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的经济学框架很难,或者说几乎无法分析服务业的地摊经济。
1;存在这样的一些商品,我如果在地摊上看到了,则会出手购买。
而如果我在美团外卖上看到了类似的商品,则不会出手购买。
我也不可能专门去店铺购买这种商品,这种商品当且仅当我在地摊上看到的时候,我才会买它。
如,我走在街上时饿了,想买一个手抓饼,而我这个时候因为在移动,所以不可能点外卖,我也不可能在上街前就点外卖,因为当时我不饿。
我的移动是有目的地的,不可能为了买手抓饼专门去某店铺一趟,因此只有当我顺路的地方有一个街边地摊时,才会购买它。
出现这种情况时,地摊经济不是任何其他形式消费的替代,也不能被任何其他形式的消费所替代,而是纯粹福利的增加,因为没有地摊,就没有这种买卖,当我收入变化在一定水平之内(可以说是一个数量级内),只要我上街频率没有变化,这时,对地摊上的手抓饼需求就没有变。
不如把这种情况称作“顺路的消费”,这种消费姑且还能用既有框架解释,但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已经不能说地摊货一定是“劣等品”,收入增加已经不可能导致处于这种目的的需求减少。
2:此外,还存在这样一种消费,是纯粹在消费者预期之外的。
我今天走在街上时,看见路边有鸡柳,于是我便购买了。
在我上街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路上会有一个卖鸡柳的地摊,甚至连这个摊出现的可能性都没想到,更不可能预见到它卖鸡柳。如果没有这个地摊,我也会依旧按既定路线行走,而按照既定路线,我应当是去某个餐馆吃饭。
在地摊出现之前,我计划在餐馆点两个菜,现在,因为我买了鸡柳,我只打算点一个菜了。
我的偏好和效用因为在路上看见了一个地摊而发生了改变。需求,作为社会中每个人偏好的一种加总,也自然发生了改变。
在既有的新古典分析框架中,偏好关系是确定的,即便不确定,也一般是先于供给量而决定的的。这样,就存在着一条确切的需求曲线(至少对于价格和供给量而言是确切的),当它和供给曲线相交时,我们就得到了均衡,然后解出供给量。
然而在这个问题下,显然供给量越大,地摊摆得越多,行人碰到地摊的概率就会增加,因为在这条假设下我们的行人是毫无预期,碰到才消费碰不到就不会消费,即便价格或其他因素没有任何变化,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需求曲线此时取决于供给量,如果还沿用原来的分析方法,用供需均衡来求解供给量,那么就等于是在说供给量取决于供给量。
在地摊问题下,不存在一个先于供给量被决定的需求曲线,在这个时候,供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产生的,供给还创造了需求,还直接改变了人的偏好。
理性人的显示偏好公理此时不成立或者说完全没有意义,“显示偏好”理论认为消费者所进行的消费选择是他的最大化效用的消费选择,本质上是为了用消费者过去的消费行为推算出消费者现在的消费倾向,如果每一时刻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都会变化甚至都随着供给量而直接变化,那么可以说“显示偏好”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显示”出来。
在摆地摊的问题上,供求均衡应该是依旧存在的,但它不能通过理性人的效用分析来得到。
这一分析应当先从供给入手,供给取决于a:失业人口总数和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b:每个人摆摊所能获取的利润。
可以认为a是外生给定的,关于b,当供给量增加到足够大时,可见每个摊贩的利润会减少直至收敛。
由于摊贩数量的增加也会导致需求的增加,所以尽管摊贩的利润是收敛的,收敛关系也未见得是线性的,而且应当是凹的。
用大数据计量和预测估计的话依旧有效,只是可靠的微观基础则可以说是不存在了。
在这个问题下有很多朋友都觉得地摊经济很Low,只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而存在,总理虽然称其为“人间的烟火”,但主要还是考虑失业问题(表面上看)。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地摊经济会长期持久和兴盛,虽然失业下岗问题会使它更兴盛一些。但即便失业问题被解决了,它也能够维持。只要街上还有人,那么就会有地摊。
少有人真正理解到地摊的真正意义,而仅仅把它当作没钱租店铺的下岗工人的低成本活路。
地摊首先在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如果没有城管和交通要道的限制,它可以摆在任何地方。某广场,大学或演唱会召开大型集会活动,地摊可以蜂拥而至,满足群众的需求,而店铺则根本不具有这样的功效。试想,一名群众看完演唱会饿了,会跑到几十公里之外买吃的吗?一个平时没几个人的地方,也没有几家店,偶然办了一场大型集会,这几家店又能应付多少客人呢?
