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产业都是低端制造业。不需要高端人才。就好像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去大城市打工,不回家乡一样。
我们国家刚刚从贫穷落后的面貌中摆脱出来,大部分人刚刚解决温饱。国家人口多,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所谓的人才都是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大学毕业读硕博,博士期间生孩子。生完孩子养孩子,学区房,补习班。辅导功课到深夜。等到孩子上大学,又帮孩子买房子。接着帮忙带孙子。等到孙子长大了,半截身子入土了。哪有时间搞科学研究。每天刷论文评职称的时间都不够用。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能体面的活着,已经耗尽他们所有的精力!
这个问题绝对是带节奏,我就谈一谈我的观感。
我身边有不少80年代到美国的老留学生,知道这些人当年有多牛吗?那都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神童!80年代啊,美国一个麦当劳的普通工人一个月赚的钱是中国教授两年赚得总和。所以他们毕了业就拼死拼活地搞绿卡,然后就留在美国了。然后呢,泯然于众生!这帮人的某些同学,留在国内的现在都是某个领域的国之栋梁。有一个是一个都是行业领军人物,而他们则被美国的华人天花板死死地卡在那里,一辈子过完了也就是个中层工程师。钱当然也不少,但跟他们的那些名利双收的同学比,那不是差了一点两点。
这些年,中国留学生,家里有钱的,或者专业在国内也吃香的,有一个是一个几乎首选都是往国内去。留在美国的大都是,家庭背景一般般,学的专业在国内没有明显优势,或者学的专业在国内没有足够好的发展条件,自己野心不是特别大的一帮人。给80年代完全不同,那个时候,国内顶尖的人才为了留在美国,放弃学业,10多年不回国,去开卡车端盘子开饭馆的有的是。现在,但凡国内这个领域发展势头还不错,基本上都回国发展。
所以,总的趋势很明显,归国的人才越来越多,这才是真正的大趋势。至于零零星星的几个大新闻根本就不是主流。
我还认识一个中国当时国家乐队里的小提琴手,家里面三代都是专业的小提琴手,当年黑在美国打黑工。据他说,第一次刷碗的时候,眼泪哗哗地流,说这是拉小提琴的手。如今也就是买套房,饿不死。小提琴也就能去教教小孩儿,早就无法跟专业音乐人相提并论了。
要说留不住人才,这才是最悲剧的。国家顶级的人才跑到人家那里去给人家端茶倒水。跟今天,优秀人才想着自己在哪里能做出更大成果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国家的命运跟个人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中国不发展,今天国内的顶级人才,就算送到美国也被人家当厕纸用。而且那个时候出国的人,有一个是一个都是国家给钱,公派出国的!
我知道又有人要开骂,说这些人活该。还是那句话,骂人是很容易的。但是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我们喷多少口水就能阻止的。
什么是人才?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吧。
我国花了巨资培养出来的就一定是人才吗?
很多人认为自己通过了高考,进入了重点大学,本硕博连读,带着方帽子照了相,就自认是人才了。
然而不是这么回事。
一踏上工作岗位,迎面而来的就是各种琐碎的事情。自己在大学很好的专业,然而一时之间还不能担任主角,要学会办公室政治,要注意争取机会,得到领导的信任。
这个过程越长,越容易失去耐心。
然后打听到国外比较好,想尽办法就走了。
另一类就是尽力争取去国外留学,搞学术交流,然后留下来不再回来。
事实上,人才不单是有知识,还要有些历练才好,否则终究是留不住,留住了大约也不会干成甚事情,困顿于纠结中,了此一生。
人才这种认识,就是结果论。
你干出了一般人干不出来的成绩,那就是人才,否则,大家也不会这么认为,至多觉得有些可惜。
培养人才这种事情,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广种薄收,谁不知道哪片云彩里面有雨。
你看美国科技人才济济,好像人才都留下来了。
实际上呢?
大家喜欢的都是哪个待遇,有个位置一坐,拿着高薪,时常去度个假,末了干到退休,也没干出什么成绩,倒是盯着新一辈的,想办法压着。
这留下来,有什么用?
在位置上的感觉很满意,新来的能满意吗?
