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留言「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第1页

     

user avatar   wo-jiu-kan-kan-bu-shuo-hua-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老哥的新闻让我想起两件事

很早以前在南周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的一个表弟,是当时南下打工农民工的一员,爱读书,爱老庄。但像那个年代的大部分农村人一样,现实生活的窘迫让人直不起腰来,后来他和家庭失去了联系。文章写的让人很唏嘘。我想也代表了当时很多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初入社会后的迷茫和失落,还有挣扎。

后来我背井离乡,广州火车站正在放着任贤齐的《有梦的人》歌词现在依然记得:“北方走到南方,寻找一个理想,哪怕真的一个人去闯。”

那个奔腾的年代,真是逝去的青春。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图书馆里的留言是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浪漫风情的,由于去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附带考验的过程,所以其中的言论比号称精英汇聚的知乎平台显得更加纯粹,更加有气质。

这种气质来源于这个平台本身,与身份无关,无需刻意强调他"农民工"的身份,农民工也许只是不可选择的环境留给他的印记,但不是他后天培养的灵魂。

我也曾有幸被这样一种感觉沐浴过。

2019年夏天,我回西安办事。

闲暇之余,我打算去陕西省图书馆坐会,追忆一下学生时代。

一二楼都是上自习的学生,三楼阅览区还算安静。

我逡巡半天,找了一本美国社会学家埃文德的《阿赞德人的神谕,巫术和魔法》,靠在一旁欣赏。

正看着,突然书里掉出一张纸条,是半张上世纪常见的红条信纸。

信纸上面写了很多话,每条下面都注明了时间。最早的一条是这样

阿赞德人的巫术形式(指只对未知人释放),巧妙的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露馅风险。——1999.2

后面的笔迹则不同,应该是另外的人

但阿赞德人会将所有的不幸与巫术联系起来,并运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报复,这个应该是可预知的。——2002.4

后面接着有

那里的巫术并不仅是人际关系的派生函数,还包含着道德评判原始的罪罚观念,即使法庭也是以这种方式执行正义的
——2002.9

那也许是我没有看懂关于“毒谕”的一章——2006.6
其实不难理解,阿赞德人对静态的巫师并不感兴趣,而倾向于观察动态的巫师,或者说活动!——2008.1
……——2009.4
……——2011.7
……——2016.7
……

年月我肯定记得不清楚,但意思是这么个意思。

二十多年来,不少人类社会学爱好者在这小小半张纸上抒发着自己对于一个原始部族文化的畅想,他们之间互不认识,毫无交集,甚至有一天遇见也只是陌路人,但是他们的思想却都已经分享出来了。

有得字迹端正,像是老学者

有的娟秀,似乎是女子

还有的跟我一样潦草,但态度很真诚

那时,我感到了这半张纸上正在盛开着一场浪漫的学术沙龙,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空间的阻隔,也没有冗余信息的侵扰,在一本书里绽放出了宛如文艺复兴般的光芒。

一刹那间,我甚至有些被感动,于是借来一根笔,也写了一句:

俺也一样——2019.6.13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被这粗糙的字和真心的话给戳到了…

我老爸他就是个建筑工,早些年在工地里包活儿赚了些钱,现在我们这边政府一纸文书整治工地扬尘,治理环境污染,工地关停,我爸就没活儿干了…

我爸,个儿178,大长腿…身材比例非常好,腿又直又长,年轻时候人也白,放现在也算个长腿欧巴…我妈说我爸除了长相之外,哪哪儿都不是她的菜…他初中辍学,因为老师当众删了他一个耳光再也不去学校了…去和人学手艺当了个泥瓦匠…

我爸呢,除了抽最爱的金丝猴香烟以外,就是躺床上看书…以前是爱翻我的初中历史课本,你觉得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那你真的小看他了,他有个很厉害的能力,就是总结复述能力很强,我初中的历史书一本看下来…他能从头给我讲到尾没有多余的废话,哪儿块是重点…我初中历史好,归功于我有个扫地僧老爸,以及没放弃我的老师…他最爱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各种…他爱看史书,我小堂弟的名字博文,他取得,因为他看日本史喜欢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而中文“博文”意义也很好…我大堂弟的名字叫“可文”,也是他取的,从中你就能看出来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多读书……我家本身也是读书为大的家庭。可惜我现在才明白读书的好处…

