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找答案,而要多尝试。如果你期望在这里给你一个固定的答案,那么你依然还没有跳出做题家的思维,那样的话再好的答案也没用。

什么叫不要答案,而要多尝试呢?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自己是B站的老用户,自认为对B站的社区文化和观众偏好很感兴趣。所以去年我自己闲来无事做了一个视频,上传到了B站。第二天,我又顺手将视频传到了西瓜视频上。然而,结果却很令人意外。我发布在B站的视频,最终播放量不过200多,而发布在西瓜的视频播放量却接近10万,并且还拿到了西瓜视频的播放收益激励。

作为B站的老用户,我对B站的这些东西当然是熟悉的,可我的视频在B站播放量就是上不来。如果按照做题家的思路,我似乎应该不断改进,参考同类视频继续优化,最终做出让B站观众喜欢的视频。可在另一边,西瓜视频接近10万的播放量,明显说明头条的推荐算法更好一些,同时也有更多的用户喜欢我的视频。在西瓜视频我不需要做什么调整,就可以走下去。

自从前几年B站“破圈”以来,就有很多人在说B站才是未来如何如何,我身边的人谈起当下视频平台的格局时,也大都对B站赞赏有加而对西瓜不屑一顾。也就是说,在大众的认知里,B站的B格要比西瓜高不少,这时候对做题家来说,你需要做出的选择是,是否要遵从大众的意见?

如果要遵从大众的意见,那么你就在B站继续搞,搞到自己完全满足B站的需要为止。对应到做题家们的生活中,就是努力攒GPA保研,或者考公务员、进大厂等等,这就是一条确定而拥挤的路,也是一条所谓的“内卷”的路。但是,你也可以选择更适合你的西瓜视频去做,那里同样也能给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能够让你有同样的收益,并且你自己还不需要为此做出太多的改变。但如果你想这样的话,那就在平时多去试,在大家认可的主流之外,找到那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时候,你也就真正跳出了做题家的限制。

当然,大家认可的那条路,往往是已经被很多人探过的路,那是一条确定性很高的坦途,你不必担心迷失方向。而那条小路则需要你自己来走,但只要能走通,那就是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而找到这条路唯一的方式,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

相比于大多数人,做题家们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能考进一个相对更好的平台,而借助于这个平台的力量,他们可以做很多那些二本、三本和大专学生无法去进行的尝试。这代表了做题家们其实有着更好地选择权,而利用好这个选择权,大概就是小镇做题家们寻找到出路的最好方式。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咱们先不谈做题这件事本身,先谈谈小镇做题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讨厌过年,讨厌回老家,讨厌见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

是,我的这些乡下亲戚或许确实没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没见过世面,言谈观念都很落伍,一辈子都生活在小镇里。可是我自己呢?我难道是什么娇生惯养的大城市胚子不成?我不也是喝着小镇的水活了十几二十岁,然后才出去北京,吃了几年洋墨水,擦了个人模狗样儿回来嘛?何至于就没法交流了呢?

他们或许是会催你结婚,催你生孩子,催你考公务员。他们喜欢酸你,喜欢拿你做比较,喜欢阴阳怪气地讥讽你。可是退一万步说,你又并不需要一年四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就算是酸两句,一个乡下家庭妇女,对于自己的亲子侄外甥,难道能有多大的敌意不成?至于她们的丈夫,那就更是半瓶北大仓就能搞定的简单boy。好,你说你是个知识分子,你酒量不行。可你喝不赢,难道还喝不输吗?

讲两个酒桌套嗑儿,打两圈麻将,开车迎来送往,夸两句大外甥将来一定能有出息,塞两个数额也没有很大的红包,这些事儿有什么难度,又有什么成本呢?这些事儿对你来说就有那么痛苦吗?连你那个没上过大学在本地当工人的表哥都能做得很好,你就做不到?

你本就是这小镇的一员。可这小镇上人人都会做的事情,偏你不会,你又如何要求这小镇能善待你呢?