不能满意,但是美国本身就是很好的去处,想走,却不知道往哪里去,也就只好胡乱混着度日子。
很明显的事情,美国现在的科技进步在逐年停顿,早就不是大发展时期的美国了,连论文数量也在下降,在有些领域,中国也已经慢慢赶上来了。
所以说人才都留下来,全部都在位置上,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新陈代谢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过程,死亡新生,交替往复,从而促进机体健康成长。
一个科技人才的培养期是非常漫长的,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有些人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出成绩。
有些人干到50多岁才搞出成果。
有的人一生成绩辉煌,有的人也就维持个几年,出了一两个成果,然后走下坡路。
中国有句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又言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人才的问题就是都认为自己是马,为什么要遛一遛?
其实,你仔细看,世界上的科技强国都不缺位置。当真干到了中科院,你还想出国到硅谷吗?
怀才不遇是大多数人的一个真切感受,绝大多数人最后都不能成为人才。
这是一个常态,这并不是我国,其他国家也不能避免。
农民种庄稼,也很难说到时候一定会丰收,万一来场洪水,啥都没有了。
培养人才也是一样,花了心思,花了钱,花了大量的精力,最后也不一定成。
这状元那状元,最后一事无成的也大有人在。
关键是自己的认识,努力,以及信仰和一点运气。
始终纠结在走还是留这个问题上,整日胡思乱想,忙忙碌碌为这个事情奔波,最后发现自己把什么都错过了。
当你准备要走的时候,你没发现,有的人其实很高兴的。
终于有个位置要空出来了,盼着你早走。
人才贵精不贵多,一个谁谁谁敌过百万兵的故事,一个大学要专门给谁塑个像的故事,其实很说明问题。
1、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教育是比较便宜的,美帝读个大学学费都能买一套房子了
但是,廉价的教育,数量是不够的。只能选择一部分优秀的人来享受
那么,这一批考上的,更多的是认为是自己的奋斗,走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
2、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了,美帝有硅谷,需要一堆博士,中国就富士康,几个博士就够了
一群盖房子卖房子的企业,需要很多博士吗?高中生都够了好吧
3、我们华科的博士楼,化学的博士毕业了,除了一个两个进了科学院研究院以外,剩下的也只能出国或者去跨国企业。国内就没几家高科技的化学企业好吧。
4、咱们国家的企业,有几个是需要高科技人才的?
普京说过一句话:我国(注,是俄国,稻版书打成了我国)一些人花了短短几年就拿到了欧美资本家几百年才能赚到的钱,然后掏出来一笔小钱雇一批人洗白。
这一小笔钱,连一个物理学博士的实验都支撑不起。
他们的大笔钱去哪里了呢?
那就不知道咯
这波肯定是星巴克理亏,因为是一元的硬币。
硬币问题似乎是有个上限,说需要支付的金额超过币值乘多少,就可以要求顾客支付更大面额的货币。至于这个 币值乘多少的多少,究竟是 50 还是 100 还是更多,不记得了,这个问题以前可能讨论过,不知道有没有知友存在这方面知识。
星巴克的单人消费大致在50-100元以内,使用 1 元硬币支付的话,大概率不会达到允许拒收的额度,所以这波肯定星巴克理亏。
如果是支付 1 角 的硬币,购买100元的商品(需要一千枚),这个大概会是有相关法规存在的。而且真用一角硬币的情况下,舆论也不会支持顾客了。
这波肯定是星巴克理亏,因为是一元的硬币。
硬币问题似乎是有个上限,说需要支付的金额超过币值乘多少,就可以要求顾客支付更大面额的货币。至于这个 币值乘多少的多少,究竟是 50 还是 100 还是更多,不记得了,这个问题以前可能讨论过,不知道有没有知友存在这方面知识。
星巴克的单人消费大致在50-100元以内,使用 1 元硬币支付的话,大概率不会达到允许拒收的额度,所以这波肯定星巴克理亏。
如果是支付 1 角 的硬币,购买100元的商品(需要一千枚),这个大概会是有相关法规存在的。而且真用一角硬币的情况下,舆论也不会支持顾客了。
中途岛战役……