之后,有一年去北京玩儿,逛故宫的时候给他买了一本故宫的珍藏画册他没事就翻。不过,卖给游客的没有中文版,下边的解释和脚注都是英文,他看不懂还小声抱怨过…但我接下来回家那本画册被他翻的有点旧了,他说啊,我们的故宫被人拍的真漂亮。

现在他也老了,我也大了,他不翻我的教材了,也没什么好跟我讲的了,因为智能手机的流行他从一个啥啥都不会的、感觉都与社会脱节的人,用手机看起了莫言的小说,父亲节那天我问我妈,我爸呢?她说在家用手机看小说,最近喜欢那个叫什么莫言的…

读书最好的地方在于没有门槛,可能唯一的门槛就是识字,书呢,它让一个农民工从里面看到世界,能让山里的少年长出翅膀,能让咸鱼翻身,是老天爷给没资源的人免费馈赠,像空气,可真是个好东西…



父亲节那天,我妈妈在外面给我姥爷过节,我姥爷身体不好了,人都糊涂了…所以家里比较重视我姥爷,那天给我妈发视频没看成我爸爸,蛮遗憾的…平时我妈说他想我了给我发视频,可我看他,说爸爸你还好吧,他总是说你乖乖的照顾好自己。多余一句话都没……他的眼神我知道,意思是闺女,爸很想你…

お父さんへ。感謝の気持ちをこめて贈ります。これからも元気で長生きして下さい。

——吐槽线——

佛了…我学日语的,用日语写了两句给爸爸的话,竟然被扣上了精日的帽子,评论竟然有人说我骂政府让我爸失业?哪一句我有抱怨过政府不好??我家又不是只有我爸一个人赚钱,如果我家只有我爸一个人赚钱我现在岂不得饿死…这个世界怎么了??你觉得我秀,是你因为你不会…不会你干嘛呀?不会你就该像吴师傅一样多去图书馆看看书!没有图书馆的话你总有手机吧?你既然都会用手机骂人泼脏水了,不会用手机看书吗?

我在补充一个生活里的小细节吧,我爸从来不过问我学习怎么样,但我上一次回家,我爸破天荒的跟我说:“闺女,你在日本那么久,爸还没听过你讲日语呢,你说两句日语给爸爸听听…”,然后我也是说了类似上面的话…我爸看着我一脸欣慰又羡慕那种表情,我不知道你们懂不懂,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读书的梦,女儿替他完成了…

还有我妈她以前觉得我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只会让她操心,结果我上次回家是去年12月底,回家也没闲着一直就也在学习看书啥的,她从来不夸我但家里有外人来,她都会说小声点,她女儿在屋子里看书不要吵到她,过一会儿她进来怕我坐的时间太长,脚冻着了,给我烧了热水,用艾草泡了水,让我一边泡脚一边写作业…然后我做题做到肚子饿了,她做了面条给我吃,然后我姨来了,她对我姨说,女儿现在可用工了,以前咋就那么不听话呢,以前要是这样还用我操心啊,然后还说我和同学打电话用英语聊了一个多小时,她都惊呆了,说我确实学到了东西…她有点小骄傲的笑意,我也很开心…终于是妈妈眼里的乖孩子了…而且我妈以前对我蛮失望的,她这桶艾草水真的破天荒的让我觉得她竟然也会爱我…有点心酸,有点温暖,有点开心…

我知道网杠精多,麻烦你们有些底线,我很爱我爸爸妈妈,你们骂我可以,不要变相侮辱他们……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黑暗焦虑的疫情期间,这抹难得的温暖亮色,令人间如此美好,真的很欣慰。

