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继微信还信用卡收款后,支付宝还信用卡超 2000 元将收取手续费?这样的调整是出于什么原因? 第1页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嘿嘿,又来了。

当初微信收费知乎人人喊打,现在支付宝收费又尬吹高风亮节留后门?还有模有样搞个对比表,做就做完整,微信理财通黄金会员免手续费怎么只字不提?

支付宝要推类信用卡的花呗,花呗还没长大,和信用卡小朋友放在一起让大家习惯。现在花呗长大了,阿里判断没必要继续承担成本,同时差异化可以引流信用卡用户转花呗,就撤梯子了。

微信本身没有重金推广的需求,他已经足够广了。连知乎营销号黑完微信都不忘屁股上贴一句“更多内容,请见我的微信公众号吧啦吧啦”。承担这笔巨额成本对微信营销并不值得,所以第一时间转嫁出去。理财通还是渴求高净值用户,所以理财通10万以上一步到位免掉。

真实对比是:

支付宝:少花钱啊,手续费少点我就给你抹掉了。对了我这还有花呗,免手续费,要不要看看?

微信:多存钱啊,赚利钱还信用卡嘛,免手续费。不存钱啊?不存钱怎么会有好事呢,动动脑子。

归根到底都是营销策略,是否补贴,补贴到什么程度,完全是营销方案的阶段性目标决定的。一个阶段目标完成了,对应的补贴当然会消减。在商言商,不要扯那么多有的没的。梗玩得多了,真以为哪个爸爸更爱你?用户是买单的,你才是爸爸。


user avatar   xuehong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发当时,主流解读聚焦于两点,除了官宣的降成本,另一点就是夯实资金闭环,鼓励用户用其他平台中的钱去还信用卡,支付宝的钱还留在支付宝内。

事后看,还有一点被大家忽视,即间接瓦解用户的信用卡支付习惯。

2019年7月,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90后攒钱报告》,里面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即90%的90后使用花呗消费,并非是没钱,而是想利用免息期省钱。

比如,一笔1000元的订单,余额宝里的资金付得起,但我选择用花呗免息支付,30天后还款,期间这笔钱躺在余额宝中赚利息(假设年化收益率3%),生息2.47元。

2.47元是条蚊子腿,但90后的消费特点一贯是“30元的奶茶说买就买,5块钱的运费坚决抵制”,理财利息虽少,他们是在乎的。

花呗的免息消费省钱功能,信用卡也有。但是,如果还信用卡收手续费,为了节约手续费,干脆只用花呗好了。

所以,微信、支付宝对还信用卡收费以后,间接的效果就是诱导用户减少信用卡的使用。

很多人讲,银行APP、云闪付APP,都可以免费还款啊。问题是,90后的零钱存在余额宝中,通过银行APP还款,先要把钱提现至银行卡,提现也是要手续费的。

信用卡还款收费,用户抱怨连连,看似支付巨头给银行APP卖了个破绽,实则在重塑用户“免息支付”习惯上,打出了漂亮的一击。

这一击,看似绵弱,却影响深远。

过去几年,市场中还有一个大变化。

经历过消费金融风口的洗礼,借款人变得愈发理性。高息贷款成为最大的恶,5.5亿借款人(央行有信贷记录人数)全面涌向中低息贷款产品,利息空间收窄,同质化加剧,竞争空前激烈。

突出的表现就是新客获取越来越难,头部平台不约而同强化存量用户运营,追求复借率。

以360金融为例,2020Q1的季度复借率已升至84.9%。类似趣店等平台,早在2018年复借率就达到90%以上,几乎成了缺乏新鲜血液注入的封闭系统。

越倚重存量用户,就越倚重用户运营。

过去一年,消费贷产品在运营上涌现很多新探索:

分期商城成为标配,个别机构还持续投入,如邮储食堂,打出“补贴、折扣”牌,大力扶持自营购物场景;
降息提额成为标配,复借享利率折扣、分期可快速提额,个别机构还不遗余力为用户创造提额机会,如支付宝,可冻结余额宝为花呗提额;
自建场景不遗余力,如招行APP,饭票、影票两大场景外,内容社区也做得有声有色;
试水付费会员制,类似电商平台的付费会员,借款人可轻松赚回会员费,前提是多复借、保持粘性;
……

真正把用户运营做成一款产品的,则是消费贷产品的信用卡化。

2019年7月,我写过一篇文章《消费贷正在信用卡化》,讨论消费贷全面向信用卡演化。很多机构在底层把消费贷款与银行二类户相连,让消费贷附身银行借记卡,再鼓励用户在第三方支付中绑卡,从而把消费贷款变成类似信用卡的支付工具,连接无限场景。

不过,遗憾的是,很多类信用卡产品,虽然挂靠支付工具,却没有提供免息期,依旧是“付息消费”模式,在体验上还不能与信用卡硬碰硬竞争。

现阶段,仍然只有带消费场景的巨头,愿意推出带免息期的分期产品,远的如花呗、任性付,近的如美团推出的月付。

月付推出后,市场只看到月付对花呗的冲击,却忽略了其在美团生态内对信用卡的挤出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巨头推出类信用卡产品,信用卡要到哪里找场景呢?