即便是大厂,也会在有活动的时候租用临时的摊位。而地摊不仅是临时的摊位,还能在没有摊位的地方创造出摊位来。
其次,地摊还在商品和商品组合上具有灵活性,当你同时想吃烧烤和喝奶茶时,一家店铺是做不到的,一条街上能容纳的餐饮店铺无非十几家,而一条街能容纳上百个地摊,当容许地摊出现了之后,商品的组合可能就丰富了起来。
自然,地摊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当前阻碍了交通,然而地摊之所以影响了市容市貌,绝非是因为地摊上的商品影响了市容市貌,谁会觉得玲琅满目的商品令人厌恶呢?
本质上地摊的的影响是因为购买商品后随处丢垃圾的不卫生,这首先不是商贩的问题,而主要是消费者的问题,卫生问题这一部分随着群众素质的提高,会自然地得到解决。
另一部分的卫生问题和阻碍交通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地摊的无组织性,如果全部的地摊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和出动,那么对人行道的交通阻塞是很小的,如果地摊的污水受到组织纪律的监管,那么问题会小很多。
如果我们把搞经济比做革命,那么相对于店铺的“正规军”而言,地摊就是游击队,一个没有组织和纪律的游击队就是山中的土匪,自然是令人厌恶的,而一旦有了组织纪律,游击队就是一支优秀的革命的队伍。
一个优秀的城管组织,不应以打击地摊为任务,而因以指挥引导地摊为任务,堵不如疏,哪里有集会,就通知摊主去哪里。一来,群众买到了货和服务,二来摊主挣到了钱,三来集会,人流和生意有关的消息都是你公布的,摊贩为了赚钱必定听你指挥,去哪里都在你的控制之下,交通和卫生你也方便控制。
你要说摆地摊就能救了国家经济,我肯定是不信的。它倒是能有效缓解一下就业压力。年入几十万还天天哭穷,活活把天堂日子过成地狱的中产,跟地摊经济没关系。但对于那些月入几千甚至还不到的家庭,摆地摊是真的能救人一命的。
在我看来,地摊经济最大的意义还不在经济上,而在于对于我国几十年来一个重大错误思路的纠偏。但凡是城市,它的人口达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就不可能变得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样“干净”“整洁”。“干净”“整洁”只可能属于小型定居点或者村落。原因很简单,人类的需求极为多样复杂。程序员一边编程,一边也要吃东西,要睡觉,要唱歌喝酒,要买没用的消费品,要和人交往。一个区域只有写字楼,另一个区域只有商场,还有一个容纳一百万人同时睡觉的小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不要以为我在夸张。这样的规划思路,在过去几十年内长期霸占着我国主流城市规划者们的大脑。消灭地摊,就是这种规划思路的一种体现。在这种“理想”的城市中,劳动者需要穿越大半座城市去上班,穿越大半座城市去购物。如果要去跑机关部门办事,对不起,可能你要几次穿过大半座城市。一个劳动者,每天要花费12个小时以上奔波劳顿,可实际工作时间却并不长。这样的生活方式,劳动者深受其苦的同时,难道资本家就能获得什么利益吗?
任何一个人,不应当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既没有创造社会价值、也没有提升个人效用(快乐)的事情上。这是所有经济观点的基本共识。而一个城市的管理者,也不应当仅仅出于片面的、狭隘的审美,就去阻挠经济的自发演化和调整。小贩占道,阻碍交通,这当然该管该罚;但一刀切地以“文明”“卫生”的名义消灭地摊,这难道对经济、对文明有益吗?小贩如果自己卖的东西不行,效率低,自己破产,这当然是他自己能力不行;可强行消灭他们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去打工,这难道就是合理的吗?
人的生活质量,与他能够获得的商品的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一个连续吃一个月澳洲龙虾的富豪,不可能比一个吃一个月路边摊不重样的打工仔快乐。一个城市的人口再多,没有这些随处可见的、提供差异化商品和服务的小贩,它也仍然是一座死城。这些丰富多彩的差异化服务,是我们生为一名公民,生为一个高等智慧的人,理所应当享有的福利。
我们不想要冰箱里只有一种肉,篮子里只有一种菜。我们想要的是,老张和老李家的大酱口味有着微妙的差异;吴老头的煎饼比孙老太的稍微硬一点儿。甜粽党和咸粽党互相鄙夷,又忍不住尝尝对方的口味。
这才是人间吧。这才是比拯救经济更重要的事情吧。如果年薪几十万的你一生注定只能吃同一个口味的牛肉,那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你口中的文明,你眼中的卫生,又是谁的文明、谁的卫生?
