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必然导致短缺,可以看一个中国的例子:
过去北方居民囤大白菜是过冬时例行的习惯,但这习惯并非传统,而是计划经济下无奈的选择。
在1954年8月,北京市菜蔬公司统一管理了全市18个蔬菜批发市场,接管了30多户私营批发菜行。不管是农业生产社还是个体农民生产的蔬菜,全部由菜蔬公司统一收购并销售给部队、机关、学校和公私单位。从此北京的蔬菜市场进入了彻底的计划经济范围。
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当年10月就马上出现了;由于大白菜和洋白菜的大量上市,合作社缺乏应变能力,大批蔬菜堆积在菜站腐烂变质,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报告:合作社每日剩余积压达100多万斤,因为没有地方保管只好露天陈放,因而腐烂变质,损失很大。
由于菜站流通乏力,烂菜情况屡见不鲜,南苑区某生产社由于没有菜框子,一下烂掉了20多万斤伏苤蓝,龙爪树社一年生产的80万斤葱头,有20万斤烂在了地里,东方红社反应,由于周转问题不能及时上市烂掉的菜有100多万斤。
除了流通环节损害严重,计划经济的结果就是蔬菜的质量严重降低,居民抱怨道:“黄瓜过去带花带刺,不折不弯,现在是又老又粗,一条黄瓜一斤多重,水嫩的小萝卜变成老萝卜,菠菜长成小树,芹菜皮老空心,开花生叉,可以当马鞭用。”
计划经济下,好货不能多卖钱,劣货不会少卖钱,结果自然是农民放弃生产费工费时的优质蔬菜,萝卜白菜开始大行其道。如北京原来著名的冻坑青蒜,要冬种春收,费时费力,但公司只给出每斤两角的价格,农民自然放弃生产。以东方红社为例,在1954年开始便放弃了紫菜苔、草头、苦瓜、荠菜长茄子等细菜的生产。
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农民,也会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反抗,由于农民们生产蔬菜变成了一种“义务”,在生产时自然贪多求快,不顾质量,有的菜泥土不洗、黄叶不去、捆着大捆就送给市场,如四季青社的西红柿,每三斤就有一斤坏的,看丹社的土豆,一百斤里能出24斤泥;龙爪树大队的白菜直接用镐刨,一颗白菜上带着三、四两土。
面对蔬菜供应中的弊病丛生,菜蔬公司的办法不是去解决居民和农民的困难,而是干脆就放弃了供应蔬菜的品种多样性与质量,在冬季只向市民提供大白菜、土豆等寥寥无几的几样选择,同时还通过政治动员鼓励市民配合“囤菜”工作,在这之后三十年内,北方居民在冬天过上了顿顿白菜的生活。
几乎为零
出现死鱼的位置是青森县八户海,位置就是轻津海峡下面的小洼洼那里。(红箭头处)
而福岛废水离他还远呢。(蓝箭头处)
这种内海出现大量死鱼大概率是水体污染。
至于赤潮的话那肯定不是,这几天都冻成狗了。气象条件不符合赤潮爆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