会做题,毫无疑问是个优点。就像如果现在上帝降临,平白无故地让你长高十厘米,我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可如果这十厘米让你用一个肾去换呢?你会换吗?当然不会,十厘米的身高怎么值得我付出这么大的牺牲去换取?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会不懂?

可是怎么到了做题这里,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人就想不通了呢?如果你和这小镇的青年们一样,长得和他们一样挺拔自信,和他们一起打球,处对象,喝酒,喝完酒吹嘘自己的老舅和二姨夫,在此基础上,你又比他们会做题,那会做题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好事。会做题让我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挣一个高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可你们是怎么做的呢?你们为了做题好,牺牲了和女孩子花前月下滚苞米地的时光,牺牲了可以和你喝酒吹牛吐满地的兄弟们,也牺牲了你老舅和你二姨夫的爱。你拿这一切美好的东西,换取了一个虚幻的逃离这个小镇的机会,迫不及待地砸碎一切本该属于你的东西来表达对那个虚幻的都市生活的忠心。然后你进入大城市,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属于你的位置,它只想榨干你的一切,然后把你一脚踢开。

可那个原本属于你的小镇已经被你亲手砸碎了呀。

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哪里?小镇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甚至连小镇做题家都不是。如果他们都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你为什么不能?

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哪里?至少你可以先不要砸碎你的小镇试试看。


user avatar   ding-xu-yang-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真的被曹丰泽那鼓吹小镇生活田园般美好的回答骇到了,一个人颠因倒果居然能到如此程度,熬出来的馊鸡汤居然还有人以为至理名言般点赞。

据曹丰泽的说法,小镇做题家们的悲剧源泉,在于自己亲手砸碎了原本的旧生活,否则小镇那么多人都能获得自己的幸福,凭什么做题家们不能。

那问题来了,如果小镇青年留在小镇,就真的能有所谓幸福生活,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惜一切跑出去呢?是大家都被吊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诱惑的失智了么?

都不说什么高学历的“做题家”了,哪怕是高中毕业的年轻男女们,出去打工,去进厂去端盘子去当托尼老师,也是能跑大城市就跑大城市,他们也是在被大城市的幻梦吸引了么?

说句真心话,我确实不知道小镇的同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但我知道我所在的南京,作着中下层工作的同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前两天发了个想法,说看到正新鸡排在招聘,招聘牌子上就明确写着做六休一,早十点到晚十点。我想大家都能想象得出,高温天气下在烤炉旁一站站一天是有多么辛苦吧?那如此的辛苦换来的月薪是多少呢——是“基本工资+绩效+提成+全勤+高温补贴,总和薪资5000元左右”。

对,你得卖的足够多拿绩效,拿提成,你显然不能请一天假拿全勤,再加上高热天气下的补贴,你996的汗水才能换到5000左右的薪资。——就这,还不能保证5000以上。

即便是这么苛刻的条件,我看作鸡排的小哥哥长得也算高大挺拔,颜值至少比我高多了。

可见,就这种岗位,也绝对是有竞争的,其他“歪瓜裂枣”或者年老点的,或许还“抢”不到这工作呢。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干着996的活,拿着一般到不了5000的工资,也仍然不肯离开南京回归小镇。你说,对这些大概率连专科学历都没有的青年男女们来说,他们有可能幻想城市能给自己个美好未来么?有可能是因为被幻梦骗了才主动过来燃烧青春的么?显然不存在的是吧?那他们不肯离开,肯定只能是回归小镇的生活更糟。

同样的汗水,同样的付出,或许在小镇小县城四线城市,就只能换得到两千二两千三了。而他们家里,可是支撑不起啃老,出不起彩礼,甚至连小镇上的婚房也买不起的。

那么,幸福生活到底在哪里呢?小镇上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在当地就获得曹丰泽口中的快乐呢?

15年时候,有个长春的朋友跟我说,他认识个人,三十多岁了,在长春只能拿三千出头的工资,每天辛苦奔波,肉都舍不得吃——当时还没有996的明确叫法,但据描述基本也是了。

我当时还在读大学,一个月生活费就五千,大感惊讶,说怎么会有人混这么惨。然后朋友告诉我,长春一半以上工作的人月入拿不到三千。

这还是省会长春。

所以,所谓的抛弃过高幻想,指的是不买房不结婚甚至肉都不怎么吃的起的混过一辈子么?

