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语水平很差,只略懂一点英文。但我每次认识懂小语种的人,都尽量请他们介绍小语种的互联网文化和重要网站,听他们讲讲各国独有的网络吐槽。到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活跃网民数量对互联网文化起决定性影响,而且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很可能是2次方-3次方函数。数千万人口的小语种网络圈子,文化创作能力绝对达不到中英文互联网的二十分之一,连百分之一都赶不上。甚至西班牙语这么大的网民基础,文化创新能力在中英文互联网面前都不值一提。由于文化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近乎于0,互联网对各国文化壁垒施加了空前的冲击力,中小型文化社区在新型文化面前必将迅速消亡。
2011年 互联网星空图,中美霸权已经非常明显了,其他文化圈连小黄网都不如。
具体到远征事件本身,从双方发言看,大陆网民把意识形态融入娱乐段子的能力明显更胜一筹。这说明港澳、海外华人网民和大陆中文网民相对隔绝,反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文化创作能力和严肃话题讨论深度。从中文互联网结构发展的角度说,他们才是被“墙”掉的一方。
被“墙”掉的港澳台网民信息不灵,不知道13亿中国人拼死拼活赶上了工业化末班车,更不知道其中的数亿年轻人借此追上了网络时代的头班车;他们对大陆文化的看法还停留在港台歌手横扫内地的80年代,结果被大陆网民打了个措手不及,展露了许多不应有的破绽。所以,尽管从墙里“漏”出去的大陆网民比例不高,水平不突出(按内地互联网社区标准),却能掀起惊人的声势,让全世界围观者大吃一惊。(
相反的栗子点我)原图。 5年过去了,大家可以想象2016年数据
还是2011年数据
当然,眼下这场运动看起来是站在官方一边。但对于完全与时代脱节的旧制度来说,呼唤出自己无法理解的力量绝不是什么好事。无论这股力量是被有意鼓动起来的,还是完全自发的,都意味着旧式上层建筑的末日将临。
历史上有哪些影响很大的军队哗变事件? - 马前卒的回答世界大战逼迫统治集团扩军,把一支团队分散在全国,负责对内镇压的小规模雇佣军改造成世界大战的总动员军队。工人和农民被编到一起,驱赶到国外作战。堑壕战吞噬了几百万人命后,和平成了底层最大的渴望——这次他们不分城市农村,第一次拥有了共同的政治诉求。统治者以国家的名义让他们作战,恰恰让他们思考:什么是国家?
……总体战往往会让统治集团不择手段地总动员,做出平时不会做的让步,动员出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1917年的世界大兵变,就是这支力量的觉悟,就是19世纪旧统治集团的丧钟。
1月23日补充:为什么我说旧体制根本不理解这支力量呢?请看人民日报海外版公众号对本次事件作出的歌(chou)颂(hua)。如果这种奇文是我的编辑写的,我一定送他去朝鲜常驻20年:
【侠客岛】战旗美如画:帝吧远征军攻陷脸书山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td分子的嚣张气焰,在一张张接地气的图片,一句句直抵心窝的话语面前,逐渐败下阵来!苹果新闻关掉评论,三立新闻关掉评论……
炸药包,人肉包,蒙古包,包包入耳;好表情,坏表情,萌表情,情情可亲。
这一次,青年们的武器,是表情包。
将平日的心头好摔碎在比特海中,一场数字化时代的青春史诗,就此拉开帷幕。漫长的非死不可防线上,90后英雄们并肩而立。
天是极寒的,心是暖热的。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既然把征途选在了星辰大海,就不要枉这青春热血一回!
战鼓,又响了……
司徒格子雄文,东郭出题,独孤找图,无忌编后台,秋白亦有贡献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侠客岛专栏”)
最后,从远征事件的官方应对看。选择性授予穿墙术的行为正在激起越来越大的不满。目前还站在官方一边的呼喊声恐怕很快就要让有关部门担心了:
人民日报在Facebook粉丝达460万 仅次于纽约时报6月27日消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介绍,目前,人民日报在脸书上的认证账号粉丝数已达460万,超过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等西方大报,在全球传媒中排第二位,仅次于纽约时报。人民日报完成了自己的报网融合和海外布局,从单纯的纸媒310万用户成长为覆盖2.5亿用户的多元信息提供者。
人民日报是最早一批在Facebook上注册账号的中国官方媒体(始于2011年5月)。
兔子上面是回答
兔子下面是注释
和第一个问题相关的内容:《3015年 会有中学生记得上海么?》(第九页)
那么问题来了,我预言生活在中国城市边缘的数亿年轻人将在今后一代人创造伟大文化。那么这个伟大时代的开端在哪呢?
