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看了前边人说的,很多都提到了什么客专,如果只说到客专的时候,那其实才从一半开始说。然后到了老刘的时代,那这些事情我就不用说了,已经被大家说烂了。而从03年~11年这段时间,中国的铁路建设也没有什么外部压力或者舆论压力什么的(有很大的内部压力),形势一片大好。所谓亚历山大,应该说,从尿不湿开始,或者说尿不湿治下责任推给前人的7·23开始,各路牛鬼蛇神一下子跳梁出来。
如果说中国高速铁路的历史,第一个要说的,不是京津、武广,不是各种客运专线,更不是什么秦沈客专,而就是京沪高铁。京沪高铁的构思,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或者说80年代末就有想法。90年代初开始各种可研。但是这么一个大项目,犹如三峡大坝,国家不富裕,始终也没有下那么大决心花钱办事,当然这中间还有各种内部争论。外加当时的铁路领导属于外行领导内行,整个交通行业偏重于航空和公路,所以铁路发展并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只是一般地按部就班发展,比较缓慢。这个期间,是第一段京沪高铁建设之争:马上建还是以后建。
然后这个事情就拖拖拉拉到了90年代末期,遇到了朱某人,提出了磁悬浮,然后就是旷日持久的磁悬浮-轮轨之争。可以参看这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政府在上海引进德国技术进行了磁悬浮试验后,却最终选择了高铁来构建铁道系统? - 中原之星的回答。这算是第二段建设之争:轮轨-磁悬浮之争。
再往后,最适合中国铁路系统的日本铁路(包括技术,包括管理)因为民族主义而又被推到风口浪尖,这就是当年签名抵制日本新干线事件。这是第三段建设之争:技术与民族主义之争。
基于这么一段过程,【京沪】【高铁】【高速铁路】这几个分词成了敏感词。谁都别提~~
另外再说,这个事情还要干下去啊。前文说到90年代中国铁路的缓慢发展,实际上这段时间技术并未停步,也在缓慢发展,各种新型机车和客车逐步按部就班地研发和装备,铁路技术系统还是按照已经形成的完整体系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缓慢发展着。但是从80年代末开始,为高速铁路的技术储备一直都在做,都在搞预研。而深谙这套自身发展规律的部长认为,这套体制与时代无法接轨,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于是直到2004年有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教科书式案例。后边的事就不说了。那么技术上的事情有了这条脉络,线路规划的事情怎么办。前文说了敏感词,那就绕开敏感词,不提高速铁路,不提速度上限。通过与发改委形成默契,发明了“客运专线”这个词,发明了速度目标值250kph“以上”或者“预留”等各种语文方法,使得实际上的高速铁路得以实施。
再往后的事情,特别是2011年后的事情,不说了,说多了就开始哔~哔~哔~哔~哔~(此处省略污言秽语一万字)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中国动车的?大概是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时候吧?那是2007年4月的的事情,而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客专1999年开建,2003年开通,时速200kmh。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城际列车的?大概是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吧?而京津城际什么时候开始建的?2005年7月。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高铁的?大概是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吧?而他是2008年开建的,而早在2005年,合武高铁就已经开工了!
中国就是这样,先上车后买票的事情多了去了,很多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只是一直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