题来了,当时是冬季,硬土山石非常难挖,同时又缺少工具和炸药,当时志愿军只能收集一切能收集的炸药,包括极度危险的美军投下的未爆弹,

当时的我们再次见证了神马是富则给老子炸,天朝的火力恐惧症就是在抗美援朝被美帝给生生打出来的,

52年3到4月间,美帝就炸毁了42条坑道,我战士伤亡过百,所以司令部统一下达坑道新标准,


顶厚必须达到30米以上,坑道口顶厚10到15米,出口2个以上,战斗坑道需要抗500磅炸弹轰炸,大屯兵坑道需抗2000磅级别炸弹,



没有炸药自己掏,没有工具自己造,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前辈们经历了多少艰辛苦难今天的我们真的很难想象,而这些都是用血泪换来的经验,边打边思考,总结经验再快速普及,美帝和联合国军炮坚弹海又如何,我志愿军皱下眉头当我输,如果说当时哪国部队能守住上甘岭,唯有我天朝陆军。

从51年开始40到60发炮弹杀伤我一人,

到52年2月263发杀伤我一人,

直到成熟坑道防御系统52年4月646发杀伤我一人,



再次更新:

我觉得45师和美第七师非常具有中美对抗的代表性,

45师身为一个二线部队,驻守在一个易守难攻的高地上,没人重视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基本就是守一天过一天的普通驻守部队的日常,关注点都是平康谷底这种地方,

而美第七师是滴漏器师,31团北极熊团,32团矛头团,17团水牛团,个个都是二战老兵,瓜加林岛,雷伊泰岛,冲绳岛,屡立战功,是精锐中的精锐,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45师驻守表面阵地的整一个班的战友就被炮弹炸没了,精锐的美国鬼子漫山遍野杀气腾腾摸了上来,而表面阵地上一个班就死一个班,不要说打,派多少人就死多少人,而且没有任何后备支援火力,同时大部队都调去白马山了,短时间只有45师一个师的人,而对面最起码有一个师的美国地面部队,

“在战斗中成长”这句话每个字都被鲜血所染红,战争中的不足,遗漏或者失误,弥补的机会只能用鲜血和生命来填补,而45师做到了,很多人不理解在没有表面阵地,只有2个连要怎么顶住饱和火炮下1个美军主力团的攻击,就算1换1都是输定了的,飞机骑脸,火炮洗地,优势兵力,你告诉我怎么输,

45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坚守阵地争取时间呢?结论就是主动放弃表面阵地,用夜战和混战来扼制对方火力,只要和美军混在一起,那么对方的火力就会被大大的扼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用轻武器打阵地战攻坚,除了用人命填没有任何办法,这也是有人觉得45师把人都消耗一干二净,只会打呆仗,把人都打光了,

我能说粗话么,不能,那我就无话可说了,换你来,你守,站着说话不腰疼,

14日一天军部只知道美军对45师正面的597.9和537.7高地、29师和44师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都发动了攻击,其他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军部无法确定美军主攻方向就无法决定防御方向,而装备落后,素质一般,人数又少,后勤极低的45师手头上除了用人命填还有其他选择么?

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放弃表面阵地,全面转进坑道以空间换时间,然后在夜晚再进行消耗战,用血肉来拖住美军的进攻脚步,坚守坑道的战士完全与上级失去联系也没有了任何后勤补给,就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情况下,用钢铁的意志和顽强的作战把胜利的天枰一点点拉回到了起始的地步,


战争不是靠那个天才指挥官或者某些先进武器就能打赢的,

决定战争走势永远只有人,

只有那一个个奋不顾身的士兵,

只有那一个个舍生忘我的战士,

才能奠定出战争的胜利,

请永远铭记为了祖国做出牺牲的战士们,

他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saturn-v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和“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国家打了一场仗”一样,上甘岭范弗里特弹药量也是朝鲜战争中为了宣传进行的移花接木。。。

范弗里特弹药量确实存在,英文称为Van Fleet Load。和很多军人一样范弗里特也是一个火力控,主张对敌人进行火力压制。因此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求后勤部门多囤积各口径炮弹,但范弗里特弹药量第一次提出是在1951年5月14日,比上甘岭早了1年多。

这个消耗量大约为之前的五倍。第一次下达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攻击是在1951年5月17日。