当然,曹丰泽所说的小镇青年们回归当地后的快乐,也是显然存在的。

举例来说,我之前认识个妹子,和曹丰泽一样清华本科,本科毕业后想也不想,直接选择考回家乡的公务员,分配到家乡县的某个镇上。

作为中部省份经济也不算发达的县,基本工资+省市县镇以及所在办公室的一级级越往下越多的补助,一年能轻松拿13-14w。

而这还只算妹子的零花钱,毕竟人大学期间一个月生活费就能有2w+,买大件另算。

这是“中县干部”似家庭出身的妹子的快乐小镇生活,她后来基层走完被调去省委,还抱怨收入降了。

自然,也不用说那么夸张,哪怕不是这种乡贤家庭,在小镇县城只要考进编制,应该都能过的潇洒,获得曹丰泽口中小镇青年的快乐。

可编制能考进去几个?有同年龄段青年的百分之一么?其他人呢?靠端盘子月入两千来快乐?

没有谁比谁更蠢。

“做题家”们回不去小镇,是因为曹丰泽口中怕听七大姑八大姨扯家常,怕和二大伯三大爷拼酒这么可笑的原因么?小镇上连高中毕业的年轻人的工作都提供不了,拿什么工作给好歹本科毕业的人?

或者,即便还是从“三观”出发,小镇上觉得你“姑娘家家的25岁还不结婚就老了”,“出来工作抛头露面的不体面”,“结婚就应该回归家庭包办家务”,”想什么父母遗产呢就该让兄弟”,“照顾弟弟是姐姐的本分”...只要不按着这行为模式来,就流言蜚语,指指点点,来,告诉我,要怎么与这些亲戚和解获得小镇青年们的快乐?

是啊,其他人可以老老实实做牛做马,获得被七大姑八大姨认可这孩子老实本分的快乐,凭什么你做题家就不可以,是么?

别跟我说这些不存在啊,之前考研认识个温州妹子,家里还算是作生意的一年四五十万,第一次考研没过,亲戚们就觉得女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连她妈一起劝她别继续考了。(成绩完全不差,专硕统考离华政差4分,同济上财都可以上)

前女友,北京985毕业,看父母给她哥花100w买房装修,跟她说以后房子让夫家买,觉得不公平,过年回家撒娇说给买辆十几万的车,她哥能直接揪着她头发往地上撞。——觉得她可太不懂事了,都成年了怎么还能问家里要钱呢。

教训完毕,从上到下一起劝她说都是这样过来的,再怎么说那是你亲哥,你能跟你亲哥断关系?

拉拉杂杂这么多,就一个意思,想获得曹丰泽口中小镇青年的快乐?好啊,看看你是不是男性,是不是孔武有力的男性,是不是家里有公务员亲戚可以帮忙或者本身就是作小买卖收入还不错的独生男性。

那么“做题家”们到底有多少是满足上述条件的?

当然,必须承认,现在的一二线城市,也早就纷纷对没有资源的外来人口关上了门。

小镇青年们即便有了不错的学历,想留在城市,也仍然是无比困难的,绝大多数只能是燃烧完青春后,被当作药渣掩鼻倒掉。

但城市生活再难,再留不下,也不存在一个田园般美好的小镇。

回不去的小镇,不是被做题家们亲手砸碎的,而是从始至终都不存在。

许多被冠上“做题家”名号的青年们,确实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他们能从那个环境下读出来已经要拼进全力了。他们的父母除了供了读到大学的学费外,留下的只有负资产。不光买不起小镇的房子车子,还有六十左右开始的医疗养老问题要背负,甚至要背负起好几个家庭“跳出农门”的沉甸甸期待。

他们回不去小镇,他们获得不了美好的生活,甚至活不出一个人样,从来从来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从来从来不是期望值的问题。