美国图书馆系统非常发达,无论大城小镇,雷打不动地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规模大不大取决于当地,但基本功能都很健全。老人、学生很多都会去图书馆看书玩耍,消磨一点时间,有时听听讲座或小型音乐会。

卡内基对美国的图书馆系统建立有很大贡献,当年这位钢铁大王超级富豪,因为自己出身贫寒没读太多书留下遗憾,发家以后捐了很多钱,在各地建设图书馆,以至于有今日。

希望国内未来也能有越来越发达的图书馆系统,尤其在偏僻的农村地区。

得知这位老哥的儿子已经读上研究生了,感觉更加欣慰了。


user avatar   doug-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喜欢一位人大的教授叫金灿荣,当然被熟知为“政委”。感觉他知书达理,有理有据,经验老道以及幽默风趣。说句实话,尽管不是同意他的全部观点,(也知道有些知乎er不喜欢他)但很欣赏这样的学者,而不是微博上那群。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没有上现场节目或者上活动,所以是在自己家做的视频连线,看看他的书房:

大家如果有家里人是学者、研究人员、高级知识分子或者教授,应该很熟悉这样的书房。

也很喜欢李敖,感觉他通晓古今,学富五车并能舌战群儒。能够时不时讲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来佐证他的观点,看看李敖的书房:

而我们一般看到的书房,似乎书成了装饰品:

看书多的人,不管是教授还是门卫大爷抑或是农民工,聊一两句就知道肚子里的确很有几斤墨水。很多年前曾经在火车上认识一个打工仔,二十出头,没想到跟我聊起资本论,亚当斯密之类的头头是道。一问原来是上高中上到一半辍学去打工,但是对社会经济政治很感兴趣,所以经常去武汉各个大学的图书馆看书(好在那个时候网络还不发达,而武汉的大学又多)。

个人觉得人类实现自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便是探索------探索宇宙,人文,社会。有钱有时间的人可以通过旅行来实现,一般人便可以通过看书来获取,当然看好书。

同时多看书的人,不会像一般人那样,人云亦云,趋之若鹜。

有人说,图书馆不够。

我想说的是,看书的人不够,图书馆自然就不够了。

没有什么客观条件能够阻止看书,传几张照片与君共勉之:


user avatar   nan-fang-du-shi-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向东莞辞行的湖北农民工不走了,新工作单位离图书馆也很近!

最新消息,这位湖北农民工真的能留下来了!今天(26日)上午,吴桂春找到了新的工作:在市区一小区物业从事绿化养护工作,包食宿,五险一金全有。

6月26日上午,人社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领带吴桂春先生去企业对接。最终他通过了东莞市光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面试,将在东莞图书馆不远的一小区里从事绿化养护工作。

光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25日公司也注意到网络上关于吴桂春辞别东莞的留言,当时公司就想怎样能联系吴桂春,为他提供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市人社部门也找到公司,问是否有合适的岗位对接一下。“我们也确实有用工需求,就安排吴先生过来面试。面试很顺利,吴先生符合公司岗位要求,体检没问题就可以上班了。”

曹涛介绍,吴桂春在公司将从事绿化养护工作,前期要进行一些培训。工资待遇和其他同岗位的一样,包食宿,还有五险一金。“他属于光大物业直接聘用的员工,我们公司在东莞服务多年,应该尽力为类似吴先生这样务工人员提供机会,也让东莞更有温度。”

一则留言火遍网络的湖北农民工:如能留莞工作,马上去办借书证!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54岁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一则写给东莞图书馆的离别留言,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端午节当日东莞各界迅速行动,帮他寻找工作,希望他能继续留在东莞工作,继续读书。

昨晚,南都记者与吴桂春进行了电话访谈,他说没想到一则留言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他很感激社会各界帮他找工作,“我很想留在东莞,但希望不要被一直关注,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

6月24日是春节后首次返回东莞

吴桂春说,2003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东莞打工。去年春节前他回了湖北老家,原本计划在春节后十天就回东莞,但因为疫情他一直不能出来,直到6月23日他才从湖北回东莞(6月初在湖北做了核酸检测,显示正常)。