那些缺乏场景的消费贷巨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激活存量用户,在已推出的类信用卡产品中附加免息功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星火燎原,消费贷巨头围猎信用卡的大幕,已经开启。

很多人调侃,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做一次。零钱理财做到了,消费贷款做到了,接下来,该轮到信用卡了。

————————以下为原答案

迟到8个月后,支付宝还是追上了微信的脚步。

近日,支付宝发布公告,自今年3月26日起,将对信用卡还款收取服务费。去年微信宣布收费时,网友嚷嚷着要转投马云爸爸的怀抱,这次支付宝也收费了,少有人再说“用脚投票”的口头威胁,倒似没了去处。不过,银行和中小支付机构立即大打免费牌,誓要给网友们一个去处。当然,也可能只是蹭了一波热度。

用户是上帝,没有企业愿意得罪用户,变免费为收费,巨头们有苦衷,也做了周到的设计:既要降低负面影响,也盘算着要把坏事变好事,把用户牢牢攥在手里。

巨头收费后,你变得更忠诚了

一直以来,用户在免费还信用卡,支付机构默默在背后买单。

按照银行对支付机构的收费标准,如果全部交易都照此收费,每年信用卡还款产生的手续费支出将在1000亿元左右。在所有还款渠道中,即便微信和支付宝只占5%的市场份额,那也是50亿元的成本。变免费为收费,能显著改善财务状况。

不过,收费的背后,不仅仅是改善财务状况这么简单。国内有3亿信用卡持卡人,没有企业能敢放弃这些客户,微信和支付宝也不行。公告宣布收费策略的同时,两大巨头立即开启了多个通道,鼓励用户换取免费特权,试图把用户牢牢抓在手里。

以支付宝为例,用户可以用支付宝积分兑换免费额度。积分从哪里来?多用支付宝家族的产品、保持活跃就可以,如每天签到、用支付宝交水电费等等。

再看微信,只要在腾讯理财通买入10万元以上的理财产品(理财通黄金会员的门槛)或参加银行卡定期转入的爱定投活动,就能获取免费资格。

大致上,支付宝要的是用户活跃度,微信要的是理财规模,都有所图,而给用户的免费特权,成了补短板的手段,变坏事为好事。

“免费的渠道多得是,你收费,我走就是了,才不要什么免费特权”。主动权似乎掌握在用户手里。

去年8月,微信开始对信用卡还款收费,不少人嚷嚷着要逃离,银行和支付机构也摩拳擦掌,把免费的旗帜举得高高的。结果,用户还是微信的用户,部分用户只是不再用微信还信用卡,还有一些乖乖地买理财,成了理财通的黄金会员。

用户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两大巨头深度绑定,说要离开,说得容易。

以手机充值为例,人人有需求,月月要充值,远比信用卡还款更能反映用户粘性。若有一天微信宣布对手机充值收费,你尽可以在无数个渠道中找到98折充值的法子,但给好友发红包,不还是要用微信?

免费模式破产?我不这么认为

两大巨头相继宣布收费后,有人解读称支付行业免费模式正在解构,甚至得出结论,互联网免费模式已宣告破产。我不这么认为。

我看到的是,支付巨头一边对提现和还信用卡收费,一边继续对扫码支付进行现金补贴。支付大厦最底层的入口业务一直是免费的,甚至花钱请你参观使用,现在不过是对大厦里的健身房和洽谈室进行收费,何谈免费模式的解构呢?

而银行和中小支付机构,只会把巨头收费看作是吸引用户的机会,仍会坚守免费模式,不会跟风式收费。

作为80后,我们看着周星驰的电影长大,免费电影看久了,大家就对星爷有了亏欠感。这些年,每当星爷的电影在院线上映,总有人呼吁要“还星爷一张电影票”,哪怕电影本身并不好看。

在与用户成千上万次的交互中,你若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好感,用户愿意自发地为你呐喊,偶尔消耗一下,没有大问题。

突然宣布对免费的服务进行收费,本质上也会消耗用户好感,微信和支付宝显然有这个底气,但中小支付机构不可能跟进。陪伴我们长大的导演何其多,没见第二个有星爷这待遇。

不过,行业环境的确发生了大变化,免费模式也的确正面临重大的挑战。

备付金集中存管后,备付金利息收入这个重要盈利渠道被封堵(占支付机构净利润的20%-50%左右),支付机构需要开辟更多的收费项目,才有财力继续在扫码支付这样的入口项目上提供免费服务。

同时,没有了开立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账户,支付机构无法给银行贡献存款,就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争取到较低的通道费率。若银行上调费率,支付机构在成本端就会遭受压力,腹背受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大巨头选择放弃全面免费策略,开始对提现、还信用卡等场景进行收费;其他支付机构,继续执行大水漫灌式免费策略,但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开拓信贷、理财和其他“支付+”业务,把在支付上补贴的钱赚回来。

两种策略,都是理性选择。免费模式,也没有破产。

光照进来的地方

进退取舍之间,国内支付市场正在形成两大阵营:一边是有选择收费的微信和支付宝;一边是中小支付机构、银联云闪付和手机银行们,仍会执行免费策略。

这并非坏事。

支付市场苦两大巨头久矣。当收费模式不再铁板一块,固化的市场格局就有可能出现裂痕,对中小支付机构而言,这也许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相关话题

  有哪些书可以推荐给学金融的? 
  都2021年了,剩余价值和剥削理论真的破产了吗? 
  二战后亚非拉国际地位的崛起与老牌西方强国的衰落,是否只是一个谎言?如果不看亚洲国家的经济起飞的话? 
  如何评价“印度启动独立后最大规模税改,或提升经济增速1至2个百分点”? 
  我们戾气的根源在哪里? 
  沈阳部分地区无预警停电,现在情况如何?可能发生了什么? 
  中国当前缺乏创新根本原因是什么? 
  俄罗斯的经济应该怎么发展? 
  前小米集团王嵋「得屌丝者得天下」言论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废青是些什么人? 

前一个讨论
郭德纲和于谦打架,谁会赢?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华为应用商店删除了豆瓣app在2月8日之后的所有评价?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