那么出路在哪呢?我真的不知道。

娜拉出走后,面前也确实找不出新路了,但我只知道,那不是娜拉“妄想”的错,更不是出走的错。

是什么错呢?据自己在一线城市安然住着的曹丰泽说,这是美帝的错,那就姑且当是吧。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认为所谓的家庭和眼界是「小镇做题家」难以克服的障碍,只能说归因于外,会让自己好受一点,仅此而已。因为「小镇做题家」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自古以来皆有。

宋真宗朝宰相吕蒙正,没有考上状元之前也是家境贫寒,传说「破窑赋」就是他所写;

文正公范仲淹求学的时候,每天煮一锅粥等凝固了,用刀划开了,早晚就着腌菜充饥;

电视剧包公永远的敌人,也是仁宗朝的宰相庞籍,也被称为是「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这三个人,也都是刻苦读书,谋了一个进士及第之后,才能逐渐被其他的人发掘,而一步步走上其人生巅峰的。他们在没有发达之前,也就是「小镇做题家」——小县城的普通读书人而已。也没有大富大贵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从小就多么见多识广,览遍世间风情,后来不也照样都做了一时名相?总不能说现在的阶层流动,还不如宋朝吧?

并不是眼界限制了人,而是人的能力有多大,到了什么位置,就自然的有什么眼界。

庞籍在进士及第之后,在黄州做了司理参军。司理参军不过从八品,距离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宰相的位子还相当的遥远,但是当时的黄州知州夏竦就觉得庞籍是「宰相器」,对他多有重用。一个贫寒的士子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就让自己的顶头上司认为以后能做宰相,「小镇做题家」似乎并没有在其中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

上面说的意思,就是不要为了「眼界」和「思维」之类的事情去自己无谓的折腾自己,都是「小镇做题家」,有人到上海几个月就适应的很好了,有人几年了还是有点生分;有些人在学习金融之前就不知道金融怎么回事,但是上手很快就会;有些人大学之前没有摸过计算机,照样学的比一些从小学校就有计算机的人很好,工作找得也不错。人和人本来特点就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强行的「提高眼界」和「精炼思维」,然后忽然成为人赢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鸡汤文里面。

当然,如果就说这三个人的例子,肯定无法让人心服——毕竟一朝进士几百人,能出两三个宰相就不错了,而那些没有做成宰相的古代「小镇做题家」,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宋朝有很多人没有进士出身的读书人,靠人举荐沉浮选海,一生入仕,从九品出发,到老了可能也就迁转个一两级,连皇帝都没有怎么见过,宦海生涯就过完了。

但是,他们依然没有现在「小镇做题家」所面临的问题,因为衣锦归故里,照顾家族是当时所有人的共识。并不会因为自己在州府做过通判,或者在汴梁当过推官,就会看不上,乃至于想逃离自己的故乡。所以他们会高高兴兴的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老家做个小乡绅,看着「后浪」在自己创造的更优越的条件下的努力,没准家里还能出一个进士呢?

现在「小镇做题家」之所以成为了一个问题,其实是国家高速发展四十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文化不平衡的综合结果,投射到个人身上所造成的撕裂感罢了。用那句在疫情里面经常说的话来形容也挺合适的。

古代的社会还是比较静止的。汴梁和其他地方繁华程度自然是天壤之别,但是基本的伦理纲常,和行为规范还是很接近的,比如「富贵还乡」和「照顾宗族」。大官被封了一个国公什么的,留在汴梁、洛阳养老自然很好,小官退休回家做个有点牌面的乡绅地主,也自得其乐。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存在一个能够让广大的「小镇做题家」里里外外感到舒适的乡绅阶层了——人们的乡土观念渐渐淡去,「毕业回家」很多时候都不成其为一个选项,而当家乡不再成为一个选择的时候,大城市又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这就注定会让一些人面临落差。

并且,亲族关系相对紧密的小镇,和更加原子化的大城市,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价值观。飞速发展的中国让每一代人和下一代之间,往往都有着不同的三观。而作为桥梁的人,往往一方面想表明「自己已经和你们不同了」,然而在又无法做到在对方的三观里去碾压对方,让对方承认——而其实内心又渴望获得承认,于是痛苦也产生了。