“6月24日一早我在广州下火车,上午回到东莞,问问以前的工友,发现工作很不好找,我就决定这几天回老家算了,快中午的时候我去图书馆退借书卡。因为在图书馆看了10多年的书,这次离开有点不舍得,所以就写了那个留言。”

他说,舍不得的不止是一张读者卡,也不止是一座东莞图书馆,更是对东莞这座城市的万般眷恋。因为年纪大,不太好找工作,他曾经辗转过多个城市,最终在东莞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用微薄的工资养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用在东莞挣到的钱培养孩子研究生毕业,实现了自己年幼时因家贫无法继续的学业梦想。

吴桂春说,东莞城市环境好,对外来务工人员非常包容,每一个在这里的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各种免费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点亮了自己的知识人生。

只要能留在东莞就好 对工作不挑

吴桂春说他非常喜欢东莞,因为在这里不管想买个什么,即使是半夜起来,到外面都能很容易买到,而且东莞冬天的气候非常舒服。在东莞打工17年,他已经很适应这里的一切了。

但是对于他们这类年纪大了、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作就很难做得来。吴桂春说,他有工友这段时间也在找其他工作,有的还去送外卖。“但是他新入行也不懂,南边和北边相距很远的单同时接,结果经常迟到,最后做不下去,也准备回湖南老家了。”

同样决定打道回湖北的吴桂春怎么也没想到,他在图书馆的那则留言“能有这么大的动静”,留言在网上火爆之后,很多媒体也跟进做了报道,东莞人社部门端午节当天就积极行动,帮他联系合适的工作。

经过几个小时的沟通,多个镇街的企业愿意为其提供岗位,吴桂春说他还是希望留在南城附近工作。今天(26日),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将与吴桂春一起,到相关企业做进一步对接。吴桂春说,东莞社会各界能这样帮他,他万分感激,“只要能留在东莞就好,我对工作也没什么好挑的。我希望不要被一直关注,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

小学文化 爱读《春秋》、《资治通鉴》

吴桂春只有小学文化,2003年来东莞只能打临工。他说当时他很多工友都爱打麻将、斗地主、上网吧,但他要负担家人生活,没钱做那些,就到小书摊上看书。后来慢慢喜欢上读书,就买书看,但买书老要钱。有一次工友告诉他,东莞图书馆有很多书,又有空调,不要钱可以随便看。

“2008年六、七月份,我就去了图书馆,那里果然有很多书可以免费看,环境好,还有空调。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我应该来的地方,我一定要多看点书,增长自己的知识。”

吴桂春说他开始只懂看报纸、小说,后来开始读名人文章,看历史书籍,春秋、资治通鉴等,发现历史不见得就是完全真实的,就开始对照二十四史和野史来读,他还特别研究了岳飞的生平和诗词。打工17年,后来十二年,只要不上班,都来图书馆。

东莞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媒体上留言称:在(图书馆的)读者留言本上,好看的字还真不少,但这位叔叔(吴桂春)的淳朴和真挚及对阅读的坚持,真把人给看哭了。大家感动之余又觉得这个读者是一个很上进的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

过去12年里,吴桂春说他的第一职业是打工,第二职业就是读书,只要有空他就会去图书馆看书。读书对他的性格、心态和都有帮助,让他不会脾气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跟人抬杠,看任何事情都能平常心。正如他在那短短的留言中所说:“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记……”

6月25日下午,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张留言的照片,表示“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诸多网友被这则离别留言感动。很多网友留言表示:“看哭了……”、“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心志”……

还有部分网友自愧不如:“说实话,这位老哥字虽然不好看,但是全篇看下来条理清晰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就是这里很多学生都怕是无法叙述这么流畅”“哎,大学生自愧不如”“其实他的文采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甚至有网友不知道这位农民工留言最后两句的意思,并称“我特意去查了下微博,有人解释‘识惠东莞’是有出处的,已故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曾在2004年给东莞图书馆题字‘知识惠东莞’”。

据了解,东莞图书馆在建设新馆过程中,2004年专门请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为东莞图书馆题词,先生题写了“知识惠东莞”。这位湖北农民工的离别留言引用了该句题词,并做了延展。

吴桂春说:“现在整个东莞都在关心我,能够留着我当然要留在这里啊,在东莞找到工作是最好的,那是我最好的愿望。如果能继续留在东莞打工,我会马上再去办一个借书证。”只过了一夜,他的愿望就实现了。吴桂春新的工作地点离东莞图书馆很近,他又可以经常去读书啦!