要说希望,我只希望这样的德政能永远维持下去。过去有过去的考虑,我理解;现在有现在的想法,我也接受。我只希望将来,不要因为事情过去了,经济好了,就把他们重新赶回去。
我不是摆地摊的。但地摊和地摊背后的多样性,是我们生而为人不言自明的基本权利。
我觉得地摊不会是严格的劣等品。在一些地方它会有独特的优势。
一个类似的东西是现在不少商场中会有很多临时的场地,我们看起来可能会觉得这些场地没有固定的商铺高端,但实际上如果计算单位时间租金的话,这些场地远高于固定商铺。
为什么商家愿意付这么高的租金租这些临时的场地呢?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是临时的。
很多商家对场地空间的需求其实不是固定的,随着租期的延长,场地对它的价值会下降。比如现在大商场中常见的那些临时的游乐场,开一个月生意可能很好,到第三个月消费者兴致过去了就没什么人气了。那对这些商家,它就宁可支付更高的价格,也不想要长期合约。
即使是那些平时有固定场地的商家,临时场地对它可能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小米华为发布新机时,它们就很愿意在固定铺位以外,再租个临时场地摆上新产品来展示。对它来说,长期租下这个场地是不划算的,因为它不是总是有新产品发布。
这两个例子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同一个场地,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商家的价值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商家可以灵活选择合约长度,那么它就可以只租对自己价值最大的那个时期,这时候,即使支付更高的租金,也仍然是有利可图的。而传统固定店铺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它们无法接受这样灵活的形式,那么在这里,临时的场地就有其价值所在了。它跟传统固定店铺,满足的其实是不同的需求,它不是后者的劣质替代品。
地摊也是一样。它当然可能售卖劣质商品,但它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当它在你996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路上递上一瓶沁心凉的冰可乐时,它还是劣等品吗?
担心单次博弈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那也是有一些办法避开的,比如售卖非常标准化的廉价商品,比如同时提供扫码在网店购买选项等等。
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也会赋予地摊一些优势。比如端午跑到小区门口卖粽子,中秋则是月饼。这里的粽子和月饼完全可以是标准化的,五芳斋九月生活。这里的灵活性是传统固定店面无法做到的,而直接逼近消费者则是网店做不到的。
当然,我不是说地摊就肯定好,事实上它灵活的优势要得到发挥,是必须以精准高效为前提的,但至少它有这个潜力在某些方面拥有自己独有的优势,使得它不止是一个劣等品。而它的灵活性更可以帮助降低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你可能有个绝活,但你租不起固定店面,或者你无法承担直接租个店面的风险,但现在你可以租辆三轮车甚至直接步行背个包先摆个地摊试试了。而这从长期来看,会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
在这里面,其实最值得担心的还是政府那一环。对消费者对商家来说地摊都未必是劣等品,但对政府来说,它真可能是劣等品。
这不一定是政府懒政或者不负责任。而在于地摊其实是对公共空间这样一种公共品的私人利用。摆摊人所面临的成本仅仅是社会总成本的一小部分,这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利用有过度的倾向。就好像当初的共享单车一样,投放更多共享单车会侵占市政空间,但共享单车企业无需承担这个成本,于是在彼此竞争之下,它们总是会倾向于投放远超社会最优的量。地摊也是一样,它会造成某些区域的拥堵混乱,但这个成本是周边居民承担的。更不用说有些地摊本身就会产生大量垃圾油污等其他的负外部性,这同样是需要其他人承担的成本。
此外,不同的摊位价值毕竟是有差异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机制来分配摊位,那自发形成的灰色规则,也可能会有额外的负外部性。
这些负外部性最终都要政府承担,这使得对以社会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政府而言,地摊可能就是劣等品。因而当某一天它不再有现在这么大的经济维稳和就业压力时,再次抛弃地摊也不是没可能。
除非它能早做打算,哪里能摆哪里不能摆怎么分配都安排好,市政配套也准备好,外部性都想办法内部化掉。这种事晚做成本就大了,因为地摊会吸引人流,这会构成集聚效应,从而形成自发的集市。你要在这样的集市都形成后再去讨论它是不是不好位置是不是不对,要再去挪它,那成本就高了。
希望地摊经济不要「崛起」,存在就好。
如果我们把「地摊市场」作为人们的一个选择的话,其实「地摊市场」相比「电商市场」而言,是经济学中的「劣等品」。
劣等品不是一个贬义的定义,它就是简单的一个归类——当人们收入下降的时候,对其需求反而增加的商品。一般情况下,收入多了,就可以买更多自己喜欢的。
但是事实上因为商品之间存在替代——比如说随着收入的增加,尽管自己能够负担得起更多的米和面,但是因为吃得起鱼和肉了,那么体现在消费上,反而吃米面吃的少了。这个时候,碳水化合物就是劣等品。
所以说「地摊市场」是人们在选择市场时候的劣等品,并不是说地摊货就一定是假的,或者不好的。而是说当大家钱包比较宽裕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有保障的电商送货上门加无条件退货的服务,而不是在地摊上淘来淘去。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从销售的效率(广告基本靠喊),还是商品的陈列(地摊一个小方块),供应链的透明性(不知道),售后服务的可靠性(很难说,可能明天就不来摆了)等等……地摊能占哪一样呢?哪一样又有优势呢?