其实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有多少本事吃多少饭」,每个人对未来都能有一个理性的预期,预期也基本能和自己能力能达到的相吻合。是比较幸福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往往只有在社会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同质化状态之后才会有。

2000年左右的美国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其实就存在这种「乡绅」的生态。很多学习成绩还不错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会因为学费、宿舍的问题选择自己州的大学,而放弃更好的大学的offer,后来也就在自己的州找一份还比较体面的工作,其乐融融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而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大城市已经达到了非常发达的水平,但是很多小镇还没有,很多人还没有。等到中国现在痛苦的年轻一代逐渐老去,经济发展渐渐稳定,不会再有巨大的三观震荡,不会再有感觉无法沟通的祖孙和亲戚,所有年轻人看的听的玩的,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听过看过玩过,那时候应该就不会有人来问「小镇做题家」的出路是什么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后变得浑浑噩噩,不思进取....”

这根本是逻辑跳脱,与预设前提脱节了。

小镇做题家,呵呵,自贬中充满了不屑,却殊不知长期训练可成匠人,一技之长足御时势变迁。做得好小镇做题家根本不容易。

见到夸夸其谈,浮光掠影就吓得要死,恨不得躲到台面底下瑟瑟发抖,这脆弱的自我,哪有一点是长年吃苦的痕迹呢?

要么根本不是小镇笃实做题家,要么就是胡编乱造

不要轻信豆瓣,那里到处都是失意的小知识分子,他们只想欺名盗世,浑水摸鱼,你,既然出自小镇,就专心做点你自己做得好的事吧。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题家】这个制造焦虑的标签已经过去了一年。

可以正经写点东西了。

制造和贩卖焦虑,鼓吹【小镇做题家】应该重铸人格的这群人,跟劝有志者要世故,要知道圆滑,要放弃理想,要服从潜规则,以及劝良家女子去出卖肉体,是一类人。

吃人者也。

善良者不强大,则无资格善良。

做题家不牛X,则没有做好题。

先说结论。

【做题家】在离开校园之后,稍作调整,还是可以秒杀多数【非做题家】。

几个要点:

1,万事皆可做题:把做题中自我训练、分析问题,解决的所有方式,推广到要面对的所有问题。跟领导搞好关系,可以把领导当题做;找对象,可以把谈恋爱当题做;硕士博士论文你都会水,在现实中该水的就水,该认真的就认真。

2,要有面具:在你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外,要嫁接一个你面对他人的面具,不要无礼的暴露真实道德观去裹挟别人,也不要被别人裹挟,用面具去做题,根据做题对象和自身情况,设计好不同的面具,去做题。

3,要实践,不要空想:实践是做题过程中的自我训练,是迭代做题思路的必要环节,是了解世界真相的最简单的办法,对实践总结后结合理论,理论才真是有效,做题才无往不利。

4,不迷信题库:题库的迭代速度和多样性少于社会的多样性,因此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寻找做题的【题感】,不再依赖学生时代的所谓题库和攻略。

5,摒弃【人上人】思想:读书多,会做书本上的题,不是人上人,这个世界上也不应该有人上人,如果自己要在社会博弈中取得优势,要持续的做题,持续的把重要题目做好。

做到这5条,【做题家】还是胜者。

有啥难的啊?

加油。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早发明【做题家】一词的人可能是李硕,其说法是【吴越做题家】。李硕本人有一系列反动主张,但提出做题家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一大贡献,不可因人废言。而后来李硕的同乡曹丰泽的说法就只是【做题家】。总之是没有【小镇】这个定语的。

和【吴越做题家】或【小镇做题家】比起来,【海淀鸡娃】更是恐怖如斯,据说八岁小孩英语词汇量三千在美国是足够的,而在海淀区是不够的,又据说北京有多位教师靠个人教奥数起家资产过亿。