我想,这个序幕应该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文化。正如前面的讨论,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社会文化繁荣的特征是大众文化和原来的高雅文化结合。对于互联网适合“大众”这一点,一般没什么异议。但对于互联网继承传统,发扬高雅文化这个特征,恐怕很多人会不认同。因为在一般的概念中,互联网就是一个俚俗之地,从来和高雅文化、严肃学术讨论不挨边。
没错,互联网中谣言、垃圾内容、纯打发时间的游戏、低俗文化产品的数量超过历史上所有时代之和。这和它的低传播成本和无政府主义结构有关系,如果在一个无秩序的大厅里给每个人一个扩音器,大厅很快也会陷入一片无意义的嘈杂。但反过来说,每个人都有资格发言,每个人也都能看到第三方的发言,这意味着互联网筛选内容的能力也是世界最强的。一旦有效地引入交互性,而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的低传播成本,互联网很快就能以神一样的速度完成大海捞针的任务,从无数垃圾中筛选优秀内容。
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人类的精神需求远不止于消费低俗文化和听八卦谣言,一旦人们在互联网上发现有意思且能满足高级精神需求的区域,全世界或至少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会迅速汇集起来,在特定的区域内消灭无政府主义,像现实世界那样制造文化产品。而且无论互联网多么商业化,总会有大量的义务用户来添加内容。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个两个爱好者也许敌不过专业人员,但千百万爱好者的力量汇聚起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文化洪流。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网络百科全书和搜索引擎,比如维基百科、谷歌、百度。我全家5口人,上至我63岁的母亲,下至我8岁的儿子,几乎所有人在遇到未知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重要选项——“让我上网搜一搜”。而在30年前,我家的这个任务是由一本缩印本《辞海》来承担的。这本辞海是上海文化辉煌期的产物,自1915年起由上海中华书局聘请名家主编,建国后又由中央点名,由陈望道、夏征农等人主持,动员数千名专家不断更新版本,这才有了几百万字的基本百科全书,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书架上最重要的典籍。然而,整本《辞海》不过是维基百科不到一周的新增内容而已。考虑到图像、动画包含的信息量,恐怕一本《辞海》只相当于维基百科一两天的更新。这就是互联网的威力。
除了维基百科这样的重要信息中心,互联网上还有无数的信息节点,把各种另类的爱好组合成各种你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文化产品。断代史、战争史、第三世界国家研究这些小众人文科目,原本每年全靠几十个毕业生续命,随便研究一个方向就能自称专家。现在信手一搜,几乎每天都有严肃的互联网讨论出现,每隔几周就会有认真的爱好者发掘出新的亮点,淘汰那些为了混饭吃的职业“研究者”是迟早的事情。
就算是大众产品,互联网产品也早已超越了原来的主流文化产业。大多数新一代中国人熟悉的“字幕组”,翻译的信达雅程度绝不输于当年的上海译制片厂,创意和幽默感还有所过之。它的活力也在于开放性和义务劳动。各个网络书站的排行榜上,拥有数十万忠实读者的作家比比皆是,以至于作协里那些垂死的老汉拒绝相信这种书籍的存在。至于互联网上每天都产生的无数笑话段子、视频弹幕里每天都出现的创意吐槽,不仅仅养活了几万个营销账号和段子手,甚至还延伸到现实娱乐界。上至春节晚会,下至郭德纲、周立波,如果不去抄袭网络语言和网络笑话,几乎都已经丧失了取悦观众的能力。如果这样的文化创作能力还算不得文化繁荣,那现在的互联网之外只能算是文化沙漠了。
当然,不可否认互联网文化还没有打动所有的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定互联网的标志就是混乱和低俗。这种人一般年纪较大,是互联网的新用户,微信可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交互性媒体。他们和年龄相似的朋友们笨手笨脚地使用互联网,像得到一个喇叭的孩童那样玩弄它,转载自己看到任何有一点点价值的东西。结果就是他们会在朋友圈里看到无数的垃圾内容,只能放下手机,回到互联网之外去欣赏“主流”文化产品。这就是典型的只看到互联网的传播作用,无法有效利用互联网交互作用的案例。