据东莞日报报道,今天(26日)下午2点20分,新工作基本确定之后,吴桂春来到东莞图书馆重新办了读者证。拿到读者证的那一刻,他说:“又可以看书了!很高兴!”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另据东莞日报(dgrb2200828278 东莞日报记者 林朝丰 郑志波)

原文连接:

感动全网的农民工,找到工作了!他接着去图书馆做了一件事

向东莞辞行的湖北农民工不走了,新工作单位离图书馆也很近!

一则留言火遍网络的湖北农民工:如能留莞工作,马上去办借书证!

留言东莞图书馆的湖北农民工爱读《春秋》,人社局已为其推荐工作


user avatar   la-bi-xiao-xian-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只是这位农民工,图书馆会把形形色色的人筛了一遍,留下很多可爱的人。

我18年离职,刚刚开始做自由作者的时候。为养成每天都写作、大量阅读的习惯。我选择象之前在单位上班那样,每天背着电脑去省图书馆的阅览室呆上一整天。(因为在家是舒适区,很容易晚睡晚起蓬头垢面的,既不利于正常作息也没有工作效率。)

在那里我总能看到很多让我喜欢和佩服的陌生人,有的是年轻的学生、有的毕业后准备考试的待业青年、做专业工作的中年人、还有退休的老人⋯⋯大多数的人样子都很朴实。

大家专注地看书、认真地做笔记,互不打扰。就像我喜欢的心理学的书籍《心流》中所说的,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心理学认为这种状态会让人们获最佳心理体验。

我觉得这种社会图书馆是"心流"最密集的地方,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甘之如饴求知若渴地投入书海。这里的流淌着让人宁静而幸福的气场。

最常引起我注意的是照片中这位老太太,她的头发已经雪白,背已经驼了,目测有八十多岁的样子。但是每天都会来,也是呆一整天。我每次看见她,她都抱着一堆书或者报纸在看,并奋疾书地做着笔记。

我随便拍的这张照片中,她看的可不是养生保健之类,而是《科技日报》。

几个月以后,因为省图书馆面临升级改造,搬到省体育中心一个临时的点。那儿离我家有点远,我就没有再去。只偶尔一两次过去还书…偶尔去,依然遇到她,即使图书馆搬远了,她依然在。只能说明,她每一天都在图书馆,每一天。

可能在一些普通人眼中,这个八十岁老太太,每天看那么多书抄那么多笔记,有什么用呢?她既不用找工作,也没法和别人吹牛。她本可在家吃睡玩,原可像同龄人一样跳跳广场舞,力求活得更久。可她却仍然对知识的世界充满好奇,仍然拥有着强大的求知欲。

因为她享受的是阅读、学习本身。我喜欢且尊敬她这样纯粹的人。虽然她看起来很老了,但一颗好学的心,却永远年轻。虽然她衣着朴素,但是阅读令她不俗。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这些热爱阅读的人,对图书馆、对书店,都是充满了感情,是喜欢+感激+感恩的。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热爱读书的人,是会把图书馆当成了自己在人间的天堂。所以我完全能理解那位农民工写下那些话的心情。

我爱图书馆,所以有时候我遇到有个别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不好的时候,我都比较能够忍她们,只是因为爱乌及屋。还有疫情发生后,我最担心的是喜欢的书店会倒闭。我喜欢健身房就倒了。