在小镇做题家会疑惑海淀鸡娃明明坐拥千万房产为什么会因为学业压力而自杀的同时,饥寒交迫的流浪汉也会疑惑为什么小镇做题家衣食无忧还有书读却也会抑郁。人上人之上还有人上人上人,阶级攀登之路近乎永无止境,即使做了皇帝也还是想成仙。而阶级攀登依靠选拔性考试实现,是东亚儒家文化特色。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上面的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病态的。

早期做题家真的得到了幻想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但现在的情况是做题家越来越内卷了,所以就有出路何在的问题。我的个人意见:简而言之,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得到回报;仅仅证明自己比其他人更擅长做题,这不是什么贡献,所以社会本来就不应该回报做题家。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于,深刻地明白自己确实就是小镇做题家。

并在已经选择去做小镇做题家,而不是乡土唱跳流之后,把人生期待设定为小镇做题家的期待,把择偶模式设定为小镇做题家的模式,把行业选择设定为小镇做题家的选择,把幸福来源设定为小镇做题家的来源,把后代生养数量和模式设定为小镇做题家的最优模式(典型如,选择在一线城市多生多育佛系养的策略)......

小镇做题家的根本出路,在于自己的心态,以及后代的起点。

对于后代,保证 “起点比自己高” 实在是太容易了,直接少了一大块儿多少人终究无法摆脱的无焦虑,而这就够了(你出身小镇,止于985+福报,不是说你的后代比985+福报强,而是出身比你强)。

而有关自己的心态,重点在于,从 “一手好牌打烂” 这种错误的臆想,转换为 “一手烂牌竟然能打得这么好” 这种更符合现实的合理自我评价。

此乃人生幸福最核心和坚固的保障。


user avatar   qian-xie-ying-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提供一个看起来非常无用的角度:

  出路在于,你首先不要把自己定义为“小镇做题家”。

  (这里插一句:很多答主都是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首先预设了这个社会上有一个群体叫“小镇做题家”,然后从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上去谈出路,它们首先认为:某一群人本质上就是“小镇做题家”(即拥有小镇做题家对应的性格和品质),接下来谈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命题展开的,它预先在人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建立了一种强的联系,即把“小镇出身”、“擅长考试”与“木讷”、“呆滞”直接对应起来。然而这种对应只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人在自己的性格和社会文化面前绝不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哪怕我所在的群体有99%的人都有某种性格,也完全不能说明我就会有这种性格,只知道概率而不知道人的自由,这种“制定国策”式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导致“内卷化”的重要原因。)

  表面上看,你这么多年唯一的成就就是做题,其他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和擅长做题挂钩,不仅大家是这么认为的,连你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你在小镇很受亲戚朋友的尊敬,然后你考进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发现自己和大城市的同学比起来木讷、呆滞,可能连地铁和飞机都没坐过,没有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他们谈论的那些知识和信息让你眼花缭乱。你突然感到人与人是那么地不平等,而这不平等很大程度上又是出生时所注定了的,你一下子不知道自己的尊严应该立在何处;你突然不会说话,不敢努力地去活,感到在各种各样有钱的同学和威严的高楼大厦面前自惭形秽。

  可是,你的前十八年人生的本质,真的能够用“做题家”这三个字概括吗?

  也许你会说,自己的人生一直都是被推着走的,是被学校、家长和老师决定着的,就连自己的刻苦读书,也不过是在迎合他人的期待。但是,你回想一下自己人生中的那些瞬间,去仔细品味当时的感觉和体验,你会发现在表象之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说,你通过刻苦读书在某一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你把这一切归因于对父母的亲情、老师教导有方或者是自己对失败的恐惧等等,不论如何你感到自己是被外力决定的,而每次考试时,那些考试题目和排名名单总是令我战战兢兢,因为它代表了一个高于我的意志对我整个人的评判和审视。但当你对自己做题的过程进行反省时,你会发现,你必须要靠自己去主动理解这个题目的原理和性质,这个过程就是,你要为面前的这道有待于解开的题目按照一定的规则去赋予理性的形式,使它变得可以被理解,这个过程是实实在在地只能由你的意识来完成的活动。也就是说,考试题目的本质就是意识,而这个意识又是可以通过你自己的(精神的)劳动被你的意识所据为己有,变成你自身的一个环节的,在这之间是没有任何外在的意志插入进来的,尽管这个时候你还没有感到自由,但你已经隐约地意识到,这个令我恐惧战栗的对象,本质上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是有待于被我吞并和统一的,而我吞并它的方法就是靠精神的劳作,即对思想的思想,因此,撇开那些表象上的差异,和姑娘约会、与人交际与做题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它们都是自我意识的对象。