但人类终究是要转向互联网的。我和我的父辈们只能算是互联网世界的“移民”。95后一代才是互联网世界的“土著”——他们从会说话起就生活在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世界。等到移民慢慢适应互联网世界,土著渐渐增多,互联网世界的嘈杂声必然会逐渐放低,基于网络社区的文化生产效率则会有十倍百倍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年轻人拥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的工业化速度太快,以至于100年来从未出现过稳定的阶层分隔,也从未给年轻人提供过稳定的精神家园,这种不安定感既驱赶着中国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也迫使中国年轻人尽快转向互联网世界创建精神世界。
我曾经请编辑部里各个语种的翻译去寻找各国的网络社区,希望能找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世界的“天涯社区”的精华内容。结果发现,海外网络社区的内容创作能力明显低于中国。在类似的时政事件讨论中,许多外国社区的讨论让我恍如回到了2003年之前的早期中文bbs。即便考虑到中国网民数量多于任何单一国家,我依然能感受到中国网民领先世界的讨论热情和资料搜集能力。这就是中国快速工业化阶段社会结构的文化副产品,也是我对下一代中国文化的信心所在。陈行公路的廉价网吧里或许有95%的人都在玩游戏,但在几十年内,我们一定会见到一大批从网吧得到文化启蒙的艺术大师走进全人类的史书。
人类历史很长,从建立第一座城市到今天差不多有一万年时间了。一万年意味着300代人的文化积累,意味着很多先贤可能在几千年前就解决了我们今天普通人的难题。这是我们对传统文明怀有敬畏心态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当代的文化创作能力。今天的世界人口是70亿,而在古典文明繁盛的公元元年,也就是汉朝和罗马的年代,世界人口还只有2亿多。即今天的世界文明规模至少是文明史上大多数时期的几十倍。进一步说,自文明肇始到今天,世界上出生过大概500亿人口,今天的70亿人口意味着14%的文明社会人口还活在这个世上。这14%文明人口的识字率、文化产品占有率,文化产品传播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至少要多出十倍,创造文化产品的能力则不止十倍。完全可以说过去100年的文明“重量”超出之前的文明史之和。再考虑到网络文化、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今后50年的文明“总量”又会超出此前的文明史
在这个文化繁盛的时代,谁会领跑世界呢?在机器翻译软件和经济全球化消灭各个文化圈的边界之前,谁能创造出最有感染力的文化套餐,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的基石呢?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这取决于现有各个工业社会文化圈内部的整合能力。文化圈内部即便没有语言的障碍,还有阶级、阶层、地域、社会集团、性别等无数次级“圈子”。如果人们被各自的小“圈子”封闭起来,文化上自娱自乐,互不沟通,那再多的人口也无法创造出伟大的文化,最多是给将来的人类学博物馆增加一些奇特的展品——但显然建博物馆和研究文明样本的一方才代表未来。
我很高兴我属于一个很有希望创造文化制高点的社会,理由正如前面所说。中国有六七亿中青年人口被工业化大潮卷到了梦想和现实之间,既需要一个空间来释放他们共同的情感和梦想,也乐于观看别人从现实中收集的动人故事。全世界最大的文化市场和最大的潜在文化工厂都在中国。
更令人高兴的是这些中国年轻人脑子里不喜欢阶级,对任何阶层分化的可能性都表示巨大的不满。他们对性别歧视的兴趣甚少,对现代文化变革的接受度最高,对小众文化也最宽容。这都是过去几十年文化革命和革命文化的最大一份遗产,即便经济上重新出现了巨大的不平等,也无法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惯性。中国年轻一代因此“最难管”,在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工业化社会里骚动不已。我可以在这一片嘈杂中听到一个伟大时代的前奏。一千年后,当历史书谈及21世纪前期文化的时候,相信未来的作者会拿出比整个20世纪甚至比过去几百年更长的篇幅来记录这个时代的名作。(完)
和第二个问题相关的内容:《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第16章。