这个时间点对应的不是上甘岭,而是英文称的“春季攻势”,对应的是中国这边记录的第五次战役初期的志愿军攻势。

且范弗里特弹药量非常有效,志愿军的攻势在5月20日被迫终止的一大原因便是远超普通量的炮火打击。

美国陆军的纪录中,范弗里特弹药量在韩国军队被突破后以建制彻底摧毁了继续进攻的朝鲜人民军和支援军。

history.army.mil/books/

也就是说实际上范弗里特弹药量这种累死后勤的行为,恰好是联合国军能在第五次战役反攻成功的关键。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南北朝的分界线的基础,美国称为“堪萨斯-怀俄明”线的防线便是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帮助下完成建立的。

事实上战争进入1952年,由于整体战线相对固定,双方都增加了各类型炮火的炮击,哪怕志愿军和朝鲜军队的炮火都足以媲美之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至于上甘岭战役,美国称其为“三角岭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志愿军并没有在猛烈炮火下坚守住,这方面中国的纪录是和美国的纪录完全一致的。

从10月14日凌晨4点开始280多门火炮的攻击彻底清空了地面上几乎全部的防御工事,更彻底摧毁了地面上所有的通讯设施。也正是凭借着这些远程火力的打击,韩美联军才得以在付出惨重伤亡后占领上甘岭,韩国第二营在下午3:20彻底占领了上甘岭,但由于人员损失惨重不得不停止了对598山顶的继续攻击。

而后晚上7点志愿军又发起突击试图夺回上甘岭,形成了一个白天夜晚的循环。及白天火炮能精准打击的时候联合国军能优势占领上甘岭,晚上志愿军能凭借地道和防御工事夺回上甘岭,由此可见“范弗里特弹药量”对于美韩联军夺取上甘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循环一直到10月25日韩国第二步兵师第31团接手上甘岭,第45师集中攻击上甘岭将狙击手岭改为次要目标后才终止。

所以实际上甘岭并没能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坚守住,而是在失守后又重新夺回,改为持久拉锯战后迫使敌方停止进攻,才守住的。守住的代价也非常高昂,甚至出现了93团上去四天就被迫撤回的情况,上甘岭战役结束后45师和29师都被迫撤回国内休整,这些可以说都是“范弗里特弹药量”的“功劳”。


user avatar   da-xiong-mao-83-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佬不懂山地战。

志愿军从上到下都清楚,火力劣势状态下的山地防御战:

1.学会蹲坑。不要有事没事瞎机动,这特么是给人家炮兵、飞机送点心呢。

2.留大量预备队。消耗战外加火力不占优,就添油战术。小型阵地上,一次就摆三四个人,利用地形跟你玩消耗。

3,保证后勤。志愿军在上甘岭期间也创下了火力记录——歼敌七成美韩军就是被志愿军炮兵干死的。没有后勤保障,拿头去打。


user avatar   akiazu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知道,我要是知道了,我应该能成当代耶稣吧。。

人类最大的渴望就是弄清生死问题,而生死问题的关键就是意识是什么?意识是不是独立与肉体的?到底是肉体产生了意识,还是意识附加与肉体?

目前的人类只是从经验推理方面感觉到,意识不等同于记忆,因为有失忆的人在,人失去了记忆,他的意识还是他的意识。而医学上知道大脑如何储存记忆,但却弄不清意识和大脑彼此之间是如何结合的。

主动的思想,叫意识,因为人可能因为意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人的行动不全是条件反射。那么动物有意识吗,猫狗,大约是有意识的,因为他们有很多类人类的动作。那么鱼有意识么?咱们又不知道了。昆虫有意识吗?咱们也不知道。

是不是低级动物的大脑无法有意识,只能做出对环境的反射性行为,还是说低级动物也有意识,只不过智商太低,这种意识做出的主动行为选择过于有限?

别的回答,我可以用陈述句,但这个问题,我只能这样不断罗列问句。。。

因为人类真的搞不清这些问题,如果搞清了,人也许就可以参透生死。


user avatar   yang-qiao-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


user avatar   zhao-yi-fan-5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世界上哪款战斗机最好看? 
  锥膛炮与普通火炮的的差别? 
  现在的台湾军力放到二战能吊打全世界吗? 
  假如疫情彻底在国外失控,现有包括疫苗在内等手段失效,西方会不会煽动战争进行洗牌? 
  伊斯兰国家里面的共产党是什么样的一个现状?为何伊拉克局势紧张之时,伊拉克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出现在伊战场? 
  既然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还要在乎人道主义不能使用白磷弹? 
  如何看待俄罗斯全面与乌克兰开战? 
  宋朝第一战神是北宋的李继隆还是南宋的岳飞? 
  如果一个将军被命令去打一场必输的战役,他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如果你负责指挥一支现代军队,让你去和野蛮人作战,你会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和战术? 

前一个讨论
上甘岭战役惨烈到什么程度?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科大教授吴明卫微博上对于曹原的质疑?





© 2024-11-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