  当你的意识达到这样一个层次后,再去看那些眼花缭乱让你感到自惭形秽的东西时,你可能依然会感到一种焦虑和痛苦,但这种痛苦已经不在于“无法统一”,而在于“如何统一”。因为此时的意识已经获得了教养,知道一切对象的背后无非是自我,而不是某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因此,不管是做题家还是什么家,不管是从小镇来的还是从都市来的,都只是我的外在身份而不是我的本质,我的本质不在于某一个特定的物当中,而是不论高贵的还是卑贱的,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我”。

  当你反过来再看那些令你自卑的同学时,你会发现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镇,人和人又是平等的,即他们尽管拥有比你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所谓的眼界,但他们大多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高贵之处,每个人依然是靠自己的成绩超过了多少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真理的,而不是说,我的成绩之所以是光荣的,首先是因为它见证了我这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它是我个人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而不是它能让我做“人上人”。当然这非常不容易做到,但至少你知道,在这一点上你的痛苦和你所仰视的人并没有本质差别,你的痛苦不是“小镇做题家”的痛苦,而是一切人类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痛苦。

相关回答: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评 “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 的文章《病得不轻!》?

为什么近几年自称抑郁者越来越多?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你误会小镇做题家这个名字了。小镇做题家不是描述你说的那部分人。而是当你说的那部分人和城市青年发生一些冲突或矛盾,或者利益纷争,或者小镇青年做出了城市青年做不出的东西,让城市里面的某些人无法反驳的时候,他们只好转而攻击别人的出身,一般在这种时候才会用小镇做题家作为攻击对方的一个武器。

而且一般在用上这个武器的时候一定是讲道理讲不过人家,讲逻辑自己没逻辑,讲成绩可能成绩还不如人家的时候,用这种方式去直接攻击别人的出生,这属于人身攻击的一种。

所以你知道了吧?小镇做题加没有问题,他们能从贫困山村考到大城市来,能够考到不错的学校,可能毕业还有不错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他们不需要做什么额外的改变去寻找出路,因为该改变的本身就不是他们。该改变的是城市里面的人能够放下偏见,平等的接纳他们。

如你所说的缺乏资源,缺乏这缺乏那………这是小镇的问题吗?你所谓的视野资源等等这些东西大多数人本来就都不具备,你以为一个城市青年就很有视野吗?

所以对于一个小镇做题家来说,当你做题的时候你就好好做题,考到你能够考到了最好的学校,在学校里面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毕业了,工作了,做好你工作上应该做的事情,不需要做什么额外转变,也不需要在意别人说你小镇做题家的这种口吻。他们别无所说才会这么说,为人首先要自信,不要总觉得自己缺了什么比别人矮一截,你什么都不缺,不卑不亢的做好你该做的事情就行了,这就是你最好的出路。




     

相关话题

  如何从零开始练习引体向上? 
  如何看待北京大学申请补录河南省被退档考生的决定? 
  为什么会有名校的独立学院这种存在?独立学院即将全部转设,你有什么想说的? 
  当教师有前途吗? 
  可以穿龙袍参加高考吗? 
  出身能占成功多大因素? 
  如何看待211学前专业去了镇里的民办幼儿园,工资三千? 
  大学竞选班委被刷 想入学生会被刷 所以我的大学没有未来了吗? 
  我国高中政治哲学课本有哪些印刷错误? 
  海归回国后会有“后悔”的感觉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人均 iPad ”的现象?
下一个讨论
黄河抵御外敌的作用为何不如长江,两淮?





© 2024-05-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