当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比较好,经济发展迅速的时候,无论是要投资的机会还是工作机会都很多,很多人可能就会选择其他的工作,而非摆地摊;同样,很多地摊原有的客户因为钱包鼓了,也会选择电商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购买生活中的小物件。而这个时候,地摊就会回归其本来的功能——作为为城市边缘人群和无法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便利的群体,提供一些基本生活所需的资料和收入来源(古玩,收藏等小众的地摊不在这个范围之内,那个地摊是因为必须要现场验货,现场交钱才能断定真伪,这是互联网目前无法取代的)。
所以,「地摊经济」如果真的崛起了,那说明人们当下收入以及对未来的预期都下降了。
现在鼓励「地摊经济」的好处,倒是给城市边缘人群开了一个难得的缝,之前一直被追着到处跑的摊贩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出来摆了,城管也会渐渐的学习「管理」而不是「消灭」小摊贩。希望以后经济好转,大多数人「收摊」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继续摆下去。
大领导心里苦,这是权宜之计,也希望很快恢复经济,又可以万家灯火起来。
百姓们心里更苦,嘴上调侃调侃,也是压力释放,大家互相体谅。
干部心里最苦,低碳还是地摊,整错就玩完,真去摆地摊。
1,对未来预期导致消费减少。
2,消费减少导致集约化服务业、商业猥琐,破产。
3,集约化服务业、商业猥琐导致就业难度大,部分居民收入下降。
4,地摊经济可以短期缓解就业,短期调整居民收入预期。
5,地摊经济盛行导致消费降级。
6,消费降级反过来降低集约化服务业商业的盈利预期。
7,集约化服务业和商业的投资减少,继续萎缩。
8,集约化服务业和商业容纳的就业人口继续减少。
9,就业难度加大,部分居民收入下降。
10,扩大地摊经济。
11,开始循环。
饮鸩止渴。
暂时让群众安慰一下自己:嗯,我是有工作的。不然麻烦了。经过几年的城镇化,青壮年都离开自留地,进了城。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能进一线城市或者省会的青壮年,统统来了。但是,现在大城市没有工作,白领都下岗去争蓝领的工作了。这些民工么,在城里赚过万八千了,再叫他回去种地,放不下身段了。
所以,想象一下,一大群外乡来的失业青壮年,聚集在不到二十个大城市里...........精通历史的你们,猜一下会发生啥?但是,别指望能撑多久,早晚会发现,根本卖不出去。去看看网上地摊,某宝的状况吧。
当年城镇化,就是让发达经济,去解决,消化,欠发达经济体内,被挤出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多余劳动力。也是担心大量失业造成的麻烦。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些人分散开来,还是小麻烦,让他们聚集起来,就是大麻烦。
先说结论。不会火多久的。也不会崛起。
要了解一点地摊不是现在才有的,地摊实际一直都在,但是各个城市都是严管地摊的。地摊有个无解的问题,即,地摊需要再人流聚集处占用公共空间。
既然是人流聚集处。那么本身公共空间就有限,现在各种私家车随意停放,不要说自行车道,人行道都没了,共享单车又画掉一块。地摊一摆。
你说是地摊主人把共享单车丢到机动车道上。还是私家车主把车停到双黄线上。还是地摊摆在十字路口中间。又或者地摊主人选择没人地方摆地摊?
单独规划空间?现在城市里面各个街道还有空余空间吗?有空余空间没被私家车占据的吗?私家车必须配车库?那个小区的车库可以容纳该小区的所有车辆的?
当年地摊为什么取替?因为公共空间不够。现在公共空间扩大了?
看来失业率是真的高
地摊经济价值的本质是经济系统中毛细血管的作用。
没有毛细血管当然不行,毛细血管的价值也很重要,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但是要说地摊经济的价值要上升到动脉血管的作用,那就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