在军事方面,工业时代的大战使得伤亡数字大大提高。在消耗战中,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一般法则,贵族军官团中相对有活力和责任感的成员迅速消耗殆尽。同时军队人数从140万扩张到接近700万,增补的军官要么是无能的纨绔子弟,要么来自不满现秩序的底层。由于类似的原因,在士官、士兵这两个更庞大的阶层中,富农、哥萨克、流氓无产者等半职业士兵不再是军队的主力,同情革命的一般工农子弟已经占了大多数。这样的军队事实上无法用来镇压革命。在当时,作战各国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在缺乏城市人口和中产阶级,民族问题复杂的沙俄,此问题尤为严重。这样的军队结构还意味着大批专业军事人员是潜在的革命者,1870年巴黎公社对对军事资源的闲置、浪费,以及在一些基本军事问题上的失策绝不会在这次俄国革命中重演。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沙俄外强中干,日久必然生变,但包括共产主义者在内的大部分人还是高估了这个政权的耐力。在1917年,没有哪个组织或集团主动的去策动起义。当彼得格勒的士兵和工人冒险成功时,他们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任何领导机构。在革命前的俄国,合法的反对派基本存在于战时休会的国家杜马即议会,因此有的起义者认为应该服从杜马的领导,一些杜马议员也认为自己理应取得政权,于是部分杜马议员出面组织了临时政府。
不过,杜马是一个畸形的议会,它由多层选举产生,在选举复选代表时,每个土地贵族的一票相当于大资本所有者的4票、中产阶级的65票、农民的260票、工人的543票。如此产生的议员自然难以服众,于是大部分工人士兵决定按1905年革命时的经验组织苏维埃(俄语意为会议),自己执掌政权。其他地区也成立了地方苏维埃,还派出了代表组建全国苏维埃。俄国出现了两套政权体系。
临时政府和苏维埃都是多种政治势力、多党派的联合体。临时政府脱胎于杜马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被原沙俄社会中上层左右,倾向于维持既定国策,保持原有社会基本结构,然后进行平缓的改良。另外,由于俄国工业部门中外资比例很高,英、法等国可以通过经济部门的代理人和经济-军事援助对临时政府施加影响。苏维埃是起义的工人、士兵自行组织的议事机构,下设各种委员会作为执政机关。工人士兵久受左翼宣传,倾向于共产主义,二月革命时革命军就以马塞曲和红旗作为自己的标志。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主张激进社会革命的一些左派政党很迅速的在苏维埃内占据了主导地位。两个并存且倾向不同的的政权自然迅速发生了矛盾甚至冲突。
沙俄倒台以后,原来处于地下、半地下状态的各种政治势力、民族独立运动得以公开活动,尤其以长期被压制的左翼政治势力为甚。流亡在外的政治人物纷纷回国,如普列汉诺夫因主张继续对德作战被英国军方专程送回,列宁因主张继续推进革命得以在德国默许下穿过战线。一时间,无数种互相冲突的意见充斥俄国舆论。这种纷乱使所有人都清楚俄国因为人民革命而正在发生巨变,并期望新的政府和社会制度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希望,至少希望能够得到和平。
…………
人民需要“土地、和平与面包”,但临时政府既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无力平息所有骚动。随着每日面包配给从一磅变到半磅,被压制的布尔什维克在人民中的支持率越来越高,主要地区的苏维埃已经被布尔什维克所控制,列宁终于发出夺权的号召。1917年11月7日,革命部队轻取冬宫,无人抵抗。莫斯科也在一星期后被占领,25日旧军队投降。布尔什维克主导的苏维埃取得了俄国政权,史称十月革命。漏网的克伦斯基只能得到数百部队的效忠,绝望之余逃亡海外。
最后请马克思同志发言,总结(文化)产品的流通规律:(点击看大图)
其他相关回答:
如何说服香港人支持中央关于选举问题的决定? -马前卒的回答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其他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这个话题太大,以点见面谈一点,最近看天国之秋这本书,里面讲到一句话,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舰队停在大沽口外的海面上,清政府派人谈判,英国某军官写到,清政府的官员表示根本不在乎英法攻击不攻击大沽口炮台,因为守炮台的全是汉人。就这种民族政策,天天不关心自己百姓的死活,只在乎礼仪的王朝,能好到哪里去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