虽然刚在书店充了300,但是我心里是在想:如果书店能好好的一直开下去,我情愿将钱都捐给它。

这种感情,是读书人对书的感情。读书不是大学生、白领阶层的特权。进入阅读世界的门槛极低,但是里面又是无限精彩,在这里众生平等,所以农民工的留言我一点不觉得惊讶。

我为期刊撰稿那几年,杂志上很多优秀的作者原来是做农民、保安、工人⋯⋯比如《幸福》杂志主编知名期刊作者南在南方,做过挖煤工和保安。《知音》杂志海外版知名编辑赵美萍,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原是采石场的采石女,《知音》编辑、作家陈清贫是退伍军人⋯⋯包括郑渊洁、莫言都只读到四年级,他们原来也当过工人。

用学历和工作去评价一个人对文学的接受能力,是一种偏见和狭隘。文学本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千万不要傲慢的觉得,只有上过学才配资治通鉴》。

就像林清玄在厦大演讲时说的。他说中国有一个伟大的文学传统,就是所有文学作品都是用来安慰现实中遭遇痛苦的人。

这个留言的农民工,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在疲惫的生活里被文学安慰过的一个人,他也是幸运的,在辛苦的工作之余找到自己的灵魂之所。他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英雄,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记得以前报纸上还有报道拾荒老人喜欢去图书馆,为了不弄脏书籍,每次看书前都会把手洗得干干净净。

我为这样的故事感动,但是不高兴人们拿他们的职业和身份来猎奇,因为纵使这个现实的世界有各种不平等,但是文学的世界是平等的。文学的世界,不管你是博士还是农民工,不管你是科学家还是捡垃圾的。文学都愿意为你畅开同样一扇大门。在现实世界人们有身份之别,在文学无限广阔的世界,大家拥有同一个名字:我们都是读者。


user avatar   ru-suan-jun-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命丧东莞的山东纪委没有这样好的运气。他不是来贡献劳动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反倒是由于岭南股份公司在山东投资,来调查该公司实际情况的,于是他意外地死亡了。一句“我先下去吃饭”,从此阴阳两隔。他身后,也没能争取到公平的处理方式。凶手有精神病,网络也没有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好像有点跑题,只是,我觉得去一个新的城市,为了保护自身安全,最好还是参与到当地最支柱的产业中来,并且要避免与纳税大户发生冲突。有人说纳税是变相的贿赂。从实践中看,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最后还是要说,外地农民工能在东莞图书馆里获取知识,找到安慰,能在异乡找到灵魂的寄托,是个非常温暖的故事。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不会看到这个温暖但是乏味的新闻了,对吧


user avatar   xiao-zuo-zuo-85-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东莞,不由想起在东莞的那个山东纪委人员,一条人命的浪花还不如这个留言和海边的鲍鱼。


user avatar   luan-bu-51-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山东纪委在东莞被所谓精神病保安杀害无人问津,而分别挑了山东和东莞个无足轻重的事(相比之下)又找了一群地域黑或者洗白的水军转移矛头,直上热搜前二?真的不是找演员演戏吗?还是不是人民的媒体了?

不匿名,删就删吧。

另,贵乎风气绝了。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考入北大的河北寒门女孩王心仪发文「谢谢你,贫穷」? 
  如何评价lexBurner定义人上人不看无职,而人下人才看无职的言论? 
  2 月 26 日晚上7时许,安阳一男子持刀杀死三名未成年人,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菏泽82岁老人涉嫌杀害七旬老人被通缉? 
  4 月 20 日上海新增本土「 2634+15861 」,死亡病例 8 例,目前情况如何? 
  为什么大家都说孕妇不能吃凉的? 
  多名阳性病例曾坐动车返福建,目前福建防疫情况如何? 
  德国人和东北人像不像? 
  年轻人逃离工厂送外卖,3000 万制造业缺口怎么填?工人不配过上好日子?为什么总是要追求廉价劳动力? 
  如何看待「外国男机场等十天,女方去整容」这件事? 

前一个讨论
江苏淮安发生重大暴力袭警案致 2 名警员牺牲,2 名嫌犯在逃,现在抓捕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中印边境冲突印军死亡升至 20 人,会对中印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